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学设计_第1页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_第2页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_第3页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_第4页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咬文嚼字》教案●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学习本文的论证构造和论证措施。2.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能力目的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2.借鉴吸取课文的写法。德育目的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教学重点理解文章构造,确定中心论点,评价作者的观点。●教学难点学习揣摩本文透辟例析的措施,克服写作中习惯性流弊。●教学措施1.指导学习,讨论归纳,共同评析;2.制作卡片,整顿文章内容,进行专题讨论;3.练习巩固,提高写作。●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或多媒体设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环节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构造,掌握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结合练习题进行评价。[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今天,我们一同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谈文章的文章——《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个成语,它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是什么意思?明确:指过度地斟酌字词或死抠字眼,挖苦不必要地抠住字眼不放,不领会文章精神,或者当众发言时炫耀自己的学识。好!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对的,目前让我们来看一看词典中是怎样解释的。投影或多媒体显示如下内容:《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度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同学们,这三个义项,可以这样说,没有一种表扬的。那么,这个成语出自何处呢?元代无名氏写的剧本《杀狗劝夫》的第四折,有这样一句台词:“哎,使不得你咬文嚼字。”这便是它的出处。无论是出处,还是词典的解释,这个词都没有表扬的意思,而朱光潜先生却把它作为文章的标题,大书特书。他是怎样解释这个词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细研书本,看一看“咬文嚼字”的新意义。二、解题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作者状况: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清代,桐城派出了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一批文学家,称为“桐城派”,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朱光潜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学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三、整体把握,理清思绪本文共有八个自然段,请同学们根据文意划分一下层次。明确:八个自然段,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除了最终一段是总结性的话语外,主体内容是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阐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亲密关系,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四、研习课文1.概括观点,突破重点让学生自行概括,不一样意见的同学推举代表写在准备好的胶片上用投影显示或直接写在黑板上。大体有如下几种状况:“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第三段)“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第三段)“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第四段)“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到达艺术的完美。”(最终一段)教师不必急于下结论,可组织学生讨论,到达最终的明确和统一。参照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由于:一是本文构造与一般的议论文不一样,它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开章明义,而是中间揭示主题,中心论点在第三段才出现。二是本文有的分论点,有的重要论据貌似分论点,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感情上‘推敲’”这样的话,并且课后练习题第四题的设计(“从读过的诗文中再举一两个例子阐明这个论断”)也很能困惑某些浅尝辄止的学生。三是学生的习惯思维,中心论点不是标题,或在开篇,就一定在最终。因此,很有必要进行这样的讨论,最佳让全班同学都来参与评析。分析思绪:第一、二两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三、四、五段以静为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六、七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背面例(“套板反应”现象),阐明咬文嚼字之难,深入论证中心论点→最终一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2.欣赏品味,延伸提高设计问题,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进行重点品味。(1)文章前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阐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亲密关系,这三个例子的作用与否同样?明确: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例一阐明不一样句式不一样意味,由此引入论题。例二阐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一样,从静态入手论证中心论点。例三从动态入手,阐明不一样字眼不一样意境,非常精练、精确,既缺一不可,又不显丝毫累赘。(2)文章在第三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明确的?明确:文章三、四两段可以当作一种句群,共有7句话,第①句承前文揭示中心论点,第②句岔开,稍带一笔说到“咬文嚼字”的另一面,因非作者主攻方向,一句便打住,第③句又承第①句稍微展开,第④句承①③句阐明原因,第⑤句深入申说,第⑥句和第⑦句运用事例从背面证明。句句写来,严谨缜密,无懈可击,可见作为桐城派有深厚古文根底的朱先生文章的雅洁谨严。(3)我们提到第一种事例是引入文章论题,直至第三段才提出中心论点,论题和论点有何区别?明确:论题只是要论述的问题,它多用短语和非判断句、非陈说句来体现,只是用来框定、指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在文中体现的观点,必须用判断句或陈说句明确体现,论点围绕并点击论题。(4)投影或多媒体显示如下观点,让学生自由评述。“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愿放松的谨严。”“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到达艺术的完美。”参照提醒:一般人不大重视语言修养,用一种粗枝大叶的态度看待语言文字,不重视对文字的推敲,甚至白字连篇,语病百出。读朱光潜的文章,会受到很大的触动,本来语言文字是那么微妙的东西,用这个字,还是用那个字,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说,竟有那么大讲究。因此“一字不愿放松”,养成咬文嚼字、随地留心玩索的习惯,一种人的语言修养就有但愿逐渐提高。再者,就是平时很注意品味语言的人,读了朱光潜的文章,也会感到自己的功夫还很欠缺,从文章精辟的分析中可以领悟到怎么品味语言才算到家。因此,课文对于人们提高语言修养也具有很大的教益。文字和思想情感有亲密关系,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步更动了思想感情。因而,文字上作推敲,就是在思想感情上作“推敲”。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主线途径。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主线上调整思想和感情,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切地使用语言文字。文学,也称语言艺术,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反应现实生活的媒介和手段,然而,文学研究、文学批判,往往对文学语言不够重视,朱先生在文章结尾的谆谆教导,对于作家的修养和创作,对于整个文学事业,其指导意义都是很大的,遵照这个教导,一种作家可以获得更高的艺术成就,一种时代的文学作品可以到达更高的水平。以上内容并非原则答案,只是供教师参照,用于指导学生讨论、分析、评价。3.组织讨论练习题一、二两题。提醒:本课的练习题设计很有匠心。第一题考察概括能力,有助于把握全文内容。第二题让学生对不一样观点进行比较辨析,利于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故选作课堂讨论练习,这样,既可对全文内容作一梳理,又可培养读书的对的态度和措施。练习题第一题的完毕,要指导学生不要搞单纯的摘抄,要学会先“寻章摘句”,再组织整顿,作出正面表述的措施。明确:①文字和思想情感有亲密关系,不一样说法有不一样意味,斟酌文字,就是调整思想感情,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文字必须有一字不愿放松的谨严。②不一样的字眼体现不一样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体现什么意境,推敲文字,实质就是推敲思想感情。③字的难处在意义确实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于控制的。既可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模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到达艺术的妙境。④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轻易滑回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练习第二题意在通过比较,把握不一样问题的不一样实质,只要能比较,可以得出见解,就可加以肯定,如下提醒供参照。明确:朱光潜先生与马南邨所论述的对象不尽相似:朱光潜兼顾阅读、创作两方面,马南邨的观点单指阅读,假如说阅读有时只须观其大略而舍弃细枝末节的话,那创作就决不可粗枝大叶,须知炼字即炼意,即调整思想感情,最精确地表情达意。“不求甚解”“观其大略”,这是粗读,“咬文嚼字”“锱铢必较”这是细品。有的书只须粗读,并且有时受种种条件(如时间)的限制,也只能粗读。但粗读并不意味着不把握要旨,还是要做到“会意”。有的书必须细读,如文艺欣赏,只有咬文嚼字,涵泳品味,才能沉潜其中。再说,读书不求甚解的人并不一定反对咬文嚼字,多数认为“未晓处且放过”,不要死抠,待一段时间可以再细读,因而,这两种读书措施和态度并不完全对立,读书究竟取何法要视对象和条件而定。五、课堂延伸练习比较下列句子,哪句体现力更强些?为何?有的作者已经有评价。除此之外,你尚有什么独到见解?答案:1.b(见课文)2.b(a项有“套板反应”之嫌,b项文字虚写却恰到好处,使人产生联想,更增美感)3.a(a项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春意盎然的特点,更增动感,b项一般化,难以产生联想义)4.b(a项“嘴巴下”啰嗦,b项简洁明了)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讨论、比较、赏析和品味,明确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并对作家的观点有了深入的认识,同步也懂得了作者的殷切教导,在此后的阅读和写作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咬文嚼字”,更要勇于创新。七、布置作业1.从自己的习作中任找一篇,也来个“咬文嚼字”。2.鼓励学生制作小卡片,对文中的事例、分析、观点、结论进行整顿,互相交流。附:卡片示例:事例: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中的两句诗:“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分析: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结论:点铁成金。观点:文学的文字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第二课时[教学要点]重点赏析第七段,明确“套板反应的弊病,并通过自由发言,感悟本文所予以的启示,为在阅读、写作实践中的借鉴做好准备。[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看两段文字描写:这是某年高考中两位考生对一对孪生小姑娘的肖像描写,你认为哪段写得比很好?为何?投影或多媒体显示:1.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看样子也就十岁左右,个子长得差不多高矮,穿戴也都完全同样。两个人都是苹果脸儿,樱桃嘴儿,浓黑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双乌黑的杏核儿眼,一笑两个小酒窝,两个人都扎着两个羊角辫,辫上都扎着粉红绸结……2.两个小姑娘个头一般高,模样差不多,都穿着粉红色连衣裙,都扎着马尾辫儿,辫上扎着红绸蝴蝶结,跑起来就像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不细看很难分清谁是姐姐谁是妹妹;一种眼睛虽大,却显得沉静秀气,一种大眼睛乌溜溜地左顾右盼,显得更天真活泼……讨论明确:第二段文字较为生动,尤其是细节描写“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活灵活现,非常生动,阐明作者观测细致。同步,有关眼睛的描写,同中有别,抓住了人物的不一样性格特性。第一段文字虽然也文通字顺,描写也很细致,但有点“千人一面”之嫌,这种状况朱光潜先生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套板反应”。对这种现象朱光潜先生又是怎样看待的呢?让我们来继续学习《咬文嚼字》。二、精读品析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七段,回答问题。学生齐声朗诵。提问:什么叫“套板反应”?朱光潜先生对这种现象是怎样看的?明确:在写作中,一写就先联想到某些陈词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朱先生非常反感这种做法,他说:“一种人的心理习惯假如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主线与文艺无缘”“‘套板反应’和发明的动机是死敌”“一种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提问:为何“套板反应”和发明的动机是死敌?明确:由于“套板反应”使人安于套语滥调,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而发明的动机则规定创新,套板反应与发明的动机是不相容的。提问:作者在文中提到了韩愈的一句话,“惟陈言之务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何作者说“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明确:“惟陈言之务去”出自《答李翊书》,意思是:“一定要舍弃那些陈腐的思想和言辞”。惟陈言之务去,才能不致滑到套板反应,在思想情感上和语言上创新,才能逐渐到达艺术的完美。提问:既然语言跟着思想走,思想情感应是主导的,为何反过来说“你不愿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愿用俗滥的思想情感”?明确: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与内容是相随而变的,思想情感当然是主导的,不过语言也影响思想情感。语言上刻意求新,也能推感人们在思想感情上的求新,遇事朝深一层去想。提问:“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这个“作”字的含义是什么?明确:就是运用创新的思维去创新,就是匠心独运的创作。提问:著名画家达•芬奇初学画的时候,老师让他画鸡蛋,可他画了一阵子,就觉得没意思,不画了。他的老师告诉他,在不一样的光线下,从不一样的角度去观测,都会有不一样的成果,但愿他能努力去做,达•芬奇听了之后,按老师的话去做,锻炼了自己的观测能力,最终成为一名大画家。著名的短篇小说艺术大师莫泊桑初学写作的时候,他的老师福楼拜却告诫他,每个事物的情状的描写,最精确的只有一种词,在写作中运用了这个词,文章就最简洁。同学们,你们能用文中朱先生所讲的道理来解释一下吗?提醒:答案不拘一格,只要能讲出道理即可。参照分析:这两个故事其实阐明的都是观测的重要性,只不过侧重点不一样而已。“画蛋”的故事告诉我们观测事物要多角度、全方位。莫泊桑的故事告诉我们观测要细致、详备。这两个故事都是和“套板反应”唱对台戏的,都力争创新。只有通过多角度的观测,才能发现某些他人所看不见的东西,画出自己独特的东西来。写作上也规定观测必须细致,力争找到最恰切的词语去体现,这样,才能使读者身临其境,产生简洁明了又栩栩如生的效果。提问:同学们,我们通过讨论分析,仔细品味,明白了在语言运用上要力戒“套板反应”“惟陈言之务去”,要努力创新,才“不致落入下乘”,请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谈谈你得到了哪些启示?提醒:这是一种开放式的问题,要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刊登意见。参照内容:要抓住作者的有关言论去阐发。例如:“‘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不能懒,不能粗心。”“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到达语言的完美。”应让学生明白,语言要新,关键是要从生活实际出发,生活之树是常青的,一棵树上的叶子没有两片是完全相似的,任何事物均有自己的特点,真正认识了事物的特点,语言也就新了。“朝深一层去想”就是要认识事物的特点。三、整体把握,获得启示朱光潜先生在文章篇末告诉我们,“逐渐到达艺术的完美”,才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的,“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与吻合”正是“咬文嚼字”的规定。以谨严的精神,“留心玩索”“刻苦自励,推陈翻新”,这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这些内容也正是文章的主旨、朱先生的谆谆教导。我们学了之后,也深为朱先生的“咬文嚼字”的功力所折服,那么我们从中获得哪些教益呢?请同学们敞开自己的心扉,或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示,或就自己的写作实践来说说得失。文章的篇名是“咬文嚼字”,文章的内容讲得也是语言的赏析,我们就先从语言的品味来谈起。提醒:组织学生讨论,或小组进行,最终归纳,或自由互换意见,大胆陈说。形式视状况而定,在组织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足展示自我,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尤其是这个题目范围过宽,可设计某些问题,或限定某些内容,或循序渐进,可视状况而定。如下从四个方面提供参照。1.可结合郭沫若改字的事例,来谈谈咀嚼品味语言,一定要有谨严的态度。郭沫若也是一位语言大师,他要用好一种字也颇费周折,经人提醒后才懂得用“这”比用“是”要好,可他又不假思索,把这种修改措施移用到其他的文句上,这阐明郭老并未明白这种改法的道理。朱光潜先生纠正了他的说法,并且讲出了一大篇道理。品味语言不仅要知其然,并且要知其因此然。我们不仅要有文字的敏感,并且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可见语言文字是个很微妙的东西,品味玩索语言是个很不简朴的事,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修养。要提高语言修养,就非下苦功不可,并且很有必要学点语言知识。要懂得语言文字的品味,要“咬”,要“嚼”,要细细地咀嚼,且有一字不愿放松的谨严态度才行。2.结合“推敲”的事例,明白品味语言要独立思索的道理。“推敲”这个故事,已经早有定论,且“这段文字的因缘古今传为美谈”,甚至把斟酌字句的做法,就直接称之为“推敲”。由于韩愈是大家,谁也不曾去怀疑。古今人们也都赞赏“敲”字用得比“推”字好。可是作者“很怀疑韩愈的修改与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并讲出了一大篇道理,由此可见,作者是不迷信,不盲从的,是富有独立思索精神的。只有独立思索,才会有新的见解,这对于我们的写作和学习都是很好的启示。3.鲁迅先生在《狂人日志》中,非常形象地描绘“狂人”能从字缝中读出字来。品味语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从那几种事例中品出这一番大道理来的。味者,有情味、意味、意境也。品,就要体味,就要思索,思索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例如,作者从“你这”的“这”,品出极端憎恶的惊叹情味,品出了强烈的情感,从“视之,石也”四个字上,品出“发出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尤其是对“推敲”二字的品味,更富有启发性,作者从“推”字想到门是掩的,由掩门又想到“寺里只有他孤孤零零的一种和尚”。由一种和尚又想到在这“冷寂的场所,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作者又联络上句“鸟宿池边树”,提到“推”可以无声,气氛冷寂,才不至于惊动宿鸟。这样做,自然是在告诉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绪,要由此及彼或由表及里,才能品味到位。4.品味语言也要努力去求新。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明白了品味语言的重要性,也清晰地理解到品味语言是一项很不简朴的事,但同步也给我们指出了怎样品味的方向。作者列举了诸多事例,使一种很难理解的抽象问题,明白如话地展目前我们的面前。我们非常佩服朱先生那严谨且勇于创新的精神,也深深叹服朱先生渊博丰厚的知识。他那举重若轻、流畅生动的讲述,那运用材料信手拈来的说理,更是在写作上予以了我们更丰富的启示。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谈谈在材料的积累和使用上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明确:①材料的积累读完这篇文章,我们对朱先生的学问佩服得简直是五体投地。其实,学问靠积累,朱先生有这样大的学问,自然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慢慢地积累所致。我们应当明白,做学问,没有材料是不行的,材料是学问的基础,虽然像这篇简短的文字,也是需要相称的材料的,而朱先生运用起来如行云流水那么自然,这和他平时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当然,一种人的智力也是有限的,要靠大脑去记住所有的东西,那是不也许的,像我们这篇文章中的例子,有的也许是朱先生凭记忆写出的,有的单凭记忆就恐怕不行,像《水浒传》《红楼梦》上的例句。但可以肯定,最起码有个印象,一翻就可以找到,我们不一定都能像朱先生那样博闻强识,但可以养成做卡片、记笔记的习惯,虽然是做个索引也行,这样写作起来,我们就可以左右逢源了。②写议论文,光讲道理是不行的,必须有一定的事例,“事实胜于雄辩”,这是谁也明白的道理。有了例子不经典,讲得道理就不到位,举了例子讲解不到位,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足,道理自然也不充足。我们所学的这篇文章,例子举了诸多,并且每个例子都很经典。讲解也非常精辟,道理也讲得令人心悦诚服。选例、讲例更是给我们以莫大的启示。四、课后小结本节课,我们重要是在重点赏析的基础上,讨论了作者在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上予以我们的启示。同步,我们也学到了作者勇于质疑的严谨治学的精神,这对于我们的写作将会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认真读书学习,学会品味赏析,“于无疑处生疑”,只有不停地练习,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才会真正地提高。五、布置作业1.自习时讨论完毕练习题三、四两题。2.选几篇自己的作文,“咬文嚼字”一番,并写作分析文章。●板书设计●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文后问题。古文与白话(节选)朱光潜现代人作诗文,不应当学周殷盘庚那样诘屈聱牙,为的是传达的便利。不过倡导白话者所标出的“做诗如说话”的口号也有些危险。平常的情思多粗浅芜乱,不尽可以入诗;入诗的情思都须通过一番洗练,因此比平常的情思较为精妙有剪裁。语言是情思的结晶,诗的语言亦应与平常语言有别。说话时信口开河,思想和语言都比较粗疏,写诗人时有斟酌的余暇,思想和语言也都比较缜密。散文应比说话精练,诗更比散文精练。这所谓“精练”可在两方面看出,一在意境,一在语言。专就语言说,有两点可以注意:第一(①),说话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