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中考化学试卷_第1页
山东省青岛市中考化学试卷_第2页
山东省青岛市中考化学试卷_第3页
山东省青岛市中考化学试卷_第4页
山东省青岛市中考化学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青岛市2015年中考化学试卷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6分)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水结成冰B.海水晒盐C.玻璃破碎D.蜡烛燃烧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解答:解:A、水结成冰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B、海水晒盐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C、玻璃破碎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D、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故选D.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2.(1分)(2015•青岛)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干冰B.空气C.海水D.石油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分类.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解答:解:A、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体,属于纯净物中的氧化物,故选项正确;B、空气中有氧气、氮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C、海水中有氯化钠、氯化镁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D、石油中有汽油、煤油、柴油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3.(1分)(2015•青岛)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A.煤B.氢气C.天然气D.汽油考点: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专题:化学与能源.分析:根据常见物质燃烧的产物分析.氢气燃烧时与空气中的氧结合生成水,不会造成污染,而且放出的热量高.解答:解:A、煤燃烧释放出二氧化碳、烟尘等气体,会造成温室效应、空气污染等.故错误;B、氢气燃烧生成水,对环境没有污染.故正确;C、天然气燃烧释放出二氧化碳等气体,会造成温室效应.故错误;D、汽油燃烧释放出二氧化碳等气体,会造成温室效应.故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与能源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4.(1分)(2015•青岛)豆类、动物肝脏中含有丰富的铁和锌,这里的“铁”、“锌”是指()A.原子B.分子C.元素D.单质考点:元素的概念.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豆类、动物肝脏中含有丰富的“铁和锌”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解答:解:豆类、动物肝脏中含有丰富的“铁和锌”,主要是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铁和锌”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元素与微观粒子及物质的区别,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是正确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5.(1分)(2015•青岛)下列物质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A.蔗糖B.硝酸钾C.纯碱D.花生油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分析: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它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只有被分散的物质在水中是可溶的,二者混合后才会形成溶液.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12.(1分)(2015•青岛)认识和遵循自然界中元素循环或物质循环的规律,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循环现象,如:①碳循环②氧循环③水的天然循环,上述循环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一定不需要原子重新组合就能实现的是()A.①②B.②③C.③D.①③考点:化学反应的实质.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发生的是化学变化,不需要原子重新组合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据此解答.解答:解:①碳循环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需要原子重新组合,②氧循环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需要原子重新组合,③水的天然循环过程中水分子本身不变,故不需要原子的重新组合,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反应的实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13.(1分)(2015•青岛)对下列化学用语中“2”所表示意义的理解,错误的是()A.Fe2+中的“2”表示一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B.2CO中的“2”表示两个一氧化碳分子C.中的“2”表示碳酸根的化合价为﹣2价D.2O中的“2”表示两个氧元素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根据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元素符号或原子团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进行解答.解答:解:A、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故Fe2+中的“2”表示一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故A正确;B、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故2CO中的“2”表示两个一氧化碳分子,故B正确;C、元素符号或原子团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故Mg中的“2”表示碳酸根的化合价为﹣2价,故C正确;D、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2O中的“2”表示两个氧原子,故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14.(1分)(2015•青岛)下列与人体的生理活动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人体无法消化吸收纤维素,所以食物中的纤维素对人体毫无意义B.煤气中毒主要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失去输氧能力C.作为健康饮食的一部分,每人每天都应当通过服用保健品补充各种营养素D.低血糖发作时,吃馒头比喝葡萄糖水见效快考点: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一氧化碳的毒性.专题:化学与生活.分析:A、根据纤维素的功能分析;B、根据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判断;C、根据大部分的营养元素需要从外界摄入,但不能每天都服用保健品去分析;D、根据淀粉在人体内不能直接的吸收进行分析.解答:解:A、食物中的纤维素虽然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但能促进肠道蠕动、吸附排出的有害物质.故错误;B、煤气中毒主要是CO与血红蛋白结合,且一旦结合便很难再分离,使血红蛋白失去输氧的能力,造成中毒,故正确.C、大部分的营养元素需要从外界摄入,所以我们每天都需要补充各种营养,但不是每天都服用保健品;故错误;D、馒头需要经过消化后,才能转化成人体直接吸收的葡萄糖,所以低血糖发作时,吃馒头比喝葡萄糖水见效快,是错误的.故选B.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知识历来是考查的热点,特别是关于食品加工及安全,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化学元素、营养素与人体健康,生活经验或常识等.15.(1分)(2015•青岛)根据如图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元素周期表中,镁元素和硫元素属于同一周期B.镁离子核内有12个质子C.在化学反应中,硫原子容易失去2个电子D.硫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6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A、根据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进行分析判断.B、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据此进行分析判断.C、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D、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据此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由镁元素和硫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它们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均为3,在元素周期表中镁元素和硫元素属于同一周期,故选项说法正确.B、由镁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数字是12,该元素原子核内有12个质子,最外层电子数是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核内质子数不变,镁离子核内有12个质子,故选项说法正确.C、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16,表示原子序数为16,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6.(1分)(2015•青岛)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与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B.t2℃时,将50g甲物质放入100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50gC.升高温度可将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D.当甲物质中含少量乙物质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分析: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乙大;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与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t2℃时,甲的溶解度是30g,因此将50g甲物质放入100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30g+100g=130g,不是150g;升高温度可将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正确,因为乙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当甲物质中含少量乙物质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因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乙大.解答:解: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与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B、t2℃时,甲的溶解度是30g,因此将50g甲物质放入100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30g+100g=130g,不是150g,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C、升高温度可将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正确,因为乙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D、当甲物质中含少量乙物质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因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乙大,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的计算,有关的计算要准确,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二、选择题:每题各有一个或两个正确答案(共6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2分)17.(2分)(2015•青岛)下列关于化学与日常生活关系的归纳中,存在错误的是()A.化学与健康①食用鲜黄瓜﹣可大量补钙②人体缺铁﹣易患贫血病B.化学与生活①减轻车内异味﹣开窗通风②防止食品受潮﹣用氧化钙做干燥剂C.化学与安全①重金属盐中毒﹣喝鲜牛奶解毒②煤气泄漏﹣关闭阀门,严禁烟火D.化学与环境①使用乙醇汽油﹣减少空气污染②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减少水污染考点: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防范爆炸的措施;常见中毒途径及预防方法.专题:化学与环境保护;化学与生活.分析:A、根据新鲜黄瓜富含大量维生素、人体缺铁易患贫血病进行解答;B、根据根据常见的安全常识进行解答,氧化钙的俗名为生石灰常用做食品干燥剂;C、根据重金属中毒的原理、煤气属于可燃性气体进行解答;D、根据汽车尾气的危害和产生、水体污染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新鲜黄瓜富含大量维生素,所以不能补钙;人体缺铁易患贫血病,故A错误;B、减轻车内异味,开窗通风,减少车内有害物;氧化钙常用做食品干燥剂,故B正确;C、重金属中毒的原理是破坏人体内的蛋白质,而鲜牛奶、豆浆含有蛋白质,所以可喝鲜牛奶、豆浆等解毒;煤气属于可燃性气体,遇明火会发生爆炸,所以煤气泄漏,关闭气阀,严禁烟火,故C正确;D、乙醇汽油是较清洁的燃料,使用乙醇汽油,可减少汽车尾气污染;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可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减少水污染;故D正确.故选:A.点评: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知识是中考考查的热点之一,本题难度不大,但涉及知识点较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是即可正确解答本题.18.(2分)(2015•青岛)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A.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但有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都属于中和反应B.合金是在某种金属中加热熔合其他金属或非金属形成的,所有合金一定属于混合物C.有机物中含有碳元素,所以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D.化学反应通常伴有能量变化,所以凡是伴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合金与合金的性质;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物质的分类;金属与金属材料;常见的酸酸的通性.分析:A.根据中和反应的定义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合金的概念以及组成来分析;C.有些含碳化合物在组成和性质上与无机物相似,化学上常把这些物质看作是无机物;D.根据物质的变化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来分析.解答:解:A.中和反应都有盐和水生成,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都属于中和反应,推理正确,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氧化铁与盐酸的反应,故正确;B.根据合金的概念,合金是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制得具有金属特征的混合物,故正确;C.有些含碳化合物在组成和性质上与无机物相似,化学上常把这些物质看作是无机物,如CaCO3CO2等;故不正确;D.化学变化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而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是物理变化,故不正确.故选AB.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考查了中和反应、合金、有机物以及物质变化中的能量变化等,不能用类推法来学习化学,要熟记相关基础知识是正确解题的关键.19.(2分)(2015•青岛)下列图象一定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A.某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中不断加入水B.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氯化铁溶液C.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水稀释D.向两个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氢氧化镁和氧化镁固体的烧杯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考点: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酸的化学性质;酸碱溶液的稀释;盐的化学性质.专题:元素化合物知识型.分析:根据已有的溶液稀释、物质间的反应先后顺序以及物质反应的质量关系结合图示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A、某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中不断加入水,则溶质的质量不变,正确;B、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氯化铁溶液,氯化铁与氢氧化钠一接触就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故沉淀从0开始,正确;C、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水稀释,碱性减弱,pH减小,但是不会小于等于7,错误;D、向两个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氢氧化镁和氧化镁固体的烧杯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开始是盐酸量不足,故加入等量的盐酸生成等质量的氯化镁,Mg(OH)2﹣﹣MgCl2MgO﹣﹣MgCl258954095故等质量的氢氧化镁和氧化镁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氧化镁产生的氯化镁的质量大,图象错误;故选C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的化学反应与图象的关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据图的化学反应结合图示进行.20.(2分)(2015•青岛)水煤气是将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焦炭而生成的气体,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氢气及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某兴趣小组设计实验,验证水煤气的成分,装置与药品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与推理错误的是()A.验证水煤气中各成分的顺序依次是水蒸气、二氧化碳、氢气、一氧化碳B.实验中两次用到甲装置,其目的是不同的,第一次是验证水煤气中含有水蒸气,第二次是通过验证生成物有水来证明水煤气中含有氢气C.丙装置的作用是将二氧化碳除净,避免对后续实验的干扰D.若撤去丁装置不会对后续实验产生干扰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专题: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分析:A、根据水能使白色硫酸铜变蓝,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氢气燃烧能生成水,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结合实验的目的分析顺序;B、根据无水硫酸铜和水反应变蓝色分析实验目的及试剂注意考虑本题;C、根据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考虑,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解答;D、根据丁装置的作用及干扰因素分析.解答:解:A、水能使白色硫酸铜变蓝,先通过无水硫酸铜是检验是否含有水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再通过石灰水是检验是否含有二氧化碳的;再通过氢氧化钠是除去原来的二氧化碳气体,通过浓硫酸是除去原来的水蒸气,通过燃烧装置后,再通过无水硫酸铜,是看是否有水生成,因为氢气燃烧生成水,所以是为了检验是否有氢气的;最后通过澄清石灰水是看有没有二氧化碳生成,由于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所以是为了检验是否含有一氧化碳的;故选项分析正确;B、前面的装置甲是为了检验是否有水生成,后面的装置甲是为了检验是否有水生成,从而确定是否有氢气存在,故选项分析正确;C、由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装置D的作用是:除去水煤气中的水蒸气,排除对氢气检验的干扰,故选项分析正确;D、若撤去D装置,没有对气体进行干燥,后面的硫酸铜变蓝,可能是原有的水蒸气的作用,因此不能对氢气的存在进行判断,故选项分析错误;故选项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用气体的检验和除杂方法,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检验水用无水硫酸铜,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检验氢气是看反应产物有没有水生成,检验一氧化碳是看反应产物有没有二氧化碳生成.21.(2分)(2015•青岛)如图中甲、乙、丙、丁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属于不同类别的物质.图中“﹣”表示相连的物质之间可以在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由某种物质可通过一步反应直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物质只能是氧化物B.甲、乙、丙、丁的物质类别可能依次为氧化物、碱、单质、盐C.含铜元素的物质都能与稀盐酸通过一步反应直接生成氯化铜D.乙、丁之间可以有双向转化关系,且乙、丁分别和稀盐酸反应能够生成同一种物质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酸的化学性质;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专题:框图型推断题.分析:根据甲、乙、丙、丁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属于不同类别的物质,丙会与盐酸和氯化铜反应,所以丙可以是活泼金属、碱、硝酸银,氢氧化钙会转化成乙,所以乙是水、氢氧化钠,甲会与氢氧化钙、水反应,所以甲是氧化物、酸,丁会与盐酸、氯化铜、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乙,所以乙可能是碳酸钠等,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解答:解:甲、乙、丙、丁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属于不同类别的物质,丙会与盐酸和氯化铜反应,所以丙可以是活泼金属、碱、硝酸银,氢氧化钙会转化成乙,所以乙是氢氧化钠,甲会与氢氧化钙、水反应,所以甲是氧化物、酸,丁会与盐酸、氯化铜、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乙,所以乙可能是碳酸钠等.A、氢氧化钙会转化成乙,乙会与盐酸反应,所以乙是氢氧化钠,故A错误;B、乙是氢氧化钠,属于碱,甲会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反应,所以甲可能是二氧化碳,属于氧化物,丁可能是碳酸钠,属于盐,丙可能是铁,推导正确,故B正确;C、铜不会与盐酸反应一步生成氯化铜,故C错误;D、乙是氢氧化钠、丁是碳酸钠,可以双向转化,碳酸钠、氢氧化钠和盐酸都会生成水,推导正确,故D正确.故选:BD.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主义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合理即可.22.(2分)(2015•青岛)在已调节至平衡的托盘天平的两盘上各放一只质量相同的烧杯,在两只烧杯里分别放入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然后在左盘的烧杯中放入2.4g镁粉,在右盘的烧杯中放入2.4g铝粉,反应后观察天平指针的变化.若只将天平左盘烧杯里的稀硫酸换成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盐酸,其他实验操作不变,反应后也观察天平指针的变化.能够观察到的现象是(酸的挥发忽略不计)()A.两次天平指针最终都在刻度盘中间B.两次天平指针最终都偏向放铝粉的烧杯一边C.两次天平指针最终都偏向放镁粉的烧杯一边D.天平指针第一次最终偏向放镁粉的烧杯一边,第二次偏向放铝粉的烧杯一边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分析: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铝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根据提供的数据通过计算可以判断相关方面的问题.解答:解:镁和稀硫酸、铝和稀硫酸、镁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为:Mg+H2SO4═MgSO4+H2↑,2Al+3H2SO4═Al2(SO4)3+3H2↑,Mg+2HCl═MgCl2+H2↑,2498254294624732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中含有19.6g硫酸,和2.4g镁反应时硫酸过量,生成氢气的质量是0.2g,放入2.4g镁后左盘增重2.2g;和2.4g铝反应时硫酸过量,生成氢气的质量是0.3g,放入2.4g铝后右盘增重2.1g,因此第一次天平指针偏向放镁粉的烧杯一边;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是19.6g,和2.4g镁反应时稀盐酸过量,生成氢气的质量是0.2g,放入2.4g镁后左盘增重2.2g,因此第二次天平指针偏向放镁粉的烧杯一边,所以两次天平指针最终都偏向放镁粉的烧杯一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能力和判断物质相互作用时是否恰好完全反应负密度问题,要注意理解.三、理解与应用(共4小题,满分23分)23.(8分)(2015•青岛)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请填写下列空格:(1)现有水、氮气、氧气、铁四中物质,其中:(填写化学式)①可供给人类呼吸的是O2.②可作溶剂,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的是H2O.③可用于食品防腐的是N2.④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Fe.(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①水在通电作用下的反应:2H2O2H2↑+O2↑②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3Fe+2O2Fe3O4.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1)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与用途进行分析解答即可.(2)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必须熟悉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必须依据客观事实、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解答:解:(1)①氧气能供给呼吸,故填:O2;②最常用的溶剂是水,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故填:H2O.③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无毒,可充入食品包装袋中防腐;故填:N2;④铁是使用最广泛的金属,故填:Fe;(2)①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故填:2H2O2H2↑+O2↑;②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故填:3Fe+2O2Fe3O4.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组成及化学式的书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24.(4分)(2015•青岛)材料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请从化学视角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是某品牌服装标签的部分内容.请根据标签提供的信息回答:在面料中,属于有机合成纤维的是涤纶.区分羊毛与涤纶的简单实验方法是灼烧闻气味(选填“观察光泽”或“灼烧闻气味”.(2)请列举合成橡胶在生产生活中的一种具体用途:汽车轮胎.(3)塑料常用于制作食品保鲜膜及方便袋等,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大量使用后随意丢弃会造成“白色污染”.为了保护环境,减少“白色污染”,请结合日常生活提出一条合理化建立:废弃塑料回收利用.考点:合成纤维及其应用;合成橡胶及其应用;白色污染与防治;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专题:化学与生活.分析:根据已有的材料的类别以及物质的性质差异进行分析解答,根据保护环境的措施解答即可.解答:解:(1)据图可以看出,涤纶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羊毛的成分是蛋白质,点燃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而涤纶灼烧没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故填:涤纶,灼烧闻气味;(2)合成橡胶可以用于制成汽车的轮胎,故填:汽车轮胎;(3)废弃塑料的回收利用能减少白色污染,故填:废弃塑料回收利用.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与生活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25.(6分)(2015•青岛)某化工厂的废液中含有硝酸银、硝酸亚铁和硝酸锌.某同学取适量的上述废液样品,将一定质量的镁粉加入样品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请填空:(1)若得到的滤液为浅绿色,则滤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Zn(NO3)2、Mg(NO3)2、Fe(NO3)2(填写化学式,下同),可能含有AgNO3.(2)若得到的滤液为无色,则滤渣中至少含有Ag、Fe种金属.(3)反应后得到滤渣的质量大于(选填“小于”、“大于”或“等于”)反应前加入镁粉的质量.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分析:镁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镁和银,能和硝酸亚铁反应生成硝酸镁和铁,能和硝酸锌反应生成硝酸镁和锌;硝酸亚铁溶液是浅绿色溶液.解答:解:(1)将一定质量的镁粉加入样品中,镁先和硝酸银反应,再和硝酸亚铁反应,最后和硝酸锌反应,若得到的滤液为浅绿色,说明硝酸亚铁没有完全反应或没有反应,则滤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硝酸银和镁反应生成的Mg(NO3)2、没有反应的Zn(NO3)2和Fe(NO3)2;如果镁的量很少,则硝酸银可能有一部分没有反应,因此可能含有AgNO3;(2)若得到的滤液为无色,说明硝酸银和硝酸亚铁已经完全反应,硝酸锌是否反应无法确定,因此滤渣中至少含有Ag、Fe种金属;(3)镁和硝酸银、硝酸亚铁、硝酸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为:Mg+2AgNO3=Mg(NO3)2+2Ag,Mg+Fe(NO3)2=Mg(NO3)2+Fe,Mg+Zn(NO3)2=Mg(NO3)2+Zn,2421624562465由反应的质量关系可知,反应后得到滤渣的质量大于反应前加入镁粉的质量.故填:Zn(NO3)2、Mg(NO3)2、Fe(NO3)2;AgNO3;Ag、Fe;大于.点评:要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实验,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26.(5分)(2015•青岛)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下列图示为部分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图A是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微观示意图.由图可以看出: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工业上可用氯化钠生产一种常用的碱,即氯化钠饱和水溶液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这种碱、氯气(Cl2)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2H2O2NaOH+Cl2↑+H2↑.(2)图B示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分别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由图可知,这两个反应在微观实质上的共同点是氯离子和银离子结合生成了氯化银沉淀.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分析:(1)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2)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分别硝与酸银溶液反应的实质是氯离子和银离子结合生成了氯化银沉淀;解答:解:(1)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电解氯化钠溶液时,两电极上分别产生氯气和氢气,并在溶液中生成氯化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2H2O2NaOH+Cl2↑+H2↑;故填:最外层电子数,离子;2NaCl+2H2O2NaOH+Cl2↑+H2↑;(2)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分别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实质是氯离子和银离子结合生成了氯化银沉淀;故填:氯离子和银离子结合生成了氯化银沉淀;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表示以及物质微观构成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图示进行.四、实验与探究(共3小题,满分19分)27.(7分)(2015•青岛)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填空:(1)图中标有序号仪器的名称:①酒精灯,②集气瓶.(2)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B(填装置序号,下同).(3)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甲烷时,发生装置应选用A,收集装置应选用D或E.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分析:(1)要熟悉各种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2)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不需要加热,应该用B装置制取,石灰石中的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3)根据实验室制取甲烷的反应原理和甲烷的性质选择所需装置.解答:解:(1)①是酒精灯,可以用作加热的仪器;②是集气瓶,主要用来收集气体;故填:试管;集气瓶;(2)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时,应该用B装置;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故填:B;CaCO3+2HCl═CaCl2+H2O+CO2↑;(3)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甲烷,属于“固固加热型”,所以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A,甲烷密度小于空气,难溶于水,可选择向下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所以选择收集装置为D或E;故填:A;D或E.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熟练掌握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28.(4分)(2015•青岛)实验室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请填写下列空格:(1)取两支相同的木条,将其中一支的一端浸入酒精中约10秒,将另一支的一端浸入水中约10秒,然后将两支木条的浸入端分别靠近酒精灯火焰片刻.此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物质的燃烧与物质是否具有可燃性的关系.(2)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g固体碘,再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10mL水,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10mL酒精,振荡,观察现象.据此可知,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的种类有关.(3)用图A所示方法,把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下层蜡烛的火焰先熄灭,上层蜡烛的火焰后熄灭.本实验中,放置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的目的是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4)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得到溶液的pH变化曲线如图B所示.曲线上a点所表示的意义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中和.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专题:科学探究.分析:(1)了解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即物质具有可燃性、有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在试验中会根据现象写结论.本题可迎刃而解.(2)根据实验中,溶质相同而溶剂不同来分析;(3)根据蜡烛熄灭的先后顺序来分析;(4)根据a点的pH来分析.解答:解:(1)浸有酒精的木条燃烧而浸有水的木条没有燃烧,说明了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故填:物质是否具有可燃性;(2)相同质量的碘,放入等体积的水和酒精中,在水中不溶解而在酒精中溶解,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的种类有关,故填:溶剂的种类;(3)下层蜡烛的火焰先熄灭,上层蜡烛的火焰后熄灭,这一现象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填: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4)a点的pH=7,说明溶液呈中性,也就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中和,故填: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中和.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燃烧条件、物质的溶解能力、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中和反应的知识,难度不大.29.(8分)(2015•青岛)在实验复习课上,某合作学习小组的同学用碳酸钠溶液鉴别失去标签的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请你参与探究并填空:【进行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分别用A、B、C三支试管取三种溶液各少量,然后再各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A中出现白色沉淀B中有气泡生成C中无明显现象A中的原溶液是氯化钡溶液B中的原溶液是稀硫酸C中的原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上述实验结束后,该组同学将A、B、C三支试管中的废液倒入同一烧杯中,然后过滤得到滤液①.为确定滤液①的成分,同学们进一步做了如下实验探究: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分析(2)取少量滤液①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过滤,得沉淀和滤液②,向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白色沉淀部分消失根据实验现象可知,滤液①中含有Na2CO3Na2SO4(填写溶质的化学式)(3)取少量滤液②于试管中,滴入足量酚酞溶液变红根据实验现象可知,滤液②中含有氢氧化钠【实验结论】(4)同学们通过分析推理,得出结论:滤液①中共含有4种溶质.【实验反思】(5)向滤液①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除净滤液中①的Na2CO3,防止对下一步结果产生影响.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专题:科学探究.分析:本题能使同学们体会到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通过实验分析可知:分别用A、B、C三支试管取三种溶液各少量,然后再各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A中出现白色沉淀,B中有气泡生成,C中无明显现象,结论是:A中的原溶液是氯化钡溶液,B中的原溶液是稀硫酸,C中的原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实验二中,取少量滤液①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过滤,得沉淀和滤液②,向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硝酸,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白色沉淀部分消失;根据实验现象可知,滤液①中含有Na2CO3、Na2SO4;取少量滤液②于试管中,滴入足量酚酞,溶液变红,据实验现象可知,滤液②中含有氢氧化钠;同学们通过分析推理,得出结论:滤液①中共含有4种溶质,即Na2CO3、Na2SO4、NaOH、NaCl;向滤液①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除净滤液中①的Na2CO3,防止对下一步结果产生影响.解答:解:(1)通过实验分析可知:分别用A、B、C三支试管取三种溶液各少量,然后再各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A中出现白色沉淀,B中有气泡生成,C中无明显现象,结论是:A中的原溶液是氯化钡溶液,B中的原溶液是稀硫酸,C中的原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故答案为:出现白色沉淀;有气泡生成;(2)实验二中,取少量滤液①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过滤,得沉淀和滤液②,向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硝酸,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白色沉淀部分消失;根据实验现象可知,滤液①中含有Na2CO3、Na2SO4;故答案为:Na2CO3、Na2SO4;(3)取少量滤液②于试管中,滴入足量酚酞,溶液变红,据实验现象可知,滤液②中含有氢氧化钠;故答案为:滴入足量酚酞;溶液变红;(4)同学们通过分析推理,得出结论:滤液①中共含有4种溶质,即Na2CO3、Na2SO4、NaOH、NaCl;故答案为:4;(5)向滤液①中加入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