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教学大纲_第1页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_第2页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_第3页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_第4页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TOC\o"1-1"\h\z\u1、环境化学教学大纲 12、水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53、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84、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135、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大纲 166、环境质量评价教学大纲 197、都市生态学教学大纲 218、水污染控制工程Ⅱ教学大纲 249、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大纲 2810、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教学大纲 3211、噪音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大纲 3512、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3813、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 4014、环境保护法规教学大纲 4215、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教学大纲 4416、水污染控制工程Ⅰ教学大纲 4717、建筑给排水教学大纲 5018、水污染控制工程Ⅱ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5419、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5620、固体废物处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5821、认识实习大纲 6022、生产实习大纲 6223、毕业实习大纲 641、环境化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化学课程代码: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总课时:60课时(含试验12课时)学分:3.5学分开课单位:环境工程教研室开课时间:春季合用专业:环境工程预备知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参照教材:环境化学戴树桂,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参考书:环境化学,何遂源,华东理工出版社,.4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特点和发展动向,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掌握有机、无机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迁移转化的规律及其效应,初步理解环境化学任务(课题)的研究措施。明确环境化学的任务和目的以及环境化学在环境科学中和处理环境问题上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措施。课程内容:本课程较系统论述了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过程及毒性、经典污染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有害废物及放射性固体废物等内容与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理解国内外面临的环境问题,理解我国目前的污染问题和状况,较全面地理解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掌握常见污染物的类型和危害、监测、治理原理与措施,熟悉污染物的采样和监测技术,牢固树立环境意识。理论讲课方案(48课时)一、绪论(2课时)简介环境化学的概念;环境化学的发展历史;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及特点。领会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原因,掌握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的迁移转化的简要过程。二、大气环境化学(10课时)1、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大气层简介;大气温度层结;大气垂直递减率;辐射逆温层;绝热过程与干绝热过程;大气稳定度的鉴定。2、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光化学反应过程;大气中重要自由基的来源;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的转化;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理及控制对策;硫氧化合物的转化和硫酸烟雾型污染;酸雨的构成;大气颗粒物特性。本章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大气中的化学反应和光化学反应,理解大气中离子和自由基。掌握大气中碳、硫、氮的基本反应及其对的人类的危害;光化学烟雾和硫酸气溶胶等的形成过程及危害。大气中颗粒物的形成过程及颗粒物上有毒物质的种类和对的健康的影响;温室效应和酸雨的概念和形成机理及其危害。三、水环境化学(10课时)1、天然水的基本特性及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天然水的构成;水中污染物的分布;存在形态。2、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颗粒物与水之间的迁移;吸附等温式;水中颗粒物的汇集;溶解和沉淀平衡;氧化和还原及配合作用的原理。3、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分派作用和标化分派系数;挥发作用的双膜理论和亨利定律;水解作用和水解速率;直接和间接(敏化)光解作用;生物降解作用的机理。本章应掌握的重点内容:水中的氧和二氧化碳及碳酸盐体系、天然水的碱度与碳酸盐的平衡;天然水中氧化还原反应;pE和pH或pE与pC图的意义和用途;天然水中的中和、沉淀与溶解、水解等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及简朴的计算;天然水中微生物的作用;天然水中经典有机污染物、微生物转化的规律性。四、土壤环境化学(8课时)1、土壤的构成与性质土壤的构成;土壤的粒级分组与质地分组和各粒级的理化特性;土壤吸附的性质和土壤胶体的离子互换吸附;土壤酸度、碱度和缓冲性能;土壤的氧化还原性。2、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的几种机制。3、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土壤中农药的迁移;非离子型农药与土壤有机质的作用;经典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本章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土壤的构成、构造和功能、理化性质,土壤中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以及净化能力和污染概念;金属元素及氮、磷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吸附、挥发及微生物降解等作用。五、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10课时)1、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生物膜的构造;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膜孔滤过、被动扩散、被动易化扩散、积极转运及胞吞和胞饮);有机体对污染物的吸取;分布;排泄;蓄积。2、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与生物转化生物富集的概念;富集速率的计算;生物放大的概念;生物积累的概念及积累速率;生物转化中的酶、几种重要辅酶的功能;生物氧化中氢的传递;耗氧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有毒有机污染物的生物转化类型和微生物降解;氮及硫、重金属元素的微生物降解、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速率。3、污染物质的毒性毒性的概念;毒物的毒性;毒物的联合作用机理;毒作用的过程及生物转化机制。本章应掌握的重点内容:污染物的生物积累途径和影响原因、污染物的生物代谢和转化类型;常见污染物的生化效应。六、经典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4课时)1、重金属元素重金属中汞、砷的来源、分布、迁移及环境污染效应。2、有机污染物有机卤化物、多环芳烃、表面活性剂的来源、迁移转化及环境污染效应。本章应掌握的重点内容:重金属汞、准金属砷和有机卤代物、多环芳烃、表面活性剂等有机污染物在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经典污染物的来源、用途和基本性质,它们在环境中的基本转化、归趋规律与效应。七、有机废物及放射性固体废物(4课时)1、固体废物、分类固体污染物的产生;分类;时空特点。2、有害废物有害废物的概念;鉴定;有害成分;进入途径;迁移途径和危害性。3、放射性固体废物放射性的概念及鉴定;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分类;重要类型及地下迁移速率;辐射损坏类型和影响原因。本章应掌握的重点内容:有害废物的鉴定原则和进入环境的途径;核工业中放射性固体废物的重要类型与其所含的重要放射性核素;放射性核素的地下迁移以及放射性对人体损害的类型和生化机制;放射性衰变速率、放射性活度和辐射量。课程试验(12课时)一、试验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深入加深对环境化学知识的理解,对有关的环境问题有对应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熟悉环境分析仪器,强化试验技能,充实试验设计思想,从而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科研中具有开阔的视野和清晰的思绪,并为后来环境工程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二、试验项目名称和课时分派序号试验项目名称课时试验类型每组人数必做或选做1含碘食盐中碘含量的测定4验证性试验3必做2光催化氧化降解水中酸性蓝染料8综合性试验3必做三、试验项目基本规定试验前认真预习,对的操作有关仪器,细心观测,如实记录数据,认真完毕试验汇报。通过试验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规律,学会运用化学或生物等措施处理环境中的问题。四、试验课考核方式根据试验技能、出勤状况、试验汇报综合评估成绩。试验课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课时分派章节一二三四五六七试验课时210108104412执笔人:熊振湖审核:程方

2、水分析化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水分析化学课程代号: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总学时:58课时(含试验18课时)学分:3.5学分开课单位:环境教研室开课时间:秋季合用专业:环境工程预备知识: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参照教材:水分析化学,黄君礼,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12参考书:分析化学,武汉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5仪器分析,朱明华,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3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分析化学的误差及数据处理、四大滴定措施及重要仪器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同步要掌握水质分析的基本操作技能。课程内容:本课程重要包括绪论(简介水分析化学的性质和任务;水质指标和原则;水样采集、保留和预处理等)、分析成果的误差及数据处理、滴定分析法概述、酸碱滴定法、络合滴定法、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吸取光谱法等内容。基本规定:掌握误差及有关计算措施、数据处理措施、四大滴定原理及有关概念和计算、常用仪器分析法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理论讲课方案(40课时)一、绪论(2课时)简介水分析化学的性质和任务,水质指标和原则,水样采集、保留和预处理。本章应掌握的重点内容:水样的采集、保留和预处理措施。二、定量分析的误差及数据处理(6课时)掌握误差的种类,精确度及精密度的含义,掌握样本及总体的误差和偏差的计算,理解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掌握有限次测量数据的记录处理,掌握可疑值的取舍,有效数字的修约及计算规则。本章应掌握的重点内容:精确度及精密度的含义,有限次测量数据的记录处理,可疑值的取舍,有效数字有关规则。三、滴定分析法概述(2课时)掌握滴定措施分类,原则溶液的选择及配制措施,浓度的表达措施,掌握两种滴定分析计算措施。本章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原则溶液的配制措施,滴定分析计算措施。四、酸碱滴定法(10课时)掌握质子理论,溶液酸碱性的计算,缓冲溶液,酸碱指示剂,滴定曲线及指示剂的选择,在监测中的应用,酸碱原则溶液配制及标定。本章应掌握的重点内容:一元、二元、多元酸碱及两性溶液pH值的计算,缓冲溶液原理、配制及pH值的计算,指示剂的原理、变色范围及用量等,各类滴定的滴定曲线及指示剂的选择,水的酸碱度的测定,酸碱原则溶液配制及标定。五、络合滴定法(7课时)掌握稳定常数,络合剂,EDTA与金属离子的络合反应,络合滴定的影响原因,滴定曲线,金属指示剂,络合滴定在监测中的应用。本章应掌握的重点内容:理解稳定常数含义及常用络合剂种类,掌握EDTA与金属离子的络合反应的特点及EDTA与金属离子络合物构造,掌握络合滴定的影响原因、滴定曲线及影响原因,金属指示剂变色原理、选择及封闭、僵化现象。六、沉淀滴定法(4课时)溶度积原理及分步沉淀,摩尔法滴定基本原理,沉淀滴定法在监测中的应用。本章应掌握的重点内容:掌握溶度积原理及计算,分步沉淀计算,摩尔法滴定原理及条件,氯离子的测定。七、氧化还原滴定法(7课时)氧化还原平衡,反应方向、次序及进行的程度,反应速度,滴定曲线,指示剂,高锰酸钾法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重铬酸钾法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碘量法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本章应掌握的重点内容:掌握电极电位、条件电极电位含义,反应方向的影响原因,反应次序及进行的完全程度,反应速度的影响原因,滴定曲线分析,指示剂种类及选择,重点掌握高锰酸钾法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重铬酸钾法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碘量法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八、吸取光谱法(2课时)掌握比色和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测定措施及仪器,误差来源及测定条件的选择。本章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光的吸取定律,分光光度法的原理。课程试验(18课时)一、原则溶液的配制与盐酸溶液的标定(3课时)试验目的:通过盐酸原则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掌握容量分析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滴定操作技术,并学会滴定终点的判断。试验规定:进行Na2CO3和HCl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掌握容量分析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滴定操作技术,并学会滴定终点的判断。掌握电光天平的构造、使用规则和称量措施。二、水中碱度的测定(3课时)试验目的:通过试验掌握水中碱度测定的措施,深入掌握滴定终点的判断。试验规定:可以使用持续滴定法判断溶液中的碱度,并且精确测量。三、水中硬度的测定(3课时)试验目的:掌握EDTA原则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措施;掌握硬度的测定原理和措施。试验规定:纯熟掌握总硬度及钙硬度的测定原理及措施。四、水中氯离子的测定(3课时)试验目的:掌握摩尔法测定水中氯离子的原理和措施。试验规定:掌握AgNO3溶液的标定措施及摩尔法的测定原理及操作措施。五、水中溶解氧的测定(3课时)试验目的:掌握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的原理及操作措施。试验规定:学会溶解氧瓶的使使用方法,掌握溶解氧水样的采样措施和固定措施;纯熟掌握碘量法测定溶解氧的操作技术。六、水中化学需氧量的测定(3课时)试验目的:掌握水中COD的测定原理和措施。试验规定:学会硫酸亚铁铵原则溶液的标定措施,掌握重铬酸钾法测定COD的原理。课时分派章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课时262107472执笔:李毓审核:程方

3、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微生物学课程代号: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总学时:52课时(含试验12课时)学分:3.0学分开课单位:环境工程教研室开课时间:秋季合用专业:环境工程专业预备知识:无参照教材: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周群英等,高等教育出版社,.7参考书:水处理微生物学,顾夏声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微生物学,沈萍,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学目的:本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重要基础课,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理解多种微生物的基本形态、类型,掌握微生物构造、生理特性、生长规律、遗传变异以及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转化中的作用,深入认识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原理和应用,并初步掌握一定的试验操作技能,使学生获得本专业必需掌握的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从而使学生能为后续专业课学习以及此后的环境工程工作实践打下基础。课程内容:本课程系统地简介了与环境有关的多种微生物的构造、特性、生长繁殖、变异、卫生细菌学、环境工程中的微生物原理及其应用及微生物研究措施。重要包括细菌的形态和构造,细菌的生理特性,细菌的生长和遗传与变异,其他微生物,微生物的生态,水的卫生细菌学,环境工程中的微生物原理及其应用,水生动物及其在水体净化中作用等内容。基本规定:理解微生物的类型和一般特性,对的掌握细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微生物的分类、构造、生理活动等基础知识。掌握细菌的生理和生长特性,熟悉细菌的遗传变异,熟悉水中病原细菌的基本知识及其控制措施。理解微生物在环境生态中的地位与影响和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掌握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和转化机制,基本掌握经典有机物的微生物降解途径,熟悉原生动物的基本知识以及它们在水体净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微生物在环境工程技术中的原理和应用。理解水体污染的生物监测措施以及生物毒性的生物监测技术;掌握微生物的观测、培养、分离、灭菌、无菌操作等基本微生物学试验研究措施。理论讲课方案(40课时)绪论(2课时)理解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掌握微生物的分类措施和命名原则,理解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含义,理解微生物的共同特点。教学重点:1、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2、微生物的分类措施和命名原则,微生物的共同特点。第一篇微生物学基础第一章非细胞构造的超微生物——病毒(2课时)理解病毒的一般特性及其形态、大小、化学构成、构造。理解病毒的繁殖过程、溶原性。理解病毒对物理、化学原因的抵御力。教学重点:病毒的一般特性及其形态教学难点:病毒的繁殖过程、溶原性。第二章原核生物(4课时)理解细菌的个体形态、大小,掌握细胞一般构造,理解细菌的培养特性,掌握细菌的染色原理、措施。理解古菌的特点及分类内容,理解放线菌的形态、大小、菌落特性及繁殖方式。理解蓝细菌的特点,理解其代表属。理解螺旋体、立克次氏体和枝原体。教学重点:1、细菌的个体形态、大小,掌握细胞一般构造,理解细菌的培养特性,掌握细菌的染色原理、措施。2、古菌的特点及分类内容,理解放线菌的形态、大小、菌落特性及繁殖方式。教学难点:细菌的染色原理、措施。第三章真核微生物(2课时)理解原生动物的一般特性、分类,理解各纲特点及在水体自净、污水处理中的作用。理解微型后生动物的经典代表。掌握藻类一般特性,理解各门特性。掌握酵母菌、霉菌的形态、构造、繁殖、培养特性,理解重要代表属。教学重点:1、原生动物的一般特性、分类,及各纲特点和在水体自净、污水处理中的作用。2、藻类一般特性。酵母菌、霉菌的形态、构造,重要代表属。教学难点:酵母菌、霉菌的形态、构造、繁殖、培养特性和重要代表属。第四章微生物的生理(4课时)理解微生物的酶构成、分类与命名,理解酶的催化特性及影响酶活力的原因。理解微生物的化学构成、所需营养物质,掌握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培养基及其类别,理解营养物进入细胞的方式。理解微生物的呼吸类型,理解合成代谢、光合作用途径。教学重点:1、微生物的酶构成、分类与命名,理解酶的催化特性及影响酶活力的原因。2、微生物的化学构成、所需营养物质,掌握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培养基及其类别,理解营养物进入细胞的方式。3、微生物的呼吸类型,产甲烷菌的合成代谢、化能自养型微生物的合成代谢、光合作用的途径。教学难点:微生物酶的催化特性及影响酶活力的原因。第五章微生物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6课时)理解研究微生物生长的措施,掌握细菌生长曲线各阶段的特点及影响原因,理解细菌生长曲线在污(废)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原理,掌握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措施。理解微生物的生存因子及其作用,理解其他不利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的影响,理解灭菌、消毒的含义,理解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类型。掌握菌种的退化原因、复壮与保藏措施。教学重点:1、研究微生物生长的措施,细菌生长曲线各阶段的特点及影响原因,细菌生长曲线在污(废)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原理,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措施。2、微生物的生存因子及其作用,灭菌、消毒的含义,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类型。菌种的退化原因、复壮与保藏措施。教学难点:研究微生物生长的措施,细菌生长曲线各阶段的特点及影响原因,细菌生长曲线在污(废)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原理,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措施。第六章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4课时)理解微生物的遗传性与变异的含义,掌握DNA与RNA在遗传变异与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理解基因突变、突变类型,理解遗传工程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教学重点:1、微生物的遗传性与变异的含义,,DNA与RNA作用,基因突变、突变类型。2、遗传工程技术在环境保护及环境工程中的应用。教学难点:中心法则,基因突变、突变类型。第二篇微生物生态与环境生态工程中的微生物作用第一章微生物的生态(2课时)理解土壤的生态条件及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及数量,掌握土壤自净原理和污染土壤微生物生态,理解土壤污染原因和土壤生物修复措施。理解空气微生物的分布、种类和数量、空气微生物的卫生原则及空气微生物检测。掌握水体微生物的来源,理解水中微生物群落分布及生态特性,掌握水体自净过程及变化规律,理解衡量水体自净的指标及污化系统特性,掌握水体有机污染指标及内容,理解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教学重点:1、土壤的生态条件及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土壤自净原理和土壤生物修复措施。2、空气微生物的分布、种类和数量、空气微生物的卫生原则及微生物检测。3、水体微生物的来源,水中微生物群落分布及生态特性,水体自净过程及变化规律,衡量水体自净的指标及污化系统特性,水体有机污染指标及内容,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教学难点:土壤自净、水体自净、水体富营养化。第二章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4课时)理解碳循环的过程及微生物在其中的作用,重要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淀粉等的转化。理解氮循环的过程及微生物在其中的作用,包括蛋白质水解与氨基酸转化、尿素的氨化、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固氮作用等内容。理解硫循环、磷循环、铁和锰的循环。教学重点:1、碳循环的过程及微生物在其中的作用。2、氮循环的过程及微生物在其中的作用,尤其是氨化、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固氮作用等内容。教学难点:碳循环、氮循环的过程及微生物在其中的作用。第三章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4课时)理解好氧活性污泥的构成、性质,掌握其净化废水的作用机理。理解原生和微型后生动物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作用,掌握好氧活性污泥的培养措施。理解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的成因及控制对策。掌握厌氧消化——甲烷发酵的理论,理解光合细菌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含硫酸盐废水的厌氧微生物处理措施及原理。教学重点:1、好氧活性污泥的构成、性质,掌握其净化废水的作用机理。2、原生和微型后生动物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作用,掌握好氧活性污泥的培养措施。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的成因及控制对策。教学难点:好氧活性污泥净化废水的作用机理;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的成因及控制对策。第四章污、废水深度处理和微污染水源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2课时)理解污水脱氮、除磷的目的和意义,掌握微生物脱氮、除磷原理及有关微生物类型,理解微污染水源水预处理的目的和意义,微污染水源水微生物预处理过程及微生物群落,理解饮用水的消毒及其微生物学效应。教学重点:1、微生物脱氮、除磷原理及有关微生物。2、微污染水源水微生物预处理过程及微生物群落,理解饮用水消毒及其微生物学效应。教学难点:微生物脱氮、除磷原理及有关微生物。第五章有机固体废弃物与废气的微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2课时)理解有机固体废弃物的微生物处理措施及其微生物群落(产要是堆肥法),理解废气的生物处理措施及含硫恶臭污染物及NH3、CO2的微生物处理。教学重点:1、有机固体废弃物的微生物处理措施及其微生物群落。2、废气的生物处理措施及含硫恶臭污染物及NH3、CO2的微生物处理。教学难点:废气的生物处理措施。第六章微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2课时)理解酶制剂应用的剂型,理解酶的提取、纯化措施及固定化酶和固定化微生物的固定措施、固定化酶和固定化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理解生物表面活性剂和生物乳化剂的开发与应用、微生物絮凝剂和沉淀剂的开发与应用、优势菌种与生物制剂的开发与应用。教学重点:1、酶制剂应用的剂型,酶的提取、纯化措施及固定化酶和固定化微生物的固定措施、固定化酶和固定化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2、生物表面活性剂和生物乳化剂的开发与应用、微生物絮凝剂和沉淀剂的开发与应用、优势菌种与生物制剂的开发与应用。教学难点:固定化酶和固定化微生物的固定措施以及环境工程中的应用。课程试验(12课时)试验一一般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其对微生物一般形态的观测(2课时)试验目的规定:1、理解一般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及其各部分的作用2、一般光学显微镜的对的使用和维护措施3、通过低倍镜、高倍镜和油镜观测藻类、酵母的一般形态试验二微生物的计数(酵母菌的显微镜直接计数)(2课时)试验目的规定:1、理解血球计数板的构造2、学会一般的显微镜直接计数措施试验三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4课时)试验目的规定:1、熟悉玻璃器皿的洗涤和灭菌前的准备工作2、掌握培养基和无菌水的制备措施3、掌握高压蒸汽灭菌技术试验四综合性试验: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过程中细菌菌落总数的测定(4课时)试验目的规定:1.掌握稀释平板法2.掌握细菌菌落总数的计数措施课时分派章节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试验课时224246424422212执笔人:钟远审核:程方

4、环境监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监测课程代号: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总学时:52课时(含试验12课时)学分:3学分开课单位:环境教研室开课时间:春季合用专业:环境工程预备知识:水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参照教材:环境监测(第三版),奚旦立,高等教育出版社,.7参考书:环境监测,杨承义,天津大学出版社,1993.8水分析化学,黄君礼,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12仪器分析,朱明华,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3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多种环境要素中重要环境污染物的监测措施,监测原理及测定仪器的操作原理措施。课程内容:本课程重要简介环境监测绪论、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噪声监测、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等内容。基本规定:掌握水、大气、土壤等多种环境要素中重要环境污染物及噪声、固废的监测措施,掌握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程序。理论讲课方案(40课时)一、绪论(2课时)环境监测定义、过程及对象,环境监测的目的及分类,监测技术概述,环境原则。本章应掌握的重点内容:环境监测的目的、监测技术概述。二、水和废水监测(14课时)水环境概述,监测方案的制定,水样的采集、保留和预处理,物理指标的测定,金属类化合物的测定,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有机污染物的测定。本章应掌握的重点内容:重点掌握水样的采集、保留和预处理措施,掌握部分物理指标、重金属、非金属无机物、有机化合物的测定原理、仪器及测定要点。三、大气和废气监测(12课时)基本知识,大气样品的采集,气态和蒸气态物质的测定、颗粒物的测定,大气降水监测,污染源的监测。本章应掌握的重点内容:重点掌握布点及采样措施,掌握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及甲醛等的测定措施,掌握可吸入颗粒物的测定措施。四、固体废物监测(2课时)固体废物的有害特性,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有害特性监测措施。本章应掌握的重点内容:有害特性监测措施。五、土壤质量监测(2课时)土壤的构成及污染物的来源,土样的采集、制备、预处理及部分重金属的测定。本章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土样的采集、制备、预处理及部分重金属监测措施。六、噪声监测(6课时)概述,声音的物理特性和量度,噪声的物理量,测量仪器,布点及监测措施。本章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噪声的物理量,监测措施。七、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2课时)监测试验室基础,试验室质量保证。本章应掌握的重点内容:监测试验室基础,试验室内质量控制。课程试验(12课时)一、水样中总铬的测定(2课时)试验目的:掌握比色和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铬的原理及操作措施。试验规定:掌握总铬的测定措施,熟悉分光光度计工作原理及分光光度法基本操作程序,纯熟操作722分光光度计。二、水样中氟离子的测定(2课时)试验目的:掌握用直接电位分析法测定离子活度原理及操作措施。试验规定:掌握电极的使用措施、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测定原理及离子活度计的操作。三、环境噪声监测(2课时)试验目的:掌握环境噪声测定原理及测定措施。试验规定:掌握噪声测定的布点措施及声级计的使用措施。四、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综合试验,6课时)试验目的:掌握室内空气中的甲醛及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测定措施。试验规定:根据布点采样原则,选择合适措施进行布点,确定采样频率及采样时间,掌握酚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空气中甲醛浓度的措施,同步掌握重量法测定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测定措施。测定完毕根据采样体积进行计算及数据处理。课时分派章节一二三四五六七课时214122262执笔人:李毓审核:程方

5、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保护概论课程代号: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总学时:32课时学分:2学分开课单位:环境工程教研室开课时间:第3学期合用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管理工程预备知识:地理学、化学、生物学基础等参照教材:环境学基础,鞠美庭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教材出版中心,参考书:[1]环境保护概论,林肇信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环境与环境保护导论,刘少康,清华大学出版社,[3]环境生态学基础,刘劲松,王华丽,宋秀娟,化学工业出版社,[4]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李广超,化学工业出版社,[5]排水工程(下册),张自杰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土壤环境学,李天杰,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使学生学习环境科学的发展、生态学基本知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与防治等诸多内容。掌握环境保护的专业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控制污染的基本措施与途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伦理及理念。课程内容:本课程重要简介环境的基本知识、生态学基础、人口与环境,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等)污染的构成、种类、污染源、危害及其防治措施,论述了资源的短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等内容。基本规定: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多种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形成、存在状况、性质及其对人体导致的危害;理解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和内涵;熟悉反应多种污染的综合性指标及多种治理措施的工作原理和合用对象;理解环境、环境科学的发展及由来、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异同、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问题、中国的环境现实状况及其所面临的压力。理论讲课方案(32课时)一、绪论(4课时)简介环境的定义、分类、地球环境的独特性,地球的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发育过程,各圈层的构造及其与人类的互相作用,地球系统的能量平衡,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臭氧层的形成、破坏原因及后果,生物多样性的定义,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环境科学的含义、分类、研究的对象、内容和任务等内容。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环境的定义、地球环境的独特性。二、生态系统与生态保护(4课时)简介生态系统、营养级、食物链及食物网,生态系统构造及其功能,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及后果,生态学规律,由植被破坏所带来的水土流失、土壤退化、荒漠化等问题及应采用的措施等内容。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生态系统、营养级、生态平衡的定义。三、人口与环境(2课时)简介人口的概念、人口过程等基础知识,世界与中国人口的发展过程、特点、发展趋势,人口增长对资源的压力,人口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内容。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人口的定义、人口过程。四、大气污染与防治(4课时)简介大气圈的构成、构造,大气污染的成因,大气污染物的互相作用,多种大气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形成、存在状况、性质,排放特点及其对人体导致的危害等内容。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多种大气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形成、存在状况、性质。五、水污染及其防治(4课时)简介天然水的构成、水体污染物及构成、污染源,中国水污染的特性,水污染的危害,工业水、都市水、农村水污染的防治对策,废水处理的基本措施,废水的再运用等内容。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水质量指标,水体自净,水环境总量的含义,多种污水处理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合用对象。六、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2课时)简介固体废物的定义、来源、分类及其特点,固体废物的危害,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的原则、对应的法规、原则,工矿业固废、危险废物、都市垃圾的处理处置和运用等内容。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固体废物的定义及其定义的相对性,固体废物的类别及不一样特点。七、土壤污染及其防治(4课时)简介土壤的构成,污染的定义,污染源,污染物及自净作用,土壤污染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重金属和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积聚、迁移、转化和生物效应等内容。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土壤的污染源、危害及自净。八、物理性污染及其防治(4课时)简介噪声、电磁性、热、光污染的定义、来源、特点、危害,多种污染的防护措施,对应的法规原则等内容。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噪声、电磁性、热、光污染的定义、特点、危害。九、资源与环境(2课时)简介了水资源的作用、分布,中国水资源短缺的形势及保护对策,土地、矿产、能源的特点及开发运用的现实状况等内容。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资源的定义和分类。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2课时)简介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和内涵,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基本原则、实行途径,全球与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和重要内容等内容。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和内涵。课时分派章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课时4424424422执笔人:范晓丹审核:程方

6、环境质量评价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质量评价课程代号: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总学时:32课时学分:2学分开课单位:环境工程教研室开课时间:秋季合用专业: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预备知识:水分析化学、流体力学泵与风机、环境监测、化工原理等参照教材:环境评价学,张征,高等教育出版社,.7参考书:环境质量评价,赵毅,中国电力出版社,1997.11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大气、水、固体废物、声环境质量现实状况和影响评价的原理、技术和措施。能初步应用环境评价的概念、原则、程序和措施;理解评价汇报表和汇报书的编写要点。理解其他环境要素的评价要点,以及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分析和风险评价等方面的内容。课程内容:本课程重要简介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原则与措施、各要素环境质量现实状况评价措施以及建设项目和规划环境影响的识别、预测和评价。基本规定:掌握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及关系;掌握环境评价原则体系及常用环境原则,可以纯熟运用原则。理解环境质量预测基本数学模型和熟悉环境评价措施,可以运用评价措施进行环境质量现实状况评价。理解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掌握污染源评价和工程分析措施;掌握环境要素影响预测和评价技术,理解环境影响评价汇报书(表)的编制。理论讲课方案(32课时)一、绪论(2课时)简介环境与环境系统,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及关系;环境评价的发展概况。二、环境评价原则(2课时)简介环境基准及环境原则的概念,环境原则体系的构成,我国环境原则制度;简介我国常用的环境评价原则。本章应掌握环境评价原则体系及常用环境原则。三、环境质量预测模型及评价措施(2课时)简介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扩散基本微分方程;环境评价措施。应掌握环境评价指数法的基本形式和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作用,理解功能评价法、专家判断法等环境评价措施。四、环境质量现实状况评价(2课时)简介环境质量现实状况评价的基本程序,评价因子的筛选及指数法的应用。简介环境空气质量、水环境、土壤及噪声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概况。本章规定掌握环境质量现实状况评价的程序,多种环境要素的环境质量评价。五、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学分)简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以及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编制。规定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六、污染源评价及工程分析(2课时)简介污染源调查、分类及污染物排放量计算,污染源评价措施;简介工程分析的措施及重要内容。本章规定掌握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措施,工程分析的措施。七、单项环境影响预测技术(6课时)简介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技术,大气污染源排放预测模型,大气污染污染物扩散基本计算模式,参数选择及计算;水环境影响预测技术,常用水质预测模型;土壤环境影响预测技术;噪声环境影响预测技术。本章规定掌握常用预测模式及参数选择。八、单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6课时)简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工作程序及重要内容;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评价范围、工作程序及重要内容;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及固体废物、噪声评价技术。本章规定掌握大气、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工作程序和内容。九、区域环境影响评价(2课时)简介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目的及意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和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技术。十、生态影响评价(2课时)简介生态影响评价概述,生态承载力理论,生态影响识别,生态影响评价等级及评价程序,评价措施。重点掌握生态影响评价等级及评价程序。十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2课时)简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与措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目的与评价指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献的编制。规定理解规划环境影响的目的与原则,理解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献的编制。十二、其他类型环境影响评价(2课时)简介环境风险及其评价,环境风险评价的类型及程序,清洁生产评价及室内环境质量评价。规定理解环境风险评价、合计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评价,环境危害评价及室内环境质量评价。课时分派章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课时222222662222执笔人:赵建海审核:程方

7、都市生态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都市生态学课程代号:课程性质:专业课程总学时:32课时学分:2学分开课单位:环境教研室开课时间:秋季合用专业:环境工程预备知识:地理学;生物学和气候学等参照教材:都市生态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一般高校“九五”重点教材),宋永昌由文辉等主编,7月第二次印刷。参考书:1.都市生态与都市环境:同济大学出版社(上海一般高校“九五”重点教材,都市规划系列教材)沈清基编著,5月2次印刷。2.都市环境生态学:戴天兴编著,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73.都市生态环境学(二版):杨士弘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4.生态学基础:李洪远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1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规定学生系统的掌握生态系统的基础理论、都市生态学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措施,用系统思维方式、整体和综合的观点去研究和处理都市生态环境问题和都市的可持续发展。课程内容:本课程重要简介第一章生态学基础(6课时)共五节;第一节生态学定义;第二节生态系统的一般特性,其中包括1、生态系统的概念2、生态系统的构成与构造3、食物链与食物网4、营养级与金字塔5、生态效率;第三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其中包括:1、物质生产2、能量流动3、物质循环;第四节生态系统的生态因子及其作用包括:1、生态因子的定义2、生态因子的类型3、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性4、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第五节生态平衡第二章都市生态系统(8课时)共六节:第一节都市化概念;第二节都市和都市生态系统:1、都市2、都市生态系统与一般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差异3、都市生态系统;第三节都市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理:1、都市生态位原理2、限制因子原理3、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4、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5、食物网原理6、环境承载力原理7、人和自然统一性原理;第四节都市生态系统的构成构造;第五节都市生态系统的功能:1、生产功能2、能量流动功能3、物质循环4、信息传递;第六节都市生态系统的特性第三章都市气候(6课时)共有六节:第一节影响都市气候的原因;第二节都市的辐射与日照;第三节都市热量平衡与都市热岛效应;第四节都市的风及局部环流;第五节都市的湿度、降水及水分平衡;第六节都市大气污染第四章都市土壤与生物群落(2课时)共有二节:第一节都市土壤;第二节都市的生物群落1、生境特点2、生境类型3、都市植物群落4、都市环境下动物区系的变化第五章都市水环境(3课时)共有六节:第一节都市水环境的特点;第二节水循环;第三节水体污染;第四节水体污染指标;第五节水体中重要污染物来源及危害;第六节水污染的综合防治第六章都市噪声(1课时)共三节:第一节噪声定义及特性;第二节噪声的危害;第三节噪声的来源及控制第七章都市绿地及绿化(2课时)共三节:第一节都市绿地的生态效应;第二节都市绿地的其他效应;第三节立体绿化第八章都市人口(4课时)共七节:第一节都市人口;第二节都市人口的基本特性;第三节人口都市化;第四节人口都市规划;第五节都市人口的分布格局;第六节都市人口的分类;第七节都市人口的容量。基本规定:规定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出发,在都市规划、都市建设和都市管理中树立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互进的意识,要以都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合理调控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为都市居民发明清洁、优美、舒适、安全的生态环境条件,从而真正使都市这一人工生态系统实现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目的。理论讲课方案(32课时)一、生态学基础(6课时)本章规定同学掌握生态学概念和生态学的一般特性;熟悉生态系统的构成、构造与基本功能的关系;理解生态系统的生态因子及其对生态系统的作用与影响。重点: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生态学的一般特性;生态系统的构成、构造与基本功能的关系;理解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土壤圈是怎样构成生物的物质循环的难点:理解生态位的概念,人类怎样应用自然的生态规律,用调控生态系统的构成构造来实现生态系统的功能。疑点:生态学和生物学有何区别?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有什么不一样?二、都市生态学基础(8课时)本章规定同学掌握都市生态学是研究都市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是由人在特地区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通过多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体;熟悉都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构成构造,理解都市生态系统的构造、特性与功能的关系和实际应用。重点:掌握都市生态系统的构成、构造、特性与基本功能的关系,理解都市生态系统的构造与功能是作为一种物质存在的基本要素;难点:怎样理解都市生态系统的构造可从其构成成分的空间关系、互相作用的方式、都市人类及其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角度加以认识。疑点:怎样将都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从不一样方面加以认识。可从与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相称程度一致性来理解这一问题,这一基本可归纳为生产功能、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四项。系统的生产功能包括生物生产和非生物生产,他们体现了都市人类在都市生态系统生产活动中具有的主体作用。三、都市气候学(6课时)本章规定同学掌握影响都市气候的重要原因是什么?都市辐射、都市降水、都市水分平衡的特点,熟悉都市污染物的种类与特点,理解都市环境容量是反应都市环境对人类活动强度的容许程度,包括人口容量、自然环境容量、工业容量、交通容量等。重点:影响都市气候原因包括下垫面特性、地物、局地小气候对大气环境的影响;难点:怎样理解“都市热岛效应”?对都市大气环境有何影响?气象原因是怎样影响都市环境的;疑点:除都市的地理原因外,影响都市气候的有哪些社会、经济原因?四、都市土壤与生物群落(2课时)本章规定同学掌握都市土壤与都市生物的一般特性;熟悉都市土壤、都市生物群落的的构成、构造与都市环境污染的关系;理解都市生态系统这些生物群落对变化非生物环境条件的作用与影响。重点:掌握都市生物群落与都市环境互相作用的关系,生物对环境污染的耐受度,怎样运用生物这一特性减少环境污染或修复已被污染的环境;难点:对的理解生物群落各生物间相生相克与互相作用的关系,从空间、种类、数量构造上怎样确定这种关系。疑点: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是什么的辩证关系?五、都市水环境(3课时)本章规定同学掌握都市水污染的一般特性;熟悉都市污染源于水污染的关系;理解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条件对水污染控制的作用与影响。重点:掌握都市点污染与面污染的特点,它们与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互相作用的关系,怎样运用生物与非生物条件对环境污染实行有效控制,怎样运用生物这一特性减少环境污染或修复已被污染的水环境;难点:对的理解水生生物群落各生物间相生相克与互相作用的关系,从空间、种类、数量构造上怎样确定这种关系来为生态修复服务;疑点:水生物与水环境之间是什么的辩证关系?六、都市噪声(1课时)本章规定同学掌握都市噪声的一般特性;熟悉都市噪声的危害;理解都市噪声控制原理与措施。重点:掌握都市噪声的一般特性;难点:理解生物除噪与物理消音各自有什么优缺陷?疑点:生物的消噪的作用机理是什么?七、都市绿地及氯化(2课时)本章规定同学掌握都市绿化应从生态系统构造的构建的角度去认识,通过构建生态系统构造来实现都市生态的功能服务;熟悉通过不一样的绿化方式所应到达的生态及其他效应;理解都市绿化应通过绿化材料的选用,生物学特性与形态特性,色彩变化,针对不一样的绿化对象与目的应追求实现功能目的与景观的一致性。重点:都市绿化应从生态系统构造的构建的角度去认识,通过构建生态系统构造来实现都市生态的功能服务目的。难点:都市绿化应通过绿化材料的选用,生物学特性与形态特性,色彩变化,针对不一样的绿化对象与目的所追求实现的功能目的与景观的一致性。疑点:不一样的绿化方式所应到达的生态及其他效应八、都市人口(4课时)本章规定同学掌握都市人口的基本特性与人口容量;熟悉都市化的人口增长与都市生态环境配套建设的关系根据,怎样结合都市的人口容量确定都市人口规划;理解都市人口特性、容量与分布格局对都市生态建设规划的影响。重点:都市人口的基本特性、都市人口的分类与人口容量概念和计算措施。难点:对都市化的人口增长与都市生态环境配套建设的根据,怎样根据都市人口容量实行都市人口规划;及都市人口容量与分布格局对都市生态建设规划的影响。疑点:人口的基本特性、环境与人口容量对都市生态环境建设目的的影响。课时分派章节第一章生态学基础第二章都市生态系统第三章都市气候第四章都市土壤与生物群落第五章都市水环境第六章都市噪声第七章都市绿地及绿化第八章都市人口课时68623124执笔人:文科军审核:文科军

8、水污染控制工程Ⅱ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水污染控制工程Ⅱ课程代号: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程总学时:76课时(含试验12课时)学分:5学分开课单位:环境工程教研室开课时间:秋季合用专业:环境工程预备知识:流体力学泵与风机、环境监测、水分析化学、环境微生物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参照教材:排水工程(下册),(第四版),张自杰、林荣忱、金儒林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参考书:现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许保玖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6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可以掌握都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处理详细技术问题的初步能力,初步掌握深入深入探讨本学科理论问题和技术问题的基础知识。课程内容:本课程重要简介污水的性质与指标,水体污染与自净,污水的物理处理技术,污水的生物处理技术,污水的除磷脱氮技术,污泥的处理,工业废水的物理处理技术,工业废水的化学处理技术和工业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等内容。基本规定:通过本课程理论课程的学习,规定学生在理解水质污染指标、水污染控制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掌握废水生化处理、物理、化学、物化处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生化反应动力学基础,废水生化处理、物理、化学、物化处理的重要措施和类型,合用范围,经典流程与设备基本设计要点及操作控制。掌握污水处理厂(站)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措施,为处理中小城镇及工艺企业污(废)水处理工程的设计、科研和运行管理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试验部分规定掌握颗粒自由沉淀试验、混凝正交试验和曝气设备充氧能力测定试验,学会试验设计措施和试验组织实行,可以对试验数据进行测定、分析与处理,从而能得出切合实际的结论,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试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以及查阅资料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理论讲课方案(64课时)一、都市污水的性质与污染指标(2课时)理解污水的定义和分类,掌握都市污水的性质与污染指标。重点:污水的性质与污染指标。二、水体污染及自净(4课时)理解水体自净的一般概念、水体污染综合防治与水源保护和污水处理基本措施与系统,掌握水体自净容量和污水处理程度的估算。重点:水体自净的概念、污水处理基本措施与系统和河流中溶解氧平衡关系的方程式及分析。三、污水的物理处理(6课时)理解格栅的作用和沉淀基本原理,絮凝沉淀理论、沉砂池和沉淀池运行方式、构造,掌握格栅、沉砂池和沉淀池的工艺设计,理解沉砂池和沉淀池的运行管理。重点:絮凝颗粒的沉降规律,沉降试验设计和沉降曲线的绘制。理想沉淀池,沉砂池、一般沉淀池的构造及工艺设计。四、污水的生物处理(活性污泥法)(22课时)理解活性污泥法基本原理,理解活性污泥降解有机物的规律、活性污泥法运行方式、曝气原理与曝气池构造,掌握老式活性污泥法和污水除磷脱氮工艺的工艺设计,理解活性污泥法系统的运行管理重点:活性污泥法基本原理;活性污泥降解有机物的规律;活性污泥法运行方式;曝气原理与曝气池构造;活性污泥法的工艺设计;活性污泥法系统的运行管理。五、污水的生物处理(生物膜法)(4课时)理解生物膜法的基本概念与特性,掌握生物膜法的净化机理;理解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法的优缺陷和生物相特点,掌握它们的设计计算措施以及运行维护管理;理解生物膜法的发展沿革与发展趋势。重点:生物滤池的构造、净化机理、有机物降解动力学、运行系统和滤池的设计计算。六、污水的自然生物处理(氧化塘、土地处理)(2课时)理解稳定塘的工作原理、稳定塘处理污水技术的长处与问题,掌握稳定塘的设计计算和运行维护管理;理解污水土地浇灌的类型及净化作用。重点:稳定塘和土地处理系统的机理及其类型。七、污泥处理与处置(8课时)掌握污泥的来源及其处理的必要性;污泥的浓缩处理;污泥的稳定处理。理解污泥的运用与处置。重点:污泥的浓缩处理;污泥厌氧生物处理机理、影响原因以及固定盖式消化池的构造和设计。八、工业废水处理概论(2课时)掌握工业废水污染源调查措施和废水处理措施、废水处理措施的选择。理解工业废水的分类、工业废水对环境的污染和废水的排放原则。重点:废水处理措施、废水处理措施的选择。九、工业废水物理处理(2课时)理解含油废水的来源及污染特性。掌握平流隔油池的构造与设计。重点:平流隔油池的构造与设计。十、工业废水的化学处理(2课时)理解中和原理、化学沉淀基本原理、药剂氧化还原原理、臭氧氧化原理。理解中和工艺及设备、多种化学沉淀法及工艺设备、氧化还原工艺及设备、多种常见化学氧化工艺及设备。掌握电解处理原理及其工艺及设备。重点:多种化学转化反应器设计;工艺控制条件确实定。十一、工业废水的物化处理(4课时)理解气浮原理和气浮工艺的分类,理解多种气浮工艺的影响原因及其处理单元的构造,掌握压力溶气气浮工艺设计,理解气浮工艺系统的运行管理。吸附部分等自学。重点:压力溶气气浮原理、工艺流程及气浮池的设计。十二、污水厌氧生物处理技术(4课时)理解厌氧生物处理原理,理解动力学与影响原因;掌握多种污水厌氧生物处理工艺系统的构成;理解污水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新发展。重点:厌氧生物处剪发展趋势,多种污水厌氧生物处理工艺系统的构成和清除机理。十三、复习(2课时)通过复习,深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初步到达知识的融会贯穿。课程试验(12课时)一、颗粒自由沉淀试验(3课时)试验目的:研究浓度较低时的单颗粒的沉淀规律,加深对其沉淀特点、基本概念的理解。试验规定:掌握颗粒自由沉淀试验的措施,并能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整顿、计算和绘制颗粒自由沉淀曲线。二、混凝正交试验(6课时)试验目的:掌握正交试验的设计措施,熟悉混凝机理。试验规定:学会六联搅拌机、光电式浊度仪的使用,能通过试验确定水样的最佳投药种类、最佳投药量、最佳反应时间以及合适pH值范围,并能判断上述四种影响原因的主次。三、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试验(3课时)试验目的:学习理解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试验措施,加深对曝气充氧机理的认识。试验规定:掌握曝气设备充氧性能的测定措施,熟悉曝气设备氧总转系数KLa及其他各项评价指标的计算措施。课时分派章节第1章第2章第3章第4章第5章第6章第7章第8章第9章课时2462242822章节第10章第11章第12章第13章试验课时244212备注:部分内容根据实际状况可由学生自学。执笔人:池勇志,温海涛审核:程方

9、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代号:  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程总学时:58课时(含试验6课时)学分:3.5学分开课单位:环境工程教研室开课时间:春季合用专业:环境工程预备知识:物理化学、化工原理、流体力学泵与风机等参照教材: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高等学校二十一世纪教程),郝吉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参考书:[1]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马广大等,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5[2]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林肇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3]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例题与习题,林肇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4]空气污染气象学原理及应用,李宗恺,气象出版社,1985[5]工业通风除尘技术,谭天佑、梁凤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大气污染的基本知识,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基本理论、措施,掌握基本的设计技能,掌握控制颗粒污染物与气态污染物的基本理论与简朴工艺以及控制设备的基本原理、构造、性能及选择等。课程内容:本课程重要简介大气污染物性质与来源,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及环境质量控制原则;燃烧与污染物;污染物扩散模式以及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重要气象要素;颗粒污染物或粉尘物理性质及除尘措施、除尘设备;气态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控制原理、措施;大气污染物净化工艺中管道的设计计算基本知识等内容。基本规定:重要掌握大气污染物的性质与来源;掌握重要气象要素,理解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模式及污染物的浓度估算,能用所学理论简朴设计烟囱的高度;掌握粉尘的物理性质及粒径分布规律,掌握常规除尘设备的除尘原理和除尘效率的计算,理解除尘装置的设计参数;掌握气态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气态污染物净化设备的构造、净化工艺原理,掌握吸取塔(填料塔)、固定床吸附反应器的基本设计计算等;掌握流体能量方程,并用所学理论设计计算净化系统中流体管道的布置。理论讲课方案(52课时)一、绪论(4课时):大气和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大气污染的影响;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环境空气质量控制原则。本部分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大气污染的特点及污染源、污染物;二、燃烧与大气污染(4课时):燃料的性质;燃料燃烧过程;烟气体积及污染物排放计算;燃烧过程硫氧化物的形成;燃烧过程中颗粒污染物的形成。本部分应掌握的重点内容:燃料的性质;燃料表达措施;理论及实际空气量、烟气量的计算;三、大气污染气象学(2课时)大气圈构造及气象要素;大气的热力过程;大气的运动和风。本部分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大气污染与气象的关系;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子:动力因子、热力因子。四、大气污染浓度估算模式(4课时):湍流扩散的基本理论:高斯扩散模式;污染物浓度估算;特殊气象条件下的扩散模式;都市及山区的扩散模式;烟囱高度计算。本部分应掌握的重点内容:湍流扩散、梯度输送理论、湍流扩散记录理论基础;大气扩散模式及其应用条件;五、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6课时):粉尘的粒径几粒径分布;粉尘的物理性质;颗粒污染物净化妆置的性能。本部分应掌握的重点内容:气溶胶分类,粒径分布,粉尘的物理性质,气溶胶粒子的流体阻力,气溶胶粒子的流体沉降机理。除尘装置的性能及其表达措施:除尘器性能的基本参数,除尘总效率与分级效率。六、除尘装置(10课时):(1)机械式除尘器:重力沉降室,惯性除尘器;旋风除尘器内流场分析,尘粒分离机理;旋风除尘器的除尘效率,压力损失及其影响原因分析;旋风除尘器的分类及经典构造与选型设计。本部分应掌握的重点内容:惯性除尘器尘粒分离机理;握重力沉降室,旋风除尘器的除尘效率的计算。会进行压力损失及其影响原因分析。旋风除尘器的分类及经典构造与选型设计。(2)电除尘器:电除尘器的分类及除尘过程;电除尘器的理论基础:工作原理包括电晕的发生,电场特性,粉尘的电荷,带电粉尘的驱进速度等;电除尘器的效率及其影响原因;电除尘器的基本构造,型式与选用;电除尘器的供电。本部分应掌握的重点内容:电除尘器的除尘机理与过程;电晕的发生,电场特性,粉尘的电荷,带电粉尘的驱进速度等;电除尘器的效率及其影响原因。(3)湿式除尘器:捕集粉尘的机理、特点及其分类;文丘里洗涤器的除尘机理、捕集效率、压力损失、构造型式及其影响原因分析,文丘里洗涤器的设计计算。本部分应掌握的重点内容:湿式除尘器捕集粉尘的机理、特点;文丘里洗涤器的除尘机理、捕集效率、压力损失、构造型式及其影响原因分析。掌握文丘里洗涤器的设计计算。(4)过滤式除尘器:过滤除尘器类型及其滤出过程,滤料的构造形式和性能,除尘效率的影响原因,过滤除尘器的选型与设计;颗粒层除尘器。本部分应掌握的重点内容:过滤除尘器的滤尘机理即除尘作用过程,滤料的构造形式和性能,压力损失、效率及其影响原因。袋式除尘器选型与设计。七、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6课时):(1)吸取法:物理吸取的基本概念,化学吸取的基本原理与计算,表面吸取器、鼓泡式吸取器、喷洒式吸取的构造简介及其设计参数;吸取法在气态污染物控制中的应用。本部分应掌握的重点内容:物理吸取和化学吸取的区别;吸取器的基本构造及重要设计参数;吸取法在气态污染物控制中的应用。(2)吸附法:吸附与脱附过程,吸附剂及其再生措施,吸附设备(如固定床)的设计计算;吸附法在气态污染物控制中的应用。(3)催化转化净化法:催化剂和催化作用,催化反应动力学过程,固定床催化反应器的构造型式,床层流体力学的特性,固定床反应器的设计计算;催化净化工艺的实际应用简介(如催化氧化法清除SO2、催化还原法清除NOx、催化燃烧法清除烃类及恶臭物等等)。本部分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催化反应动力学过程,固定床催化反应器的构造型式,固定床反应器的设计计算。(4)气态污染物的其他净化措施(燃烧法、冷凝法等)的理解。八、硫氧化物污染控制(6课时):硫循环及硫排放;燃烧前燃料脱硫;流化床燃烧脱硫;高浓度二氧化硫尾气的回收与净化;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脱硫;本部分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催化反应动力学过程,固定床催化反应器的构造型式,固定床反应器的设计计算。九、固定源氮氧化物污染控制(4课时):氮氧化物的性质及来源;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形成机理;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烟气脱销技术。本部分应掌握的重点内容:氮氧化物的性质及来源;氮氧化物的热力学性质;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烟气脱硝常规工艺及原理。十、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2课时):蒸汽压及蒸发;VOCs污染防治技术;VOCs的生物防治技术。本部分应掌握的重点内容:蒸汽压及蒸发的概念;生物法控制VOCs的原理与常规工艺。十一、大气污染与全球气候(2课时):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问题。本部分应掌握的重点内容: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的基本概念;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十二、净化系统中管道的设计计算(2课时):管道系统压力损失计算。本部分应掌握的重点内容:伯努利方程的应用,管道流动的沿程压力损失和局部压力损失的计算,管道系统的设计要点与计算措施简述。课程试验(6课时)室外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TSP)测定(验证性试验,2课时)试验目的:通过使用大气综合采样器(TSP采样器),理解重量法测定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的试验原理,掌握仪器的使用措施和操作环节。试验规定:(1)理解总悬浮颗粒物的概念,熟悉仪器的安装与维护,掌握滤膜的放入与更换过程及注意事项。(2)纯熟运用电子天平称量物品重量,掌握滤膜的恒重、更换、寄存等基本技能。(3)掌握数据的整顿、计算与分析。空气中气态污染物NOx、SO2浓度测定(综合性试验,4课时)试验目的:通过使用KZL便携式大气NOx、SO2浓度监测仪,理解仪器的工作原理、用途和使用范围,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测试操作技术,理解仪器的安装与维护等常规操作技能。试验规定:(1)理解气态污染物NOx、SO2的来源与性质,理解NOx、SO2浓度监测的布点方式与监测时间,理解NOx、SO2浓度监测的常规措施与仪器。(2)掌握KZL便携式大气NOx、SO2浓度监测仪的工作原理、用途和使用范围,掌握仪器的使用措施和操作环节,熟悉仪器的安装与维护。(3)掌握三电极型动态库仑滴定法测定SO2浓度和原电池库仑滴定法测定NOx浓度的措施和原理。(4)理解影响NOx、SO2的重要气象要素(如空气湿度、温度、气压、风向风速等),并根据既有试验条件同步监测空气湿度、温度并记录。(5)整顿与分析监测数据,绘制空气湿度、温度(或其中之一)与NOx、SO2浓度的关系曲线。试验教材: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试验指导书,自编试验参照教材:郝吉明、段雷主编,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试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课时分派章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课时442461066章节九十十一十二课时4222执笔人:吴丽萍审核:程方10、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代号: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总课时:52课时开课单位:环境与市政工程系环境工程教研室开课时间:第7学期合用专业:环境工程预备知识:环境保护概论、机械设计基础、环境微生物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等参照教材:《固体废物的处理与资源化》赵由才,牛冬杰,柴晓利等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参照书:[1]《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芈振明等著,高等教育与理工出版社,1992年版[2]《生活垃圾资源化原理与技术》赵由才著,化学工业出版社,[3]《固体废物的全过程管理》GeorgeTchobanoglous,etc著,清华大学出版社,[4]《都市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理处置技术》国家环境保护局污染控制司,中国石化出版社,[5]《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蒋建国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使学生具有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措施;掌握基本的工程技术,初步具有综合处理工程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固体废物的定义、分类、污染危害特点;固体废物管理;固体废物的产生、特性、搜集、运送、贮存、压实、破碎与分选;有害固体废物的处理措施;固体废物的生物处理与热处理;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处理;固体废物的处置等。基本规定:理解固体废物的管理体系、运送过程、贮存注意事项等;掌握固体废物的定义、分类、搜集方式、特性、危险废物的转移联单制度、预处理技术(如压实、破碎、分选)、物化处理技术(如固化)、生物处理技术(堆肥化、沼气化)、热处理技术(焚烧、热解)、处置技术(填埋)、工业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处理处置方向。理论讲课方案(52课时)第1章绪论(3课时)固体废物的定义、分类、特点、危害、管理、处理与处置概述、有关法律法规等,重点掌握固体废物概念及处理与处置原则。第2章都市固体废物的成分构成、特性分析、产量预测(3课时)重点掌握成分构成分类、特性分析目的及产量预测公式。第3章固体废物的搜集、运送(4课时)理解生活垃圾的搜集过程、运送、生活垃圾的转运,重点掌握生活垃圾的搜集方式、危险固体废物的转移联单制度。第4章固体废物的压实(2课时)掌握固体废物的压实概念、目的、原理、压实比、压实机械及选择。第5章固体废物的破碎(2课时)掌握固体废物破碎的目的、原理、分类、破碎段、破碎比、破碎措施及破碎工艺、破碎器械及选择。第6章固体废物的分选(4课时)掌握分选概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