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中考语文教材复习专题:古诗词鉴赏课件_第1页
甘肃中考语文教材复习专题:古诗词鉴赏课件_第2页
甘肃中考语文教材复习专题:古诗词鉴赏课件_第3页
甘肃中考语文教材复习专题:古诗词鉴赏课件_第4页
甘肃中考语文教材复习专题:古诗词鉴赏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九古诗词鉴赏12知识梳理素养形成真题自测明确考向①内容:第一句点明地点,第二句写诗人行至孤山寺所看到的山光水色等远景。④情感:颈联即景生情,吐露心声,既言无舟渡船,又说无路进仕,抒发了诗人想投身于仕途之中,大展宏图,干一番事业,却又苦于无人引荐、提拔的无奈之情。“红衣”指荷花,贺铸有“红衣脱尽芳心苦”句。①内容:写出征前的准备和出征的线路。④情感:颈联即景生情,吐露心声,既言无舟渡船,又说无路进仕,抒发了诗人想投身于仕途之中,大展宏图,干一番事业,却又苦于无人引荐、提拔的无奈之情。[李白《行路难》(其一)];黑云压①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②。【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意境的理解和评价。“浮云”既是实写眼前之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③写法+哲理:这两句对仗工整,宛若天成,用“去”和“来”对比,既表现了词人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又传达出看到旧识重来的欣喜,阐述了新旧事物相替的哲理。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③。探究作者的写作风格与写作意图,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思想背景,知人论诗。A.首句“袅袅”兼写外貌与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荷花的柔丽妩媚、婉转多姿。如:《江南逢李龟年》《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4.从考点来看,主要有理解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情感)、理解诗歌内容、品析词句妙处和分析表现手法等考点。D.①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例: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沙场秋点兵”渲染出战争的浓烈氛围。真题自测明确考向样题1

(2020·省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卜算子·席间再作葛立方袅袅水芝①红,脉脉蒹葭浦②。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③。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④举。【注释】①水芝:荷花的别称。②蒹葭浦:一般的、寻常的水滨。③盈盈女:姿容美好的女子,此处指荷花。④流霞:神话中的仙酒,此处指美酒。1.根据词意,完成填空。紧承“盈盈女”,下阕以“________”喻荷花,与上阕“________”一句照应。【答案】红衣袅袅水芝红【解析】此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叶叶红衣当酒船”的意思是:片片荷花瓣儿,像少女身上的红衣,用这花瓣儿来盛酒。“红衣”指荷花,贺铸有“红衣脱尽芳心苦”句。据此,这里以“红衣”比喻荷花。“袅袅水芝红”的意思是:红嫩的荷花婷婷袅袅。与下阙的“叶叶红衣”相照应。2.对词中叠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袅袅”兼写外貌与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荷花的柔丽妩媚、婉转多姿。 B.词人笔下的风不是狂风,而是“淅淅”的风,充分衬托出荷花的生动情态。 C.词中以“淡淡”状“烟”,营造朦胧的、似轻纱般的意境,衬托荷的姿态优美。 D.饮酒赏荷本是赏心悦目之事,但从“草草”“细细”来看,作者其实在借酒消愁。【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对诗词的赏析。D.“作者其实在借酒消愁”表述有误,应该是:从“草草”“细细”来看,写出了词人随意摆酒杯,细细品美酒的动作情态,表现了词人疏神达思、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故选D。☞样题2

(2020·兰州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②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③后,酒醒却咨嗟④。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注释】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②壕:护城河。③寒食: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④咨嗟:叹息、慨叹。1.词作中,“一城”与“________”相结合,写出词人登高远眺所见的阔大高远之景。【答案】千家【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分析。“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因此“一城”所对应的词是“千家”。2.你如何感受到词中作者面对人生失意时的积极心态?结合词作内容,简要分析。【答案】他阐述的心态是:表达了作者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诗酒趁年华”,可谓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表明作者要趁年华尚在,在自己感兴趣的事业中要有所建树的积极心态。【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词间有淡淡的惆怅,更多的是一股卓立于人间的“超然”。据此作答。☞样题3

(2020·天水卷)古诗词赏析。【甲】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乙】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下列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主要写的是王维出使边塞途中的所见所感。 B.【甲】诗通过“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候骑”等自然景物,向我们展示了边塞的神奇壮丽。 C.【乙】词境界阔大,气魄宏伟,刚健峭拔,苍凉悲壮。所以王国维称之有李太白“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之风。 D.【乙】词的上阕写景,围绕“异”字,分别从雁无留意、边声四起、孤城闭三个方面勾勒出西北边境肃杀凄凉的秋景,暗含着军事态势的严重。【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B选项中“候骑”是“担任侦察巡逻任务的骑兵”,不是自然景物。故选B。2.在诗词大会上,有道文字线索题的答案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比赛中,主持人已给出了A、B、C三条线索,请你再编写一条D线索,让答题者最终锁定答案。A.该诗人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尤长五言。B.世人将李白、杜甫与他并称为“天才、地才、人才”。他精通诗、书、画、音乐等,有“诗佛”之称。C.此诗是诗人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途中所作。D.

【答案】示例一:这两句诗运用对偶手法,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奇观”,其中“圆”、“直”两字极富神韵。示例二:营造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大漠奇特壮丽风光的赞美。(只要能够体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线索的答案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意境的理解和评价。解答此题先要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描写的意境,这两句诗写“大漠”、“孤烟”,写“长河”、“落日”,看似几个漠不相关的景物的简单罗列,实际上,其间是密切联系的。在这里,“大漠”与“孤烟”互衬,“长河”与“落日”互衬,作者以景物之单调写塞上之广阔,以阔大苍茫的意境,衬托哀婉凄美的情思,从而把塞外风光描绘得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诗句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近代学者王国维赞为“千古奇观”。北宋文学家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结合以上内容,抓住几个关键点进行线索提示。3.【甲】诗和【乙】词都借用了“勒石燕然”的典故抒发感情,有什么异同?【答案】相同点:都表现了边关战事吃紧。都含蓄地表达出慷慨雄壮的思想感情。(答出一点即可)不同点:【甲】诗作者借此典故,将镇守边关的节度使崔希逸比之为窦宪,有称颂其战功之意。【乙】词作者借此典故,写了将士们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需结合典故的来历和主题,“勒石燕然”的典故指《后汉书·窦宪传》记载,“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甲】诗中,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出塞巡视宣慰,“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两句的意思是诗人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诗人在此引用“勒石燕然”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赞美和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乙】词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意思是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表达了将士们思乡心切而不得归,渴望建功立业而功业未成的愁苦之情。二者的相同点:都表现了边关战事紧迫,守边将士的爱国情怀以及慷慨雄壮之情。地区年份篇目分值分析诗词的形象理解诗词的意境把握诗词的主题(情感)理解诗词内容品析词句的妙处分析表现手法文学常识省卷2016《题乌江亭》5√√2017《如梦令》5√√2018《公子行》5√√2019《清平乐》5√√√2020《卜算子·席间再作》5√√√√地区年份篇目分值分析诗词的形象理解诗词的意境把握诗词的主题(情感)理解诗词内容品析词句的妙处分析表现手法文学常识兰州卷2016《望江南》4√√2017《金城北楼》5√√√√√2018《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5√√√√2019《好事近·梦中作》5√√√√2020《望江南·超然台作》5√√√地区年份篇目分值分析诗词的形象理解诗词的意境把握诗词的主题(情感)理解诗词内容品析词句的妙处分析表现手法文学常识天水卷2016《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10√√√2017《落梅》10√√√√2018《望岳》《登飞来峰》10√√√√√2019《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10√√√√√2020《使至塞上》《渔家傲·秋思》10√√√√√√√上表是近五年来甘肃省中考关于古诗词鉴赏考点的考查情况统计表。据此我们可以看出甘肃省中考在古诗词鉴赏方面的一些命题特点:1.从考查地区看,全省都对古诗词鉴赏进行了考查,是重要的考点。2.从考查篇目看,省卷和兰州卷近几年考查的均是课外古诗词,天水卷则课内、课外均有考查,其中2020、2018年是课内古诗比较阅读,2019年是教材内单篇宋词阅读。考向研析3.从考查题型、题量及分值来看,主要有简答题、选择题和填空题。题量为2~4题,分值为4~10分。4.从考点来看,主要有理解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情感)、理解诗歌内容、品析词句妙处和分析表现手法等考点。知识梳理素养形成一、部编版教材七年级古诗词七年级上册1观沧海(东汉·曹操)(四言乐府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②。日月之行,若③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④。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主旨:诗人将眼前所见的景色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表达了渴望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和宽广的胸襟、豪迈的气概。①炼字+内容:点明“观沧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诗人策马扬鞭、高瞻远瞩,这两句意境开阔,透露出一股雄伟的气势。②写法+画面:采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由近及远,水波荡漾是动态,山岛和草木是静态,动静相互衬托,景象雄奇壮观,有力地刻画出大海的壮阔。鉴重点赏③炼字:“若”字为虚写,通过奇特的想象,描绘出一幅大海吞吐日月、包容群星的图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怀。④写法+情感:用丰富的联想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七言绝句)杨花落尽子规啼①,闻道龙标过②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③。主旨:此诗是李白因好友王昌龄被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①画面+修辞+情感:暮春时节,清风拂来,杨花随风落尽,杜鹃鸟一声声哀啼,令人揪心,烘托出一种哀伤忧愁的气氛。借用“子规”的典故,渲染了哀伤的氛围,奠定了全诗伤感的感情基调。②炼字:“过”字不仅写出了龙标的荒远、道路的艰难,更将诗人同情好友旅途艰辛、牵挂好友的关切之情凸显了出来。③写法+情感+修辞:借景抒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表达了作者对好友的同情、担忧、关切之情,表现了诗人与好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鉴重点赏3次北固山下①(唐·王湾)(五言律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③。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④。主旨: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①题解:次,停宿。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远眺北固,横枕大江,石壁嵯峨,山势险固,因此得名北固山。②修辞+炼字: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象。“阔”表现“潮平”的结果,写出了江面的恢宏阔大;“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写出了海上孤帆行船的景象。鉴重点赏③释句+炼字+修辞+哲理:这两句诗写的是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南已呈春意闯入旧年。“生”“入”二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日”“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蕴含着旧事物孕育新事物的哲理,揭示新旧事物交替变化的规律,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④典故+情感:面对江南美景,看到北归的雁群,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借用西汉苏武“雁足传书”的典故,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4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散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①,古道西风瘦马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③。主旨: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低落,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①写法:寓情于景。描写“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点明秋末之景,渲染出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现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态。后一句描绘了一幅幽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增添游子的思乡之情。②画面+炼字: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之苦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独行。“瘦”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游子无限的凄凉、悲苦之情。鉴重点赏③写法+情感:直抒胸臆,“夕阳西下”点明了时间,照应上文的“昏”字,“断肠”二字为全曲之“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悲秋思乡、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5峨眉山月歌(唐·李白)(七言绝句)峨眉山月半轮秋①,影入平羌江水流②。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③。主旨:全诗连用五个地名,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无尽的思念与关怀,写山月更突出了心中的思绪,脍炙人口。虽与朋友远隔千里,但情谊依然不改。①写法:点明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高气爽,月色明朗。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巧妙。②内容+炼字:这两句诗写的是半轮秋月悄悄爬上峨眉山头,皎洁的月影映入平羌江中,与滔滔江水一道奔流。“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点出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奇妙。鉴重点赏③内容+情感:第三句表明诗人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向三峡驶去,乍离乡土,透露出对故乡、故人的恋恋不舍之情。末句更是极言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6江南逢李龟年①(唐·杜甫)(七言绝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②。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③。主旨: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全诗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表达了诗人对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无限感慨。①题解:江南,这里指湖南一带。李龟年,唐玄宗时期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②情感:前两句通过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着诗人对开元初年社会繁华鼎盛的眷怀之情。鉴重点赏③画面+写法+炼字+情感: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落花时节”暗喻了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漂泊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面容憔悴的老人,形成了一幅典型的见证时代沧桑的画面。“落花时节”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正是”和“又”两个虚词起承转合,更在字里行间蕴藏着无限感慨。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唐·岑参)(五言绝句)强欲登高去②,无人送酒来③。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④。主旨:此诗以“重阳登高”为主题,表达的不只是单纯的惜花和思乡,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①题解:行军,行营、军营。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故园,即故乡。②炼字:“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登高去”前面冠以“强欲”二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鉴重点赏③典故+写法:“送酒”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因为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实际上写出了旅途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目中“行军”的特定环境。④内容+炼字+情感:这两句诗写的是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遥”字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深深叹息,百般怜惜。“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寄托着诗人对千千万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8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七言绝句)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①。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②。主旨: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满的哀愁之情。①画面+写法:诗人借寒气袭人的景物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诗人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悲惨凄凉的心境,为下文将士们的思乡奠定情感基调。鉴重点赏②写法+情感:这两句诗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末句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9秋词(其一)①(唐·刘禹锡)(七言绝句)自古逢秋悲寂寥②,我言秋日胜春朝③。晴空一鹤排云上④,便引诗情到碧霄⑤。主旨:这首诗一改过去诗文悲秋的传统,热情赞美秋天的开阔明丽,并借飞鹤直上云霄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怀。①题解:《秋词》有两首,这是第一首。②写法+情感: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③写法:该句直抒胸臆,“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论调的有力否定,气势不凡。鉴重点赏④画面+写法:选取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景观的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景象的生动描绘。⑤内容+情感: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诗人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飞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乐观旷达的情怀。10夜雨寄北①(唐·李商隐)(七言绝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②。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③。主旨:这首诗通过对归期的问询与回答,抒发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在巴山的孤寂之感和盼望重逢的强烈愿望。①题解:寄北,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②炼字+写法:“期”字两见,其一为妻问归期,一为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平铺自然,一问一答,一扬一抑,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人欲归不得的愁苦之情。“涨”字用得极其生动,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长。鉴重点赏③写法+情感:诗人展开极其丰富的想象,用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思之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团聚的期盼之情。11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①(南宋·陆游)(七言绝句)僵卧孤村不自哀②,尚思为国戍轮台③。夜阑卧听风吹雨④,铁马冰河入梦来⑤。主旨:本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表明诗人投身抗战、为国雪耻的壮志至老不衰,凝聚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表达了诗人要收复失地,为统一国家而献身的愿望。①题解:本组诗共两首,这是第二首。②炼字+写法:“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此时凄凉的境遇,写出了诗人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表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③情感:解释了为什么“不自哀”,因为诗人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鉴重点赏④内容+写法: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又自然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⑤情感: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为国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12潼关①(清·谭嗣同)(七言绝句)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②。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③。主旨: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让人能够强烈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①题解: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②内容+画面:首句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下一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鉴重点赏③内容+写法: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第三句笔锋一转,不说黄河奔腾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末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桀骜不驯,再也不知何谓平坦。七年级下册13木兰诗(《乐府诗集》)(乐府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②。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③。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④。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⑤。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⑥。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⑦。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⑧?主旨:本诗通过对木兰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和荣归故里的叙述,塑造了木兰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女英雄形象,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①内容:写出征前的准备和出征的线路。塑造了木兰策马扬鞭的英雄形象,也表现出征途遥远、行军神速和军情紧急,写出了木兰奔赴战场时的紧张氛围,扣人心弦。②修辞: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征途的遥远,刻画了木兰矫健的英姿。③修辞+写法: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和环境描写,烘托出战场上雄壮悲凉的气氛,突出战地生活的艰苦卓绝。鉴重点赏④修辞+内容:运用互文和对偶的修辞手法,概述战事频繁、战争旷日持久和战斗激烈悲壮。⑤修辞:“十二转”和“百千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衬托出木兰英勇善战,战功赫赫。⑥情感:表现木兰眷恋家乡生活的纯真性格。⑦情感:表达了木兰恢复女装,梳妆打扮的喜悦之情。⑧写法+情感:以“双兔”为喻,赞美木兰的才智,演变成成语“扑朔迷离”。

14竹里馆①(唐·王维)(五言绝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②。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③。主旨: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①题解:诗人曾在陕西蓝田的辋川居住,有《辋川集》组诗二十首,这是其中的第十七首。竹里馆,是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应当是建在竹林里的屋舍。②内容+情感: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一边发出长长的啸声。不论是“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了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他人共鸣的。鉴重点赏③内容+修辞:诗人一人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15春夜洛城闻笛①(唐·李白)(七言绝句)谁家玉笛暗②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③。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④。主旨: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①题解:洛城,即洛阳城,今河南省洛阳市。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有感而发。“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②炼字:“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特意飞来给漂泊在外的游子听,以激起离愁别恨。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鉴重点赏③炼字+情感:“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的意思。笛声“散入春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了其城之静,表达了诗人的思乡心切。④内容+情感: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还有谁能够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的角度反说,足见诗人的思乡之切。

16逢入京使①(唐·岑参)(七言绝句)故园东望路漫漫②,双袖龙钟泪不干③。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④。主旨: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饱含着思乡之情与渴望建立功名之情。①题解: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②内容:该句写的是眼前的景象以及诗人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边塞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涌上心头。鉴重点赏③内容+修辞+写法: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只袖子都擦湿了。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来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口信回家“报平安”作了铺垫。④写法+情感:“逢”字点题,表现出马上相逢行者匆匆,末句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却寄予着诗人的一片深情: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17晚春①(唐·韩愈)(七言绝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②。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③。主旨:这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①题解:这是诗人《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②炼字+修辞+情感:一个“知”字,一个“斗”字,赋予了花草树木人的思维、人的情感和人的动作行为,这一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的美丽景象,有力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的美好情怀。鉴重点赏③修辞+哲理:“无才思”和“惟解”同样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赋予了“杨花榆荚”鲜活的生命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这两句似乎是在启示读者,“杨花榆荚无才思”尚且能“惟解漫天作雪飞”,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抛弃那点小小的自卑心理,抓住时机,利用大好时光投身到为自己、为他人创造美好未来的大环境中呢?18登幽州台歌①(唐·陈子昂)(古体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②。念天地之悠悠③,独④怆然而涕下⑤!主旨: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典型的社会意义。①题解: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②含义+情感:“古人”指古代爱惜人才的贤君明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君明主。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的感慨,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这使诗人的心情非常苦闷。诗人俯仰古今,表现了自己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鉴重点赏③炼字:“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展现了诗人登楼所见天地的辽阔、苍茫,表达了诗人的沧桑感。④炼字:“独”字是全诗的诗眼,诗人登上幽州台,茕茕孑立,悲从中来,不禁潸然泪下。⑤内容+情感:诗人登台远眺,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伤心落泪,这是他内心极度悲哀的反映,再现了诗人慷慨悲壮的形象。19望岳①(唐·杜甫)(五言古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③。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⑤。主旨: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①题解+炼字:岳,高大的山。杜甫共写了三首“望岳”,分别是东岳、西岳和南岳。这首是咏东岳泰山。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之精妙奇绝。鉴重点赏②修辞+写法:以设问的方式展开全篇,自问自答中突出泰山的绵延和高大。写远望之所见,借齐鲁两地烘托出泰山之高峻。③炼字+修辞:“钟”在这里是“聚集”的意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写出了远望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象;“割”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使泰山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④内容+情感:由静转动,具体写远望的实景,“曾云”衬托出山高。表现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之情。⑤情感+哲理:以“众山小”反衬泰山的高大,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蕴含着只有不畏艰险去攀登,才能俯视一切的哲理。20登飞来峰①(北宋·王安石)(七言绝句)飞来山上千寻②塔,闻说鸡鸣见日升③。不畏浮云④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⑤。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勇气和决心。①题解: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②修辞:“千寻”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塔之高。③内容:点明诗人立足点之高,暗含诗人对前途的憧憬,为下文抒怀作铺垫。鉴重点赏④炼字+修辞:“不畏”道出诗人为实现政治抱负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浮云”既是实写眼前之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⑤情感+哲理: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道出了“不畏浮云”的原因,抒发了诗人的广阔胸襟和远大抱负,升华了全诗的主旨。也蕴含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21游山西村①(南宋·陆游)(七言律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③。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④。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⑤。主旨:诗人通过描写江南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民风习俗,既表现了对古老淳朴的乡土民俗的赞美,又表现了对闲适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表达了诗人虽然被弹劾罢官回归故里,但是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否极泰来的乐观心境。①题解:山西村,诗人故乡山阴的一个村庄。鉴重点赏②内容+炼字:首联两句写了农家的好客习俗。“莫笑”二字表现了乡民的淳朴,“足”字表现了乡民待客的盛情,体现了农家人的热情好客。③炼字+哲理:“重”“复”写出了山与水的曲折幽深,“暗”字突出了绿柳的繁茂浓荫,“明”则写出了鲜花的娇艳明丽。这两句不仅写出了优美的自然风光,而且蕴含着人在困境中坚持不懈,可能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的深刻哲理。④内容+情感:这两句写出了山西村淳朴的风土人情,抒发了诗人对乡民的淳朴和热情好客的赞美之情。⑤内容+情感:写出了主人殷勤、客人留恋的情景,表达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抒发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22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七言绝句)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①。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②。主旨:这首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不畏惧挫折,不甘心沉沦,始终都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奉献精神。①炼字+情感:“浩荡”一词,除了说明愁绪之浓,还蕴含着诗人对当时社会和当政者的不满、对人民生活的担忧等复杂的思想感情。“白日西斜”和“广阔天涯”两个画面相辅相成,互为映衬,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诗人豪放洒脱的气概。鉴重点赏②修辞+写法+情感:“落红”即“落花”,在这里诗人用以自比脱离官场,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表面上写“落花”,实际上是借此表露诗人的情怀,寄托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23泊秦淮①(唐·杜牧)(七言绝句)烟笼寒水月笼沙②,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③。主旨:作者借古讽今,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虑。①题解:泊,停船靠岸。秦淮,即秦淮河,长江下游支流,相传是秦时为疏通淮水而开凿。秦淮河流经的南京夫子庙一带,在六朝时十分繁华。②炼字:“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被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了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图。鉴重点赏③典故+情感+写法:用南朝陈后主沉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的典故,讽刺了只顾贪图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抒发了诗人对当时世风的愤恨之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忧虑。“犹唱”二字,巧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融为一体,意味深长。24贾生①(唐·李商隐)(七言绝句)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②。可怜夜半虚前席③,不问苍生问鬼神④。主旨:此诗寓情于讽,深刻而具有力度,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中,寄寓诗人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①题解:贾生,指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治主张,却遭谗被贬,郁郁不得志。②炼字+写法:“求”“访”二字,可看出汉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汉文帝对贾谊的推崇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鉴重点赏③写法+炼字:该句承转交错。承,即所谓“夜半虚前席”,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可怜”即可惜,“可怜”与“虚”连用,增强语气,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汉文帝“夜半虚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④内容+情感:末句紧承“可怜”与“虚”,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借古讽今,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25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①(南宋·杨万里)(七言绝句)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②。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③。主旨:诗的前半部议论,后半部描摹。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创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寄寓着一个具有简单意义的深刻哲理: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断地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①题解:这个题目下有六首诗,这是第五首。②内容+炼字:首句以否定的形式提出论题,指出下山并不像通常认为的那样轻松容易,人们往往会“上当受骗”,空自欢喜。一个“错”字突出表现了“行人”的失落神态。鉴重点赏③内容+哲理: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之中,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挡在你面前。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生在世就是一个与“难”不断作斗争的过程,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预测,不要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在某个阶段突围过后,还应重新振作精神,做好再突围、再次克服困难的心理准备。这样才能一路披荆斩棘、欢歌前行。

26约客(南宋·赵师秀)(七言绝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①。有约不来过夜半②,闲敲棋子落灯花③。主旨: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一个有雨的夏夜独自等客的情景,采用写景寄情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内心含而不露的寂寞之情。①写法+情感:“家家雨”既描绘出夏季梅雨的无所不在与急骤密集,表现乡村之景的清新静谧,又暗示了客人不能如期赴约的客观原因,流露出诗人对绵绵梅雨这种阴雨天气的无奈。“处处蛙”既写池塘中蛙声阵阵,又采用了以声衬静的写作手法,烘托出梅雨时节乡村夜晚的恬静与和谐气氛,同时还折射出诗人落寞孤寂与烦躁不安的心境。这两句诗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形象而真切地表现了在夜深人静之时,诗人独自等客而客人却始终没有出现时的独特心理感受。鉴重点赏②写法:该句点明了诗题,也使得前两句中景物、声响的描绘有了着落。夜深不寐,足见诗人期待之久,希望之殷。③炼字+情感:“敲”字写出了客人迟迟不来的焦急心理,“落”字写出了客人不来的失落与无奈。该句传达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二、部编版教材八年级古诗词八年级上册27野望(唐·王绩)(五言律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①。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②。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③。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④。主旨:本诗描绘了秋天黄昏时分萧瑟恬静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①炼字+情感:“东皋”点明地点。“薄暮”交代时间,渲染气氛。“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欲何依”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②写法+情感:总写秋色,着重于色彩的描绘,诗人融情于景,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鉴重点赏③画面+写法: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从反面衬托出诗人孤单郁闷的心境。④典故+情感:借用伯夷、叔齐采薇而食,最后饿死的典故,表明了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道出了内心的苦闷和惆怅。28黄鹤楼(唐·崔颢)(七言律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①。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②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④。主旨:本诗写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景物,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愁绪。①典故+内容+情感:首联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让人觉得黄鹤楼是仙人留下来的,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铺垫。②炼字+情感:“空”有空空的、空荡荡的意思,表达的是诗人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内心充满孤独、寂寞和惆怅之情。鉴重点赏③画面:晴朗的汉川平原上,是一片片葱郁的树木和茂密的芳草,它们覆盖着鹦鹉洲。④炼字+情感:以“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出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出缠绵的乡愁。29使至塞上(唐·王维)(五言律诗)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②。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③。主旨: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①写法+炼字+情感:颔联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将“征蓬”与“归雁”、“出汉塞”与“入胡天”进行对比,一“征”一“归”,一“出”一“入”,对比强烈,凄凉中饱含悲壮。运用“征蓬”和“归雁”自比,联想到自己的处境:被排挤出朝廷,就像这随风飘拂的蓬草一样飘出汉塞,又像归雁一样凄凉地飞入胡人居住的地区,身世浮沉之感和乡思之愁涌上心头。表现了诗人因受排挤而激愤和压抑的内心感受。鉴重点赏②炼字+内容:“大”字写出了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字表现了孤烟之高,“长”字表现了大漠的无边无际和黄河的渺远,“圆”字表现了落日之低、之大。一“直”一“圆”,展现了边塞的壮阔。这两句描绘了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③内容+情感:迎面碰到前线巡逻的士兵,从“候骑”的口中得知“都护”在燕然,可知虽打了胜仗,但都护并未放松警惕。流露出诗人对都护的敬佩与赞美之情。30渡荆门送别①(唐·李白)(五言律诗)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②。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③。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④。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⑤。主旨: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表现了诗人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①题解: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战国时是楚国的战略门户。②内容:首联扣住诗题,交代了此行的目的是到楚地漫游。一个“游”字贯穿全诗始终。鉴重点赏③写法+炼字+情感:颔联写景,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船过荆门山进入楚地的壮阔。“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变化和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表现出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④写法+情感:两句运用想象,将水中的月影比喻成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中云霞之美,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⑤写法+情感:尾联紧扣“送别”的诗题,与开头两句相呼应。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来送别,实则深切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不舍之情。31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七言律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①。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②。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③。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④。主旨: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诗人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①内容:第一句点明地点,第二句写诗人行至孤山寺所看到的山光水色等远景。②炼字+写法:“争”“啄”两个动词,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几处”勾画出莺歌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似问非问,用语俏皮,使诗歌更富意韵。鉴重点赏③炼字:“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早春的妩媚动人。“渐欲”“才能”描绘出春的发展变化,突出春的生机勃勃。④写法+情感:直抒胸臆,“最爱”表达对西湖美景的喜爱。“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证明“白沙堤”具有别样情趣,使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32庭中有奇树①(《古诗十九首》)(文人五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②。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③。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④。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⑤。主旨:此诗前四句描写环境,后四句抒发情感。叙写了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所产生的深切思念之情,表达其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①题解: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是一组五言古诗,作者不详,一般认为产生于东汉末年。这组古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②内容+写法:这两句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庭中”暗示了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闺中的,是一首表现思妇忆远的闺怨诗。鉴重点赏③写法:颔联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④内容+写法:颈联两句描绘出花的美好和人物的神情,引发读者的进一步想象。“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一个“盈”字,暗示了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这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表现出主人公深深的思念之情。⑤写法:卒章显志,点明诗旨,升华情感,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之物不再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时日之久,至此全诗的情感得到升华。33龟虽寿①(东汉·曹操)(乐府诗)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③。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④。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主旨:全诗诗情与哲理交融,构思新巧,诗人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其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①题解:这首诗是《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最后一章。②写法+哲理:这四句托物起兴,兴中有理,以“神龟”和“腾蛇”为喻,说明世上一切事物都有生死盛衰的客观规律。③修辞+情感:这四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以“老骥”自比,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深刻地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壮心不已”表达了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活力。鉴重点赏④内容+情感:说明人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取决于上天,只要保持身心和悦就能延年益寿。所体现的乐观向上精神,历久而弥新。34赠从弟(其二)①(东汉·刘桢)(五言古诗)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②。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③!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⑤。主旨:本诗中,诗人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①题解:这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二首。从弟,堂弟。②内容+炼字:这两句以客观描写为主,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用“亭亭”表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模拟刺骨的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③写法+炼字: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鉴重点赏④内容: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示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⑤写法: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的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35梁甫行①(三国魏·曹植)(乐府诗)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②。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③。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④。主旨: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描述了边海百姓的艰难生活,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的惨痛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贫苦劳动人民的同情。①题解:梁甫,泰山下的一座小山。②内容:开头两句以高度概括的笔力描绘出一幅气候各异、风雨迥同的广阔无垠的宇宙图像,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鉴重点赏③内容:中间四句直陈所见所感,几无雕饰,如实记录了百姓流离失所的困境:边海的人民生活艰辛,平时就住在野外的草棚里,妻子和孩子像野兽一样没有衣服穿,每天就在艰险的山林里生活。④写法+情感:结尾两句通过对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衬托边海人民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民的恐惧与凄楚。36饮酒①(其五)(东晋·陶渊明)(五言古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⑤。此中有真意⑥,欲辨已忘言。主旨:诗人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述,表达了他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淳朴生活的热爱之情。①题解:《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这20首诗借酒为题,以饱含忧愤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抒写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充分表现了诗人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鉴重点赏②内容+情感:概括地写出了诗人的生活环境,诗人虽然生活在污浊的尘世中,但不受世俗的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境。③含义+修辞:诗人远离了官场,自然觉得住的地方清净。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回答了“无车马喧”的原因,“心远”反映了诗人超凡脱俗、不贪慕名利的美好品质。④炼字:“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自得、闲适和恬淡的样子。“见”字表现出诗人的悠闲和不经意。⑤结构+写法:“山气日夕佳”承上启下,点明南山傍晚的景色,引出下句,“飞鸟”比喻自己,表达了诗人弃官归隐后的自在心境。⑥含义:“真意”是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想象空间。

37春望(唐·杜甫)(五言律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①。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③。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④。主旨: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感,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①炼字+画面+情感:“破”字写出了国破城荒的凄凉景象,“深”字再现荒无人烟的凄凉,“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反差,传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首联描绘出长安城沦陷后断壁残垣、满目疮痍、杂草丛生的凄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时伤世的感慨。鉴重点赏②炼字+写法:“溅”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诗人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与愁绪借“花”表现出来。诗人以乐景衬哀情,借美好的景物反衬自己国破家亡的苦恨,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来表达内心的深沉情感。③修辞+情感:“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容家书的珍贵,“家书抵万金”与“恨别”相照应,写出了因战事使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的迫切心情,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④炼字+情感:“搔”字是对诗人想要排解忧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是诗人心中愁苦的外在表现,“更短”可见愁的程度之深,连簪子都插不住了,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哀怨。38雁门太守行(唐·李贺)(七言古诗)黑云压①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②。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③。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④。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⑤。主旨:全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悲壮的战争场面,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表达了将士们高昂的士气和爱国热情。①炼字:“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出来。②修辞:首联两句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③写法: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叙述阴寒凄惨的战地气氛,“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之大。鉴重点赏④内容:“半卷”写出援军悄然行军,“临易水”交代交战的地点,“霜重鼓寒”写出交战的惊心动魄。⑤典故+情感:尾联运用“黄金台”这一典故,写出了将士们虽然面对重重困难,但毫不气馁,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39赤壁①(唐·杜牧)(七言绝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②。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③。主旨:诗人通过观赏赤壁古战场,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慨叹,表达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①题解: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长江南岸。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孙权与刘备联合在此击败曹操大军。诗中所写的赤壁,实为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诗人是借相同的地名抒发感慨。②写法:开篇从一支“折戟”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件,暗含岁月流逝和物是人非之感,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鉴重点赏③炼字+写法+情感:“锁”字形象地写出重台密阁,更加重了藏娇之意,照应“便”字。借“东风”“铜雀台”的典故,以“二乔”的命运暗示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需要某种机遇,借史事一吐胸中抑郁不平之气,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含蓄蕴藉。

40渔家傲(宋·李清照)(词)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①。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②。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③。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④!主旨:此词写梦中海天溟氵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①内容+炼字:开篇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画面。上片“接”“连”二字将“天”“云”“雾”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转”和“舞”化静为动,将人在风浪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②内容:“梦魂”二字表明梦中见到的场景。这三句写词人在梦中见到天帝,天帝询问自己的去向。鉴重点赏③炼字+情感:“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谩”字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遇不幸和奋力挣扎的苦闷。④典故+情感:“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逍遥游》中的名句,既展示了词人的理想和抱负,又表现了对人间秩序的不满,最后一句足见词人胆气之豪、境界之高。八年级下册41浣溪沙(北宋·晏殊)(词)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①。夕阳西下几时回②?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③。小园香径独徘徊④。主旨: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悼惜残春,感伤年华的飞逝,又暗寓怀人之意。①内容+炼字:这两句点明词人踏春饮酒、赋新词的生活情境。“新词”和“旧亭台”对比,抒发了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怅惘情思。②情感:“几时回”折射出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心态,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景物的留恋,对时光流逝的无限惆怅。鉴重点赏③写法+哲理:这两句对仗工整,宛若天成,用“去”和“来”对比,既表现了词人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又传达出看到旧识重来的欣喜,阐述了新旧事物相替的哲理。④炼字+情感:“独”字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准确而传神地突出了全词的感情基调。全词思绪也由“独”字而来,“徘徊”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眷恋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42采桑子(北宋·欧阳修)(词)轻舟短棹西湖好①,绿水逶迤。芳草长堤②,隐隐笙歌处处随③。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④。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⑤。主旨:词人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了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抒发了辞官归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表达了对西湖的赞美之情。①炼字:“西湖好”是词之眼,“短棹”二字将休闲之意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可见轻舟是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的,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②内容:这两句描绘出了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③写法+炼字: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鉴重点赏④炼字:“无风”二字为关键所在,正因无风,才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⑤写法:运用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的手法。一、二句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动,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发了词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43相见欢(宋·朱敦儒)(词)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①。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②?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③。主旨: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①内容+写法+情感:上片写景。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流,一派衰败的景象。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借景抒情,抒发词人国破家亡的悲凉抑郁之情。鉴重点赏②修辞+炼字:“簪缨”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指达官显贵。一个“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一个“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几时收”的发问,既是痛切的质疑,也是无望的感叹。这一句词人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的往事,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难以收复的无奈之情。③写法+情感: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感。44如梦令(宋·李清照)(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①。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②。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③。主旨:这首词记述的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展现了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画面,表达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①内容+写法:这两句看似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词人所创造的情境中。“常记”明确表示追诉,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词人宴饮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显露了词人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