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习题精编: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六 记叙文阅读:抒情散文_第1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习题精编: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六 记叙文阅读:抒情散文_第2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习题精编: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六 记叙文阅读:抒情散文_第3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习题精编: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六 记叙文阅读:抒情散文_第4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习题精编: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六 记叙文阅读:抒情散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四川南充)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一17题。(12分)倾听草木的呼吸曹洁①烟花三月,没有下扬州,只一路北上,抵达在北京的鲁院,与草木在一起。一个人,走遍院子的每一个角落,安静极了。听得见阳光落地的声音。浴在蓝色的光里,某些无可名状的情绪被洗净,身体与灵魂如水一样清透。②这个院子,就是一个世界,这么小,也这么大。③轻轻踏在大地上,一步一步,踏稳了走,放慢了走。每一棵草木都在春阳中舒缓呼吸。④小院花欲燃,“燃”不单是梅的艳红,更是一种奔放热烈的开放姿态。白玉兰也在燃,花瓣舒展,花香浓烈,开得奔放,落得决绝。梅种很多,丰厚梅花、淡丰厚梅花、杏燕梅花、白蝴蝶梅花、垂枝梅、腹瓣梅花等等,以前从未见过。梅是贴近女子的花,以梅为名,是梅的幸,也是人的幸。花人两相映。自然才美,生物才活,人类才安生。⑤悄悄靠近一棵玉兰树,看看她,也让她看看我。玉兰花大雅大俗的美,惊艳满树。这是一种古老的花,也是贴近生命气息的花。屈子“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菊之落英”,将玉兰推向春秋。“已向丹霞生浅晕,故将清露作芳尘”,这是玉兰花的幸。玉兰的香是清香,无药味;玉兰的花是柔软的,即使落地,踩上去也不是脆的。捡拾几片落花,摊在手心,默然对视,想听懂她干干净净的语言。她开时极盛,谢时决绝,有一种清绝的孤勇与优雅。唐人言“晨夕目赏白玉兰,暮年老区乃春时”。若女性晨夕赏阅玉兰,嗅其芳香,可人老心童,留驻岁月。其实,这不是歌者妄言,若以本真之心感受,诗吟出来了,春也留驻了。⑥花树之外,是荷塘水畔的两株垂柳。嫩黄的颜色,已泛出春暖的绿,像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每一日都在变化,柳烟、柳色、嫩黄、嫩绿、黄绿,而今,已是蓬蓬勃勃的绿了。它们在水边相依。在水里拥抱,穿树而过的风,是他们亲和的呢喃吗?一边花谢,一处柳绿,一水相依,两样风物。花儿的殷红与嫩柳的青色,水汽一般氤氩,坐在花红柳绿的云气上,仿佛连自己也花红柳绿了。⑦不伤花谢,不羡柳青,花柳为木,树生盎然,这是朴素真纯的生命风度。小时候盼望长成一棵树,长大才明白。人不能成为树不是因为不能像树一样高大,而是缺失树干净、坚守、温暖的灵魂。所以,先得学着好好做人,而后,学着做一棵向着阳光的树。⑧我不是树,但行走草木间,总能看见自己的灵魂,干干净净。我在这世界里渐渐欢喜,散着长发,往深处而去,风不冷,只是远,远得吹不来暖,也带不走寒。这是自然常态,也是人间常态。⑨还有荷塘和竹林。等着再暖一些,等着夏天来了,荷花会开,竹子也会青。鸟儿也不甘寂寞。它们在你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鸣叫,叫出三月的小欢喜。我懊恼楼太高,树太低,站在窗前,伸长了耳朵,用眼睛聆听。每每被鸟鸣诱惑,离开书桌,雀跃下楼,小院生长在土地上的欢腾立刻包裹了我。夕阳从城市的高楼缝儿洒进来,院子沐浴在柔和宁静的光里,这光紧紧地包裹着院子的安宁与吉祥,外物难侵。⑩这是一个相生共荣的院子,花树、鸟鸣、沉默的大师们。这是小院的福气,更是我可以安居在小院的福气。我愿自己也是这里的草木,生长在三月的土地上,每天发出一节一节上拔的声音。哪怕一点点,一点点。⑪三月,是春天最后的笙歌。玉兰轻轻地为三月画了一个花朵的句号,又轻轻地带了一下,带出一抹一抹的绿,绿起人间四月天。三月如桃花一样,红灼灼的,缤纷惹人;四月则似青柳,绿葱葱地,教人如何不喜欢?仓促的红尘之外,我与草木在一起,一起呼吸,滋养性灵。时间如舞台,一直在,在或不在的,是我们。当生命属于我们时,万不可贪求所欲,肆意挥霍;也无需过分矜持,错失美意。当遵从一心,踏浪而往,纵千山万水,也要抵达。⑫这是三月草木告诉我的语言。(选自《2014中国散文年选》,有删改)14.结合选文,说说标题“倾听草木的呼吸”的作用。(3分)【答案】①运用拟人的修辞,表明对草木的关注、欣赏,产生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②交待文章的写作对象③点明写作内容④暗示文章的主旨⑤引起读者思考和阅读兴趣【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标题作用的能力。标题“倾听草木的呼吸”,把草木当人来写,运用拟人手法,表达对自然的亲近和关爱;文章又以草木为主要描写对象,写“我”与草木的关系,暗示了写作的主要对象和重点内容;“倾听”指细心地听取,表达了对自然的关心,也暗示了该文的主旨;“草木”也能“呼吸”?这样的悬念给读者留下思考,大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围绕以上分析,用简洁语言答出三种即可。)15.结合文章内容,理解第②段“这个院子,就是一个世界,这么小,也这么大”的含义。(3分)【答案】“这么小”指的是院子本身的空间小;“这么大”既指这个小院丰富多彩的草木世界,又指小小的草木世界包含着丰富的精神世界,给人丰富的人生启迪(意近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的能力。句子中的“这么小”指的是实实在在的院子面积不大,可重点落在“这么大”上,这里的“大”指的是有形和无形的容量,它包含着各种各样的花草;还有花草鲜活的生命力;花草给人们生活的启示以及人们的精神享受等。16.请简要赏析第④段中画线语句“白玉兰也在燃,花瓣舒展,花香浓烈,开得奔放,落得决绝。”(3分)【答案】①“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瓣舒展,花香浓烈;②“燃”以动写静,突出白玉兰花开得奔放,落得决绝;③运用短句,句式整齐,节奏明快;④表达了作者对白玉兰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对精彩语句的赏析。第④段的画线语句,一个“燃”字写出白玉兰开放的热烈,将静态的白玉兰写活了;再者,句子运用四字短句,句式整齐,干脆利索,读起来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整句描写细腻,语言优美,表达作者的欣喜之情。17.文章最后一段“这是三月草木告诉我的语言”,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草木告诉了我们什么。(3分)【答案】①花人两相映,自然才美,生物才活,人类才安生;②以本真之心去欣赏草木之美,人就会青春长驻;③先得学着好好做人,而后,学着做一棵向着阳光的树;④当生命属于我们时,万不可贪求所欲,肆意挥霍;也无需过分矜持,错失美意。当遵从一心,踏浪而往,纵千山万水,也要抵达。【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要点的概括能力。通读全文,从文中选取带有结论性的句子,如第④段结尾“花人两相映。自然才美,生物才活,人类才安生”;第⑤段结尾“其实,这不是歌者妄言,若以本真之心感受,诗吟出来了,春也留驻了”;⑦段结尾“所以,先得学着好好做人,而后,学着做一棵向着阳光的树”;第⑾段结尾“当生命属于我们时,万不可贪求所欲,肆意挥霍;也无需过分矜持,错失美意。当遵从一心,踏浪而往,纵千山万水,也要抵达”,分条列出作为本题答案。只要答出三点即可。2.(浙江嘉兴)阅读下面文章,完成7-10题。关于桥的事小镇的布局,像一头猛犸象的化石。以老街为脊椎,两侧深深浅浅的巷子是肋骨,四家大工厂是四肢:国二厂、造船厂、服装厂、粮机厂。道路向北延伸,隐没于田野中,像一条意犹未尽的尾巴。两根长长的象牙,一条指向小学,一条指向中学。“化石”之外,是无穷无尽的稻田。我总是记不得那些村庄的名字,孔巷、邵村、薛家、南圩、车塘、香花桥、和尚浜……在我看来都是一样的,无非是稻浪中有几间房子聚拢在一起,好像小小的岛。邻居小哥哥带我去探险,两个人在稻田里迷了路。一不小心,我的一只鞋陷进泥里。小哥哥无奈,只好背着我走。太阳西沉,四野苍茫,我的肚子饿了,但并不害怕,风里有粮食的味道,稻田的气息让人安心。远处几缕炊烟升起,田埂上出现了几个小黑点大声呼喊我的名字,是着急的爸妈一路寻来。那年我六岁。如今我站在车流滚滚的路边,企图辨认当年探险的路线,哪里崴了脚,哪里掉了鞋,哪里踩到一条死蛇,哪里捉到一只硕大的蚂蚱。记忆没了参照物,像掌中的麻雀找不到着力点,扑腾着翅膀,飞不起来。只有那条小河还在。小河名叫夏驾河,河上有一座通济桥,建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桥洞是完美的半圆形。我出生那天,奶奶从桥顶扔下一个皮球。这是小镇的习俗,球有多大,男孩的胆子就有多大。儿时的我顽劣不羁,四处撒野闯祸——不知奶奶有没有后悔过,早知如此,丢个乒乓球就够了。桥头曾有一座小小的庙,元大德六年(1302年)始建,明天顺四年(1460年)重修,歇山式屋顶,飞檐斗拱,内供泥塑的龙王爷,乡下人唤作龙王庙。老人们津津乐道于一个传说:小镇曾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汾水龙王七太子私自降雨,却因触犯天规被斩为七段。从前小镇的舞龙叫“断龙”,由七截龙身组成,纪念那位倒霉的龙王七太子。夏驾河流经龙王庙,汇入吴淞江。吴淞江蜿蜒东去,流入上海后,换了个更响亮的名字——苏州河。奶奶扔下的皮球,几时能到外白渡桥?在我读初中时,桥拆了。拆桥是为了走船——桥洞太低,大船开不过去,走船是为了运水泥和黄沙,运水泥和黄沙是为了修路,修路是为了致富。那时人们憋足了劲要致富,谁阻碍了致富,谁就是罪人。拆桥花了整整一个月。潜水员分批沉入水底,拔掉打入淤泥的木桩,然后安放炸药。东边两百米处,新建了一座水泥大桥。我生了一场大病,病好了,捣蛋劲也没了。原本胡天野地的熊孩子,渐渐长成拘谨内向的少年。大人很欣慰,夸我懂事了。只有奶奶忧心忡忡,她说,这孩子的胆子丢了。我站在河边,河水黏稠,漂浮着垃圾和水草。水里也没有船。路修好了,也就不需要船了。那座桥,清代的桥,满月的桥,永远地消失了。我向河岸望去,过去生长稻米和油菜的田野,如今长出了连绵的高楼。如果对比二十年前后的照片,你会发现,对岸升起了一个钢筋水泥的星球。那里是小镇的拆迁房集中地,失去土地的农民陆续搬到这里。前年大涨一波后,此地房价破万。开发商欢天喜地盖楼,农民欢天喜地拆迁——种地能赚几个钱?不仅是农田在消失,农民也在消失。农家子弟或是读书,或是打工,以各种方式离开土地。几代农民的梦想,是当个城里人。对土地来说,一代人死去,像收割一茬庄稼一样自然。人类自命自己的实践活动不凡,在土地面前不值一提。土地只记得两件事:几万年前,这里长出野草;几千年前,这里长出庄稼。这是江南最好的水田,生长《红楼梦》里的“绿畦香稻粳米”。今天,这里生长产值和效益。我常常想起那座桥。当我想起桥的时候,后来的时间就消失了。后来我才知道,在我二十岁生日那天,奶奶去了夏驾河边。龙王庙毁于四十年前。奶奶对着庙的位置,点起两支半斤重的香烛,献上猪头和米糕。奶奶虔诚地跪倒,祈求龙王爷开恩,找回她孙子的胆子。(选自《文汇报》2018年2月26日有删改作者路明)7.阅读文本,揣摩文中“胆子”的含义。(3分)7.(1)“胆子”指儿时的我顽劣不羁,四处撒野闯祸的胆气、胆量;(2)奶奶想找回的是“我”童年时的纯真天性,无拘无束、率性而为的个性,勇于冒险的精神。【解析】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能力。同样是“胆子”一词,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要把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理解。第一个“胆子”出现在“这是小镇的习俗,球有多大,男孩的胆子就有多大。”这个句子里,从后文的内容可以看出“胆子”是指“儿时的我顽劣不羁,四处撒野闯祸”;“我”生了一场大病,把“胆子”弄丢了,中的“胆子”也应该指“我”的淘气和“我”生龙活虎的精气神儿;文章最后出现了“胆子”一词,是奶奶帮“我”寻找失去的那种探险精神,她是希望自己的孙子能快乐、无拘无束,活得坦率、简单一些。所以要围绕这两方面来总结胆子的含义。8.品味下列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4分)(1)那座桥,清代的桥,满月的桥,永远地消失了。(此句改为“那座桥消失了”行吗?为什么?)(2)开发商欢天喜地盖楼,农民欢天喜地拆迁。(句中“欢天喜地”连用两次有何用意?)8.(1)不行。文中运用短句,反复强调,表达了对桥的无限怀念和被拆的无奈惋惜的强烈感情。改句无此表达效果。(2)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开发商赚取利润的满足感和失地农民获得补偿的喜悦之情。【解析】本题考查了对句子的赏析能力。注意括号里提示的问题,其中(1)题中“那座桥”起到了定位和强调的作用,是此桥不是彼桥;“清代的桥”突出了其悠久的历史;“满月的桥”写出了桥的优美,“永远地消失了”写出了作者的惋惜和遗憾之情。如果删掉,就没有这么强烈的表达效果了;(2)题连用两次“欢天喜地”显而易见运用了反复的修辞,突出强调了开发商和农民双赢的喜悦心情。9.有人认为,本文题为“关于桥的事”,但主要写了稻田、土地、船只、龙王庙、小镇拆迁等与桥无关的内容,不太妥当。你是如何认识的?请你运用散文知识简要阐述。(3分)9.例1:我不赞同。本文是散文,散文选材自由灵活,形散神凝。这样写恰恰体现出这一特点。从表面看,这些内容似乎与桥无关,实际上时时处处皆有桥的影子,因为文章所写稻田、土地、船只、龙王庙等,都是儿时家乡的美好景色,是故乡的缩影,这些景物与桥一起成为作者对家乡情感的寄托。例2:我不赞同。本文是散文,散文选材自由灵活,形散神凝。这样写恰恰体现出这一特点。一方面,这些内容与桥一起成为儿时家乡的美好景色,是作者对家乡的情感寄托。主题是鲜明而集中的。另一方面,稻田、土地、船只、龙王庙等,丰富了散文的内容,使小镇平添了神秘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首先表态“不赞同”,然后再阐述理由。围绕散文的特点展开说明。散文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文章的灵魂也就是中心主要突出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而稻田、土地、船只、龙王庙、小镇拆迁等和桥一样都寄托了作者的情感,都关乎家乡。10.作家王彬说,散文无非是一种包孕情感的文学自述而已。本文作者想通过“桥的事”诉说些什么?写出你的感悟思考。(4分)10.答案示例第一层:能基本理解文意,但理解肤浅且只答出一点。例1:通过对桥事的叙述,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怀念之情。第二层,能基本理解文意,理解肤浅但能答出两点。例2:通过对桥事的叙述,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怀念,对童年纯真生活、对奶奶的眷恋之情。第三层:能理解文意且思考较深入,能正确认识理解桥的象征意义。例3:通过对桥事的叙述,表达了他对故乡、对童年纯真生活、对奶奶的眷恋之情;通过对所栖居的土地变迁与桥的消失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的环境、传统文化消失的担忧之情。例4:桥象征着人们在城乡发展进程当中那些熟视无睹的厚重而美好的事物(传统文化)。通过人们只顾欢天喜地发展经济,而忽视具有悠久历史的桥消失的故事叙述,表达了作者对走向现代文明的农村心存忧虑,表达了作者再找不到故乡精神归宿时的心灵挣扎。第四层:理解全面,思考有深度,能认识此文所揭示的社会意义。例5:通过对桥事的叙述,表达了他对故乡、对童年纯真生活、对奶奶的眷恋之情;桥象征着人们在城乡发展进程当中那些熟视无睹的厚重而美好的事物(传统文化),通过对所栖居的土地变迁及桥被拆除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的环境以及传统文化消失的担忧;同时也启发人们进一步思考,人类应该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土地、大自然的关系。【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桥的叙述,寄托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这层表层含义基本上都能概括出来;但是还要注意这篇文章写作的深意,家乡的人民一味地追求幸福生活,不惜任何代价,一些传统的建筑和文化就这样被历史吞没了,尤其是最后“奶奶”的乞求,其实也是作者内心的呐喊,奶奶是想让自己的孙儿再像小时候那样无拘无束,而作者是希望还能保留些故乡的文化并传承下去。3.(山东潍坊)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1题。(12分)目光里的松阳彭程①“按节下松阳,清江响铙吹。”诗人王维的诗句给深藏在浙西南群山中的松阳注入了一种悠久厚重的历史感。僻远的地理位置,让松阳有幸保存下众多的古村落,也保存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②这里,蓝天白云是天空的常态,缭绕的云雾是山中的常客;溪水澄碧清亮,茶园舒缓开阔,桂花浓香飄选。行走于山水间,仿佛置身于一幅立体的水墨长卷中。更为可贵的是,这巨幅山水画中,保留了一百多座格局完整的传統村落。这些山水环绕、林入蓊郁的村落,依据地形的不同,或倚靠青山,或襟带绿水,戒俯瞰幽谷,散步在县境各处。③来到村头,或者是一道溪流,溪水汩汩有声,清净见底;或者有一棵甚至几棵高大粗壮的古树,伸展的树冠遮住了一大片地面。再向现走,街巷里大青石铺就的石径弯曲幽深,石径的边沿和墙脚交界处,覆盖着一层湿滑的绿苔;街巷两侧分布着宗祠、水井、水槽、晒谷坛……这些在别处早已经消亡的典型的农村建筑和器县,仿佛一位位耄耋老者,虽历经沧桑却安然无恙。随意推开一扇老旧的门板,走进一座老宅,都会看到由折的廊道、萦回的天井,地面的方砖大半已经龟裂,纹路纷乱;房屋里外上下,石雕、木雕或彩绘到处可见,构图生动,笔法细腻,堪称精美的艺术品。 ④古村落弥漫着传统美学的的韵味和情致,同时,在种种美的样貌形态背后,还有丰厚的蕴含。石雕、木雅和彩绘,内容多取材于神话传说或传統典籍,八仙过海、岁寒三友、松下问童子、鲤鱼跳龙门……有祝祷的寓意,有教化的作用;“耕读传家”被刻写在无数古宅老院的匾额上,并扩展成“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镌刻于楹柱上,让孩子们在耳濡日染中受到熏陶。杨家堂村是明代开国第一文臣宋濂后裔聚居地,文风昌盛,绵延不衰,这不能不说是先人的文魂引领的结果。古衬落中这些传承数千年的文化价值,滋润着一代代人的灵魂。 ⑤仿佛是上天的特意安排,在遥远宁静的群山之间,安放一种古朴传统的美好,让人们真切地领悟到什么才是诗意的生存。今天,这里的人们也没有辜负上苍的厚爱。⑥西屏街是一条明清老街,长约两公里,青石板的街路两旁,鳞次栉比地排列着下店上宅式的几十家二层木结构店铺。通过设施改建,西屏街既提高了居住舒适度,又较为完好地保存了当年的样子,堪称街区"活态传承”的样本。位于半山腰处的平田村,在古村落改造中强调“原真性保护”,二十八幢老屋被改建成不不同档次的民宿,以品位不俗、知名度高吸引着大批的游客。⑦但是,现代化浪潮席卷之处,一应城市乡村都无所逃遁。这样的古村落在不少地方或者被拆除,或者住户被迁走,只留下徒有“古老”外壳、毫无“人气”的所谓的旅游项目。喧嚣和躁动,忙乱和焦虑,速度和效益,织就一张无形巨网,让人们灵性窒息,疲惫不堪。相形之下,这里静谧古雅的氛围、诗意的生活方式和浓郁的人文气息,便愈发显得可贵。(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8.阅读第③段,完成下面的表格。(2分)顺序景物村头石径,宗祠、水槽等建筑和器具老宅廊道、天井、方砖,雕刻、彩绘等【答案】①溪流、古树②街巷【解析】③中“到村头,或者是一道溪流”“或者有一棵甚至几棵高大粗壮的古树”等,可见⑥中“西屏街是一条明清老街”,因此可以确定要填的地点是老街。第④段中,“丰厚的蕴含”包括哪些具体内容?(3分)【答案】①雕刻、彩绘等内容的教化作用。②匾额、联语句的熏陶作用。③先人文魂的引领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可以先理解题目的含义,即第④段哪些内容体现出“丰厚的蕴含”。然后深入第④段文本内容,找出有关的语段,第一句是总述句,对后面的句子概括即可。如,对“石雕、木雅和彩绘……有教化的作用”可概括为“雕刻、彩绘等内容的教化作用”;对“耕读传家”被刻写在无数古宅老院的匾额上,……熏陶”可概括为“匾额、联语句的熏陶作用”;对“杨家堂村是明代开国第一文臣宋濂后裔聚居地,文风昌盛,绵延不衰,这不能不说是先人的文魂引领的结果”可概括为“先人文魂的引领作用”,最后,加以概括即可,注意一定要全面。20.赏析文中画横线语句的表达效果。(4分)喧嚣和躁动,忙乱和焦虑,速度和效益,织就一张无形巨网,让人们灵性窒息,疲惫不堪。【答案】①主语部分三个短语构成排比,增强语势,表意丰富。②把“喧器和操动,忙乱和焦虑,速度和效益”喻为“无形的网”,使描写对象形象生动,具体可感。【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可从“修辞”“表现手法”“词语效果”“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本题中“喧嚣和躁动,忙乱和焦虑,速度和效益”是三个短语构成排比,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势,使表意丰富;“织就一张无形巨网”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按“把xxx比作xxx+形象生动写出了xxx事物的xxx特点”的答题模式进行回答。这里把“喧器和操动,忙乱和焦虑,速度和效益”喻为“无形的网”,形象生动而又具体可感写出了现代化城市的特点。最后,把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加以概括即可。21.作者通过“目光里的松阳”,表达了怎样的观点?(3分)【答案】①古村落既有美学价值,又有文化价值,要注意保护,不能一拆了之。②古村落保护要注重人文关怀,考虑人居环境。(或静谧古雅的氛围、诗意的生存方式、浓郁的人文气息,在现代社会弥足珍贵。【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解答此题,通读全文,找出有关作者感悟、联想或思考的语段,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或评价。选文第①④⑦段表达了作者对古村落的认知,如,第①段中“诗人王维的诗句给深藏在浙西南群山中的松阳注入了一种悠久厚重的历史感。”“僻远的地理位置,让松阳有幸保它存下众多的古村落,也保存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这里开篇点明了古村落的文化价值,对要进行保护的观点。第④段中“古村落弥漫着传统美学的的韵味和情致”写出了古村落的审美价值,因此对古村落要进行保护;第⑦段,“这样的古村落在不少地方或者被拆除,或者住户被迁走”这里也表述了对古村落要进行保护;“相形之下,这里静谧古雅的氛围、诗意的生活方式和浓郁的人文气息,便愈发显得可贵”这句话告诉读者对古村落保护要注重人文关怀,要考虑人居环境的看法。最后,根据以上的分析加以总结概括即可。5.(四川内江)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第24-27题。(18分)(甲)乡愁余光中①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②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③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④而现在,乡愁是二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乙)沙田山居①(节选)余光中①书斋外面是阳台,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穹,山是青郁郁的连环。山外有山,最远的翠绿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日月闲闲,有的是时间与空间。一览不尽的青山绿水,马远夏圭②的长福横披,任风吹,任鹰飞,任渺渺之目舒展来回,而我在其中俯仰天地,呼吸晨昏,竟已有十八个月了。十八个月,也就是说,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②海天相对,中间是山,即使是秋情的日子,透明的蓝光里,也还有一层轻轻的海气,疑幻、疑真,像开着一面玄奥的迷镜,照镜的不是人,是神。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渺的南海,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放樯桅出去,风帆进来。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③到了夜深,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全睡去,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摇动我的心潮。有时十几盏渔火赫然,浮现在黢黑的海面,排成一穹弧形,把渔网愈收愈小,围成一丛灿灿的金莲。④海围着山,山围着我。沙田山居,峰回路转,我的朝朝暮暮,日起日落,月望月朔,全在此中度过,我成了山人。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早晨,我攀上佛头去看日出,黄昏,从联合书院的文学院一路走回来,家,在半山腰上等我,那地势,比佛肩要低,却比佛肚子要高些。⑤这时,山什么也不说,只是争噪的鸟雀泄漏了他愉悦的心境。等到众鸟栖定,山影茫然,天籁便低沉下去,若断若续,树间的歌者才歇一下,草间的吟哦又四起。至于山坳下面那小小的幽谷;形式和地位都相当于佛的肚脐,深凹之中别有一番情趣。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无论是鸡鸣犬吠,或是火车在谷口扬笛路过,她都要学叫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音。[注]①本文写于1976年,此时作者于香港中文大学任教。沙田,香港地名,在香港九龙半岛,与大陆隔海相望。②马远,南宋绘画大师,擅画山水物、花鸟。夏圭,南宋画家,以画山水著称。2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乙文的行文思路。(3分)【答案】文章第1段总写沙田山居的情况,透露出乡愁之情;然后分写:第2段写围着山的海;第3—5段写围着居处的山。【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作思路。回答本题,首先要逐段概括所写内容,然后再分析段落之间的关系。如文章第1段有“书斋外面是阳台,台外面是海,是山”这是本段内容的概括;“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这是书写的乡愁之情,也间接表达作者对大陆的向往之意。第2段有“海天相对,中间是山”“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概括出本段写的是海。第3—5段中有“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海围着山,山围着我”“至于山坳下面那小小的幽谷”,概括出写的是居处的山。总结以上分析即可得出选文的行文思路。25.赏析下面的句子,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7分)(1)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3分)【答案】采用白描手法,简洁明了地描写出海与山的颜色和形态,给读者以清晰的认识,表达出作者对海与山的喜爱赞美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赏析句子可以从词语的使用、修辞手法的不同、表现手法等方面来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或妙处。“碧湛湛”“青郁郁”,是抓住海、山的颜色来描写,“一弯”“连环”是写海、山的形态,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直接来写,这是一种白描手法。概括之即可。(2)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4分)【答案】本句主要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赋予山谷以人格化,形象生动把山谷写得活灵活现,异常可爱,表达了作者对山谷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赏析。修辞手法不难判断,主要是要从“爱音乐的村女”“太害羞”等词语中体会出作者是采用拟人手法,将“山谷”赋予人格化,“爱音乐的村女”富有美感,“太害羞”表现了“山谷”的可爱之处,这些描写透露出作者对笔下描写的“山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6.2017年12月14日,被称为“乡愁诗人”的著名作家余光中在台湾逝世,他的诗文充满着浓郁的“乡愁”情结。甲乙两文中划波浪线部分都抒发了余光中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之情,请分析其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4分)【答案】甲文是抒情,乙文是描写、抒情。【解析】本题考查表达方式及作用。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和抒情。诗歌以抒情见长,《乡愁》也是如此;而《沙田山居》以描写见长,如写海与山,用“海天相对,中间是山,即使是秋情的日子,透明的蓝光里,也还有一层轻轻的海气,疑幻、疑真,像开着一面玄奥的迷镜,照镜的不是人,是神”描写出如真似幻的奇景;写山谷,用“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一句,描绘出山谷的异常可爱,描写中透露出作者对所写之景的喜爱。2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甲文精练地提取了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将自己的愁绪和意象紧密融合,使抽象的“乡愁”具体化。B.乙文首段“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这里的“陶菊”“苏月”用了陶渊明和苏东坡的典故,表现了作者对大陆文化的向往之情。C.乙文第②段“即使是秋晴的日子,透明的蓝光里,也还有一层轻轻的海气,疑幻疑真,像开着一面玄奥的迷镜”一句,采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写出了大海似真似幻的迷蒙景象。D.乙文第③段“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摇动我的心潮”,是海潮引发心潮,借海水的潮声写内心的心潮起伏。E.乙文以“站在阳台上看山景”为线索,细腻描绘了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表达作者想要隐居山中,不问世事的愿望。【答案】CD【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判断。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过选文,然后根据选项去逐一寻找文中的叙述,然后再做判断。本题C句中,“即使是秋晴的日子,透明的蓝光里,也还有一层轻轻的海气,疑幻疑真,像开着一面玄奥的迷镜”一句是描写。D项,“借海水的潮声写内心的心潮起伏”错。联系前文“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等句子,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和渴盼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因而D项是不正确的。6.(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22分)好沉的一抔土石英①在这里,旧的皇历是更不灵了。②原本我以为,黄河口的土是粗糙的、贫瘠的。因为在我幼小时,大人们就告诉我:那是个盐碱沙荒、十年九不收的地方。③但当我实地来到这黄河入海处,亲眼领略了它的豪迈气势和不凡的资质后,我便意外地发现:这里不仅地阔,而且土肥,攥在手里,酥细得像润了油,却又不腻而匀和;凑近鼻沟下一闻,别有一种清香。以我年轻时在老家从事农桑的经验,这样的土质,任管种蔬菜还是种庄稼都是很理想的。④果然,在后首那块干松的地段,好一片秋禾!风过时,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那千支万条谷穗的金笔,在漫野里尽情描绘秋熟的图景。⑤再往前,更接近河口的一片土地,许是刚冲积成不久,还没有好好利用。如此潮润的沃土,瞅着都会口舌生津,谅也不会长时被闲置的。⑥我是个庄户底儿,颇有些“爱土成性”,走着走着,禁不住又珍惜地捧起一抔土来,觉得好沉重,真的——比一般的土要有分量。“你的手感不一样吧?”我们的老向导、四十年的治黄专家王总工程师看出来了,接着他以充满诗意的幽默口吻向我解释,“这土确实有点特殊:黄河口虽说在山东,这里的泥沙却不全姓鲁,它们有的姓甘,有的姓秦,有的姓晋,有的姓豫,大都是外来户。你手里攥着九个省区呢,怎能不重?”⑦我始而以为他是在开玩笑,再一琢磨,或许还真有道理,但究竟是科学上的依据,还是哲理上的深远含义?科学上的道理,土质的某种特殊性,还有待请教;引我深思的倒是他所说的“攥着九个省区”这句话,确实是够有分量的,其中不但有地理上的广阔,更有历史的重负,大河不舍昼夜滔滔奔流,融雪纳雨,诸种情味,羼和着千年万载艰辛的汗珠。经过漫长历史淘滤,轻浮的、劣质的分子被冲出河口,混杂于海水中;能够落下来的便执著地痴恋于河口,不肯随波逐流。这些分子多是精华,它们当然最凝重。⑧这土,攥在手里是无声的,我却觉得它储留、凝结着我们这个民族苦难和奋起的回声。太遥远的且不说,七十多年前,就有黄泛区百姓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哭泣,更有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雄浑声浪……⑨我更深深感悟到:我手里攥着的不是一抔普通的土,一时竟合不得扔弃它——它值得我珍惜并作为一种精神的动力。这时我不仅觉得它的分量沉重,而且攥得好苦!⑩但不论是何种滋味,过去的毕竟已成为过去。现在,我闻到的是风赠秋熟的醇香;眼前,是驰向海口的两栖机动勘测船。王总兴致勃勃地向我透露:三年以内就将结束这里“有水无航,有油无厂,有口无港”的局面。“到那时,你再来看!”⑪他的语气是那么坚定,那么充满信心;不需怀疑,他过去四十年间的治黄成绩就是金质“信用卡”。⑫至此,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土,被攥成紧紧的一团,我随手把它揉碎,轻松地撒开去,土星儿均匀地铺在地面上,幻觉中,我的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新洲远景图……(略有删改)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我”对黄河口的土的情感为行文线索,思路清晰。B.第⑥段王总诗意的话语,丰富了“我”对黄河口土的认识。C.文章使用“闻”“捧”“攥”等词语,写出“我”爱土成性。D.文章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议论,语言朴素,充满哲理。【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项,文章以叙事为主,所以在叙事的基础上是没有问题,但文章并没有议论。哲理是指关于宇宙和人生的道理,而文本主要写“我”对黄河口的土的情感。故D项错误。11.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紧承上文;欲扬先抑;强调印象中黄河口土质的粗糙、贫瘠;与下文写土的肥沃、清香形成对比。【解析】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段落的作用一般情况下,答题技巧是“内容上+结构上”。处于文章较前的段落通常在结构上的作用就是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的...形成对比。具体起什么作用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分析。这一段的“旧的皇历是更不灵了”,第②段“原本我以为,黄河口的土是粗糙的、贫瘠的。因为在我幼小时,大人们就告诉我:那是个盐碱沙荒、十年九不收的地方。”正好紧接着上文,而第③段“这里不仅地阔,而且土肥”据此可以断定,这一段在结构上的作用就是与下文形成对比。内容上的作用就是概括此段的内容,再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说明其作用即可。12.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6分)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1)赏析画线句子:(3分)【答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高粱穗比作硕大的锣鼓槌,形象地写出高粱穗的饱满;“擎”赋予高粱以人的动作,生动地写出高粱的壮硕。【解析】本题考查记叙文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一般的答题技巧是“修辞手法+具体展开+作用+情感”,再看原句明明是写高粱穗,却将它比作锣鼓槌,所以很明显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另外“擎”字往上托、举的意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高粱的壮实,有力。(2)赏析加点词语:(3分)【答案】“腾出”写出珍鸟受惊吓后急速飞离的情态;“飘落”写出珍鸟的轻盈;给秋熟图景增添了生机。【解析】本题考查关键词的作用理解。赏析关键词,一般的答题技巧是“词本义+词文中义+内容+人物形象”,再看原句,便可得知“腾出”是在写珍鸟受惊吓后急速飞离的情态;“飘落”本义是飘着降落下来的意思,而文中是在写珍鸟,所以可以看出珍鸟是非常的轻盈。13.第⑨段写“我”将土“攥得好苦”,第⑫段写“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我”心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答案】沉重的历史已经过去;新中国治黄成绩显著;新洲的美好前景指日可待。【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心理变化的原因。通读全文后,可知六至八段已经过去的历史,作者感到很沉重,所以将土“攥得好苦”。第十一段“他的语气是那么坚定,那么充满信心;不需怀疑,他过去四十年间的治黄成绩就是金质“信用卡”。”可知心情愉悦的原因是看到了新中国治黄成绩显及新洲的美好前景指日可待,所以我“愉快地松开手”。14.作者为什么认为黄河口的土“好沉”?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来源地域广阔,汇聚九省区沙土精华;凝结中华民族苦难和奋起的回声,有历史厚重感;历经淘滤,不随波逐流,成为精神动力。【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其主旨的把握。可根据第七段“科学上的道理,土质的某种特殊性,还有待请教;引我深思的倒是他所说的“攥着九个省区”这句话,确实是够有分量的,其中不但有地理上的广阔,更有历史的重负,大河不舍昼夜滔滔奔流,融雪纳雨,诸种情味,羼和着千年万载艰辛的汗珠。经过漫长历史淘滤,轻浮的、劣质的分子被冲出河口,混杂于海水中;能够落下来的便执著地痴恋于河口,不肯随波逐流。这些分子多是精华,它们当然最凝重。”归纳概括而得。7.(湖北宜昌)难得盛夏好时光,上莞下蕈忆清凉(11分)清凉琐忆项丽敏(1)端午之后,盛夏的暑热如一匹金毛猛兽纵身而至,脚步所踏之地迅速蹿起灼人的热焰。(2)人们纷纷逃入室内,关紧门窗,打开空调,以现代电器制造出的凉冷抵抗暑热的威逼。空调供给的冷风把室内变成了幽凉的洞穴,而室外则更如热浪滾动的火炉了。这个时候,最叫人措手不及的是突然断电。洞穴很快变成蒸笼,从笼子里跑出来又不知该往何处,不由得怀念起那个在树荫、河水、竹床、凉席上度过的充满了趣味的夏天。(3)在夏天使用凉席祛暑的时代得追溯到东周之前,《诗经·小雅》里的“上莞下簟,乃安斯寝”是关于凉席的最早书写。李清照的“红藕香残玉簟秋”,则将凉席提升至艺术的审美境界,惊艳的忧伤,令读者在品咂文字时便生出凉意。(4)玉簟是诗人冠之于凉席的美名。在民间,凉席的称呼则是朴素和直接的,草编的凉席就叫草席,竹编的凉席就叫竹席。草席是用马兰草、蒲草或灯芯草编织而成,质地柔软,凉度也较低,适合体质较弱的幼童和老人。竹席则以水竹、毛竹、油竹等为原料,将竹皮劈成篾丝,经蒸煮、浸泡等工艺后以手工经纬编织而成。竹席的优点在于透汗性好,凉度高,置身其上确有冰玉般的凉润与光滑。(5)放暑假了,孩子们像松了绑的小猴子,迫不急待地扑入山野,在河里嬉水、捉鱼,在长满野果的树上爬来爬去,或抓着一根树枝荡秋千。玩累了,就摘一片棕树叶子顶在头上回家。(6)母亲将一张旧的大草席铺在堂前的地上,穿堂风则像穿了隐身衣的顽童窜来窜去,不停地拂动墙上贴着的年画,弄出沙沙的响动。孩子们在凉席上围坐着、扭打着,把已经破了的凉席边缘扯得更破。(7)母亲一声令下,让孩子们停止打闹,乖乖地睡午觉时,铺在地上的凉席一下子就变硬了,仿佛有很多的小石子在凉席里藏着,硌得人翻来翻去,难受极了。这时母亲便拿过一只大蒲扇,在凉席边缘坐下,看见有不安分的孩子想恶作剧时,便竖起扇脊敲过去,那孩子赶紧闭上眼睛,假装睡着了。(8)儿时,那张上了年岁的旧凉席,终于浸润上琥珀的光亮,成了盛夏记忆里最清凉的回想。【注释】(1)上莞下簟:莞,蒲草,这里指草席;簟,竹席。【理解式批注】18.第(1)自然段表现了盛夏、的特点。(2分)【联想式批注】【答案】阳光毒辣来势迅猛灼热难当炎热无处不在【解析】此題旨在考查学生根据语句提炼主要信息的能力。由“如金毛猛兽纵身而至”“窜起灼人的热焰”,可见天气酷热,来势猛烈等。19.古人常爱赋予自己喜欢的事物以别名或雅称,如“玉簟”是李清照冠之于凉席的美名;是苏轼给予月亮的雅称;是辛弃疾称呼牛的别名。(2分)【答案】婵娟八百里【解析】此題旨在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常识及必背古诗文的掌握情况。根据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千里共婵娟”可知,月亮又称为“婵娟”。根据《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八百里分麾下炙”得知答案。【发现式批注】20.第(4)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分别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竹席。(3分)【赏析式批注】【答案】原料工艺优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提炼文本信息的能力。认真阅读划线的句子,抓住关键词“以.......为原料”“以手工经纬编织而成”“竹席的优点”等。2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6)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2分)【链接式批注】【答案】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穿堂风的可爱与调皮。表现了夏风的凉爽与惬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修辞手法赏析句子的能力。抓住重点词语“窜来窜去”,由此推断拟人的修辞,接着分析其效果,“不停地拂动”“弄出沙沙的响动”说明风如同孩子一般,展现了风的俏皮与可爱,写出了夏季的清凉。22.请默写出韦应物《滁州西涧》的后两句。(2分)【答案】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中课外古诗词背诵的掌握情况。“野渡”不要写成“野度”。8.(湖北宜昌)遍尝人间百滋味,最是无味胜有味(10分)无味之味李锐(1)曾见过齐白石一幅斗方:一棵肥硕的白菜配两枚鲜红辣椒,题曰:““牡丹为花之王,荔枝为果之先,独不识白菜为菜之王,何也?”白石大师勤奋一生,不失农家本色,深知白菜性格,才写得出这样深切的颂辞。②对于这个称赞,天下白菜确也当之无愧。白菜即菘。《本草》曰:“菘性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曰菘。”除不择时地,易于生长之外,比一般蔬菜,白菜还易于高产,便于保存,“盖易具而可常享也”(苏轼《菜羹赋》)。然而齐白石的称颂,当有另一层深意。③人们大体都有这样的经验,不论什么佳肴美味,不要说天天吃,就是连续多餐,也会腻的。如果吃得过分,反是“腐肠之药”。白菜却百吃不厌,更不要说“腐肠”了。这是什么缘故呢?④仔细一想,其故大概就在一个“淡”字。同水一样,白菜的性格是淡的,也即是“有自然之味”(《菜羹赋》)。清淡,自然之味,可说是蔬菜的通性。惟有白菜之淡,淡得更纯正,更接近水性之淡。提到淡,总不免想起“淡而无味”的解释,至少是味道很薄。可是,这正是白菜最值得宝贵的性格。古人说,“大味必淡”。这是指“淡”本身没有什么至极或特殊之味,而是一切味的本原。“淡者水之本原也,故曰天一生水,五味之始,以淡为本。”(《管子·水地》)这种本味,可以同一切味相谋、相济,而不相侵、相扰;它平淡无奇,不自命不凡;它平易近人,不巧言令色;正像“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⑤至于五味,()、()、()、()、(),究竟以何者为上?何者能算“大味”呢?恐怕访遍神州,也得不到一个完满的答案。江浙人做菜喜欢放糖;湖南、四川人要辣;城里人口轻,乡下人口重;苦瓜则只有南方几省熟悉;看来只有酸,天南地北,男女老少,都爱吃一点,然而绝不能多吃,否则就会倒牙。因此很显然,五味之病,就在厚重,即至极、过分;“五味令人口爽(伤)”(《老子》),它的优点也就是它的缺点,反而不如淡薄无味而能持久不厌了。⑥这就是白菜的辩证法:淡薄才会,无味才会,清淡、自然、平常才会淡而不厌,久而不倦。⑦古人很懂得“淡”的道理:“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惟其淡如水,故无不相调。孔子这话的开首,还有这样三句话:“君子不以辞尽人。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这就是说,要“听其言,观其行”,天下有道,行胜于言,德厚为先,自然百业兴旺,蒸蒸日上;天下无道,言胜于行,虚辞绞绕,自然礼崩乐坏,江河日下。历史总是无情的:花言巧语,哗众取宠,弄权玩术,文过饰非,虽能高论惑人,愚弄一时,但终究是不能长久的。23.请问古人为什么又称白菜为“菘”?(2分)【答案】性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曰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厘清相关概念的能力。根据“白菜即菘。《本草》曰:“菘性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曰菘。”除不择时地,易于生长之外,比一般蔬菜,白菜还易于高产,又便于保存,盖易具而可常享也”等语句组织答案。24.请问“白菜之淡”有什么特点?(2分)【答案】白菜是淡的,淡得更纯正,更接近水性之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伪存真,准确把握表达重点的能力阅读文章第四段,原文明确指出:惟有白菜之淡,淡得更纯正,更接近水性之淡。25.我们常说的“五味”是指哪五味?请将其填充到第⑤自然段的括号中。(2分)【答案】酸甜苦辣咸【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阅读文章第五段:“江浙人做菜喜欢放糖”,指“甜”;“湖南、四川人要辣(川人是麻辣,尤重花椒)”点出了“辣”;“城里人口轻,乡下人口重”指的是“咸”;“苦瓜则只有南方几省熟悉(我在大别山种过苦瓜,皖人不识为何物,北京人早已熟识,是南方人来多了之故)”说的是“苦”;最后还有“看来只有酸,如泡菜的市场比较广阔”中的“酸”。26.白菜的辩证法是什么?请在第⑥自然段横线上各填—个合适的词语。(2分)【答案】示例:浓厚(醇厚)甜美(有味)【解析】此題旨在考查学生对关键字词的理解与准确表达的能力。“辩证法”,说明二者是相反的,只要是“淡薄”与“浓厚”、“无味”与“有味”之间的辩证关系对应正确即可。27.积累链接:请默写出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的后两句。(2分)【答案】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学必背古诗词的掌握情况。注意“蒌蒿”都是草字头。9.(江苏南京)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1-13题。(13分)儿歌邓云乡古人说:“千秋万岁名,不如少年乐。”也还记得袁子才的一句名诗:“不羡神仙羡少年。”这都是至理名言。别的不用多说,在北京的夏日,看着听着娃娃们唱歌,就使人感到有说不清的乐趣。为什么说夏天呢?因为五月端午之后,天气渐热,万物生发,人们都换上夏衣,男孩子小褂、汗背心、短裤,小姑娘也是花小褂或者花裙子。孩子们都在户外玩,有趣的事情多了,所以夏天的儿歌也特别有情趣。(甲)夏天天热,阴晴不定,片云可以致雨,用不着等什么“油然作云,沛然作雨”,头顶上一片黑云,西北风一卷,“噼里啪啦”就下起来了。小孩们欢喜地在小院中乱跑,大人在屋里、廊子上还喊不应。这时就会有一首动听的儿歌: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反复地唱,欢蹦乱跳,十分顽皮。(乙)夏天雷阵雨来了,又是风,又是雨,小小的三合院、四合院似乎都是一个避风港,每间屋子似乎是一条小木船,在风浪中震撼着。母亲抱着被子,从窗眼里望着外面的雨,唱着儿歌道:风来了,雨来了,老和尚背着鼓来了。至于为什么是“老和尚背着鼓来了”,却没有人注意,只是这样说。后来看到老先生们写的儿歌的书,说是“背着谷来了”,这可能是南方的说法,而北方仍然是读“鼓”的。难道说北京夏天的儿歌只是这两个吗?不然,北京夏天还有一个最美的儿歌,那是其他任何地方也没有的。(丙)几场好雨过后,小小的四合院中,都是花花草草,绿油油的、香喷喷的、湿漉漉的。在当院荷花缸、大水缸外面,在各屋的马头墙角上,在大树的根部……都有小小的蜗牛翘着两只小小的肉角在爬行。这个背着半透明躯壳的小动物,永远不会担心没有房子住,或为分不到房子、交不出房租而发愁,它永远是那样善良而悠闲地、像诗人散步般的爬行着。北京话很奇怪,因为没有水牛,所以语言中没有“水牛”的词汇,却把蜗牛叫“水牛儿”,一个庞然大物,一个小不点,写出来两个字完全一样,这不要说外国人翻译起来容易弄错,就是外地人听到恐怕也会弄不清楚。它是孩子们最好的朋友,孩子们把它轻轻地拿在手中,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盼望着它的触角快点伸出来,抑扬而深情地唱道: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儿噢!你爹你妈,给你买烧羊肉吃噢——妙就妙在似通非通之间。我在北京做小学生的时候,已过了玩水牛儿的年龄了,但我听惯了妹妹们和同院小孩玩的时候的歌唱声,我多么爱听这首美妙的儿歌啊!(选自《燕京乡土记》,邓云乡著,中华书局2015年6月版,有删改)11.文中描写了三个唱儿歌的场景,分别是:片云致雨,孩子们欢喜地唱儿歌;▲;▲。(4分)【答案】雷阵雨时,妈妈抱着孩子在屋里唱儿歌;几场好雨后,孩子们玩蜗牛时唱儿歌。【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根据题干所给的例子“片云致雨,孩子们欢喜地唱儿歌”分析得出所概括的场景应该是:“……时,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所做的事题干中有提示,“唱儿歌”)”,根据场景描写:“夏天雷阵雨来了……母亲抱着被子,从窗眼里望着外面的雨,唱着儿歌道”可以概括出雷阵雨时,妈妈抱着孩子在屋里唱儿歌。根据文中描写“几场好雨过后,小小的四合院中……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盼望着它的触角快点伸出来,抑扬而深情地唱道”可概括出:几场好雨后,孩子们玩蜗牛时唱儿歌。12.文末说:“我多么爱听这首美妙的儿歌啊!”这句话表达了“我”哪些情感?(3分)▲【答案】对儿歌的喜爱,对充满童趣的幼时生活的怀念,对老北京风俗的留恋。【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表达情感的理解。从文章中可以看出这句话表达的情感有对儿歌的喜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文章还说“别的不用多说,在北京的夏日,看着听着娃娃们唱歌,就使人感到有说不清的乐趣”,也表达了对老北京风俗的留恋。13.分别说说文中三处画线句的语言特色及作用。(6分)(甲)▲(乙)▲(丙)▲【答案】示例:甲处的语言文白相间,描绘了夏雨忽至时的场景,与孩子们玩耍时活泼轻快的情形相映成趣;乙处连用了两个相关的比喻,表现了雷阵雨中小院的安稳和小屋的摇撼,烘托出妈妈唱儿歌的安详气氛;丙处多用叠词,表现了雨后小院花草的自然清新,富有画面感,使下文蜗牛的形象显得更加可爱。【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甲句“油然作云,沛然作雨”是文言,镶嵌在句子中,形成文白相融的结构,这句话说明了夏天阴晴不定,经常会忽然下雨。乙处“小小的三合院、四合院似乎都是一个避风港,每间屋子似乎是一条小木船,在风浪中震撼着。”是比喻句,把三合院、四合院比作避风港,把小屋子比作一森船,表现了夏天雷阵雨来了,小院带来的安全感,从而烘托了妈妈安详地唱着儿歌。丙处“绿油油的、香喷喷的、湿漉漉的”是叠词,生动地表现了雨后小院里的花草,油亮、色泽新亮,还带着香气,也能突出小蜗牛的可爱。依据这些特色进行赏析。10.(江苏宿迁)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17分)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刘世河①描写故乡的文章,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能体现出这四个字的景象,非家乡的炊烟莫属。②“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身居都市已久,我曾一度对陶渊明笔下的“归园田居”十分向往,如今人到中年才如梦初醒,其实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就是在这样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度过的。③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东-条小河蜿蜒而过。过河不远便是--个高高隆起的沙土岗子,岗子上的白杨树枝繁叶茂,一到夏天便绿树浓荫,成了我们这帮孩子玩耍的天堂。有时候玩累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家。④起初总是眼花缭乱,后来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父亲患有胃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吃饭须有规律,还得是热乎饭,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会准时生火做饭,所以村里升起的第一缕炊烟多半就是我们家的。⑤母亲常说:“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在意的只是制造炊烟的灶台上母亲又做了什么好吃的饭。正所谓,饥望炊烟眼欲穿,一心只想肚儿圆。⑥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⑦早晨的炊烟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熬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几个馒头就着一碟小咸菜就齐活了。吃罢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下田的下田,农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⑧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简单,但一定要吃得硬实扛饿。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⑨傍晚的炊烟是最美的,也最能体现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晚饭是全家人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悠闲的时候。庄稼人有个小习惯,就是越闲越吃,所以晚饭自然丰盛些。如若恰巧那天家里有喜事,更会杀鸡烧肉以示庆贺。乡下人干活是急性子,但吃饭蛮讲究,尤其懂得“想要肉更香,工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汤浓。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⑩炊烟如此缭绕生动,古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米”是辛弃疾笔下的炊烟;“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则出自柳永笔端。eq\o\ac(○,11)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岭谷高低明野火,村墟远近起炊烟”和“遥望炊烟疑可愁,试从行路问村名”都是他的。可见放翁对田园袅袅飘逸的炊烟有多喜爱。后来又读到陆游“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的句子,禁不住疑惑,炊烟怎么会是湿的呢?eq\o\ac(○,12)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却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又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比喻,突然觉得母亲就是一个十足的诗人。而在我的眼里,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自由舒展,浓淡随意,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氤氲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奇妙意境只有看懂它的人才能体会得到。eq\o\ac(○,13)而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8年第3期,有删改)15.请你概括一天中三个不同时段炊烟的特征。(3分)参考答案:早晨的炊烟轻淡午间的炊烟急速傍晚的炊烟悠长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语段内容。阅读文章可知,文章的第⑦、⑧、⑨段分别描写早晨、午间和傍晚的炊烟,其中“早晨的炊烟风轻云淡”“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据此可以概括早晨的炊烟“轻淡”,午间的炊烟“急速”,傍晚的炊烟“悠长”。16.阅读下列语句,按要求作答。(6分)⑴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幕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3分)参考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早晨傍晚的炊烟比作晨钟暮鼓,形象地表现了人们按照炊烟作息的习惯。解析:本题考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首先确定本句将早晚的炊烟比作晨钟暮鼓,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从而形象生动地说理。“钟楼”“鼓楼”在古代用于报时,从而指导人们的劳作,根据后半句“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可以得知炊烟在此处如同“晨钟暮鼓”一样,指导了人们的作息。据此概括即可。⑵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参考答案:“缠绕”本意是用带状物或条件状物盘绕其他物体,文中指炊烟和思念交织在一起,炊烟是故乡,是母亲,看到炊烟就会想起母亲,想起故乡,从而激发对母亲,故乡的思念;思念母亲、故乡,自然会想到炊烟。炊烟和思念紧密缠绕在一起,在魂牵梦绕中泪眼看炊烟,炊烟怎么能不浊湿呢。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能力。一般做题思路是先解释词语的本意,“缠绕”本意是用带状物或条件状物盘绕其他物体。再点明词语在文章中的引申义,文中有交织之意,交织的对象是炊烟和思念,根据所给句子的前一句“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却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以及文章最后一段“而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可知在作者眼中,炊烟是故乡和母亲的象征,炊烟和思念交织,即作者思念故乡、思念母亲之情浓郁而不可摆脱。最后结合文章写出这样用词的好处。用“缠绕”一词,化抽象的思念之情为具体可感知之物,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炊烟以及炊烟所代表的故乡和母亲的思念之浓郁和不可排解。17.第⑩EQ\o\ac(○,11)段中引用关于“炊烟”的诗句有何作用?(4分)参考答案:通过诗句中炊烟的美表现了乡村炊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炊烟的喜爱之情,引用诗句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学色彩,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雨余渔舍炊烟湿”引出作者的疑问,为下文揭示自己思念故乡、思念母亲埋下了伏笔。解析:本题考查引用诗句的作用。写炊烟之景的诗句凝练地表现了乡村炊烟的美,作者以此表达了自己对炊烟的喜爱,同时诗句的引用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学色彩。同时,结合第EQ\o\ac(○,11)段中“禁不住疑惑,炊烟怎么会是湿的呢?”,以及第eq\o\ac(○,12)段“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却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可知陆游诗句“雨余渔舍炊烟湿”也为作者设疑,下文揭示自己思念故乡、思念母亲埋下了伏笔。18.最后一段内涵丰富,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4分)参考答案:文中“这炊烟呀,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表现了炊烟与饭食的联系,“花”是美好的,“灶台上开出花”意味着母亲最美好的心愿就是一家人饱暖无忧。“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表现了炊烟与家乡的联系,浓浓的母爱和乡情,所以说母亲是这幅水墨画的作者,这幅水墨画的色调是暖的。(围绕“母爱”“乡情”结合文本内容回答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词句内涵的分析探究能力。首先认真阅读题目要求,即联系全文分析最后一段的内涵。最后一段“这幅画”在第eq\o\ac(○,12)中提到过,作者将“炊烟”比作“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氤氲在乡村的上空”,在作者的眼里,炊烟与“乡村”,与故乡一直联系在一起,写出了作者的乡情。“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联系文章第⑤段母亲的话“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炊烟”与“饭香”的关系表现了炊烟与饭食的联系,“灶台上开出的花”“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则表现了母亲的美好心愿——一家人保暖无忧。母亲是炊烟的缔造者,炊烟里含着浓浓的母爱和乡情,因此说母亲是这幅画的作者,这幅画的色调是暖的。据此概括即可。11.(山东菏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16分)出类拔萃的秘密厉彦林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深秋时节的那天,宿舍院里的园丁师傅忙着把小竹林四周刨开,逐一斩断竹根,刨出近半米深的沟,用砖垒砌围堵竹根的砖墙。我蹲在一边帮助整理刨出的竹根,听他口里念叨着:“不抓紧围截,明年这周围全是竹子了。”十年前,我搬进位于城郊的新宿舍时,门外的这片竹子刚栽上,长得干干巴巴的,既无生机,又少灵气。我真担心栽不活。谁知道,仅几年的工夫,这簇竹子潇洒地长起来了。开春那竹竿由枯黄变成草绿,冒出淡黄稚嫩的芽尖,盛夏撑一片翠绿,秋冬依然挥舞着生命的绿手掌。清晨,我走在院内的石径小路上,竹林里传出啁啾啾的鸟鸣声和麻雀的打闹声,真有几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雅趣。竹子靠窜根繁育生长,喜欢温和湿润的气候,主要生长在南方。上世纪60年代末,山东等地南竹北移成功,竹子被移植在山地、水源、沟渠、田边、路旁,大大改善了自然生态坏境。品种多是早园竹、淡什、斑竹等。我见证了这簇竹子的成长过程。我植的前三年没看出生长,到了第五六年雨季过后,周国的土皮被拱出了裂缝,地上竟然冒出手指粗黝黑的笋芽,咧开小嘴喝着雨水,每天能蹿半掌高。到秋季竟然已长到三四米高,成为竹林中的长子。但新竹生长之后,它周围方圆几米内的其它植物好像停止了生长。我问园丁师傅,原来新栽的竹子前三年不是没长,甚至没少长,只不过是以一种不易被人们觉察的方式在地下长根。根憋着劲,在地下向四周默默铺开成系。这也是竹子只要栽上大地,很少枯死的原由。经过三年多的地下生长,一株还未向上发芽的竹子,根已经在地下伸展了十多米,真可谓“博大精深”。有时一整片竹林实际上是根连在一起的“一棵竹子”,地下的茎根盘成一个疙瘩,分不清头尾。当新竹开始蹿芽生长时,周围的各类植物都望尘莫及。我仔细观察竹林里当年冒出的新竹,深秋时大都高过年的旧竹。那目我问园丁师傅,他擦拭一下额头上的汗珠告诉我:“竹子扎根三年不起身,憋着劲布根,为后代积蓄能量。笋芽一旦破土,就底气十足,高过老竹子啦。”人的成长,也要学习竹子的耐性,先脚踏实地,发达根系,再破土发力,拔节蹿高。18.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你认为文中像竹子一样的人具有哪些特点?(4分)【答案】顽强的毅力、脚踏实地、有耐性、坚忍不拔、耐住寂寞、无私奉献(写出四个即得满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从竹子的干干巴巴到挥舞着生命的绿手掌,可以看出竹子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反映到人的身上就是有着顽强的毅力;从竹子第五六年才拱出土皮,可以看出竹子有耐性、能耐住寂寞;从“根憋着劲,在地下向四周默默铺开成系。”可以看出竹子的脚踏实地、坚忍不拔;从“为后代积蓄能量”可以看出竹子的无私奉献。竹子身上所体现的这些品质,也正是像竹子一样的人所具有的特征。19.品析词句。(4分)①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盛夏撑一片翠绿,秋冬依然挥舞着生命的绿手掌。【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子在秋冬时节依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对竹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能力。题干中已经给出赏析的角度,直接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即可。从“撑”“挥舞着”可以看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竹子在盛夏是一片翠绿,然而秋冬时节也在挥舞着绿手掌,写出了竹子所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对竹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答题格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了(抒发了)作者……的情感。②请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根憋着劲,在地下向四周默默铺开成系。【答案】“憋”原指抑制,不让出来,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竹积聚力量,发达根系的坚忍。【解析】本题考查句子中词语的表达效果。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词性并指出词语的原意,“憋”是动词,原指抑制,不让出来。然后根据语境义紧密联系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人物的性格或品格,“憋”可以看出它自己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坚忍不拔,无私奉献,一心为后代着想,只是为了发达根系,给后代积聚力量。20.文章以“出类拔萃的秘密”为题,有何妙处?(4分)【答案】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行文线索,揭示文章的内容;点明文章的主旨。【解析】本题考查文章题目的作用。题目的作用可从几个方面去分析:①交代行文线索;②交代文章内容;③点明文章主旨;④标题具有象征意义;⑤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题目中“秘密”无疑给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出类拔萃”是针对竹子去说的,而整篇文章都在围绕竹子这个特点来写,所以题目也是文章的行文线索,并且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出类拔萃”既指竹子的品格,也指像竹子一样的人所具有的品格,这也正是文章的主旨所在。21.仿写:结合文章主题,选取事例,将下面一段话补充完整。(4分)纵观古今,泱泱中华,具备竹之精神者不胜枚举。左思历经数载,终成《三都赋》,使洛阳纸贵;王羲之习字墨池,创书法精品,成千古书圣;,,;,,。【答案】示例:陶渊明归隐田园,弃权势富贵,开隐逸之宗;鲁迅横眉冷对,频频“投枪”,铸成金石傲骨。【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仿写。仿写,首先要弄清原句的结构,这个句子共有三个分句,前一分句“左思历经数载”和“王羲之习字墨池”是名人的经历;第二个分句“终成《三都赋》”和“创书法精品”是此人的成就;第三个分句是对此名人的评价和阐述。在仿写时,先想好你要写的名人以及其事迹和对他的评价,在按照例句中的格式组织语言即可。仿写时需要注意“竹之精神”的体现。12.(山东枣庄)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1题。(12分)①小镇的布局像一头猛犸象的化石。以老街为脊椎,两侧深深浅浅的巷子是肋骨,四家大工厂是四肢:国二厂、造船厂、服装厂、粮机厂。道路向北延伸,隐没于田野中,像一条意犹未尽的尾巴。两根长长的象牙,一根指向小学,一根指向中学。②“化石”之外,是无穷无尽的稻田。我总是记不得那些村庄的名字,孔巷、邵村、薛家、车塘、香花桥、和尚浜……在我看来都是一样的,无非是稻浪中有几间房子聚拢在一起,好像小小的岛。③邻居小哥哥带我去探险,两个人在稻田里迷了路。一不小心,我的一只鞋陷进泥里。小哥哥无奈,只好背着我走。④太阳西沉,四野苍茫,我肚子饿了,但并不害怕。风里有粮食的味道,稻田的气息让人安心。远处,几缕炊烟升起,田埂上出现了几个小黑点大声呼喊我的名字,是着急的爸妈一路寻来。那年我六岁。⑤如今我站在车流滚滚的路边,企图辨认当年探险的路线——(A)哪里崴了脚,哪里掉了鞋,哪里踩到一条死蛇,哪里捉到一只硕大的蚂蚱。记忆没了参照物,像掌中的麻雀找不到着力点,扑腾着翅膀,飞不起来。⑥只有那条小河还在。⑦小河名叫夏驾河,河上有一座通济桥,建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桥洞是完美的半圆形。我出生那天,奶奶从桥上扔下一个皮球。这是小镇的习俗,寓意球有多大,男孩儿的胆子就有多大。儿时的我顽劣不羁,四处撒野闯祸——不知奶奶有没有后悔过,早知如此,丢个乒乓球就够了。⑧桥头曾有一座小小的庙,元大德六年(1302年)始建,明天顺四年(1460年)重修,歇山式屋顶,飞檐斗拱,内供泥塑的龙王爷,乡下人唤作龙王庙。老人们津津乐道于一个传说:小镇曾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汾水龙王七太子私自降雨,却因触犯天规被斩为七段。从前小镇的舞龙叫“断龙”,由七截龙身组成,纪念那位倒霉的龙王七太子。夏驾河流经龙王庙,汇入吴淞江。吴淞江蜿蜒东去,流入上海后,换了个更响亮的名字——苏州河。⑨奶奶扔下的皮球,几时能到外白渡桥?⑩在我读初中时,桥拆了。(B)拆桥是为了走船——桥洞太低,大船开不过去,走船是为了运水泥和黄沙,运水泥和黄沙是为了修路,修路是为了致富。那时人们憋足了劲要致富,谁阻碍了致富,谁就是罪人。eq\o\ac(○,11)拆桥花了整整一个月。潜水员分批沉入水底,拔掉打入淤泥的木桩,然后安放炸药。由此向东两百米处,新建了一座水泥大桥。eq\o\ac(○,12)我生了一场大病,病好了,捣蛋劲也没了。原本胡天野地的熊孩子,渐渐长成拘谨内向的少年。像昆曲里不中用的书生。大人很欣慰,夸我懂事了。只有奶奶忧心忡忡,她说:“这孩子的胆子丢了。”eq\o\ac(○,13)我站在河边,河水黏稠,漂浮着垃圾和水草。水里也没有船。路修好了,也就不需要船了。eq\o\ac(○,14)那座桥,清代的桥,满月的桥,永远地消失了。eq\o\ac(○,15)我向河岸望去,过去生长稻米和油菜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