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文化常识复习_第1页
高中历史文化常识复习_第2页
高中历史文化常识复习_第3页
高中历史文化常识复习_第4页
高中历史文化常识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历史文化常识复习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春节象征团结、兴旺,是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

春节春联

春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春联,源于桃符,起于五代十国,兴于明清,发展到今天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古代主要节日】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

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

寒食:清明前两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禁火三日知识连接清明:四月初,踏青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知识连接1.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它依据中国古代历法把正月作为岁首。这一节日最早应起源于

A.秦始皇时期

C.宋太祖时期

D.唐太宗时期解释:西汉汉武帝时期,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历法“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B.汉武帝时期B2.春联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下列新中国成立以来某地农村百姓家盛行的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扎根农村干革命,志在全球一片红②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③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④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A.①②③④C.③①②④D.②①④③解释:①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关②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③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④与新中国成立有关B.④②①③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B清明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按农历算在每年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四月五日或六日。清明节

1.祭扫亲人的坟墓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这种习俗的积极意义在于A.懂得珍惜生命B.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C.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解释:认真分析清明节扫墓习俗,可得出正确答案。D.增强爱国爱家的意识D2.“清明后,谷雨前,又种高粱又种棉”“谷雨前,先种棉;谷雨后,种瓜豆”。下列关于这些谚语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清明、谷雨是二十四节气里的两个节气②二十四节气是北宋沈括制订的③这些说法没有任何科学性可言④这些谚语我国古代农民对生产经验的总结A.①②④B.②③D.②③④解释:二十四节气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完全确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生产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科学性。②③说法错误。

C.①④

C解释:考查学生再认、再现教材基础知识的能力。北宋科学家沈括提倡改革历日制度,按节气定月,以立春为元旦。这种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历日制度,称为“十二气历”。3.最早把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历法的制订,应归功于A.汉武帝B.僧一行D.郭守敬

C.沈括

C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艾节、夏节等。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端午节的由来,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说等。端午节1.上述材料,不能说明端午节B.积淀的是深厚的底蕴和千年不变的民族精神C.背后流传的是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文明D.是民族文化素质在民俗心态中的自然流露和反映解释:由材料中端午节习俗和起源的多种说法,可知端午节是民族文化素质在民俗心态中的自然流露和反映等,但不是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故事发生的偶然产物。

A.是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故事发生的偶然产物A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仲秋节、八月节等,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它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古代帝王祭月礼制、月下歌舞觅偶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遗俗。神话传说和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朱元璋月饼起义”都与中秋节有关。中秋节

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中秋节原本是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便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接合起来,用来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

1.据《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注:“夕月”即拜月之意)这反映了古代帝王在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那么,中秋节祭月的典礼可能起源于B.秦汉时期C.唐宋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解释:中秋节祭月的典礼反映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原始崇拜,是生产力相对低下的产物。选项所列四个时期,先秦时期生产力水平最为低下,人们的科学知识也比较贫乏。A.先秦时期A

2.《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材料描绘的最有可能是哪个时期人们过中秋节的情景A.汉朝B.唐朝D.明朝解释:引文出自《东京梦华录》,北宋建立后将开封改名为东京,作为都城。可见,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北宋都城东京中秋之夜的繁华和赏月习俗。

C.宋朝

C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叉称为双九节、老人节。《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九九重阳。在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莱萸等等。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敬老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这一节日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节日。重阳节1.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从材料看,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主要寓意是人们A.祈祷姻缘美满B.祭祀先祖先人D.期盼合家团圆

解释:九在0至九这十个数字中是最大数,九九重阳,又与“久久”同音,故重阳节有长久长寿的寓意。从材料中的“宜于长久”,也可分析出正确答案。

C.祝愿健康长寿C国庆节,即国庆纪念日,是一个国家政治性最浓重的节日,伴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出现而出现。它是近代民族国家的一种特征,是一个独立国家的标志.反映这个国家的国体和政体。国庆节1.下列各国国庆日及其相关事件搭配不正确的是A.美国——7月4日——《独立宣言》

C.加拿大——7月1日——《大不列颠北美法案》D.苏联——11月7日——十月革命解释:B1789年7月14日,法国巴黎人民发动武装起义,攻占巴士底狱。后来,7月14日被定为法国的国庆节。B.法国——7月16日——大革命爆发B【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易》《春秋》。四书五经都是儒家经典.也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1.下列儒家经典,不是由孔子编订、整理的是A.《诗》B.《书》D.《春秋》2.明朝沿袭了前代的科举取士制度,科举考试的试卷命题范围是B.时事政治C.诗赋D.算术、法律解释:明朝科举考试规定只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考生发挥个人见解,以达到严格控制士人思想的目的。解释: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将其言论编纂成《论语》一书,此书后来成为儒家经典之一。C.《论语》A.四书五经CA

中国古代哲学,以阴阳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认为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如天是阳,地是阴;日是阳,月是阴。阴阳的对立和统一,是万物发展的根源。凡是旺盛、萌动、强壮、外向、功能性的,均属阳;相反,凡是宁静、寒冷、抑制、内在、物质性的,均属阴。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同时,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着协调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含义。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的由来

阴阳五行,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称。是上古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阴阳学说认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孳生着、发展着和变化着的。五行是一种文化。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物质世界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是由于这五种最基本物质之间的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运动变化而构成了物质世界。这个行,不是走路的意思,是代表运动。用现在的解释有动能的意思。知识连接金:不是黄金。是坚固和凝固的意思;木:代表生的功能和根源。中国字“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五行中对”木的解释。生是一个象形字,下面是一个“土”字,上面代表破土生发出来的一个枝一片叶。水:代表流动,具有循环和周流的意思;火:代表热能;土:代表地球本身。所以土在五行的方位上居中。五行是说这五种物质是相互变化的,相互影响的。这种变化和影响就是生和克。生和克是阴阳学说里面的说法。知识连接相克为: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相生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严格的说,五行学和《易经》没有根本的联系。只有在运用《易经》的法则和占卜的时候,《易经》才和五行学产生联系。五行学说的确立,一般认为是战国时代。也有人倾向五行学说产生在商代或比商更早。知识连接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12.(全国Ⅰ山西)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A.金德B.木德C.水德D.火德A12.(2010全国文综Ⅱ)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汉代被定为“火德”,通过“禅让”代汉的曹魏应为A.金德B.木德C.水德D.土德D1.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以下都表示“阴”的方位是A.山之南、水之北B.山之南、水之南C.山之北、水之北解释:根据阴阳学说,向日面为阳,背日面为阴。我国位于北半球,地形西北高,向东南渐低,山水一般呈东西走向,山水相间,山的南面、河床的北岸都是向阳的,故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反之,山的北面、河床的南岸都是背日面,为阴。另外,由于地势的缘故,我国河流在流动时会倾向于往东南方向流动,南岸较容易受到河水的侵蚀,形成北干、南湿的情形,故称水北为阳、水南为阴。D.山之北、水之南

D2.下列思想主张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是①董仲舒的新儒学②基督教教义③道教的《太平经》④朱熹的理学A.①②③B.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释:基督教是外来宗教,其教义与阴阳五行学说无关,②不符合题意。董仲舒结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主张,改造儒学,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太平经》是东汉道教的主要经典,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治国之道,宣扬散财救穷,自食其力。朱熹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是从理学(主要是阴阳五行说)出发的。

C.①③④C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中提出三纲五常这一道德规范。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条封建道德原则,要求为臣、为子、为妻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个封建道德教条。“仁”即爱人、孝悌、忠恕等。“义”指封建道德规范和标准。“礼”是各种封建礼仪、制度和规范。“智”为判别是非之心。“信”系忠诚守信。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这些也是用以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三纲五常三纲最早源于先秦时期,董仲舒加以改造而成“王道之三纲”。五常则是由董仲郐在孔孟宣扬的仁、义、礼、智基础上,再加上“信”而成的,即“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三纲五常1.西汉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理论,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道德准则”。从根本上看,这是因为它A.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反映B.反映了劳动者人身地位的提高

D.以人为本,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解释:“三纲五常”,宣传忠孝思想,严格等级秩序,规范了封建统治的各种关系,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控制人们的思想,是防止人民“犯上作乱”的思想武器,从根本上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C.适应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C

《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内容包括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三字经》被誉为“蒙学之冠”,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解释:题干中的“阉乱后,寇内讧”是指明朝末年宦官专权,政治黑暗,导致农民起义。这里的“寇”是指李自成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不是指“倭寇”,D解读不正确。1.《三字经》中说到:“阉乱后,寇内讧。闯逆变,神器终。”下列解读不正确的是A.明朝末年农民起义不断B.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统治黑暗C.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灭亡D.倭寇与沿海奸商勾结,倭患愈演愈烈D

北宋初年钱塘(今杭州)的一位儒生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于诵读和记忆,称为《百家姓》。《百家姓》是我国古代流行时间最长,流传地域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解释:宋朝开国皇帝是赵匡胤,所以当时赵姓最尊贵,因而被排在第一位。1.在宗法观念盛行的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据《百家姓》中的排序“赵钱孙李”,“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却排第一。由此可推断出《百家姓》最早可能出现在A.西周B.唐朝D.明朝

C.宋朝C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人们对皇帝或尊长不能直呼、直书其名,否则就有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在说话或者写文章时,人们遇到应该忌讳的人的名字时,必须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就是避讳。避讳一说起源于夏商时期一说起源于西周一说起源于春秋时期虽说起源不定,但避讳之风至唐、宋和清朝,极为盛行。起源

指举国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须遵循的避讳。本指皇帝本人及其父祖名字;故又称君讳、公讳。后来扩大,讳及皇后及其父祖的名字、皇帝的字、前代年号、帝后谥号、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国讳秦始皇的父亲名子楚,于是把楚地改为“荆”。唐太宗名世民,唐人行文用“代”字代替世字,用“人”字代替民字;观世音略称为“观音”,民部改称为“户部”……

如: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这是因为古代的皇帝都要在一年的第一个月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决定一年的政事。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一月出生,取名“嬴政”,以后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月”的“正”不再读“政”,而读作“征”了。比起国讳,家讳中寄寓着对长辈们的亲敬、崇仰与怀念之情,带有更多的自发生。

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凡父祖名某某,都必须在言行、作文章时避开以此为名的事物。它其实是国讳的一种延伸,同国讳一样是封建等级、伦理观念的体现。又称私讳。家讳如:《红楼梦》中这样例子很多。林之孝的女儿原名红玉,因为犯了宝玉的讳,只好改为小红。

避讳的对象有四类:一是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国讳”或“公讳”。如: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二是讳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如:陆游编著的《老学庵笔记》记有一故事:一个叫田登的州官不准下属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准写他的名字,到了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灯三天。写布告的小吏不敢写灯字,改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有了“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笑话。

避讳的对象有四类:

三是避圣贤,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如:孔夫子,名“孔丘”,北宋朝廷下命令,凡是读书读到“丘”字的时候,都应读成“某”字,同时还得用红笔在“丘”字上圈一个圈。四是避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家讳”或“私讳”。与别人交往时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否则极为失礼。如:唐代诗人李贺之父名晋,“晋”与“进”同音,故李贺一生不能举进士。《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母叫贾敏,故林黛玉凡是遇到敏字都读成米或密。

1.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解释:汉朝开国皇帝是刘邦,改“相邦”为“相国”就是为了避讳刘邦的名字。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A【皇帝的号】

中国古代的皇帝有庙号、谥号、尊号、年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如唐高祖、唐太宗等。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如汉武帝、隋炀帝等。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年号是封建皇帝在位时纪年用的名号,西汉时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庙号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叫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从汉代起,唐以后则改称庙号。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开国皇帝之后的嗣君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神宗等。大体上来说,唐代以前的殁世帝王一般简称谥号,知识连接

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如:汉武帝、隋炀帝,知识连接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从汉武帝开始有年号,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有的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如唐太宗年号“贞观”、明太祖年号“洪武”、明成祖年号“永乐”;有的皇帝有两个年号,如宋高宗年号“建炎”“绍兴”、元世祖年号“中统”“至元”;有的皇帝有多个年号,如唐高宗有14个年号、武则天有17个年号。明代以后,规定一帝一元,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称为乾隆皇帝。

知识连接尊号、徽号“尊”为尊敬,“徽”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往往在皇帝和皇后生前就有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

知识连接1.《清高宗实录》、“文景之治”、《永乐大典》三个专有名词中的“高宗”、“文景”、“永乐”分别是A.谥号、年号、年号

C.年号、尊号、庙号D.尊号、谥号、庙号解释:理解了各种称号的含义,不难找到正确答案。

B.庙号、谥号、年号B

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其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沿革科举制实行时期:隋唐至晚清时期内容: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选官制度依据:考试成绩隋朝①、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②、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

①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②、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

③、唐玄宗用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北宋①、分为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②、殿试成为定制③、实行糊名法④、王安石变法时废明经诸科,太学成绩优秀者可以直接为官明清①、为严格控制士人的思想,实行八股取士,束缚思想②、1898年百日维新的内容规定,废八股,改试策论,设经济特科①、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②、后期主要起消极作用③、始终重文轻武,重理论轻实践评价知识连接

等级:院试:

乡试:会试:殿试:明清科举考试童生试

也叫“童试”。明、清入官学资格考试名目,也,也称小考小试。参加考试的考生无论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因此得名。童生试就是童生考秀才的考试,要经过三次考试:县试、府试、院试,这些统称童生试。县试:由知县主持,府试:由知府主持,院试:由中央政府委派的官员主持。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知识连接

秀才

正式称呼叫生员,又叫诸生、痒生,俗称秀才。童子试三试完毕,都及格者,便为秀才,后被送入县学或府学学习,身份叫做县学生员或府学生员,通俗的说法叫进学。进学之后就换上秀才的制服,但各朝代秀才制服不一样。贡生生员按照成绩分为贡生、廩生、增生、附生、监生等。贡生就是送入国子监学习的生员,但不入监读书,不过具有太学生的资格,可以直接参加乡试,也可被选出来出任官职,但担任的一般都是地方学教官。贡生分为拔贡、优贡、岁贡、恩贡、副贡,统称五贡。知识连接

乡试:又叫“秋闱”(在11月份考),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中为“举人”。遇有国家庆典,临时增加一次,称“恩科”,考试的场地称贡院。乡试第一名称“解员”解元:读(jièyuán)

科举制度中乡试第一名,唐制,举进士者均由地方解送入京,后世相沿,乃有此名。

唐制,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后世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

知识连接

会试:

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每三年一届,在乡试的次年3月,又叫“春闱”,因由礼部主持,又称“礼闱”,如遇“恩科”时,也称为“会试恩科”。会试放榜在4月15日,正值杏花开放时,又称“杏榜”,考中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的主考官由皇帝钦命。

知识连接

殿试:国家级考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贡士参加。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