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六上科学3-1《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教学设计_第1页
新教科版六上科学3-1《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教学设计_第2页
新教科版六上科学3-1《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教学设计_第3页
新教科版六上科学3-1《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教学设计_第4页
新教科版六上科学3-1《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工具与技术当今世界,工具和技术紧密相连,工具往往是技术的物化成果,技术则是工具发明革新的基础。工具和技术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本单元共有7课,始终围绕着“工具与技术”这一主题开展教学活动。第1课“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作为单元的起始课,一方面承担着揭示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工具与技术”的任务,告知学生本单元要探讨的主题是“工具和技术及其联系”;另一方面又可以帮助教师调查学生的前概念,了解学生已知什么和欲知什么,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第2~5课的主题是“探究几种具体且广泛使用的工具”,引导学生分别对斜面、杠杆、轮轴等简单机械开展探索活动。活动内容包括设计和制作一些简单工具,并通过使用来感受其功能,进而理解其工作原理。在探索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根据实践的感受自主设定评价目标,以此认识机械的各个部件,了解它们的功用,进而尝试着利用工具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6~7课的主题是“探究两种对人类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技术”,主要让学生通过体验活动感受技术和发明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学生在“微小世界”单元中已经认识并使用了多种观察工具,因此对工具的认识和使用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学生对各种新工具和新技术具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在生活中也积累了很多对工具和技术的体验和感知,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主动参与本单元学习活动的动力。因此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时,每节课都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进行教学。1.突出工具与技术的融合,注重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经历本单元所设定的各项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结合生活经验,体验并感悟工具和技术在解决特定问题时能够给人们带来便利,了解工具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从而将工具和技术融合在每一课的教学内容之中。2.突出工具与技术的特点,关注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按照“发明背景—任务与测试—评估与交流—社会影响”的基本框架进行活动,让学生对工具与技术形成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对“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形成深刻的理解与感悟,通过在学习中感受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从而真正感受到学习科学的价值。此外,在每一课的活动中,借助测试任务的方式和指标的变更,逐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1课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教材P40~42)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课题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列举生活中的工具和技术。2.了解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科学探究目标在取出核桃仁的活动中,能正确操作使用工具,能对使用工具的过程做出评价。科学态度目标感受工具和技术对生活的影响,产生认识工具和技术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工具可以给工作带来便利,技术和工具都是不断改变、不断进步的。教学重难点重点:选择不同工具和技术解决问题。难点:理解选择不同工具和技术解决问题的原因。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木棍、轮子、砖块、铁锤、核桃夹、核桃、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钉钉子、切苹果、剪纸的场景图片。)往墙上钉钉子用了什么工具?(预设:钉锤。)切苹果用了什么工具?(预设:水果刀。)剪纸用了什么工具?(预设:剪刀。)2.讲解:钉锤、水果刀、剪刀等都是帮助我们完成某些任务的工具,而完成任务所用的方法和手段叫作技术,比如通信技术、防盗技术、降噪技术等。3.提问:请大家说说,你们在生活中还用过哪些工具和技术?(教学提示:对于工具,学生通常能说很多,但对于技术,学生的认知还停留在具体事、物的层面,此处提问是为了唤醒学生对工具和技术的关注与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因此无论学生回答得是否完备,都应当给予鼓励和认可,即使是一些错误的观点,也可以暂时搁置,让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进行自我纠正。)4.揭题:大家的生活经验真丰富!通过大家的分享,我们知道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而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使用技术。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些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板书: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探索与研讨探索一:取出核桃仁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核桃。)如果不借助任何工具,你们会用什么方法取出核桃仁?(预设:用拳头砸;用手捏;用脚踩;……)2.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分组按要求取出核桃仁并完成活动帮助卡。【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在不用任何工具的情况下打开核桃,当学生发现徒手取核桃仁很困难时,自然会想到借助工具来完成任务。然后让学生使用不同的工具,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慢慢总结出方便取出核桃仁的方法,也就对技术有了亲身的体会。最后让学生使用核桃夹取出核桃仁,即将特定工具与普通工具进行对比,使学生深刻意识到特定工具是为了特定情形、运用了特定技术而设计改进的工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工具与技术关系的理解。探索二:评估取出核桃仁的过程1.交流:指导学生分组讨论用不同方法和工具取出核桃仁的过程,并用短语进行评价。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你们认为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的区别是什么?学生1:使用工具来完成任务更简单、省力、方便。主持人:不同的工具使用方法相同吗?效果如何?探索与研讨学生2:不同的工具使用方法不同,效果也不同。例如,用铁锤开核桃使用的是敲击的方法,能打开核桃但核桃仁被砸碎;而用核桃夹开核桃使用的是碾压的方法,操作起来更方便、更省力,而且取出的核桃仁较完整。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2.研讨汇报。集体汇报帮助卡主持人:请各小组代表依次汇报你们组在活动中的发现。小组1:我们组发现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的区别是使用工具来完成任务更简单、省力、方便。主持人:你们认为不同的工具使用方法相同吗?效果如何?使用核桃夹之后,你们解决问题的技巧有什么变化?小组2:我们组认为不同的工具使用方法不同,效果也不同。使用核桃夹之后,用碾压的方法能取出完整的核桃仁,而且更省力、方便、安全。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3.小结:我们发现可以选择多种工具取出核桃仁,而核桃夹是最合适、最方便的。生活中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使用了合适的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如果没有合适的工具,我们可以总结方法,改进原有的工具。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把事情做得更好,这就是技术。【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思考不使用工具应该如何操作,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体验,体验之后再思考能用其他工具吗?这样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思考,动手之后再思考,给予他们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探索空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及动手能力。探索三:生活中的常用工具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42各种工具的图片。)这些工具通常用来做什么?要如何使用它们?(预设:手机用来打电话、发短信等;温度计用来测量体温;螺丝刀用来拧螺丝;自行车用来代步出行。)2.追问:如果没有这些工具,会造成哪些不方便?(预设:没有手机就不能快速地联系他人;没有温度计就不能获知准确的体温;没有螺丝刀,拧螺丝就会费力、费时;没有自行车代步会消耗大量时间。)探索与研讨3.研讨:结合探究的过程,说说你们对“工具”和“技术”的看法。(预设:工具是帮助完成任务的物品,技术是使用工具的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理论回到实际生活中去,感受工具给我们带来的方便,理解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使用场景,恰当地使用工具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拓展与小结提问:现在你们知道了哪些工具和技术?它们跟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关系?2.工具与技术的关系维恩图板书设计3.1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工具:帮助完成任务的物品技术:制造、使用工具的方法工具和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教学反思本课是“工具与技术”单元的起始课,大部分学生对于工具和技术有模糊的认知,如工具是平时经常使用的物品,技术是科学知识。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工具和技术的具体定义,对工具和技术的关系也不清楚,因此,需要教师借助一系列的探索活动来帮助学生形成新认知。本课立足于学生对工具与技术的前概念,引导他们经历“没有工具→使用工具→使用特定工具”的探索流程,从而发展学生对工具与技术的新认识,让他们意识到技术创造了工具,如何使用工具就是一门技术。课后作业见对应课时训练。第3课不简单的杠杆(教材P46~48)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课题不简单的杠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利用杠杆可以帮助我们撬起一些重物。2.知道改变支点的位置、支点的高度会影响杠杆的作用效果。科学探究目标1.能利用杠杆完成撬动大石块的任务。2.能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杠杆装置的使用情况。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杠杆产生探究的兴趣,乐于和同学合作完成模拟测试。2.尊重事实,如实记录大石块的移动距离,准确地画出杠杆装置。3.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表达,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杠杆也是一种简单机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给我们带来了便利。教学重难点重点:用石块、木板进行模拟实验,认识杠杆的作用效果。难点:整理、分析数据并发现杠杆的省力规律。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木尺、一大一小两块石块、有格子且标明起点A终点B的宽纸带、作为杠杆支点的方木块、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本课首页工人用撬棍撬水泥板的图片。)大家知道这位工人在做什么吗?(预设:撬水泥板。)水泥板非常重,如果直接搬动需要非常大的力,但是工人用一根小小的撬棍就能轻松撬动,说明撬棍有什么作用?(预设:省力。)上节课我们学过的省力工具叫什么?(预设:斜面。)2.讲解:像撬棍这样的工具叫作杠杆。杠杆和斜面一样,都是一种简单机械,即能改变力的基本机械设备。3.提问:你们在生活中使用过杠杆类的工具吗?(预设:羊角锤;铁锹;指甲剪;……)4.揭题:(教学提示:出示木尺和方木块。)看似简单的木尺和方木块组合一下,就能成为不简单的工具——杠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不简单的杠杆。(板书:不简单的杠杆)

探索与研讨探索一:认识杠杆1.活动:出示教材P47小石头撬大石头的图片,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使撬棍发挥作用的三个重要位置,并请一名学生上台在示意图中圈出。2.讲解:介绍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1)支点:支撑着杠杆、杠杆围绕其转动的位置。(2)用力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3)阻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探索二:用力点对杠杆作用的影响1.提问:使用撬棍能够撬起很重的石头,让我们感觉很省力,那是不是所有情况下撬棍都可以撬动重物,都可以省力呢?(预设:不是。)你们认为什么会影响杠杆的作用?(预设:用力点。)它会有怎样的影响呢?让我们用实验验证一下。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探索与研讨3.提问:改变小石块的位置,你们有什么发现?(预设:小石块离方木块太近,就不能撬动大石块;小石块离方木块越远,大石块被撬动的距离越远。)4.小结:用力点离支点越远,杠杆越省力。探索三:支点对杠杆作用的影响1.提问:杠杆的作用除了与用力点有关,还可能与什么有关?(预设:还可能与支点有关。)2.布置任务:引导学生研讨、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进行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3.提问:改变方木块的位置,你们有什么发现?(预设:方木块离大石块越近,大石块被撬动的距离越远。)4.小结:阻力点离支点越近,杠杆越省力。5.提问:在模拟测试中,你们是否成功地将重物撬动到了指定地点?(预设:是的。)杠杆在撬动中有什么作用?(预设:有省力的作用。)6.追问:在测试过程中,你们做了哪些尝试,有什么发现?(预设:我们分别改变了用力点和支点,发现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且阻力点离支点越近越省力,用力点离支点越远越省力。)探索与研讨7.小结: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总结出了杠杆的三条作用规律:(1)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2)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费力。(3)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拓展与小结1.提问:当工人用撬棍撬起水泥板时,撬棍属于什么杠杆?(预设:省力杠杆。)为什么?(预设:因为手即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水泥板即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2.拓展:(教学提示:出示打捞网、跷跷板、塔吊、挖掘机、核桃夹、羊角锤的图片。)它们分别属于什么杠杆呢?你们是如何判断的?(预设:打捞网、塔吊和挖掘机是费力杠杆,因为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核桃夹和羊角锤是省力杠杆,因为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跷跷板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因为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3.小结: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在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好比是人类功能强大的机械手臂,有的能增大力的作用效果,有的能扩展力的作用范围,还有的能改变力的作用方向。在许多复杂的现代机器上,依然能够发现杠杆的运用。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