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资源委员会的人员实习制度_第1页
抗战时期资源委员会的人员实习制度_第2页
抗战时期资源委员会的人员实习制度_第3页
抗战时期资源委员会的人员实习制度_第4页
抗战时期资源委员会的人员实习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抗战时期资源委员会的人员实习制度

一、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西方科技的贡献近代汉语学习和培养人才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中之一是有必要邀请国内外专家和科学家到中国定居,并在政府和其他部门担任咨询和教育咨询。首先,出国留学,鼓励中国青年学生和工程专家出国留学,学习外国先进的科技。包括出国旅行(限费)、访问、调查和实习等形式。以往我们谈及出国学习大都只注意到留学这一形式,而忽略了对出国考察,特别是出国实习这些重要方面的研究,实际上它和留学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内容。“实习”,按照词意理解应该是实地学习的意思,英文Training则又包含“训练”之意,它和出国留学或是短期考察既有某些相同的涵义,同时也具有较大的差别。实践证明,派遣科技人员出国实习是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成功范例。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大规模地派遣工程技术人员出国实习应始自20世纪40年代,其中最为明显也是最成功的范例就是当年资源委员会选派工程技术人员赴美实习的举措。当年资源委员会毅然实施这一举措,一方面是与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密切相关,但更重要的还是取决于资源委员会领导人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理念与决心。关于资源委员会派遣工程技术人员赴美实习这段历史,在档案中留下相当丰富的记载。10多年前,台北“国史馆”的程玉凤、程玉凰姊妹曾收集了大量的馆藏资料,并以此为主,编著了三册《资源委员会技术人员赴美实习史料———民国三十一年会派》(台北:“国史馆”,1988年,以下简称《实习史料》),其后又依据这些史料发表了相关论文。本文则在此基础上,对资源委员会当年派遣技术人员赴美实习的史实作一概述,并收集其他相关资料,对这30多名技术人员的实习经过特别是他们实习期满归国后的各自境遇,进行追踪调查,从而探讨资源委员会当年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对于中国步向现代化的路程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二、资源委员会对各方面人才的教育资源委员会的前身是1932年11月成立的国防设计委员会,其设立的宗旨就是要对全国资源进行彻底的调查、开发和动员。而所谓资源其实又包括两个涵义,其一是物质,其二就是人才。国防设计委员会成立之后立即在全国进行各项调查工作,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对专门人才的调查。为此,该会曾向全国各高等院校、科研部门以及厂矿企业等单位普遍印发“全国专门人才调查表”,调查对象是理工科及企业管理各行业的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调查的目的是分析全国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调查他们是否发挥专长,学有所用,并将全国人才作为资料库予以储存,从而初步掌握了全国科技人员的分布及使用状况,一旦战事爆发,即可及时调动人员,分配任务(P198)。1935年,国防设计委员会易名为资源委员会,名实相符,则更加重视对人才的发掘与培养,嗣后每一年都从国内著名大学录取大批毕业生(主要是应用科学方面),将他们安排在本会或属下各厂矿企业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抗战的突然爆发不但没有中断资委会对人才的培养计划,反而使资源委员会的领导人更加认识到培养和训练科技人员的迫切需要。抗战胜利后,资源委员会不仅成为中国最大的国有企业管理机构,主管全国煤炭、钢铁、石油、有色金属、机械、电机、电力、化工、造船、制糖、造纸等重工业和轻工业,还有经济研究、勘测、外贸、电讯、材料、保险等研究和服务单位,同时国内绝大部分的技术人员也都在它的管理之下。据统计,当时资源委员会有100多个总公司或总机构,生产单位近1,000个,共有职员32,800余人,其中约有40%为大学或大专毕业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60万名工人中也有三分之一是技术工人(P197)。资源委员会如此重视科技人才,这和该会前后几任领导人翁文灏、钱昌照、孙越崎等人自身的经历和学术背景有关。他们都曾留学国外,主张科学救国,并从个人的经历中亲眼目睹中国落后的现状及其与西方先进科技之间的差距,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人才的重要。翁文灏曾说:“建设事业之基础,最重要者为资源与人才,而人才尤为推进一切事业之动力。”(P1)钱昌照对于招收和吸纳知识分子更为重视,他认为“仅仅建设一个厂,开发一个矿,能生产,有盈馀,不算是成功。同时训练可以开发三个、五个厂的人才;开发一个矿,同时训练可以开发三个、五个矿的人才,才是真正的成功”(P107)。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钱昌照还主张根据各人的背景和工作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培养人才。他认为人才训练的方法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各方面可能造就的领袖人才,在国内应予以种种机会,参加设计,增加经验,必要时派往国外考察接洽;其次高级管理技术人才,应按时选派出洋考察或实习,以求深造;其次中级人才,现正与各大学合作,补助图书设备,聘请讲座,设立奖学金;其次技工学徒,现在各工厂一部分已在推行,将来更需扩充。”因此在他们的主政之下,资源委员会一直都非常重视对科技人员的培养,特别是派员出外实习。派遣技术人员出国实习早在资源委员会成立之初就开始进行。1936年,资源委员会与德国商洽筹建中央钢铁厂、中央机器厂和中央电工器材厂等三大厂计划的同时,就决定从国内选派12名技术人员赴德国克虏伯炮厂实习,同时又从留德学生中选派8名一起参加培训,预定每年更换一批,三年为限。这批技术人员大半是从留学生特别是留德学生中选拔出来的,除了精通德文外,他们还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因此实习效果很好,深受德国方面的器重。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这批派遣人员奉命回国,被分配在昆明、重庆等地大后方工厂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P149)。然而不久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派遣工程技术人员出国实习遇到重重困难,故而资源委员会大批派遣技术人员出国实习则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进行的。1940年代,派遣赴美国实习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批:一、1942年由资源委员会选派者,简称“三十一年会派”或“三一会派”;二、1943年由经济部派遣者,简称“三十二年部派”;三、由租借法案选派者,简称“租案”或FEA。此外还有中美双方为建设扬子江三峡水利发电计划以及资委会中央电工器材厂因与美国西屋电气公司(WestinghouseElectricCo.)进行技术合作,亦于战后分别派遣技术人员赴美实习。上述几批出国实习人员中,虽然“三十一年会派”人数最少,但这是抗战爆发后中国最早成批派遣出国实习的技术人员,所派人员又都是资委会下属各单位中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精英才俊,更重要的是,这批人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中都发挥了重大作用,本文即主要以这批人出国实习前后的经历作为研究的对象。三、资委1人抗战的爆发中断了中国技术人员与西方国家的技术交流,但资源委员会从未放弃过培养人才的计划。1941年5月6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中国为租借法案下接受援助的国家,资委会立即抓住这一机遇,开始筹划派员赴美实习事宜,并委托该会驻美机构积极与美国各工业厂矿企业联系。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中美结为同盟,在资源委员会看来,这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时机,故“本会以美国各厂矿正在集合全力,大量生产,以应战时需要,其管理及技术方面最足为吾国取法,经与接洽结果,类多愿无条件接受本会派员实习,并有允给生活费用者。又以往国外厂商对于若干重要技术部门,向不容纳外人,此际因属盟国,有共同作战关系,慨允本会派员参加实际工作,实属良机难得”(P174),因此资委会迅速通知所属部门,遴选各单位的优秀技术人员,公平竞争,从中择优录取,公派赴美实习。为了挑选最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出国实习,其遴选资格甚为严格,至少需符合以下三项条件,即大学工科或相关学科毕业,中、英文程度俱佳,具有5年以上实践工作经验。由于资委会主管的工业部门主要为工厂、矿业和电业三大部类国有企业,因此派员实习的专业也都是当时国内最为迫切需要加以改造的这些部门,包括7大部门26类(P9)。确定了实习人员的专业和资格后,资委会及属下各机构便按照这一标准抓紧时间进行遴选,从最初获得推荐的80多位候选人中再层层筛选,最后经资源委员会正、副主委同意,确定了31名人选,其中机械4人、化工4人、冶炼3人、电工6人、矿业6人、电力6人、工矿管理2人。原计划分二批出发,但后来又将林津、单宗肃、褚应璜(原由中央电工器材厂派遣赴美接洽有关技术合作)、俞恩瀛(原中央电工器材厂副工程师,1941年自费赴美留学)等4人一并纳入,因此所谓“三一会派”的总人数应为35人。这些人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其中交通大学(包括唐山交通大学)毕业生15名、中央大学毕业生4名、北洋大学毕业生3名、浙江大学毕业生2名,其他则分别毕业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金陵大学等国内著名大学;他们具有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都是资委会及其下属各部门的技术骨干,有些人还担任中层或以上的领导职务;他们之中年龄最大者45岁,最年轻的只有27岁,大部分人都在30岁左右,称得上是经验丰富,年富力强。人选既已确定,资委会即于1942年4月20日向获选各名学员发出训令,命其于5月20日前后前往重庆会合集训。与此同时,资委会还分别为每名学员指定两名导师,由学员与导师共同商定并拟写实习程序,内容包括实习科目、工厂名称、地点及实习的重点与时间安排等详细资料。然后资委会再将这些资料交由驻美代表,委托他与美国方面的工矿企业直接联系。在呈交实习程序的同时,每名学员还必须填写一份志愿书,并由本人和保证人在书后具名盖章,由各派遣机关代为呈送资委会存查。保证书内言明在美实习期间要遵守实习程序的要求,认真研习;每月编送报告一次,回国后再拟具总报告;回国后要在资委会及所属机构至少服务三年,若有违反,当将在美期间所发一切费用全数缴还,若本人无力偿还,则由保证人负责(P115)。资源委员会规定,赴美实习人员的待遇不变,所在单位依旧发放原工资,实习期间如常晋升,实习所需费用均由各派遣单位承担,并负担在美期间的生活津贴(每月150美元)。战时中国实施外汇管制,外汇极为紧张,出国实习人员要动用的外汇数额相当庞大,许多部门对于花费如此巨大的外汇派员出国实习并不理解,军事委员会侍从室还特地发函询问“实习人员赴美是否需要”,故而资委会据理力争,细述派员出国实习的理由:第一,本会现有各事业均已次第发展,由简单以趋繁复,因此技术上需要解決之问题,应时而生,故不得不择其要者,即就各该机关工作多年,具有实际经验之技术人员,每部门派一、二人前往美国各厂矿参加工作,分门实地研究,以便日后回国,对于所有问题得以逐一解决。即在国外时期,仍饬将研究所得,随时通信报会,俾资采用。第二,本会事业推进,附设单位增至百余所,需要各项科目之技术人员甚多,而尤以高级人才,目下国内极度缺乏,允宜及早设法造就,以应急需。抑本会负开发国内各项工业之重责,需要新颖技术之配合,刻不容缓。现在国外技术之进步,一日千里,自宜派员出国从事研习,俾期将来有所发挥。第三,本会过去迭据各附属机关呈请保送职员赴国外实习,均以在美接洽结果难合需要条件,故甚少派往实习机会。现在我以同盟国关系,派员加入该国厂矿实习,自可较为容易。惟为慎重起见,对于各该实习人员名额虽已决定,并先办理一切手续,仍俟美国实习厂矿接洽就绪后,再行陆续前往。总之,此次本会所派赴美实习人员,均系精选有为之士,旨在解决实际技术问题及研习新颖技术,以应重工业建设之需,实系目前急要之图(P3)。这批实习人员分属不同行业,出国之前多不相识,因此在重庆集训期间,为了到美后“互相交换智识,提高研究兴趣,吸收最新学术,促进我国国营重工业建设”,决定成立一个团体,以达到团结互助的目的。因为当年(1942年)为民国三十一年,派遣人数又恰巧也是31人,因此成立的团体就名之为“三一学社”。集会选出了学社的干事,通过了学社的社章,规定到美国后彼此间需加强联系,凡在同一地点之各社员应至少每月集会一次,每年举行一次社员大会,并随时汇集各地社员集会情形及各种消息,每三个月编发一期通讯(P129)。这一团体的存在对于促进赴美实习人员的团结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四、实习人员返国时间资委会原先计划将实习人员分为二批派往美国,但由于各人办理护照需时,特别是战争期间交通运输十分困难,机票极不易得,事实上“三一会派”的31名学员是分成多批前往美国的,其中最早的几位(薛炳蔚、孙健初、翁心源)于1942年5月22日即抵达美国,而最晚抵达美国的张光斗和孙运璿最为辛苦,他们于1943年3月6日从重庆乘飞机,经昆明、加尔各答、开罗等地,沿途多次中转,不断等机,直到1943年的5月17日才抵达美国的迈阿密,途中竟用了73天时间(原来预计只需11天),若以抵达纽约计算,前后更长达87天,难怪张光斗将此次赴美行程形容为“令人疲倦的漫长旅程”(P724)(Awearyandlongtrip),而孙运璿在他的“实习日记”中对这段旅程更有详细的记载(P506)。实习人员抵达美国后首先前往资源委员会驻纽约办事处,向实习监督陈良辅报到,在纽约短期逗留期间,除了购置服装、书籍及其他日常用品外,主要是向美国国务院办理外籍官员申报,并经美国军部与各实习厂矿办理入厂实习证件,然后各自前往实习厂矿开始实习。由于“三一会派”的这批实习人员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深知出国实习之不易,决心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科学和技术,回国后可大派用场,因此每个学员都能刻苦自励,虛心向学,不仅得到各实习单位的赞扬,在实习过程中给予方便,使他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许多新的知识,而且也受到美国政府和社会的一致好评,有些美国工厂还要求中国继续派员实习,这样就为日后派遣工程技术人员赴美实习开辟了道路。与此同时,各位学员遵照资源委员会的指示以及保证书上的诺言,每月定期撰写工作月报和技术报告,并按时寄呈资委会暨所属厂矿考核,有时还应资委会的需要,代为收集其他资料,随时寄往国内,以供参考。“三一会派”人员的工作月报和技术报告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既包含个人在实习过程中的体会,更多的则是介绍美国现代工业发展之情形以及中国日后如何效法的建议,各具特点,十分珍贵。《实习史料》的中、下两册用了大量的篇幅将这些报告一一予以收录,实为研究中国出国实习人员收获的重要资料。按原计划规定,赴美实习的时间为两年,因此自1944年年中开始,赴美人员即应陆续完成实习任务相继回国,资委会驻美机构亦为各学员返国提前进行各项准备。(1)1944年11月战时生产局成立之时,局长翁文灏即奉蒋介石手谕:“各机关派往国外技术人员,国内如有需要,得由本局商请各该机关召回服务。”因此翁文灏亦不断与美国对外经济事务局(FEA)驻重庆代表斯坦敦(W.T.Stanton)联系,一方面具体洽商按租借法案美方拨款训练中方1,200名技术人员赴美实习之事,另一方面则请美国军部协助安排实习期满的中国实习人员尽快回国(P473)。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有的因实习工作尚未结束(如王端骧、魏重庆、蒋贵元)、有的已申报美国大学攻读学位(如薛炳蔚、汤明奇)、有的则因家眷来美(如惠联甲),更多的则是因刚刚成立的资委会驻美技术团需要大量技术人员协助工作,因此多数学员申请延期,真正如期归国的只有11人,还不到总数的三分之一。然而一旦实习或其他任务完毕,绝大部分实习人员均能依照规定返回国内,并在不同工作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北平大学教育大学资源委员会1942年选派技术人员赴美至今已有60多年,岁月沧桑,当年赴美时的青年才俊最年轻的如今业已年逾九旬,而大多数已不在人世。然而在美国实习的这一段岁月却成为他们人生中最难忘的回忆,而且他们日后的际遇亦不尽相同,因此追踪他们回国后的不同经历,对于理解当年政府的决策过程,特别是对于加深了解人才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命运之间的重大关系,都具有极重要的历史意义。全面查寻和介绍“三一会派”的35名人员的经历十分困难,笔者只能将自己从各方面搜集到的一些资料作一简述,其中各人出国前的简历主要参考《实习史料》上册以及《资源委员会在外实习人员一览表》(1944年12月制,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战时生产局档案:四一九/558)等资料综合而成,回国后的情形则参考不同的资料。雷天觉1913年生,湖南浏阳人,北平大学机械系毕业(1935)。历任北平大学助教,兵工署化学研究所技术员,中央机器厂样板工具组主任、副工程师,1942年10月3日抵美。实习期应于1944年年底届满,中央机器厂原计划将其派往第五厂,以工程师名义负责工具机制造之技术工作,后因资委会驻美技术团要求其留美协助工作,因此直至1947年11月8日方乘船离开美国(P44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是任上海虬江机器厂(上海机器厂前身)副厂长、总工程师,自1952年起历任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设计分院工程师、第一设计分院总工程师、机械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等职,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雷天觉在机床、工具、计量等方面具有开创性的成就,他试制成功的许多机床和其他产品都属于发明创造范畴,达到或超过了国际水平(P474)。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