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究史的梳理问题_第1页
关于研究史的梳理问题_第2页
关于研究史的梳理问题_第3页
关于研究史的梳理问题_第4页
关于研究史的梳理问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研究史的梳理问题

近年来,我每年都阅读几十篇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和相关专业的博士和硕士论文,发现了一些普遍问题。我将问题总结如下,并建议你解决这些问题。一、所研究的课题所解决的问题是否已经解决无论研究什么课题,都要对其研究的历史进行梳理总结,否则就不知道所研究的课题有哪些问题是已经解决了的,有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在“研究史”方面研究生学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1.“鸿”是双关语上来就开论,有的在重复前人说过的话,甚至有些论文在重复、推崇前人曾经犯过的错误。如有论文论及闻一多的《诗经》研究,极力推崇闻一多1935年发表的《诗新台鸿字说》,并引用郭沫若的话称赞此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20世纪30年代优秀学术论文的杰出代表①。殊不知闻一多在1945年发表的《说鱼》中就已经更正了自己的失误,他说:“旧说这(指《诗经·新台》)是刺卫宣公强占太子伋——齐女的诗,则鱼喻太子(少男),鸿喻公(老公)。‘鸿’‘公’谐声,‘鸿’是双关语。我从前把鸿字解释为蝦蟆的异名,虽然证据也够确凿的,但与《九罭篇》的鸿字对照了看,似乎仍以训为鸟名为妥。”此例错误提示我们要尽可能多地掌握资料,建立尽可能全的资料库,不仅要了解后世研究者的研究史,更要熟悉所研究对象的研究史。2.《诗经》研究史与本论不搭界主要表现为或无的放矢,没有针对性;或内容空泛,没有具体内容;或研究史与本论没有对应。如有论文考辨《诗经》某篇具体作品的本义,“研究史”却是泛泛而论整个《诗经》的研究史,研究史与本论相对独立,两不搭界。此例错误提示我们要将研究史与本论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研究史的梳理是为本论铺垫,为本论服务的,梳理研究史的目的不仅要理清所研究课题的研究历程,更要归纳出到目前为止所研究的课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以便凸显所研究课题的学术价值,以便使本论可以继续研究下去。研究史是梳理问题、发现问题,本论是解决问题。二、“理论”中存在的问题论点是论文的核心,论点是否鲜明、正确,是否具有创新性直接影响论文的学术价值。在“论点”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1.资料汇编技术只是将原始资料分门别类,流水账般地叙说过程,罗列资料,找不到论点,像是资料汇编。这种错误提示我们要认识到学术论文与资料汇编的区别,资料汇编是撰写学术论文的基础,进行资料汇编仅需客观地罗列资料,而学术论文则要提出个人主观的观点,要深入分析资料,提炼、论证观点。2.对延长学习时间的努力有观点,但通篇都是在重复别人说过的话。文以新为贵,创新是论文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当然这对于短暂的三年学习时间来说也是最难实现的,但至少我们应该朝着创新的方向努力,不能满足于复述别人的观点。即使不能有重大的突破,局部的创新也能体现我们的研究能力与文章价值,因此,复述的部分应尽量压缩,创新的部分要适当放大。3.关于《毛诗序》的解释此为论文大忌,但却普遍存在于论文中,而且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有学生没有一定的学术观点,在分析《诗经·大雅》时认为《诗经》中没有“史诗”,可是在另外一篇文章中却又在分析《诗经》中“史诗”的艺术特征;有论文研究《诗经》怨刺诗,前面批判《毛诗序》对诗义的歪曲比附,后面却以《毛诗序》的解释为标准,批判他人对诗义的歪曲比附。之所以会前面认为《毛诗序》是错的,后面又认为《毛诗序》是对的,原因很多,其中一种可能是《毛诗序》有些解释是歪曲比附,有些解释是符合诗义的。若如是,就不能用全称判断,而要对《毛诗序》做具体分析。有论文研究《诗经·大雅》的原始形态(本义),在文章前半部分认为《大雅》的原始形态是仪式乐歌,并将《大雅》分为颂祖德歌诗、颂时王歌诗、美刺时政歌诗三类分析,待到后面分析到美刺时政歌诗时却说:“美刺歌诗不是为典礼而专门创作的乐歌”,“它们通过献诗的方式,被收入朝廷,由乐官配乐,成为仪式乐歌”。这就造成了前后抵牾。《诗》有本义(原始形态)、使用义之分,若美刺歌诗不为典礼而作,其本义就不是仪式用诗;若其乐是“被收入朝廷,由乐官配乐”,其原始形态就不是“歌诗”。若说《大雅》的使用义是仪式歌诗,问题可能不大;若说其原始形态即为仪式乐歌,就要具体分析了,不能一概而论。4.研究对象是清新者一篇2~3万字的硕士学位论文要能深入彻底地解决一个问题已属不易,可是有的论文却要同时论及多个关系并不十分紧密的问题,文章就像撒开的大网,想将所有的问题一网打尽,所有涉及的问题都要探个究竟。如有论文分析一篇汉赋作品,同时还要论及学术研究的方法,结果都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哪个问题也没有解决。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研究生受到理论水平的局限,主观上尚未具备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能力,那就不如集中精力专门研究一个问题。三、充分发挥语言的作用论据要真实,论据的真假、多少决定了论点是否成立。论点应与论据相称,用胡适的话说: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有二分证据说二分话。若接着胡适的话说则是:没有证据不说话,没有证据说话是笑话。在“论据”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1.关于认识论和观点观点的缺失,并缺乏论有的研究生误以为印刷出来的铅字表述的都是真理,以为凡是出版的著作、发表的文章都可作为论据,于是,不是以原始资料作为论据,而是以前人的论述作为论据,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再进行推论,而且缺乏对论据去伪存真的辨析,专选有利于自己观点的资料。如有论文为了辨析《诗经》在流传过程中以乐为用和以义为用的不同,引某位学者的话作为论据说:“《诗经》以乐为用的时代是不注意诗词的意义的。”这位学者的话说得过于草率,它并不是对《诗经》以乐为用时代的真实反映,是不能当作真理作为论据的。因此,印成铅字的观点未必都是真理,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这里并不是说前人的观点不可以作为论据,而是要说明前人的观点是否可以成为论据,不是看这个人的地位与影响,也不是看他的观点是否得以出版,而是要看他的观点是否正确。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是汉论据不仅在客观上要真实,在主观理解上还要准确,若理解不准确,会直接影响结论的信度。如有论文研究唐前辞赋两种文体的区别,引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的话作为论据:“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并由此得出结论:“可见辞与赋是有区别的”。这可能是受了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的影响。其实司马迁紧接“皆好辞而以赋见称”之后说:“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司马迁在此文中还说过:“其文约,其辞微”,由此可推知司马迁所言“皆好辞而以赋见称”之辞未必是指文体,而很可能是指辞令、文辞;若将汉人的有关著作通览一遍,就可知汉人的文体观念尚不清晰,尚未将辞、赋两种问题区分开来,司马迁在问题辨析方面也没能超越他所生活的时代。更有甚者,在同一篇论文中对同一段资料的理解前后不同。何以会产生这种现象?百思不得其解,也许是通过计算机对不同文章内容进行剪切、复制、拼凑造成的。我们要将古人的话语置于具体的语境中,置于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尽可能客观准确地理解古人。我们不能以己意逆古人之志,更不能强古人以就己意,即便古人的观念模糊不清,甚至错误,我们也不能用今日的清晰、准确替代古人的模糊、错误。对古代文学的鉴赏需要丰富的艺术联想,对古代文学的学术研究则更多依赖于逻辑推理等科学方法的运用。若不是戏说,而是尊重作者本意的艺术联想,也应建立在准确读解的基础之上。四、关于“论证”存在的问题“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真实性的推理过程。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多最普遍,其主要表现为逻辑混乱:1.修辞、批评方法如有论文分析《毛诗正义》对唐诗创作的影响,说《毛诗正义》影响唐诗创作的比喻、象征、借古讽今等。比喻是修辞方法;象征有多种含义,论文并没有对“象征”加以界定,在论述时多言“运用比喻象征了……”,似乎指比喻的作用;借古讽今并不是修辞方法,是比喻或对比的目的。文中所言象征、借古讽今与比喻是不同范畴的概念,是交叉关系,不能并列陈述。2.“引用”只是修辞方法,“引用”只是修辞方法很多文章主要依靠引证的资料堆砌而成,对资料缺少必要的辨析,所引用的资料间甚至是抵牾的。若以为印成铅字的文字就是真理,引用它们就可以证明观点,那么前人对同一个问题常有不同的观点,是否可以引用不同的资料来证明这些不同的观点都是正确的?严格说来,“引证”并不是逻辑学意义上的论证方法,“引用”只是修辞方法,修辞方法未必能够证明观点的正确,关键还是要看所引用的资料是否真实,是否与论点之间存在逻辑关系。3.精神科学的检测方法对于成为“历史的标准”的意义这不仅是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中国学术界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学术论争其实并不是对相同内涵概念的论争,如讨论《诗经·国风》是否为民歌时,认为《国风》是民歌者,说《国风》相对《雅》《颂》而言是“土风歌谣”,是侧重音乐言;认为《国风》不是民歌者,说《国风》不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是侧重作者言,各说各话,那么这种论争永远不会有结果。如有论文研究《诗经》研究史中“尊序废序”问题,结论是“《毛诗序》是不可废的,因为不论它对《诗经》的理解是否正确,它都真实地反应了汉代经学家对《诗经》的认识,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这就是将不同范畴的问题混为一谈。“尊序废序”的论争原本是以是否符合诗本义为标准的;而作者所言的“尊序废序”是以是否真实反映历史为标准的。中国古代学者比较淡漠抽象地进行逻辑思辩,此迹象至今仍旧存在。若求真求实探求作者本义与历史真实而不是侧重阐发“读者接受”的话,当属于科学认识论的范畴,当依靠逻辑的推理判断。论证的虽然是“主观观点”,但要求“主观观点”符合、接近“客观真实”;或曰以“客观真实”为标准判断“主观观点”是否成立,因此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求真求实的学术研究中的意义就极其重要。20世纪80年代曾出现译介、研究方法论的热潮,但由于操作过程中的简单化倾向,加之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的传播,再加上一些知名学者与媒体不负责任的言论,如“学术研究本无方法可言”、“好读书,不求甚解”等等,导致学术界矫枉过正,甚至可以说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以致当下对科学方法论的漠视。其实,“操作过程中的简单化倾向”是发展中的问题,是可以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改进的,万万不能因噎废食。伽达默尔探寻精神科学推论方法与自然科学、历史学派的不同;认为不同时代的读者对同一作品的理解难以避免带有时代与主观的偏见而难以准确把握作者本意等等,都是富有启发意义的,但也存在缺陷与不足:不能因为难以准确把握作者本意而认为探寻作者本意是无意义的,而放弃对作者本义的探寻,因为在主观上,读者若能运用科学的方法就存在超越、摒弃主观偏见而接近客观真实的可能;在客观上,作品被阐释的可能存在多样性,确实有些作品由于历史的久远、资料的匮乏、表述的隐晦朦胧而难以探寻本义,而有些作品如果参考时代的文化背景、作者的创作动机、文本的义脉,其本义大致是可以推知的。如选自《庄子·养生主》的《庖丁解牛》的本义应当是与“养生主”有关,而不太可能是讲认识规律、运用规律、精益求精的道理;特别是有些作品表述得直白浅豁,有的作者生怕读者看不明白,还要加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