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文言虚词知识讲解(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_第1页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虚词知识讲解(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_第2页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虚词知识讲解(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_第3页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虚词知识讲解(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文言虚词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五类。考纲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是指18个文言虚词一一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名称速记排列: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与其乃且若)。一、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介词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合起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对象等意义的词。对介词的考查,通常是结合对文句的理解进行的。引出行动的工具、方法、凭借;例如:“以、因”,意思为“拿、凭借、依据。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因以讽谏。(《张衡传》)引出动作的对象;例如:“于、与、因、为、乎”,意思为“同、跟、给、替、对、对于、向、通过”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②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引出动作的原因;例如:“于、以、为",意思为“由于、因为”①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进学解》)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例如:“于、乎、自、从、缘”,意思为“在、从、至I」、沿着”①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②生乎吾前。(《师说》)③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代词代词是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以表示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等的词。在语境中辨析某一代词具体的指代对象是考查的重点。(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予、余、我;①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②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③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游褒禅山记》)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①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女”通“汝”)(《诗经•静女》)②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③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某所,而母立于兹。(“而”通“尔”)(《项脊轩志》)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六国论》)复数:属、辈、类、徒;①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②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过秦论》)(2)指示代词近指代词;例如:“是、此、斯、兹、之、然”,意思是:“这、这个、这里、这样”①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赤壁赋》)②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远指代词:例如:“彼、夫、其”,意思是:“那”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无定指代词:例如:“或、莫”,意思是:“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①或师焉,或不焉。(《师说》)②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张衡传》)辅助性代词:所、者;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3)疑问代词代人:例如:“谁、孰”,意思是:“谁、哪一个"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代事物:例如:“何、胡、奚、曷、盍”,意思是:“什么、哪里”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②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③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表处所:例如:“安、恶(乌)、焉”,意思是:“哪里”①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②沛公安在?(《鸿门宴》).连词表并列:例如:“与、及、既/且、而、以/且…且…/载…载…”,意思是:“和/又/又…又…/一边…一边…,,①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经•氓》)②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表承接:例如:“而、则、因、乃、遂/而后/若夫”,意思是:“于是、就、便/然后/至于”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表递进:例如:“而、且”,意思是“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表因果:例如:“以、为、因、由、缘/故、是故、是以、以故”,意思是:“由于、因为/因此、所以”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表假设:例如:”向、向使、使、而、即、若、必、今/即、纵、纵使、纵令、藉第令”,意思是:“如果、假如/即使”①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②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山中留客》)③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表转折:例如:“而、然、则、然则、可”,意思是“却、可是、但是、但”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②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注意】连词“以”与“而”连接的前后两项间有对谓语动词的修饰关系,易与承接关系混淆,要注意辨别。“尉挺剑,广起,夺而杀尉J(《陈涉世家》)“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前者的“夺”与“杀。后者的“举”与“示”,在时间上行动上有明显的先后顺序,属承接关系。“吾尝终日而思矣J(《劝学》)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前者的“终日”与“思”,后者的“欣欣”与“荣。是同时发生的,前后有修饰关系。表修饰的“而”“以”可译作“地”.副词副词是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等意义的词。(1)时间副词表过去:例如:”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遂。意思是:“已经、过去、刚才”。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表现在:例如:“方、会、适”,意思是:“正、正好”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表将来:例如:“且、将、欲、行、垂”,意思是“将要”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表短暂:例如:“斯须、俄而、旋、暂、寻、未几、须臾、无何、猝、乍、暴、忽”,意思是:“不久、一会儿、突然二①坐须臾,沛公起如厕。(《鸿门宴》)②银瓶乍破水浆迸。(《琵琶行》)表持久:例如:“常、雅、素”,意思是:“经常、时常、一向"。素昧平生、素不相识。(成语)(2)否定副词表否定:例如:“不、弗、莫、毋、无、未、匪、非、靡、勿、微”,意思是:“不、没有”①曰:“毋从俱死也。”(《鸿门宴》)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表禁止:例如:“毋、勿、莫、无”,意思是「不要、别”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②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3)范围副词表全部:例如:“俱、毕、凡、皆、咸、举、悉、尽、者B、具、共、率”,意思是:“全、者B,凡是、大凡、总共、共、大都、大致①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记》)③悉以咨之。(《出师表》)表部分或个别:例如:“但、唯、止、仅、独、徒、特、第、直”,意思是:“只、仅、只是"①但见悲鸟号古木。(《蜀道难》)②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逍遥游》)(4)程度副词表深度:例如:“很、极、甚、绝、至、良、颇、酷、颇、孔、少、殊、稍、微、略”,意思是:“很、太、极、特别、非常、分外、稍微、略微”①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赋》)②陵见其至诚。(《苏武传》)表比较:例如:“益、弥、尤、愈、力口、滋”,意思是:“更加、尤其、更、越”①圣益圣,愚益愚。(《师说》)②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游褒禅山记》)(5)情态副词表方式:例如:“俱、并、间、微、窃、固”,意思是:“一起、暗中、坚决”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表速度:例如:“遽、卒(猝)、立、即、旋、暂、稍、渐、益”,意思是:“立刻、暂且、逐渐、稍微”①如听仙乐耳暂明。(《琵琶行》)②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表频率:例如:“数、亟、累、屡、仍、辄、每、复”,意思是:“多次、重复、任何一次”①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②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兰亭集序》)(6)语气副词表确认:例如:“即、必、诚、信、果”,意思是:“就是、一定、实在、的确、果真”①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③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表委婉的测度、商榷或论议语气:例如:“其、盖、殆”,意思是:“大概(是)、恐怕(是)”①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②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表意外的惊异:例如:“乃、曾”,意思是:“竟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表祈使:例如:“其”,意思是:“还是、可要”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靖之战》)表反诘:例如:“岂、其、庸、巨&巨)、宁”,意思是:“难道、哪里、怎么”①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捕蛇者说》)②其可怪也欤!(《师说》)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7)指代性的副词相:例如:”互指、偏指”,意思是:“相互、我、他”①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②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见:例如:“动作行为的接受。意思是:“自己、我”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②君既若见录。(《孔雀东南飞》)(8)谦敬副词表敬:例如:“请、敬、谨、幸、惠、辱、垂、蒙”,意思是:“承蒙、有幸、请允许我……”①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表谦:例如:“敢、窃、忝、猥、伏”,意思是:“私下地、伏在地上相……”①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②伏惟启阿母。(《孔雀东南飞》)③窃以为其人勇士。(《廉颇蔺相如列传》).助词音节助词:例如:”有、其(词头)、然、焉、如、乎(词尾)”不译。意思为“……的样子”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②或师焉,或不焉。(《师说》)句首助词:例如:“夫、盖、维、惟、唯”,表要发议论等,不译。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赤壁赋》)句中语气:例如:“盖、也、与",表停顿,不译。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句末陈述:例如:“也、矣、焉、耳、己”意思为:“罢了”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赤壁赋》)句末疑问:例如:“诸、欤、乎、牙人兮”意思为:“吗”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句末感叹:例如:“哉、乎、也、夫、兮”意思为:“呢、啊”①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二、文言虚词推断“四法”.位置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如“乎”:作语气助词,表感叹、疑问或反问,一般位于句尾或句中;作词尾,用在形容词后;作介词时它位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例如:“舟遥遥以轻岖,风飘飘而吹衣”中的“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则“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中的“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2语境判定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如“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J(《赤壁赋》)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等。.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又如“之”:“先妣抚之甚厚”中“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中的“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二“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辍耕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