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琵琶上的音乐与音乐_第1页
唐代琵琶上的音乐与音乐_第2页
唐代琵琶上的音乐与音乐_第3页
唐代琵琶上的音乐与音乐_第4页
唐代琵琶上的音乐与音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代琵琶上的音乐与音乐

唐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唐朝是唐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唐诗题材广泛,其中有相当数量的诗篇内容涉及有关音乐方面,这说明当时许多诗人都曾经与音乐结下过不解之缘。尤其大诗人白居易,在音乐方面的高深修养、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卓越的语言艺术,都体现在他的诗作中。刻画人物深刻生动,感情细腻、象维妙维肖,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在唐代的诗作中,有不少是以盛唐音乐活动为内容的,其中亦有许多是专以琵琶为题材的佳作,这些诗作为后人研究唐代音乐艺术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史料,不愧是我国古代音乐宝库中的瑰宝,历来为人们所称颂。琵琶,古时又名“批把”,是由演奏方法而得名的一类乐器之总称。东汉刘熙《释名·释乐器》一书载:“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唐代流行的琵琶有三种:一种是直项琵琶,又称秦琵琶、阮咸、秦汉子;此外是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唐诗中所提到的琵琶,一般指的是曲项琵琶——曲项、四弦、半梨形音箱,横置在胸前用拨或用手指弹奏。素有“中国音乐活化石”之称的福建南音,其多种乐器至今保留着唐代遗制。南音琵琶,无论是乐器形制或演奏姿势,都与唐代的曲项琵琶很相似。据考证,唐代的梨形音箱曲项琵琶,原生地并非我国,而是随着与西域的文化交流,由波斯(今伊朗)传入的。唐宋以来,在直项琵琶、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融合、演变、改进,终于形成为半梨形音箱、四弦、以薄桐板蒙面、琴颈向后弯曲、琴颈至琴面板上设十三柱(四相、九品)的琵琶。这种琵琶演奏时用手或义甲弹拨。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琵琶已发展并定型为六相、二十四品,用手指弹奏。现代的琵琶演奏技法也得到不断的发展和丰富,成为一种独特的,具有丰富表现力的独奏乐器。在合奏、伴奏中,琵琶也是一种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民族乐器。制作琵琶,选材用料十分考究,工艺技术程度很高,其中每一环节都会直接影响到乐器的质量。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人们在注重乐器发音质量的同时,随着审美水准的提高,就已经对乐器进行了十分精致的装饰。至今,福建南音琵琶上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传统装饰工艺的遗韵,比如:相位采用兽骨、兽角、甚或象牙制作;背板上有精雕细刻、或用贝壳镶嵌的书法艺术作品。南音琵琶几乎都有“佩环”、“凤鸣”、“龙吟”、“高山流水”、“珠圆玉润”之类的雅号,以遒劲,飘逸的书法,再配上一方古朴典雅的篆刻印章,最后以贝壳精心镶嵌在背板上;弦轴处也有相应的贝饰,为这一乐器增添不少观赏价值。使它不仅是一件实用的乐器,同时又是一件集高超制工艺和书法、篆刻艺术于一身的艺术品。琵琶乐器上的装饰工艺,在唐诗中就已经有过描述。从唐诗中我们可以领略唐代琵琶制作与装饰工艺的大致风采:半月分弦出,丛花拂面安。——李娇《琵琶》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韦庄《菩萨蛮》从李叔达与李绅的诗作中,我们还看到,也许是出于美观的要求,当时人们也有把琵琶(丝)弦染成红色的:香绿罗袖里,声逐朱弦中。——李叔达《听邻人琵琶》天颜静听朱丝弹,众乐寂然无敢举。——李绅《悲善才》从图片资料所见,至今藏于日本正仓院的唐代曲项琵琶,的确镶嵌得十分精美。背板边缘、复手、琴头、弦轴、轴孔外缘等处都装饰了精细的花纹图案;面板中部开有两个月牙状的音孔,在音孔与复手之间,贴有一大张饰物,其花纹亦十分雅纹,既有装饰作用,又有保护面板的实用意义。早在唐代,琵琶的演奏就有独奏、与其他乐器合奏、及为歌舞伴奏等多种形式。诗人岑参在《酒家太守席上醉后作》一诗中写下这样的诗句: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从隋《九部乐》到唐《十部乐》,琵琶在宫廷燕乐中始终都处在乐队核心的地位上。至今,在福建南音中,琵琶仍然保持着这种重要的地位。在福建南音,琵琶是主奏乐器,起到指挥的作用,整个乐队的起、止、速度快慢都由它来控制。福建南音所用的乐谱,与南音琵琶还有着十分密切的特殊关系:南音这一古老乐种所用的乐谱,俗称“指骨”。“指”是琵琶弹奏的左、右手指法;“骨”是旋律骨干音。也就是说,这种乐谱,实际上就是以谱字标示琵琶奏法,记录旋律骨干音的乐谱。演奏、演唱对,其他乐器以及唱腔,都是以“指骨”谱为基础加以润腔变化而成的。南音琵琶在乐队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南音琵琶与南音乐谱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也许正是唐代遗风的一种体现。中国传统的琵琶——批把,最早常在马背上边行走边演奏,采用木拨弹奏。由于骑马和采用木拨弹奏,“批把”的演奏姿势必然是以横抱为方便。到了唐代,这种木拨弹奏的演奏方法仍然继续在沿用着:腕软拨头轻,新教略略成。——白居易《听琵琶妓弹略略》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声为裂帛。——白居易《琵琶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艺术表现的需要,唐代琵琶手已不满足于原有的演奏方法,并进行改进革新。这种改进,主要在于手指拨弹奏法的兴起: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白居易《琵琶行》从诗中的“拢”,“捻”,“抹”,“挑”这几种演奏技法来看,不似是木拨,而是用手指的演奏。在唐诗中,被诗人们描绘得最多的琵琶演奏技法是“拢”和“捻”,也许这两种技法在当时被应用得最多,最为传情:烦君子指轻拢捻,慢拨鸳鸯送一杯。——李群玉《索曲送酒》徽调侵弦乙,商声过指拢。——张祜《五弦》白居易《琵琶行》还有“四弦一声如裂帛”的生动诗句,描绘的也许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扫”、“拂”技法了。倒腕斜挑掣流电,春雷直戛腾秋鹘。——刘景复《梦为吴泰伯作胜几歌》在上例诗句中,诗人描写了琵琶采用“斜挑”的技法演奏时的声响效果如“雷”似“电”使人读来就能联想起激烈的气氛,或壮阔的场面。通过唐诗对琵琶音乐和演奏技法所作的形象而又逼真的精采描绘,我们可以看到,早在1000多年前,琵琶演奏技法就已经相当丰富,艺人的演奏也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了。琵琶演奏发展到现代,技法已十分成熟。左手有泛、吟、擞、打、煞、绞、推、拉、绰、注等;右手有弹、挑、勾、抹、剔、提、板、摘、滚、轮、摇、分、摭、扣、扫、拂等,双手技法共有数十种之多。左右手各具神韵,从而才使琵琶这一乐器具有独特的魅力。唐诗中有不少诗篇以生动的艺术手法描绘当时出类拔萃的琵琶演奏家。曹善才、曹刚、裴兴奴、李士良、重莲等数十位琵琶高手,在诗人的生花妙笔之下,都有过精采的描述,他们身手不凡,各具生动而而深刻的艺术感染力:“大弦嘈嘈小弦清,喷雪含风意思生。一听曹刚弹《薄媚》,人生不合出京城。”这是刘禹锡《曹刚》诗对琵琶名手曹刚的高度评价。看来曹刚的演奏真是感人至深,叫人听了流速忘返,拍案叫绝。随着人们的欣赏要求的不断提高,不但对整体的演奏,而且还从琵琶左右手的演奏技法上仔细品评,追求音乐审美的新情趣。《乐府杂录》载:“曹刚善运拨,若风雷,而不事扣弦;兴奴长于拢捻,不拨稍软。”所以当时有“曹刚有右手,兴奴有左手的赞誉。白居易在诗中写道:拨拨弦弦意不同,胡啼番语两玲珑。谁能截得曹刚手,插向重莲衣袖中!”——《听曹刚琵琶兼示重莲》在这里,诗人运用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想象要把当时最负盛名的两位琵琶名手的长处集于一身,截下曹刚善于运拨的右手,插向重莲的衣袖中,以达到珠联璧合的绝妙境界。诗人对两位琵琶名手的褒扬和希望都包含在这一浪漫主义的诗句中了。唐代琵琶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不但是艺人对提高琵琶演奏技巧的不懈努力,而且也是对琵琶音色不断追求的结果。对此,许多诗人笔下都曾经有过生动、形象的描写。他们往往用珍珠、玉石发出的声响来比喻琵琶清脆、圆润的独特音色,使人联想到“珠圆玉润”的理想音色效果。四弦不似琵琶声,乱泻真珠细撼铃。一—白居易《喜听琵琶兼简长孙司户》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球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铁击珊瑚一两曲,水泻玉盘千万声。——白居易《五弦弹》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一韦庄《菩萨蛮》可以想象,“珠”落在“玉盘”中,发出的音色是何等的脆亮,圆润。那么,以这种乐器演奏的乐曲,自然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了,余音绕梁,令听者三月不知肉味。演奏技法的发展,无疑地丰富了琵琶的艺术表现力。这一时期的琵琶,大多为对内心世界的刻画。举凡思念、伤感一类的情愫,都能在琵琶上得到很好的表达: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杜甫《王昭君》金屑檀槽玉腕明,子弦轻拢为多情。——张祜《王家琵琶》四弦拢捻三五声,唤起边风驻明月——刘景复《梦为吴泰伯作胜儿歌》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从诗中我们感受到,这一时期琵琶演奏在表现内内心的复杂情感方面,已经相当细腻、深刻了。唐代琵琶的演奏,大概可以概括为两种类型的体裁:一类是抒情的,多为抒发思念、伤感、哀怨,缠绵的情怀,用琵琶来“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句)。这就是今天我们称之为“文曲”一类的体裁了;另一类则侧重于绘景,用各种形象的声响,描绘某一场景、情节,或陈述某一事件,这大概可以说是“武曲”了。其突出的诗句,还数白居易的《琵琶行》: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诗中的琵琶,以丰富的演奏技法,用维妙维肖的声响描绘刀光剑影的争战场面,使我们读来为临其境。此外,刘景复的诗句也十分传神:大弦嘈嘈奔淈淈,浪蹙波翻倒溟勃。小弦切切怨飔飔,鬼哭神秋悲窸窣。——刘景复《梦为吴泰伯作胜儿歌》还有:山僧扑破玻璃钵,壮士击折珊瑚鞭。海神驱逐夜涛回,江娥蹙踏春冰裂。—无名氏《琵琶》五条弦上万端情,捻拨间关漫态生。——张祜《王家五弦》琵琶在刻画内心世界,表现哀怨、悲伤、愤懑情绪方面,尤其有独特的效果。正因为这样,所以琵琶曲以这类题材为多。汉代,琵琶大多是抒发出将士奔赴边关时与家人的生离死别之情;唐代也是如此,杜甫有诗云:“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咏怀古迹五首》)。从所见唐诗看来,以记叙琵琶弹奏抒情性乐曲的诗篇占多数。唐代诗人刘长卿亦有“琵琶弦中苦调多”之叹(《王昭君》句)。由此看来,古时的琵琶曲,应是文曲居多。唐诗中对琵琶音乐,演奏技法,艺人的演奏描绘得最深刻、最生动的,应该首推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在这首节奏徐缓、音韵铿锵的诗篇中,人们不仅听到琵琶抑扬顿挫、转韵换调的流畅旋律、琵琶女高铭的技艺,同时也感受到沦落天涯、满腹怨恨的凄楚,使人读来百感交集。白居易的这一不朽诗篇,不愧为千古第一音乐长诗。诗中不但把乐女丰富多采的琵琶演奏技法的声响效果都描绘得维妙维肖,而且以深刻的笔触,抒发诗人对音乐的深切感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唐代是我国古代经济、文化都高度发展的一个朝代。经过贞观之治后的太平盛世,社会安定,经济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艺术,在这一历史时期内也得到空前的发展。在唐代的诸多乐器中,琵琶是姣姣者,琵琶艺术在当时就已经是首屈一指的了。正因为如此,唐代诗人对琵琶艺人才情有独钟,才有大量的诗作对琵琶艺术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唐代琵琶艺术能得到如此高度的发展,是由于琵琶演奏早日步入专业化,以及对乐器本身的不断改进因素共同促成的。千百年来,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