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中脂肪的作用及分类_第1页
饲料中脂肪的作用及分类_第2页
饲料中脂肪的作用及分类_第3页
饲料中脂肪的作用及分类_第4页
饲料中脂肪的作用及分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饲料中脂肪的作用及分类一、能量在饲料中的作用维持生存生长发育劳役繁殖产肉、蛋、奶、毛等脂肪一一最有效的能量来源二、基本供能物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含能比较lkg蛋白质4.7Mcal代谢能lkg碳水化合物4.3Mcal代谢能1kg脂肪8.8Mcal代谢能脂肪含能是蛋白质或碳水化合物的2.25倍三、脂肪的额外能量效应饲粮添加一定水平的油脂替代等能值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能提高饲粮代谢能,使消化过程中能量消耗减少,热增耗降低,使饲粮的净能增加,当植物油和动物脂肪同时添加时效果更加明显,这种效应称为脂肪的额外能量效应或脂肪的增效作用。脂肪额外能量效应机制:第一,饱和脂肪和不饱和脂肪间存在协同作用,不饱和脂肪酸键能高于饱和脂肪酸,促进饱和脂肪酸分解代谢。第二,脂肪能适当延长食糜在消化道的时间,有助于其中的营养素更好地被消化吸收。另外,因脂肪的抗饥饿作用使鸡更安静,休息时间更长,用于活动的维持需要减少,用于生产的净能增加。第三,脂肪酸可直接沉积在体脂内,减少由饲粮碳水化合物合成体脂的能量消耗。四、脂肪的其他作用除简单脂类参与体组织的构成外,大多数脂类,特别是磷脂和糖脂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促进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在小肠的吸收。

是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溶剂,促进维生素的吸收。形成新组织和修补旧组织不可缺少的物质。类脂中的固醇、磷脂等广泛地存在于机体内的器官、组织细胞中。合成维生素的原料,如维生素D2和D3。提供必需脂肪酸。构成脑组织的成分。降低饲料加工过程中的粉尘,减少污染。五、脂肪对饲料品质的不利影响为颗粒饲料的制粒带来了困难,尤其是动物性油脂需先液化后再喷到饲料上,而且量一大很难制粒,加大了生产颗粒的劳动量和难度,还增加了生产成本。引起鸡的消化不良和下痢。如消化吸收不良,则引起拉稀,不但不促进生长,反而停止生长,饲料转化率降低。降低胴体品质,在饲料中加入脂肪后,如代谢转化不当,会造成大量的脂肪堆积。油脂的酸败,油脂长期在空气或微生物的作用下,可使其变性,产生有害物质,酸败的油脂是有害的,过量食入会出现缺硒或维生素E类似的症状。酸败的饲料营养价值下降,维生素遭到破坏,肠道微生物发生变化,引起采食量下降和拉稀。六、常用的主要脂肪源植物性油脂: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高,熔点低,磷酯多,容易形成乳化微粒,消化率高,但是价格高。动物性油脂: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磷酯少,熔点高,不容易形成乳化微粒,消化率低,价格低。混合性油脂:吸收率中等,能值低,品质不可控,价格中等。[NextPage]饲料中脂肪的消化与吸收一、脂肪的消化吸收过程※乳糜微粒的形成是脂肪吸收利用的一个重要环节乳化剂或表面活性剂对脂肪吸收之所以重要,是由于脂肪吸收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于乳糜微粒的形成。脂肪必须在生理环境下有效地被转化成乳糜微粒才能被有效地吸收。如下图所示:

※生理环境下乳糜微粒的形成或脂肪的吸收利用脂肪在生理环境下经过脂肪酶降解形成双苷酯、单苷酯和可溶性脂肪酸。后者与胆汁盐形成乳糜微粒(约2-20“m)进而经肠绒毛被吸收。如下图所示:龍汁皆M«lk吞i<申范曙歡悼曲券礙与毁牧3E1H来潭:Iwelbacherj二、影响动物对脂肪消化吸收的因素•不同油脂的“生物利用率”不同众所周知,脂肪的总能(GE)相差不大,大致在9400kcal/kg左右;但是脂肪的有效能,如代谢能(ME)变化却很大。例如,艾琴等(2006)指出,油脂(几乎都是脂肪)的代谢能大致在6500〜9000Kcal/kg范围之内。表1为不同种类油脂的代谢能水平。(1992)种类代谢能水平(kacl/kg)黄豆油8365牛油7950精炼棕油8200

混合油6500椰油6750猪油8000米糠油7000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脂肪的生物利用率差别很大,导致其有效能有如此大差距的原因在于不同油脂的饱和程度不同。王颖等(2002)指出,在甘油三酯中,脂肪酸的分子量在650〜970,而甘油是41,据此脂肪酸分子量占甘油三酯全分

子量的94%〜96%,所以油脂营养学基本上就是脂肪酸营养学。油脂的饱和程度实际上指的是其中的脂肪酸的饱和程度。在学术界,通常用U/S比值来代表一个油脂的“饱和程度”:U/S比值愈小--饱和度愈大;U/S比值愈大--饱和度愈小。表2、常见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区别(%)脂肪酸类别C8:0(辛酸/羊脂酸)C10:0(癸酸/羊醋酸)C12:0(月桂酸)C14:0[(肉)豆蒄酸]C16:0(软脂酸/棕榈酸)C18:0(硬脂酸)饱和脂肪酸含量(S%)椰子油牛油棕榈油猪油动植物混合油鸡脂棉籽油大豆磷脂油米糠油大豆油玉米油鱼油7〜812〜170.5〜0.67.56.0——0.1———————44.60.90.10.2—0.23.8————16.83.711.01.3—1.30.80.1010.70.10.38.224.943.523.816.523.222.712.016.910.210.92.818.94.313.511.96.42.32.921.63.81.886.549.849.339.2――31.426.415.619.714.413.51010-9C316:1

-7(棕榈

油酸)9C318:1-9(油酸)C20:1C22:19,12C18:3-62

(亚油酸)△9,12,15C18:33-3(亚

麻酸)

不饱和

脂肪酸含量

(U%)U/S比

值—4.210.32.82.86.50.80.4030.20.2—5.813636.341.230.241.617.010.639.122.824.2—0.30.11.0—————0.2——————————0.2—1.83.119.110.220.618.951.540.233.451.058.0—0.60.21.02.61.30.35.141.66.80.77.6145.846.356.3—68.669.756.374.381.282.90.090.920.941.44—2.182.643.613.775.646.14168〜1515〜258〜2413〜23脂肪酸椰子

类别油牛油棕榈

油猪油动植物混合油鸡脂棉籽大豆

磷脂

油米糠大豆玉米

油油油鱼油注:椰子油组成结构中含有达58%的中链脂肪酸!由于中链甘油三酯(MCT)只要被乳化,哪怕没有脂酶的参与都能够被吸收。所以,椰子油是饲料用天然油脂中唯一不符合上述规律的例外。Eddy等(1989)报道了,油脂的“U/S比值”与其“脂肪利用率”的规律,见图1。日粮脂肪利用率SW不跑和薦肪髒与褪和脂肪之尼率狐:印屮K日粮脂肪中U:S岀值与曲肪利用率的关系屮

[Eddyeta订198刃]卩从图可见,日粮脂肪的饱和度(S值)愈高,U:S的比值愈低,相应日粮脂肪的利用率也愈低。原因在于脂肪酸饱和程度越高,疏水性越强,对胆汁酸乳化的要求越高,其消化吸收率降低。例如:猪油的U:S的比值1.4,由图可见,其生物利用率在70%以下。•同一油脂在饲料中添加量增加时,其生物利用率下降不仅不同的油脂影响其生物利用率,同一油脂的不同添加量也影响利用率。Ketels等,于1987和1989年,先后报告了他们在肉鸡饲料中添加油脂的系列试验。结果发现:无论添加的是什么类别的油脂,且无论添加于何种类型的日粮,肉鸡对日粮脂肪的利用率,将随油脂添加量的递增而呈现出逐步递减的变化规律。原因在于过多的油脂超出了动物胆汁酸的生理性乳化能力,是导致日粮脂肪利用率降低的原因。如下图2、3所示:-吒三耒-豆対耳三植丰:P昌瓷無芈港I「屯早轻aibbSAT1疫血丘谍殆昉利另率为髡应'KEt^25Etal.13SS'4;

-"L壬土.1■3

S4;

-"L壬土.1■3

S±三壬三_=琶_迹11曲止:更玛三擋売萌刮.目率工壷菽「匚stslistal.3I广.■』

•动物日龄不同时,其脂肪生物利用率不同通过多项试验证明,油脂的利用率随动物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动物愈小,对脂肪的利用率愈低。由于幼龄动物的消化能力仍处在成熟过程之中,导致幼龄阶段动物分泌的胆汁酸有限以及胆汁酸的再利用效率较低,因而对日粮脂肪的消化吸收率也较低。如图4、5所示:・日龄变化对毎喂玉米一豆粕型饲料的

日粮脂肪利用率的影响i.Leibbrandt等(.1975)1500.R■500.R■by.T"71.2牴31Ln(憩t三戈Ln(憩t三戈§?!Sc.□无油脂组□凸日龄d芥日龄口员日龄圈乂UAA肉耳鸡酬三米-豆粕呈日菽中分W汪之大豆詡或半泮.

日棗变竖对写料龍话利用率的影程'From:c-jier^1.299S;'二打日龄・21日描匚打日獎口21日龄•当日粮类型不同时,其脂肪生物利用率不同在我国饲料行业中,不仅能量饲料变化较多,蛋白原料更是五花八门,由此,必然存在着对'日粮脂肪利用率”更多的影响。例如,Ketelsetal.(1989)报道,Hubbavcl肉鸡的玉米-豆粕型、小麦-豆粕型和高粱-豆粕型日粮在添加2.5%牛油时的日粮脂肪利用率变化很大。如图6所示:图6不同日粮中脂肪利用率对比

Htibbavc-肉君的宏玉米-豆粕呈"厅小麦-豆粕型"和“高翠-豆

粕星’日越在港加^2.55h牛油"时的^日整脂肪利冃率。比较

ZK-et^lsetal.(19E9)ZIS07570656055小麦-豆咋型有粱-豆住型2.養半油•饲料原料中的油脂与外加游离油脂相比,生物利用率要低得多玉米、豆粕等非油脂原料原料中所含的脂肪,由于处于结合状态(见图8),在动物消化道中不容易完全释放而被胆汁酸所乳化,所以,其消化、吸收率较低额外添加的游离油脂中的脂肪,由于处于非结合状态,在动物消化道中容易被胆汁酸乳化,因而,其消化、吸收率较高。S07570656055小麦-豆咋型有粱-豆住型2.養半油•饲料原料中的油脂与外加游离油脂相比,生物利用率要低得多玉米、豆粕等非油脂原料原料中所含的脂肪,由于处于结合状态(见图8),在动物消化道中不容易完全释放而被胆汁酸所乳化,所以,其消化、吸收率较低额外添加的游离油脂中的脂肪,由于处于非结合状态,在动物消化道中容易被胆汁酸乳化,因而,其消化、吸收率较高。Leibbrandt等(1975)报道,饲喂玉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