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颉《登楼赋》与王珩小说创作_第1页
王颉《登楼赋》与王珩小说创作_第2页
王颉《登楼赋》与王珩小说创作_第3页
王颉《登楼赋》与王珩小说创作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颉《登楼赋》与王珩小说创作

王渊(177-217)留下了一些关于建筑工人的作品,但在创作上,只有一个人可以写建安文学作家的右岸。若仅就辞赋成就而论,王粲与曹植当在伯仲之间。建安文学的另一重要作家曹丕就说“王粲长于辞赋”。在建安七子中,王粲文思敏捷、才情自高,连颇以文才自负的曹植也称许王粲“文若春华,思若泉涌,发言可咏,下笔成篇。”曹氏兄弟对王粲的评赞,足以说明王粲在建安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在王粲存世的作品中,获得最高评价的可能要数《登楼赋》和《七哀诗》了。《七哀诗》既表达了作者忧时伤世的情怀,同时又描绘了一幅满目疮痍、万物凋零的汉末山河图,很有“诗史”的特色。如果说《七哀诗》是一曲亡国之音,反映了深刻而广博的社会内容,那么《登楼赋》则是一篇典型的自哀之作。作者在篇中坦露无碍地表达了寄人篱下归思难奈的忧心愁绪,生逢乱世壮志难酬的真情切意,在生动的画面中活画出一个感伤的自我,悱恻缠绵,感人至深。就思想内容而论,《登楼赋》不及《七哀诗》那样阔大宏富,而艺术上获得的成功,却并不比《七哀诗》逊色,尤其是本篇的描写艺术,可谓笔到神随、历历如画,体现出作者高超而深厚的艺术功力。《登楼赋》全文如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唯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阗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登楼赋》自始至终都着重于诗人自身形象的塑造和景物的描写,因情设景,情随景迁,画面感极强。文章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重点泼墨,描绘麦城景象,含蓄抒发“竖子不足与谋”的感慨。篇首的“登”点明楼之高,为下文望远铺垫,“销忧”二字涵盖全文,是一篇之基调。作者写麦城城楼,没有采取正面描写的方法,而是通过写麦城的地势,从侧面烘托麦城城楼的雄姿。“实显敞而寡仇”总写麦城的地理形胜,开阔平旷而无其匹,当然有夸张的意味,但概括性的描写若没有具体的描绘作为注脚,往往流于空泛,因而,下面具体写麦城周围的地理形貌。“挟”、“倚”、“背”、“临”四句,用赋体的铺排手法,以动写静,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极尽其妙地烘托了麦城雄峻挺拔的形象。本来没有生命的麦城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神彩飞扬鲜活灵动起来。“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再次将视线放远,进一步写麦城形势的广阔。“陶牧”是春秋越勾践的名臣范蠡的墓地;“昭丘”即是被孔子誉为“能通大道”的楚昭王的墓葬之所。作者借机点出范蠡昭王,表面无非是说麦城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景胜之所,实则寄寓了对明君贤臣的景慕与向往,有着含蓄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华实”二句,写登楼所见的物阜粮丰的景象,红花、绿叶以及金黄色的黍稷与雄伟的麦城城楼构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作者对麦城的铺写,旨在突出荆州之地势险要,且是一片财源广生的沃土,据有这片沃土的主人应该是大有作为的。需要指出的是,汉赋历来重视“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登楼赋》体现了这一特点,景物的描写主要是为“写志”服务的。作者登楼远眺,面对大好河山,很自然地生发出这样的遐想:在群雄并起,天下纷争的年代,这片沃土的主人本可凭借于兹,招贤纳士,庶几能挫败群雄,成就大业。王粲因避董卓之乱而离开京都,寄居荆州而不栖身他处,当然有他政治上的选择与远虑:荆州地广人稠,物产丰饶,加之荆州牧刘表素有清誉,乃为时人所称道的“八俊”之一。王粲初始以为,投奔刘表正可以辅之以成就大业,实现一展政治抱负的宏愿。王粲刚到荆州时,也确曾对刘表寄望甚深,曾誉刘表“荆衡作守,时迈德淳,勋格苍穹,声被四宇”。这既是颂辞,也确乎是王粲对刘表的一种企望。但刘表“外貌儒雅,心多疑忌”,实则是一个胸无大志目光短浅之人,无意求贤远图。加之刘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倪”,不予重用,这就使得热衷功名、想有一番作为的王粲大失所望。作者写这篇赋时,曹操已崛起中原、雄视北国,孙氏兄弟倚长江之险、坐领江东,荆州已潜伏着腹背受敌难以自保的危机。而刘表依然不思进取,“雍容荆州,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王粲似乎看到了这种危机,眼见刘表错过进取的时机,荆襄将为他人所得,功业无望,胜景难再,所以他在铺写麦城城楼时调子很高,而结句却滑出“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这样无可奈何的感叹的句子来,颇有“鸿门宴”中范增斥责项氏叔侄“竖子不足与谋”的那种愤慨,十分耐人寻味。第二段是诗人面北怀归的自画像,抒发对故乡的刻骨思念,这里既有景的描写,更着重对诗人自身形象的描绘。“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说明寄居荆州的原因及滞留时间之久。“纷浊”形容当时纷乱浊暗的社会现实。在《七哀诗》中,作者对“迁逝”的原因说得极明白:“西京乱无象,豹虎方构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漫逾纪”说明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已经过了漫长的十二年。一个“漫”字,突出表现诗人长夜难熬度日如年的苦况。“凭轩槛以遥望兮”至“涕横坠而弗禁”句,描写诗人凭轩遥望,因山水阻隔,难归故乡而悲泪横流的情状。“凭轩”以示心情的沉重,“遥望”突出家乡的遥远。作者北望故乡,所以说“向北风而开襟”。王粲籍贯山东,而早年生活在西京长安。他在《七哀诗》中写到辞京远游荆州时说:“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因此,此处的思归即思故乡,亦思故国;即渴念与亲人团聚,也含有对王室中兴的希冀。这段文字,将诗人望归不得而悲泪横流的情景描写得淋漓尽致。“高岑”、“逶迤”、“修迥”、“川漾”、“济深”,形容归途的遥远与险阻,突出客观现实与所处环境之严峻。“凭轩”、“遥望”、“极目”、“悲旧乡”、“涕横坠”,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渴念,以及归去不得的痛苦心情。这段描写,因情见景,触景生情,有着十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后人所谓“仲宣怕登楼”之说,确非揣测之辞。作者用钟仪囚居异域而思归、庄舄显贵他国而怀乡的故实,说明“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的道理,将个人的思想感情推而广之,从而使本篇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作者在这里告白,“怀土”并不因一个人的“穷达而异心”,但实际上他的怀归确与他本人政治上窘迫的际遇有关。王粲出身于世宦望族,曾祖王龚,祖父王畅皆曾位至三公。王粲少有“异才”,且有志于仕宦。居荆州,依刘表,本来就有所图,却长期郁郁不得志。王粲对刘表的态度也是由热趋冷,逐渐变化的。开始寄望于刘表,以为刘表是可效命之主;后遭冷落,遂生怨谴之心;刘表死后,终于背刘投曹,并且劝表子刘琮降曹。这里虽然是王粲通过长期观察,认为刘表父子皆非守土之主,荆州早晚必属他人,而曹操势大,降曹或可免除荆州生灵涂炭。但也未尝不是对刘表长期冷落自己的一种报复。王粲归曹后,在曹操举行的一次宴会上,批评刘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而极力称颂曹操“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由此可见王粲对刘表的宿怨。作者写这篇赋时,既已寄居荆州十二年,当对刘表深失所望。因之,其怀归之思与这种政治上的失望和内心的压抑郁闷就不无关系了。所以,这里“岂穷达而异心”式的告白,不过是作者深含怨望的真实心态的一种掩饰之辞罢了。人情虽同于“怀土”,但穷时的“怀土”之情确实是别有一番滋味的。第三段描写秋日黄昏的灰色图景,抒发怀才不遇的殷忧。王粲虽然素有抱负,热衷功名,但在当时“纷浊”的年代,军阀割据,战争频仍,而王粲乃一介书生,驰骋疆场斩将搴旗以建功立业势不可能,因而他只能“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希望得到行“王道”的明君贤主的赏识与擢拔,凭借才略获得进身之路。然而“唯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岁月流逝,须臾老耄,生命何其短促!而天下汹汹,战乱未已,何时能够太平!一种生不逢时,盛世难俟的愁思萦绕于胸。“惧匏瓜”“畏井渫”二句用了两个典故,表达自己不被重用而徒具才能的焦虑以及对前途渺茫的惶恐不安。“步栖迟以徙倚兮”至“征夫行而未息”写西望所见:日落西山,秋风萧瑟;高远的秋空,在白日的返照下,显得惨淡无光;旷野之上,那奔逸的野兽,嗷嗷吼叫,呼伴求群;鸟儿飞鸣,寻觅着栖息之所;阡陌之上无人迹,只有那含辛茹苦的征夫还在劳碌奔波。这是一幅多么黯淡的秋景图!那毫无生命力的白日,萧瑟凄冷的秋风,惨淡无光的天空,狂顾索群的野兽,寻觅栖巢的飞鸟,劳碌不息的征夫,构成了这幅令人目不忍睹的灰色画面,它同作者那种黯淡的心理形成有机的契合。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和俯瞰,视线不断变换,将悠悠愁情赋于眼前的景物描写之中,深沉凝炼,感人肺腑。对故乡的拳拳之思,怀才不遇的郁郁不平,以及对黎民社稷的深深忧患,使诗人“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了。日返西山,黄昏已至,百兽归穴,飞鸟栖巢,诗人也该回归居所了。“循阶除”二句,描摹出诗人下楼时步履迟缓心情沉重之状。“下降”一词亦与篇首“登楼”相照应。“气交愤”句即表达怀才不遇之愤,亦有“无人会,登临意”之悲。结尾句描写诗人寝不安席的情状,午夜时分,诗人尚难入眠,辗转床头,怅恨欲悲,真乃“剪不断,理还乱”!《登楼赋》就是通过上述几个画面的描写,塑造了一个落魄书生的形象,强烈抒发了诗人的思归之情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我们不仅可以从诗人抒发的感情中感受到他的痛苦与悲愤,还可以从诗人的行为举止中去窥见他心灵的底奥。诗人登楼四望时的彷徨,凭轩远眺,开襟迎风时的热望,栖迟徙倚时的怅惘,循阶除下时的忧愤,以及辗转不寐时的悱恻缠绵,清晰而完整地凸现出一个潦倒穷愁、欲进不能、欲罢不忍、孤寂哀怨的诗人的形象。将浓郁的思想感情赋于画面描写之中是本文的主要特色,在生动的画面描写中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是本文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登楼赋》很好地把握了赋体“体物写志”的特点,但又构思巧妙自成特色。如第一部分在描写了麦城美景之后,用了转笔,说明此地虽美却并非“吾土”,从而开启下文,很自然地引出第二部分的“怀归”幽情,由己及人,拓宽了文章的主题。由“穷达”二字很自然地过渡到最后一部分对身世的感慨,抒发身居困境却不甘落泊,希冀建功立业的心情。作者写景状物时,巧妙地采用移步换形法,先写登楼四望,次写凭轩北望,再写“徙倚”西望,最后用“下降”与首句“登楼”照应,在章法上可谓细针密线,层层关联,显得十分精巧而谨严,体现了作者不凡的艺术才华。一般说来,抒情小赋要以情真感人,王粲是深明此道的。本来诗人登楼是为了“销忧”,却反添了无穷的苦恼。这种感情的变化是波澜起伏的,如麦城美景给诗人带来的瞬间的喜悦,骤然产生的怀归之忧,开襟迎风时的神思的飞越,怀才不遇的苦闷以及下楼归舍时的忧愤,夜寝不眠时的凄惶,都逼真形象地反映了诗人心理的微妙变化。作者还巧妙地将抒情议论与描写熔于一炉,使得全篇情深意厚,真切自然而无斧凿之痕。自建安以降,《登楼赋》备受历代文人推崇。魏文帝曹丕认为“《登楼赋》,虽张蔡不过也”。晋代陆云《与兄平原书》说:“《登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