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你知道这个神兽叫什么名字嘛?獬豸獬豸(xièzhì),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因此,它被称为中国法律的图腾。

第八课课程标准:1、了解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2、理解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一)德治思想的渊源(西周)1、夏商:2、西周:材料1: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记·曲礼上》材料2:《尚书》里保存不少西周初年的政治文诰,每篇都说到如何治民。其中《无逸篇》说治民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怀保小民,惠(加惠于)鲜(穷人)鳏寡”;《立政篇》说“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重农与慎狱尤为封建政治的重要纲领。……要永命必须保民。——范文澜《中国通史》①西周统治者建立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②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进步性。体现统治者的自我约束统治者可以随意残害奴隶。(实行“人殉制”)【德治】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德治要求统治以身作则,注意修身和勤政,充分发挥道德感化作用,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法治】先秦时期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以法治国。中国古代法治有着“法自君出”的特点,突出君主的无上权威,皇帝的言行就是法律,所以,法家的“法治”是“君权之上”、“国权至上”的法治。

法治——政令、刑罚——约束行动

德治——礼制、教化——内心自律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二)法治思想的渊源1、夏商周:2、春秋:

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人民对罪与非罪的区别只能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甄别。——武树臣:《中国成文法的起源》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习惯法夏朝《禹刑》,商朝《汤刑》,周朝《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郑国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子产:春秋时期郑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材料:公元前536年的“铸刑鼎”——把惩治犯罪的刑律铸在金属鼎上,向全国老百姓公布。这是中国政治史、法制史上的一件大事。春秋时期,上层贵族社会认为刑律越秘密越好,决不能让国人知道。这样才有利于贵族随意处置老百姓,增加专制的恐怖和神秘。子产这个做法,遭到很多贵族反对。晋国大臣叔向专门为此给子产写了一封措词严厉的信。信中说,本来民众怀着恐惧之心,不敢随便乱来。你把法律公布了,民众就会钻法律的空子,争相琢磨怎么做坏事而不至于被制裁,这样就不怕长官了,反而会导致犯法的事情越来越多,腐败贿赂到处泛滥,郑国也会因此而完蛋。子产给叔向回了一封信,表示要坚定不移地公布法律。结果呢?犯罪案件减少了。晋国在子产“铸刑鼎”之后20多年,也把刑法铸在鼎上,向社会公布了。孔子知道后,仰天长叹说:“晋国就要灭亡了!他们不守唐叔和晋文公的旧法,造作刑鼎。老百姓只看鼎上的条文不看贵人面孔了,贵人还能做什么!贵贱没有次序,怎么立国啊!”——马立诚《子产铸刑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春秋时期郑国和晋国“铸刑鼎”改革的实质及遭到反对的原因,以及子产“铸刑鼎”改革的影响。史料探究:实质:否定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原因:①公布法律损害了贵族的利益;

②守旧大臣担心公布法律会引起社会动荡(社会混乱或违法、腐败贿赂等现象严重);

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法律的公布与之矛盾。影响:①使民众有法可依,是中国法制史的一大进步;

②打击了奴隶主贵族;

③有利于郑国稳定社会秩序;

④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了晋国等其他诸侯国的改革。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三)春秋战国:德治与法治之争——儒家与法家之争1、背景:(1)政治:①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

②诸侯国君们纷纷寻求治国新思想,以期实现富国强兵(2)经济:生产力发展引发社会阶级关系变动(3)思想:学术下移,思想活跃,百家争鸣(4)成文法产生: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引发了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儒法之争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三)春秋战国:德治与法治之争——儒家与法家之争2、表现:(1)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徳治

①代表人物及主张:

a.孔子:b.孟子:

②影响:

a.通过道德礼仪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b.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无助于国君实现强国抱负,未被重用。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三)春秋战国:德治与法治之争——儒家与法家之争2、表现:(2)法家:

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

①代表人物及主张:

a.商鞅:

b.韩非:

②影响:a.法家思想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b.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c.但严刑峻法,易造成暴政。

(3)焦点:治国手段——儒家主张以道德礼义教化民众,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一)秦汉法律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律为当时最主要的法律形式)2、汉朝:①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

②律令并行

③引礼入法:“春秋决狱”(引经决狱)

“春秋决狱”:在审判案件时,如遇到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或虽有规定却不符合儒家道德的案子,则以儒家经义《春秋》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以儒家经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审判方式律令儒家化的发端3、秦汉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里耶秦简“上造(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二级)、上造妻以上有罪,其当刑及当城旦舂(一种刑罚,男犯筑城,女犯舂米),耐(不剃发,仅去其鬓)以为鬼薪白粲(一种刑罚,比城旦舂的刑罚轻)。”

“上造、上造妻以上……其当刑及当为城旦舂者,耐以为鬼薪白粲。”……“子告父母,妇女告威公,奴婢告主,主父母妻子,勿听而弃告者市。(杀头)”

《二年律令》思考:对比里耶秦简和汉简《二年律令》,汉代法律发生了什么变化?儒家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汉代董仲舒新儒学——外儒内法礼法结合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二)魏晋:律令儒家化——纳礼入律、礼法结合(儒法结合)1.原因:

2.原则:3.目的:4.影响: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②统治者的推动(魏明帝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③儒家思想有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社会稳定。完善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维护三纲五常①礼法结合,强化了对君权、父权和夫权的维护,成为巩固专制的工具。②经隋唐采用后便成为中国古代法律的正统,并延续到中国近代。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三)唐朝时期——法律儒家化的完成(礼法结合,法系定型)1、法律:(1)表现:(2)特点:①删繁就简②继承汉魏以来法律制度和阐释经验③礼法结合地位:①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②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③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贞观律》《永徽律》《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中华法系:是指以中国古代伦理法为基础,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国法律和仿照中国法律而制定的东亚、东南亚等封建国家法律的总称。特点是突出成文法典,强调礼法结合,重视家族伦理,民法与刑法不分。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三)唐朝时期——法律儒家化的完成(礼法结合,法系定型)2、教化:(1)提倡礼治:颁行礼仪法典

《大唐开元礼》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集大成者。(2)重视家训,强化基层教化(南北朝)颜之推中国古代家训形式丰富多样,比如“家书”“家训”“家训诗”等,与儒家思想关系密切。推进基层治理,强化专制统治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一)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制定1、宋朝:2、元朝:3、明朝:4、清朝: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宋刑统》、《天圣令》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例”,重修《问刑条例》,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法典沿袭《大明律》,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律:古代法律的基本法例:特别法,效力在律之上例,是刑事特别法规。它们大多是在特殊的形势背景下为惩治特别类型的犯罪而创制。在明代,它叫“问刑条例”或“拟罪条例”;在清代,它叫“条例”、“附例”或“定例”。例的产生,不外三种情形:一是直接来自皇帝对重大疑难案件的判决,判决中的一般规范性文字被抽离出来作为今后处理同类型的案件应遵行的法律规范。二是刑部根据皇帝的有关诏令、批示草拟出某类案件的处理规则,报皇帝批准后颁行。三是刑部或律例馆根据司法实践中显露的法律漏洞拟出补充或解释性规范,报皇帝批准后颁行。(二)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教化1、理学的教化作用

②深入族规、家训之中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2、乡约的教化作用(乡里中订立的共同遵守的规约)(1)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

(《吕氏乡约》——内容:儒家伦理道德)(2)明清:乡约宣讲皇帝圣谕。(3)发展趋势:

(约律分立→约律合流)儒学学士人发起的道德教化,经政府利用和推广与法律合流,沦为封建统治工具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二)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教化乡约:是传统社会乡民基于一定的地缘和血缘关系,为某种共同目的而设立的生活规则及组织。材料: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主要功能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

史料探究: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的积极作用。变化:①宋代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②乡约从民间自发到地方官吏推动设立。作用: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②有利于发展生产;③促进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教既兴,无有不安者也。——朱元璋①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②有利于维护家庭、宗家内部的团结、稳定和发展(凝聚家庭、宗族乃至中华民族);③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秩序(和谐社会),缓和社会矛盾,加强基层社会治理;④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⑤有利于儒家思想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传承和发展。发散思维:思考:家训、族规和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总结提升:结合材料分析,分析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材料1: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2:在历史的推移和王朝的更迭中,法制虽代有损益,但“诸法合体”、“政刑不分”的旧法律结构形式到清末却始终未变。自古以来,中国的法典基本上是刑法典,但又包含有民法、诉讼法及行政法等法律内容,形成了“民刑不分,诸法合体”、民商不分,实体法与程序法无别的法律结构。所谓“往昔律书体裁虽专属刑事,而军事、民事、商事以及诉讼等项错综其间”,指的就是这种情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1)自成体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法律以君主意志为转移,法律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3)司法从属于行政,法治为人治服务(4)以礼教为指导原则,礼法结合(5)诸法合体,民刑不分,法律以刑为主(刑法与民法)(6)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影响因素:自然经济;宗法观念;专制统治;儒家思想。材料1:《史记·太史公自序》: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材料2:儒家学说有多面性,如儒家也并不完全排斥法律与刑罚,儒家提倡的“礼”本身也有一定的约束力,孔子本人还做过鲁国的最高司法长官司寇。像法家一样,儒家思想也有中央集权统一思想的萌芽,只不过希望这种统一是由周天子或仁君来完成。正是这种多面性,可以说明儒家学说为什么总能发展出适合封建时代统治阶层需求的统治学说。探究:为什么法律与儒学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1、儒学和法家各有侧重,具有互补性;2、秦朝以严刑酷法致二世而亡的教训,为法律与儒学的结合奠定了基础;3、汉朝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加速了向法律的渗透;4、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维护等级特权);5、大批儒家知识分子获得修订法律的机会,用儒学思想改造现行法律。材料:由于礼的侵入,法律思想的德化,法律制度的儒化,使道德高于一切,法律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在人们的意识中道德的标准高于一切,道德意识较强,法律意识是服从于道德意识的。另外,由于德礼为先,属主导,将法的作用限制到一个极小的范围即罚以内,人们对于法的认识仅在于是镇压、惩罚,这样一来,人们避犹不及,更谈不上运用和掌握。

——郑永流萧伯符《再议中国法律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探究:结合所学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