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规院的改革开放与弹性规划亲历春天的故事回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20年_第1页
中规院的改革开放与弹性规划亲历春天的故事回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20年_第2页
中规院的改革开放与弹性规划亲历春天的故事回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20年_第3页
中规院的改革开放与弹性规划亲历春天的故事回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20年_第4页
中规院的改革开放与弹性规划亲历春天的故事回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20年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规院的改革开放与弹性规划亲历春天的故事回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20年

这是时间的推移,也是历史的必然。中规院在深圳的起点年与深圳分院更名年恰好与邓小平两次南巡同年。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响应特区的召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赴深编制总体规划;1992年,邓小平第二次南巡。顺应特区的发展,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正式得名。从伟人的一个创想,到宏伟蓝图的实现,深圳特区的发展凝聚着无数规划人的智慧和心血。特别是中规院极具前瞻性和战略意义的《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为当年的小渔村发展成为现在的大都会留住了宝贵的空间资源。值此中规院深圳分院成立20年之际,我们采访了深圳分院几位前任院长,请他们谈谈任期中最难忘的经历、最难忘的故事、最深切的感受……这些具有历史节点意义的片段,不仅反映了深圳分院与特区发展的关系,更是改革开放时代中国规划事业的一个缩影,通过深圳规划这个窗口,可以一瞥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以控规划为背景的深圳实践1984年秋,年近六旬的宋启林带领中规院深圳特区总体规划工作组10余人南下。次年元旦他在《深圳初咏》一诗中以“浪博云天”写照自已的心潮。当时他暗下决心定下两个目标:一是将深圳总规做成世界一流,二是抓住机遇扩大中规院在深圳的影响。工作组第一年的工作为1985年末中规院深圳咨询中心(深圳分院前身)的成立创造了条件。作为中心首任主任的宋启林在深分院成立20年之际,专门撰文回忆《不解的深圳之缘》。深圳总规的主要目标是通过20万人,宋启林说当时搞总体规划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将未来深圳特区搞成多大规模?时任中规院院长的周干峙提出了弹性规划理念。所谓弹性,虽然包含考虑发展受阻的可能性,但实质上是要为深圳超常高速发展提供规划的足够支撑,搭好空间结构上的总体框架,这样才能进退自如,始终保持规划的主动性。当时我们彻底解放思想,测算出特区内可能会发展到200万人,在道路骨架具有很大刚性不易调整的情况下,做到适应200万人的规划框架。按当时对深圳的议论,上下各方面的意见比较保守。有人甚至认为深圳最多发展到四五十万人足矣。当时有领导指示不能搞特大城市,可按80万人规划。对此我们搞了点策略,端出了2000年常住人口80万人加暂住人口30万人的盘子,这样既不突破特大城市的杠杆,也可为特大城市规模垫底。因此总体规划得以顺利通过,没有在规模上纠缠。宋启林说,这个秘密直到1989年他为市领导起草报告时,才首次公开透露出来。正是由于深圳总规这种战略远见,才为后来深圳大规模发展预留了空间。包括将机场选在远离市区30多公里外的黄田;将福田作为全市未来的新行政、金融、文化中心;在南部沿海规划了第三条东西大通道;预留了地铁和轻轨线路位置;南北向沟通东西三条大通道的众多干道上预留了大量立交桥的位置。这个总规创造性地奠定了深圳的城市空间模式——多中心串珠式组团结构,被建设部评为1986年全国优秀规划一等奖。中规院一大批老中青规划人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虾壳上的“病”与“机”深圳总规编制一直将眼光盯在福田区莲花山周围近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里将是未来深圳的中心区(现已成为现实)。但是有香港开发商有意出巨资和市政府签订协议,准备将此地用来经营房地产,并为此先后做过八版规划。此事惊动了周干峙院长,他约集几位德高望重的专家一起说服市领导,力求保全这块未来的“中心区”。我们从深圳总体规划构想出发,将前八版规划予以否定。按我们对福田作为未来全市行政、金融、文化中心的统盘考虑,吸取中外规划格局精华,暗寓风水意象,规划了一条北起莲花山顶到南部皇岗山头的正南正北中轴线。中心采用棋盘网格布局,南端以深港高速路半圆形环绕,东西两侧保留原有排洪通道,成为有山有水、既规整又活泼的大框架。我们在一个月内突击画出一幅大气漂亮的新福田规划总平面图,当即受到市领导赞赏。市政府当即决定与港商展开谈判,撤回了福田新区开发权的协议。于是我们趁热打铁编制福田新区规划。由于没有1:2000的测量图,我们便通过关系从省测绘局借来刚测出的1:1000的福田新区测量图将就着用。这么大比例尺的测量图拼起来有五、六米见方,只能架在用六张单人床连接起来的大平台上凑合着干。为赶时间,1986年春节我们没有休息,虽然很累,但别有情趣。初二这天,正当我和另外一位同志趴在大平台上定线时,深圳市分管城建的副市长前来慰问,连声惊呼:“延安精神!延安精神!”黄田机场选址问题宋启林于1986年春节后回北京从事研究工作,第二年发生的一件重要事情让他再次搬出深圳总规。他回忆说:1987年秋冬之交,当我正埋头研究《我国未来城市土地利用的理论与对策》课题时,建设部副部长周干峙打电话将我叫去,要我为部里提供深圳总体规划中关于黄田机场选址的资料。原来是深圳市准备推翻总体规划中黄田机场场址,改在南山区白石洲(现深圳大学位置),当时民航总局已批复。建设部认为不妥,准备向国务院正式写一个报告,坚持总体规划不变。我提供的资料主要是表明当时总体规划将机场定在黄田的各种依据,如果将机场建在白石洲,那么未来深圳向西部发展就没有空间了。我们强调一定要吸取国内不少城市市区附近的机场被迫迁址的沉痛教训。此事后来引起国务院领导过问,要求科学决策,重新研究。有关负责同志亲临深圳,坐直升飞机在两处选址仔细勘察,召开了多次座谈会,充分听取各种意见。在规划大师陈占祥等老专家的据理力争下,最后决定将机场定址在宝安区黄田村。事实证明,黄田机场选址富有远见卓识,既没有制约深圳向西发展,同时机场本身也未受到城市建设的影响。当年我们按200万人规划城市框架时,有人讥讽太大,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初为什么不考虑更大一些。深圳规划设计的“变”1992年,对于时任中规院副院长兼深圳分院院长的罗成章来讲,“最难忘”的当然是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在接受本次专访时,他回忆起那一年在深圳分院工作的经历仍然十分激动。那一年院里决定由我兼任深圳分院院长,这是第一次由总院副院长兼任这一职务,我深感责任重大。邓小平是在92年2月份到深圳的,当时他的讲话尚未公开发表。3月份,当我坐火车前往深圳时,一路上思绪万千:由于国家实行第三次宏观调控,对投资和消费紧缩力度较大,经济增长率回落,整个城市规划设计市场随之缩小,当时分院年初签订的合同仅有几十万元,生产任务严重不足。面对这种形势,我感到压力很大,到了深圳睡不着觉,思虑着如何尽快打开局面。因为着急,眼睛上火了,双眼都肿起来了。在住院期间,我有时间系统思考了分院的工作:分院要走出深圳,面向整个珠三角承接任务;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出精品、出品牌,增强分院在市场的竞争能力;改革分配制度,最大限度激发分院全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分院职工始终保持良好精神状态。依循这样的思路,在眼疾完全治愈后我抓紧利用规划设计任务不足的空闲之机,首先从健全管理制度着手,对分院内部进行“治理整顿”;为一些愿意从北京来深圳长期工作的技术骨干办理了常住户口;尽快完成将深圳咨询中心更名为深圳分院的全部手续……我们所做的一切仿制是在为迎接“巨变”作准备。5月份,邓小平南巡讲话公开发表,一时成为中国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强大动力。下半年开始,深圳及全国各地的规划设计任务迅速多了起来,珠三角众多城市纷纷找上门来,分院规划设计任务应接不暇,人手也出现了严重短缺。面临大好机遇,分院全体同志团结一致,同时广泛吸纳社会人才资源,努力拼搏,开拓进取,写下了分院历史上辉煌的一页:当年完成项目的产值突破千万元,相当于深圳分院前八年产值的总和;承接项目遍及整个珠三角,规划设计质量和竞争力大大提高。这一年我最深切的感受就是邓小平的名言:“发展才是硬道理”。院校院校院逐步形成现任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的王凤武曾于1995年至1997年担任中规院深圳分院院长。之前分院长基本上是一年一换,而王凤武这届却任期三年,而且是受命于“困难”时期——在经过1992年以来几年的大发展后,国家又一次采取宏观调控措施抑制经济过热,特区规划项目大大减少致使分院暂处“低谷”。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在队伍现任中规院副院长的李迅于2000年至2002年担任深圳分院院长。他也是两赴深圳,1984年第一次赴深圳编制总规时,他还是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轮到他当分院长时,“最难忘”的就是缺人才。李院长介绍说,上个世纪末,由于总院规划任务量逐步增大,深圳分院业务骨干陆续返回北京工作,到2000年底在深圳的本院正式职工仅有26人。骨干人员的减少使分院难以承担一些综合性、高难度的项目,人才培养成为当务之急。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总院决定对分院进行用人制度改革,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制。分院加大了外聘技术人员的比例,对他们反映的人事和待遇方面的问题从制度上加以解决。还特别注重外聘骨干人员的培养,鼓励年轻人挑大梁,承担重要项目的主持人。分院与每位职工以合同方式确立聘任与被聘任关系,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三个年度的定岗考核。同时进行了人员结构调整,逐步形成合理的梯级结构。项目组全面配备外聘绘图员,使绘图员总数达到12人,缓解了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大量简单劳动的矛盾。还逐步为技术骨干配备助手,以解脱大量琐碎事务。分院还努力建设“学习型”团队。三年中共组织12批29人次赴国外进行短期培训考察,分院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每周五下午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及学术沙龙活动。还组织参加了各种类型的培训考核活动,包括质量管理内审员培训班、网上办公培训班、绘图员定级考核等。为提高英语水平,方便对外交流,分院每周四晚上举办英语口语培训班“英语之夜”。从2000年初至2002年底,分院一共引进专业技术人员27人和辅助人员19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5人,有21位技术人员取得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一批年轻技术骨干成长起来,为分院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后劲。深圳1年:以质量为中心,制定规划、制定法定图则、因计划而兴现任中规院深圳分院院长的刘仁根担任过两届分院长,1994年为第一次,2003年至今再主深圳分院。刘仁根同时作为总院副院长,在谈到深圳分院20年时高度概括了她的过去、现在和将来:1984年,应深圳市人民政府邀请,作为全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和学术信息中心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深圳设立了分支机构——中规院咨询中心(深圳分院前身)。近20年来,深圳分院立足深圳特区,驰骋于珠三角地区,相继承担了深圳特区城市总体规划、科技工业园总体规划、罗湖旧城改建规划、福田中心区规划、沙头角分区规划、梧桐山风景区总体规划、皇岗口岸总平面规划、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规划等数百项重要规划设计任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分院业务内容不断拓展,工作范围不断扩大,为深圳市和珠三角地区的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1984—2000)》等一大批高水平的城市规划设计成果先后多次获得建设部和省市优秀规划设计奖。现在深圳分院共设6个设计室,承担城市规划体系内不同层面、不同专项的设计任务。经过长期的规划设计实践,已炼就出一支思想活跃、作风严谨、技术过硬的优秀队伍,形成了一套完整有效的规划设计、科研管理程序与方法。深圳分院坚持以发展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以创新为动力,以“出人才、出成果、出经验、出效益”为目标,以诚信服务为立足之本。刘院长在院庆之际表示:深圳分院将与时俱进,稳固发展,不断创新,继续为深圳特区和泛珠三角地区的城市规划做出更大页献。王凤武副司长回忆说,面对当时分院项目锐减,收入锐减,人员锐减的情况,分院充分利用“项目淡季”进行更具战略远见意义的研究工作。一是对《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进行修订,参照世界先进做法,对深圳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市政、交通、园林等方方面面进行统一规范。这份重要技术文件不仅解决了深圳的问题,对推动全国城市规划的标准化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后被评为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二是受深圳市规划局委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