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隋唐五代文论一、总论与前后繁荣兴盛的魏晋南北朝及宋代文学批评相比较,唐代文学批评出现了历史性的低谷,呈现出与唐代文化很不协调的相对落后的一种态势,于魏晋六朝之后表现为“马鞍形”。总特点:1、重在论诗,律诗成为主要文学批评对象。从上官仪的“六对”、“八对”说、陈子昂、杜甫等人的“汉魏风骨”说到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从王昌龄的《诗格》、皎然的《诗式》到旧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都以论诗、评诗为主。2、与弘丽富艳的唐代文化相对应,唐人论诗大致分两大流派:重风骨兴寄和重兴象神韵。前者属于儒家学派,主张为人生而艺术。由陈子昂、杜甫到元白、皮日休,是这一倾向的代表人物。后者缘于佛老哲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从王昌龄到皎然,直到司空图,他们都提倡诗歌的艺术美,追求意境之空灵和风格之含蓄。3、唐代文学批评与佛教,道教思想有紧密联系。佛教的兴盛和发达,使得佛教的思想和思维方法渗透到了文坛诗苑,对唐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以“境”论诗,就与佛教关系紧密。再如,佛教的兴起,使得诗坛出现了诗僧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从诗歌创作到诗歌理论都给唐代诗坛涂上了一层诡异的佛教光环。皎然的《诗式》、齐己的《风骚旨格》就是这方面的代表。道教之影响唐代文学思潮与文学批评主要在重兴象、主神韵、重自然一派。从殷璠到司空图等,主张空灵的境界和含蓄的风格,都明显受到了佛老思想的影响。辛文房的《唐才子传》中列出与道教及道家有缘者凡113人,这也可以看到道教对唐代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影响。
二、重兴寄风骨(儒家)(一)初唐:陈子昂“兴寄论”和“风骨”论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
【原文】東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征者。仆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嘆。思古人,常恐逶迤頹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處,見明公《詠孤桐篇》,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遂用,發揮幽郁。不圖正始之音復睹于茲,可使建安作者相視而笑。解君云:“張茂先、何敬祖,東方生與其比肩。”仆以為知言也。故感嘆雅制,作《修竹詩》一首,當有知音以傳示之。
1、陈子昂对齐梁文风提出了两点批评一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二是“汉魏风骨,晋宋莫传”。前者是说齐梁文学只讲究华丽的辞藻,而缺少深微的情志寄托,缺少诗人真实情感的抒发。后者是说晋宋之后的诗歌缺少汉魏诗歌有充实内容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缺少那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风骨强劲的作品。这两点批评,概括了六朝,特别是齐梁诗的弊端,击中了要害。
2、“兴寄”说
陈子昂的兴寄说是说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他自己的《感遇诗》三十八首以及他的其他大多数诗作,都是借咏物叙事抒发自己壮志情怀和以物喻人,托物喻志,寄托自己对社会政治的主张和见解,是他对自己的“兴寄”主张的最好的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3、“风骨”说
陈子昂的风骨说,继承了前人的风骨论。他的风骨内涵,根据他在《修竹篇序》对齐梁诗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评,应该就是指建安风力。即是指具有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格,具有风清骨峻的特点。亦即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又如《感遇诗》三十八首“朝入云中郡,北望单于台。胡秦何密迩,沙朔气雄哉!籍籍天骄子,猖狂已复来。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咄嗟吾何叹?边人徒草莱。”前一首寥寥22字,俯仰宇宙时空,风骨刚强健朗;后一首寄意边疆,亦慷慨激扬。可以说正是具有“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风格的作品。总之,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加上他的创作实践,终于廓清了初唐半个时纪齐梁余风的影响,迎来了以“风骨”、“气象”著称的盛唐诗歌创作高潮。他的“兴寄”、“风骨”说理论为后人继承,成为他们反对形式主义柔靡诗风的理论武器。(二)盛唐李白“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重视《诗经》传统,要求文学要表现民生疾苦、“为民请命”,表达安定乾坤、拯救黎元的政治理想。如“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同元使君舂陵行》)(三)中唐儒学复古思潮韩柳古文运动:文以明道白居易“新乐府运动”:“救济人病,裨补时阙”“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是时兵革后,生民正憔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遂作《秦中吟》,一吟悲一事。”(《伤唐衢》)“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韩愈、柳宗元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也是中唐时期的诗文大家。“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苏轼评韩愈)韩柳古文运动韩愈的主要文学主张1、文道合一2、气盛言宜3、陈言务去4、不平则鸣5、搜奇抉怪文道统一“愈之志在好古道,又甚好其言辞。”(《答陈生书》)“然愈之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答李秀才书》)韩愈的古文理论在当时之所以有广泛影响和产生巨大作用,主要是因为他把古文写作和提倡儒学复古主义思潮紧密地结合到了一起。明确提出文以明道,文道统一的思想,将学古道与学古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气盛言宜“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高下者皆宜也。”(《答李翊书》)“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配义与道”而修养成的“浩然之气”含义相同。“气盛”而“言宜”,把“养气”与作文统一起来,先道德后文章,人品与文品统一,进一步发展了传统儒家有关创作的重要文艺思想。不平而鸣“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而后者,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送孟东野序》)“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荆潭唱和诗序》)韩愈的“不平则鸣”说,不仅是对孔子诗“可以怨”、屈原“发愤以抒情”、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继承和发展,而且对宋以后的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北宋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梅圣俞诗集序》),成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文学思想传统。陈言务去、搜奇抉怪《与李翊书》:“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荆潭唱和诗序》:“乃能志存乎《诗》、《书》,寓辞乎咏歌,往复循环,有唱斯和,搜奇抉怪,雕镂文字,与韦布里闾憔悴专一之士较其毫厘分寸。”强调诗文刻意求新求奇。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釆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远乎?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於道不远矣。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1、强调文以明道韩柳对“道”的理解有所不同:韩愈重在提倡“古道”,以恢复自魏晋以后中断了的儒家“道统”;柳宗元比较注重治世之道即“辅时及物”(《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利于人,备于事”(《时令论》)的“理道”(《与李翰林建书》),从社会需要出发,重在经世致用,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2、防写作之“四态”
“四态”——“轻心、怠心、昏气、矜气”即“轻率之心、怠惰之心、昏聩之气、骄矜之气。”
所谓不可有轻心、怠心、昏气、矜气,大意是指临文须敬,即须有严肃认真的态度。若轻忽懈怠,信笔写去,文章便可能浮滑而不深沉,或漫无约束而不严整;若作文时心思不清明,文章便会芜秽杂乱;若作文时洋洋得意,自以为是,文章便会呈露骄傲自大之态。3、写作之“六法”“奥”、“明”、“通”、“节”、“清”,“重”六个字,是作者提出的检验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标准,认为文章要做到既含蓄又鲜明,既畅达又有节制,既清扬又庄重。即为文须有分寸感,无过与不及。它们既对立又统一,互有补偏救弊的作用。
白居易文论白居易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早期所作讽喻诗反映人民生活疾苦、鞭挞权贵们的罪恶。中岁遭贬谪后,意志渐趋消沉,作品多闲适之作。新乐府,即“新题乐府”,与古题乐府相对而言,是一种自命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它由汉乐府发展而来,经过曹操的借古题写时事,杜甫是新乐府的创始者,到白居易、元稹手中发展壮大。《与元九书》(节选)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
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手请谏纸。启奏之间,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进闻于上。上以广宸听,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实用的创作原则“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所谓“为时而作”就是要从当前的时代出发,针对现实问题进行创作;所谓“为事而作”指要因事而发,有事实根据,不务虚谈。美刺的诗论标准诗歌创作要有讽喻意义,要求诗歌发挥“补察时政”“救济人病”“泄导人情”的作用。它继承了儒家重政治教化的文学思想,但更强调“刺”,要求文学创作为民请命。“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关于诗歌的定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诗的根本是情,实质是义。白居易重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强调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情”指民情,贫苦人民的真情;诗歌根植于现实生活,运用质朴易谕、音节和谐的语言,通过“风雅比兴”的艺术方法,真实地表现贫苦人民的真情实感,以美刺时政得失。评价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时期,社会政治腐败,这种理论的提出有它的合理性和进步性。但是把文学作为政治的附庸,美刺教化的工具,忽视文学自身的审美规范,又有其不合理性和非科学性。三、重兴象意境(佛老)王昌龄“诗境”论皎然《诗式》刘禹锡司空图“意境”简介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意境理论酝酿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唐宋时期,在元明清时期达到进一步发展,并且在现当代得到完美转型,成为至今仍具活力而且非常活跃的批评术语。
借境审美、悟道是中国诗学至为高妙的独创,是中国诗学之核心内涵和历史贯穿发展的主线。其间蕴含着老庄、佛学之精髓,集大成的包容涵盖了中国诗学的最精华的审美范畴与方法。借境以审美、悟道包含着:一种整体、模糊的全息、全象、同构、圆融、洞通的妙合;境界中有“象外象”、“味外旨”、“韵外致”
……,“境”能达“言有尽而意无穷,象有限而旨意全,曲有终而余韵绵。”之妙。
意境论的思想渊源一渊源于老庄一线,其关于“言意”、“有无”、“虚静”、“心斋”、“坐忘”、悟道的思想。二渊源于佛教“六根”“六境”说、“真如本性”、“真空妙有”的“禅境”等。(境,指“心之所游履攀援者”。)三渊源于古代诗学的对古代诗美的探索,如儒家诗学的六义说,刘勰的比兴论、意象论、钟嵘的滋味、三义说等。
意境论的成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模板锦集三篇
- 珍爱生命预防溺水主题演讲稿12篇
- 2021年员工年终工作总结范本十篇
- 初一日记600字左右【范文5篇】
- 湖南省岳阳市云溪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
- 小学生主题班会课件-元宵节
- 物流配送服务合同
- 第九章约瑟夫森效应
- 电力行业辞职报告
- 实习学生自我鉴定7篇
- 2024年陕西省中考数学试题含解析
- 湖南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题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 敦煌的艺术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北京大学
- 矿山企业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责任制度(双重预防制度)
- DB42-T 2219-2024 建筑施工企业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标准
- 福建省龙岩市2023-2024学年高一1月期末生物试题
- 2024年巴西玩具市场机会及渠道调研报告
- 2024厨具采购合同
- 酶工程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
- 养老集市活动方案
- GB/T 18336.5-2024网络安全技术信息技术安全评估准则第5部分:预定义的安全要求包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