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礼仪(01,概述)_第1页
现代礼仪(01,概述)_第2页
现代礼仪(01,概述)_第3页
现代礼仪(01,概述)_第4页
现代礼仪(01,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欢迎来到

礼仪课堂第一讲礼仪概述相鼠(诗经)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

——《左传》一、中华礼仪的起源与内涵

1、礼仪起源于人类最原始的两大信仰:

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第一节礼仪的历史沿革“礼仪”是原始人为祭祀天地神明,保佑风调雨顺;祈祷祖先显灵、拜求降福免灾而举行的一项敬神拜祖的仪式。“礼之名,起于事神。”新石器

时代岩画

——佤族先民的祭祀仪式天地和祖先一直成为原始社会,甚至至后来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最主要的两个崇拜对象。对这两者的崇拜,主要是通过祭祀的方式表现出来的。通过祭祀,人类表达了对神灵和祖先的敬意,期望能够得到神灵和祖先的庇护,多赐福少降灾,在这样的过程中,原始的“礼仪”就产生了。“登封报天,降禅除地”。

——《史记·封禅书

》“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唐代•张守节

封禅的起源多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和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有很大的联系,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不能准确地把握,因此产生原始崇拜,特别是在恐惧的状态下,对日月山川、风雨雷电更是敬畏有加,于是“祭天告地”也就应运而生,从最开始的郊野之祭,逐渐发展到对名山大川的祭祀,而对名山大川的祭祀则以“泰山封禅”最具代表。武则天除罪金简为长方形,长36.5厘米,宽8厘米,厚不足0.1厘米,重233.5克。金简黄金纯度在98%以上,此片虽经千年以上,仍金黄耀眼。金简正面镌刻双钩铭文三行共63字(其中5个为武则天的自创字):“上言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庙之言貌也,宗庙者,先祖之尊貌也。”——《礼记•祭法》2、中华礼仪的发展时期1)起源时期: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纪前)2)形成时期: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3)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前221年)4)强化时期:秦汉到清末(公元前221~公元1911年)5)现代礼仪的发展时期:(公元1911年以后)1)起源时期:夏朝以前制定了明确血缘关系的婚嫁礼仪;区别部族内部尊卑等级的礼制;为祭天敬神而确定的一些祭典仪式;制定一些相互交往中表示礼节、恭敬的动作。第一次形成较完整的国家礼仪制度周公制礼——《周礼》五礼:吉、凶、军、宾、嘉2)形成时期:夏、商、西周三代吉礼用于对天地山川和祖先先贤的礼拜;凶礼用于丧葬事宜;军礼用于征伐、狩猎;宾礼用于朝觐、聘使和君臣朝会;嘉礼用于成人、婚配等仪式以及贵族官员的服饰、仪仗等。军、宾之礼多为行为举止上的规定,嘉礼除行为外,主要是服饰、仪仗及装饰上的规定。凶礼和吉礼则需要依托特定的建筑才能进行,前者对应着墓葬形制,后者则需要在各种坛庙中举行。

西周末期,王室衰微,诸侯纷起争霸。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承继西周的东周王朝已无力全面恪守传统礼制,出现了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在此期间,相继涌现出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巨人,发展和革新了礼仪理论。3)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他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为历史文化的整理和保存做出了重要贡献。

孔子编订的《仪礼》,详细记录了战国以前贵族生活的各种礼节仪式。《仪礼》与前述《周礼》和孔门后学编的《礼记》,合称“三礼”,是中国古代最早、最重要的礼仪著作。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要求人们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倡导“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有同情心,要互相关心,彼此尊重。总之,孔子较系统地阐述了礼及礼仪的本质与功能,把礼仪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是战国时期儒家主要代表。在政治思想上,孟子把孔子的“仁”思想加以发展,提出“王道”、“仁政”学说和“民贵君轻”说,主张“以德服人”。在道德修养方面,他主张“舍生而取义”。(《孟子·告子上》),讲究“修身”和培养“浩然之气”等。

荀子(约公元前298—公元前238年)是战国末期的大思想家。他主张“隆礼”、“重法”,提倡礼法并重。他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荀子指出:“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

“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荀子·大略》)荀子还提出,不仅要有礼治,还要有法治。只有尊崇礼,法制完备,国家才能安宁。荀子重视客观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倡导学而至善。4)礼仪的强化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1911年)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最终吞并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在全国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人们的日常行为要遵从统一的道德与规范)。秦朝制定的集权制度,成为后来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体制的基础。

西汉初期,叔孙通协助汉高帝刘邦制定了朝礼之仪,突出发展了礼的仪式和礼节。“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西汉思想家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年),把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系统化,提出“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天人感

应”之说。

他把儒家礼仪具体概况为“三纲五常”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汉武帝刘彻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礼教成为定制。

汉代时,孔门后学编撰的《礼记》问世。《礼记》共计49篇,包罗宏富。有讲述古代风俗的《曲礼》(第1篇);有谈论古代饮食居住进化概况的《礼运》(第9篇)有记录家庭礼仪的《内则》(第12篇);有记载服饰制度的《玉澡》(第13篇);有论述师生关系的《学记》(第18篇);还有教导人们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第42篇)等。总之,《礼记》堪称集上古礼仪之大成,上承奴隶社会、下启封建社会的礼仪汇集,是封建时代礼仪的主要源泉。盛唐时期,《礼记》由“记”上升为“经”,为“礼经”三书之一(另两本为《周礼》和《仪礼》)。《周礼》偏重政治制度。《仪礼》偏重行为规范。《礼记》则偏重对礼的各个分支作出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理论说明。由这“三礼”所涉及的各种礼制的总和,也就是礼的全部内涵。

宋代时,出现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兼容道学、佛学思想的理学,程颐兄弟和朱熹为其主要代表。二程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间。”“礼即是理也。”朱熹进一步指出,“仁莫大于父子,义莫大于君臣,是谓三纲之要,五常之本。人伦天理之至,无所逃于天地间。”朱熹的论述使二程“天理”说更加严密、精致。

家庭礼仪研究硕果累累,是宋代礼仪发展的另一个特点。在大量家庭礼仪著作中,以撰《资治通鉴》而名垂青史的北宋史学家司马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