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环境心理学概述第一部分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environmental
psychology)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上世纪末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一、环境心理学概述1、什么是环境环境是相对某项中心事物而言,可以说是围绕某种物体,并对该物体的“行为”产生某些影响的外界事物。定义:影响有机体生长和发展的外界实际条件总和;
人是环境的中心也是环境的一部分;
人作为中心事物(主体)的外部世界——人类环境。环境自然环境生物、非生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和其他一切生命体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对人的心理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引起特点的认知、情感、态度。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具有区别又有联系,自然是基础,社会是“准绳”。2、什么是环境心理学上世纪50年代后,巴克(R.G.barker,1968)认为人类环境就是物理环境和行为有机体二者之间的“人的社会集合”。西蒙(H.S.
Simon,1969)指出环境是有机体的生活空间,是与有机体的感觉器官、要求和活动相互依存的。目前,心理学家把环境看为一个整体,而不是一系列刺激的堆积,特别强调环境和行为的相互影响,行为和和产生行为的前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这里行为既包括外显行为,也包括内隐行为,还包括思维、情感、意志等。由于环境心理学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的复杂性,环境心理学确实很难用几句话来定义。只能从其研究的内容来进行描述性定义。普罗夏斯基:“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和他们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学科”。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个体行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其主要研究任务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概念,不同环境中心理学原理和各种环境状况中人的心理现象和对环境的知觉;环境物理量和环境心理量之间的关系(环境与人的思维、情感、意志、个性等的关系),环境对人心理和行为的反馈规律,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噪声、温度、风向、气候空气的污染)和社会环境(如个人空间、地域观念、社会风气、社会文化、人际关系等)的影响。目前,学者们主要对环境知觉、生态心理学、人格与环境、环境与认知、行为矫正、环境评价、环境应激等进行大量研究。二、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特点和研究内容1、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特点环境心理学将环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又较其他心理学分支更侧重于应用研究。其具体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法、观察法、测验法、相关法、实验法、现场研究等。2、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环境心理学主要研究物理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如物理环境对人的行为、情绪和自我感觉的影响。早期研究主要关于人文环境如建筑物和城市对人心理行为的影响。今年来研究扩展,有关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多。其研究内容有有以下方面:环境认知、人格与环境、环境观点、环境评价、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生态分析、人的空间行为、物质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心理学等。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认知。即对环境知觉和认知,包括环境信息的获取、对潜在环境的知觉,影响环境知觉的因素、认知地图、城市和建筑的表象,以及环境与保护等。关于认知地图(请绘出西南林业大学的认知地图)1)道路;2)标志;3)节点;4)区域;5)边界某校园意向图片示意(2)环境压力。研究环境引起的心理变化,个体对环境压力的反应。(3)个人空间和领域性。研究个人空间的形式、功能和测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个人空间的使用与侵犯,领域性的控制与组织,动物的领域行为,人类的领域行为。(4)密度、拥挤和环境类型。研究密度和拥挤感的关系,高密度对动物和人类的影响。(5)空间行为。研究空间行为和环境的易识别性,空间的生气感和舒适感,秘密性和公共性,空间的使用方式,特别是建筑和布局方式对个体及交往方式影响。(6)环境问题与行为对策。可见,环境心理学研究的内容较为广泛,大到自然环境小到人为环境的城市社区,房间家具无所不包。第二节环境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一、环境心理学的起源和早期研究知觉理论:布鲁斯威克(E.Brunswik,1956)的透镜模型认为人们在建构环境时知觉起着积极的作用,人们理解环境的感觉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过去的经验,感觉信息必须与过去经验结合起来,才能对环境的实际状况作出正确的估计。格式塔理论:早期德国心理学家韦特默(M.Wertheimer,1880--1943)、考夫卡(K.Koffka,1886--1941)等提出格式塔知觉理论。格斯塔心理学家认为人类趋向于把他们的知觉环境尽可能简单地组织起来。
1879年环境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目前环境心理学已经成为心理学科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布鲁斯威克(E.Brunswik,1956)的透镜模型图示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根据其原意也称为完形心理学,完形即整体的意思,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译音。1912年在德国诞生,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原子心理学相对立。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魏特海默、苛勒、考夫卡、阿恩海姆等人。第一节格式塔心理学简述格式塔本意是指形式、形状或一种被视觉分离出来的整体,它有两种含义:1.事物具有特定的形状或者形式;2.指一个实体对知觉所呈现的整体特征,即完形的概念。
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可以说是
“形”的心理学。中文一般将格式塔译为完形,称格式塔心理学为完形心理学,这比较符合格式塔心理学的本意。因为格式塔学说认为人在视知觉过程中,总是会自然而然地有一种追求事物的结构整体性或完形性的特点。当客观外界的某一事物呈现在我们感官面前时,内心会有一个格式塔与之对应,当内心的格式塔与客观事物不相符时,格式塔就出现“缺陷”,此时人的内心就表现出弥补自身缺陷的活动倾向,活动的结果使格式塔本身达到完善化或形成良好的“完形”。英文常将格式塔译成。“form”(形式)或“shape”(形状),这两种译法似乎都不够准确,因为它们强调的都是客体的特征,而没有知觉主体的参与,与格式塔的真正含义有一定距离。第一节格式塔心理学简述G.A.米勒(G.A.Miller)曾举过一个有趣的例子,用以说明当时格式塔心理学的声势和构造主义的困境:当你走进心理学实验室,一个构造主义心理学家问你,你在桌子上看见了什么。
“一本书”
“不错,当然是一本书。”“可是,你‘真正’看见了什么?”
“你说的是什么意思?我‘真正’看见什么?我不是已经告诉你了,我看见一本书,一本包着红
色封套的书。”
“对了,你要对我尽可能明确地描述它。”
“按你的意思,它不是一本书?那是什么?”
“是的,它是一本书,我只要你把能看到的东西严格地向我描述出来。”
“这本书的封面看来好像是一个暗红色的平行四边形。”
“对了,对了,你在平行四边形上看到了暗红色。还有别的吗?”
“在它下面有一条灰白色的边,再下面是一条暗红色的细线,细线下面是桌子,周围是一些
闪烁着淡褐色的杂色条纹。”
“谢谢你,你帮助我再一次证明了我的知觉原理。你看见的是颜色而不是物体,你之所以认为它是一本书,是因为它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仅仅是感觉元素的复合物。”
那么,你究竟真正看到了什么?格式塔心理学家出来说话了:“任何一个蠢人都知道,‘书’是最初立即直接得到的不容置疑的知觉事实!至于那种把知觉还原为感觉,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只是一种智力游戏。任何人在应该看见书的地方,却看到一些暗红色的斑点,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病人。”
第一节格式塔心理学简述案例感觉和知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感觉和知觉是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即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感觉仅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可见,知觉比感觉复杂。2、感觉和知觉有相同的一面:它们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如果事物不再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那么我们对该事物的感觉和知觉也将停止。感觉和知觉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如果要想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光靠感觉和知觉是不行的,还必须在感觉、知觉的基础上进行更复杂的心理活动,如记忆、想象、思维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感觉,也就没有知觉。我们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越多、越丰富,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准确、越完整,但知觉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因为在知觉过程中还有人的主观经验在起作用,人们要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解释所获得的当前事物的感觉信息,从而对当前事物作出识别。目录
第一节格式塔心理学简述
第二节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背景第三章格式塔心理学主要观点第四章勒温的拓扑心理学第五章影响及评价第六章格式塔疗法一、社会历史背景黑格尔的哲学是德国整体论的典型代表。黑格尔用有机体的整体论来解释人类的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基本单位是国家和民族,国家和民族并不仅仅只是由所有的个体成员组成,它还包括文化传统、政治及经济形态、民族精神和风俗习惯等,因此,历史事件不能简单还原为个人行为。国家先于它的成员,同样地整体也就先于它的部分。
20世纪初德国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经济强国,欲统一世界的野心使整个国内形成了强调统一、积极主观能动的整体社会意识形态,以至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受此影响,倾向于整体性的研究。第二节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背景康德的“先验论”思想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源思想。康德认为人的经验是一种整体现象,不能分析为简单的各种元素,心理对材料的知觉是在赋予材料一定形式的基础上并以有组织的方式来进行
第二节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背景二、哲学理论背景胡塞尔的现象学。现象学方法就是观察者必须摆脱一切预先的假设,在此基础上对观察到的东西做如实描述,从而使观察对象的本质展现出来。现象学的这一认识过程必须借助于人的直觉,才能掌握对象的本质。第二节
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家们接受和利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已被科学界普遍接受的物理学中“场论”的思想,科学家们把场定义为一种全新的结构,而不是把它看作是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简单相加。这一思想为格式塔心理学家们所接受和利用,他们希望借助于场论对心理现象及其机制作出全新的阐释,从而开创了心理学的新天地。三、科学背景第二节
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主要受马赫的理论和形质学派理论的启发。马赫认为,感觉是一切客观存在的基础,也是所有的科学研究的基础。这样他就把感觉扩大到了一切事物,把空间、时间以及事物的性质等都认为是由感觉组成的。四、心理学背景目录
第一节格式塔心理学简述
第二节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背景第三章格式塔心理学主要观点第四章勒温的拓扑心理学第五章影响及评价第六章格式塔疗法直接经验苛勒认为直接经验就是主体在对现象的认识过程中所感受到或体验到的一切经验,它是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这个所谓主体把握到的经验是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它和外界的直接客观刺激并不完全一致。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外界的客观刺激只具有几何属性或物理属性,这些属性只有以整体的方式被人感受到以后才成为直接经验,具有超几何、超物理的性质,既包括客观世界,也包括主体的主观世界。第三节
格式塔心理学主要观点一、研究对象行为将行为分为显明行为(整体行为)和细微行为(分子行为),认为心理学应研究有意义的显明行为,显明行为是在一种环境中的活动,细微行为是在有机体内部的活动。显明行为赖以产生的环境分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地理环境是现实的实际存在的环境,行为环境即一个人心目中或臆想中的环境。人的行为主要受行为环境制约和调节。根据属性行为又分三类:真正的行为即物理的运行;外显的行为即我在别人行为环境中的行为或别人在我的行为环境中的行为;现象的行为即我自己在我的行为环境中的行为或别人本身在他自己的行为环境中的行为。第三种行为是格式塔心理学所研究的主要对象。第三章
格式塔心理学视知觉原理二、研究方法总的说来,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其思想渊源一致,提倡现象学的整体描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把直接经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自然的观察,坚持对经验进行朴素而如实的描述,不做任何推测和解释。对经验进行质的分析,反对盲目地照搬先进的自然科学的量和间接的方法,因为经验很难用数量来计算。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元素分析和刺激——反应公式,并将整体性原则应用到实际的心理学研究之中。
第三节
格式塔心理学主要观点三、主要理论1.突现论似动现象是指先后呈现的原本静止的两条线段在一定条件下(时差60毫秒)被知觉为单线移动的现象.惠特海默在解释这种现象时认为,似动现象不可能是眼球运动所致,实验已经证明,眼球的运动需要130毫秒的时间,实验的60毫秒时间之内是不可能产生眼球的运动。同样这也不是主体推理的结果。因此,惠特海默认为似动现象是一个依附在一定心理物理场中的崭新现象,也就是说是一个格式塔,是一种突现的现象。这种现象依附于一定的情景,是一个整体现象,它不可以分析为元素。实际上格式塔在这里突出地说明了一条最基本的完形原理:在现象场中,整体不同于其各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整体决定着各部分的性质。这一看似简单的发现其实是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最有力的反叛。
第三节
格式塔心理学主要观点
第三节
格式塔心理学主要观点2.同型论格式塔心理学家们在研究直接经验和行为的同时,也重视探讨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在这方面,格式塔心理学家们试图证实一个总的假设:即大脑皮质区也是按照类似于完形原理而进行活动的,也就是说,人的每一个知觉过程中,人脑内都会产生一种与物理刺激构造精确对应的皮质“图画”,这就是同型论,指意识经验与大脑基本过程的结构一致。绝大部分格式塔心理学家都信奉“同型论”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选择性
帕提农神庙的柱脚,檐部略向内倾,就是运用了视觉校正法。柱子有卷杀,也是为了避免产生看上去柱中部显得细了的错觉
第三节
格式塔心理学主要观点
3.知觉的组织原则有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原则、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合原则、完形趋向原则、共向原则、简单原则、连续原则。(1)图形与背景关系原则——图形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图形就愈有可能被我们感知;反之,则不易被感知。军事上的伪装就是利用了图形与背景的关系理论。图形与背景在特殊情况下(如双关图中)由于注意的起伏现象会出现逆转。
第三节
格式塔心理学主要观点图形与背景原理视觉相关图——少女/诗人视觉相关图——杯双头像第三节
格式塔心理学主要观点
(2)接近或邻近原则——两个对象在空间或时间上比较接近或邻近时,则这两个对象就倾向于被一起感知为一个整体。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接近的原则竖线分组在组成对象中的作用窗的成对接近在立面中的作用室内家具相近布置起整体的美感作用并形成小环境第三节
格式塔心理学主要观点
(3)相似原则——刺激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强度等物理属性方面比较相似时,这些刺激物就容易被组织起来而构成一个整体。
□△□△△△□□□△□△△△□□□△□△△△□□□△□△△△□□相似的原则相似原理在室内灯具装饰中的运用相似原理在建筑中的运用第三节
格式塔心理学主要观点(4)封闭的原则——封闭的原则,也称闭合的原则。主体在感知物体时有一种能自行填补缺口使其闭合将其知觉为一个整体的倾向。
(5)完形趋向(好图形)原则——把不完全、无意义的图形看作是一个有意义、完整的图形。好图形的标准是匀称、简单而稳定。
应用:如我们常把天上的火烧云、一些风景名胜地的奇山怪石想象成生活中的事物或各种神话、历史中的人物或情景等。完形的倾向多边形各个角最吸引人注意完形
的倾向——趋合巴西利亚国会大厦
翰逊博物馆悉尼歌剧院第三节
格式塔心理学主要观点
(6)共向(命运)原则——共向原则也称共同命运原则,是指如果一个对象中的一部分朝某方向运动,那么这些共同移动的部分就易被感知为一个整体。(7)简单原则——人们对一个复杂对象进行知觉时,如没有特殊要求,常常倾向于把对象看作是有组织的简单的规则图形。(8)连续性原则——我们倾向于把一个图形中连接在一起的平滑部分看作一个整体。
第三节
格式塔心理学主要观点4.学习理论(1)顿悟说顿悟说是由苛勒通过对黑猩猩的实验而提出的一种和桑代克的“试误说”完全相对立的学习理论,顿悟学习是人类最主要学习方式之一。
顿悟的四个特点:①对整体情景具有依赖性(理解各部分关系)②具有突发性(尝试近似于对假定的尝试,突然顿悟)③质变的产生无需量的积累④可以迁移(尤其在告诉类似的课题中)第三节
格式塔心理学主要观点(2)迁移理论迁移理论也是格式塔心理学关于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格式塔心理学家们认为迁移是由于学习者顿悟了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关系的结果,提出关系转换说。(3)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思维者关注问题的整体,深刻理解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惠特海默认为创造性思维:①理解课题的内在结构关系,将各个部分看作为一个动态的整体。②根据课题结构的统一性来理解和处置课题。③分清问题的主次方面,形成层次结构。④创造性思维不是一种纯智力活动,它受一个人的动机、情感、先前的训练等因素的影响。惠特海默的这些理论观点对近年来兴起的创造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目录
第一节格式塔心理学简述
第二节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背景第三章格式塔心理学主要观点
第四章勒温的拓扑心理学第五章影响及评价第六章格式塔疗法第四节勒温的拓扑心理学
勒温的心理学又称拓扑心理学,主要对需要紧张心理系统、团体行为、个体行为和社会气氛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勒温借用拓扑学和向量学的有关概念,对心理事件引起个体心理生活空间区域移动的方式、个体的这种移动要达到的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以及由此产生的生活空间区域变化进行了陈述。第四节
勒温的拓扑心理学
一、勒温简介库特·勒温(1890-1947)他于1890年出生于德国的摩克尔诺,是一个德籍的犹太人,虽然他的家庭在德国属于相对比较富裕,但他还是受到德国20世纪初的反犹太人浪潮的歧视和迫害,这些遭遇影响了他一生的心理学观点.勒温认为心理学必须成为伽利略式的科学。因此,勒温在其理论中比较追求心理学的定律(主要是在一般情境中概括得到的),并根据这些定律来对个体所处于特殊情境中的行为做出有效的推论和预测,勒温的心理学理论正是基于这一思想而提出的。第四节
勒温的拓扑心理学
(一)心理生活空间1.心理生活空间是勒温的拓扑心理学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指在某一时刻影响行为的各种事实的总和,它包含了人及其环境。生活空间可以分成若干区域,各区域之间都有边界阻隔。个体的发展总是在一定的心理生活空间中随着目标有方向地从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移动。而个体发展的心理过程实质就是生活空间的各个区域的不断丰富和分化2.个体的行为受到生活空间的调节,行为是生活空间的函数3.勒温将与个体行为有关的事实分为:①准物理事实,是对个体行为能产生影响的自然环境;②准社会事实,指对个体当时行为能产生影响的社会环境;③准概念事实,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情境中实实在在具体影响一个人行为的“准事实”。是个体当时思想上产生的可能与现实中真正概念之间存在差异的某事物的概念。二、动力场理论第四节
勒温的拓扑心理学
(二)心理动力场心理场,也称心理动力场,是勒温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最重要概念,也是其理论的核心。勒温认为心理场就是由一个人的过去、现在的生活事件经验和未来的思想愿望所构成的一个总和,包括一个人已有生活的全部和对将来生活的预期,每一个人心理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个组成部分都不是恒定不变的,它们会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累积在数量上和类型上不断丰富和扩展。同时每个人心理场的扩展和丰富在速度和范围上又有其个别差异性,但总的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越丰富,则他的心理场的范围就越大,层次也越多。类似于认知结构。第四节
勒温的拓扑心理学(三)行为动力1.勒温借用拓扑学的概念对心理事件的移动方式、动力作了分析。2.勒温提出了以需要为动力的动机体系,主要包括需要、紧张、效价、矢量、障碍和平衡。①需要:勒温心理学中行为的动力源。勒温把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和准需要,后者指在心理环境中对心理事件起实际影响的需要,也就是个体所具有的一种心理需要②紧张:随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也称内部张力。③效价:表示个体对某对象喜爱或厌恶的程度,它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所产生的一种主观情绪体验,可分为和正效价(满足和吸引)和负效价(使人厌恶)。④矢量:勒温用这一概念来表示对象吸引力的方向或强度。指人与一定的对象间所产生的有方向的吸引力或排斥力,使人朝向或背离目标.第四节
勒温的拓扑心理学⑤障碍:勒温认为凡是阻碍个体去达到预定目标的事物如人、社会制度、法律等都称为障碍。障碍能引起人的探索行为,人在探索过程中通常是绕过障碍而达到目标,当绕不过时人就会对障碍发起攻击,通过消除障碍来达到目标⑥平衡:平衡是相对于不平衡而言的,而人的不平衡是唤起人需要的一个前提条件。勒温把不平衡定义为“一种贯穿个人全身的程度不同的紧张状态。”与此相反我们就可以把平衡解释为这种紧张状态的解除。在生活中,人的一切动机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是回到平衡状态,从而使人的紧张状态得到解除。但这种平衡只是暂时的,人就是在这种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第四节
勒温的拓扑心理学蔡格尼克效应:是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这个现象是由蔡格尼克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
20世纪20年代德国心理学家蔡格尼克在一项记忆实验中发现的心理现象。她让被试者做22件简单的工作,如写下一首你喜欢的诗,从55倒数到17,把一些颜色和形状不同的珠子按一定的模式用线穿起来,等等。完成每件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大体相等,一般为几分钟。在这些工作中,只有一半允许做完,另一半在没有做完时就受到阻止。允许做完和不允许做完的工作出现的顺序是随机排列的。做完实验后,在出乎被试意料的情况下,立刻让他回忆做了22件什么工作。结果是未完成的工作平均可回忆68%,而已完成的工作只能回忆43%。在上述条件下,未完成的工作比已完成的工作保持得较好,这种现象就叫蔡格尼克效应。第四节
勒温的拓扑心理学
(四)心理冲突的向量学分析双趋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种冲突存在于一个人面临两个具有差不多同等吸引力的正效价对象之间,他必须就其中的某一个对象做出一种选择。但这种情况并不会维持很久,当这个人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开始向其中的一个目标移动时,这时较近的那个目标就开始增强它的吸引力,而远离的那个目标的吸引力就开始下降,这就出现了心理学上的目标梯度效应。即当目标越来越接近时,目标的激励作用和吸引力也会越来越增大)双避冲突:左右为难(一个人面临两项都想逃避的对象时,他必须就其中的一项做出自己的选择,也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左右为难的情境。当一个人面临这种情境时,一般是在两害之中取其相对较轻的一项)趋避冲突:又爱又恨(一个人对同一个对象又趋又避,也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所谓又爱又恨。在这一种情境中正效价和负效价是平衡的,如果你向正效价一方移动时,那负效价的一方就会产生相等的排斥,因此这种情境中矢量运动的可能性最小,所以生活中许多人戒烟经常是半途而废)第四节
勒温的拓扑心理学勒温将其早期研究个体行为的心理动力场或生活空间学说应用于研究社会问题,把群体研究与实证方法结合起来,以研究团体生活动力为目的,主要研究团体的气氛、团体内成员间的关系、团体的领导作风等。勒温认为团体是一个动力整体,不等于各部分之和,整体中任何部分的改变都将导致整体内其它部分发生变化,并最终影响到整体的性质.团体不是由一些具有共同特质或相似特质的成员构成,特质相似和目标相同并不是团体存在的先决条件。团体内各成员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决定着团体的特性。三、团体动力学第四节
勒温的拓扑心理学(一)团体内聚力1.内聚力是团体内抵抗分裂的力量,指团体成员间的正效价或吸引力,它的强度依赖于个体求得成员资格的动力强度。良好的团体有较强的内聚性才能防止团体的分裂。2.贝克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团体的内聚性是由以下三种基础而形成的:一是个体由于对其它团体成员的喜爱而喜爱团体;二是由于团体成员资格能赋予成员以一定声望而使团体成员喜爱团体;三是由于团体是达到个人目标的手段而使团体成员喜爱团体。同时贝克还发现,不论团体内成员间相互吸引的原因如何,越是密切结合的对象越能够力求意见一致,越是密切结合的对象也越受团体讨论的影响。第四节
勒温的拓扑心理学3.勒温通过实验认为,团体的内聚性也受领导者的工作作风的影响。一般而论,民主的小组更富有成果,内聚性较强,小组内成员对待领导的态度也较好,小组成员间的分歧干扰更少,民主小组在活动的创造性上相对也较高。与民主小组相比,专制小组在活动中不是更放肆就是更漠然,但漠然的小组当小组领导不在时却爆发出更放肆的行为。当实验中故意对各小组展开攻击时,专制小组显得士气低落,并有分崩离析的倾向,而民主小组则比受攻击前团结得更紧密。另外,在这个实验中,勒温等还发现一个奇怪且令人迷惑的现象,即孩子从民主气氛过渡到专制气氛要比从专制气氛过渡到民主气氛更容易。第四节
勒温的拓扑心理学(二)团体与行为改变的研究1.团体决定比单独做出的决定对个人有更持久的影响.勒温根据实验得出结论:无论是训练领导、改变饮食习惯等,如果首先使个体所属的社会团体发生相应的变化,然后通过团体来改变个体的行为,这样做的效果远比直接去改变一个个具体的个体更好。反过来,只要团体的价值不发生变化,个体就会更强烈地抵制外来的变化,个体的行为就不容易发生变化。这实际上就是格式塔整体比部分更重要的思想的具体体现。2.改变社会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解冻”,即尽可能减少或消除与团体过去标准的关联;第二阶段引进或制定一个新标准;第三阶段是“再冻结”,这是建立在新标准之上的一种重新建构。在所有的这三个阶段中,个体都要参与团体的决定,这样比单是向每一个个体提出改变要求要好得多。第四节
勒温的拓扑心理学勒温的著作和概念影响了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多个领域,在人格和动机心理学中也有广泛影响。
(一)勒温对心理学的贡献1.创造性地借用了物理学和数学中的一些术语来说明人类心理现象,创造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心理学体系。2.用严格的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的需要、紧张、冲突、动机等问题,使它们成为实验心理学的合法研究领域。3.创立了团体动力学,改变了以往实验心理学只研究个体心理而不研究团体心理的局面。4.他的团体动力学融理论、研究和应用为一体,用理论指导研究,研究的结果应用于实践,反过来研究和应用又丰富了理论,这正是心理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四、评价第四节
勒温的拓扑心理学
(二)不足1.混淆了主客观之间的界限。2.用了自然科学的概念,这并不能代替对心理的实质性解释。3.忽视了个体的过去历史,4.理论缺乏精确性,统一性差,定义不够明确,一些假设的结构不能证明。目录
第一节格式塔心理学简述
第二节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背景第三章格式塔心理学主要观点第四章勒温的拓扑心理学
第五章影响及评价第六章格式塔疗法第五节影响及评价1.格式塔心理学中的一些概念及成果已成为当今心理学体系及教科书中极富生命力的组成部分。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探索,也成为其他心理学派前进中强有力的刺激,经常促使他们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一些必要的修正。2.对冯特元素主义的反击具有进步意义。3.格式塔学派引发了知觉心理学的革新。4.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独具特色5.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影响较大。6.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产生起了推动作用。一、格式塔心理学的贡献第五节影响及评价1.其理论主张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色彩。2.理论观点和术语含糊不清。3.对其他学派的批评过于苛刻。4.格式塔学派的实验不够严谨。二、局限与不足目录
第一节格式塔心理学简述
第二节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背景第三章格式塔心理学主要观点第四章勒温的拓扑心理学第五章影响及评价
第六章格式塔疗法第六节格式塔疗法
格式塔疗法(Gestalttherapy)采用许多具体技术,如对话演习、双椅技术、责任心训练、梦的分析等。这些技术都用以强化病人的直接经验,即“此时此地”经验,促进情感释放,面对冲突和矛盾,提高病人的意识性,使他们了解自己所运用的心理防御机制。心理咨询中的格式塔疗法由皮尔斯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格式塔疗法的要点如下:1.人都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心理咨询的中心任务是帮助来询者充分认识到自我在现实中的存在和感受。由此,心理咨询不求为来询者的困难做解释与指导,而是鼓励来询者主动承担责任,主持自我的治疗与改善。2.人应该将精神集中在现实的生活与感受当中,而不要对过去的事情念念不忘。人的许多焦虑都产生于不能正确对待以往生活向当前生活的过渡,以逃避现实的做法来处理个人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压力。这严重阻碍了一个人的健康成长3.使人积极面对现实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帮助他完成内心中的那些未完成情结(unfinishedbusiness)。这通常指个人因以往生活中的某些心灵创伤和刺激经历所留下的不良情绪体验(如懊恼悔恨内疚愤怒等)。它们犹如一个个心结系住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自由活动。而要使人全心全意地投入现实生活,就必须排除这些心结地干扰。4.在咨询手法上,格式塔疗法甚强调帮助来询者由环境支持转向自我支持,以使来询者从一开始就不依赖他人,尽量挖掘个人的潜能。二、环境心理学的诞生在20世纪40年代心理生态学(强调自然情景中自然发生的行为,强调物理环境对人行为发生的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在20世纪50年代霍尔(E.Hall)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个体使用空间研究,以及60年代城市规划师林奇(K.Lynch)对城市表象和环境认知的研究基础上,在70年代初环境心理学这一确定的研究领域开始出现。三、环境心理学的发展由于环境心理学所涵盖的问题较为宽泛,是的其理论建设显得较为棘手,目前缺少能被广泛接受的普遍理论被认为是环境心理学的主要不足。所以,对不同环境规模、人文背景、社会体制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以及对不同理论的整合是环境心理学今后的发展方向。日本——偏重于自然灾害同城市和居民的关系研究。瑞典——能源保护和风景区研究。澳洲——跨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中国——??(但存在很多诸如城市发展、乡村保护和建设、建筑设计方面的问题)四、环境心理学的发展趋势自20世纪70年代环境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在理论建设、实验研究和应用领域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然而由于环境心理学尚处于开创时代,仍有许多问题需进一步探讨,其发展态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理论的整合。2、强调研究内容的独特性。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向是环境与人的关系,其包含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所以在广泛的研究范围内需注重其集中性、整体性和独特性。3、坚持应用的方向。环境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重视运用,既是环境心理学的一个特点,也是环境心理学的一个发展方向。第三节环境心理学基础理论一、人.建筑.环境与建筑有关的环境心理研究中,真正具有开拓意义的是从40年代晚期开始的。1947年美国两位心理学家巴克(R.Barker)和赖特(H.Wright)建立了一个研究真是环境如何影响心理的研究机构。1954年,美国学者率先提出“环境科学”概念。第一部有影响的著作《寂静的春天》,作者是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该书通过对农药污染及转化过程的揭示,提出人类所面临的生态污染问题。
从60年代开始,以建筑师兼人类学家拉波波特(Amos
Rapoport)为先驱,更多的建筑师逐渐投入到这一领域中。环境心理学家也第一次指出,环境心理学是一个努力去回答建筑师、规划师的实际课题。构成环境系统的层四个层次:自然环境、人,以及内化和外化层次。这里的人既包括单一生物的人也包括社会意义上的群体和民族。环境系统构成内化层次:人作为认知的主体,对客体存在的自然环境进行反观自照,产生了自然观、并由此辩证地发展出一系列的哲学思想、风俗、习惯、社会意义及构成、伦理道德规范及宗教信仰等。外化层次: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为了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而对自然界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各种生产与改造活动的结果,包括城市、建筑在内的一切艺术成果则属于外化层次。一、领域.空间1)领域在设计中空间常常被看成是被物质隔离物所限定的范围。事实上,空间也被定义为生物活动所占有的地方,即空间领域。在动物和人类社会中都存在占有和保护空间领域的欲望。事实证明对领域的保有欲可能比性的保有欲更为基本。在性的法律中你可能可以杀死一个入侵你私人空间的闯入者,但你不能杀死一个拐跑你妻子或丈夫的人。个人、社会集团、国家都有自己的空间和领域概念。斯蒂(D.stea)将领域按社会结构分为三个层次:领域单元(TerritorialUnit)——即个人空间,领域组团(TerritorialCluster)和领域群(Territorial
Compiex)。他把个人空间定义为一个小的圆形物质空间,以个体为中心,文化上的因素影响着半径;领域组团包含了个人空间及其间交往频繁的通道;每一个群体中的个体同时都具有自己所属的其他组团,包含这些组团的集合则被定义为领域群。在领域群中,即使是自己的空间也会被视为“我们自己的领域”。第二部分空间中的行为心理特征开放的办公空间,比如现在流行的景观办公室其员工的工作效率以及员工工作状态并不比传统封闭的办公空间好。在开放办公空间中个人的心理不安感和小群体之间社交活动呗压制了。由此可见,空间领域的形状、面积、边界状况及个人所属的领域组团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个体的行为方式和空间的使用办法。“领域性”是从动物的行为研究中借用过来的,它是指动物的个体或群体常常生活在自然界的固定位置或区域,各自保持自己一定的生活领域,以减少对于生活环境的相互竞争,这是动物在生存进化中演化出来的行为特征。人也具有“领域性”,来自于人的动物本能,但与动物不同。因为“领域性”对人已不再具有生存竞争的意义,而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影响。与“个人空间”所不同的是,“领域性”并不表现为随着人的活动可移动的特点,它倾向于表现为一块个人可以提出某种要求承认的“不动产”,“闯入者”将遇到不快。个人空间和领域
人类的个人空间动物的领地1.可以随身携带2.有肉眼看不见的界限3.以身体为中心4.对侵入行为进行躲避或抗议1.地点比较固定2.界限处有标记(粪便、尿液等)3.以家族为中心4.与入侵行为斗争或逃避2)空间个人距离个人空间大小示意——男性接近女性时--女性接近男性时
人与人之间空间距离的大小取决于人们所在的社会集团(文化背景)和所处情况的不同而相异。熟人还是生人,不同身份的人,人际距离都不一样(熟人和平级人员较近,生人和上下级较远)赫尔把人际距离分为四种:密友、普通朋友、社交、其他人。人类的与“领土”有关的距离有以下四种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接近状态:指亲密者之间发生的爱护、安慰、保护、接触、交流的距离,此时身体接触,气味相透;视觉过近,反而分辨不清。亲密距离:指与他人身体密切接近的距离正常状态:(15—45厘米),头脚部互不相碰,但手能相握或抚触对方。在各种文化背景中,这一正常距离是不同的。一种是接近态(45—75厘米),是亲密者允许对方进入的不发生为难、躲避的距离,但非亲密者(例如其他异性)进入此距离时会有较强烈反应。另一种为正常状态(75—100厘米),是两人相对而立,指尖刚能相触的距离,此时身体的气味、体温不能感觉,谈话声音为中等响度。个人距离:指个人与他人间弹性距离社会距离:指参加社会活动时所表现的距离接近态为130—210厘米,通常为一起工作时的距离,上级向下级或秘书说话便保持此距离,这一距离能起列传递感情力的作用。正常态为2l0—360厘米,此时可看到对方全身,在外人在场下继续工作也不会感到不安或干扰,为业务接触的通行距离。正式会谈、礼仪等多按此距离进行。人类行为的特点:
主动性动机性目的性因果性持久性可塑性二、行为与环境
行为是人们的社会结构意识等支配的能动性的活动,行为必然发生在一定的环境脉络之中,并且在许多方面与外在的环境,包括自然的、人工的、文化的、心理的、物理的环境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而形成一定的行为模式。人的本能行为习性有哪些?抄近路习性识途性左侧通行习性左转弯习性从众习性聚集效应人们的行为状态可分为正常、异常和非常三种。正常状态:是指在日常的情况下,人们生活的各种因素相互平衡,发展趋势一般在人们的预见之内,各种条件有利于满足人们的心理、生理和社会需求的情况。异常状态:是指当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平衡被打破,某一问题突出地显现出它的地位,造成了异乎于平常的状态。非常状态:当异常状态进一步恶化并伴有生命危险或集团化的倾向时,就进入一种非常状态,常常不自觉地出现恐慌或惊慌。行为场所有3个显著特点:(1)存在着固定的或经常发生的行为模式;(2)行为模式通常是有目的的,或者受社交习惯所支配;(3)行为场所的交际特点与行为模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人在空间中的定位
即使是偶然地观察在公共场合等待的人们,你也会发现人们确实在可能占据的整个空间中均匀地散布着,他们不一定在最适合上车的或干其他事的地方等候。在火车站人们等车时选择的位置(依托的安全感)
斯梯里思观察了伦敦地铁各个车站候车的人以及剧场、门厅的人们,发现人们总愿意站在柱子附近并远离人们行走路线的地方。在日本,卡米诺在铁路车站进行了类似的研究。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人们总是设法站在视野开阔而本身又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并且不至于受到行人的干扰。
在餐馆人们选择位置的频度(私密性与尽端趋向)在选择餐馆的座位时,人们愿意坐在靠边桌旁而不是中间的桌子。由于考虑到不同顾客就餐的需要,西餐厅内采用大空间内再划分若干小空间的作法,如图5-3所示。
1.在公园里,一群人往往围成一圈相互交谈,挡住别人的视线。若破坏圆圈的完整性,或者陌生人从圈中穿过,都被视为不合规范的行为。
2.人和动物一样具有领域性的特点。当然,其中有质的区别,而保护个人的私密性和保护家庭的安全性却是现代国家共有的法律内容之一。某些特定环境中人群的分布图形与人群的行为特征之间的关系如下表:环境中人们的流动模式人们在环境中的移动,就形成人们的流动。人们的流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倾向性。某时某地的人们流动量和流动模式受到社会规范(例如上、下班时间)的影响等。(1)人群流动的特点
1.靠右行2.识途性3.走捷径
4.不走回头路5.乘兴而行
6.人流的暂时停滞(2)人群流动的量化指标美国学者约翰·杰·弗鲁茵对步行者提出了空间模数的概念,实际上它就是密度的倒数。还有流动系数的指标,这是在交通环境中,以单位宽度、单位时间内能够通过的人数为指标,是表示人流性能的有效指标。
步行街道路服务水准的规定
服务水准步行者空间模数/(m2/人)流运系数/人/m·min)状态A3.5以上20以下可以自由选择步行速度,如在公共建筑、广场。B2.5~3.520~30正常步行速度,可以同方向超越,偶而出现不太严重的人流高峰的建筑空间。
C1.5~2.530~45步行速度和超越的自由度受到限制,交叉流、相向流时容易发生冲突。如发生严重高峰的交通终点,公共建筑。D1.0~1.540~60步行速度受限制,需要修正步距和方向,如在最混杂的公共空间。E0.5~1.060~80不能按自己通常速度走路,由于行路容量的限制,出现了停滞的人流。如短时间内有大批人离开的建筑。F0.5以下80以上处于蹑足前进的交通瘫痪状态,步行街设计得不适用。特殊环境中的非常行为(一)集群行为其联系和作用达到了足够的有效性、持久性、广泛性、密切性和融洽性。有以下特点:狂热性、非常规性、短暂性和自发性。(二)避险行为
人们在火灾、水灾、地震、沉船等自然灾害和突发的意外面前,由于事故的突然性,使人们的心理缺乏准备;由于压力的巨大性,使人们的反抗无济于事;由于灾难的致命性,使人们的本能暴露无遗。(求生本能、躲避本能、向光本能、追随本能、患难相助与同室操戈)(三)人群灾害人群灾害是指人群在异常警觉的环境中,由于特殊或偶然的原因,引起群体的恐慌、骚乱和危机,而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急症护理理论与技术
- 2024年二手房产买卖按揭合同3篇
- 杜绝餐饮浪费实施方案的预期效果与评估
- 促进家长与社会对教师的尊重与支持策略
- MCN机构结论与未来发展建议
- 2024年建筑安装承包协议2篇
- 2024定制水电配件及材料买卖协议一
- 护理10s管理总结
- 2024年商业秘密保密合同终止协议3篇
- 2024民事诉讼委托代理合同范本
- 内蒙古自治区地图模板
- 古埃及艺术-完整版PPT
- 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 辩论赛狭路相逢勇者胜-智者胜
- 四、疫苗预防接种使用单位监督检查表
- 电子课件《英语(第一册)(第三版)》A013820英语第一册第三版Unit4
- 主谓一致公开课课件(基础课堂)
- 幼儿园小班绘本:《一步一步_走啊走》 PPT课件
- 疯狂动物城(英语版)(课堂PPT)
- 酒店住宿水单01
- 染厂跟单员工作流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