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官职介绍_第1页
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官职介绍_第2页
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官职介绍_第3页
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官职介绍_第4页
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官职介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官职中国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一)科举制度的概念

科举制,即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明清科举简表

科举制名称【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明清科举简表

古代学校【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庠iá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国子监】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古代学官【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东汉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举孝廉】古代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例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D太子指土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卷I语文试题答案:D(选项中说“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错误,封建君主时代只有皇位的下一任继承人才能称太子。)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乡试的第二年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始置于战国时代,或称“掌书”,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芜湖市马鞍山市2016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答案:A(选项中说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例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知:主持、管理的意思。文中“知高平、潍二县”就是先后任高平县、潍县的县令。B.中官:文中指“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官员,又称“阉人”。C.典试:科举考试最高等第,皇帝出题,官员到地方主持,文中指张问达主持山东的科举考试。D.星变:星象的异常变化,古时谓将有凶灾。例如文中“比年日食皆在四月”的天象变化,也是“星变”。——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答案】C。弄混了“殿试”与“典试”,典试,主持考试。例4.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践阼等等。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C原文“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明清两代多用年号来称呼皇帝,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D.车驾,天子出巡时乘坐的马车,后用来代指皇帝。——福建省五校2016届高中毕业班统一考试语文试题答案:C(“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中国文化常识之官职名称

中央官制变迁一、秦汉的三公制

三公,始于周朝,或以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或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秦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中央政府最高官员,并称三公,位同后世的宰相。明清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已无实际职权,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誉。秦朝较为完备的中央官职秦行政机构示意图皇帝太尉丞相御史大夫郡县二、隋唐宋元的三省制1.隋唐建立以三省六部为主体结构的中央官制。三省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其职责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2.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代的宰相遇事须以札子向皇帝请旨,宰相听命执行,权力小于唐代。宋元继承三省制元朝以中书省总理政务,枢密院执掌兵权。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印三、明清的内阁制1.朱元璋撤中书省,废丞相,一切政务统归六部,由皇帝亲自辖制,传统的宰相制度从此废除。明成祖时命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因该机构设在宫廷,故称内阁。2清代仍设内阁大学士,不设丞相。各处官员所呈奏章,先由内阁代拟批旨,再呈皇帝审处,皇帝诏令由内阁下达六部执行。3.清雍正时为加强皇权,设军机处,草拟和转达皇帝旨意,处置军国要务,内阁形同虚设。军机处的设立与运作,既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和确保机密,也为了削弱群臣议政的权力,皇权专制因此达到顶峰。你知道古代哪些皇室官职1皇帝:始于秦王嬴政。嬴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为“始皇帝”。此后,历代封建君主均称为“皇帝”,俗称皇上。2自秦代开始,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其祖母称天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3皇太子: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4公主:中国古代对皇女、王女、宗女的称谓;公主出嫁称为出降,迎娶公主称为尚。5驸马:是驸马都尉的简称。西汉武帝时始置,主要职责是掌管皇帝副车之马。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才加此称号,已非实官。6中宫:是皇后所居之所,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与东宫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你知道古代哪些文官称呼①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②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③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④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翰林:常为皇帝起草文书,参与修编国史等。庶吉士:是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职责。⑤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⑥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⑦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⑧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中央警卫局官员,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尊称医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所致。⑨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简称“相”。相当于现在国务院总理。自从战国时期设立丞相,一直到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六百年之久。御史:原来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乌台诗案---何正臣)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长史:秦时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后成为将军的幕僚之长。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司空: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管水利、营建之事。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押司:宋官署名吏(低级公职人员)员职称。经办案牍等事。你知道古代哪些武官称呼

①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②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衎。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③都督。是中国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民国初年各省也设有都督,兼管民政。

④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⑤节度使。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⑥刺史。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牙将】即牙门将,负责在防御工事“牙门”里统领士兵指挥作战的将领被称为牙门将,后来演变成类似于主将帐下的偏将、副将的职位。【别驾】汉置官职,为州刺史的佐官,因其位高,出巡时不予刺史同车,别乘一车,故名。【从事】官名。汉制,州刺史的辅佐官吏如别驾、主簿、功曹等均称从事。【长史】古代官名,执掌事务不一,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亦称别驾。其它常见官职名称1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2参知政事:宋代的一个常设官职,相当于副宰相,设置的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3亭长:属于低于县一级的行政长官。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掌管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4黄门:官名,汉黄门令等官职多由宦官充任,故后亦称宦官为黄门。5有司: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6补阙:唐代门下省称为“左省”,中书省称为“右省”,故补阙在门下省为“左补阙”,在中书省为“右补阙”,与“拾遗”合称为“遗补”。你知道古代哪些教育方面称呼①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②太子太傅。官名。太子的师傅。③学官。掌握学校教育的教官。宋以后用以泛称各级儒学的教授、教谕等。明清两代,学官规定有不同等级的名目,府学称教授,州学称学正,县学称教谕,各设训导的副职。负责在学生员的管理教育。亦称“教官”,别称“广文”。

④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⑤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⑥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和官职有关的:1、表示推荐官职的:2、表示授予官职的:3、表示提升官职的:4、表示降职罢免的:5、表示调动官职的:6、表示兼职、代理的:7、表示征召的:一、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拜:授予官职。如: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元史。贾鲁传》

除:任命,授职。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升:升官。擢:在原官上提拔。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二、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三、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四、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放: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贬:降职。出:京官外调。

五、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