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皮肤科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摘要】医务人员的职责是治病救人,从而注定了医疗工作的高危险性、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无论是生物因素(病毒、细菌等)引起传染性或感染性疾病,或是物理因素(射线、激光、超声波等)及化学因素(酸、碱、麻醉剂、消毒剂等)引起的物理损伤或化学伤害等危险性因素,都给医务人员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一定的威胁。艾滋病(AIDS)的流行在我国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医务人员正面临着严峻职业暴露感染的危险[1],而大多数艾滋病人首发症状为皮疹,就诊途径是皮肤科,因此,皮肤科医务人员成为高危人群中的高危。本文结合多年临床护理实践经验,探讨了皮肤科护士职业损伤因素及其防护措施。【关键词】皮肤科;护士职业暴露;防护职业暴露,是指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称之为职业暴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又分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品)职业暴露,及其他职业暴露。1.职业健康危险因素1.1物理因素引起的损伤1.1.1器械损伤在临床工作(包括手术室中的紧急救治和日常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要和各种类型的金属器械接触,对各种针刺伤、器械刮伤等也司空见惯。在手术中的器械刮伤、护理工作中的各种针刺伤等都是医务人员比较常见的金属器械伤。美国CDC监测报道[2]: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每年因血源性传播疾病造成医务人员死亡人数超过几百人,由于护理职业行为的特殊性,临床护士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及各种分泌物,被污染的几率相当高,国内大量研究证实[3]:护士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最高职业群体,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为79.36%~92.3%,被乙肝污染的针或锐器伤后的相应感染率为6%~30%.由于近年来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如艾滋病、各种肝炎等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器械损伤所引发血液感染和病毒感染的潜在威胁日趋严重,这直接威胁着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1.1.2辐射损伤皮肤科常用治疗仪器有UVA、UVB、半导体激光、氦氖激光、毫米波治疗仪、微波治疗仪,主要应用于银屑病(牛皮癣)、白癜风、带状疱疹、斑秃、湿疹、玫瑰糠疹等疾病。其危害是因为它的热效应,对皮肤和眼睛的损害。光疗是一种无痛性的治疗手段,但光波、射线持续作用于人体,能损伤机体组织,严重的可造成慢性病。医务人员尤其是护士由于接触射线及电脑操作的时间长、频率高、距离近,受辐射的强度也比较高,对身体的损伤相应也比较严重。辐射损伤成为严重的皮肤科职业危害因素之一。1.2化学因素引起的伤害1.2.1医用灭菌剂危害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各种化学消毒剂而使自身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如:甲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据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院资料显示[4]:医院至少使用159种对皮肤或眼有刺激的物品,135种具有潜在危害的化学物品。调查证实[2]:1.0PPm浓度的甲醛可刺激皮肤、眼、鼻、咽、喉及肺,引起变态反应、哮喘。1.2.2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免疫抑制剂合理应用,使免疫系统疾病的疗效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多数免疫抑制剂在杀伤或抑制癌细胞的同时,正常组织细胞也受到损害,医务人员在对病人进行治疗时直接或间接接触此类药物,日积月累会对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1.3生物因素1.3.1病毒临床上以乙肝、丙肝、艾滋病毒及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为主,可经血液和呼吸道传播。1.3.2细菌常见的有结核分枝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淋球菌等。等广泛存在于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及患者用过的器具和衣物中,通过呼吸道、血液、皮肤等途径感染护士。1.3.3皮肤科常见病梅毒、疥疮经皮肤接触都可能传播,都是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的潜在危害因素。2.防护措施2.1加强教育培训,增强防护意识护士注重自身安全与病人安全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唤起自我防护意识,感悟工作责任,促使安全护理行为的养成。增设学校教育,将职业防护教育纳入护理教学计划,重视岗前教育,抓紧在职教育。提高职业健康的危险因素认知、有效的防护设施、正确的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等方面进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认识和自我保护能力。2.2规范操作程序,切断传播途径2.2.1洗手是预防传染病传播的最重要措施之一,护士的手经常直接或间接地与污染物品或患者接触,极易引起感染和交叉感染。护士在护理患者前后,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等均应认真洗手,洗手时应掌握正确的“六步”洗手法。如果手被体液或人体组织污染,应在安置患者于安全的环境中后,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手。2.2.2戴口罩及防护目镜可以防止悬浮在空气中的含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吸入和阻止感染性血液、体液、碎屑等物质溅到医务人员眼睛、口腔及鼻腔黏膜。口罩经常清洗、消毒;口罩变湿后或被血液、体液污染后要立即更换;口罩应盖住口鼻部,不能挂在颈上反复使用或备用,口罩两面不能混用2.2.3戴手套进行相关操作既可以保护患者免受感染,一旦针刺伤发生后也可以减少体液进入人体的量而减少职业感染的机会,有研究表明[4]: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操作中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脱手套后仍需彻底洗手。2.2.4CastellaA等[5]对439例与针刺有关的经皮损伤的调查中发现,其中24%的伤害可通过正确的安全操作程度得到避免。有统计显示,安全使用、装置注射器及医疗锐器,可避免62%~88%的锐器损伤发生[6]。使用防刺破、防渗漏的塑胶收集器是理想的减少针刺伤的方法,强调不直接用手传递锐器;使用或处理锐器前,不弯曲或破坏针头;针头与注射器在处理前不用手分解;针头无需重新戴帽,必须回套针帽时,应单手操作;使用过的针头应就地扔入锐器盒或锐器收集箱内;不赤手处理破碎的玻璃。2.3控制感染源2.3.1控制感染源的主要措施是隔离,不同疾病的传播途径不同,其隔离措施也不同,不同种类的隔离均应严格遵守隔离原则。2.3.2严格医疗废物管理,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7],不能用手翻动,采用10%漂白粉、丙酮、2%次氯酸钠、戊二醛、福尔马林等消毒液对HIV能迅速灭活[8],病人及病毒携带者的标本、分泌物可选择进行特殊处理。2.4保护易感人群护士与患者或病原携带者接触密切,极易受传染。因此,通过改善营养,提高自身非特异性免疫力,有计划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主动和被动的特异性免疫力,加强个人防护和药物防护,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改善精神面貌,从而减少职业伤害。2.5加大对忽视安全工作环境建设的投入。护理管理者在工作安排上对工作量大,危重病人集中,职业威胁因素多的科室加强人员配置,实行弹性排班,适当调整工作强度。明确护理岗位职责,合理使用护士,将护士从非护理工作中解脱出来。加大防护用具的投入:安全的医疗设施和操作环境能有效的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危害。建立健全防护制度:医院管理者应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包括新护士上岗健康体检,在职人员定期体检制度,职工健康档案,职业暴露和感染上报制度等。综上所述,危及医务人员职业健康危险因素的职业防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关系到我国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工作的开展和完善,需要卫生管理机构的全力支持、卫生系统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卫生管理人员的普遍关注、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参考文献】ICU护士职业暴露与防护研究护士职业暴露是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过程中,意外地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粘膜或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刺破皮肤从而感染某种可经血液传播疾病的病原体。护士是置身于特殊职业环境的特殊群体,与病人接触密切,ICU是医院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场所,由于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ICU护士常暴露于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中,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容易造成职业性损伤。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上就开始了“关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血源性疾病”的相关研究,探讨医务人员暴露于患者血液和体液的概率和分布情况,并定义医务人员为高危人群,其中护士是最危险人群。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调查资料显示:截至2000年底,美国医护人员中已有57人被确诊感染艾滋病病毒,其中护士24人,有皮肤刺伤造成感染48人,占84.2%。在2000年美国通过了预防针刺伤方面的法案,把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问题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家也已对职业暴露、职业安全进行控制与管理。1ICU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1.1物理性危害1.1.1锐器伤害是ICU护士职业危害中导致感染血源性疾病最常见的原因,最常见的是注射器针刺伤,其次为手术缝针、刀片、玻璃类器械刺伤等。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护士发生意外针刺伤。其损害不仅在于刺伤本身,而是更可传播疾病,2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针刺伤传播。1.1.2负重伤由于搬运重物或患者,不正确的弯腰、超时站立均可造成护士肌肉骨骼损伤,尤其是脊柱、关节损伤。ICU患者病情危重,常由于疾病限制,不能正常翻身,在更换床单、外出检查、转科时都需护士搬动。ICU护士长期处于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中,腰部受力多,腰痛的发生率非常高。有文献报道:ICU护士腰痛发生率为76.7%,护士的腰痛大约有2/3在抬、搬患者时发生,而47%是在为患者翻身时发生的。1.1.3辐射、噪声危害ICU的辐射多来源于床旁X机和心电监护仪。ICU护士常暴露于小剂量放射环境中,应警惕白细胞减少、不良生育等职业性损伤,甚至致癌、致畸。也有报道说,人眼的晶状体囊上皮细胞对电离损害最为敏感,长期接触放射线,易产生放射性白内障;对心血管的影响在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心律不齐。ICU噪声主要来源于各种报警声、仪器的机械声、部分医疗操作声、工作人员的说话声、患者的呻吟声、电话铃声等。大量研究表明报警声是ICU最严重的一种噪声。美国环境保护署推荐正常人昼夜暴露的声强不能超过45dB,当噪声超过60dB,环境产生的干扰就会使人烦躁不安。BatoghD等报道ICU昼夜的低限噪音为60~65dB,高限有时达96dB。长时间在高噪音环境内,可导致疲劳、烦躁、头痛、听力下降、血压升高等反应。1.1.4其他臭氧是眼和肺最危险的刺激剂之一,长期接触可致肺气肿和肺组织纤维化。ICU设备带内线路老化,接线板损坏,微泵、吸引器损坏漏电,无安全用电知识等可引起触电。长期生活或工作在逾量的、不协调的人工光源会扰乱正常的生物钟规律,使人倦乏无力。1.2生物性危害ICU日常工作中,护士频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等;加之ICU急诊患者多,护士常在患者未明确有无潜在传染病前即投入对患者的抢救和处置;一些大手术后病情常不稳定,变化快,在争分夺秒抢救患者的危急时刻,常忽视了自身的防护,使ICU护士极易被感染疾病,不仅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疾病传播的媒介。其中乙肝、丙肝、艾滋病是最危险的感染性疾病,通过血液传播的效率最高,一次即可感染。病房环境空气的主要污染源是病人的排泄物。通过更换物品,污染微生物形成气溶胶散布到室内空气中,人员流动加速气悬微生物的传播,对患者和工作人员呼吸道感染形成威胁。传染性微生物形成气溶胶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1.3化学性危害ICU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常接触到各种化学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戊二醛等,可导致头痛、职业性皮炎、鼻炎、哮喘,甚至可导致妊娠期护士胎儿畸形、流产。吸入性麻醉药是医务人员特别是手术室、重症监护室人员的危害之一。长期吸入挥发性麻醉剂,会影响肝、肾功能及维生素B12正常代谢,并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以及导致女性自然流产发生率增加。1.4心理社会压力的危害ICU护士经常会面对患者的痛苦、焦虑、死亡,护士遇有急症、危重患者抢救时超负荷工作,工作压力重;患者家属对医务人员期盼过高,频繁的夜班也使护士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加上还承担着抚养后代和管理家务的重担,容易造成护士身心疲劳。李小妹等调查发现,由于护士工作压力大,其疲溃感较其他职业严重。Johnson调查报道,护士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主要原因与护士承受巨大专业压力以及与轮班造成的生物节律破坏有关,夜间轮班工作者患心血管疾病、胃肠疾病的比例增加,受到与工作有关的损害增加。ICU患者还常伴有精神症状,出现攻击护士的行为,给ICU护士带来负性刺激。2职业防护现状2.1临床护士职业防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我国护理界长期强调不怕脏、不怕累的敬业精神,导致护理人员对个人防护的重视不够;有些医院为节省开支,限制防护物品的应用,造成护理人员防护意识淡薄。《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强调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活动的所有医、护、技人员,均应遵守并严格职业防护制度,但临床实际中理论清楚,实际操作简化:信赖多年穿戴习惯,感觉戴手套操作不方便,加上工作量大,在诊疗及操作中有时不严格执行摘戴手套制度,尤其是在接触化疗药物时很多护士表示每次都戴口罩却很少戴手套。2000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消毒技术规范》规定,护士每个工作日洗手频度应保持>35次。调查结果远远达不到标准要求,不少护士因工作繁忙,认为六步洗手太麻烦,且擦手工具不规范,容易造成再次污染。2.2合理应用安全防护技能较差,对血源性传染疾病认知度不高针刺伤是医护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多种血源性传播的疾病经此途径传播,护理人员中98%在工作中被利器刺伤过。血液中潜在的具有传播性致病因子有10多种,最为重要的有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对这些因子的防护中,经调查仅69.3%的医护人员接种过乙肝疫苗。2.3发生职业暴露后上报意识差:在发生针刺伤后,应立即挤出针刺处的血液,并用碘酊或肥皂及清水冲洗伤口,及时上报,上报后按要求接受检查和暴露后预防。部分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后,恐慌感染上疾病不愿意上报;或者怕麻烦,错过暴露后的预防措施,需要加强宣教。3职业防护措施3.1增强ICU护士的防护意识医院管理者应充分认识ICU护士所面临的职业风险,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完善与改进护士工作条件和环境,改进医疗设备,建立健全的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加强暴露后防护。卫生部2009年4月发布了《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院应对照隔离技术规范的要求,根据职业暴露的各个环节,配备合格的防护用品,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体检和免费乙肝疫苗接种。护士应重视职业暴露的防护,积极参加医院的普遍性预防的教育,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护理操作规程,深入了解职业暴露后预防、处理相关知识,树立全面屏障性隔离和标准预防的观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3.2积极采取有效的职业防护3.2.1物理性危害因素的防护加强技术训练,规范操作行为,预防锐器伤,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美国CDC早在1987年就在全面性防护措施中提出禁止用双手回套针帽。目前国内外已开发了不少安全医疗护理器材,改善医疗护理操作环境:一是无针头的产品,如无针头的静脉通路装置,减少了针头的使用频率;二是具有安全保护性装置的产品,如可收缩针头的注射器、戴保护性针头护套的注射器及针头可以自动锁住的套管针等;三是个人保护产品,如外科医生使用的顶针、单手可将针头套上帽的装置等;四是锐器收集箱。要培训护士在进行各种操作时掌握正确的方法,协调用力、节省体力;通过良好的组织管理,配备充足的护理人员;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减轻护士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尽量减少床边摄片的次数,护士应暂时回避,确需陪护密切观察病情的,应穿防护服,定期体检,适当休假。室内良好通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采用隔音设备,对仪器、设备定期进行检修保养,将各种仪器的报警音量调至适宜的分贝。3.2.2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防护熟悉化学制剂的配置方法及注意事项;室内安装空气净化装置,挥发性的制剂要加盖保存。护士在配置、使用消毒剂时要戴上防护手套或口罩,必要时要戴眼罩。3.2.3生物性危害因素的防护洗手是预防医源性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CDC专家认为洗手和使用酒精擦手可以终止医疗机构中的疾病暴发、抗生素耐药微生物的传播和降低总传染率。戴手套是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减少血液接触的最主要措施之一,能减少皮肤接触血液次数并且不增加皮肤的损伤,从而有效控制血源性疾病的传播。配制细胞毒性药物如抗癌药物时,应选择避风处,戴乳胶手套、口罩、必要时戴围裙、目镜及穿隔离衣;操作时尽可能避免气雾的产生和散发。3.2.4心理性危害的防护在危重病人多、工作量较大时适当增加值班人员,实行弹性排班,合理配置人力,以减轻ICU护士的心理压力,同时减少因工作忙乱引起的职业损伤。加强ICU护士业务能力的培训,学会自我心理疏导,提高对应激环境的反应能力,以舒缓心理压力。同时要坚持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睡眠及休息,合理补充营养,增强体能,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减少损害。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具备识别潜在暴力行为的能力,及时采取身体约束等有效措施,获得自我防护意外损伤的能力。3.3健全相关社会制度和法律法规从社会层面而言,需加强整个社会对护士职业暴露的关注,使护士职业暴露防护得到法律法规支持,同时国家卫生部门应建立国家级护士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并对护士职业暴露设专项资助基金。ICU护理的职业暴露因素具有复杂性、多变性、不确定性,护士在抢救危重患者生命的同时,自身也受到了职业性损害,这不仅关系到护士自身的健康,而且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增强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势在必行。自从1998年美国召开了首届“护士健康与安全”国际大会,会议口号提出“为了关爱病人,我们应首先关爱自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问题。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应高度重视对ICU的管理,加强ICU专业人员的岗前培训,不断更新老化的防护知识、防护理念,从增进防护知识和技巧、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强化防护行为、改善工作环境多方面着手,尽量降低影响职业危害的因素,在维护患者健康的同时,也保障ICU护士的身心健康。参考文献医院口腔科职业暴露防护为了保障我院医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根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和《黑龙江省艾滋病性病防治方法》,结合我院实际,制定了集贤县人民医院艾滋病职业暴露应急预案。请遵照执行。一、定义职业暴露是指在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及执行相关工作的过程中,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黏膜,或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从而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二、适用范围具体包括从事艾滋病病毒检测的实验室人员,负责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医疗护理的医务人员,预防保健人员以及有关的监管工作人员。三、HIV职业暴露的防护普遍性防护原则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普遍性防护原则认为,当为病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时,无论是病人还是医务人员的血液和体液,或其HIV抗体阴性还是阳性,都应当认为具有潜在性传染性而加以防护。普遍性防护原则包括以下五项基本内容:1.处置锐利器具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将使用过的器具传递给他人。在进行侵袭性操作时,一定要保证足够的光线,尽可能减少创口出血。严禁向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上加盖针头套。不要用手毁坏用过的注射器。在创口缝合时要特别注意减少意外刺伤。对使用过的注射器必须直接放入专门的容器中,以便集中统一处理。切勿将锐利废弃物同其他废弃物混放在一起,也不可将锐利废弃物置放于儿童可以接触到的地方。2.所有器具严格消毒为保证消毒效果,器具必须先用热水和清洁剂清洗干净后再消毒。凡用于杀灭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的消毒方法均足以杀灭艾滋病病毒。常用的方法为煮沸法和化学灭菌法。煮沸即对已清洗过的器具煮沸20分钟是较好的灭菌方法。化学灭菌法常用于不能加热灭菌的器具。以下3种是常用的化学灭菌剂:含氯灭菌剂漂白粉;2%过氧化氢(双氧水)以及75%乙醇(酒精)。3.认真洗手病原微生物是引起病原体在人群中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医务人员经常保持用肥皂和水清洗双手,也是有效地预防微生物侵入的好习惯。4.防护设施可根据接触血液或体液量的多少来决定采用防护的设施。常用的防护设施包括双层乳胶手套、口罩、防护眼镜和隔离衣服等。5.安全处置废弃物运送废弃物的人员必须佩戴厚质乳胶手套。处理液体废弃物时须戴防护眼镜。对于没有被血液或体液污染的废弃物,可按照普通废弃物进行处理。口腔科医生防护在对病人进行口腔治疗的过程中,尽量减少血液、唾液的飞溅和产生气溶胶。操作完毕后应对有血液或唾液感染的环境表面用消毒剂进行消毒。对每位病人用过的器械须进行消毒后才能重新使用,消毒的方式可采用消毒液擦拭、浸泡、冲洗、高压灭菌消毒等,同时须保持消毒剂的有效期及浓度,并保证足够的消毒时间。为防止将病人口腔中的液体抽入牙科机头或水管,应安装防止回流的控制阀。对器械难以消毒的部位如手柄把等,可用表面光洁剂易擦拭的材料覆盖。护理人员的防护实施护理工作时需穿好隔离衣,戴好一次性手套。在护理完第一位病人后及护理另一位病人之前必须先洗手。护士在操作前应向病人做好解释,取得合作。如遇不合作的病人或污染危险性较大的操作应采用由技术熟练的两人或以上的人员配合,操作可尽量集中安排,严格按照程序进行规范操作。在实施侵入性治疗和护理操作时如手术、穿刺、注射等,应注意避免锐利针具的误伤。使用注射器时,要确保针头牢固地安装在针管上,采血后不可将注射器针套套回针头,针具应置放于坚硬的厚塑料容器内,统一消毒毁型处理。使用过的利器须置放于特殊的容器中以保证安全。四、危险性评估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对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一)暴露级别根据暴露源(含有艾滋病病毒的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的接触方式的不同,将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分为三级。1、一级暴露: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黏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2、二级暴露: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黏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3、三级暴露: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且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1、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为轻度类型。2、经检验,暴露原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且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为重度类型。3、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为暴露源不明型。五、暴露后的应急处理(一)紧急局部处理措施1、用肥皂和水清洗沾污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2、如有伤口,应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3、受伤部位的消毒:伤口用消毒液(如70%酒精,0.2%-0.5%过氧乙酸,0.5%碘附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干净。(二)预防性用药1、用药时间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超过24小时的,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2、用药原则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可以不使用预防性用药;发生一级暴露但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二级暴露但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使用基本用药程序。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三级暴露且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或重度时,使用强化用药程序。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不明时,可以使用基本用药程序。3、用药方案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1)基本用药程序:两种逆转录酶抑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服用28天。如双汰芝(AZT与3TC联合制剂)300mg/次,每日2次,用药时间为连续服用28天。或参考抗病毒治疗指导方案。(2)强化用药程序: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如佳息患或利托那韦。均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服用28天。六、应急后处理1、事故登记发生事故的科室要建立事故登记制度,对事故情况按要求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记录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损伤的具体部位、程度;接触物种类(培养液、血液或其他体液)和艾滋病病毒载量水平;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包括赴现场专家或领导活动);是否采用暴露后预防药物,并详细记录用药情况、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情况(包括肝肾功能化验结果)、用药的依从性状况。2、事故报告小型事故(存在任何一种小的损伤或一级暴露)可在紧急处理后立即将事故情况和处理措施报告防保院感管理科和单位主管领导。重大事故(存在严重损伤或二级及以上暴露)在紧急处理的同时要向本单位主管领导报告,并立即向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储备点)报告,主管领导要求立即派专家到现场对处理进行具体指导,力争在暴露后最短时间内(24小时以内)开始预防用药。每年7月5日前和次年1月5日前,各事故处理单位要将上半年和下半年填写的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报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性病防治科。3、监测重大事故中的暴露者要立即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该血清留样备用。暴露人员在暴露后的一年内要定期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即分别在暴露后6周、12周、6个月、12个月检测。不进行暴露后预防用药者,也要定期检测HIV抗体,检测时间同上。定期检测HIV抗体及随访结果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4、保密无论重大事故或小型事故,单位和个人对事故涉及的职业暴露者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均应注意做好保密工作。七、组织管理1、医疗机构负责暴露者和被暴露者就诊时的伤口消毒处理,进行初步的危险性评估。同时在1小时内分别向所在地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2、职业暴露防护用药纳入全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免费用药计划,药品由政府免费提供。职业暴露防护用药不得擅自用于非职业性原因暴露的事件。医院职业暴露与防护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1、职业暴露的原因有(D)A针刺B切割C直接接触D以上都对2、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控理念是什么?(B)A一般预防B标准预防C接触隔离D以上都对3、下列哪类人群不属于艾滋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D)A同性恋者B性滥交者C静脉吸毒者D医护人员4、为防针刺伤,错误的做法是(D)A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B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C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D针头用后立即套回针套,以防扎伤别人二、多项选择1、体液包括:(ABCDE)A胸腔液B羊水C心包液D阴道分泌物E脑脊液2、为防针刺伤,正确诊疗操作是:(ABC)A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B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C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D将针套套回针头,以防扎伤别人E针头作为医疗废物放于双层黄色垃圾袋内收集3、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处理正确的是(BCDE)A使劲挤压伤口,尽量多挤出血液B依靠重力作用尽可能使损伤处的血液流出,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C有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的乙醇、0.5%的碘附进行消毒D黏膜暴露可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污染的黏膜,直至冲洗干净E眼部暴露时用洗眼器对眼睛进行彻底冲洗4、暴露源患者HBsAg(+)时对暴露者的处理(ABCD)A暴露者抗-HBs阳性,不必处理B暴露者抗-HBs阴性,立即注射HBIG200—400U,并同时不同部位注射乙肝疫苗(20μg),1个月、6个月分别复查第二针、第三针C暴露者抗-HBs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司租车协议书正规模板5篇
- 高原红病因介绍
- 关于技术转让的协议
- 雀斑样痣病因介绍
- 中考政治复习知识专题八七下第四单元做学法尊法守法的人
- 2023年顺酐项目融资计划书
- 《MLCC制程介绍》课件
- 机械制图测试题含答案
- 养老院老人生活娱乐活动组织人员职业发展规划制度
- 养老院老人健康监测报告制度
- GB/T 36652-2018TFT混合液晶材料规范
- 国际商务谈判 袁其刚课件 第四章-国际商务谈判的结构和过程
- 国际商法教案(20092新版)
- 江苏开放大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期末复习题
- 货物质量保证措施
- 工作简化方法改善与流程分析课件
- 国家开放大学《管理学基础》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 道德与法治《健康看电视》优秀课件
- 急性胰腺炎完整版课件
- 双绞线链路测试报告
- 《建筑工程类别划分标准》-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