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临海市洪池区块排洪应急工程_第1页
浙江省临海市洪池区块排洪应急工程_第2页
浙江省临海市洪池区块排洪应急工程_第3页
浙江省临海市洪池区块排洪应急工程_第4页
浙江省临海市洪池区块排洪应急工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临海市洪池区块排洪应急工程爆破方案设计书编制人:审核人:浙江省正邦水电建设有限公司二〇一七年二月目录TOC\o"1-4"\h\z\u1、工程概况 、工程概况1.1工程简述浙江省临海市洪池区块排洪应急工程位于浙江省临海市区西北部,采用排洪标准为20年一遇(P=5%),相应20年一遇洪峰流量为72.3m3/s,其中排洪隧洞设计最大排洪流量66.3m3/s,原有河道承担下泄流量为6.0m3/s。主要建筑物有隧洞进口处2座堰坝、排洪隧洞及出口箱涵等,排洪线路总长3258m,其中排洪隧洞长2807m,排洪箱涵451m。排洪工程进口位于后山村水磨坑两溪交汇处,隧洞向西穿越九株松、西坑,在七里隧道北出口与公路养护站东南角之间出洞,出洞后接沿山脚布置的一段箱涵直入灵江。1.2工程建筑物主要建筑物有隧洞进口处挡水堰坝,2807m排洪隧洞及出口451m箱涵段,排洪线路总长排洪隧洞进口位于后山村水磨坑两溪交汇处,进口位置设置拦沙坎,在原河道中间设置挡水堰坝。为调整隧洞进水堰坝处的流态,在水磨坑两溪交汇处进行开挖,扩大湖面,周边配合景观提升措施,提升进水口附近景观效果。排洪隧洞向西穿越九株松、西坑,在七里隧道北侧(公路养护站东南角)出洞,出洞后接沿山脚布置一段箱涵直入灵江,排洪隧洞长2807m,箱涵段长451m。箱涵与G104国道北线交叉位置设桥涵,箱涵段出口在现有G104国道南线桥涵处拓孔排入灵江。本工程爆破工作主要为隧洞进水口处的箱涵、拦沙坎、挡水堰坝、河道及隧洞进口洞脸的石方明挖,隧洞出水口处的箱涵及隧洞出口洞脸的石方明挖,隧洞洞身石方洞挖分为上下游段两个工作面(各长约1403m)。项目总平面布置图附后。隧洞断面为城门洞型,开挖断面分别为:Ⅱ类围岩4.4m×4.4m,Ⅲ类围岩4.6m×4.58m,Ⅳ类围岩5.14m×4.92m。进出口箱涵为现浇砼箱涵,部分线路部段需石方明挖,箱涵结构尺寸为5.2m×5.3m。1.3区域地质概况1.3.1地形地貌工程区属浙东低山丘陵区中部的断陷堆积盆地。西北为天台山,东南为括苍山,临海盆地位于其间,灵江自西北而东南横贯全市。区内山脉多为南西~北东走向,山顶高程一般为200m~580m,最高峰海望尖,海拔624m。临海城区属冲~海积平原,地面高程一般2.80m~6.50m,零星分布有残丘,高程一般在150m以下。1.3.2地层岩性区内出露基岩主要为侏罗系上统西山头组酸性火山碎屑岩夹沉积岩、白垩系下统馆头组、朝川组杂色陆相沉积岩和酸性、中酸性火山碎屑岩,此外还有小块燕山晚期酸性、中酸性、和中性侵入岩体及第三系上新统玄武岩等。覆盖层主要为第四系冲~洪积、冲~海积堆积物。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1)侏罗系上统西山头组(J3x)灰紫色、紫红色、灰色流纹质玻屑凝灰岩、流纹质玻屑熔结凝灰岩等,常含角砾。局部相变为英安质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或英安质含角砾玻屑熔结凝灰岩,夹不稳定的凝灰质砂砾岩、沉凝灰岩、粉砂岩等。厚度≥1900m。分布于测区西北、西南及中部、东部低山丘陵区。2)白垩系下统馆头组(K1g)为青灰色、黄绿色、灰紫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凝灰质粉砂岩、钙质粉砂岩等。偶夹砂砾岩、砾岩和不稳定的流纹质玻屑凝灰岩,底部偶见砾岩。厚度约100~200m。零星分布于测区,不整合于侏罗系上统西山头组(J3x)地层之上。3)白垩系下统朝川组(K1c)紫红色粉砂岩、凝灰质粉砂岩、细砂岩夹砂砾岩、流纹质含角砾玻屑凝灰岩、英安质晶屑玻屑凝灰岩或英安质玻屑熔结凝灰岩,底部偶见砾岩。厚度约700~1000m。分布于测区南部、中南部。4)侵入岩及岩脉测区侵入岩不发育,主要为燕山晚期第二次侵入的流纹斑岩(λπ),岩体主要呈岩株或岩枝状产出,一般面积较小,仅分布于测区中部。5)第四系全新统(Q4)①残坡积层(el-dlQ4)为含碎石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分布于山坡坡麓及坡脚,厚度一般0.5m~2.0m。②冲洪积层(al-plQ4)棕黄色、灰褐色含泥砂砾(卵)石,中密~密实,砾石强风化~弱风化;中部为粉质粘土夹碎石,可塑~硬塑。厚度一般≥2m。分布于测区北部、东北部。③冲海积层(al-mQ4)上部为灰黄色、灰色粘土、粉质粘土,可塑~软塑;中部为灰色、灰黑色、青灰色淤泥质土夹淤泥透镜体,饱和,流塑,局部夹粉土、含砾砂或砂砾石透镜体;下部为灰黄色、褐黄色粘土、粉质粘土、含砂粉质粘土、砂砾卵石及含泥砂砾卵石等。粘土、粉质粘土,可塑~硬塑;砂砾卵石、含泥砂砾卵石,稍密~中密。厚度10~30m。分布于测区广大冲~海积平原上。1.3.3地质构造与地震测区位于华南褶皱系(Ⅰ2)浙东南褶皱带(Ⅱ3)中温州-临海拗陷(Ⅲ8)的黄岩-象山断拗(Ⅳ11)中部。区内构造活动以断裂为主,褶皱基本不发育。温州~镇海大断裂约在临海市东侧7km,大致呈北东25°方向从覆盖层下通过测区,该断裂由一系列北北东及北东向断裂组成,断面多倾向北西,倾角陡立。沿断裂历史上温州、临海、镇海曾多次发生地震。据测定温州~镇海大断裂的最晚一次活动在中更新统以前,距今有10万年。测区出露的主要断层有:F1:位于新庵~石年~水磨坑~车门桥一线,地表出露部分长约10km,产状:100°,SW∠75°,断裂带两侧岩石普遍硅化,平行断裂面劈理发育,为扭性断裂。F2:位于松山~尹家山一线,长约2km,产状:54°,NW∠75°,破碎带宽5~10m,平行断裂面劈理发育,沿断裂带岩石普遍硅化,为压性断裂。F3:位于六角井~斗堂山~胡石岙一线,地表出露长约6km,产状:30°~40°,NW∠80°,断裂破碎带宽约20米,断面平直,岩石硅化、绿泥石化,为压性断裂。F4、F5:位于测区西部,走向120°~125°,NE∠50~70°,为张性断裂。测区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大面积间歇性整体性抬升,区内地震主要受东南沿海地震带的影响,地震活动强度和频度均较低,1936年1月3日临海曾发生4级地震。本区的地震强度和频率较弱,区域构造稳定性好。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工程区一般场地条件下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归档于0.05g分区,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1.3.4水文地质条件测区属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地下水类型有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一般受大气降水补给,并向河流等地表水体排泄。孔隙潜水主要分布在第四系地层中。第四系全新统冲~海积层上部粘土、淤泥质土及淤泥等均为微透水~极微透水性,其间的砂、砂砾石、粉土等透镜体一般为中等透水~弱透水性;下部粘土、粉质粘土、含泥砂砾卵石等一般为弱透水~微透水性,砂砾卵石一般为强透水~中等透水性。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基岩表层强~弱风化带裂隙和断层破碎带中,富水性主要受岩石的风化程度和构造控制,一般富水性贫乏。1.3.5挡水堰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渠首挡水堰堰址位于市区东北部的后山村水磨坑两溪交汇处。拦河堰为开敞式溢流堰,堰顶长13.0m,堰顶高程27.00m,底板顶高程为21.00m,最大堰高6.7m。1.3.5.1工程地质条件覆盖层为第四系全新统的冲洪积、坡洪积、残坡积层,冲洪积的含泥砂卵砾石层分布于河床及河谷下部,次棱角~次圆状,表部松散,下部中密~密实,重型圆锥动力触探击数N63.5=28击~32击,卵石母岩以凝灰岩类为主,卵石直径一般5.0cm~30.0cm,局部夹孤石,孤石直径大于1.0m,厚约15.0m~16.4m;坡洪积的含碎块石粉质粘土层分布于河谷上部,灰黄色,表部含植物根茎,碎石直径一般3.0cm~8.0cm,大者大于15cm,左岸厚度约8.50m~15.0m,河床厚约3.0m~5.0m,该层表部有孤石零星分布,孤石直径3m~5m。残坡积含碎石粉质粘土主要分布于两岸山坡,灰黄色,厚约2.0m~3.0m。基岩为侏罗系上统西山头组的流纹质晶屑玻屑凝灰岩、间夹含角砾玻屑熔结凝灰岩,灰紫色为主,块状构造,新鲜岩石致密坚硬。左岸弱风化风化带厚度2.5m~3.4m;河床弱风化带厚度一般约1.7m~2.5m;右岸弱风化带厚1.7m~2.0m。堰址未见区域断层通过,节理较发育,以陡倾角为主,多方解石充填或铁锰质渲染。河床段坡洪积的含碎块石粉质粘土渗透系数一般K=1.4×10-4/cm/s~8.9×10-3/cm/s,属中等透水性;局部K=2.2×10-1/cm/s,属强透水性;砂砾卵石层渗透系数一般K=2.6×10-4/cm/s~5.5×10-3/cm/s,属中等透水性;局部K=1.0×10-2/cm/s~2.6×10-1/cm/s,属强透水性,强透水层厚约5.0m~8.0m。相对不透水层(q≤5Lu)埋深(基岩面以下):左岸5.2m~5.5m,河床2.5m~3.0m,右岸3.5m~16.60m。地下水位埋深(垂直):左岸4.2m~5.8m,河床0~5.4m,右岸6.0m~10.7m。1.3.5.2工程地质评价由于挡水堰堰高较小且堰址左岸及河床基岩埋深较深,含泥砂卵砾石性质较好,建议在挖除含碎块石粉质粘土和含泥砂卵砾石表部松散体后将挡水堰基础设置在含泥砂卵砾石上,开挖深度6.0m~8.0m。2)河床段含碎块石粉质粘土及含泥砂砾卵石层局部属强透水性,堰基存在渗漏、绕渗与渗透稳定问题,建议进行防渗处理。3)堰基开挖时须放缓边坡,并采取必要的支护措施,并做好止排水工作。4)建议参数:①砼与含泥砂砾卵石层摩擦系数f=0.50,②含泥砂砾卵石J允=0.10~0.15;③含泥砂卵砾石承载力标准值fk=300kPa。④开挖边坡:覆盖层1:1.0~1:1.5。1.3.6排洪线路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排洪建筑物由排洪隧洞和出口排洪箱涵组成,隧洞总长2807m,城门洞型,衬后断面宽×高=4.0m×4.0m。1.3.6.1排洪隧洞进口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覆盖层为第四系全新统的冲洪积、坡洪积、残坡积层,冲洪积的含泥砂卵砾石层分布于河床下部,次棱角~次圆状,表部松散,下部中密~密实,重型圆锥动力触探击数N63.5=28击~32击,卵石母岩以凝灰岩类为主,卵石直径一般5.0cm~30.0cm,局部夹孤石,孤石直径大于1.0m,厚约0m~15.8m;残坡积的含碎块石粉质粘土层分布于山坡,灰黄色,表部含植物根茎,碎石直径一般3.0cm~8.0cm,大者大于15cm,厚度约2.50m~8.60m,表部零星有孤石分布,孤石直径大于5m。坡洪积含碎石粉质粘土分布于坡脚,碎石直径一般5.0cm~8.0cm。基岩为侏罗系上统西山头组的流纹质晶屑玻屑凝灰岩、间夹含角砾玻屑熔结凝灰岩,灰紫色为主,块状构造,新鲜岩石致密坚硬。弱风化带厚3.5m~5.0m。隧洞进口未见区域断层通过,节理较发育,以陡倾角为主,多方解石充填或铁锰质渲染。隧洞进口覆盖层较厚,须明挖约45m左右才能进洞,洞脸开挖形成的边坡较高,建议按8m~10m设置一级马道并做好支护措施。建议采用工程措施尽早进洞,洞口两侧及洞脸做好边坡加固及排水工作。隧洞进口段围岩为Ⅲ~Ⅳ类,须进行衬砌。建议参数:1)单位岩体抗力系数:Ⅲ类围岩f=3~4,K=5MPa/cm~15MPa/cm;Ⅳ类围岩f=2~3,K=1MPa/cm~5MPa/cm。2)开挖边坡:覆盖层1:1.50,弱风化岩1:0.75,微风化岩1:0.3~1:0.5。1.3.6.2排洪隧洞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排洪隧洞沿线围岩岩性均为侏罗系上统西山头组(J3x)流纹质晶屑玻屑凝灰岩、含角砾玻屑熔结凝灰岩,灰紫色为主,块状构造,新鲜岩石致密坚硬。隧洞沿线没有区域性断层通过。排洪隧洞除进出口段约330m上覆岩体厚度小于100m,其余洞段上覆岩体厚度多在135m~265m左右。排洪隧洞工程地质条件较好。洞身段围岩类别以Ⅱ类为主,局部为Ⅲ~Ⅳ类,预计Ⅱ类围岩约占全洞长的50%,Ⅲ类围岩约占全洞长的15%,Ⅲ类加强围岩约占全洞长的10%,Ⅳ类围岩约占全洞长的23%,隧洞进出口占2%,建议对Ⅲ类加强、Ⅲ、Ⅳ类围岩洞段进行砼衬护。建议参数:Ⅳ类围岩f=2~3,K=1MPa/cm~5MPa/cm;Ⅲ类围岩f=3~4,K=5MPa/cm~15MPa/cm;Ⅱ类围岩f=5~6,K=15MPa/cm~20MPa/cm。建议洞脸开挖边坡:强风化岩1:0.75,弱风化岩1:0.5,微风化~新鲜岩1:0.3。隧洞出口箱涵段地基土体为多元结构,土层主要由Ⅱ层粉质粘土、Ⅲ层淤泥质粉质粘土、Ⅳ层含泥砂砾石组成。Ⅱ层粉质粘土性质一般;Ⅲ层淤泥质粉质粘土为低承载力、高含水量、高压缩性土,性质差,厚度较大,是箱涵地基沉降的主要控制层;Ⅳ层含泥砂砾石性质较好。箱涵易产生不均匀沉降低,建议采用桩基处理。Ⅳ层含泥砂砾石性质较好,分布稳定,可作为桩基持力层,建议钻孔灌注桩或预制混凝土管桩桩端应全断面进入桩基持力层不小于2倍桩径。由于地下水位较高,基坑开挖时应做好截渗排水和基坑围护的工作。建议参数:1)临时开挖边坡:粉质粘土1:1.5~1:2.0,淤泥粉质粘土1:4.0;2)箱涵基础砼/Ⅲ层淤泥质粉质粘土摩擦系数:f=0.2。1.3.7结论1)本区的地震强度和频率较弱,区域构造稳定性好。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设防标准为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参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2)挡水堰堰高较小且堰址基岩埋深较深,建议在挖除含碎块石粉质粘土和含泥砂卵砾石上部松散部分后将挡水堰基础设置在含泥砂卵砾石上。3)排洪隧洞进口覆盖层较厚,建议采用工程措施尽早进洞。隧洞进口段围岩为Ⅲ~Ⅳ类,须进行衬砌。4)排洪隧洞工程地质条件较好。洞身段围岩类别以Ⅱ类为主,局部为Ⅲ~Ⅳ类,建议对Ⅲ类加强、Ⅲ、Ⅳ类围岩洞段进行砼衬护。排洪箱涵基础位于Ⅱ层粉质粘土底部及Ⅲ层淤泥质粉质粘土表部,易产生不均匀沉降低,建议采用桩基处理。Ⅳ层含泥砂砾石性质较好,分布稳定,可作为桩基持力层。箱涵地基软土较厚,地下水位较高,开挖时应做好截渗排水和基坑围护的工作。1.4爆破要求1)、由于该项目周边环境复杂,在爆破过程中不得影响周边建(构)筑物、厂房、民房、道路等正常运营;2)、爆破有害效应,即爆破震动、飞石、空气冲击波不得损坏周边需防护和保护的建(构)筑物和有关设施。在控爆设计中需要特别考虑提高爆破孔网密度,增大堵塞长度,加强覆盖和防护力度,并采取多打孔、少装药、多分段等有效方法,以确保周边的各项安全。3)、爆破块度应满足机械清碴要求。1.5爆区周围环境整个项目爆破区域根据现状及施工范围布置分为3个爆破区,分别为隧洞进水口爆破区、隧洞洞身爆破区和隧洞出水口爆破区。详见爆区周边环境情况表(表1)隧洞进水口施工区,包括拦沙坎、挡水堰、下游河道护岸、进口人工湖、进口箱涵(约10m)以及隧洞洞脸等项目的石方明挖,位于后山村水磨坑旁,北面为山体和一座农家乐、东面为山体,南面为水磨坑溪沟和村庄,西面为隧洞山体。隧洞洞身施工区,长2807m,分为上下游两个工作面,每个工作面石方洞挖长度约为1403m。隧洞向西穿越九株松、西坑,在七里隧道北出口与公路养护站东南角之间出洞,隧洞埋深不小于150m,山体雄厚。东面为隧洞进口施工区,现状为水磨坑溪沟和山体,西面为隧洞出口施工区,现状为104国道(位于洞口箱涵上方)和山体。隧洞出水口区,包括出口箱涵(长约441m)和隧洞洞脸等项目石方明挖,北面为园地、104国道、公路养护站(靠近洞口)和零星民房,东面为隧洞山体,南面为山体、104国道和七里隧道北出口(靠近洞口),西面为104国道和灵江。爆区周边环境情况表(表1)隧洞进水口爆破区,爆破工程量约2.2万m3序号方位设施或物体现状描述最近距离(m)备注1北面山体植被茂密与界线相邻红磨坊农家乐砖混结构1033层,旧房2东面山体植被茂密473南面村庄民房砖混结构642~3层,旧房水磨坑溪沟乱石堆砌与界线相邻4西面山体植被茂密与界线相邻隧洞洞身爆破区,爆破工程量约6.3万m35东面水磨坑溪沟乱石堆砌20施工范围内山体植被茂密936西面104国道沥青路面32道路改线山体植被茂密92山顶高压线钢结构500隧洞出水口爆破区,爆破工程量约1.5万m37北面园地有果树与界线相邻104国道沥青路面与界线相邻道路改线公路养护站砖混结构41搅拌站92民房砖混结构房568东面山林植被茂密与界线相邻9南面山林植被茂密与界线相邻104国道沥青路面与界线相邻道路改线七里隧道北出口砼结构80道路改线10西面104国道沥青路面与界线相邻道路改线灵江露滩80航道封闭综上所述,本爆破作业区,周边环境较复杂。1.6爆破工程量及工期本工程石方开挖量为10.05万m3,其中隧洞进水口区为石方明挖,计2.2万m3,隧洞洞身区为石方洞挖,计6.3万m3,隧洞出水口区为石方明挖,计1.5万m3。爆破施工工期为2年,具体开工时间于项目业主的开工令为准。工程量统计表(表2)序号部位项目单位工程量1隧洞进水口爆破区拦沙坎石方明挖m31435挡水堰石方明挖m3698下游河道护岸石方明挖m31763进口人工湖石方明挖m316198进口箱涵石方明挖m31162隧洞进口洞脸石方明挖m3887小计m3221432隧洞洞身爆破区石方洞挖m363134小计m3631343隧洞出水口爆破区出口箱涵石方明挖m314288隧洞出口洞脸石方明挖m3887小计m3151754合计m31004522、编制依据与原则2.1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3)《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66号);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公安部GA990-2012、GA991-2012);5)《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1-2012)6)通过现场勘测、调查所掌握的有关资料及信息;7)施工所涉及的施工技术、安全、质量验收等方面的国家及浙江省制定的规范、标准和法规文件等;8)类似工程施工经验;2.2编制原则1)确保爆破施工安全:精心设计、施工,爆破过程中严格控制爆破有害效应,确保人员、设施、设备及周围建(构)筑物、民房和施工安全。2)确保施工质量:本工程属爆破开挖,山体土石方主要是作为回填提供石料,在设计及施工过程中采取措施确保料石块度和山体开挖后边坡及隧洞光面爆破效果均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3)确保工期:本工程爆破作业地点分成三个区段,要求爆破作业工期为2年,投入的技术、管理力量、劳动力、机械设备能满足工期要求,并留有一定的后备力量。4)降低成本:优化施工方案,合理选取爆破技术参数,尽量降低成本,节约投资。3、施工管理组织机构设置该爆破工程成立施工管理组织机构,由项目经理负总责,项目总工程师全面负责;下设工程技术科、质量安全科、物资装备科、后勤科;再下设钻爆施工队、装运施工队、安质组、物资装备组、后勤保障组等。具体详见施工组织机构网络图。施工组织机构网络图项目经理项目经理项目总工程师师师项目总工程师师师质安组物资装备组后勤保障组装运施工队钻爆施工队物资装备科质量安全科工程技术科后勤科质安组物资装备组后勤保障组装运施工队钻爆施工队物资装备科质量安全科工程技术科后勤科图1施工组织机构网络图4、临时设施的布置4.1、供风隧洞石方洞挖及石方明挖施工供风拟在隧洞进出口各口布置固定式电动空压机。综合平衡各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用风情况,初步拟定选用20m³/min电动螺杆风冷式空压机2台和10m³/min电动螺杆风冷式空压机4台。总供风能力为80m³/min。1、1#空压机站:隧洞进口洞口附近,配置1台20m³/min和2台10m³/min电动螺杆风冷式空压机,其供风能力为40m³/min,隧洞上游工作面的开挖、支护和隧洞进水口明挖等项目施工用风。2、2#空压机站:隧洞出口洞口附近,配置1台20m³/min和2台10m³/min电动螺杆风冷式空压机,其供风能力为40m³/min,隧洞上游工作面的开挖、支护和隧洞出水口明挖等项目施工用风。4.2、供水工程区水源较丰富,生产用水可从附近河道和天然沟渠引用,生活用水从就近的自来水管道接口接入。隧洞进口施工区施工生产用水设泵取用水磨坑山水,施工场地内设水池存水;隧洞出口施工区施工生产用水设泵取用灵江水,施工场地内设水池存水。枯水期或水源不足部位采用洒水车接供。4.3、供电本工程施工用电采用电网电,发包人在隧洞进、出口段附近提供400KVA变压器各1台,场内线路自行架设架空线路至各工作面,同时自备2台100KW柴油发电机,根据安全用电要求,各配电柜都安装漏电保护器,并做到一机一闸一保护。4.4、火工品供应由地方火工品配送公司进行配送,在隧洞进出口施工区内各设一座火工品临时存放点,采用符合公安部门要求的正规厂家生产的固定的箱式炸药箱和雷管箱,具体位置报公安部门审批后确定。5、爆破施工工艺5.1、爆破作业框图。爆破技术设计爆破技术设计利用激光源测设隧洞轮廓及中心线手持风钻布孔钻孔作业炮孔检查装药堵塞连线起爆振动监测通风找顶爆破效果检查信息反馈图2爆破作业程序框图5.2、布孔按照设计要求,于现场布置炮孔位置,并向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使其掌握孔网参数(深度、倾角、最小抵抗线、孔距和排距等)等技术要求。隧洞中心掏槽孔布孔误差不大于±3cm;其余各孔不大于±5cm;若遇挂眼困难,炮孔位置可适当调整,但必须保证调整后,相邻各孔间距均匀布置,注意掏槽孔需整体移动,孔间调整范围不大于其误差值;利用激光束导向,测量人员根据内业资料,及时准确地放出周边轮廓线及中心线以及掏槽和部份关键炮孔所在位置。5.3、钻孔按照技术要求布置的炮孔进行钻孔。在钻孔时,按标准化作业程序进行操作,把好质量关,使孔深、倾角、方向等都应满足设计要求。隧洞钻孔必须做到“准、平、直、齐”四要素。钻孔不平行误差:掏槽孔不大于±3cm/m,其余各孔不大于±5cm/m;各炮孔底部参差误差均不大于炮孔深度的10%。5.4、验孔爆破前,必须逐孔认真检查钻孔深度、角度、孔壁的完好状况。注意检查前排孔的抵抗线、炮孔方向是否符合要求,有无堵、卡等;以免因钻孔偏差过大产生爆破根底。掌握好钻孔资料,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是确保爆破安全、效果的重要条件。炮孔出现深度不够、少孔、孔径偏少或间排距出入太大者一律按规定进行补钻尤其是掏扩槽炮孔。5.5、装药必须按设计的装药量进行逐孔装药,当齐头凹凸不平,其各孔装药量可随炮孔深浅变化作相应调整;当实际炮孔所处位置有软层或裂隙通过,取消该孔装药并适当增加相邻炮孔的装药量。起爆药包1#孔正向设置,其余各孔宜反向设置。炸药装填必须按安全规程执行,不得硬捅、硬捣。掏槽孔、周边孔采用导爆索药串装药结构,其于各孔采用组合装药结构进行连续装药。当放置起爆体时,应慢速,严禁抛掷。5.6、堵塞全部炮孔装药结束,爆破员应再次逐孔校验填塞长度,确定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炮孔填塞。填塞时,应对孔内引出的延期雷管导爆管采取“先固定,再填塞”的措施,不得将导爆管拉得过紧,以防拉断或被个别锋利的堵塞物损坏。填塞物宜用沙土或钻孔的碎碴料,不得用碎石、树根、杂草等作填塞物,以防引起填塞不实导致冲孔事故。预制炮泥堵塞,每条长10~15cm;各孔堵塞长度周边不小于30cm,其余各孔不小于20cm;堵塞过程妥善保护网路。5.7、网路联接起爆网络联接应在装填工作全部结束后,无关人员撤离现场,由有经验的爆破员或技术人员按设计进行网路联接。中间连接、击发用雷管一律反向设置且单发击发导爆管根数不多于24根。塑料导爆管连接过程中不打死结,弯折,更不能被岩石和其它东西刺破;网路连线自由下垂不得拉紧;所有中间连接雷管用即发雷管或连接元件,严禁使用高段位雷管;孔内雷管不得错段,具体操作时由班长分发雷管并监督。避免联错,整个网路联接成复式起爆网路。网路联接完毕,经检查确认无误后,通知指挥人员,做好警戒起爆准备。5.8、爆破安全警戒爆破前30min,警戒负责人应落实警戒工作,通知装运队伍撤离,原则上做到“所有人员撤离危险区,所有车辆或设备转移至安全地点”,向各警戒人员交待清楚警戒事项及岗哨位置,并通知邻近的工程施工队伍暂停施工。5.9、起爆到当天爆破的起爆时间,并具备安全起爆条件后,警戒负责人下达起爆指令,通知起爆点爆破员充电,充电完毕,指挥长指令起爆倒计时10.9.8.7.6.5.4.3.2.1.进行起爆。5.10、爆后检查台阶爆破后15min,待爆堆及边坡稳定后,爆破员方可进入爆破现场,认真检查有无盲炮及其它不安全隐患。5.11、解除警戒经爆破员检查,确认无隐患,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后,通知警戒负责人发出解除警戒信号,各警戒人员方可撤除警戒。6、爆破方案选择根据本工程的施工特点,明挖选择以手风钻浅孔爆破为主局部辅以潜孔钻中深孔爆破,自上而下分台阶爆破开挖。洞挖采用手风钻造孔全断面光面爆破方式进行掘进,采用新奥法施工,确保施工安全。进洞施工采用小导洞超前,大洞压顶成型的,确保进洞安全。6.1、隧洞进水口施工方案隧洞进水口爆破区为石方明挖,结合隧洞洞挖出渣方式和运输线路,先进行进口箱涵、拦沙坎以及临时便道的石方明挖施工,再进行洞脸施工,待隧洞进洞后,根据工序安排,最后进行挡水堰、人工湖及河道的石方明挖。本工程隧洞进口进场道路为白云路及后山村村道,为保障施工车辆双向通行,对现状宽度约3.5~6.0m之间的狭窄村道进行拓宽,拓宽段道路长度约500m,拓宽后道路宽度不小于6.0m,可保障施工时车辆双向通行。施工时结合隧洞出渣运输方案,沿现状道路开挖一条宽度不小于7m,纵向坡度不大于8%的斜坡工作便道,至隧洞进口底板,便于挖掘机、自卸汽车、装载机的行走及钻机的移动,采用手风钻浅孔爆破并由挖掘机挖装自卸汽车运输弃渣。斜坡便道长度约100m。整个工程施工完成后对拓宽段村道和白云路合计约1000m进行路面恢复,路面为沥青混凝土路面。6.1、隧洞进水口施工方案采用钻爆法洞挖,侧卸式装载机装渣,小型自卸车运输出碴的方案。洞内每隔150m施工一处错车道(长*宽*高15m×4m×6m),用于车辆掉头和侧卸式装载机装渣。隧洞贯通后,再采用浆砌块石进行回填。采用37kw×2的大功率轴流通风机进行压风排烟。6.3、隧洞出水口施工方案隧洞出水口爆破区内的104国道现状交通量较大,由于箱涵采用明挖,采用全封闭施工。采用新建施工便道将104国道改线以组织施工期交通。新建施工便道(104国道改线道路)结合箱涵施工一并考虑,分三阶段施工,第一阶段老路通车,新建施工便道及便桥,施工便道路基宽度10.25m;第二阶段,便道通车,104国道箱涵施工段交通中断,封闭施工;第三阶段,待箱涵施工完毕且验收合格后,开放主线交通,拆除施工便道,还地。施工便道通车后,立即封闭隧洞出口处104国道,先进行洞脸和洞口处箱涵爆破开挖,待隧洞和洞口处箱涵施工完毕后,解除隧洞出口处封锁,开放道路。同时封闭灵江入口处箱涵施工段的104国道,进行灵江入口处箱涵爆破开挖,待箱涵和灵江入口施工完毕后,再解除灵江入口处箱涵施工区封锁,完全恢复104国道通行。7、爆破方案设计7.1石方明挖根据本工程的具体情况、周边环境及参考以往类似工程施工的成功经验,石方明挖设计总体爆破方案是自上而下分台阶开挖。7.1.1中深孔爆破参数设计计算7.1.1.1深孔爆破参数设计(1)台阶高度H:取H=10m;(2)钻孔孔径:D=90mm;(3)钻孔倾角:钻孔倾角取80º~90º。(4)钻孔深度L=(H+h)/sinα,α为钻孔倾角,h为超深,取H=10m、取h=1.0m(5)底盘抵抗线:W底=(20~50)D;D—钻孔直径,取W底=3.5m;(6)孔距:a=3.5m;(7)排距:b=2.5m;(8)炸药单耗:取q=0.4~0.5Kg/m3,根据试爆后作适当调整;(9)单孔装药量:Q=q.a.b.H对于中风化花岗岩取q=0.5Kg/m3,当H=10m时,H=10m时,Q=q.a.b.H=0.5×3.5×2.5×10=43.75kg;(10)延米装药量:p=6kg/m;(11)装药长度:L2=43.75÷6=7.3m;(12)填塞长度:填塞长度L1=3.7m≥w(b)。中深孔爆破参数汇总表(表3)序号基本参数单位数量1台阶高度Hm102孔径Dmm903钻孔倾角a度80~904超深hm1.05钻孔深度Lm(H+h)/sinα6底盘抵抗线Wdm3.57孔距am3.58排距bm2.59炸药单耗qKg/m30.510单孔装药量QKg43.7511延米装药量pKg/m612填塞长度Ltm3.713装药结构连续柱状装药,距离保护对象近的采用孔底空气间隔装药7.1.1.2炮孔布置炮孔按三角形布置,边坡孔按光面爆破布置;边坡孔光面爆破布置图(图3)7.1.1.3装药结构(1)主爆孔装药结构采用连续装药结构,孔深在6~11m范围内,底部留0~2m空气柱。中深孔炮孔布置示意图、装药结构图(图6)如下:7.1.2浅孔爆破参数设计当开挖高度小于5m或离保护对象在40m内,采用城镇浅孔爆破,参数设计如下:7.1.2.1浅孔爆破参数设计(1)孔径D=40mm;(2)孔深L=1.0m~5.0m;孔深按5m进行设计。(3)最小底抗线W=1.0m;(4)孔距a=1.3m;(5)排距b=W=1.0m;(6)炸药设计单耗取q=0.5kg/m3,试爆后,作适当调整;(7)单孔装药量:Q=q.a.b.L=0.5×1.3×1.0×5=3.25kg。(8)填塞长度L1=1.75m≥W(b)。最大单孔装药量Q=3.25kg浅孔爆破设计参数汇总表(表4)序号基本参数单位数量备注1孔径Dmm402钻孔深度Lm5.03最小抵抗线Wm1.0W=b4孔距am1.35排距bm1.06炸药单耗qKg/m30.5试爆确定7单孔装药量QKg3.258填塞长度L2m≥W(b)7.1.2.2布孔方式主爆孔采用梅花型布置,边坡采用光面爆破布置炮孔,浅孔和光面孔爆破网路示意图,分别详见图7、87.1.2.3浅孔装药结构采用孔底反向连续装药结构(详见装药结构图4);7.1.3最大段装药量按表3、4控制最大装药量:单孔最大装药量:中深孔为43。75㎏、浅孔3.25㎏。7.1.4起爆网路及起爆顺序7.1.4.1起爆网路起爆网路采用非电毫秒雷管孔内、孔外微差相结合,复式起爆网络,每个段别起爆1个炮孔,最大段发药量按表3、表4控制。详见(爆破网路示意图5)。中深孔(或浅孔)起爆网路图图57.1.4.2起爆方法采用非电起爆方法,起爆器起爆整个网路。7.1.4.3网路联接方式孔间装不同段别雷管(深炮孔内装2发同段非电毫秒雷管浅孔装1发),孔外用毫秒雷管连接,形成复式或环形起爆网路,(见网路示意图5)。深孔孔内装1~11段毫秒导爆管雷管,孔外排间5、6段连接,孔内外延迟微差毫秒起爆,一孔一响起爆网路。(见网路示意图4)。浅孔爆破根据爆心至保护对象距离按表8取,据单孔装药量可取2~4孔为一个段别,形成排间一把抓起爆网路,孔内外相结合延期微差毫秒。不同爆区环境,设计不同的单响起爆网路(见起爆网路示意图9)最后用起爆器起爆。浅孔起爆网路示意图97.1.4.4起爆顺序根据本工程特点,采用逐孔“V”形或斜线微差起爆技术,形成小抵抗线宽孔距,使先爆孔为相邻的后爆孔提供新的自由面,加强岩石的碰撞和挤压,提高岩石的破碎质量。同时减少爆堆宽度,降低爆破地震效应,确保施工安全。1)网路联接方式:采用不同段别的非电毫秒雷管装入孔内,孔外排间分别用两发5、6段毫秒雷管串联,形成复式起爆网路。2)微差间隔时间①、主爆孔间隔时间25~110ms;②、光面孔与主爆孔一同起爆时,光面孔滞后于主爆孔,起爆间隔时间在75ms~110ms。7.2石方洞挖根据本工程的洞径小,围岩为Ⅱ、Ⅲ、Ⅳ类等具体情况,及参考以往类似工程施工的成功经验,石方洞挖设计总体爆破方案是全断面光面爆破掘进。7.2.1洞挖爆破设计爆破技术设计程序见图10。掏槽类型掏槽类型选定装药结构孔外网路全断面爆破参数确定合理起爆顺序孔网参数确定时差装药参数炮孔起爆方式图10爆破技术设计程序图(1)爆破总体方案根据断面情况采用直眼掏槽爆破方式,网路采用非电毫秒雷管爆破网路。为减轻爆破对围岩的扰动,开挖断面采用多段位非电毫秒雷管进行网路设计。掏槽方式:采用直孔掏槽。开挖断面周边一律进行光面爆破,条件具备可预留光爆圈。洞内一律采用非电导爆管起爆网路。洞内必须使用零氧平衡炸药进行爆破作业,有水炮孔使用乳化炸药。7.2.1.1爆破参数设计(1)炮孔间距间距0.45~1.0m。(2)炮孔深度Ⅳ类围岩1.5~2.5m并根据实际地质情况进行选取;Ⅱ、Ⅲ类围岩为控制因孔深带来较大的超挖,炮孔深度以不超过4.0m为宜,一般控制在3.3m,确保每茬炮进尺在3.0m左右。(3)掏槽孔参数为避免中央区域因掏槽过度破碎,带来卡钻事故,掏槽孔宜左右绕中线对称布置,位置布置在开挖断面的中央略偏下部位。孔深需超钻0.3~0.5m。(4)周边孔参数a=0.45~0.60m,在破碎段时,结合围岩发育情况对周边孔作合理布置,通常孔位内移5~10cm,间距45cm左右考虑;均质、可爆性好时可放宽至0.60m,通常中硬及以上岩石:45~60cm,软岩:40~50cm本工程隧洞根据地质情况和洞径大小以及衬砌支护要求,周边孔孔距统一取0.45m,排距(光爆层厚度)取0.6m。(5)装药参数①药卷规格、装药密度药卷直径:φ25、φ32两种规格,具体选用根据钻孔参数确定;装药密度:ρ=0.9~1.2g/cm³,爆速不低于4000m/s;周边孔选用低爆速炸药,药卷直径为φ25,ρ<1.0g/cm³。②炸药单耗Ⅱ、Ⅲ类围岩:1.5~2.0kg/m³;Ⅳ类围岩:1.2~1.8kg/m³。可爆性好、软岩偏小值取值;难爆、坚硬岩石偏大值取值。Ⅱ类围岩钻爆参数表5炮孔类型孔深(cm)孔径(mm)数量(个)孔距(cm)抵抗线(cm)药径(mm)孔药量(kg)起爆段(MS)单耗(kg/m3)中空孔3504211.88掏槽孔35042420323.21、3扩槽孔35042480323.05辅助孔33042810060322.67辅助孔330421110080322.49周边孔3304224456025150g/m11底板孔3304277070322.413说明:1、Ⅱ类全断面开挖,面积为17.87m2,采用乳化招远,总装药量为100.68kg;2、爆破参数在施工中根据现场试验进行优化调整;3、每排炮进尺3.0m左右。Ⅲ类围岩钻爆参数表6炮孔类型孔深(cm)孔径(mm)数量(个)孔距(cm)抵抗线(cm)药径(mm)孔药量(kg)起爆段(MS)单耗(kg/m3)中空孔3004211.72掏槽孔30042420323.01、3扩槽孔30042480322.85辅助孔28042810060322.27辅助孔280421110080321.89周边孔2804224456025150g/m11底板孔2804277070322.013说明:1、Ⅲ类全断面开挖,面积为19.26m2,采用乳化招远,总装药量为83.08kg;2、爆破参数在施工中根据现场试验进行优化调整;3、每排炮进尺2.5m左右。Ⅳ类围岩钻爆参数表7炮孔类型孔深(cm)孔径(mm)数量(个)孔距(cm)抵抗线(cm)药径(mm)孔药量(kg)起爆段(MS)单耗(kg/m3)中空孔2004211.55掏槽孔20042420321.81、3扩槽孔20042480321.65辅助孔180421010060321.27辅助孔180421210080321.09周边孔1804225456025150g/m11底板孔1804287070321.213说明:1、Ⅳ类全断面开挖,面积为23.17m2,采用乳化招远,总装药量为59.95kg;2、爆破参数在施工中根据现场试验进行优化调整;3、每排炮进尺1.5m左右。7.2.1.2网路设计及布孔(1)确定合理的微差时间尽量减少爆破对围岩的振动,必须合理选择微差时间,由此确定单响最大装药量,以控制爆破振动速度。在无监测仪器的情况下,根据地质、环境、振速要求、炮孔所在部位等情况按(60~110)ms选取。软弱围岩、孔深>1m时、在(90~110)ms取值,中硬以上围岩、浅孔<1m时在(60~90)ms取值。对全断面掘进的Ⅱ、Ⅲ类围岩非电雷管连段设置即可,但无论何种条件,第一爆破孔与掏槽孔之时差至少要大于75ms,光爆孔与内圈孔不小于150ms。(2)起爆顺序安排掘进孔的起爆网路按矩形原理设计,即同段雷管的连线为多边形且炮孔的破裂角必须大于90°。(3)非电雷管的选用当采用普通非电雷管时,选用毫秒雷管隔段使用,有条件时与厂家联系定做高精度雷管,时差满足减振要求。Ⅱ、Ⅲ类围岩隧洞爆破网路及布孔图11Ⅳ类围岩隧洞爆破网路及布孔图12直眼掏槽网路及布孔图138、爆破安全验算8.1、爆破安全距离与最大段发药量估算根据本工程的周围环境实际情况,保护对象包括公路隧道、普通厂房、搅拌站组、村庄民房、104国道等。根据本地区地震烈度为Ⅵ度,允许震速为3~5cm/s。根据《爆破安全规程》,本工程需要控制的主要爆破有害因素有:飞石、震动、噪声、冲击波(隧洞)等,特别是控制爆破震动对建(构)筑物和民房的影响,个别飞石对民房、过往人员、车辆的危害是重点。控制危害的方法主要有选择合理的单耗、爆破网路,并采取有效的飞石防护措施,改变最小抵抗线方向使其不朝向民房及其它建(构)筑物。相邻施工单位人员要撤离到安全警戒范围以外。根据垂直振速公式V=K(Q1/3/R)a,故最大一段起爆药量为:Qmax=(v/k)3/aR3(公式一)式中:Qmax——最大一段起爆药量(Kg),齐发爆破取一次爆破总药量,微差爆破取最大一段装药量;R——被保护目标(建筑物)离爆区的距离(m);V——被保护目标(建筑物)的安全震速;见表9。K、a——与爆破地形、地质等条件有关的系数和地震波衰减指数。根据本工程爆点的实际地质条件和岩体的特性,参照表8选用参数K=170,a=1.7。允许震速值见下表8爆区不同岩性的K、α值与岩性的关系表8岩性Kα坚硬岩石50~1501.3~1.5中硬岩石150~2501.5~1.8软岩石250~3501.8~2.0为确保保护对象的安全,根据《爆破安全规程》规定,中深孔爆破主频率10Hz~60Hz,距中深孔爆破点最小保护距离(见爆区周边环境表1),以及保护对象结构性质,来确定各保护对象的允许震速值。爆破振动安全允许标准表9序号保护对象类别安全允许震速(cm/s)<10HZ10~50HZ50~100HZ1土窑洞、土坯房、毛石房屋0.5~1.00.7~1.21.1~1.52一般砖房、非抗震的大型砖块建筑物2.0~2.52.3~2.82.7~3.03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3.0~4.03.5~4.54.2~5.04一般古建筑与古迹0.1~0.30.2~0.40.3~0.55水工隧道7~156交通隧道10~207矿山隧道15~308水电站及发电厂中心控制室设备0.59新浇大体积混凝土d:龄期:初凝~3d龄期:3d~7d龄期:7d~28d2.0~3.03.0~7.07.0~12注:1、表列频率为主振动频率,系指最大振幅所对应波的频率。2、频率范围可根据类似工程或现场实测波形选取。选取频率时亦可参照下列数据:深孔爆破10~60HZ;浅孔爆破40~100HZ。a、选取建筑物安全允许振速时,应综合考虑建筑物的重要性、建筑质量、新旧程度、自振频率、地基条件等因素。b、省级以上(含省级)重点保护古建筑与古迹的安全允许振速,应经专家论证选取,并报相应文物管理部门批准。c、选取隧道、巷道安全允许振速时,应综合考虑构筑物的重要性、围岩状况、断面大小、埋深大小、爆源方向、地震振动频率等因素。d、非挡水新浇大体积混凝土的安全允许振速,可按本表给出的上限值选取。其他建筑物、构筑物及设施,规程中未规定的,经咨询有关可研院所等单位提供的参考数值,如公路基础、高压线铁塔、搅拌站基础等允许震速按表9中9条计取为7~12cm/s。代入公式得出不同距离与最大段发药量关系如下表:深孔爆破不同对象、距离与最大段药量估算表表10序号保护对象距离(m)允许震速(cm/s)最大段药量(kg)备注1搅拌站92105246公路养护站厂房412272104国道321022040米以内采用浅孔爆破601014558010345010010673915010227453七里隧道北出口801570754民房5626940米以内采用浅孔爆破641038020110343012068015013282003149注明:每次爆破最大段发药量根据不同距离,严格控制在表7内。并每次爆破总药量控制在3.0吨以内。(距民房40m范围采用浅孔松动爆破,爆心距民房20m内,采用炮头机开挖。)浅孔爆破震速频率高于深孔爆破,其允许震速大于深孔爆破,因此参照深孔爆破震速取值,属于偏安全,所以浅孔爆破可参照深孔爆破距离与药量关系表(表10)。距民房40m以内采用浅孔爆破,其距离与药量关系见表11。浅孔爆破不同距离与最大段药量估算表表11名称距离(m)40506080100120150K、α参照表8取:170、1.8震速(cm/s)2.0允许最大段药量(㎏)3569852013936801328注明:每次爆破最大段发药量根据不同距离,严格控制在表8内。且每次爆破总药量控制在720kg以内。(距民房40m范围采用浅孔松动爆破,爆心距民房20m内,采用炮头机开挖。)8.2、爆破飞石距离计算(1)深孔爆破个别飞石距离计算按公式二进行,即Rf=Kφ·D,m(公式二)式中,Rf——个别飞石的飞散距离,m;Kφ——安全系数,一般取15~16;D——炮孔直径,cm。取Kφ=15,D=9cm,将各数值代入公式一,计算得个别飞石的飞散距离为:Rf=15×9=135m在爆破自由面良好的情况下,采取安全措施的情况下,中深孔爆破的飞石距离一般在30m内。(2)、浅孔爆破及隧洞爆破飞石计算按公式二进行,即Rf=Kφ·D,m;式中D=4cm(或4.2cm),Kφ—系数,Kφ取15,代入上式计算得:Rf=Kφ·D=15×4(4.2)=60(63)(m)浅孔弱松动爆破控制单耗和填塞长度,调整好抵抗线方向,一般也不会产生远距离飞石。但当出现自由面不规则、爆体厚度变化大、填塞长度小于最小抵抗线或0.75倍底盘抵抗线、遇断层及地质弱面等情况时,极有可能产生远距离飞石。在此复杂环境情况下,必须对被爆体采取严格覆盖措施:①对被爆体压两层沙(土)袋;②一层尼龙网;③一层竹排;④一层尼龙网;控制最小抵抗线方向指向安全方向;改变装药结构等,以控制飞石距离在允许范围内。隧洞根据类似工程施工经验,隧洞掘进爆破的飞石主要为掏槽爆破飞石,而且有者很强的方向性,会沿着隧洞轴线呈一定角度扇形飞出,在洞口施工时,对洞口正前及侧方向进行飞石防护。一般洞内避炮距离至少200m。为确保周边安全,施工现场应做到精心布孔、验孔及装药工作,边界孔应由有经验的爆破员配或工程技术人员施工。8.3、爆破空气冲击波验算8.3.1、露天钻孔爆破露天钻孔爆破,在填塞长度充足、爆破环境较好的情况下,当爆破飞石与爆破振动满足安全条件的情况下,一般不考虑空气冲击波危害。针对该工程,露天爆破不作具体验算,但逢雾天及恶劣天气期间不得爆破,以防产生空气冲击波的幅射及反射现象,诱发空气冲击波危害事故。8.3.2、隧洞爆破根据国家标准《爆破安全规程》的规定,爆破空气冲击波用下式进行计算:

RK

=

25·Q1/3

式中:RK――空气冲击波对掩体内人员的最小允许距离(m);Q――一次爆破的炸药量(kg)。在隧洞Ⅱ类围岩爆破时:RK

=

25·Q1/3

=

25×100.681/3=

116m在隧洞Ⅲ类围岩爆破时:RK

=

25·Q1/3

=

25×83.081/3=

109m在隧洞Ⅳ类围岩爆破时:RK

=

25·Q1/3

=

25×59.951/3=97m实际取避炮人员的安全距离为200m。9、警戒方案、起爆信号9.1、警戒范围确定爆破作业严格执行《爆破安全规程》及有关安全规定;爆破器材进场后,由爆破工作领导人划分警戒范围,立即将无关人员疏散到作业警戒区以外;在爆破作业地段,设置明确标志,派出警戒人员;密切配合当地公安机关做好爆破前人员疏散工作,确保爆破前5分钟警戒周围内无人,警戒人员至少在起爆破前10分钟到指定地点上岗,直至发出解除警戒信号后,方准离开警戒岗位,中深孔爆破按200m为半径的区域,浅孔和洞口爆破按300m为半径的区域,隧洞洞身爆破按距掌子面300m为安全警戒距离,但人员必须撤离至300m或安全避炮点。灵江入口处的箱涵石方爆破,根据爆破警戒距离,对该处警戒范围内的灵江航道进行封航警戒。9.2、警戒岗哨设置在所有爆区进出路口及村庄附近应设警戒点。根据实际爆点位置,在爆区中心半径200m(或300m)东、西、南、北以及各交通路口等处设置警戒点。爆区周围视人员动态增设活动岗哨。各警戒点应严格把关,警戒人员应佩戴袖章、小红旗和口哨等警示物。各警戒点人员用对讲机与指挥长、起爆站可随时联系。9.3、警戒人员每个警戒点由一至两人组成,警戒人员应认真负责,负责该区域范围内的人员撤离,及时向指挥长告警戒情况。9.4、起爆信号起爆警戒信号为视觉信号(小红旗、红袖章)和听觉信号(报警器、口哨)二种。第一次——预警信号,连续短声,通知警戒范围内的所有人员、移动施工设备(尤其是行车)迅速撤离警戒区,警戒人员到达警戒地点。第二次——起爆信号,一长声,确认人员和设备全部撤离警戒区后,具备安全起爆条件时,方准发出起爆信号,指挥长发布起爆命令,一短声,立即按起爆器引爆。第三次——解除警戒信号,经检查人员检查确认安全后,方准发出解除警戒信号,未发出解除信号前,岗哨不能撒离、非检查人员不得进入警戒范围内。10、爆破器材管理10.1、配备现场保管员,并持证上岗。10.2、建立健全火工品的领取、消耗、清退台账,专人领取、专人使用、专人监督,分工明确,责任到人。10.3、现场配备爆破器材作业箱,分类存放,各箱均设置双锁,分别由保管员和安全员保管,人不离箱。10.4、周围50m范围内严禁烟火,爆破区域设置警戒,爆破无关的人员禁止出入作业现场。10.5、按实际需要拆用炸药,避免散、乱、杂现象发生,保持现场整洁。10.6、爆破前,认真清理现场,确认无残留的爆破器材后,进行当日火工品消耗记录工作。10.7、将当日剩余火工品如数、及时清点给民爆公司火工品配送员,确认无误后双方签字认可。10.8、保管员应养成做流水账的习惯,对所发出的火工品应按次如中深孔起爆顺序示意图1中深孔起爆顺序示意图1234657891011131215191416182021222310.9、对于火工品,尤其是雷管,除公安机关(或民爆公司)需要作的记录外,在使用前宜清点一下数量,校对雷管编码,检查雷管制造厂是否有装盒错误情况。10.10、定期开展合法使用火工品的宣传教育工作,建立起强有力的监督机制,确保不私藏、不倒卖、不挪作它用。11、爆破有害效应的安全防护措施11.1爆破飞石预防措施(1)、浅孔爆破离建筑物较近时,重点区域覆盖旧麻袋或者尼龙网等上述四层覆盖措施,严格控制飞石。(2)、大块采用机械破碎,或爆破破碎,但应严格控制单耗;(3)、清除表层浮土及风化岩,控制好第一排孔和边界孔;(4)、严格控制炮孔深度及抵抗线方向,并认真进行爆破前验孔工作;(5)、进行堵塞爆破,确保堵塞长度充足、密实;(6)、按设计施工,避免台阶过大导致抵抗线失控;(7)、合理规划施工区域及施工顺序,避免因现场杂乱导致穿孔作业不规范产生抵抗线严重偏离设计方案;(8)、根据现场炮孔情况,设计合理的起爆网路,确保起爆顺畅,避免因抵抗线过大导致冲孔,因抵抗线过小产生远距离飞石;(9)、爆破前30分钟认真进行清场,区内人员应统一疏散到安全区;(10)、采用浅孔处理根底及开创自由面时,禁止扩壶爆破,以免产生药室集中效应导致抵抗线失控引起飞石。根据多个类似工程施工经验,按本设计的爆破参数和防护措施施工,可将中深孔爆破飞石控制在30m范围内,浅孔爆破飞石控制在10m范围内。11.2震动预防措施(1)、明挖控制单响药量和爆破规模3~5吨/次以内;(2)、离建筑物较近时,可以在孔底留空气柱起到减震作用。(3)、开创良好的爆破自由面,设计合理的起爆网路,合理控制超深,尽量做到断面齐平;(4)、加强现场勘测工作,炮孔尽量分布均匀,防止局部炮孔抵抗线过大;(5)、采用毫秒微差爆破,严格按设计的网路施工,控制爆破规模;11.3采取底部空气柱爆破技术当离保护对象较近时,在深孔爆破中,为了降低爆破振动或底部抵抗线偏大的炮孔常采用底部空气间隔装药结构,经多次实验得出炮孔底部被间隔的空气柱为2.0m以内为宜,这样实际超深部分不装药,起爆时达到了降低孔内爆破压力,延缓爆炸作用时间的目的。其特点是提高了爆破质量,明显降低了炸药单耗,即单孔装药量得到了有效控制,从而降低了地震效应。12、安全技术措施为确保安全、可靠、达到预期的爆破效果,在爆破施工中,要特别强调按设计要求钻孔,严格控制装药量,注意装药与回填堵塞质量。特别是靠近后山村较近处,必须采用浅眼松动爆破,虽然爆破震动不存在问题,但爆破飞石可能影响村民房屋的安全,需采取如下安全技术措施:12.1、施工时,必须严格按设计的孔网参数布孔钻眼,施工技术人员及爆破员应掌握最小抵抗线情况,防止抵抗线过大或过小而产生飞石。12.2、确保设计的堵塞长度和堵塞质量,防止爆破漏斗效应产生飞石。12.3、应尽量控制爆破方向,与受保护的建筑物方向错开,严禁近距离正对受保护的建筑物方向。12.4、起爆前必须认真检查起爆网路联接是否牢靠及有无破损,确保整个网路安全准爆。12.5、做好民房内和周边人员的安全疏散及安全警戒工作,将危险区域内的人员及重要保护物撤至安全地带。12.6、距民房40m内采用浅孔松动爆破时,采用四层覆盖。13、安全保证措施13.1、建立安全规章制度,组织爆破作业人员认真学习《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爆破安全规程》等法律、法规,并严格按操作规范及有关规定执行。13.2、做到持证上岗,对各大员严格按爆破安全规程要求检查。13.3、爆破技术人员必须认真勘测,精心编制爆破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做到设计合理、技术可行、安全可靠、经济合算。13.4、爆破设计方案必须通过有关专家评估论证,经有关部门许可后方可实施作业。13.5、开工前分工种进行技术交底,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13.6、设计人员或审核人员必须到现场指导施工,爆前认真检查孔网参数(孔深、孔距、排距、最小抵抗线、倾角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如未达到要求及时进行处理。装药时,应认真复核装药量、填塞长度、填塞质量及防护措施的落实。爆破后认真检查,发现盲炮及时处理,如有危石进行排除。13.7、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把安全生产纳入各级领导重要的议事日程。13.8、健全施工组织,由现场指挥部指派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任现场技术负责人。钻机班严格按设计孔参数钻孔,并保证炮孔深度、角度;爆破班应掌握延米装药量,堵塞长度等技术要求。13.9、经常检查机械设备、工具和安全装备的完好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其始终保持良好状态。13.10、认真做好安全警戒工作,爆破时间做到定时,起爆前,所有无关人员及机械设备等必须撤离警戒线以外,爆破要有明确的视、听信号,做到广而告知。13.11、爆破器材严格按《爆破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执行,做到专人看守,出入登记,帐物相符,当班未用完的爆破器材及时回库,严防流失,确保安全。13.12、制订和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奖惩制度,严格执行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14、质量保证措施14.1、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14.2、工程管理人员、施工人员及设备进场前,组建质量管理小组,全面负责工程的施工质量,严格执行有关质量管理,真正做到“科学管理,过程受控”的质量方针。14.3、施工前进行详细的技术质量交底,学习相关规程,熟悉图纸及设计说明,认真研究落实各项施工方案和措施,开工前做到层层落实到人。14.4、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钻孔与爆破,成立爆破安全小组,爆破负责人任组长,对工程安全负全面责任,组员为爆破技术人员、安全员、爆破作业人员及警戒人员等组成。实行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管理,管理人员经常到现场作定期和不定期质量检查。14.5、认真校核设计参数,若实际工作中发生偏差,应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措施。14.6、严格作业面的“三检”制度,这是质量管理程序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一环。14.7、确保隧洞轮廓面残孔率、明挖台阶边坡坡率、平整度与台阶高程一次验收合格。15、爆破器材的品种和数量15.1爆破器材的品种Φ25mm乳化炸药、Φ32mm乳化炸药、Φ70mm乳化炸药、非电毫秒雷管1~13段、导爆管、导爆索、传爆四通。15.2计划爆破器材用量表12序号名称单位数量备注1Φ70乳化炸药吨122Φ32乳化炸药吨180其中隧洞150t3Φ25乳化炸药吨26隧洞5非电毫秒雷管15m线万发0.16非电毫秒雷管7m线万发37非电毫秒雷管5m线万发11隧洞8导爆索万m7.5其中隧洞7万m9导爆管万m10其中隧洞3万m10传爆四通万套216、设备、人员配置16、1设备配备为保证施工连续、顺畅,上下工序互不干扰,在前期准备时,必须按预定的生产规模投入相应的设备。设备生产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爆破开挖的进度,设备生产能力过低,满足不了现场生产需要,技术上不可行;设备能力过高,会造成设备闲置,经济上浪费。设备的投入必须从施工条件、工期等实际情况出发,原则上应符合技术经济要求。按设计的施工进度推算,需配备如表13所示机械设备。施工机具、仪表配置表(表13)序号设备名称规格数量备注1潜孔钻机KQY901台2手持式凿岩机YT2818台3空压机20m32台4空压机10m34台5挖掘机1m3斗容2台6炮头机2台7载重汽车16吨多台8全钻仪1台9测振仪450型1台10起爆器250型4台11拖拉机6台12装载机2台16.2人员配备工程要创效,必须以安全生产作保障。因此,在日常生产工作中,必须成立现场安全管理小组,重视现场安全管理,严格制止违章操作及违章指挥,消除隐患,避免发生人身及设备事故,确保零事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