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南京港口与郑和宝船_第1页
明代南京港口与郑和宝船_第2页
明代南京港口与郑和宝船_第3页
明代南京港口与郑和宝船_第4页
明代南京港口与郑和宝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代南京港口与郑和宝船

中国帆船时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能力在明代达到了顶峰。论者多以郑和下西洋时的宝船为标志,称为中国帆船时代的杰出代表。其中,又以南京设厂建造宝船而备受关注。是故,明朝南京宝船厂及其有关问题,不但是郑和研究者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科学史研究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将讨论明朝南京造船厂的建设情况、各船厂的隶属及相互间的关系以及明代南京造船厂建造的各类船只,以期廓清明代南京造船业的概况,进而对宝船的建造厂家提出个人看法。一、明初南京造海船的数量明初水军,始于与陈友谅的征战,继而与方国珍的海上争夺,再就是转运军饷北征元军,但主要还是从洪武初年开始就有的倭寇袭扰。朱元璋定都南京伊始,便有了第一次的制造海船的诏令:洪武元年(1368)二月,“诏御史大夫汤和还明州造海舟,漕运北征军饷”。[1,1,1,1,1,1,1,1,1,1,1,1,1,1,1,1,1,1,1]但洪武朝的前几年,明水军的舟船主要来源都是缴获而来的,以海船论,大部分来之于方国珍部。到洪武五年(1372),因为倭寇在东南沿海一带不断袭扰,影响刚刚建立起来的王朝的稳定,朱元璋下令在浙江、福建两省倭寇出没地区建造海船“备倭”。《明太祖实录》及《明会要》等史籍均有记载。此后的六七年间,朱元璋多次下诏在东南沿海建造海船防范倭乱。其时所造海船有两种,一种即为体势较大的海船,另外还有一种便于与倭寇周旋的多橹船。洪武十三年(1380)六月,更是任命一批退休的将领前往江南诸府州县督造海船,此时造船的目的仍然是防倭。洪武初期的历次造船活动,均与南京无关。在首都南京建厂造海船,时在洪武十七年(1384)。当年八月,朱元璋命荥阳侯郑遇春、东川侯胡海“于金吾诸卫造海船一百八十艘”,[2,2,2,2,2,2,2,2,2,2,2,2,2,2,2,2,2,2]《明史》记郑遇春“督金吾诸卫,造海船百八十艘,运饷辽东”。[3,3,3,3,3,3,3,3,3,3,3,3,3,3,3,3,3]此为明代南京地区设厂造船的滥觞。洪武朝海船制造,遍布东南沿海,在南京造海船,一为拱卫京师,二为统一天下。明朝主要的海船建造基地,以浙江、福建沿海卫所的造船厂为主。洪武二十三年(1390)春正月,朱元璋接受镇海卫士兵陈仁的建议,在沿海各地建厂造海船,以防倭寇,这是明初大量建造海船的开始。但这次建厂造船活动仅局限于浙江、福建沿海一带,似乎不包括南京。因为在此后的几次奖赏造船工匠的诏令中,均未提及南京造船厂。如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元璋分别于四月、七月、十月三次下诏奖赏“造防倭海船将士”,[1,1,1,1,1,1,1,1,1,1,1,1,1,1,1,1,1,1,1]奖赏的对象都是浙江一带的造船厂,没有提到南京有造防倭海船的造船厂。洪武十七年(1384)在“金吾诸卫”所在地即南京造海船,于何处设厂,实录中没有交代。李昭祥的《龙江船厂志》卷四之《建置志》说:“洪武初,即都城西北隅空地,开厂造船”,[2,2,2,2,2,2,2,2,2,2,2,2,2,2,2,2,2,2]被认为是南京设厂造船的最可靠也是最早的记录。但李昭祥所记之造船厂,乃龙江船厂,而龙江船厂并非南京最早设厂造船的船厂。明洪武时期在南京设厂造船的地方,并不在龙江关,而是地理方位几乎相同的,但更靠长江边的新江口。据《明史》记载:“洪武初,于都城南新江口置水兵八千。已,稍置万二千,造舟四百艘。”[3,3,3,3,3,3,3,3,3,3,3,3,3,3,3,3,3]《明史》“兵志”中亦有相同的记载:“太祖于新江口设船四百。”[4,4,4,4,4,4,4,4,4,4,4,4,4,4]明彭泽在其《江防六事疏》中说:“言新江口专习水战,宜将各船官军编定,不许差使更换。”[5,5,5,5,5,5,5,5,5,5,5,5]可见,洪武时期在都城为军事目的设厂造船的地方应为新江口。李昭祥在《龙江船厂志》中同时说:“洪武初年,即于龙江关设厂造船,以备公用,统于工部,而分司于都水。”显然,龙江关船厂的设置与军事需要无关,所以,其归属工部管辖,而非兵部。因而,最早在南京设厂造船的地方是新江口,是专门制造海船以备倭患的船厂,时间在明洪武十七年八月,比龙江关船厂开建的时间要早些。明洪武十七年(1384)十二月,也就是朱元璋下诏在南京建造海船后的不久,即诏令在“湖广、岳州等府造马船,运送马匹”。虽未明言在南京设马船厂,但在《明会典》中有“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在京并沿海去处,海运辽东粮储船只,每年一次修理。其各卫征战风快船只等项,若有缺少损坏及当修理者,务要会计木钉、灰油、麻藤及所用工具,依数拨用。如有不敷,亦当豫为规画。或令军民采办,或就客商收买,或外处拨支,审度便利,定拟奏闻。行下龙江提举,计料明白,行移各库,放支物料。其工程对象,照依料,例文册,然后兴工。如或新造海运船只,须要量度产木,水便地方,差人打造。其风快小船,就京打造者,亦须依例计造。木料等项,就于各场库支拨。若内外有船只,务要周知其数。设或需索运用,酌量劳逸多寡拨与。其各湖泊所,带办鱼油鳔,每岁催督进纳备用。”由此得知,龙江提举司迟至洪武二十六年才有了建造、修理船只的职能。这与《龙江船厂志》中龙江船厂在洪武初开厂造船的记载一致。由于南京周边造船、修船及航运繁忙,洪武二十八年(1395)春正月,朱元璋“置济川、江淮二卫指挥使司,辖各处马船,递江上往来军民”。[1,1,1,1,1,1,1,1,1,1,1,1,1,1,1,1,1,1,1]“洪武初,置江淮、济川二卫马快船,南京锦衣等卫风快船,以备水军征进之用。即建北京,遂专以运送郊庙香帛,上供品物、军需器仗及听候差遣。俱属南京兵部掌管,轮流差拨。遇有损坏及夫甲在逃,行移各该衙门勾补修造。”[2,2,2,2,2,2,2,2,2,2,2,2,2,2,2,2,2,2]南京兵部尚书乔宇认为:“照得南京锦衣等卫马、快舡只。国初止为操江御侮而设。后以京师相去辽远,其器物所需,必取给于南京,皆以马快舡只装运亦一时通融渐处之计,非原设本意也。”[3,3,3,3,3,3,3,3,3,3,3,3,3,3,3,3,3]乔宇于明武宗时曾官至南京兵部尚书,所言当有依据。与之相同的,还有任过南京兵部、工部和礼部尚书的柴升,他在《题为陈言救时弊以弭寇盗事》中认为:“南京马、快舡只,我太祖高皇帝创业之初设造此船,盖欲储备水战,以防不虞,防奸御侮之深谋。”[4,4,4,4,4,4,4,4,4,4,4,4,4,4]南京兵部右侍郎顾某在《快船雇募疏》中亦说:“洪武初置江淮、济川二卫马船及锦衣等卫风快船,以备水军征进之用。”[5,5,5,5,5,5,5,5,5,5,5,5]按此,则太祖实录中所谓的江淮、济川两卫,不仅是南京地区航运总务部门,同时也是船舶建造主管部门。可见,朱元璋建都南京后,为确保京畿地区的安全,同时也为统一战争的需要,专门在南京设置各种类型的船厂,建造不同用途的船舶。所以,在相关的典籍中,南京地区在明朝洪武时期就开始大量建造舟船。船厂的位置,应在南京城西方向,靠近长江的新江口到三汊河一带。二、宝船遗址以沈啓《南船纪》和李昭祥《龙江船厂志》为主要依据的研究结果,都认为明朝南京地区有两个造船厂:一为龙江船厂;二为宝船厂。为纪念郑和航海六百周年进行的南京宝船厂遗址的考古发掘,最终结论亦以李昭祥提到的“宝船厂匠二名。洪武、永乐中,造船入海取宝。该厂有宝库,故取拨匠丁,赴厂看守。今厂库鞠为茂草,而匠丁之输钱者如故”为依据,认为,“当地人口耳相传”的“作塘”就是宝船厂遗址。其发掘报告即题名为《宝船厂遗址——南京明宝船厂六作塘考古报告》,当地政府亦在该区域内建郑和宝船厂遗址公园。至此,明朝南京地区龙江船厂非宝船厂,郑和宝船厂与龙江船厂各为一厂遂成定论。考之文献,其实不然。首先,如上所述,明洪武期间在南京设厂造船并不是为了出使西洋,而是防范倭乱和筹备海防、江防,开设船厂的地方在新江口。如图1所示,新江口与作塘遗址基本重迭,也就是宝船厂遗址所在的区域。宝船厂或许是新江口船厂的延续,但新江口船厂的始建时间断不会如《南枢志》所言的“创于永乐三年”。其次,根据沈啓的《南船纪》、明南京兵部车驾清吏司的《船政》、李昭祥的《龙江船厂志》和倪涷的《船政新书》四部明代南京造船史专著,有明一代,南京地区不仅有宝船厂、龙江船厂,更有黄船厂、造船厂(马船厂)和拨船厂(快船厂),期间虽然沿替不同,但始终有多家造船厂与明朝相始终。撰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的《南畿志》中也记载说:“黄船厂、宝船厂、拨船厂并在城西,以充运载。”[1,1,1,1,1,1,1,1,1,1,1,1,1,1,1,1,1,1,1]1、民国时期小、中川卫所总造船及船港据《船政》记载,属南京兵部车驾清吏司管辖的有两个船厂,分别称“造船厂”和“拨船厂”。该书“造修事宜”一章中对造船和修船有极为详细的规制,“仰造、拨两厂造修样船,工料、银两,备细登记官簿,存司可查。”[2,2,2,2,2,2,2,2,2,2,2,2,2,2,2,2,2,2]造船厂负责造船,拨船厂负责修船。“议造样船”一章中更是明确指出,造、拨二厂修造船舶的型制和用船单位:“南京兵部车驾清吏司照得造、拨两厂造修南京锦衣卫等四十卫,快、平船只”。[3,3,3,3,3,3,3,3,3,3,3,3,3,3,3,3,3]后来,造船厂因主要建造马船,便被建议改称马船厂,拨船厂因主要修造快船而改称快船厂。万历十四年(1586年)四月,经过皇帝审核批准,“除黄船厂照旧外,其拨船厂改为快船厂,造船厂改为马船厂。快船厂于锦衣等四十卫,拣选贤能掌印指挥一员带管;马船厂以江济二卫掌印官带管。”[4,4,4,4,4,4,4,4,4,4,4,4,4,4]两厂其实是江淮、济川两个卫所的船厂,“今马船厂为江淮船厂,快船厂为济川船厂”,[5,5,5,5,5,5,5,5,5,5,5,5]其所在可根据卫所推定。造船厂、拨船厂,或马船厂和快船厂,均隶属兵部。济川卫位于新江口,快船厂也就是明洪武时期最早设厂造船的新江口船厂。马船厂在天宁洲。2、黄船管辖黄船如《南畿志》所言,黄船厂在南京城西。《船政新书》说:“照得船政,设三厂把总,岁终,会同科道举劾,盖所以专事权而示激励也。然黄船厂专管黄船是矣。”则在造船厂和拨船厂外,更有一黄船厂,此处非常明确指出,黄船厂只管黄船。根据黄船的特殊用途和特别的身份,南京单设一黄船厂。黄船厂的官员也较它厂特殊,“黄船厂官,亦由该部(按指南京工部)径自选补。”“黄船编审由兵科,修造由工部。拨差由外守备。驾司第移文知会而已。”《龙江船厂志》亦在卷一“成规”中提及有“黄船厂坞”,说明黄船厂有自己的专门的船坞。值得一提的是,在南京六作塘船厂遗址的发掘中,曾在“塘堤第二层发现了较为纯净的黄土层,较为平整,且较为坚实”,报告认为“黄土非本船厂范围内所有,应是特意从别处运来专门用来加固、提高堤岸”,黄土向为皇家象征,六作塘遗址中出现的规整、干净的黄土层,可能就是黄船厂的最好佐证。3、厂分买的规模龙江厂的设置情况在李昭祥的《龙江船厂志》中有明确的记载,兹不赘述。但龙江厂与造船厂(马船厂)、拨船厂(快船厂)及黄船厂各自为政,各有隶属。所以,《船政新书》第三卷有“旧设龙江关经纪三名,天宁洲经纪十二名,管催各商木植。又设龙江关保家贰名,保歇各商,皆朔望赴船政分司点卯。而在外惟造船厂有各役姓名卯簿,盖收买木植,旧例总归造船厂也。即今三厂分买,则各役亦宜分属,合定为例。经纪龙江关每厂壹名,天宁洲江济马船厂各三名,快船厂陆名,俱各自立卯簿,每月望日赴厂查点;朔日总赴船政分司点卯。”[1,1,1,1,1,1,1,1,1,1,1,1,1,1,1,1,1,1,1]此处“三厂”指的是龙江厂、快船厂和马船厂,属于皇家的黄船厂单独采购,不在此列。龙江船厂与龙江提举司均属南京工部营缮清吏司管辖,主事者常为一人,且联署办公。席书在《漕船志》中说:“国朝洪武元年,诏中书省议,漕四方之粟于京师。洪武三十年,议海运辽东以给军饷。是时,河海运船俱派造川、湖诸省及龙江提举司。当时,每年会计粮运应用船只,俱派湖广、四川诸省产木近水州县,军民相兼成造,亦有造于龙江关者。”[2,2,2,2,2,2,2,2,2,2,2,2,2,2,2,2,2,2]明永乐十八年(1420)九月,诏令“设大通关提举司,置官如南京龙江提举司,专造舟舰。”[3,3,3,3,3,3,3,3,3,3,3,3,3,3,3,3,3]可见,龙江船厂主要建造的船只是漕船,间或也造其它舟船。龙江船厂因为有一本《龙江船厂志》而广为人知。4、宝船向海船建造遮洋船南京有宝船厂,以往论者多从南京造船厂的设置和船坞的大小讨论南京宝船厂的有无,技术论者更以宝船体型巨大,南京没有能容纳宝船建造之船坞而否定之。但郑和宝船姑不论其大小,其型制实乃海船,制造与管理均归南京兵部。南京兵部有车驾清吏司(或船政分司)专门负责南京的海船建造,其管辖的造船厂之一为拨船厂,即后来的快船厂。可知,郑和宝船从开始就属于南京兵部建造和管辖,建造宝船的船厂或许就是快船厂,其地理位置当在新江口靠近长江岸边区域,也就是现在的作塘遗址区域。由于郑和之后,宝船停造,快船厂继续建造其它各类海船。到嘉靖三年终止海运,停造海船,快船厂才停止诸如宝船类海船的建造,此时距李昭祥主事龙江船厂的时间也将过四十多年,宝船厂才会“鞠为茂草”。这也解释了为何早于李昭祥的沈啓在编写《南船纪》时仅记载“宝船厂匠二名”,而没有指出宝船厂荒废的问题,因为那时快船厂仍在建造遮洋船那样的海船,相关的船坞还在继续使用。《明英宗实录》记载,景泰元年(1450)九月,“修造遮洋船,乞于宝船厂见卸木料支用”。[4,4,4,4,4,4,4,4,4,4,4,4,4,4]可见,在停止下西洋的二十多年后,南京仍然保留有宝船厂的建制,船厂中仍然贮存有建造宝船的木料。景泰元年由于海漕的需要,才从宝船厂中支取木料造船。值得注意的是,从宝船厂支取木料所造的船只就是海漕用的遮洋船,也就是海船,海船向在快船厂建造,支取宝船厂木料建造遮洋船的任务应是拨船厂(快船厂),应该是就近支取,说明宝船厂即便不是快船厂,也应该就在快船厂区域内。由于这个船厂造船活动终明一朝,持续二百多年,所以在今天的“宝船厂遗址”上才能发掘出如此丰富的船只构件和其它相关物品。《南枢志》以及《同治两江县志》中关于宝船厂的记载均源于《客座赘语》,但顾起元有关宝船厂的说法漏洞较多,不足凭信。李昭祥在其《龙江船厂志》中记载的宝船厂资料源于沈啓的《南船纪》,其演绎的文字也令人生疑:顾起元认为宝船厂始建于洪武、永乐年间,故亦难以采信。三、船船的建造数量不能全面解决如前述,明代南京城西部地区可谓船厂遍布。南京一城依靠船厂生活的居民多达十之七八,但除众所周知的龙江船厂和“宝船厂”外,其它各厂均默默无闻,即便撰写《南船纪》的沈啓和《龙江船厂志》的李昭祥在他们的书中都没有提到南京有马船厂、快船厂和黄船厂,究其原因,在于明朝南京地区的行政隶属关系复杂。南京作为洪武朝的首都,设厂造船,除海防外,还有江防的需要,同时,船舶的建造更主要的目的是运输、转饷,维持明王朝的运转。因此,在南京就不仅有海船的建造,同时还需要设厂建造其它舟船如马船、快船和黄船等船只。不仅有军事用途的兵船,还有普通用途的民船和专为皇家准备的船只。因为船只种类不一,用途各异,南京造船厂就分别隶属于南京工部和南京兵部,上述各厂分别由南京工部营缮清吏司和兵部车驾清吏司主管,两司设主事负责船厂的工作。由于主管部门不同,南京船厂隶属关系亦不同,有时各厂还相互交叉,但又各自为政,反映在《南船纪》、《龙江船厂志》、《船政》和《船政新书》这四部南京造船史专著的编撰者身上:《南船纪》、《龙江船厂志》两部书均由南京工部的主事修撰,《船政》和《船政新书》两部书则为南京兵部的车驾清吏司主持修撰。《南船纪》和《龙江船厂志》书中有部分内容涉及到海船或军用船只的内容,但囿于职责,内容能简则简。尤其是李昭祥修《龙江船厂志》时,更因门户之见,将“海船”内容删去,使得后人误入歧途,以为南京船厂仅能制造普通民船。与之相类,南京兵部车驾清吏司的主事在修撰《船政》和《船政新书》时,更无视工部船厂的存在,其它船厂的情况,几乎只字未提。廓清明代南京船厂的各自隶属关系,才能了解明代南京船厂的基本情况。四、明代船舶建造的特点据《明史》,明代的船舶:“凡舟车之制,曰黄船,以供御用;曰遮洋船,以转漕于海;曰浅船,以转漕于河;曰马船、曰风快船,以供送官物;曰备倭船、曰战船,以御寇贼。”[1,1,1,1,1,1,1,1,1,1,1,1,1,1,1,1,1,1,1]除没有宝船外,基本包括了所有的船型。《明会典》将官船分为黄船、马船、快船、海运船、供应船、后湖船、备倭船、战船和粮船,粮船中又分浅船和遮洋船。《筹海图编》因以抗倭为宗旨,所述船舶以战船为主。郑若曾以船舶产地,将兵船分为广船、福船和沙船。后出的《武备志》大致略同于《筹海图编》的分类。《漕船志》以漕船为主,船型以长江以北航运船只——沙船和漕船为主。《明会典》说,明代船舶建造的特点是:大型海船要在靠近木料产地和航运方便的地方建造,指的是浙江、福建沿海造船的情况;小型船只则在南京建造,“其风快小船,就京打造者,亦须依例计造”。[2,2,2,2,2,2,2,2,2,2,2,2,2,2,2,2,2,2]而南京作为明朝东南财富中心,南北航运的中枢,是明朝造船的中心,上述的各种船舶,无一不在南京建造过,而其中的黄船和宝船,仅在南京有过。《龙江船厂志》“舟楫志”以该厂修造所及,将船分为五类:“乃括提举司之所修造者,类而为五:曰黄、曰战、曰巡、曰渔、曰湖是已。”[3,3,3,3,3,3,3,3,3,3,3,3,3,3,3,3,3]但因为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时,“督造主事裘衍吊取稽查,偶值回禄,遂成灰烬”。[4,4,4,4,4,4,4,4,4,4,4,4,4,4]这是导致明代中叶以前航海资料全部丧失的一场火灾,也致使李昭祥纂修厂志时可参照的文献资料非常有限。而《船政》一书因为勒石刊刻在兵部主事大堂上,得以完整保存,这是李昭祥得以大段引用的原因。未在南京打造的船只,大概在明代仅有出使琉球的专用船舶——册封舟。它就是以“新造海运船只,须要量度产木、水便地方,差人打造”[5,5,5,5,5,5,5,5,5,5,5,5]的修造原则,在福建福州建造的。明中叶后,西方战船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严重威胁我海上安全,有识之士仿造葡萄牙战船在南京造蜈蚣船,造船的技师就是从广东派到南京船厂一同建造的。可见南京实为明代造船的中心,是中国造船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地方。1、黄船明金港明代,仅有作为留都的南京建造专供皇帝御用的船舶——黄船。黄船有四种:第一种因为是预备皇帝南巡时使用的,所以叫预备大黄船。《南船纪》中说:“黄船而名预备者何?备御用也。御何用?巡幸也。”[1,1,1,1,1,1,1,1,1,1,1,1,1,1,1,1,1,1,1]《明会典》“船只”中有“黄船”一款,“国初造黄船,制有大小,以备御用”。[2,2,2,2,2,2,2,2,2,2,2,2,2,2,2,2,2,2]按《龙江船厂志》,这是最高规格的黄船,到李昭祥修厂志时,将近二百年,备而不用。《南船纪》则认为,预备大黄船“虽设不御,天下万世之幸也”。[3,3,3,3,3,3,3,3,3,3,3,3,3,3,3,3,3]这种装饰华丽的黄船犹如水上宫殿,故又称水殿黄船;第二种黄船叫大黄船,其型制比预备大黄船略大,但没有宫殿般的上层建筑。这种黄船可供南京工部派遣及宫内太监调用,是往北京运送宫中器物、食品等的贡船;第三种黄船尺寸略小些,名小黄船;第四种可能采用了沙船的型制,所以在《南船纪》中叫匾浅黄船,但在《龙江船厂志》中则与小黄船合并为一种。按制度,大黄船长八丈四寸,预备大黄船长七丈九尺三寸,小黄船七丈九尺五寸。《船政新书》说:“黄船之编审由兵科,修造由工部,拨差由外守备。驾司第移文知会而已。”[4,4,4,4,4,4,4,4,4,4,4,4,4,4]是故,黄船的建造、维持、修理、委派,分别隶属于留都南京的各个职能部门,以显其特殊的身份和用途。“黄船厂专管黄船是矣。”[5,5,5,5,5,5,5,5,5,5,5,5]2、马船、马船马船在《龙江船厂志》中不作为一种船型列出,因其系南京兵部制造和使用的船只。马船的沿革,《明会典》记载:“国初,四川云南市易马骡及蛮夷酋长贡马者,皆由大江以达京师。有司用民船载送。洪武十年(1377),令武昌、岳州、荆州、归州各造马船五十只。每只定民夫三十名,以备转送。后复定江西、湖广二省并直隶安庆、宁国、太平三府,造马船共八百一十七只,佥拨水夫二万三百六十余名。广西全州、灌阳县造马船二十一只,佥民夫五百二十五名。俱隶江淮、济川二卫。其工食料价银两,亦系原编省府征解。永乐以后,定都北京,遂专以运送官物及听候差遣。弘治十三年(1500),免广西全州并灌阳县马船民夫。其修造并差拨运送等例,详见南京兵部。”[1,1,1,1,1,1,1,1,1,1,1,1,1,1,1,1,1,1,1]可见,马船原为长江流域航行的船只,在朱元璋打造明朝的初年,马船在战争和后勤保障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洪武六年(1408)八月,朱元璋“命工部主事魏浚于沿江府县督造马船二百八十五艘,以备运载四川所市马匹。”[2,2,2,2,2,2,2,2,2,2,2,2,2,2,2,2,2,2]此即“马、快船皆国初所设,以备水军进征之用。盖马船以载军马,而快船以载辎重。”[3,3,3,3,3,3,3,3,3,3,3,3,3,3,3,3,3]洪武十七年(1384)十二月,朱元璋“诏湖广岳州等府造马船运送马匹。初,四川、云南市易马骡及蛮夷酋长贡马者,皆由大江以达京师,有司载送悉用民船。至是命武昌、岳州、荆州、归州各造马船五十艘,每艘定民夫三十人,以备转送。”[4,4,4,4,4,4,4,4,4,4,4,4,4,4]由于明初马船在战争中至关重要,朱元璋遂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正月,“置济川、江淮二卫指挥使司,辖各处马船,递江上往来军民”。[5,5,5,5,5,5,5,5,5,5,5,5]陆容《菽园杂记》有:“南京有济川卫,济本去声。此卫管马快船军。”倪涷在撰写《船政新书》时“备查《大明会典》及先后职掌,乃知江、济二卫,圣祖特设以停泊马船,管束夫役。”他在第二卷记述马船时说:“马船乃洪武元年(1368)令湖广、江西二省,太平、安庆、宁国三府沿江地方惯熟风水造船佥夫,解部听用。洪武二十八年(1395),始设江、济二卫,使之停泊船只,安插人夫,而它卫所不与焉。”但倪涷将洪武六年错成洪武元年。永乐迁都以前,马船以运载马匹为主,因此而命名。“马船上高而下浅,密舱而狭旁,便于乘坐。”迁都后,马船和快船等其它小黄船一样,成了转运贡物的船只。“迨我太宗文皇帝迁都北平,其南京并各处进贡方物数少,尚未有马快船只之差。至宣德、正统年间以后,或装载荐新品物及南京所造筛簸等项,用船数多,所过州县,动拨人夫千百名。”“照得马、快船,专备装载官物之用。”《明会典》专设“马快船”,所述甚详,兹不赘述。会典中还提到,快船可以改造成马船,万历二年(1574),曾将一百三十只快船改造成马船,使马船的数量保持在四百八十只。《南船纪》虽在卷二有“马快船条例”专章,但仅述快船而已。《船政》一书则仅有快船和平船两种详细资料。由于马船和快船常被合称“马快船”,致使有人以为这是一种船。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有“马船”,为一种仅次于宝船的中型船舶。从郑和有过的海外军事行动上看,郑和船队中有运送马匹的船只是合理的。但马船为河船,亦即沙船船型,一般情况下只能在长江流域及长江口以北海域航行,恐难以伴随郑和船队远航西洋。郑鹤声前辈在《略论郑和下西洋的船》中说:“马船又名马快船,是明初才出现的一种运输船。其所以被称为马船,是表明它属于一种运输船,其功用与当时的马船是相同的。”[1,1,1,1,1,1,1,1,1,1,1,1,1,1,1,1,1,1,1]并认为“马船的各种功能,很适于郑和下西洋的需要”。[2,2,2,2,2,2,2,2,2,2,2,2,2,2,2,2,2,2]这里是将马船和快船视为一种船只了。马船从明初开始建造,一直延续到明朝末年。二百多年间,马船仅在南京江淮卫的马船厂和济川卫的快船厂建造,和平时期的马船以往北京运送宫廷物资为主。“(嘉靖)三十七年(1558)题准,江淮、济川二卫,原额马船大小八百二(误,当为一)十七只,锦衣等四十卫快船八百只,屡经奏减,见存马船三百九十六只、快船七百五十只。及查每岁差过马快船数,大约三年之内,该用船一千余只。近锦衣等四十卫为年例帮甲,苦累消乏。江、济二卫水夫逃绝数多。往往船存甲窜,有名无实。以后将江、济二卫马船量减四十六只,止存三百五十只。各卫快船量减一百只,止存六百五十只,共船一千只。”[3,3,3,3,3,3,3,3,3,3,3,3,3,3,3,3,3]按《明会典》记载,马船统由江淮和济川两卫负责修造和驾驶,江淮卫马船定额四百零九,济川卫定额四百零八,马船总保有量八百一十七艘。相关文献中仅在《南枢志》中见有马船图像,其型制与快船、平船类似。马船、快船和平船之间的船型差异,《船政》一书的作者倪涷解释说:“马、快、平船样式,虽不甚远,而亦稍有不同。马船上高而下浅,密舱而狭旁,便于乘坐;快船上浅而下深,舱疎而旁阔,便于装贮;而平船无楼盖,装运竹木之具也。”[4,4,4,4,4,4,4,4,4,4,4,4,4,4]马船有大、小之分,以适应不同水域通航状况。马船的一大特色是船周身彩绘,这是因为它是贡船,身份特殊,沿途馆驿、卫所必须予以特殊关照,长途航行中,地痞无赖轻易不敢对它下手。快船和平船则因为运送货物一般,为方便起见,往往也在船身上彩绘,以蒙骗过关。《南枢志》所载马船有六百料和三百料两种,以往所见之快船和平船图式仅有用料尺寸,而无船只型号。马船图式不但有用料尺寸,且有船型大小,可为船舶考古和复原做参考,如六百料马船的舵杆长一丈四尺。马船的驾驶者,与快船不同,均为民间船夫。《船政新书》:“驾马船之夫,取诸江西、湖广二省,太平、宁国、安庆三府。”[1,1,1,1,1,1,1,1,1,1,1,1,1,1,1,1,1,1,1]“查国初二卫马船共八百一十七只,而夫共二万三百六十二名”。[2,2,2,2,2,2,2,2,2,2,2,2,2,2,2,2,2,2]马船船夫的来源均为长江流域地区,可见其船舶当为内河船只,而郑和航海时征调的船夫均为浙江、福建沿海的船夫。马船厂位置在南京之天宁洲,《船政新书》中提到“天宁洲江济马船厂”,[3,3,3,3,3,3,3,3,3,3,3,3,3,3,3,3,3]故可知之。后在倪涷编修《船政新书》时,“马船厂为江淮船厂”。[4,4,4,4,4,4,4,4,4,4,4,4,4,4]3、马船、海船与三四期马船快船常与马船并称,故亦常被混称为“马快船”者。《明史》“职官志”中称“风快船”,“兵志”中有“(洪武六年)命广洋、江阴、横海、水军四卫增置多橹快船,无事则巡徼,遇寇以大船薄战,快船逐之”。[5,5,5,5,5,5,5,5,5,5,5,5]则又有“多橹快船”之名。《南船纪》一书录有“快船”,并有详细的尺度说明,沈啓并说:“按快船者,专供南京贡献之政令。”则在嘉靖年间,快船主要以向北京贡献宫廷时鲜物品为主。但到李昭祥的《龙江船厂志》,虽有“快船”,且亦有附图,但无尺寸,仅注曰:“尺度载兵部《船政》书。”《船政》说:“南京兵部车驾清吏司照得造、拨两厂造修南京锦衣卫等四十卫快、平船只。”因为南京兵部车驾清吏司专门负责修造快船和平船两种船只,所以由该司主持编修的《船政》一书也就成了明代快船和平船的专著。该书首页也就仅附快船和平船图式两幅,而无其它图像。李昭祥使用《船政》书中的很多数据,但在此处避嫌,请读者自行去看《船政》一书。好在《船政》一书修成后,不仅印制成册颁发给有关部门和船厂,为便于考核比较,还将图书全文立碑石刊刻,立于兵部车驾清吏司大堂和主事大堂,火灾之后,得以保存。快船最早由朱元璋下令在浙江、福建两地建造,以备倭患。“洪武五年(1372)秋七月,诏浙江、福建濒海九卫造海舟六百六十艘,以御倭寇。”[1,1,1,1,1,1,1,1,1,1,1,1,1,1,1,1,1,1,1]随后于十月又“诏浙江、福建濒海诸卫改造多橹快船,以备倭寇”,[2,2,2,2,2,2,2,2,2,2,2,2,2,2,2,2,2,2]可见快船是从海船演化而来。因此,长江沿岸和浙江、福建沿海卫所都有建造快船的船厂。明代建造的备倭船,其中当有快船。海漕船中的遮洋船,估计也与快船无大差别。它与马船的区别就在它的底子是海船,可河运,可海行。“洪武初,置江淮、济川二卫马快船,南京锦衣等卫风快船,以备水军征进之用。”[3,3,3,3,3,3,3,3,3,3,3,3,3,3,3,3,3]此处的“风快船”就是快船,而“马快船”则专指马船。快船的功用首先在于军事目的,“洪武初,于都城南新江口置水兵八千。已,稍置万二千,造舟四百艘”。[4,4,4,4,4,4,4,4,4,4,4,4,4,4]这里的“舟”,当是快船。《明会典》记:“国初,于锦衣等四十卫,造风快船九百五十八只,以备水军征进。后止用供送官物,与马船相兼差拨。定拨各卫军丁,充小甲人夫,撑驾修造。弘治十七年(1504),裁减水军左卫二十只。十八年(1505),又减各卫多余在坞船一百五十只。嘉靖二十一年(1542),减疲敝卫分三十三只。其修造差拨运送等例,详见南京兵部。”[5,5,5,5,5,5,5,5,5,5,5,5]南京兵部的《船政》记载:“嘉靖九年(1530),本部右侍郎万镗题奉钦依,快船每二十年一造,十年一大修,五年一中修。”此乃快船修造的制度。快船修造及其承担的航运任务,是明代南京地区最重要的日常工作。大量的人口与之相关,快船的状况好坏成为南京社会安危的晴雨表。从明初到嘉靖年间,快船成了南京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船政新书》中有大量的论述,《明经世文编》中也选有论述南京船政的文章多篇,矛头直对快船,其最典型者为倪岳的《与兵部论快船事宜书》。倪岳本南京人,弘治中曾官至吏部尚书,其所陈说,最为洞彻:“窃见南京快船差使,第一艰难。……似此夙弊,无力可除,诚可悯念。因循岁久,将成不可救药之病。”与马船不同,快船的驾驶者“快船夫,国初取诸京军,无所资给而应役。后来正军不足,则滥及于军余,军余又不足,则掣及操军。船夫有正甲,有帮甲,有送船余丁,甚则一名有数名朋垛者。每船每年计用军二十五名,五百船总计十年,共享军十二万五千。”[1,1,1,1,1,1,1,1,1,1,1,1,1,1,1,1,1,1,1]快船原在拨船厂修造,后拨船厂因专门修造快船而改称快船厂。《明会典》记:“凡锦衣卫等四十卫风快船,每十年一次编审夫甲及修造差拨之事。景泰元年,俱改隶本部。七年,添设本部主事一员专管,原额船九百五十八只。”[2,2,2,2,2,2,2,2,2,2,2,2,2,2,2,2,2,2]快船夫役失常是造成明代南京社会混乱不安的因素。4、平船船间平船在明代文献资料中极少出现,《明会典》中曾提到平船,“南京后湖楼座船二只、平船一十只”。[3,3,3,3,3,3,3,3,3,3,3,3,3,3,3,3,3]《南船纪》在“后湖船”中列有“平船”,李昭祥《龙江船厂志》亦有“后湖平船”,注释中说:“船之数,为楼者一,官乘之;为平者十有二,胥役乘之。”[4,4,4,4,4,4,4,4,4,4,4,4,4,4]这里记载的“平船”或“后湖平船”都不是《船政》和《船政新书》中所记载的平船,名同而实异。惟《南船纪》“快船”条目中条陈的“平船”是本文所述之平船。[5,5,5,5,5,5,5,5,5,5,5,5]平船为何种船型?《船政新书》记载:“平船即快船也。嘉靖三十六年(1557),因解黄木,不便装贮,故量取快船八十五只,去其楼装,遂名之曰平船,而快船实总名也。”[1,1,1,1,1,1,1,1,1,1,1,1,1,1,1,1,1,1,1]由此得知,平船系快船去掉上层建筑后的一种仅有平面甲板的船只,因甲板舱面平整故名。二者之间的差别甚小,《船政新书》第四卷说:“快船上浅而下深,舱疏而旁阔,便于装贮;而平船无楼,盖装运竹木之具也。”[2,2,2,2,2,2,2,2,2,2,2,2,2,2,2,2,2,2]《船政》附有平船图,如下图。《船政》书中将平船的各种尺寸和用料,均附在快船单中,“平船勘修二单同快船单”。[3,3,3,3,3,3,3,3,3,3,3,3,3,3,3,3,3]5、海船的建造—海船(宝船)南京制造海船,从明初开始,虽然到嘉靖中被李昭祥认为“海船已废,尺度无考”,但在明永乐以前,即迁都以前,南京地区曾造过大量的海船,包括郑和下西洋用的宝船。如前述,洪武十七年(1384)八月,朱元璋命郑遇春和胡海在“金吾诸卫”造海船。到明成祖永乐年间,亦有大量制造海船的记载,如:永乐元年(1403)八月,“命京卫……造海运船”。[1,1,1,1,1,1,1,1,1,1,1,1,1,1,1,1,1,1,1]永乐二年(1404)春正月,“命京卫造海船五十艘”。[2,2,2,2,2,2,2,2,2,2,2,2,2,2,2,2,2,2]尤其是永乐六年和十七年,命工部造宝船,一次四十八艘,一次四十一艘,地点都应该是在南京。此处工部,应该是南京工部,所以,造宝船的地点应在南京。据《明世宗实录》,“嘉靖三年(1524)八月,先是南京工部派征浙江、江西、湖广、福建诸省银六万余两造海船,运送山东青州诸府布花于辽东,以给军士兼防海寇。其后青州诸府以海运多险,已将布花议折银输辽东,而派征造船银两如故。至是南京工部右侍郎吴延奉言:“海船之造,劳民伤财,无益于用,请革之。便下工部议,以为可。上从之,诏自今海船罢造,勿复征派扰民。”从此“罢海运,船亦停造”,[3,3,3,3,3,3,3,3,3,3,3,3,3,3,3,3,3]才彻底停止建造海船。李昭祥说“海船已废”不是事实,问题就如他在“快船”条目中一样,以“尺度载兵部船政书”一笔带过。期间,停造下西洋海船后,南京船厂改造运粮海船——遮洋船。“正统七年(1442),令南京造遮洋船三百五十只,给官军由海道运粮赴蓟州等仓。”[4,4,4,4,4,4,4,4,4,4,4,4,4,4]如前述,为建造遮洋船,还从宝船厂支取木料。按《明会典》,“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在京并沿海去处,运辽东粮储船只,年一次修理”。[5,5,5,5,5,5,5,5,5,5,5,5]在南京及沿海各地打造海船成为定制,会典中有“一千料海船”和“四百料钻风船”两种。在南京船厂的四部专著成书的嘉靖年间,倭患尚未形成,承平日久的人们对大型海船的建造早已失去了兴趣。海漕的停止,最终导致海船制造业的完全萧条。但南京作为明代船舶的制造和管理中心,海船的制造延续了将近二百年。南京由哪家船厂承造海船?仅从《南船纪》等书中无从判断。但从洪武初年在新江口设厂造海船来看,南京制造海船的厂家应是快船厂,龙江船厂早期也是建造海船的厂家之一。“国初设厂以来,厂外原有田地塘埂,递年召人佃种。比照税粮,计亩出办桐油、黄麻,收贮司库,以待修造黄、战等船之用。不敷,又将瓦屑坝、抽分场空地俱拨提举司召佃,亦照前例征办油麻。后因海运等大船渐次裁减,厂地空闲数多,正统、天顺间,附近居民侵占耕种,冒认上元县及各卫所税粮、屯粮。又太监郑和子孙盗卖菜地一块。”龙江船厂早期建造海船的船坞经过百多年的裁减,逐渐成为荒地,被百姓侵占耕种,其状况犹如现今的“宝船厂遗址”,沦为耕地和鱼塘。文中提及郑和子孙盗卖菜地事,可见郑和下西洋船舶的建造或与龙江船厂是有关系的。6、制造了大量的舰队,进入了新江口船战船与海船一样,仅是某类型船舶的统称。据《南船纪》和《龙江船厂志》,直到嘉靖年间,南京制造有各种战船:如四百料战座船、贰百料战船、壹佰伍拾料战船、壹佰料战船、四百料巡座船、贰佰料壹颗印巡船、贰百料巡沙船以及九江式哨船和安庆式哨船。还有一种专门为江防制造的轻浅利便船。据《明会典》,南京战船制造地点在新江口。“新江口战船,永乐五年(1407)额设一百三十一只。宣德(1426)以后,增至三百一十九只。至成化十年(1474),堪操者止一百四十只。其拆卸未造,内三四百料者俱改造二百料快船。嘉靖四年(1525),添造蜈蚣船四只。每船架佛朗机铳十二副。七年(1528)奏准,新江口造完战巡等船共四百只,每十只作一帮,日轮军一人看守。……十一年(1532),额定二百只。内两班操守一百二十二只,备补二十八只,改轻浅便利船五十只。”[1,1,1,1,1,1,1,1,1,1,1,1,1,1,1,1,1,1,1]战船的制造厂乃新江口的船厂。值得称道的是,就在罢去海运,停止制造海船后仅一年,南京就制造了当时最现代化的战船——蜈蚣船。沈啓说:“嘉靖四年(1525),为修武备,以固畿甸事。南京内外守备衙门题准,铸造佛郎机铳六副,打造蜈蚣船一只。……是年,行取广东船匠梁亚洪等三名,发仰提举司先行料造蜈蚣船一只,长七丈五尺,阔一丈六尺,及南京兵伏局铸佛郎机铳六副,给新江口官军领驾操演。”[2,2,2,2,2,2,2,2,2,2,2,2,2,2,2,2,2,2]李昭祥补充说:“蜈蚣船自嘉靖四年始,盖岛夷之制,用以驾佛郎机铳者也。广东按察使汪鋐图其制以献,上采其议,令南京造,以为江防之用。至十三年(1534)复罢之。”[3,3,3,3,3,3,3,3,3,3,3,3,3,3,3,3,3]两书均仅记录了制造蜈蚣船一只,其它三只蜈蚣船当是嘉靖四年到十三年间制造的。蜈蚣船的大小接近四百料战座船。南京制造蜈蚣船,原因是在嘉靖三年停止海运,全国停止海船制造后,仅有南京还有能力制造海船。所以,广东的船匠需北上南京,一起制造蜈蚣船。可惜,制造四艘蜈蚣船后就停止了,显然没有形成战力。如果明政府当时能在南京建造一支现代化的舰队,岂不重现郑和雄风乎。南京战船的最后制造记录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该年“南京给事中郑明选奏备倭之策,有补水兵,造战舰二条。”[4,4,4,4,4,4,4,4,4,4,4,4,4,4]《南船纪》和《龙江船厂志》虽记载了各种战船的型制,但这些战船都不是在龙江船厂制造。因其系兵船,所以制造战船的是新江口船厂。7、材料上的我国南京漕船在《明会典》中称粮船,河漕之船谓浅船,海漕之船谓遮洋船。明朝修造漕船有两个专门的漕船厂,有关漕船的情况在《漕船志》有详细的记载。南京船厂不负责建造漕船,如“清江提举司每年该造船六百八十只,俱用楠木料。内南京并中都留守司、江北直隶等卫浅船五百三十三只”。[5,5,5,5,5,5,5,5,5,5,5,5]南京使用的漕船亦由清江漕船厂修造。但在万历年间,龙江船厂也开始建造漕船了。“(万历)十三年(1585)奏准,清江厂每年修造南京锦衣等卫漕船二百一十余只,改归南京龙江关旧厂团造”。但海漕中使用的漕船——遮洋船当有一部分为南京船厂修造。因为在清江和卫河漕船厂中仅有制造漕船的记录,而遮洋船的建造量也不少。明中叶,全国建造的漕船的数量“今额,造船共一万二千一百四十三只(浅船一万一千六百十八只、遮洋船五百二十五只)”。这五百二十五只遮洋船有一部分应该是在南京建造的。南京周边地区使用的湖船、哨船、渔船等内河船,以南京制造的为多。五、叶片的船政研究明代南京造船业居全国首位,作为船舶制造中心和南北航运中心,造船史上明代南京出现四部专著也就不足为奇了。后人可以依据这四部造船专著,勾画明代南京船舶制造业的基本情况,也是本文论述的主要依据。沈啓《南船纪》和李昭祥的《龙江船厂志》最为大众熟知,《船政》和《船政新书》极少进入研究者的视线。仅有万明先生于2008年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上发表《<船政>与明代部颁船式的发现》一文,介绍了《船政》一书的基本情况,而《船政新书》更是没有引起过学者的注意和研究。以下根据四部专著的成书时间,顺序简介,依据的版本为《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的《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该书第878册为《史部·政书类》(1995年),同时将《船政》、《南船纪》、《船政新书》和《龙江船厂志》收列为一册,查阅方便。1、《南船纪》一卷。云:“国朝江南府军事院校,国宁府军马克郡,一人一,二.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2,1,2,1,2,1,1,1,1,2,1,2,1,1,1,2,1,2,1,1,1,1,1,1,1,1,1,1,1,1,2,1,2,1,2,1,1,2,1,1,2,1,1,1,2,1,1,2,1,1,1,1,1,1,2,1,2,1,2,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2.2.2.2.2.2.2.2.2.2.2.2.2.2.作者时为明南京工部营缮清吏司主事沈啓,刊刻时间不早于嘉靖二十年(1541)。《续修四库全书本》采用的版本为乾隆六年重镌本,署沈江村著。扉页左下有“本衙藏板”,应为官方刻本。卷末有“八世孙守义谨录。江宁黄字俊刊船,李咸怀、吴省南、张廷献刻字”字样。末页为沈守义跋文,记述刊刻缘由和时间,时为清乾隆六年(1741)八月十二日,刻本所据版本为其家藏印本。沈啓《南船纪》收录于《明史》,《明史》卷九十七之《艺文志二》收有“沈啓《南船记》四卷”。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书类存目”有简介:“(《南船纪》)明沈啓撰。启有《吴江水考》,已著录。是编乃启嘉靖中以南工部营缮司主事署监督龙江提举司时所撰。案《明史·兵志》,太祖于新江口设船四百。永乐初,又命镇江各府卫造海风船,皆江船也。又《职官志》所载各船,有黄船、遮洋船、浅船、马船、风快船、备倭船战船诸名。内惟遮洋、备倭二种为海中所用,故啓不之及。其余各船图形、工料数目,暨因革典司诸例,无不详悉备载。国朝江宁府设同知一员,专管督造战船。参考损益,未始非船政之权舆也。然今昔异宜,其制已不尽合矣。”[1,1,1,1,1,1,1,1,1,1,1,1,1,1,1,1,1,1,1]《南船纪》全书分为四卷,内容如上所述,因《明史·艺文志》收录时将“纪”作“记”,故时有作者用为《南船记》。李昭祥作《龙江船厂志》,即以《南船纪》为底本。《南船纪》卷之一“裁革船图之五”为“海舩”,图后有长篇说明文叙述海船的沿革,并说:“海船未可轻废也!乃职掌之工料,匠氏之图形,条述之以备为国忧民者考焉。”[2,2,2,2,2,2,2,2,2,2,2,2,2,2,2,2,2,2]故收录有“一千料海船”和“四百料钻风船”两种海船的用料资料,以备将来不时之需。周世德先生在《沈啓与<南船纪>》一文中对沈啓和《南船纪》都有详尽的介绍[1,1,1,1,1,1,1,1,1,1,1,1,1,1,1,1,1,1,1]。文中指出,一千料海船用料中的桐油用料仅为“三十二斤八两”为刻工之误,并经其推算后认为“三十二斤”当为“三千二斤”,故将“三十二斤八两”径改“为三千二斤八两”。其实亦误,《南船纪》的作者身为南京工部主事,其辖下的船厂没有海船的资料,他的这段“一千料海船”和“四百料钻风船”的材料应该出自席书的《漕船志》。《漕船志》卷之三“船纪”有《南船纪》引用的这段材料,该书本条目桐油的用料为“三千一十二斤八两”。不知是沈啓疏漏,还是刻校不严,致使资料失常,幸得周世德先生慧眼,指出错误。不过因周世德先生没有比对过席书的《漕船志》,不知原来数据,又成一错。《漕船志》成书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早《南船纪》40年,沈啓修撰《南船纪》时应该参考过《漕船志》。山东齐鲁书社1997年出版有《南船纪》影印本。2、关于船政书的规格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收在第878册。刊印时间为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正月,主持修撰的为南京兵部车驾清吏司。不分卷,有目录。目录后刊有“图式”两幅,即“快船图样”和“平船图样”。与他书不同之处,图上各部分均在相应位置著录尺寸,可谓一目了然。而如《南船纪》,附图极为简略,尺寸、制度、用料均以文字说明。万明先生发文以为这是部颁船式,实不尽然。《南船纪》中有关快船的数据已经给出。南京兵部车驾清吏司是明代南京地区负责修造船只的主管部门,与工部的职能一样。长期以来,积弊重重,为解决造船、修船中的种种问题,革除弊端,“为此,呈乞将本部题例、禁约并本年行过事宜,刊刻成书,散与各甲。被害之日,许执赴部陈告,及行该司将本年但系修造船只,收买木料各项文卷、印记,另柜收贮。司堂立石,大书以记其事”。[2,2,2,2,2,2,2,2,2,2,2,2,2,2,2,2,2,2]因此,本书的最大特点是书成之后,“觅工勒石、刊书,给甲遵守施行”。在兵部大堂和船厂主事大堂,均有石刻的船政书。南京兵部颁发条令,刊刻于石,立于堂上,透明执政,且无回禄之虞。由于修撰《船政》一书的目的是要使修造马、快、平船中各个环节有章可循,赏罚分明,所以,才在《船政》一书首刊发“快船图样”和“平船图样”。《船政》“告示”篇有一文告解释了该书刊载快船图式和平船图式的目的,主要是让各级官吏和承包修造工程的匠作按图索骥,以免偷奸耍滑。书中说:“照得马、快、平船,长短广狭俱有原定丈尺,近访得积年匠作,或多通同夫甲妄意增减,预图揽载之利者,使大其量,而容间存;存省料之心者,虽小其材,而亦用事,属固违法难轻贷。今次造修船只,匠役务要恪遵原定丈尺,如法造作。本职每日诣原厂看工,即带原画图样,随将船身前后内外,板木对象,长短、广狭、厚薄、尺寸,逐一查对。如有违式增减,定将匠作治罪,仍追工食官甲连坐。”[3,3,3,3,3,3,3,3,3,3,3,3,3,3,3,3,3]可见,《船政》一书刊发的两种船式图样,并非明代政府颁发的船只法式,仅仅是验工图。而更详细的尺寸和用料在书中都有详细的叙述。沈啓在编修《南船纪》时,曾参考过兵部的刻石,他在《南船纪》卷之一的“快船”条下记载:“船仓尺寸,出造船厂碑。”[1,1,1,1,1,1,1,1,1,1,1,1,1,1,1,1,1,1,1]如果沈啓采用的快船尺寸就是《船政》碑中的尺寸,则《船政》一书要早于《南船纪》。此外,该书中有“勘船单”和“修船单”,将造船、修船中的各个工序和环节都造表颁发给各工段主事,严格“照本宣科”。“南京兵部车驾清吏司为广德意,祛宿弊,以新船政事。照得即今快、平船只,已经申明题例,官造、官修,不许拘扰帮甲。又虑官甲人等见泥故常,心怀疑惧,复牌行造拨二厂,将一应合行事物,备细开报”。[2,2,2,2,2,2,2,2,2,2,2,2,2,2,2,2,2,2]《船政》一书在修撰过程中也参考过《漕船志》,使用了《漕船志》中的一些数据。顾起元《客座赘语》中记述南京地方志书时记有《船政志》一书,当为《船政》之误。另外,南京六作塘船厂遗址出土有木尺一把,“木尺保存完整,较为规整,实际长度31.3厘米”。[3,3,3,3,3,3,3,3,3,3,3,3,3,3,3,3,3]《船政》书中有“准淮尺造围篦”条目,附有“淮尺”一把,长度五寸,是南京兵部核准的定式尺。明代南京工部尺以兵部尺为准,如果与出土木尺比较一致的话,或可作为六作塘遗址是快船厂遗址的旁证。3、两书著录不同,2对“海船”图录的认识不同明南京工部营缮清吏司主事李昭祥撰,刊刻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前距《南船纪》成书时间仅12年。全书分八卷,有欧阳衢为之序。本书除有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外,有江苏古籍出版社点校本,点校者王亮功。点校本所据版本和点校经过,王亮功在其《<龙江船厂志>的点校出版》[4,4,4,4,4,4,4,4,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