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共5小题,19分)材料一: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他们美不美。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这是因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西,然后再从美的东西概括出来美的概念来。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来回答“什么是美"。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最美的”,而是“什么是美"。“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地说:“美是难的。”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他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象、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糖罐的美。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互等同。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是唐诗的美,也是各异其趣,迥不相同。美是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其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者变成另外的一种美。例如西湖,当晴光潋滟或是山雨空濠的时候,条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而当杜甫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时的雨,可以说是美的。可是当杜甫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时的雨,你又能说是美的吗?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都随着它与人的关系而变化,我们很难把美的东西永远当成是美的。第三,美的东西不仅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艺术,无不有美的东西存在,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你要把美说成是一种东西,当然不可能。同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当成是某种美的东西呢?谈到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白;谈到声,它有清浊高低。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种物质的东西,但是美却不然,你能说美是由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色、声,来说明美呢?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摘编自蒋孔阳《美和美的东西》)材料二:瑞士数学家、物理学家欧拉善用简洁的函数表达真理,欧拉公式至今仍被认为是最具美感、最有魅力的公式之一。他还曾写下《音乐新理论的尝试》,将数学与艺术美结合在一起。这位天才给后人有益的启示:探究真理的动力中饱含着对美的追求,科学之美可诱发出科学家无限的创造力。尽管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阐述大多是零散的、即兴的,但不难看出他们对科学之美的肯定和重视。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罗素从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中“读出音乐般的美妙”,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从达尔文《物种起源》中"见出生物世界无与伦比的统一之美"。科学家杨振宁则用高适在《答侯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描述狄拉克反粒子理论带来的精神震撼。他还以虹与霓为例描述科学之美:小时候看虹和霓,被极美的表面现象所吸引,长大懂得测量后发现这种现象的物理原因,体会到了一种极深层的理论架构的美。在这些大科学家眼里,科学美是自然和谐之美的映射,是人们发现自然之秘而产生的自我超越感,是从科学和谐统一的思想中产生的愉悦自由的心理体验,是促使他们勇攀科学高峰的重要原动力。科学美还包括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不少科学家在科学创造过程中最初的选择,往往是依靠审美直觉来完成。比如狄拉克的“单磁核”假说,就是从磁与电共有的对称美中获得启示,后来被实验证实;物理学家卢瑟福探索原子结构时有种直觉,感到原子核是一颗“小太阳”;哥白尼在观察太阳系运动时这样描述:“太阳乘坐宝座率领着它周围的行星家族”。正是这些审美想象,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引导着他们前往成功的彼岸。反观我们的现实,科学美却被有意无意地冷落甚至剥夺,近乎一件奢侈品。备受推崇的奥林匹克竞赛,已异化为机械的题海战术,孩子们很难在大量做题中享受数学的韵律之美。在科研领域,不少人急功近利,失去了探寻更高层次的科学美的机会。正如但丁所说,美是真理的光辉。漠视科学的美感,就很难探寻到真理的内核。在教育中,如果先让孩子欣赏“虹与霓”的现象美,再引导他们去探究背后的科学原理,是否更能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在科研中,少一些功利、多一份对美的追寻之心,把单调枯燥的实验变成美的探险,或许更容易到达真理的彼岸。在科普活动中,多一些日升月落、星辰闪耀、遥望火箭腾空而起的美感体验,可能会让不从事科学活动的普通人更加崇尚自然、走近科学。科学本来就是美的,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应是充满新奇体验的美的旅程。(摘编自《发明与创新》)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美"这个话题展开,但前者意在分析"美"的概念,后者重在强调"美"的作用。B.材料一中,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通过探讨,最终解决了"美是什么"的问题。C.材料一说美的东西都各有其美,不能用以相互说明。这和我们欣赏诗词时,不能用"纤云弄巧"的婉约美去衡量"乱石穿空”的豪放美是一致的。D.材料一“味外之味”的第一个“味”是指人品尝到的味道,第二个“味”是指超越于具体味道之上的事物的美。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欧拉的《音乐新理论的尝试》以数学美与艺术美的结合呈现了科学美。B.狄拉克的反粒子理论具有唐诗“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般的境界。C.奥林匹克竞赛机械的题海战术使孩子们很难享受数学的韵律之美,也不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力。D.只有在科普活动中多一些日升月落之类的美感体验,才能让不从事科学活动的普通人更加崇尚自然、走近科学。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采用递进式的结构论证,先提出论点“美”和“美的东西”不能混为一谈,再从四方面阐述两者不同,最后总结归纳。B.材料一多用例证法,将“美不是美的东西”的相关抽象表述具体化,让读者易于理解的同时也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C.材料二第三段运用排比,表述了科学美的本质、主客体表现形式和对科学发现的作用,既论述全面,也强调了科学美的重大意义。D.材料二论证中正反对照,有力地论证了"对科学之美的追求能诱发创造力,有助于探寻到真理的内核”的观点。4.两则材料论证过程中均引用了唐诗,请简析其作用。(4分)5.在古诗文复习研讨中,甲同学说:“我发现同是草木葱茏,‘木欣欣以向荣'在陶渊明眼中就是美景,而‘荞麦青青’却让姜夔悲从中来。”乙同学说:“我觉得这两句诗都太美了,让我感动!”请结合材料一的原理,对两位同学的发言做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6-9题。蓑衣张炜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遗留在田埂上。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小格细心地揪掉青青的草叶,整齐地堆放在一块儿。她觉得这么嫩的草叶,扔掉怪可惜的,留着回家喂小兔子吧。那些蚂蚱碰到她手上,她就把它们逮住了;很肥大的,用一根草棒串了,别在衣襟上。邻地里的达子走过来,搓着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儿笑。小格往一边看了看,达子的脚上穿了一双又结实又漂亮的胶鞋,鞋帮上好像还印了一只鹰!她瞥了一眼,禁不住又瞥了一眼。这个达子和她在小学一块读过书的,现在正用一辆轻骑贩卖葡萄,听人说去年一年就挣了五千元……一个大灰蚂蚱用生了刺的双腿猛劲儿蹬了她一下,她的手背上立刻渗出了小血珠。她使劲摔了它一下,说:“一变肥,你就浑!”达子蹲下来,说:“歇歇吧,又逮植物又逮动物,这个活儿太累。”小格干脆仰起了脸,看着笑吟吟的达子。她已经不歇气地在地里忙了三天。父亲病了,这么多的活儿全是她一个人做的。她不光有些累,还有些烦呢。她觉得达子在看她的笑话。达子和她对看着,一瞬间神情严肃起来。他看到她那双从来都很美丽的眉毛,这时候微微皱着——她好像有些恼怒……他眨了眨眼睛,把目光移开,仰脸看天了:“天快下雨了,嗯……快下雨了!"他咕哝着。“下吧!”她的眼睛盯着他,赌气似地说道。达子站起来,活动了一下穿着"鹰鞋”的脚,说:“我是说,下了雨,你的地也快整好了,我明天雇来一辆小拖拉机,咱们一块儿耕地吧。"小格的心里一热。但她还是垂下眼睫,有些执拗地说:“不,不。还是我自己用铁锹翻吧……”达子笑了笑,走开了。停了一会儿,天真的下雨了。田野里的人们都跑回去拿雨具了,小格踌躇了一会儿,也跑回家了。她回到田里来时,披了一件蓑衣。这件蓑衣很旧了,可是还能遮雨。别人都穿了塑料雨衣,戴了斗笠。那雨衣有蓝的,红的,还有淡黄的,迷茫的雨雾里望去,多么好看啊。邻地的达子穿得更高级一点:军用雨衣。小格有些不好意思了。她蹲在田埂上做活,一低头就能看见蓑衣襟上粗粗的草绳儿结。她在心里恨起自己来:怎么就穿了它来!可是她心里明明知道:家里没有雨衣,只有一把塑料雨伞……达子向这边望着,好长时间也没动一下。他看到千万条雨丝洒向她的蓑衣,蓑衣的毛儿拄着,在雨丝中轻轻弹动着。有时候小格站起来,那球成一团的蓑衣立刻放展开来,似一件草做的漂亮的披风。蓑衣毛儿又多又规整,都朝一个方向斜着……她在田埂上走着,像个穿着斗篷的将军,挺拔而洒脱。他禁不住喊了一声:“小格——!”小格重新蹲下去,像是逮一个蚂蚱,身子向前一伏一伏的。达子好像看到了她那被蓑衣遮住一边的脸庞变得通红通红,就像石榴花的颜色。天暗下来,雨也变得小多了。田野里的人们开始收工了。小格将草叶捆到一起,提起来往回走去。田头小路上的人很多,各种雨衣摩擦着,发出声音。人们高声地谈笑着,议论庄稼,也议论人。小格默默地往前走去,一次也没有回头。可是有几个老头子谈论起她的蓑衣了:“蓑衣这东西好!我过去夜里看秋、雨天排涝,都穿蓑衣!""蓑衣比塑料雨衣可好,它又能遮雨又能当草荐子铺,穿到身上人也暖和。"“哎哎,一时一兴,自从兴了塑料雨衣这洋玩意儿,蓑衣你贵贱也买不着了……""蓑衣好!蓑衣好!……”第二天早晨,小格很早就来到了自己的田里。这片土地变得漂亮了,耕过、耙过,就像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一样——达子的头发倒变得蓬乱了,正在他的地上忙着。小格知道这是达子的小拖拉机耕的。她问:“达子,你一夜都守在这地里吗?”“一夜刚好耕完。”“啊……达子!”小格想:这土地要让我一个人用锨翻,不知要多少天呢!她心里感激达子,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她很想说,雇拖拉机的钱两家一起拿吧!但她就是说不出口。她怕达子笑话她小气。达子有钱呢——雇拖拉机这点钱,在他看来可算不了一回事。她在靠近他的地边上做着活儿。达子忙了一会儿,伸着懒腰走过来。她注意地瞥了瞥他的鞋子:老鹰上沾了稀泥。他说:“趁着土湿,今天就把种播上吧……嘿嘿!明天地里就没活儿了,真棒!"小格问:“没活了再做什么?”“驾上我的轻骑!”小格不作声了。“你做什么?”“我……”小格轻轻咳了一声,“不做什么。”“你编蓑衣吧!”小格恼恨地看了他一眼。达子的脸有些红,微皱着眉头说:“我可不是跟你开玩笑,真的!你没听老人们说到处买不到蓑衣吗?你编吧,会赚钱的,芦青河湾那儿一片一片蓑衣草……”“哼,鬼主意……”小格将身子转向一边。达子失望地看了她一眼,接着嘴角挂上了一丝笑容:“你不懂———‘信息’…明白了吗?明年我准备好好研究一下‘信息’……"小格笑了。夜晚,月亮很早就升起来了。小格在里屋坐了一会儿,听到院子里有露水滴落的声音,就走了出来。大地朦朦胧胧,一片白色。她觉得心上不知怎么热乎乎的,很想往远处走一走……走着走着,她的脚步急了起来;再后来她听到河水的声音了。她来到芦青河湾了。月光下,河湾的浅水处一片油绿。那柔软细长的草叶儿像人工整出的一般齐、一般好,茂盛极了。“啊!蓑衣草……多么好的蓑衣草啊!”她在心里说。1984年11月(选自《张炜中篇小说年编·采树鳔》,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蚂蚱划伤了小格,小格说"一变肥,你就浑!"这句骂的是蚂蚱,也在指达子,有双关意味。B.达子有股机灵劲儿,他乐于接受新知,善于捕捉"信息",能够抓住商机,敢想肯干,是新农人的形象。C.小格蹲下逮蚂蚱时"被蓑衣遮住一边的脸庞变得通红",形象淳朴可爱,劳动的画面富有乡土生活之美。D.随着情节的展开,小格对达子的态度展现出一个由“抵触”到“感动”再到“欣赏”的变化过程。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把耕耙过的土地比作梳理后的头发,形象地写出了达子的耐心与细心,将土地的平整与达子头发的蓬乱进行对比,也鲜明地体现了劳作的辛苦。B.文中老人的议论从侧面写"蓑衣好",暗示了商机,为后文达子的建议做了铺垫,同时也体现出传统事物美好的一面。C.本文结尾的景物描写,同孙犁《荷花淀》中女人编芦苇席的描写一样,都以自然之美烘托了人物的美,传达出美好与希望,充满了诗情画意。D.本篇中的老鹰胶鞋,同《哦,香雪》里的自动铅笔盒一样,都象征着富贵的生活,在小说中都表现了村里姑娘对物质生活的羡慕与追求。8.本文是如何表现人物形象的?请简要说明。(4分)9.作者为什么以"蓑衣"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琼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署为府长流参军。文襄以仪同开府,引为刑狱参军,每加勉劳。并州尝有强盗,长流参军推其事,所疑贼并已拷伏,唯不获盗赃。文襄付琼更令穷审,乃别推得元景融等十馀人,并获赃验。文襄大笑,语前妄引贼者曰:“尔辈若不遇我好参军,几致枉死。”除南清河太守,平原郡有妖贼刘黑狗,构结徒侣,通于沧海。琼所部人连接村居,无相染累,邻邑于此伏其德。郡中旧贼一百余人悉充左右人间善恶及长吏饮人一杯酒无不即知。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事归。得新瓜一双自来送。颍恃年老,苦请,遂便为留,仍致于听事梁上,竟不剖。人遂竞贡新果,至门间,知颍瓜犹在,相顾而去。初,琼任清河太守,裴献伯为济州刺史,酷于用法,琼恩于养人。房延佑为乐陵郡,过州,裴问其外声,佑云:“唯闻太守善,刺史恶。”裴云:“得民誉者非至公。”佑答言:“若尔,黄霸、龚遂君之罪人也。”后有敕,州各举清能。裴以前言,恐为琼陷,琼申其枉滞,议者尚其公平。迁左丞,行徐州事。徐州城中五级寺忽被盗铜像一百躯,有司征检,四邻防宿及踪迹所疑,逮系数十人,琼一时放遣。寺僧怨诉不为推贼,琼遣僧,谢曰:“但且还寺,得像自送。”尔后十日,抄贼姓名及赃处所,径收掩,悉获实验,贼徒款引,道俗叹伏。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余。后淮北人饥,复请通余淮南,遂得商估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后为大理卿而齐亡,仕周为博陵太守。(节选自《北齐书·循吏》)10.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郡中旧贼A一百余人B悉充C左右D人间善E恶及长吏F饮人一杯酒G无不即知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推,推求,与《屈原列传》中"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推”含义相同。B.一时,指短时间,与《孔雀东南飞》中的“蒲苇一时纫”的"一时"含义相同。C.至公,科举时代为对主考官的敬称,谓其大公无私。文中意为最公正。D.岁,岁星,后为年的别称,有岁月之意,亦可指人的年龄。文中指年景,农事收成。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琼幼年跟随父亲在边境,曾去拜见东荆州刺史曹芝,曹芝很赏识他,即委任他为府长流参军。B.房延佑任乐陵郡太守,路过济州,裴献伯问他外界的反应,他将百姓的评价反馈给裴献伯,裴献伯深以为然。C.在徐州城中五级寺铜像失窃案中,寺院的僧人起先抱怨苏琼不为他们追寻贼人,但最后僧人与百姓都对其叹伏不已。D.以前的制度以淮河为禁区,不允许商贩随意往来。但因苏琼的上表,在两淮地区遭灾时,商人得以往来,淮河两岸货物得以流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颍恃年老,苦请,遂便为留,仍致于听事梁上,竟不剖。(2)裴以前言,恐为琼陷,琼申其枉滞,议者尚其公平。1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苏琼为官的特点。(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5-16题。守岁苏轼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展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①。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②。注:(1)挝:击,敲打,此处指更鼓声。(2)化用白居易“犹有夸张少年处”,此时诗人在凤翔签判任上,而其弟苏辙在京师侍奉父亲。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一二句使用比喻,将要逝去的年岁,比作游向幽壑、势不可当的长蛇,生动形象。B.三四句“半已没","谁能遮”抒发了诗人去日苦多,华年不再的无奈伤感。C."儿童强不睡",描写儿童被强迫着遵循守夜的风俗,"晨鸡"二句将守岁时的心理状态写得细腻入微。D.整首诗歌通俗易懂,细致地描述了人们守岁的情景与心情,抒发了独特的感慨。16.前人评价此诗“佳处不减魏武短歌”,请结合曹操的《短歌行》作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常为古代诗歌意象。如李白《蜀道难》中的“_____”衬出蜀道上山峰之高峻;《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则用“__________”写震动山谷的巨大声响。(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的结局。(3)古代的文人墨客似乎有无穷无尽的咏愁叹怨之情。请写出包含"愁"字的两句古诗:“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19题。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小时候熟记的古诗文,长大后也很难忘记,即使长时间不用,但只要一提起,与之相关的记忆便会(1)_____地流露出来。诗词深深扎根在脑海深处、古文修养浸透在血液之中,正是传统文化的内化于心,也是“童子功”的厉害之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多读多记是必要条件。若是腹内草莽,必然不可能口吐莲花。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们(2)_____的背后,又何尝不是从小的阅读背诵和长年的储存积累。“童子功”的底子要从小打下,更要常读常新。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它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就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来说,小时候我们按照表面意思理解,或许只能明白这是苏轼借月亮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但若干年后,当我们一个人身居异乡,又恰逢中秋之夜,当我们抬头仰望圆月,心中再次涌现出这句诗,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对词义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18.请在横线上填写出恰当的成语。(2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2题。(13分)五代造纸技术承袭隋唐,但因南北封建割据,社会动荡,各地技术发展很不平衡。敦煌石窟所出西北地区制造的麻纸多不精良,书法亦不工。传世的南方书法家杨凝式的《神仙起居法》用纸亦不精细,这毋宁说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不景气的现状。但当时统治者御用的“澄心堂纸”,它的制作较为精良。澄心堂是南唐烈祖李昇在金陵宴居、读书及批阅奏章的殿室。至南唐后主李煜时,设官局监造名纸供宫中御用,(1)_____。苏易简在《文房四谱》卷四中写道:“南唐有澄心堂纸,细薄光润,为一时之甲。”南唐灭亡后,储藏在宫中的这些纸(2)_____,竟长达半个世纪。直至传入北宋一些著名文人之手后,此纸才被诗人知晓。史学家刘敞从南唐宫中得到一百张澄心堂纸,后赠欧阳修十张。欧阳修又转赠梅尧臣两张,于是他们之间专为此纸互相吟诗唱和。(3)_____,是以楮皮为料,用敲冰水举帘荡纸精制而成。这种纸坚滑如玉,洁白如雪,纤维细密如蚕丝,而且质地较为厚重。20.下列句子中的“经济”和文中画横线处的“经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袁郊《甘泽谣·陶岘》:“岘之文学,可以经济;自谓疏脱,不谋宦游。”B.网络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存在着与传统经济不同的新特点。C.郭绍虞先生题书,同一册书买三本,方便剪贴,也因其经济较为宽裕。D.常人记述此事,累千言而不办;使高手为之,三百字足矣,何等经济!21.请在文中画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2.请根据上文相关内容,给“澄心堂纸”下定义。(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还告诉我们"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请根据以上内容,就"发现生活中的美",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照搬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三九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答案与解析1.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最终解决了"错误。依据文中“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的说‘美是难的’”,“难的”并不能算作是“美”的定义,另外“许久”“不得不”也传达出两人的无奈。2.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数学美与艺术美的结合”错。原文“将数学与艺术美结合在一起”,偷换概念。B.“具有唐诗‘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般的境界”错误,原文“科学家杨振宁则用高适在《答侯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描述狄拉克反粒子理论带来的精神震撼”,而不是狄拉克的反粒子理论本身具有“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的境界,曲解文意。D.“只有……才……”逻辑判断错误。材料二文段用的是“可能会”。3.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材料一采用递进式的结构论证”错误。应该是“总分并列式”的论证结构。4.①材料一引用杜甫写“雨”的诗句为论据,论证了“美的东西是相对的”,(“它随着人的关系而变化”亦可)②材料二作者用杨振宁用高适诗句描述科学之美带来的精神震撼,生动地论述了科学家“对科学之美的肯定和重视”(“科学美带来探究动力”亦可)①具体可信,增强说服力;如材料一引用杜甫写“雨”的诗句为论据,从不同角度论证了“美的东西是相对的”的观点;②形象生动,具有文艺性;如材料二作者用杨振宁用高适诗句描述科学之美带来的精神震撼,生动地论述了科学家“对科学之美的肯定和重视”。【4题评分细则】①具体可信,增强说服力;(1分)(答出材料丰富典型,内容充实,阐释深化,与“美”的主题相契合,唐诗凝练简洁,传神传形等均可给分)②形象生动,具有文艺性;(1分)(答出:让议论文语言鲜活生动起来,有文化韵味,诗意盎然,富有感染力,更能感受到“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等均可给分)③结合两则材料具体分析“什么论据论证了什么论点”。(2分)5.①甲同学的话对应了“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与人的审美关系而变化”“木欣欣以向荣”写郊外草木自由生长,正是陶渊明辞官归隐,随性自在的审美意趣之写照,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它是美的;“荠麦青青”的草木葱茏之处乃昔日十里繁华的扬州,这在感慨家国重创、萧条不振的姜夔眼中,就是昔盛今衰,有“黍离之悲”了。②乙同学的话对应了“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是美的”“木欣欣以向荣”是美景,我们读来也不禁为生命的蓬勃而欣喜,“荠麦青青”表达的是昔盛今衰的萧条,我们读来不觉也伤感顿生,“蓬勃”和“萧条","欣喜”和“伤感”看似矛盾,却都符合诗歌的美。【5题细则和解析】①(3分)甲同学的话对应了“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与人的审美关系而变化”陶潜辞官归隐,乡野生活闲适恬淡,郊外草木萌发,自由生长,“木欣欣以向荣”正符合陶渊明随性自在的审美意趣,所以它是美的;姜夔故地重游,扬州昔日的十里繁华、车水马龙在战后萧条不振,“荠麦青青”正是家国重创、昔盛今衰的缩影。就像“被遗弃的地坛”,虽是草木葱茏,却让史铁生感到荒芜,“荠麦青青”在姜夔眼中就有“黍离之悲”了。②(3分)乙同学的话对应了“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是美的”“木欣欣以向荣”是美景,表达了陶渊明对草术自在生长的喜爱和向往,我们读来也不禁为生命的蓬勃而欣喜,“荠麦青青”在《扬州慢》中表达的是衰败荒芜,我们结合历史背景读来不觉也感衰败萧条,也伤感顿生,“蓬勃”和“萧条”,“欣喜”和“伤感”两组看似矛盾的东西,却都能千古流传,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在诗情画意中得到诗歌美的熏陶。③如果答成: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木”的美不同于“荠麦”的美之类,可以酌情给1分。(说明:材料一取材自2011广东卷,材料二取材自2014重庆卷)6.C(不是在歌颂劳动美。小格家境贫穷,没有雨衣,穿了老式蓑衣而自卑,怕达子看到,因而俯下身子,掩饰自己羞红的脸色,敏感而自尊。)7.D(应该是象征美好的新生活,不是纯物质的富贵。小格和香雪的憧憬与追求,也只是对现代文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两人都有自尊自爱的人性美。)8.①正面描写(直接描写):细节(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外貌)描写、语言描写(1分)写小格和达子的言行举止、内心活动,如小格堆放草叶,不住看胶鞋等,达子的头发、笑容、主动帮忙等。(1分)②侧面描写(间接描写):景物描写,烘托、渲染、象征(1分)生机盎然的田间秋景,烘托勤劳乐观的农人形象;油绿的蓑衣草、诗意的河湾月夜等,环境美象征着人情美、人性美。(1分)解析:1.正面的人物描写和侧面的景物描写两方面必答,各2分,既要有术语使用又要有原文分析。2.答成通过旁人评价侧面描写酌情给1分(如:达子在小格眼中:跑轻骑、会挣钱;小格在达子眼中:身着蓑衣,挺拔而洒脱)3.答成通过对比衬托来表现酌情给1分(如:通过达子和小格的相互对比展现了新旧农人的不同形象,通过村民的劳作谈笑烘托主人公形象)塑造人物方法多样,选文基本都有所涉及,只要概念清楚,学生不难答到。除了正面的人物描写外,侧面描写应主要答景物描写的烘托作用。本文与《白洋淀》写法相似,都属于散文化小说,表达上笔触清新,写景充满诗情画意。其实本文与《社戏》《边城》一样属于“河流文学",河流草木是“养育者”。作答时草木环境不能不谈。9.作者以“蓑衣”为标题,可以更好地:①串联全文情节:“蓑衣”推动了情节发展,是情节矛盾的核心。小格对达子的误解以及达子对小格的帮助都与“蓑衣”相关联,从“蓑衣”上,我们可以展望人物未来的命运。(2分)②表达多重意蕴:“蓑衣”含义丰富,具有象征意味。“蓑衣”是田间干活挡雨的雨具,是达子小格之间情感联系的纽带,是解决小格生活困难的突破口,是农人们走上富足生活的指路灯。(2分)③揭示主题意旨:“蓑衣”实用且美观,集中体现了故乡传统事物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生命力。蓑衣的美和蓑衣草的美、乡土的美是一脉相承的,体现出作者对农人的感情,对乡土的热爱。(2分)解析:本题为“作用类”题目,可以从“内容情感-形式、结构”角度作答,也可从“小说要素和表达”角度作答。1、以下3点为标题的主要作用,每点得2分①串联全文情节:“蓑衣”推动了情节发展,是情节矛盾的核心。小格对达子的误解以及达子对小格的帮助都与“蓑衣”相关联,从“蓑衣”上,我们可以展望人物未来的命运。②表达多重意蕴:“蓑衣”含义丰富,具有象征意味。“蓑衣”是田间干活挡雨的雨具,是达子小格之间情感联系的纽带,是解决小格生活困难的突破口,是农人们走上富足生活的指路灯。③揭示主题意旨:传统事物不只有“陈旧落后"这一个标签,“蓑衣”实用且美观,(“能遮雨又能当草荐子铺,穿到身上人也暖和”"挺拔而洒脱")集中体现了故乡传统事物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生命力。蓑衣的美和蓑衣草的美、乡土的美是一脉相承的,体现出作者对农人的感情,对乡土的热爱。2、如答成以下几点作用,可酌情适当给分④凸显人物形象:通过“蓑衣”看到小格身上的自卑和自尊,贫穷和乐观;也看到了达子的善良和对小格的关爱⑤“蓑衣”表达含蓄,引发联想:吸引读者阅读下文。⑥结构呼应:标题与结尾形成呼应,增添读者对文章未尽之事的想象。⑦“蓑衣”是自然环境的结晶,让环境美、人情美、主题美三者结合。(说明:小说阅读材料取自2015安徽卷)10.BDG郡中旧贼一百余人/悉充左右/人间善恶及长吏饮人一杯酒/无不即知11.A推:审理;推:推求12.B13.(1)赵颍仗着自己年纪大,竭力请求苏琼收留,苏琼于是把瓜留下,他把瓜放到大堂的梁上,始终不切开。(苦,致,竟)13.(2)裴献伯因为先前的话,担心被苏琼陷害,而苏琼反而去为他申诉长期停滞(不能提升)的委屈/不得申雪的冤屈,议论的人都很称许苏琼的公平。(为,枉滞,尚)14.①恪尽职守,治理有方②依法执政,清廉自律/不徇私枉法③心胸宽广,持平公正④广施恩义,为民请命(一点1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给满分)15.C16.①恰当引用和化用。苏诗化用白居易“犹有夸张少年处”,意在勉励苏辙珍惜年华,积极奋发;曹诗用“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自比,表达求贤建业的雄心。②妙用比喻。苏诗“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将要逝去的年岁,比作游向幽壑、势不可当的长蛇,生动形象曹诗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喻贤才越多越好。③巧用欲扬先抑。苏诗写守岁,先写守不住不必守,最后四句形成转折,表达守岁的感慨(努力应从今日始,不要让志向抱负付诸东流);曹诗开头叹时光易逝,忧功业未建,最后折转,抒发其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17.(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熊咆龙吟殷岩泉(2)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3)示例一: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示例二: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示例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18.不由自主/自然而然出口成章/锦心绣口19.①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以植物扎根于地比拟诗词深印于脑海,以某物渗透进血液中比拟古文积累于心中。②这样写使得传统文化内化于心的过程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20.B原句中“经济”的含义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A.治理,经世济民。B.指社会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04版工程监理合同条款
- 药用酸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2024年度环保型农药研发与生产销售合同
- 纸制餐桌用布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2024年度洁具行业标准制定合同
- 2024年度环境污染防治技术服务合同
- 车轮毂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牙用植入物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手提箱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2024年度医疗器械研发合作租赁合同
- 乙醚MSDS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 柿单宁功能成效及其产品介绍综述
- 二手新能源汽车充电安全承诺书
- 缺铁性贫血 图文 优质课件
- 二0二三年度四年级上册Module9杨凤英Whathappenedtoyourhead教学设计
- 我的故乡-德江课件
- 《Treasure Island金银岛》课外阅读教学中的主题意义探究
- 初中数学北师大七年级下册(2023年新编) 三角形全等三角形基本模型之一线三等角教学设计
- 生活区、办公区验收表
- GB∕T 37138-2018 电力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
- 化工生产装置开工方案资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