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颁布均田令A.颁布均田令B.整顿吏治C.迁都洛阳D.移风易俗5.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四个政权一个重要的相似点是A.都曾定都长安B.都处于全国分裂之中C.都曾统一或据有过黄河流域D.都因少数民族入侵而结束6.东晋“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导致这一局面形成的根源在于()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单选题1.东汉末年,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内迁的少数民族有A.匈奴、鲜卑、羯、氐、羌B.蒙古、鲜卑、羯、氐、羌C.匈奴、靴帽、羯、氐、羌D.南诏、蒙古、羯、氐、羌2.有学者称,南朝的四个短命朝代均为军阀所建,他们渴望建立皇朝,却无法集中权力。这四个朝代皆定都于A.洛阳B,长安C.建康D.汴梁3.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下列哪一趋势B.分裂走向统一C.中央集权加强D.经济中心南移4.观察下图,与图直接相关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A.A.大将控制兵权B.士族制度盛行C.地方割据势力强大D.宦官外戚交替执政7.某史书记载:''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这一现象发生于A.西晋B.北魏C.隋朝D.五代8.魏晋南北朝曾统一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有A.曹魏、北魏B.西晋、东晋C.前秦、东晋D.前秦、北魏9.“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魏晋时期颁给少数民族官印大致有几个特点:一是首字多有“魏''或“晋"字,以标明至高无上的权威;二是官印中多有族名;三是对归附投降的少数民族首领多赐带有''归义"字样:四是印钮多为驼钮。如图是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印章:“晋归义羌侯"印。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西晋政府实行相对开明民族政策B.西晋时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C.西晋政府颁印有利于民族的交融D.西晋时少数民族逐渐主导了局势10.相传,诸葛亮曾在云南大规模推广茶叶种植,才有了如今举世闻名的普洱茶。为了纪念诸葛亮,当地人们奉诸葛亮为茶祖。类似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在西南地区还有很多。上述传说可用于印证三国时期()A.西南地区得到开发B.西南地区农业耕作技术改进C.人民生活普遍富足D.茶税成为蜀国主要收入来源H.魏晋时期,为抵御异族侵扰,保卫家园,汉族出现''教以骑射挽强之术",弱冠生也“别有博射,弱弓长箭",南方儒雅为主的单一体育也被打破,转向重射猎、摔跤等。“五胡"入主中原后,受汉文化影响,也习射礼、围棋、投壶等。这反映出当时()A.尚武风气蔚然成风B.胡汉文化交流互鉴C.社会政局动荡不安D.民族交融形成高潮12.东汉时期,外戚利用皇帝幼弱,专擅朝政,宦官拥立幼主,操纵政权的现象时有发试卷第2页,共6页西晋:司马炎生。东晋时期的政治舞台上外戚、宦官的身影,就黯淡下去了。这一现象折射出东晋()A.西晋:司马炎生。东晋时期的政治舞台上外戚、宦官的身影,就黯淡下去了。这一现象折射出东晋()A.宗法观念淡化B.君主集权削弱C.门阀士族衰落D.监察制度周密13.某同学在预习《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这一单元时,做了几张卡片方便记忆。其中一张与史实不符,这张卡片是2®刨东晋:司马容南朝包括:北朝包括: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A.加剧了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B.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C.导致了南北方都长期四分五裂D,源于少数民族先进制度的扩张15.明堂起源于西周,是对朝堂及太庙的美称。汉武帝曾复原明堂,此后长期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仿汉制修建明堂,并亲赴祭祖。据此可知,北魏孝文帝此举意在A.彰显北魏政权的合法性B.加大汉化改革的力度C.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D.缓和阶级与民族矛盾16.“江南......至于元嘉末(424年一453年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鄂、杜(北方)之间,不能比也。"这反映了A.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趋势明显B.江南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宋、齐、梁、陈D,14.下图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迁徙示意图。C.中原地区经济情况急剧衰退D.江南基本上已经消弭了战乱17.下表为西晋、东晋文学家分布(现代省份统计C.中原地区经济情况急剧衰退D.江南基本上已经消弭了战乱17.下表为西晋、东晋文学家分布(现代省份统计晋A.文化发展出现多个中心B.南北发展水平趋向平衡C.北方文化发展衰败D.各地文化交流频繁18.南北朝时,北人骑马是日常生活,南人则畏马如虎。唐代时,南北人对骑马己经习以为常,男女皆然。唐人骑术水平不差,是以马球成为常见运动。材料现象反映了唐朝晋这反映出()二、材料分析题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史籍中保存了极为丰富的人口资料。先秦时期人口在两千万左右;西汉平帝时约五千万;东汉初二千七百余万,东汉中期约五千万;唐初一千万,开元时五千万;清初三千万,清乾隆初年时一亿四千万,道光时四亿一千万。秦派军队征服了珠江流域的越族后,在那里设置了桂林、南海、象郡三个郡,同时迁移中原居民五十万人与越族杂居,中原的铁器和先进技术也随之传入越族地区。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率鲜卑贵族南迁并定都洛阳,使得拓跋部这个文化程度较低社会发展落后的部落逐步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唐末以后许多中原人民迁到契丹境内;南宋与金对峙时期,大量北方居民南迁。—摘编自王春香《浅谈中国古代人口的变化和人口迁徙》材料二魏晋统治者为了扩充军队,增补劳动力,通过强制和招引,迫使匈奴、羯、氐、羌、鲜卑5个少数民族向南迁徙,史称“五胡内迁”。自西晋末年至南北朝时期,又出现了竿见的“北人"南下现象,《晋书•食货志》就此写道“晋末,天下大乱,生A.北方文化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B.男女社会地位趋于平等C.民族交融为中华文明注入活力D.游牧经济范围不断扩大试卷第4页,共6页京邑阳安阳民道尽,或死于干戈,或毙于饥馒,其幸而存者盖十五焉。"在三国两晋南北朝,一度存在多个相互敌对的政权,每个政权的内部又存在多个敌对势力,“胜者为王败者寇",流人也便随之多了起来。大批流人被迫迁往偏远地区,在当时自然会带来一系列员面影响:但从另一角度看,对流放地区的发展是起了一定作用的。如三国时期的虞翻,曾被流放到交州。史书上说,他在那儿“讲学不倦,门徒常数百人"。—摘编自李春光《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动(三)》三京邑阳安阳民道尽,或死于干戈,或毙于饥馒,其幸而存者盖十五焉。"在三国两晋南北朝,一度存在多个相互敌对的政权,每个政权的内部又存在多个敌对势力,“胜者为王败者寇",流人也便随之多了起来。大批流人被迫迁往偏远地区,在当时自然会带来一系列员面影响:但从另一角度看,对流放地区的发展是起了一定作用的。如三国时期的虞翻,曾被流放到交州。史书上说,他在那儿“讲学不倦,门徒常数百人"。—摘编自李春光《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动(三)》三、论述题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古代王朝都城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下表为中国古代部分朝代都城及现今地名统计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至南宋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人"南下的原因及影响。城现今4现今西安兴代地名朝朝河南i西安朝安西安河南i开封i朝安汉汉河南£i1朝②4941朝②494年,北魏孝文带迁都至洛阳。③隋唐两代均以洛阳为东都。④1421年,明成祖朱棣把明代商嗡从应天(今南京)迁到北京。⑤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北京,清政府把高强郎詹归匕京,开始了对成都的统治。阅读表格,从中分别提取中国古代王朝都城选址的两项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予以说明。(要求:信息准确,史论结合)注释:①商代商城原在亳,今河南商丘北,公元14世纪,商王盘庚把瑚蝴壮迁址试卷第6页,共6页【详解】东汉以来,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已陆续向内地迁徙,魏晋时,西、北各少数族人民向内地迁徙的活动,更加频繁,而且种族很多,主要有匈奴、羯、氏、羌以及鲜卑五族,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南朝四个朝代的都城均定在建康,故选C;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o【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社会动荡,所以排除BC;当时少数民族内迁,同中原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的融合,所以A符合;经济中心南移始于东晋,而北魏孝文帝改革体现了要学习汉族文化,排除D。故选A。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详解】图片描述的是都城从平城迁移到了洛阳,C项正确;图片内容与均田制、整顿吏治以及移风易俗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详解】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曹魏、西晋、前秦和北魏都曾统一或据有过黄河流域,C项正确;普魏定都洛阳,排除A项;西晋实现了全国的统一,排除B项;曹魏不是因为少数民族入侵结束的,排除D项。故选C项。【详解】依据材料中“宰辅执政,政出多门”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的是东晋时期门阀政治盛行,士族左右朝政,架空皇帝,是形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东晋时期“宰辅执政",不是大将控制兵权;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东晋时期“宰辅执政",架空皇权,并非是地方割据势力强大;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门阿士族左右朝政,与宦官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答案第1页,共5页【详解【详解】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改鲜卑姓为汉姓,从而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故答案为B项;西晋、隋朝和五代时期没有出现通过改革将少数民族姓氏改为汉姓的史实,排除A、C、D项。【详解】根据所学可知,4世纪时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北方。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于5世纪统一北方,答案为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中国)。结合所学西晋是统一国家,根据材料可知中央政府“至高无上的权威",少数民族处从属地位,D项描述有误,D项正确;西晋政府颁给内迁的少数民族酋长印信,说明认可了少数民族的内迁,政府实行相对开明民族政策,A项描述正确,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西晋时有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B项描述正确,排除B项;王侯将相是中原的体制,“晋鲜卑归义侯"金印所反映的是鲜卑南迁进入中原之后,鲜卑民族主动融入到汉文化当中来,吸纳中原的礼乐典章制度的历史史实,是民族交融的政治表现,C项描述正确,排除C项。故选D项。【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诸葛亮曾在云南大规模推广茶叶种植"、“类似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在西南地区还有很多''等信息可以得出,在三国时期西南地区在蜀国的治理下得到开发,A项正确;从题干材料中无法得出西南地区农业耕作技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前后的变化,因此也就无法体现技术的''改进",排除B项;在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不高的情况下很难做到人民生活“普遍"富足,这与历史史实不符合,排除C项;根据材料中“推广茶叶种植''无法得出蜀国的收入来源就是主要依靠茶税,排除D项。故选A项。【详解】材料第一部分是汉族学习少数民族骑射,第二部分讲述少数民族学习汉文化,故反映出当时胡汉文化交流互鉴,B项正确;“尚武”是对材料的部分反映,排除A项;材料是相互学习,而非“社会政局动荡不安",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民族交融形成高潮",排除D项。故选B项。【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至东晋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晚期,外戚、答案第2页,共5页宦官交替专权,这些人都是依靠皇权崛起,宦官交替专权,这些人都是依靠皇权崛起,而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兴起,君主集权削弱,因此,外戚、宦官的身影,就黯淡下去了,B项正确;外戚属于宗法范畴,宦官不属于,排除A项;东晋时期,门I阀士族兴起,排除C项;外戚、宦官兴衰与监察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详解】根据所学,魏不是曹操建立的,而是曹操了曹丕所建,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BCD正确,不符合题意。【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内迁,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中原汉族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了南方的民族融合,B项正确;北民南迁,促进江南开发,南北经济发展日渐趋于平衡,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相对稳定,没有长期四分五裂,北方也在民族交融基础上,孕育着统一趋势,前秦短暂统一,后来北魏统一北方,"导致了南北方政权都长期四分五裂"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匈奴等北方民族主要是游牧民族,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科技文化等都落后于中原地区,D项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详解】由材料“明堂起源于西周,是对朝堂及太庙的美…此后长期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可知明堂是国家礼制的代表性政治符号,北魏仿汉制修建明堂,并亲赴祭祖体现了北魏国家政权正统性、合法性的构建,A项正确;北魏的汉化改革主要指改姓氏、断北语、易服饰等文化建设和以均田制,官僚制为代表的一系列封建化建设,主要目的是促进北魏社会转型与进步。北魏修建明堂是为了彰显对中国统治的合法性、正统性,与汉化改革的出发点不同,排除B项;北魏建明堂主要目的是宣扬统治正统合法性,并非学习借鉴,排除C项:根据材料与史实,阶级与民族矛盾在此处并无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详解】材料反映了南朝元嘉年间,江南地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百姓安居乐业,这些现象说明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社会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B项正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在唐朝中后期逐渐南移,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没有反映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排除C项;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相对安定,但并没有彻底消弭战乱,排答案第3页,共5页【详解】【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先秦时期人口在两千万左右;西汉平帝时约五千万;东汉初二千七百余万,东汉中期约五千万;唐初一千万,开元时五千万"及所学知识可知,先秦至南宋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是人口数量长期保持低水平状态;呈周期性规律变动、更替基本相(2)原因:根据材料“秦派军队征服了珠江流域的越族后......同时迁移中原居民五十万人与越族杂居,中原的铁器和先进技术也随之传入越族地区”“北魏孝文帝率鲜卑贵族南迁并定都洛阳''可得出,"北人''南下的原因是统治者的政策;根据材料“晋末,天下大乱,生民道尽,或死于干戈,或毙于饥馒,其幸而存者盖十五焉"可得出,北方战乱,政局不稳,南方相对安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民众自发迁徙。影响:根据材料“迁移中原居民五十万人与越族杂居,中原的铁器和先进技术也随之传入越族地区大批流人被迫迁往偏远地区,在当时自然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但从另一角度看,除D项。故选B项。【点睛】【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与西晋相比,东晋南方文学家在数量上有较大增加,这是由于南方经济开发的结果,因而南北方的社会发展水平趋向平衡,B项正确。仅从各省文学家情况,难以得出文化发展有多个中心,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北方文学家数量有所减少,但不能由此得出文化发展衰败,排除C项;仅从各省文学家情况也难以得出各地文化交流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不断南下,甚至建立政权,促进了民族大交融,而民族之间的交融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从而使得骑马和马球成为唐代人们日常生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