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县庙前镇十字村龙马墓土坑发掘简报_第1页
青阳县庙前镇十字村龙马墓土坑发掘简报_第2页
青阳县庙前镇十字村龙马墓土坑发掘简报_第3页
青阳县庙前镇十字村龙马墓土坑发掘简报_第4页
青阳县庙前镇十字村龙马墓土坑发掘简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阳县庙前镇十字村龙马墓土坑发掘简报

1995年12月,青羊区庙前市交叉村的龙岗砖窑厂生产古树时,发现了两座古墓。县文物管理部门收到报告后,立即派人到现场进行调查,确定其中一座为木棺墓,并采取措施保护现场。12月21至30日,对这2座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现将收获简报如下。一、高土墩墓的发掘龙岗为一东西走向的平缓岗丘,南距九华山麓8公里,西距庙前镇1.5公里,五溪河自岗丘西北面环绕流过,青阳至九华山公路南北向横穿其间。在龙岗附近分布有20余座突出地表的高大土墩,根据多次调查和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对其中一座土墩墓的发掘情况,证实这些土墩均系人工堆积而成的墓冢的封土堆。此次清理的2座墓位于龙岗西部,紧依青九公路西侧,距1979年发现的出土双龙耳尊、牺尊、编钟、鼎等青铜器的西周墓约700米,与1989年出土菱形几何花纹戈、焰朵纹矛等春秋青铜器的地点相距仅300米,距1996年省考古研究所发掘的土墩墓仅400米。由此可以断定,该地属两周时期一处重要的古墓群区(图一)。二、木棺木棺2座墓相距30米,分别编号为M1、M2。M1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椁墓。墓坑开口于现地表以下20厘米,口大底小,坑壁平直,四角方正。口长540、宽390厘米,底长510、宽357,深315厘米。方向78°。墓内置有主棺、陪葬棺和边箱。主棺于坑中偏北部纵向置放,陪葬棺横置于主棺椁外一端,边箱平行排列于椁外一侧。边箱外的两头各竖埋一根木桩,桩直径18、高约123厘米,埋入土中30厘米。在墓底西北部发现有两根木棒,应是当时挖圹造墓时遗留的工具。葬具用细腻的青膏泥严实封闭,青膏泥层厚达123~144厘米;青膏泥以上用红黄色原坑土回填,土质坚硬,未见夯打痕迹。由于青膏泥严密的封闭防腐作用,致使葬具皆保存完好。主棺为一棺一椁。椁室由盖板、两侧墙板、两头挡板、底板和垫木组成,平面呈|=|形,长294、宽105、高102厘米。盖板用长129、宽12~18、厚15厘米的长条木20根横向铺列而成。两侧墙板和两头挡板分别由3根长270、宽15~27、厚18厘米的木枋或2块长129、宽30~36、厚13.5厘米的木板垒叠,墙板两头插入挡板两端的榫槽,呈|=|形框架垂直立于底板浅槽上。底板共10块,每块长129、宽27~40.5、厚18厘米,横向铺列,嵌于2根垫木的凹槽内。垫木由2根直径18厘米的原木砍凿而成,长分别为399、378厘米,纵向置于生土槽内。椁室内长267、宽69、高65厘米,仅能容纳一棺。棺为圆形独木,系用整段原木对剖、挖空、刨光制成,长249、直径60厘米;内壁略呈弧形,长183、宽36厘米。棺身与棺盖以子母口严密扣合。内壁和子母口刨削光洁,制作规整工细(图版壹,1、2)。陪葬棺与主棺形制相同,长210、直径46.5厘米;内壁长174、宽36厘米。棺外两端各有一截木柄与棺身相连,应是为便于抬运而留设的把手。边箱长方形,由底板、墙板、盖板组成,长154、宽93、高54厘米。四面墙板各由2块木板垒叠,两侧墙板的两头嵌于两头挡板两端的榫槽内,呈|=|形置于底板上。侧墙板长138、宽19~22.5、厚6厘米,挡板长105、宽21、厚6厘米。底板、盖板各3块,长153、宽28~36、厚4~6厘米,均纵向平铺。边箱制作较粗,用料稍加砍凿,未予刨光。葬具内淤满青膏泥。棺内尸骨已朽,未见随葬品。清理主棺内稀薄的青膏泥浆近至底部时发现灰褐色的有机物浆液,分析是腐烂的敛服尸体,另有一团红褐色圆球状泥团,应为死者头部,底部铺一层2~3厘米厚的朱砂。陪葬棺因位于墓坑边缘,青膏泥淤积较少,且已近干涸,清理时发现有少许白色粉状朽骨。随葬品分置三处,棺身一侧与椁侧墙板缝隙处摆放带鞘青铜剑、削、镞各1件;椁底板上置1竹漆包,竹包已朽,漆皮尚存,内裹带秘戈、矛、带柄铎及竹弓各1件;大多数随葬器物盛放边箱内,计有青铜鼎2件,甗、锛各1件,灰陶罐3件,漆衣陶豆1件,漆木樽、枕、盒各1件。另外,漆盒内盛有青铜矢、木篦各1件,还有一些竹木漆器已被青膏泥挤压破碎,形制难以辨认。在边箱里还发现1根长约60厘米的竹竿,估计是缠裹帛画或书铭的“铭旌”(图二)。M2小型竖穴土坑墓。窑厂取土时已严重破坏,填土内夹有新石器时代晚期鱼鳍形鼎足和陶片。墓残长300、残宽100~160厘米,随葬越式青铜鼎、印纹硬陶罐、夹砂红陶鼎、泥质红陶罐各1件。三、型承载物件,明确规定了两种典型的形制、织物、盘件和盘纹图2M1共出随葬品21件,其中青铜器11件、陶器4件、漆木竹器较完整者6件。所出的青铜器中除1件甗破损严重外,余均保存完好,且毫无锈蚀,色泽依旧。1.铜器鼎2件,形制、纹饰、大小、重量均相同。盖浅盘状,上置三小钮,中部一提环。器身方唇,子口微敛,深腹圜底,附置两长方形耳,三个蹄形足。盖、钮满饰细密的S形双钩纹,盖面近中心处有一圈绞合的绳索纹;腹中部有一道凸起的绳索纹,上下饰有S纹;耳面、背均饰S纹;足上部饰兽面纹(图三,1、2;图四,3)。器身较薄,腹部最薄处仅1毫米。盖面有三合范铸痕,腹部有两道对称的铸缝,底外中间有一道凸起的范棱,如同“一”字。盖面、上腹和器底均有明显的鎏金痕迹。足根部有少许烟炱痕。M1:10,口径13.6、腹深8.8、通高14.6厘米(图版贰,1;图五,9)。甗1件(M1:9),残损甚。甑鬲合体。甑侈口,唇外折,方形素面双耳立于口沿;鬲直口,弧档蹄形足。素面。口径15、通高24厘米。铎1件(M1:23)。合瓦形,平顶,凹口,侈铣,方形短甬。甬中空,纳一完整木柄。柄截面方形,粗端套入铎体内,其外近甬顶部有一孔纳有木销,固定木柄。柄粗端作“∩”形卡口,卡口相对处有两个销孔,用以按轴承舌,轴舌无存。铎甬四周上边饰绹纹,下边饰极细的三角雷纹地,每面各有一组勾连雷纹,午部饰三角雷纹(图四,1、2)。通长27.6、铎高8.6、宽7.6厘米(图版贰,7;图五,10)。剑1件(M1:22)。中起脊,双刃平直,于近锋处收狭。菱形薄格,圆柱形茎,环首。茎外包绕一圈薄木片,上有丝线缠缚,内中空填实圆木。剑出土时插入鞘内,完好无损,锋尖锷锐。鞘由两块薄木片依剑形尺寸挖制成形后粘合而成,外用细丝线缠绕加固,髹以黑漆,乌黑鲜亮。外形上宽下窄,从鞘口至26.4厘米处弧形内收,断面扁棱形。近鞘口处刻划细网格纹。剑通长50厘米,鞘长41.6、上宽6、下宽5.2厘米(图五,12)。戈1件(M1:26)。三角形锋,尖稍残。援细长微上扬,中起脊,援部一穿,穿上方有一鼻饰。短胡,阑侧二穿。内残,有一横穿。残长16厘米。木柲已朽,尚存漆皮。秘径3、长117厘米(图五,5)。矛1件(M1:24)。柳叶形,断面菱形。双刃锋利,本部弧折,扁椭形銎,一侧有销孔。銎中空至中脊,纳有木秘。柲保存尚好,用细圆木条做成,近底部用竹片包裹,丝线缠绕,外髹黑漆,通体饰凸弦纹。矛身长26.8厘米,柲长120、直径3厘米(图版贰,4;图五,14)。镞1件(M1:20)。两翼后撇,前部扁薄,脊有圆銎,可纳箭竿。长4.5厘米(图五,2)。矢(?)1件(M1:12)。无锋无刃,前端尖圆,体若圆柱,中部以下内收,关部有箍,带棱,错银。长铤套入竹管内,铤截面近菱形。身长3.6、铤长6.4厘米(图版贰,6;图五,11)。锛1件(M1:6)。扁平长方形,长方形銎,单面刃,宽刃微弧。两侧有范棱。长10.4、首宽4.1、厚1.6、刃宽5.6厘米(图版贰,8;图五,3)。削1件(M1:21)。弧脊凹刃,脊上有细密锯齿,柄尾端附椭圆形环。通长27.2、身宽2厘米(图五,13)。2.陶器罐3件,形制、大小、纹饰相近。泥质灰陶,胎表灰黑色。轮制。侈口,短颈,鼓腹,平底。下腹饰戳点纹。M1:15,口径12.8、底径12、高17.2厘米(图版贰,2;图五,8)。豆1件(M1:16)。泥质灰陶,胎骨灰白色。轮制。通体髹黑漆。圆唇、浅盘、喇叭形足,足中空。口径17.6、底径11.2、高12.8厘米(图五,7)。3.漆、木、竹器盒1件(M1:11)。木胎较厚,内外髹黑漆。盖覆斗状,四边稍斜,中部嵌有一铜提环。盒身长方形,直壁平底,两长边对置四铜环。素面无纹饰。盖与盒身套合严密。长44、宽39、高16厘米(图五,4)。樽1件(M1:18)。用整木挖空制成,胎骨较厚,黑漆已部分脱落。盖平顶斜弧,附两贯耳。身呈圆筒状,近口处对置两方形贯耳,下底有三个方柱形矮足。盖与樽身以子母口扣合。盖面和樽身、口、底部饰弦纹。直径16.5、通高24.5厘米(图版贰,5;图五,1)。枕1件(M1:7)。由盖、身两部分组成,厚木胎,黑漆脱落殆尽。底面皆平,背弧弓,盖、身以子母口扣合。体中空,下底内镂有三条内凹槽。素面。长46、两端宽12、中间宽13、厚8厘米(图五,6)。篦1件(M1:13)。木质,髹黑漆。背呈圆弧形,齿36枚。长7.9、宽5.5厘米(图版贰,3;图五,15)。弓1件(M1:25)。竹质。中间宽扁,两边弧曲,两端头凿有系弦凹槽。长106厘米。竹木器1件(M1:8)。名称、用途不详。由长方形木盒和一节对剖的粗竹管构成,木盒为整木挖制,两端面空敞,两弧形足嵌于竹管的槽内。盒长19.5、宽14.5、高17厘米,竹管长64、直径9.5厘米(图三,16)。此外,有10余枚细竹片,长16~20、宽2~3厘米,未见书迹。还有少量漆木器残片,个别饰有弦纹和夔纹。M2出土铜、陶器4件,其中1件陶鼎、1件红陶罐破损严重,无法复原。铜鼎1件(M2:1)。平折沿,一对方耳立于口沿上,腹壁较浅直,圜底,足细长外撇,断面呈半圆形。鼎素面。外底满布烟炱,有三角形范棱。口径21.2、通高13.2厘米(图六,1)。陶鼎1件(M2:2)。夹砂灰陶,胎呈灰红色。手制。宽折沿,盘形圜底,锥形足。素面。口径19、高19厘米。陶罐1件(M2:3)。泥质红陶。轮制。口沿外卷,折肩,深腹,平底。近底部拍印网格纹。底径16、高约24厘米。印纹硬陶罐1件(M2:4)。泥质灰陶,胎呈灰白色,火候较高。轮制。矮领,弧腹扁圆,平底。肩上贴附一对双系小贯耳,器表满饰细方格纹。口径7.6、底径9.6、高8.8厘米(图六,2)。四、文化特性分析这2座墓虽未出纪年材料,但墓葬保存较好,所获资料丰富、完整。由于皖南地区目前经科学发掘的先秦时期墓葬资料甚少,木椁墓仅见于宣城砖瓦厂1号战国墓,殉人墓此属首例。因此,关于这2座墓的年代只能依据墓葬形制、出土随葬品组合和器形特征,比照周围地区的其他同类墓推断其相对年代。M2规模小,随葬品少,但出土器物时代特征和文化属性明显。所出铜鼎作盆形,外撇细长足,且器底满布烟炱,是典型的“越式鼎”。在南方吴越墓内常有出土,如江苏六合程桥东周吴墓以及邻近的铜陵市金口岭春秋墓所出鼎就与之相类似。陶锥足鼎、印纹硬陶罐在皖南、宁镇地区春秋中期遗址的地层内多有发现,与溧水凤凰井春秋土墩墓Ⅰ式红陶鼎、Ⅱ式红陶罐的造型、纹饰相近。印纹硬陶罐附双系耳、饰细方格纹同江苏六合和仁东周吴墓的硬陶双系印纹小罐的风格相同。因此,该墓应为春秋中晚期吴越墓。M1随葬品皆为实用器皿,如鎏金盖鼎即见有使用的烟炱痕;随葬品也是按死者生前使用器物品类加以组合下葬的,兵器成组置于椁内,生活器单列边箱里。随葬品分为铜生活用具(鼎、甗)、兵器(戈、矛、剑、镞、矢)、工具(锛、削)、乐器(铎)以及少量陶器(豆、罐)和漆木器,与湘潭古塘桥春秋越墓、江苏六合和仁东周吴墓的器物组合大致相同,而与中原式或楚式墓中遵循严格的礼制、盛行随葬铜、陶礼器的组合形式迥异,符合吴越墓随葬实用器,器物组合较为“随意灵活”的基本特点。随葬品中的主体铜器,在形制、纹饰上多明显具有吴越风格,如鎏金盖鼎的造型、纹饰同江苏丹徒北山顶春秋墓的云纹鼎、粮山1号春秋墓Ⅰ式鼎相近;矢相似于丹徒北山顶春秋墓Ⅲ、Ⅳ式矢;铎同广东四会鸟旦山战国墓所出的相同;剑为起源于吴越地区而流行甚广的东周式剑;锯齿削在镇江、绍兴等吴越腹地曾有出土。剑、戈、镞、削、锛还同和仁东周吴墓同类器都很相似,尤其是戈的器体轻薄,木秘较短,具吴越徒戈的典型风格,戈穿上方带有尖翘鼻饰,更是春秋中晚期吴越戈的标志性特征。陶器中的1件豆通体髹漆,为楚式器物装饰风格,同当阳金家山九号春秋墓所出豆的器形相似。漆木器中樽、枕等器形少见,且为整木挖制,木胎较厚,造型古朴,纹饰仅见早期的弦纹、夔纹,无彩绘,与战国中期精巧的薄胎彩绘漆器相比,显得较为原始。在墓葬形制上,既有楚式风格又具地方特点,目形椁室、青膏泥封护、坑壁平直是楚墓通行的葬法,但棺作独木圆形、边箱单列椁外放置随葬品、边箱两端竖埋木桩都为其他地区同类墓所罕见,在棺椁缝隙间随葬兵器曾见于受楚墓影响的浙江凤凰山2号越墓。由上述分析,可以确定该墓所葬器物组合和器物形态主要为吴越特色,而墓葬形制和少量漆木、陶器多为楚式风格,我们认为应属于受楚墓影响的吴越墓葬,其年代的上限不早于春秋中期,下限不晚于战国早期,以定为春秋晚期为宜。M1为中等规模的单棺单椁墓。椁内随葬品除1件削外皆为兵器,戈、矛、剑、镞、弓成组摆放于死者生前佩、持部位,铎置于死者上方,口朝上,作手执挥摇状,显示了当时战争的频繁和吴越地区的“任死好勇”的民风,同时也说明墓主生前应拥有一定的武装;铎为军用乐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铎”字条注:“按金口金舌为金铎,所以备武事”,《国语·吴语》记(吴王)“既阵,……亲就鸣钟、鼓、丁宁、于、振铎,勇怯尽应”,可见铎的使用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