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1页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2页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次月考试题-试卷代号:历史试卷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得分评卷人一、选择题1下列制度不符合西周情况的是()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等级制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中,比较彻底而又最早确立封建制度的变法是( )A管仲变法B李愧变法C吴起变法D商鞅变法张骞出使西域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促进了西域经济的发展丰富了西域的经济生活了解了西域各国情况开辟了东西交通的重要通道被称为“医圣”的是黄帝B张仲景华佗D王叔和、西域都护设置后,哪个地区正式归在中央政权的统治下()、藏、疆、甘肃、内蒙古7、下列关于石窟艺术表述不正确的是()、朝体现了田园诗意境、包含外来艺术特色、不限于雕刻艺术、佛教盛行的结果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的是 隋朝的统一中央设立三省六部制、开.创科举制、开.凿大运河9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都共同注意的问题是 轻朝薄赋重用人才减轻刑罚善于纳谏10下的列选项,属于两宋时期契丹、党项和女真三族杰出首领共同之处的是 都称皇帝都统一本族各部都任用汉人都用宋制建立官制11的下列人物,是我国古代民族英雄的是()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李自成1中国古代经济中心逐渐自北向南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统治阶级的政策调整南北地理环境的变化、北的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南的方贸易发达13、下列对郑和下西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朝从140到5143年3,先后七次下西洋,历了亚、非、欧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14、被誉为我国古典长篇小说最高成就的作品是()、朝《三国演义》、B《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15、“诗圣”指的是()、李白、杜甫、李春、白居易1、代表清朝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藏事务的是( )、盛京将军 、伊犁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驻藏大臣17,“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说的是下列那一历史事件,朝楚汉战争,、霍去病北击匈奴C,昭君出塞D,张骞出使西域8“三顾频繁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是建于成都的“武侯祠”的著名对联。这里的“武侯”是指(),关羽B,张飞C,刘备B,诸葛亮,对人类文化传播做出重大贡献的我国科学家有()①蔡伦②李春③玄奘④毕升A,①②B,②③④C,③④D,①④20,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围绕着如何治理国家,四位学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代表儒家学派的是(),用仁政治理天下B,顺其自然无为而治C,进行改革,依法治国D,虔诚信佛,行善积德二,非选择题”得分评卷人21、将下列著作与作者连线21、将下列著作与作者连线《农政全书》李时珍《天工开物》徐光启《本草纲目》宋应星22,阅读材料1、“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请回答:(1)、材料中的“帝国”指哪个国家的什么朝代?(2分)(2)、这个“帝国”当时采用什么政策最终出现这样的危机?(1分)23,阅读材料2、“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唯懂,毫厘不差,生死系矣”。请回答:(1)、我国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什么时期发明的?叫什么?(2分)(2)、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是在什么时期?(1分)(3)、指南针于何时,经什么人之手传入欧洲?有什么影响?(2分)24“庆历年(04104年)……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铁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熔化)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选自《梦溪笔谈》)(1)这段史料是谁记载的?(2)这段史料记载了何种发明?发明者是谁?(3)该发明对世界有什么影响?25、材料一:我国三峡工程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行,三峡电力已经输送给许多省份,初见成效。南水北调工程也正在实施,已经使一些地方收益,这充分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巨大能力。材料二:人类在活动的过程中,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当前,人类面临十大环境问题:水危机、土地荒漠化、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酸雨肆虐、森林锐减、水土流失、物种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环境带给人们的教训是深刻的,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材料三:明朝末年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强调人类要与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同学甲:宋应星说的不对。只要通过人力和科学技术,什么资源都可以开发,什么东西都可以制造出来。同学乙:宋应星说的很对。如果人与自然不相协调,就会破坏生态平衡,人类也无法生存。再说如果人力不与自然力互相配合,那也休想制造出什么东西,开发出什么资源。问题:结合上面材料,你认为材料三中的同学说的对吗?你认为人类应当怎样和自然相协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