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北东部中生代盆地演化的大动力学背景
0区域地质背景中生代是中国北方构造变化和转型的重要时期。它的地质发育在欧亚构造区的板块挤压和挤压中,以及从印支到燕山运动的“洋陆”断裂之间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国古生代末,以昆山-秦岭为界的“南海北陆”构造模式结束,以兴安山-太行山-武陵山为界的东西差异开始出现。太行山以东的华北东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其在华北古生代稳定的克拉通盆地基础上发育有中、新生代叠合型的渤海湾盆地。目前,人们对新生代盆地的油气勘探程度相对较高,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近90亿吨,但就中生代盆地而言,由于其经历了复杂的印支、燕山运动阶段的演化及后期喜马拉雅运动的改造,发育有多个区域性的不整合面,地层遭受强烈剥蚀,盆地面貌保存不完整,人们对其演化过程、构造格局认识尚浅,且观点不一,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制约华北东部地区前第三系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的瓶颈。基于上述考虑,本文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华北东部中生代盆地格局及演化过程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我国东部前第三系油气勘探战略选区提供参考。1下、中侏罗统地质特征构造层(或亚层)是指在某一构造阶段形成的地层,由于各构造阶段的构造运动特点及格局与前、后相邻的构造阶段相比,往往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构造层(亚层)通常以区域不整合面作为划分依据。沉积盆地中的构造层(亚层)的发育特征能够反映各构造阶段的盆地格局及盆地演化的幕式过程。尽管华北东部地区各构造单元间的中生代地层保存状况、岩性特征及展布规律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就区域范围内而言,普遍发育有P\T1+2、T1+2\T3、T3\J1+2、J1+2\J3+K、K\E等多个不整合面。这些不整合面将中生代构造层划分为5个构造亚层(表1)。第一亚层(下、中三叠统):包括下三叠统的刘家沟组、和尚沟组及中三叠统的二马营组、油坊庄组,整体表现为紫红色、灰色砂泥岩建造,属内陆干热气候下的河流-湖泊相沉积,与下伏古生界呈平行不整合接触(或整合接触)。第二亚层(上三叠统):华北东部地区普遍缺失该构造亚层,而西部地区则较为发育,岩性较下、中三叠统细,以灰绿、黄绿色砂泥岩、暗色泥岩为主,夹油页岩、煤层或煤线。鄂尔多斯、沁水盆地的上三叠统(延长组)均表现为温暖潮湿的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环境;济源盆地内上三叠统下部的椿树腰组主要为黄绿色中细粒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和泥岩,为湿热气候下的河流-沼泽相沉积,上部的谭庄组主要为灰黄色中厚层钙质粉、细砂岩、泥岩与暗色泥岩、油页岩,夹多层煤线,为冲积平原相及洪流-湖泊相沉积。该构造亚层在与下伏亚层的接触关系除西部的鄂尔多斯、济源等盆地表现为整合接触外,其他地区均表现为角度不整合接触。第三亚层(下、中侏罗统):该构造层在华北东部地区分布局限且零散:冀中坳陷下侏罗统窑坡组为一套煤系地层,下部为灰色、棕色泥岩夹灰绿色细砂岩,上部为灰白色砂砾岩与煤层间互(华北油田石油地质志编写组,1988);黄骅坳陷下、中侏罗统为一套灰紫、紫灰色泥岩与厚层灰白色砂砾、含砾砂岩互层剖面,下部夹薄煤层(大港油田石油地质志编辑委员会,1987);渤中坳陷缺失下侏罗统,中侏罗统主要岩性为浅绿灰色凝灰质砂岩、灰白色石英砂岩、硬砂岩、混合砂岩,夹绿灰色凝灰质泥岩、灰色泥岩和薄煤层(沿海大陆架及毗邻海域油气区石油地质志编写组,1990);济阳、临清坳陷下侏罗统坊子组属暗色含煤碎屑岩系,上部为灰色砂岩、硬砂岩和紫色泥岩夹薄层碳质泥岩和煤层,中部为灰色、灰紫色泥岩、细砂岩、硬砂岩夹碳质泥岩和煤层,下部为灰、灰黑色、灰绿色泥岩、碳质泥岩夹硬砂岩,中侏罗统三台组是以紫红色、灰紫色泥岩和灰色白云质泥岩、白云质粉砂岩、硬砂岩互层为特点,底部有含砾砂岩或砾岩,上部较细,泥质岩增多,并有煌斑岩穿插(胜利油田石油地质志编写组,1993)。综合各构造单元的特征,华北东部中生代第三亚层的岩性特征总体表现为:下部岩性较细,以泥岩为主,区域上沉积了一套含煤地层,东北部含煤层较薄;上部以河、湖相砂、砾岩为主,少数地区发育有火山岩。该构造亚层与下伏亚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第四亚层(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华北东部该亚层主要为夹大量火山岩岩层的河湖相碎屑岩建造,泥质成分含量较多,局部地区水体较深,发育有油页岩或灰黑色泥岩(如冀中坳陷的丰台组、黄骅坳陷石臼坨凹陷的石臼坨组、下辽河坳陷的九佛堂组(辽河油田石油地质志编写委员会,1993)等)。华北西部地区上侏罗统-下白垩统主要集中在鄂尔多斯盆地,其分布范围较前几个构造亚层有所缩小,为河湖相碎屑岩沉积。第五亚层(上白垩统):该构造亚层在华北地区的分布非常局限,大面积沉积区位于郯庐断裂带东侧的胶莱盆地,渤海湾盆地区仅在黄骅、冀中、临清等地区零星分布,以红色碎屑沉积为主。从中生代构造层的垂向组成来看,华北东部与西部地区、华北东部各次级构造单元之间均存在明显的差异。西部的鄂尔多斯盆地、济源盆地等地中生代地层发育相对完整、连续;东部地区分区性明显:在太行山以东、盐山-歧口-兰聊断裂以西的地区,冀中、黄骅、临清坳陷中生代构造层由T1+2、J1+2、J3+K1、K2构造亚层组成,东濮坳陷仅发育有T1+2亚层;在盐山-歧口-兰聊断裂以东、郯庐断裂带以西区域,普遍缺失三叠系,主要由J1+2、J3+K1两个构造亚层组成,K2构造亚层有零星分布;在张家口-蓬莱断裂以北地区(包括渤中坳陷的中、北部和整个下辽河坳陷),仅发育有J3+K1构造亚层。上述现象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华北东部与西部地区,以及东部渤海湾盆地各次级构造单元间中生代盆地演化及后期改造作用的差异性。2区域构造及构造特征盆地的演化及其时空展布特征与区域地质背景密切相关。古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构造发展受古亚洲洋、特提斯洋、古太平洋三大全球动力学体制控制(任纪舜,1994;邵济安等,1997;翟明国等,2003)。从板块构造角度来看,华北东部地处华北板块内部,受西伯利亚板块、扬子板块,远程西太平洋区板块、印度板块的联合作用,板块间的挤压拼接与俯冲消减的直接作用结果就是在中国大陆东部形成了兴蒙造山带、秦岭-大别造山带、太行山隆起及郯庐断裂带等规模巨大的造山带和深大断裂(图1)。因此对上述因素进行分析和解剖,将盆地与造山带作为统一系统进行研究,并考虑更大范围中板块的相互作用以及地球深部动力学背景,对于恢复中生代各构造阶段的原型盆地格局、了解盆地演化具有重要意义。2.1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的拼接时间兴蒙造山带形成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挤压拼接,是一个具有一定宽度、包含大量古老陆壳碎块的板块碰撞带(李双林和欧阳自远,1998;杨宝俊等,2003;邵济安等,1994)。前人就其形成时间、过程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尽管尚存在争议,但多数学者认为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最终拼接时间应为晚古生代末期,内蒙古北部锡林浩特(贺根山)-苏尼特左旗-索伦敖包一带是华北板块北缘和西伯利亚板块南缘最终缝合带(王荃等,1991;尚冠雄,1995;田在艺和张庆春,1996;宋建国等,1997;孟祥化和葛铭,2001,2002;陶继雄等,2003;郭绪杰和焦贵浩,2002)。因此,古生代末期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的最终拼接,标志着古亚洲洋构造域对华北地区盆地构造演化控制的结束,兴蒙造山带的形成为华北东部中生代构造演化提供了一个固定的受限边界。2.2南北缘碰撞造山带秦岭-大别造山带横亘于中国大陆中部,在中国大陆构造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近几十年一直是国内外地学界研究的热点。尽管目前人们对其认识尚存异议,但造山带格局、岩石圈结构特征、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及其地球动力学机制等方面的大量研究成果表明,该造山带形成于三叠纪后期,为扬子板块向北漂移,其北缘俯冲至华北板块下部,发生陆陆碰撞造山的产物(刘少峰等,1999;夏邦栋和李培军,1994;万天丰,2004;李曙光,2004;张国伟等,2003;高锐等,2004;索书田等,2004;张复新等,2004;宋建国等,1997;王瑜,1998;董树文等,1998;王清晨和林伟,2002;胡宝清等,2003)。因此,就造山带的形成与盆地演化的关系而言,印支期(三叠纪)秦岭-大别山造山带的形成(即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碰撞挤压)使华北东部整体处于近南北(北北东)向的挤压背景之下,同时由于在华北北缘已形成了固定的受限边界-兴蒙造山带,因此在华北板块南、北边缘发育了大量的逆掩构造和类前陆盆地,燕山褶皱带、南华北盆地以及济阳坳陷地区也发育大量的东西或北西西向的逆冲构造。至燕山早期(早-中侏罗世),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的南北向的挤压作用仍有可能存在,但已明显减弱(杜旭东等,1999)。2.3太平洋板块走滑构造郯庐断裂带为发育于我国东部的一条典型的深大走滑断裂系,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其活动起始于中生代,与西太平洋区板块的斜向俯冲碰撞有关(徐嘉炜和马国锋,1992;徐嘉炜和朱光,1995;宋传中等,1998;赵越等,1996;张云银,2002;朱光等,2002a,2002b,2003,2004),其演化过程可分为左旋和右旋两个大的阶段:中侏罗世时(180Ma)西太平洋区伊泽奈崎(Izanagi)板块以非常缓慢的低速(4.7cm/a)正向俯冲于东亚大陆之下,至140Ma左右突然改变了运动方向和速度,以30cm/a的高速沿正北斜向(北北西)低角度俯冲于东亚大陆之下(俯冲带走向北北东),导致了郯庐断裂带的活动及左旋走滑(Engebretsonetal.,1985;Maruyamaetal.,1997;徐嘉炜和马国锋,1992;刘先文和单巨仁,1995;陈发景和汪新文,1997;张功成,1997;杜旭东等,1999);晚白垩世(85Ma左右),伊泽奈崎板块消失,太平洋板块正向俯冲于亚洲大陆之下(徐嘉炜和马国锋,1992;邵济安等,1999),使得郯庐断裂的左旋活动停止;在大约45Ma左右(中始新世),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发生了碰撞,在亚洲大陆东部形成了大型NNE向陆内走滑剪切带的右旋走滑作用(任建业和李思田,2000;刘和甫,1996;许浚远和张凌云,1999);与此同时,太平洋板块对亚洲板块的俯冲由NNW转为NWW向(或正向)(李鹏举等,1995;刘先文和单巨仁,1995;杨宝俊等,2003),二者的共同作用使得郯庐断裂带由左旋走滑转为右旋走滑。郯庐断裂的发育对华北东部产生了重要影响,其由左旋走滑至右旋走滑的演化过程,使得渤海湾盆地区域应力场经历了由NE-SW向拉张至NW-SE向拉张的演变。2.4对机构构造的解释太行山是中国东部大型北东-北北东向构造带之一,且太行山前断裂(或称太东断裂)为渤海湾盆地的西部控盆边界大断裂。依据西太平洋区板块向亚洲大陆的俯冲碰撞时间及相应的地层发育特征等,人们认为太行山的形成时代应在三叠纪以后,晚侏罗世之前(牛树银等,1994;宋建国等,1997;王同和等,1999;徐杰等,2000;杨明慧等,2001,2002;郭绪杰和焦贵浩,2002)。太行山隆升机制的解释一直为学术界之困扰。将其作为一个造山带来解释,最根本的缺憾就是没有巨厚的地槽型沉积和强烈的构造变形。其次,它不是位于板块的边缘,距当时的板块边缘还有相当的距离。但是,从强烈的岩浆活动(包括火山喷发)、岩浆成分的性质、陆壳的增厚和山体的形成来看,它又具有造山带的性质(罗照华等,1999)。现代地质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地证明:地壳的构造变形特征实际上受深部岩石圈-软流圈结构及其演化的控制。中生代伊泽奈崎板块的俯冲使中国大陆东部深部莫霍面甚至软流圈产生与俯冲带方向相平行的波状起伏,在地幔(软流圈)隆起的上部,由于地壳的均衡补偿作用使地壳大幅度变薄,发生裂陷;而在地幔(软流圈)坳陷处的下部,下地壳-上地幔的部分熔融分异形成TTG岩浆物质上浮和地壳侧向压缩岩片构造叠置的板底垫托作用而使地壳不断增厚,陆壳不断强烈上隆,以致基底岩系(变质核杂岩)隆起剥蚀裸露,盖层大幅度拆离滑脱(牛树银等,1994)。太行山的隆升将华北地区分割成构造特征差异显著的东、西两部分,太行山东断裂则成为华北东部中、新生代盆地的西部边界控盆断裂,其发育演化对中、新生代的冀中坳陷、东濮坳陷起了重要的控制作用。2.5滨太平洋区板块活动该断裂带位于华北东部渤海湾盆地的内部,由盐山-歧口-新港、兰考-聊城两条相对独立的断裂组成,前者位于黄骅坳陷内部,后者为东濮坳陷的边界断层。该断裂带的发育演化应与郯庐断裂带具有相似之处,即与滨太平洋区板块活动密切相关(李鹏举等,1995)。其意义在于将中生代后期华北东部盆地分为两大截然不同的构造区:该断裂带以东以NW、NWW向断陷盆地发育为主,如黄骅坳陷东部、渤海盆地、济阳坳陷、鲁西南盆地等;在该断裂带以西,以NE、NNE向压陷型或褶陷型盆地为主,如黄骅坳陷西部、东濮坳陷、冀中坳陷的保定-石家庄凹陷等(杜旭东等,1999,2000;周立宏等,2003;侯贵廷等,1998,2001;丘元禧和夏亮群,1994;何海清等,1998;王同和等,1999;胡居文,1989;宗国洪等,1998,1999;陈洁等,1999;张功成,2000;杨品荣等,2001)。2.6岩石圈自减薄机制探讨浅部构造形态是对壳幔深部构造的一种响应,中生代以来华北东部盆地发生了剧烈的根本性变革,经历了多次构造转型,深部动力学背景的转换是造成这一变革的重要原因。大量研究成果表明,中生代以来华北东部地区发生了巨量的岩石圈减薄,其减薄的厚度大约在100km以上(李思田,2000;邓晋福等,1996,2003;郑建平,1999;林舸等,2004;许文良等,2000,2004;付明希等,2004;范蔚茗和郭锋,2005);其减薄的时间和机制,可能与西太平洋区板块的运动方式有关:早-中侏罗世,伊泽奈崎板块的低速正向俯冲,首先导致岩石圈的加厚,尔后由于加厚而导致拆沉作用从而使得中国东部岩石圈开始减薄,随着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俯冲速度的加剧,使得岩石圈减薄于早白垩世达到峰期,85Ma(晚白垩世)左右伊泽奈崎板块消失,库拉板块俯冲速度减慢,岩石圈又进入加厚阶段,至新生代开始拆沉,进入新的减薄阶段。由于中生代晚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华北东部火山活动极其频繁(如济阳坳陷、鲁西南等地区),以玄武岩、玄武质安山岩、安山岩的溢流喷发为特征,其应属于板内玄武岩系列,因此,在解释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的机制时,部分学者提出了地幔柱活动对其的影响(徐义刚,2002;吴福元等,2003;牛树银等,2006)。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地幔柱理论可以说是板块构造理论的有益补充,尤其是在解释热点和大陆板内玄武岩的成因上(张丽芬等,2005)。3中国北方东部的中生代盆地形成和发展通过对华北东部地区中生代构造层、主要控盆断裂以及盆地演化的区域控制因素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将华北东部中生代的盆地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3.1区域地质特征在华北板块内部,下、中三叠统的残留地层呈现出西部连片、东部零星分布的特点(图2)。西部鄂尔多斯盆地内,下、中三叠统厚度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大,西南部环县、庆阳一带厚度可达1100m左右(长庆油田石油地质志编写组,1992);沁水盆地钻井与地震资料揭示盆地内下、中三叠统总厚度可达1200m(王同和,1995);豫西济源-伊川-洛阳一带,下、中三叠统碎屑岩最大厚度超过2500m,向四周逐渐减薄至数百米,而豫东周口坳陷最大厚度也近千米(陈传诗等,1995);东部渤海湾盆地区,下、中三叠统缺失较严重,仅在冀中、黄骅、东濮、临清等坳陷及一些凸起上均有分布,一般厚数百米,在临清坳陷可达千余米(中原油田石油地质志编辑委员会,1993),此外,盆地周边的淄博、章丘、冀北下花园、承德、北京西山等地也零星分布有下、中三叠统(漆家福等,2003)。上述华北地区下、中三叠统分布特征反映的仅仅是现今残留状况,由于华北地区在三叠纪沉积后遭受了燕山运动及喜马拉雅运动的强烈改造,因此,其原始沉积格局如何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首先,从岩性特征来看,在华北地区有下、中三叠统分布的地方,其岩性特征具有一致性,整体上表现为内陆干热气候条件下的河湖相紫红、灰紫色砂泥岩沉积,且各地的下、中三叠统均缺失边缘相,由此推断早、中三叠世的原型盆地面积应比现今的残留面积大。从地层接触关系来看,华北地区(如北京、承德、燕山地区、临清坳陷、东濮坳陷、济源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地区)下、中三叠统与下伏上古生界石千峰组之间均表现为整合接触或平行不整合接触,这表明,发生于二叠纪末期的海西运动在华北地区并没有引起剧烈的沉积格局变化,早、中三叠世继承了晚海西以来的北西高、南东低的构造格局,属于大型陆内坳陷盆地,同时延续了晚二叠世的干热气候,陆相红色碎屑沉积发育。因此,早-中三叠世盆地基本继承了晚海西期以来的构造格局和沉积特点,地势北西高、东南低,为一南陡北缓、呈NWW向展布的大型内陆沉积盆地,只是盆地范围发生了缩小,南以秦岭为界,北以内蒙古地轴(河套南缘-晋北大同-冀北-辽西一线)为边,西起鄂尔多斯以西的贺兰山区,东至徐淮地区和郯庐断裂带及其以东的北黄海地区,自下而上,沉积了刘家沟组、和尚沟组、二马营组,为一套以河湖相为主的红色、杂色砂页岩、泥质岩建造。其古生物面貌具有一致性,岩性、岩相及厚度分布较为稳定,原始沉积厚度整体在1500~2500m左右(李伟等,2005;宋明水,2004;朱炎铭等,2001);现今不同地区T1+2的残留厚度的差异性是后期断缺、剥蚀造成的。3.2层序界面的变化晚三叠世为印支构造运动阶段,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挤压标志着华北东部进入全面陆内造山阶段,华北地区的东、西差异开始显现。从华北地区上三叠统的残留地层展布来看(图3),其分布范围与下、中三叠统相比明显缩小。在华北的西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和北部也均缺失上三叠统,在盆地内部,地层厚度具有由东北向西南变厚的趋势,盆地西缘的石沟驿与华亭两个地区厚度可超过2400m;沁水、太原盆地的上三叠统厚度在400~500m左右;河南境内,上三叠统仅限于开封坳陷的西缘、济源、洛阳、宜阳、登封及开封以北一带(河南省地质矿产局,1997;徐汉林等,2004),济源、义马地区厚度可达1700m左右。而在华北东部渤海湾盆地内则完全缺失晚三叠世的沉积。为了更好地揭示华北地区三叠纪的原始沉积格局,本文自西向东选择7个地区绘制了地层柱状图,对其古生界、三叠系的厚度变化进行了对比(图4),结果表明:华北地区自西向东古生界、下-中三叠统、上三叠统的残留厚度逐渐减薄,直至缺失。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在上覆有三叠系的地区,其古生界的厚度稳定,而在缺失三叠系的地区,古生界的厚度也表现为自西向东逐渐减薄直至胶莱盆地完全缺失。由于华北地区的古生代为稳定的克拉通盆地沉积,其原始地层厚度相对稳定,因此现今残留厚度自西向东由厚变薄是后期剥蚀的结果。据此可以推断华北地区在三叠纪期间存在着一次差异升降运动,使得东部抬升遭受剥蚀,西部沉降接受沉积。从地层接触关系来看,华北地区下、中三叠统与下伏上古生界石千峰组之间均表现为整合接触或平行不整合接触,而上三叠统与下、中三叠统的地层接触关系除鄂尔多斯、济源盆地等西部地区为整合接触外,大多表现为角度不整合接触。这说明发生于二叠纪末期的海西运动在华北地区并没有引起剧烈的沉积格局变化,晚三叠世的印支运动是华北地区的沉积格局产生重大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其造成了华北地区的差异升降和东西分异。印支构造阶段华北地区受控于欧亚构造域。中三叠世末期-晚三叠世,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拼接,秦岭大别造山带开始形成,华北板块南缘受到SSW方向的挤压。值得指出的是,扬子与华北板块的碰撞、拼接存在东早西晚、东强西弱的特点,古秦岭洋表现为自东向西的“剪刀式”闭合(刘少峰等,1999;孙晓猛等,2004),这可能是造成华北地区东部抬升早、剧烈,西部抬升晚、幅度小,华北地区出现东、西差异的原因。又由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在晚古生代就完成碰撞和拼接(徐备和陈斌,1997;张国伟等,2002),在中、晚三叠世华北板块的北缘已经成为固定的边界。因而此时的华北板块夹持于扬子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南缘受扬子板块SSW向的主动挤压,北缘为相对固定的被动的受限边界,没有活动余地,在此种SSW-NNE的水平挤压情况下,发生东部整体抬升,造成下、中三叠统的剥蚀,并在板内(如济阳坳陷区)发生局部挤压调整,形成大量NWW或近EW向逆冲断层及背斜构造等。又由于受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聚敛边界——NW向的秦岭-大别构造带的限制,加之主动应力方向来自SSW,因而所产生的逆冲断层走向与秦岭-大别构造带大致平行,倾向为SSW向(吴智平等,2003)。综上所述,晚三叠世的印支运动期间,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剪刀式碰撞拼接,华北地区全面抬升,且西部抬升小,东部抬升幅度大,盆地范围向西部退缩,沉积范围缩小,西南部仍为统一的大型沉积盆地;东部渤海湾盆地区地势较高,地貌复杂,以隆升剥蚀为主,但局部地区可能出现山间盆地等小型沉积区。3.3岩相古地理特征早-中侏罗世时期为早燕山旋回期,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碰撞挤压开始逐渐减弱,而西太平洋区板块活动,中国东部进入由古亚洲域向滨太平洋域演化的过渡阶段。尽管华北东部下-中侏罗统的现今残留厚度的分布局限、分散,但各种迹象表明其原始沉积格局应为一个较大型的沉积盆地(图5)。从地震剖面所反映出的地层展布特征来看,尽管在渤海湾盆地内部许多新生代凸起区(如埕宁隆起、陈家庄凸起等)缺失下、中侏罗统,但其缺失是后期断块掀斜运动产生的差异剥蚀所造成,并非原始缺失(如图6所示)。从岩性特征上来看,华北东部地区下、中侏罗统的下部总体岩性较细,以泥岩为主,且各构造单元中均沉积了一套含煤地层;上部地层总体表现为河、湖相砂、砾岩的粗碎屑沉积,少数地区可见火山岩发育,沉积物颜色以氧化色为主,体现了盆地由充填到均夷披覆的沉积过程,具有整体一致性。因此,就整个华北地区而言,该时期由于太行山逐渐发育隆升,将华北地区分割成东、西两个大盆,西部鄂尔多斯盆地依然为一个大型沉积盆地,东部渤海湾盆地区在早-中侏罗世的早期为一些小的山间沉积盆地群,主要表现为对印支期造成的大量NWW或近EW向逆冲断层及阔缓褶皱所产生的低洼地区的充填(吴智平等,2003,2004);晚期则表现为披覆式沉积。3.4裂陷、断陷盆地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4937.4-2024集成电路电磁发射测量第4部分:传导发射测量1 Ω/150 Ω直接耦合法
- 媒体娱乐公司估值考量要点
- 2024.0913推文-一步法elisa新品解读
- 2024高中地理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2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精练含解析新人教必修3
- 2024高中生物专题4酶的研究与应用课题2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课堂演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练习含解析
- 2024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八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三节盐类的水解学案新人教版
- 2024高考化学二轮复习选择题专项练四含解析
-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特色篇六新颖等值线图练习含解析
- (4篇)2024年有关一年级英语培优补差的教学工作总结
- MOOC 有机化学(上)-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五年级上册脱式计算100题及答案
- 读书会熵减华为活力之源
- 二年级上学期数学
- GB/T 3098.5-2000紧固件机械性能自攻螺钉
- 康佳液晶电视企业文化(课堂PPT)
- 个人养老金:是什么、怎么缴、如何领PPT个人养老金基础知识培训PPT课件(带内容)
- 鸡鸭屠宰生产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资料
- 离子色谱法分析氯化物原始记录 (1)
- 高等数学说课稿PPT课件(PPT 49页)
- 造影剂肾病概述和性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