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林超学术思想对中国土地类型
研究与制图的贡献的学术贡献
申元村张镱锂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
林超教授是我国地理学界的伟大科学家,是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本文仅就林超教授学术思想在中国土地类型研究与制图方面的学术贡献作一回顾。林超学术思想对中国土地类型研究与制图的学术贡献林超学术思想对中国土地类型研究与制图的学术贡献一.土地类型在综合自然地理学中的地位与研究价值二.土地类型研究与制图中的关键问题与林超教授的贡献三.结语一、土地类型在综合自然地理学中的地位与研究价值
1土地类型在综合自然地理学中的地位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地域差异的科学(黄秉维,1960)。综合自然地理学则着重研究自然地理各组成成分、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的综合整体特征、相互间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能量转换、动态演变和地域分异规律”(郑度1999)综合自然地理学它包括综合自然区划研究、土地类型研究和自然综合过程研究等几部分(赵松乔,1988)。现代自然地理环境是古地理环境演替的结果与延续(图1)。时间过程(古地理过程)研究土地生态类型研究土地资源类型研究土地利用类型研究土地管理与规划研究物理过程(热量和水分平衡)
研究化学过程(化学元素迁移与平衡)研究生物过程(生物地理群落与生态平衡)研究区域分异规律研究区域等级系统研究(区划系统)类型综合研究(土地类型与评价)自然综合体过程研究图1自然地理综合研究树状图区域综合研究(综合自然区划)地段分异规律研究综合自然地理研究(自然综合体)2土地类型研究学术意义与应用价值
2.1学科意义
土地类型是地表的自然综合体,反映的是区域内的地段分异规律。学科意义在于:(1)是自下而上论证综合自然区划(大中尺度分异规律)的基础和基本途径;(2)是认识区域内的地理分异规律(中小尺度分异规律),确定地域结构的基本依据;(3)土地类型的基本特征是认识生态环境特点的基础性学科;(4)土地类型是进行农林牧产业合理结构分析布局设计的基础性学科。(5)土地类型图是进行自下而上生态地理分区的有效的图件;是确立区域合理用地结构的基础图件;是制定灾害防治的基础资料;土地类型图空间信息库和属性数据库是开展环境—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战略提供基本地理图件。2.2应用价值
(1)生态建设上,是进行生态评价与生态设计的基础。
(2)资源合理开发布局上,是确定土地开发方向和建立农林牧产业合理结构的基本依据。
(3)农业自然条件评价上,是进行农业区划和农业开发的基础性工作。
(4)土地演替过程研究,是制定人类行为调控措施的基本依据。
二、土地类型研究与制图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与林超教授的贡献
对任何国家而言,最宝贵和最基本的财富是土地。我国对土地的研究是世界最古老和最悠久的国家,2500多年前的“周礼”一书是其代表作。但作为独立学科体系而言,土地科学的建立却是这几十年的事情,现在已成为一门现代具有独立体系和成熟学科。在现代土地类型学的建设中,我国自然地理学家,尤其是土地类型科学家林超教授、赵松乔教授、陈传康教授在科学关键问题上起到了关键作用,是我国现代土地类型科学的重要奠基者。1土地类型研究中的地理分异规律问题。
地理科学工作者研究和回答的共同科学问题是地理分异规律。“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反映的是大中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从上而下的区域划分,到最小一级区域时,便很难进一步的划分。我国自然地理学家便及时提出了通过土地类型研究与制图进行自下而上论证的观点。林超教授首先在北京怀柔山区,赵松乔教授在河西走廊、海拉尔地区,其它土地学家在全国其它地区开展了典型区土地类型与制图研究。得出的成熟的科学结论是:土地类型研究中小尺度地理地理分异规律,回答区域内的地段分异问题。这一结论与综合自然区划研究大中尺度分异规律,回答区域分异问题正好构成综合自然地理的基本研究体系。这方面的成果,林超教授、赵松乔教授起到了关键作用。2土地类型研究对象与定义如何确定问题
任何学科的建立都必须有其独立的研究对象。我国70年代末大规模土地类型研究与制图国家任务。此项工作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土地类型的研究对象、学科命名及制图对象的等级问题。为此,于1979年12月在北京举行了“全国1:100万土地类型分类体系”小型讨论会。林超教授当时刚动手术不久,仍莅临指导。他的土地是研究地表客观存在的综合体的观点、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的制图单位等级是土地类型分级的高级分类单位等的见解为会议接受,并在后来的研究与制图实践中得到了验证。这方面林超教授等老一辈土地研究学家的学术贡献起到了关键作用。3山地垂直自然分异规律如何体现问题
我国是多山国家,对山地如何科学地进行土地类型的分级分类,是土地类型研究者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曾有按地貌学观点将相对高度作为土地类型第一级指标的见解,也有按山地形态台地、阶地、洪积扇、山坡地、夷平面,以及按山地土地利用与植被类型进行土地类型分级分类的见解。然而体现的土地特征都难于反映综合、整体的目标)。
林超教授是我国率先对山地土地类型进行研究的开拓者,20世纪60年代初在北京怀柔及百花山进行土地类型研究,得出山体具有自然地理垂直分异规律,土地类型的划分应体现垂直带的景观差异,20世纪70年代末,更明确指出垂直地带应是土地分级的高级单位的论点。林超教授的这一观点,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制图规范中得到确认,对统一我国山地土地类型研究与制图起到了关键作用。4沟谷在山地土地类型与制图中如何处理的问题
山地土地类型早期研究与制图中,沟谷地如何处理一直是困扰该学科发展的主要难题之一。(原因是沟谷地本身的科学问题研究较薄弱;其次是从山麓到山顶沟谷是连续分布,形态多变;三是水文特征与过程与山体差异甚大;四是人为开发利用强度较大,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因而土地类型要体现上述复杂因素和综合特征难度较大)。土地类型的前期研究学者,虽都有所涉及,但理论认知与制图上均存在着巨大分歧。20世纪70年代末,林超教授、赵松乔教授、陈传康教授等,才从理论与制图实践上得到解决。他们认为:山地的地形有正负之分,正地形为山地,负地形为沟谷。地理过程山地以侵蚀为主,沟谷以堆积为主。因此在山地第一级土地分类中,就必须首先把山地与沟谷地分开,这样编制形成的山地土地类型图,才能体现山地自然地理过程与山体形态特征。林超教授等的观点,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全国规模的土地类型研究与制图中得到完全的证实,是我国土地类型研究从探索、试验阶段走向较成熟的重要标志。
5土地类型研究与制图如何实现从下而上论证自然区划问题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自然地理学家在通过土地类型研究去进行从下而上自然区划的认识已比较一致,但如何去实践这一论证的理论与方法问题却未解决。1982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地理学系等单位合作完成北京市全市1.6万km21:5万比例尺(编稿)土地类型调查与制图基础上,林超、赵松乔、陈传康等就以北京市土地类型图为案例,经过多次研究,在对各种土地类型的组合差异对比后,得出土地类型区域结构是进行自然区划低级区划单位的结论。我们发表的“北京市土地类型结构与农业自然区划”的论文(申元村、李昌文.1983).实际上是林超教授、赵松乔研究员,陈传康教授在林超教授家对北京市一座山、一条沟、一条河地分析土地类型结构区域差异而划分出来的自然区。后来,土地类型结构差异是进行自然区划的基本认识,在自然地理学界也普遍认同。6林超教授在总结、介绍国外土地类型研究成果上的贡献学习、借鉴国外的学术成果与经验,是推动我国学术进步的重要途径。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大规模开展土地类型研究与制图时,国内学者对国际的土地研究状况了解薄弱,急需掌握国外土地类型研究经验,林超教授花了极大精力,从大量的国外文献中对俄、美、英、德、澳、加、日、西等国家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完成的“国外土地类型研究的发展”(林超,1986)、“国内外土地分类和景观学研究概况,1984”等成果,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全面系统阐述各国土地分类的文献。对我国土地研究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三、结语
1土地类型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础和基本对象;是揭示中小尺度地理分异规律和地段分异规律的学科;是自下而上论证自然区划的依据;是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土地综合开发和农林牧合理布局、分析不利自然条件和防灾减灾的基础性学科。2林超教授是我国现代土地类型学研究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的学术观点土地类型主要反映中小尺度地理分异规律、研究对象是地表类型综合体、土地分类在山地以垂直分异层带为指标、沟谷与山地分别在土地分类中必须单独划分、土地类型结构是进行自下而上自然区划的基本方法的科学见解,在确立我国土地类型的学科体系上做出了关键的重大贡献。他总结、完成的“国外土地类型研究的发展”等译文对我国土地研究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参考文献:黄秉维,1960,自然地理学一些最主要趋势,地理学报,26(3);郑度,1999,中国生态地域划分方案,自然科学进展,;赵松乔,1988,现代地理学发展趋势,科学出版社;申元村,1992,土地资源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以宁夏甘肃干旱区为例,地理学报,47(6);张永涛、申元村,1995,脆弱环境土地退化过程及其防治对策研究——以宁夏盐池县为例,刘燕华等主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恢复技术研究论文集(第二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