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婴儿期的发展_第1页
第三讲-婴儿期的发展_第2页
第三讲-婴儿期的发展_第3页
第三讲-婴儿期的发展_第4页
第三讲-婴儿期的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讲婴儿期的发展第一节婴儿期身体的发展一、体重与身高的发展(一)体重的变化

5个月时,是出生的两倍;1岁时,是出生的三倍;婴儿的体重会随着身高的增加而增加。(二)身高的变化新生儿——50CM左右;1岁——70CM左右;

2岁——80CM左右;3岁——90CM左右。

婴儿身体各部分生长的速度是不相同的,如图:二、动作技能的发展(一)大动作技能的发展大动作的发展是按照从头部到躯干再到四肢的顺序发展的。个体首先是头部和躯干部分的发展,随后是爬、走等自主位移动作的发展,最后才是跑、跳及其其他动作的发展。1.头颈和躯干的发展头颈部动作:2——3个月,能在俯卧时自主地向左右转头;3个月时,能在坐或者站立的状态下自主将头竖直;5个月,俯卧时能将头抬起。躯干动作:3个月,仰卧翻身,并且能在帮助下扶坐;6个月,可以练习坐;7——8个月,爬行;9个月,站;1岁,走。2.行走动作的发展婴儿一般在1周岁左右可以独立行走。个体行走动作发展经历的阶段:第一阶段:12——14个月动作表现:身体僵硬,行进时身体不平稳,儿童尽量想保持身体平衡,有明显的左右摇晃的动作。第二阶段:24个月左右动作表现:较少有明显的肌肉紧张表现,行进时较前一阶段平稳一些。第三阶段:4、5岁左右动作表现:腿部动作连贯,每步只有轻微的颠簸。第四阶段:7岁左右(成熟阶段)动作表现:动作流畅,步长保持一致,两条腿的交换紧凑而自然,两脚的间距小,少有脚尖点地的动作。(二)精细动作的发展

个体精细动作能力:指个体主要凭借手以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肉或小肌肉群的运动,在感知觉、注意等方面心理活动的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它对个体适应生存及实现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手眼协调发展的过程:

3个月前,婴儿基本上是紧攥拳头;

3个月左右,开始抚摸物体,但手眼不协调;

4、5个月,看见东西会去抓握,但成功率不高;

5、6个月,手眼逐步协调;

8个月,手眼协调,抓握成功率100%。三、动作技能发展遵循的原则(一)整分原则动作技能的发展最初是全身的、杂乱散漫的,随后逐渐分化为局部的、精确的和专门化的动作。(二)头尾原则个体的动作发展总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的顺序而逐渐成熟的。(三)远近原则动作技能的发展遵循从中心到四周发展的顺序。躯干和肩膀动作的发展先于手和手指动作的发展。(四)大小原则婴儿先是大肌肉动作的发展,然后是小肌肉动作的发展。为什么儿童早期动作发展会表现出特定的顺序?四、促进婴幼儿动作能力的发展1.鼓励婴儿爬行鼓励爬行的最好方法是当婴儿趴着的时候,把玩具放在他们正好够不着的地方。婴儿想去拿,并努力想玩具的方向移动。几个星期以后,就可以看到婴儿用四肢支撑起身体,摇摇晃晃地来回移动。这意味着婴儿很快就会正真意义上的爬行了。2.利用生活中的物品促进婴儿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发展3.练习和重复对于知觉运动能力的发展非常重要第二节婴儿期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发育一、婴儿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一)神经系统和神经元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中枢神经周围神经脊髓脑脊神经脑神经植物神经神经系统是由无数复杂的细胞构成的,这些细胞被称为神经元或神经细胞。神经元的组成:神经元树突:接受信息轴突:输出信息细胞体:神经元的控制中心,决定是否将信息传给轴突突触:轴突与树突连接的地方(二)脑与大脑皮质的发育脑重量的变化:新生儿脑重350—400g,占体重的12%;1岁时脑重约950g;5岁时脑重1100g,为出生时的3倍;6岁时脑重已经达到1200g,成人脑重约为1500g,为出生时的4倍。脑细胞数目的增长:妊娠3个月时,胎儿的神经系统已经基本成型。从胎儿到3—4岁时神经系统生长最快的时期。1岁以后虽然脑细胞的数目不再增加,但是细胞的突起却由短变长,由少变多。(三)神经纤维髓鞘化什么是髓鞘?

髓鞘包裹在神经突起的外面,好像电源的绝缘外皮。没有这层绝缘外皮,就会“跑电”“串电”。(四)大脑功能偏侧化左边球——语言、数学、逻辑推理右边球——空间、音乐、艺术、情绪二、大脑发育的关键期(敏感期)与早期教育(一)大脑皮质发育的基本顺序(二)大脑发育的关键期什么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动物的某些感觉、运动以及(人类的)语言能力要想得到正常发展,必须在发展过程中的特定阶段获得特定的经验。如果在特定阶段,特定时间缺少特定的经验,就会对相应的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改变。这样的一个特定的时期就被称为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关键期相应的实验研究:

20世纪60年代,由大卫·休伯(DavidHubel)及其同事对动物视觉系统的发展研究。他们通过手术缝合出生几个月的猫或者猴子的一只眼睛的眼睑,随后再重新打开它,研究了动物视觉系统的早期发展。研究表明,即使后来重新打开眼睑,这些动物的眼睛也不能再获得视觉功能。他们的研究表明,在这段时间内关闭一只眼睛对于动物脑中视觉区域的结构有明显的影响。但是,对于成年猫进行同样时间或更长时间的视觉剥夺则既不会影响它们的视觉能力,也不会影响它们的大脑结构。只有年幼的动物在它们发展的关键时期才会对这种视觉剥夺产生敏感。

劳伦兹在1937年发表的《鸟类的感情世界》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印记”一词,用以解释动物的社会行为现象及其形成的关键期。

印记是指个体出生后不久的一种本能性的特殊学习方式。印记式的学习,通常在极短的时间完成,学得后持久保持,不易消失。劳伦兹在研究中发现,刚孵化出的雏鸭对初次见到的活动对象,如母鸡、人、自动玩具等,很快学会与之亲近,就像雏鸭跟随母鸭一样的关系。但是如果孵化后,超过一定时间才接触到外界活动对象,雏鸭就不会出现印记现象,这一时间就是动物印记行为形成的关键期。(三)关键期/敏感期对早期教育的影响1.人发展的关键在于天性与教养之间的相互作用。2.人的大脑具有相当大的改变能力,但改变的时间很重要。3.大脑具有可塑性的同时也意味着会存在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消极的经验或者缺乏适宜的刺激就很可能会对大脑的发育产生严重而持续的影响。4.早期教养对于人如何发展、如何学习、如何应对压力以及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具有决定性的和长期的影响。第三节婴儿期认知的发展

一、研究婴儿感知的方法(一)视觉偏好法

指研究者同时给婴儿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一个刺激更感兴趣。罗伯特·范兹(RobertFantz)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使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出生不久的婴儿是否能辨别不同的视觉图案,从此该法得到广泛运用。

实验装置与过程:婴儿躺在一个观察箱里,实验者给婴儿同时呈现一个面部图案,一个含有混杂的面部特征的似面部刺激图案,以及一个半亮半暗的类似面部的简单视觉刺激图案(如图2所示)。实验者在观察箱上方进行观察,并记录婴儿注视每个视觉图案的时间。如果婴儿看某一个图案的时间比其他图案长,就认为他更喜欢该图案。实验结果:结果表明,新生儿能够轻松地分辨视觉图形,而且对有混杂面部特征的的视觉刺激和正常人的面孔一样感兴趣。实验结论:儿童觉察并分辨图案的能力是天生的。但他们不大可能将人的面孔视为有意义的轮廓。实验方法缺陷:在婴儿没有表现出对某一图案有明显偏好的情况下,研究者便无法确认婴儿是不能分辨不同图案,还是他们对所有图案的兴趣是相同的。

实验结果分析:后继研究发现新生儿更喜欢看高对比明暗部分有明显分界线及有弧线的中等复杂图案,所以会对面孔和特征复杂的似面孔图案表现出同样的兴趣,因为这两个图案的对比度、弧度和复杂程度相同。(二)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方法

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一个个体,包括新生儿都会产生定向反射。这时,个体的心率就会起变化,注意力也会朝向刺激物,其他正在进行的活动(如吸吮、身体动作)立即停止。如果隔很短一段时间刺激物又重新出现,引起定向反射的次数就会逐渐减少。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地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这种现象称之为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一个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这种恢复了对新事件的兴趣的现象称为去习惯化。(三)高振幅吸吮法

研究者让婴儿吸吮内部镶嵌有电路的一个特殊奶嘴,通过分析他们的吸吮动作来研究婴儿对环境的反应。在研究开始时,研究者首先记录下婴儿吸吮频率的基线,然后以基线为标准,每当婴儿的吸吮频率加快、吸吮强度增加时,他就会触动奶嘴里的电路,从而启动用来提供刺激的设备。

如果婴儿感受到这种刺激并且感兴趣,那么只要他一直保持高振幅的吸吮,这个刺激就会一直存在。如果婴儿的兴趣消失,吸吮的强度和频率就会恢复到基线,刺激也就会消失。这时,再给婴儿呈现第二个刺激,如果吸吮频率显著增强,就可以推断他能够分辨这两个刺激。二、感知觉的发展(一)视知觉1.图形与形状知觉

图形与形状知觉:指对图形和物体的形状进行辨别的能力。2个月前,婴儿的视觉能力还没有达到很好的水平,还无法分辨细节。(如图3-9)2个月到1岁,婴儿的视觉系统迅速成熟,逐渐能够分辨越来越复杂的视觉图形,并且能够将看到的东西整合起来,从而知觉到完整的视觉形状。(如图3-10)2.面孔知觉1个月,婴儿扫视人脸时,更关注人脸的轮廓线,注视点更多的停留在前额头发和下巴部分。2个月,婴儿开始更仔细的探究人脸的内部特点,注视点更多的停留在人的眼睛和嘴巴部位上。约3个月时,婴儿已能精细的区分不同的脸孔。如他们能认出母亲的照片。

1个月的婴儿对人脸的注视

2个月的婴儿对人脸的注视3.深度知觉(距离知觉)指人通过视觉估计事物的距离或深度而产生的知觉。相关实验研究:视崖实验实验者:吉布森、沃克视崖装置的组成:

一张1.2米高的桌子,顶部是一块透明的厚玻璃,桌子的一半(浅滩)是用红白格图案组成的结实桌面。另一半是同样的图案,但它在桌面下面的地板上(深渊)。在浅滩边上,图案垂直降到地面,虽然从上面看是直落到地的,但实际上有玻璃贯穿整个桌面。在浅滩和深渊的中间是一块0.3米宽的中间板。

实验发现:吉布森和沃克发现6.5个月及年龄更大的一些孩子中90%都会爬过浅区,但是只有不到10%的婴儿愿意爬过深区。这说明属于爬行阶段的婴儿能够清楚的感知到距离,对“悬崖”很害怕。然后,他们又把2个月的婴儿分别放到视崖的两侧,让他们脸朝下趴在平台上,记录他们在视崖两侧时的心率变化。研究结果发现,2个月左右的婴儿在浅区的心率没有变化,而在深区的时候心率下降。这说明了什么?(二)听知觉本章第四节(三)味觉和触觉味觉:一出生,能辨别酸甜苦咸;喜欢甜味,拒绝咸味;4个月,偏爱咸味触觉:嘴巴(四)跨通道知觉

指婴儿将不同的感觉通道获得的信息整合起来知觉的能力。

Eg.婴儿看到有趣的玩具伸手去抓通感: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Eg.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三、认知的发展(一)皮亚杰对于婴儿认知发展的观点1.感知运动阶段婴儿的发展(0—2岁)(1)子阶段1——反射活动0—1个月(2)子阶段2——初级循环反应1—4个月(3)子阶段3——二级循环反应4—8个月(4)子阶段4——协调二级循环反应8—12个月(5)子阶段5——三级循环反应12—18个月(6)子阶段6——符号/表征能力的出现18—24个月2.感知运动阶段婴儿主要的认知成就(1)延迟模仿指即使榜样不在场时,仍然能再现其行为的能力。(2)客体永久性指当物体不在眼前或者通过其他器官不能觉察时,仍然知道物体是继续存在的。1—4个月,婴儿不会去寻找玩具4—8个月,婴儿能够找回部分隐藏的玩具8—12个月,婴儿形成清晰客体永久性概念12—18个月,客体永久性概念水平逐步提高,但发展还是不完善18—24个月,能够充分的理解客体永久性概念(3)假装游戏感知运动性游戏又称为机能性游戏,1岁半之前,婴儿玩的游戏大多都是机能性游戏。这类游戏主要是由简单的重复动作或运动组成。如小婴儿反复的丢拣玩具从中获得快乐。

“假装游戏”就是皮亚杰所说的象征性游戏,它是指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利用表象将眼前存在的东西(如小棍、石头、纸条)想像为另一些眼前不存在的东西(如枪、鸡蛋、面条)的游戏。它产生于儿童有了表象之后,并在2、3—5、6岁间达到高峰。(二)婴儿的记忆婴儿期是记忆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和关键期。(1)新生儿主要是短时记忆,表现为最初的习惯化和最初的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的出现是记忆发生的标志(2)1—3个月,具备长时记忆能力

2—3个月,婴儿能建立操作条件反射

3个月,婴儿的记忆能保持4周之久(3)3—6个月记忆的发展长时记忆能力有了很大发展,对知识,技能可保持数天,数周。(4)6—12个月记忆的发展——长时记忆时间增长

——“认生现象”说明其记忆能力的扩展(7、8个月的认生是再认的表现)

——搜寻物体能力增强

——出现大量模仿动作(5)1岁以后:主要表现在回忆的发展婴儿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为他们带来了很多重要的变化。其中符号表征的出现使婴儿语词逻辑记忆能力的产生成为可能。而延迟模仿的产生则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及回忆能力的初步成熟。(6)1—3岁记忆的发展

1—3岁,陆续出现情境记忆、语词理解记忆与图形符号记忆。2—3岁,婴儿再现能力有了很大发展,表现为能帮成人找到东西,喜欢做藏东西的游戏。(三)婴儿的智力皮亚杰认为智力是适应性的思维或行为。婴儿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思维活动,体现出人类的智力。1.因果关系认识莱斯利的习惯化范式2.问题解决3.分类4.符号功能(四)促进婴儿认知能力的发展1.鼓励婴儿的探索活动,并未他们的探索创造条件2.尊重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3.在日常生活中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第四节婴儿期言语与沟通技能的发展

什么是语言?什么是言语?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Eg.汉语,英语,韩语等。言语是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和结果。一、言语发展的理论观点(一)行为主义的观点行为主义的观点强调言语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儿童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语言的。斯金纳认为,儿童语言的习得是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而实现的。操作性条件作用指个体在某种刺激情景中自发地作出多种反应,在这些反应中,被强化的反应与刺激联结起来,条件反射的形成是经由反应代替的方式,形成反应和情境的联系。行为主义理论对语言习得解释的局限性:1.语言的语法规则是非常复杂的,并非儿童短短几年时间就可以掌握。Eg.儿童语言发展的“爆发现象”。2.儿童不可能每句话都是模仿学来的,儿童语言并非全部是成人语言的翻版。Eg.3.有的时候家长并不总是对儿童话语进行的强化。Eg.(二)先天主义的观点先天主义的观点认为言语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代表人物:乔姆斯基乔姆斯基认为,决定人类学前儿童说话的因素不是经验和学习,而是先天遗传的语言能力,即普遍的语法知识。他认为在人的头脑中有一种先天语言获得装置(LAD),这是人类头脑中固有的内在语法规则或“普遍语法”,学前儿童就是通过这种普遍语法,学得周围人们语言的语法知识,并学会语言的。乔姆斯基对语言习得解释的局限性:所有语言的基本语法系统是什么?怎么样才能证明存在这样一个规则系统呢?(先验论)(三)相互作用论相互作用论将行为主义和先天主义的观点结合起来,认为言语的发展是通过将基因决定的倾向和支持语言学习的环境结合起来实现的。即强调先天因素对语言发展的作用,又强调后天环境的强化。二、早期语言理解的发展(一)婴儿对言语的知觉1.婴儿对言语的偏好妈妈语,也被成为儿童指向性语言(儿向言语),是指妈妈或成人养育着对婴儿说出的语言。其特点是:语速慢、声音高和语调夸张。2.婴儿对言语韵律特征的知觉2—6个月的婴儿,常常会用与刚刚听到的语调相匹配的声音来对妈妈作出回应;

6个月,婴儿开始把握语言中的韵律特征;

7个月,婴儿明显对自然停顿的语言表现出偏好;

9个月,婴儿开始对更小的语言单位变得敏感;

1岁后,婴儿对母语中的语言信息越来越熟悉。3.婴儿的语音范畴知觉(1)语音音位范畴的区分刘文理等人在《心理科学进展》发表文为《婴儿期母语音位范畴习得:来自言语知觉的证据》,其文研究发现,婴儿期言语知觉研究表明婴儿最初(1—4个月)可以分辨几乎所有的语音范畴对比;(2)语音范畴化范畴化是指把在声学特征上不同的刺激认同为同一音位范畴。研究表明2个月大的婴儿就具备了这种能力。(3)建立母语语音范畴研究表明,6个月大婴儿对母语元音原型已经表现出强烈的知觉磁体效应,即,美语婴儿多将美语元音变式知觉为同一范畴,而瑞典语婴儿多将瑞典语中的元音变式知觉为同一范畴。(二)婴儿对词汇意义的理解8、9个月左右,婴儿已经开始表现除能听懂成人的一些话,并作出相应的反应(情境反应);11个月左右,词语逐渐从情境中分离出来,被婴儿作为独立的信号来作出反应;1—2岁,儿童对词的理解是笼统的,表现出词汇意义与成人词汇意义之间的不匹配;

“过度泛化”

“过度窄化”三、早期言语的产生(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