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必修上册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了解姚鼐的生平及创作,了解“记”的文体特征,积累文化常识。2.积累文言实虚词,疏解文意,理清本文思路。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读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4.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反对束缚人才、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重点:体会语言精练、用词生动、修辞巧妙等艺术特色。难点: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1.作家作品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榖,清代桐城(今属安徽)人,因书斋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清代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四库全书》纂修官等。乾隆三十九年(1774)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了《登泰山记》。其后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歙县紫阳、南京钟山等书院四十年。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诗序、碑传之类。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是桐城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2.历史背景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乾隆三十九年(1794)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并写下了这篇游记。3.常识积累“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如:《小石潭记》写景,借凄清的景抒发作者被贬后的凄凉之情;《核舟记》状物,通过对核舟的介绍说明,赞扬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桃花源记》叙事、写景,表现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岳阳楼记》借为重修岳阳楼作记的机会写景、议论,表明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登泰山记》写景、叙事,描写泰山的壮丽景色,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4.生字注音汶(
)水
南麓(
)
砌(
)石
磴(
)
徂(
)徕(
)
晦(
)日绛(
)色
若偻(
)
樗(
)蒱(
)
石罅(
)
膝(
)盖5.解释词义须臾成五采(“采”同“彩”,色彩)多平方,少圜(“圜”同“圆”,圆形)6.古今异义横至于泰安
(古义: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到,到达。今义: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介词,表示另提一事。)石苍黑色,多平方(古义:方方正正的。今义:指数是2
的乘方;平方米。)7.一词多义(1)阴其阴,济水东流
(名词,山的北面,水的南面)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名词,阴天)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副词,暗中,暗地里)余始循以入
(动词,开始)(2)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副词,曾经)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副词,才)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
(动词,远看)(3)望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动词,盼望)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名词,声望,名望)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名词,这里指农历十五日)(4)当当其南北分者
(介词,在)崖限当道者
(动词,挡住)(5)及及既上
(介词,等到)皆不及往
(动词,赶上)今所经中岭及山巅
(动词,到达)(6)坐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动词,把臀部放在椅子、凳子或其他物体上,支持身体重量)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名词,同“座”,座位)王曰:“何坐?”曰:“坐盗。”
(动词,犯罪)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介词,因为,由于)(7)以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介词,相当于“于”,在)余始循以入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自唐显庆以来
(助词,与“来”连用,表示时间)8.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汶水西流
(名词作状语,向西)济水东流
(名词作状语,向东)崖限当道者
(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9.文言句式(1)判断句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者,……也”表判断)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也”表判断)(2)省略句余始循(中谷)以入(余)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苍山负雪,(雪)明烛天南生(于)石罅1.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游泰山时的所见所思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本文在描写景物时很少直接写出,而是采用了侧面烘托的写法,请分析。3.文中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语句绘景摹色各有特色,找出具体的语句并体会其特点和作用。4.划出自京师至泰安的有关动词,品味其作用。5.登山固然艰难,但登上极顶,那陡然呈现的气象万千的景色,又激动着姚鼐的心。作者用落日、青山、流水、白雪、城郭组成一幅其妙无比的泰山夕照图,尺幅千里呼之欲出。你能把这幅瑰丽的风景画描述出来吗?6.本文言简意赅,具体体现在哪里?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因这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桐城派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的作品,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代表作品如方苞的《送左未生南归序》《武季子哀辞》、姚鼐的《登泰山记》等。桐城派散文特点:提出“义法”主张。“义”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法”指表达中心的形式技巧。“文章风貌一般简洁平淡,而鲜明生动不足”。题组A
基础过关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登泰山记》作于乾隆三十九年,是姚鼐的代表作品之一,被收录于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古文鉴赏辞典》。但影响甚大、(
)甚广的《古文鉴赏辞典》对姚鼐《登泰山记》写作背景的介绍存在诸多问题,(
)官职的错位等,甚至把刚开始幕修的《四库全书》说成了“《四库全书》于三十七年告成”,还说姚鼐“此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实际上,姚鼐辞官归里有两个理由,一是“养亲”,二是“乞病解官”。养亲是借口,①,特别是后者,你无法想象一个身体不好的人能在天寒地冻之时登泰山看日出。而姚鼐“辞官归里”的真实原因,现在一般认为是其学术观点与四库馆内尊崇汉学之士,特别是戴震的学术观点(
);也有学者认为这只是直接原因,而主要原因则是“厌恶封建官场的腐朽险恶和坚持自己的个性独立而‘不堪世用’”。从姚鼐泰山之行所作诗文来看,他辞官后的心情还是很不错的。姚鼐对于为何要旋转在除夕到泰山观日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姚鼐格调高雅、特立独行造成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登泰山记》开头即云“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至泰安后所作《晴雪楼记》亦云“余之来也,大风雪数日,崖谷皆满”,《于朱子颍郡斋值仁和申改翁见示所作诗题赠一首》中也有“拟将雪霁上日观,当为故人十日留”之句,可见是因为连日风雪,只得在朱孝纯府上等待天晴。月末天公作美,遂与朱孝纯登山。次年正月初一日所作《题子颍所作登日观图》云:“岂有神灵通默祷?偶逢晴霁漫怀欣。”欣喜之情(
)。可见,②,而非刻意为之。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留传
包括
不合
溢于言表
B.留传
包含
不和
喜形于色C.流传
包含
不和
喜形于色
D.流传
包括
不合
溢于言表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于姚鼐为何要选择在除夕到泰山观日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姚鼐格调高雅、特立独行造成的。B.姚鼐对于为何要选择在除夕到泰山观日出,有人认为这是由姚鼐格调高雅、特立独行造成的。C.对于姚鼐为何要选择在除夕到泰山观日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姚鼐格调高雅、特立独行。D.姚鼐对于为何要选择在除夕到泰山观日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姚鼐格调高雅、特立独行。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中国古代散文内容包罗万象,形式多种多样。①____,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到自然景物、市井风情、家庭琐事、婚姻爱情,无所不写。体制上,②_____。而散文、骈文、辞赋中又有各种类型。梁代萧统编纂《文选》,除诗、骚外,将文体分为35类。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将诗歌类以外的文体分为41类,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在吴讷的基础上补充修订为97类。
清代姚鼐《古文辞类纂》将多种文体合并归类,尚有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13大类,③___是中国古代散文繁荣的表现,也使散文的表现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5.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苏轼游赤壁抒发了人生感悟,姚鼐登泰山赞美了大好河山。请仿照示例,另写两个句子。面对泰山,杜甫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登临黄山,徐霞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漫步西湖,苏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组B
能力提升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乌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B.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C.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D.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未”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44个。前一位是丙午,后一位是戊申。B.城郭,古时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的一道为“城”,外面的一道为“郭”。C.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D.农历每月初一为“晦”,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朔”。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借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奇景象。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了泰山日出变化迅速的画面。C.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居雾若带然”和在日观亭时“自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泰山的特殊情趣。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10.作者在文中描绘了泰山日出的壮观场面,运用了多种写景方法和修辞手法,请对文中第四段画横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阅读下面文言选文,完成下列小题。(一)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节选自《登泰山记》清·姚鼐)(二)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熔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薄暮往西海门观落日。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余不能冠,被风掀落;不能袜,被水沃透;不敢杖,动陷软沙;不敢仰,虑石崩压。左顾右睨,前探后瞩,恨不能化千亿身,逐峰皆到。俯视深坑、怪峰,在脚底相待。倘一失足,不堪置想。然事已至此,惴栗无益。不得已,托孤寄命,凭渠所往,觉此身便已羽化。(节选自《游黄山记》清·袁枚)1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B.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C.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D.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乾隆,清高宗的年号,“乾隆”寓意指“天道昌隆”。年号是古代纪年所用的一种名号,有寓意,如贞观、庆历、康熙等。B.戊申,中国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45年称“戊申年”。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顺序相配,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C.晦,古代纪日法的特定名称,阴历每月初一。晦朔指农历一个月。D.羽化,古时道教徒认为得道能飞升变化,把成仙称为“羽化”。1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段选文均介绍了作者游踪,以生动形象的笔触一一展现了所见景物,使人读后有身历其境之感。B.两段选文都不吝笔墨,详尽描绘了日出全过程山顶的景色变化,有所谓“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气势。C.《登泰山记》更客观描绘自然之物,情感含蓄内敛;《游黄山记》中的景物饱含作者的感情,更侧重主观感受。D.两段选文都善用新颖奇妙的比喻使所绘之物呼之欲出;语言虽平浅朴素,却活脱传神,有字立纸上的艺术效果。14.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2)初濛濛然,熔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15.有人说,“半山居雾若带然”这一句是神来之笔,请赏析。题组C
培优拔尖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清代散文多宗桐城,写景之作描摹山川景象,兼记登览怀想,文辞清雅,别有意趣。近三百年间,桐城山水之文依次呈现出了以下三重境界:即景悟道的澄明之境。桐城文章肇兴之初,方以智、戴名世纪游之篇,往往以山水遣兴,感慨流于笔。至于桐城“三祖”(方苞、刘大、姚鼐)游观之作,徜徉于山水之间,情寄于山水之外,心中之境多由此生发。方苞的《游雁荡记》见“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顿生“严恭静正之心”。刘大櫆不得意于科场,悠游暇日遂多,于山水之文中隐含透彻之悟,其《游黄山记》描摹飞瀑悬流、奇峰深谷,峰回路转,读之如拾级而上。时弟子姚鼐初隽进士,一行人登上光明顶,见远山可数、云海涌动、日光下照,渺极天际,其《游黄山记》中所记幽泉异石、奇峰秀色较刘大櫆多了一些灵动之美。《登泰山记》则叙作者在大风扬积雪、无鸟兽音迹的除日登临极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文章得方苞清真雅洁之风,承刘大櫆高远含蓄之意,兼有峻洁之笔、澄明之境。醉心林泉的空灵之境。“姚鼐四弟子梅、管、方、姚与刘开都有山水之作。梅曾亮山水篇章别有逸趣,于闲逸之趣中深悟自然之理《钵山余霞阁记》于登览中顿悟“文之在天地,如云霞烟景焉。”岭西山水之文多源于梅曾亮,“岭西五家”中,吕璜记叙之文多图序,或摹写画境,或即景议论,时有清新淡远之趣,不乏遣怀之意,为岭西诸家山水文章之先导。王拯山水之篇文笔细腻,情在其中。《游天湖山记》记天湖胜境:“坐涧侧磐石上,观泉水从足下过,盖油油然。涧绝崖起,泉复怒。”文章描摹的景物涧石、绝崖、瀑布、流泉清新明丽,真切可感。岭西写景文清新秀美,寻常景物“一入曲思,便幻出如许灵境”。作家以诚挚之心描摹山水,笔下风物沁人心脾,便生出别样灵境。新奇瑰丽的荒远之境。自清初至光绪间,桐城派文人写景之文往往取境于寓所见闻、名山秀水,少有记述荒远幽境者。至郭嵩焘及曾国藩弟子之游记则多述域外见闻。黎庶昌所记日本及欧洲山水胜境尤为详尽,多写域外奇特瑰丽景致,其《卜来敦记》述滨海胜境来敦处处新奇怪异:“四洲之物,奇奇怪怪,无不毕致。”“浅草平沙,绿窗华屋,与水光掩映,迤逦一碧而已。”文中所记之沧海石岸、玻璃鱼池、海中长桥、浅草沙岸,令读者仿佛置身海市蜃楼之中。至马其昶与姚永朴、姚永概之文,异于桐城古文前期清真之风点染山水如在目前,现代散文如诗如画的空灵境界里往往有这样的气息。方令孺《山阴道上》“静静的黄昏”、张漱寒《心灵的灯塔》“如流水在汩汩低唱”就流淌着桐城后期古文幽雅的情韵。可见桐城派山水之文同样不乏幽雅之辞。桐城“三祖”之文往往简淡峻洁,情理相洽;岭西文章是别有选趣的山水图画;至于曾国藩弟子以奇瑰之辞述荒远之境,已近白话美文清新妙远之意趣。这些摹写山水的记叙之文营构出清新隽雅的山水灵境。开辟了中国散文新境界。(选自萧晓阳《桐城派古文的山水灵境》)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清代散文多推崇桐城派,桐城派的文学作品文辞清雅有景有情,呈现三重境界。B.桐城“三祖”的写景散文多写眼前之景,徜徉其中,情寄于山水之外,即景悟道C.梅曾亮的《钵山余霞阁记》借登览之景悟为文之法,直接影响岭西山水之文风格。D.桐城派少有写荒远幽境,但郭嵩焘的《卜来敦记》则述滨海胜境的新奇怪异之景。1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侧重从作家或作品的风格角度具体地阐述桐城派古文的三重境界,层次分明。B.本文叙议结合,以《游黄山记》为例说明姚鼐山水之作传承刘大櫆,又独创发展。C.中间三段按时间顺序,适当结合诗人的经历,依次阐述桐城山水之文的三重境界。D.最后一段总结了桐城山水之文不同阶段的特点,再次肯定了桐城山水之文的价值。1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桐城“三祖”继承方以智、戴名世的桐城山水文风,姚鼐成为兼前人的集大成者。B.岭西山水之文多源于梅曾亮,醉心于林泉之下,构成一幅幅别有逸趣的山水图画C.曾国藩弟子的游记多以奇瑰之辞述荒远之奇特景致,形成了清新妙远的山水意趣。D.前期的桐城派古文具有清真之风,桐城“三祖”是简淡峻洁,后期则是幽雅之辞。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游泰山(其六)李白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关。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寂静娱清晖,玉真连翠微。想象鸾凤舞,飘飖龙虎衣。扪天摘匏瓜,恍惚不忆归。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注释)①玉真:仙子名。②匏瓜:星宿名。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朝饮”“暝投”两句,表现出诗人登山时间之长,也引人想见泰山景色之雄奇。B.在泰山静美的夜色中,李白独自一人抚琴、赏月、听松,借以排解仕途失意的痛苦。C.诗中“想象鸾凤舞,飘欣龙虎衣”等句与“霓为衣兮风为马”几句有异曲同工之妙。D.此诗表达了诗人登临泰山的愉悦之情,也流露出他在泰山仙境消失后的遗憾之意。20.李白《游泰山》(其六)描写泰山景色,将实景与幻境融合,请结合诗句赏析这一艺术特色。21.李白的《游泰山》(其六)与姚鼐的《登泰山记》(选段)都描写了奇幻的色彩,简析两位作家笔下色彩描写的不同。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教师版)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了解姚鼐的生平及创作,了解“记”的文体特征,积累文化常识。2.积累文言实虚词,疏解文意,理清本文思路。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读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4.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反对束缚人才、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重点:体会语言精练、用词生动、修辞巧妙等艺术特色。难点: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1.作家作品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榖,清代桐城(今属安徽)人,因书斋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清代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四库全书》纂修官等。乾隆三十九年(1774)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了《登泰山记》。其后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歙县紫阳、南京钟山等书院四十年。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诗序、碑传之类。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是桐城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2.历史背景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乾隆三十九年(1794)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并写下了这篇游记。3.常识积累“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如:《小石潭记》写景,借凄清的景抒发作者被贬后的凄凉之情;《核舟记》状物,通过对核舟的介绍说明,赞扬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桃花源记》叙事、写景,表现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岳阳楼记》借为重修岳阳楼作记的机会写景、议论,表明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登泰山记》写景、叙事,描写泰山的壮丽景色,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4.生字注音汶(wèn)水
南麓(lù)
砌(qì)石
磴(dèng)
徂(cú)徕(lái)
晦(huì)日绛(jiàng)色
若偻(lǚ)
樗(chū)蒱(pú)
石罅(xià)
膝(xī)盖5.解释词义须臾成五采(“采”同“彩”,色彩)多平方,少圜(“圜”同“圆”,圆形)6.古今异义横至于泰安
(古义: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到,到达。今义: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介词,表示另提一事。)石苍黑色,多平方(古义:方方正正的。今义:指数是2
的乘方;平方米。)7.一词多义(1)阴其阴,济水东流
(名词,山的北面,水的南面)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名词,阴天)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副词,暗中,暗地里)余始循以入
(动词,开始)(2)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副词,曾经)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副词,才)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
(动词,远看)(3)望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动词,盼望)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名词,声望,名望)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名词,这里指农历十五日)(4)当当其南北分者
(介词,在)崖限当道者
(动词,挡住)(5)及及既上
(介词,等到)皆不及往
(动词,赶上)今所经中岭及山巅
(动词,到达)(6)坐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动词,把臀部放在椅子、凳子或其他物体上,支持身体重量)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名词,同“座”,座位)王曰:“何坐?”曰:“坐盗。”
(动词,犯罪)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介词,因为,由于)(7)以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介词,相当于“于”,在)余始循以入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自唐显庆以来
(助词,与“来”连用,表示时间)8.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汶水西流
(名词作状语,向西)济水东流
(名词作状语,向东)崖限当道者
(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9.文言句式(1)判断句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者,……也”表判断)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也”表判断)(2)省略句余始循(中谷)以入(余)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苍山负雪,(雪)明烛天南生(于)石罅1.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游泰山时的所见所思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作者按照“交代泰山地理形势、位置—记叙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的顺序描写的。文章紧紧围绕游踪,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带领我们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2.本文在描写景物时很少直接写出,而是采用了侧面烘托的写法,请分析。明确:本文巧用烘托来突出景物特征。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又如写雪,除“冰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外,又以“明烛天南”“白若樗蒱”“绛皓驳色”等作侧面烘托,引人想象,生动有趣。3.文中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语句绘景摹色各有特色,找出具体的语句并体会其特点和作用。明确:①“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明亮。②“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山水画一般,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边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4.划出自京师至泰安的有关动词,品味其作用。明确:“乘”,好像风雪随作者驾驭,比“冒”“顶”多一份生动。“乘风雪”乃全文点睛之笔,作者悄悄埋下一条贯穿全文的伏线,为登山之难,游兴之豪创造了条件。“历”“穿”“越”“至”,一气读来感到作者不辞旅途漫长、行程艰辛,顶风冒雪,由远而近,快速行进,归返自然,纵情登山。其游兴之豪,向往之切溢于言表。5.登山固然艰难,但登上极顶,那陡然呈现的气象万千的景色,又激动着姚鼐的心。作者用落日、青山、流水、白雪、城郭组成一幅其妙无比的泰山夕照图,尺幅千里呼之欲出。你能把这幅瑰丽的风景画描述出来吗?明确:座座青苍的山峰,身披皑皑的白雪,银光照亮了南天,苍山与白雪相互衬托,雪光与日光交相辉映,凭高俯瞰,远处古老的泰安城郭恬静地沐浴着夕阳的余辉,汶水和徂徕山相依拥抱,宛如自然天成的山水图画,环绕山间的云雾宛如轻柔的腰带在飘荡,朦朦胧胧,恍恍惚惚,似动非动,别具风味。6.本文言简意赅,具体体现在哪里?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明确:文章开头寥寥四十余字,将泰山的地理位置、河流走向及南北分界,交代得一清二楚。句式整饬,朗朗上口。在叙述登山路线时,作者连用“乘、历、穿、越、至”五个动词写出自己的行进路线,语句简洁生动,又起伏跌宕,宛如一条游动的长龙。作者写景的语言也是非常简练的。第3段寥寥几句,就将泰山的雪景、夕阳、云雾写得如诗如画,令人遐想不已。写日出之景,他正面描摹旭日升腾时灿烂的光彩和跳跃的欢态,而且还把长天、云彩、大海作为背景,有力地烘托出日出的壮观。寥寥数语,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就宛然在目。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因这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桐城派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的作品,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代表作品如方苞的《送左未生南归序》《武季子哀辞》、姚鼐的《登泰山记》等。桐城派散文特点:提出“义法”主张。“义”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法”指表达中心的形式技巧。“文章风貌一般简洁平淡,而鲜明生动不足”。题组A
基础过关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登泰山记》作于乾隆三十九年,是姚鼐的代表作品之一,被收录于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古文鉴赏辞典》。但影响甚大、(
)甚广的《古文鉴赏辞典》对姚鼐《登泰山记》写作背景的介绍存在诸多问题,(
)官职的错位等,甚至把刚开始幕修的《四库全书》说成了“《四库全书》于三十七年告成”,还说姚鼐“此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实际上,姚鼐辞官归里有两个理由,一是“养亲”,二是“乞病解官”。养亲是借口,①,特别是后者,你无法想象一个身体不好的人能在天寒地冻之时登泰山看日出。而姚鼐“辞官归里”的真实原因,现在一般认为是其学术观点与四库馆内尊崇汉学之士,特别是戴震的学术观点(
);也有学者认为这只是直接原因,而主要原因则是“厌恶封建官场的腐朽险恶和坚持自己的个性独立而‘不堪世用’”。从姚鼐泰山之行所作诗文来看,他辞官后的心情还是很不错的。姚鼐对于为何要旋转在除夕到泰山观日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姚鼐格调高雅、特立独行造成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登泰山记》开头即云“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至泰安后所作《晴雪楼记》亦云“余之来也,大风雪数日,崖谷皆满”,《于朱子颍郡斋值仁和申改翁见示所作诗题赠一首》中也有“拟将雪霁上日观,当为故人十日留”之句,可见是因为连日风雪,只得在朱孝纯府上等待天晴。月末天公作美,遂与朱孝纯登山。次年正月初一日所作《题子颍所作登日观图》云:“岂有神灵通默祷?偶逢晴霁漫怀欣。”欣喜之情(
)。可见,②,而非刻意为之。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留传
包括
不合
溢于言表
B.留传
包含
不和
喜形于色C.流传
包含
不和
喜形于色
D.流传
包括
不合
溢于言表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于姚鼐为何要选择在除夕到泰山观日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姚鼐格调高雅、特立独行造成的。B.姚鼐对于为何要选择在除夕到泰山观日出,有人认为这是由姚鼐格调高雅、特立独行造成的。C.对于姚鼐为何要选择在除夕到泰山观日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姚鼐格调高雅、特立独行。D.姚鼐对于为何要选择在除夕到泰山观日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姚鼐格调高雅、特立独行。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1.D2.C3.①身体不好也是借口②除夕观日出实属偶然【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辨析能力。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这里是指该书传播范围较广,应用“流传”。包含:里边含有。包括:包含(或列举各部分,或着重指出某一部分)。“包含”的对象多是抽象的,如意义、道理、精神等,而“包括”的对象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体的事物。这里是列出了具体的错误,应用“包括”。不合:①不符合。②不应该。③合不来;不和。不和:①不和睦。②不调和;不谐调。这里用于形容姚鼐和戴震等的学术观点合不来,用“不合”更合适。喜形于色:抑制不住的高兴流露在脸上。溢于言表:(感情)流露在言辞、神情上。“喜形于色”与括号前的“欣喜之情”重复,应用“溢于言表”。故选D。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姚鼐对于为何要旋转在除夕到泰山观日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姚鼐格调高雅、特立独行造成的”结构混乱,有两处语病:一是“姚鼐对于为何要旋转在除夕到泰山观日出”中主语“姚鼐”相关的句子没陈述完整便中途易辙,应该把“姚鼐”放到“为何”前面,让介词“对于”掩盖一下这个多出来的成分;二是句式杂糅.可改为“这是由姚鼐格调高雅、特立独行造成的”或“这是由于姚鼐格调高雅、特立独行”。只有C项完全修改正确。故选C。3.本题考查补写能力。第①处,根据横线前的“辞官归里有两个理由……养亲是借口”和横线后面的“你无法想象一个身体不好的人能在天寒地冻之时登泰山看日出”“真实原因”等即可得出答案。第②处,根据横线前的“偶逢晴霁漫怀欣”和横线后的“非刻意为之”等即可得出答案。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中国古代散文内容包罗万象,形式多种多样。①____,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到自然景物、市井风情、家庭琐事、婚姻爱情,无所不写。体制上,②_____。而散文、骈文、辞赋中又有各种类型。梁代萧统编纂《文选》,除诗、骚外,将文体分为35类。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将诗歌类以外的文体分为41类,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在吴讷的基础上补充修订为97类。
清代姚鼐《古文辞类纂》将多种文体合并归类,尚有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13大类,③___是中国古代散文繁荣的表现,也使散文的表现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答案】内容上
有散文、有骈文、有辞赋(有散文、骈文、辞赋)
文体众多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第一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总说。接着先说内容,再说形式。第二个空前有“体制上”,由此可知第一个空应该填“内容上”。第二个空后的“而散文、骈文、辞赋中又有各种类型”是紧承上句而来。第三个空,前面列举了13大类文体,后面两句是说结果,据此可填“文体众多”。5.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苏轼游赤壁抒发了人生感悟,姚鼐登泰山赞美了大好河山。请仿照示例,另写两个句子。面对泰山,杜甫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登临黄山,徐霞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漫步西湖,苏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登临黄山,徐霞客)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表达了作者对黄山雄奇的由衷赞叹
(漫步西湖,苏轼)写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表现了作者的豁达胸襟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仿用句式的能力。所谓“仿用句式”就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句子。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仿用句式时充分考虑语言环境,在句子结构、句式、修辞等方面符合题干的要求。具体包括嵌入式、续写式、命题式、开放式、对联式。本题根据提供例句,所仿写的句子句式为:“……写下+‘诗文名句’,表达了……。”省略号处应该是名句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登临黄山,徐霞客)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表达了作者对黄山雄奇的由衷赞叹。题组B
能力提升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乌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B.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C.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D.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未”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44个。前一位是丙午,后一位是戊申。B.城郭,古时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的一道为“城”,外面的一道为“郭”。C.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D.农历每月初一为“晦”,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朔”。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借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奇景象。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了泰山日出变化迅速的画面。C.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居雾若带然”和在日观亭时“自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泰山的特殊情趣。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10.作者在文中描绘了泰山日出的壮观场面,运用了多种写景方法和修辞手法,请对文中第四段画横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答案】6.C7.D8.B9.①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世人都称它为“天门”。②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好像鞠躬的样子。10.①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泰山日出前、日出时及日出后瞬息万变的奇幻景色。②色彩鲜明,“白若樗蒱”“正赤如丹”“须臾成五采”,写出了日出前天空颜色的变化壮美动人。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皆若偻”赋予山峰人的感情,形象生动,写出了日观峰以西山峰的特点,显示出日观峰的雄峻。④动静结合。云雾弥漫,山峰矗立,写了日出前的静态景观;“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抓住了天边云彩瞬间的变化;“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写出了日出时红光的浮动。【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绕”意思是“环绕”,宾语是“泰安城”,动宾之间不可断开,排除BD。“循”意思是“沿着”,宾语是“西谷”,动宾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农历每月初一为‘晦’,最末一天为‘朔’”错误,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最末一天为“晦”。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错误,应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三个时间段的景色”。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崖限当道者”,定语后置,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限”,门槛。(2)“或”,有的;“或得日,或否”,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照着;“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错杂;“绛”,大红;“皓”,白色;“驳”,杂;“若偻”,像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致敬的样子。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技巧的能力。从写景的顺序来看,作者描写泰山日出的时候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以及日出后的景色,如“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是日出前,“日上……”是日出时,“回视……”是日出后。从修辞技巧来看,“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是所晨曦中红白错杂相间的群山,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若偻”,像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致敬的样子,日观峰西面诸峰都比日观峰低,所以这样说,依次展现日观峰的雄峻。从写景的技巧来看,日出前“极天云一线异色”是静态的画面,日出时“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是动态的画面。从用词来看,作者借助色彩词来描述泰山日出,如“白若摴蒱”“正赤如丹”“红光”“绛皓驳色”,展现了日出的壮美景色。参考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桐城姚鼐记述。阅读下面文言选文,完成下列小题。(一)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节选自《登泰山记》清·姚鼐)(二)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熔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薄暮往西海门观落日。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余不能冠,被风掀落;不能袜,被水沃透;不敢杖,动陷软沙;不敢仰,虑石崩压。左顾右睨,前探后瞩,恨不能化千亿身,逐峰皆到。俯视深坑、怪峰,在脚底相待。倘一失足,不堪置想。然事已至此,惴栗无益。不得已,托孤寄命,凭渠所往,觉此身便已羽化。(节选自《游黄山记》清·袁枚)1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B.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C.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D.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乾隆,清高宗的年号,“乾隆”寓意指“天道昌隆”。年号是古代纪年所用的一种名号,有寓意,如贞观、庆历、康熙等。B.戊申,中国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45年称“戊申年”。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顺序相配,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C.晦,古代纪日法的特定名称,阴历每月初一。晦朔指农历一个月。D.羽化,古时道教徒认为得道能飞升变化,把成仙称为“羽化”。1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段选文均介绍了作者游踪,以生动形象的笔触一一展现了所见景物,使人读后有身历其境之感。B.两段选文都不吝笔墨,详尽描绘了日出全过程山顶的景色变化,有所谓“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气势。C.《登泰山记》更客观描绘自然之物,情感含蓄内敛;《游黄山记》中的景物饱含作者的感情,更侧重主观感受。D.两段选文都善用新颖奇妙的比喻使所绘之物呼之欲出;语言虽平浅朴素,却活脱传神,有字立纸上的艺术效果。14.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2)初濛濛然,熔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15.有人说,“半山居雾若带然”这一句是神来之笔,请赏析。【答案】11.C12.C13.B14.(1)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2)开始时朦朦胧胧,像熔化的白银、散开的丝棉团,过了许久,浑然凝成一片。15.这是在山顶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居雾”以静写动,写出了雾的轻盈,呈停聚不动的状态。“若带”以小喻大,写出了云雾的具体形状,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伟。整句话描绘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它使这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给整个画面以无限的生机和情趣。【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苦”的宾语是“日炙”,意思是“苦于太阳的炙烤”或者“以太阳的炙烤为苦”,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知”的宾语是“云有高下”,而不是“云”,“方知云有高下”意思是“才知道云彩有高下之别”,所以应在“高下”后断开,排除A项。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晦……阴历每月初一”错误,晦是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朔是阴历每月第一天。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两段选文都……有所谓‘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气势”错误,选文二中只是提到云雾离散,“万峰簇簇,仍还原形”,无法展现出红日初升霞光灿烂的景象。故选B。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回视”,回头看;“或”,有的;“得日”,照到阳光;“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错杂;“偻”,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2)“濛濛然”,朦朦胧胧的样子;“熔银散绵”,像熔化的白银、散开的丝棉团;“良久”,许久。15.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首先理解“半山居雾若带然”的意思。这句话意思是“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这是作者在泰山顶远望和俯视所见的景象。然后分析手法和效果。“居”,意思是“停留”,“雾”本是浮动的,而此处却说停留在半山腰,这是以静写动,展现出泰山云雾的轻盈。“若”意思是“像”,“带”意思是“飘带”,这是把半山腰的雾气比作飘带,展现出云雾的具体形状,云雾本呈一片,此时却是像一条飘带,为何会有如此效果?显然是因为泰山太高峻雄伟,所以在它面前,云雾就像一条飘带,这是以云雾来烘托泰山之雄伟。这句话使这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这一笔给整个画面以无限的生机和情趣。这一切令作者心旷神怡,而作者的兴奋和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参考译文:一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二第二天,攀登大小清凉台,台下的峰峦像笔,像箭,像笋,像竹林。大概一顿饭的工夫,像有一匹白绢飘过来缠绕着树木,和尚高兴地告诉我说:“这是云铺海。”开始时朦朦胧胧,像熔化的白银、散开的丝棉团,过了许久,浑然凝成一片。一会儿云气散去,见万座山峰聚集耸立,又都恢复了原貌。我坐在松树顶上,苦于太阳晒得厉害,忽然起了一片云彩为我遮蔽,才知道云彩也有高下的分别,并不全是一模一样的。傍晚时分,到西海门去看落日。红日快要落山,有一座山峰像用头顶着太阳,好像要吞下去,又像是捧着。我不能戴帽子,怕风将它掀掉;不能穿袜子,怕被水汽打湿;不敢拄拐杖,因为动不动就陷进软沙里;不敢抬头,怕山石崩塌压下。左顾右昐,前后探视,恨不得化成千万个身体,每一座山峰都走到。低头看深谷、怪峰,在脚底下等待着。如果一失足,后果不堪设想。然而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心惊胆战也无济于事。没有办法,只好把性命交付他们了,任凭他走到哪里,觉得身体已经飘飘成仙了。题组C
培优拔尖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清代散文多宗桐城,写景之作描摹山川景象,兼记登览怀想,文辞清雅,别有意趣。近三百年间,桐城山水之文依次呈现出了以下三重境界:即景悟道的澄明之境。桐城文章肇兴之初,方以智、戴名世纪游之篇,往往以山水遣兴,感慨流于笔。至于桐城“三祖”(方苞、刘大、姚鼐)游观之作,徜徉于山水之间,情寄于山水之外,心中之境多由此生发。方苞的《游雁荡记》见“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顿生“严恭静正之心”。刘大櫆不得意于科场,悠游暇日遂多,于山水之文中隐含透彻之悟,其《游黄山记》描摹飞瀑悬流、奇峰深谷,峰回路转,读之如拾级而上。时弟子姚鼐初隽进士,一行人登上光明顶,见远山可数、云海涌动、日光下照,渺极天际,其《游黄山记》中所记幽泉异石、奇峰秀色较刘大櫆多了一些灵动之美。《登泰山记》则叙作者在大风扬积雪、无鸟兽音迹的除日登临极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文章得方苞清真雅洁之风,承刘大櫆高远含蓄之意,兼有峻洁之笔、澄明之境。醉心林泉的空灵之境。“姚鼐四弟子梅、管、方、姚与刘开都有山水之作。梅曾亮山水篇章别有逸趣,于闲逸之趣中深悟自然之理《钵山余霞阁记》于登览中顿悟“文之在天地,如云霞烟景焉。”岭西山水之文多源于梅曾亮,“岭西五家”中,吕璜记叙之文多图序,或摹写画境,或即景议论,时有清新淡远之趣,不乏遣怀之意,为岭西诸家山水文章之先导。王拯山水之篇文笔细腻,情在其中。《游天湖山记》记天湖胜境:“坐涧侧磐石上,观泉水从足下过,盖油油然。涧绝崖起,泉复怒。”文章描摹的景物涧石、绝崖、瀑布、流泉清新明丽,真切可感。岭西写景文清新秀美,寻常景物“一入曲思,便幻出如许灵境”。作家以诚挚之心描摹山水,笔下风物沁人心脾,便生出别样灵境。新奇瑰丽的荒远之境。自清初至光绪间,桐城派文人写景之文往往取境于寓所见闻、名山秀水,少有记述荒远幽境者。至郭嵩焘及曾国藩弟子之游记则多述域外见闻。黎庶昌所记日本及欧洲山水胜境尤为详尽,多写域外奇特瑰丽景致,其《卜来敦记》述滨海胜境来敦处处新奇怪异:“四洲之物,奇奇怪怪,无不毕致。”“浅草平沙,绿窗华屋,与水光掩映,迤逦一碧而已。”文中所记之沧海石岸、玻璃鱼池、海中长桥、浅草沙岸,令读者仿佛置身海市蜃楼之中。至马其昶与姚永朴、姚永概之文,异于桐城古文前期清真之风点染山水如在目前,现代散文如诗如画的空灵境界里往往有这样的气息。方令孺《山阴道上》“静静的黄昏”、张漱寒《心灵的灯塔》“如流水在汩汩低唱”就流淌着桐城后期古文幽雅的情韵。可见桐城派山水之文同样不乏幽雅之辞。桐城“三祖”之文往往简淡峻洁,情理相洽;岭西文章是别有选趣的山水图画;至于曾国藩弟子以奇瑰之辞述荒远之境,已近白话美文清新妙远之意趣。这些摹写山水的记叙之文营构出清新隽雅的山水灵境。开辟了中国散文新境界。(选自萧晓阳《桐城派古文的山水灵境》)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清代散文多推崇桐城派,桐城派的文学作品文辞清雅有景有情,呈现三重境界。B.桐城“三祖”的写景散文多写眼前之景,徜徉其中,情寄于山水之外,即景悟道C.梅曾亮的《钵山余霞阁记》借登览之景悟为文之法,直接影响岭西山水之文风格。D.桐城派少有写荒远幽境,但郭嵩焘的《卜来敦记》则述滨海胜境的新奇怪异之景。1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侧重从作家或作品的风格角度具体地阐述桐城派古文的三重境界,层次分明。B.本文叙议结合,以《游黄山记》为例说明姚鼐山水之作传承刘大櫆,又独创发展。C.中间三段按时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汇报资金管理办法
- 腹部疾病病人的护理
- 胫骨结节移位手术
- 老年科护理见习汇报
- 网络安全责任义务
- 专题34 记叙文写作高分技巧(拟题、审题与立意)
- 专题七 热爱祖国 胸怀天下(学生版)
- 湖北商贸学院《非线性编辑》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商贸学院《BIM造价管理应用》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物业配电系统培训
- 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论文)
- 老年大学活动组织管理制度
- 美体师招聘笔试题及解答(某大型集团公司)2025年
- 国际温泉旅游度假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初一语文家长会课件
- 语文-句子成分划分名师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 2024年国家宪法日知识竞赛考试题库200题(含答案)
- 公务员2022年国考《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地市级)
- 2024年入团考试团校考试题库(含答案)
-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课件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 小学生生命教育(课堂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