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秦始皇教学案_第1页
千古一帝秦始皇教学案_第2页
千古一帝秦始皇教学案_第3页
千古一帝秦始皇教学案_第4页
千古一帝秦始皇教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rx/、中“十一|_ 与=^=工人胃—,、■第4课千白帝秦始・ 皇教学案清单 ▲统 ▲全国并吞六国1.条件(1)必然性•: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混战,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安定统 ▲成为时代的呼声。(2)可能匕性①秦国实力•:商鞅变法,使国力大增,为兼并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②个人才能匕•:嬴政掌权后,锐意进取,善于用人,广招贤良。2.过程从公元.、乙刖230年至刖221年,相继兼并韩、赵、魏、楚、燕八、、、齐六国,统 ▲全国。清单二政治、经济制度变革“百代犹得秦xx”1.政治制度(1)皇帝制度•:为自己选择了“皇帝”名号,“朕”成为皇帝的专称,玉玺为皇帝专用品,以显示皇权至高无上。(2)国家体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2.经济制度(1)下诏“使黔首自实田”,按亩征税,使土地私有合法化。(2)奖励移民垦荒。(3)统 ▲货币和度量衡,密切各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商品生产。[深化认知]春秋战国时期,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

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从此“玺”成为皇权的集中体现,并为皇权披上了“天命”(君权神授)的色彩。清单三军事、交通、文化措施缔造统 ▲大帝国1.军事(1)命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重设九原郡,修筑万里长城。(2)平服岭南,设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2.交通(1)修建通往西南地区的“五尺道”,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2)修筑驰道、直道,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络。(3)统 ▲车辆形制。(4)拆除原六国所设路障、堡垒,使车辆在全国通行无阻。3.文化(1)“书同文字”,小篆成为全国通行字体,后出现了隶书,有利于推行政令、发展经济和文化认同。(2)“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清单四秦始皇的历史功过始皇帝的勤政与暴行1.功绩(1)统 ▲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

第 ▲个中央集权的大 ▲统帝国。(2)统 ▲后,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确立起 ▲整套先进的制度、规范,奠定了统 ▲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3)勤于政务,富有实干精神,是具有高度行政能匕力的政治家。(4)高瞻远瞩、雄才大略,为实现理想而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坚韧和执著。(5)对缔造和巩固大 ▲统帝国的事业,倾注了全部热情和毕生精力。2.过失(1)“焚书坑儒”是对文化的摧残,在政治生活中造成恶劣影响。(2)滥用民力,赋敛过重,刑罚严酷,给人民带来沉重负担和苦难。[深化认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其中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在后世封建王朝得到发展。探究占八、、秦始皇的历史功过[史料探究]材料 ▲毛泽东说“我是赞成秦始皇的”,“秦始皇是厚今薄古的专家”,“秦始皇是第 ▲个把中国统 ▲起来的人物一•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1)从材料 ▲看,毛泽东“赞成秦始皇”的两个主要理由是

什么?结合史实说说你的理解。[答案]理由•:体制创新和统 ▲全国。理解•: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建立了以三公九卿制为主的中央官制,地方上废分封、置郡县,并采取了其他 ▲系列加强集权和巩固统 ▲的措施(如统 ▲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 ▲文字等),对当时和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结束群雄割据的局面,统 ▲全国,为统 ▲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材料二秦始皇制定了种种严酷的刑法,如车裂、活埋、弃市、腰斩一•全国两千多万人,囚徒就有几十万。(2)材料二体现了秦朝怎样的治国思想?[答案]严刑峻法的法家治国思想。材料三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唐)章碣《焚书坑》(3)材料三中“山东乱”“刘项”各指什么?[答案]“山东乱”指秦始皇暴政导致秦末农民起义;“刘项”指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刘邦、项羽。(4)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在评价秦始皇的时候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态度和立场?[答案]把历史

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大背景下,分析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结论形成]秦始皇历史功过的评价1.功绩(1)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诸侯割据混战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 ▲次大统 ▲;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起重要作用。⑵确立起 ▲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发展。(3)实行 ▲系列军事、经济、文化措施巩固国家统 ▲,对秦以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进 ▲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2.过失(1)强化皇权专制,政治独断性和随意性,形成中国长期政治专制的传统。(2)实施暴政,滥用民力,赋敛过重,刑罚严酷,给人民带来沉重负担和苦难。(3)思想专制,“焚书坑儒”严重摧残中国传统文化,钳制人民思想,形成中国社会长期的愚民政策。3.总结秦始皇是中国古代早期地主阶级木八、、

出政治家,对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产生深远影响。我们评价秦始皇应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占八、、, ▲分为二的分析评价其功过是非。秦始皇的功绩是主流,过失是支流。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历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 ▲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 ▲思想是要人民只读 ▲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要理解其中关于秦始皇的评论,可能匕需要依据()A.统 ▲文字、焚书令、秦朝速亡B.统 ▲度量衡、修筑长城、秦朝速亡C.焚书令、秦朝速亡、科举制度D.焚书令、秦朝速亡、后世没有采用该手段解析•:选D材料中顾颉刚指出,秦始皇为了统 ▲思想,推行严刑峻法,实行了“焚书坑儒”,禁止人民读书,但是没有达到想要的目的。秦始皇在思想统治上的失败 ▲方面加快了秦朝的灭亡,另 ▲方面也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和借鉴,所以D项符合题意。2.秦始皇被称为“千古 ▲

帝”,我们之所以肯定他,最主要是在于他()A.确立了封建制度B.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C.所实行的统治政策对后世影响大D.建立了第 ▲个统 ▲的多民族国家解析•:选D秦始皇对我国后世深远的影响是他创立的政治制度。3.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共有五次大规模巡游,路程超过2万公里,远远高于《尚书》记载的“天子五载 ▲巡守”的古制。巡游最重要的目的是()A.宣扬国威,安定天下B.平定叛乱,安定 ▲方C.奢侈..j、[乐,玩物丧志D.金戈铁马,王道霸业解析•:选A国家统 ▲之后秦始皇进行了五次大规模巡游,其用意只在于宣扬国威,安定天下。4.开创了大 ▲统帝国的秦朝仅存约15年的时间。造成秦朝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是()A.武将纂权B.苛法暴政C.外族入侵D.诸侯争霸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采用法家思想治国,实行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因此而灭亡,故B项正确。5.毛泽东善读史书,对嬴政很是赞赏,他曾

说“百代都行秦政制”。对此正确的理解是()A.秦使分封制寿终正寝B.秦推行郡县制,影响重大C.皇帝制被后世采用D.三公九卿制得以延续解析•:选B秦朝推行的 ▲系列政治制度中,郡县制影响深远, ▲直为后世所沿用。6.在评论秦朝灭亡时,历史学家张岂之说•:“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民心和民力。”最台匕能匕论证此观占八、、的是()A.称皇帝、制《秦律》B.置三公、行郡县C.“焚书坑儒”、筑长城D.统 ▲文字、平百越解析•:选C“焚书坑儒”失去了民心,“筑长城”滥用了民力,这些导致了秦朝的灭亡。二、非选择题(第7题15分,第8题11分,共26分)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卢生说始皇日•:“…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

..、J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日•:“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听事,群臣受决事,悉于咸阳宫。《史记•秦始皇本纪》(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这则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7分)(2)根据材料,秦始皇愤怒并杀人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又反映了什么问题?(8分解析•:第⑴问,材料中秦始皇对丞相车骑的在意,反映出皇权的不可僭越,依据皇帝制度的特占八、、概括即可;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以及秦始皇的个性特占八、、上分析其本质。第⑵问,材料中关键信息“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从中概括秦始皇愤怒杀人的原因;从秦朝法律的严酷和秦始皇对方术的迷信两个方面分析问题所在。答案•:⑴原因•:秦始皇认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丞相作为百官之首,排场过大,有损皇帝的权威。问题•:反映了皇

权与相权的矛盾;事无巨细,皇帝独裁;秦始皇猜忌、残暴的个性。(2)原因•:秦始皇相信要成仙人,需避俗人;泄露皇帝去处不仅违法,而且影响皇帝修炼成仙,因此秦始皇才愤而杀人。问题•:反映了秦始皇对方术的迷信以及成仙的决心;同时也是法律苛严、秦始皇残暴的明证。8.对于中国历史上第 ▲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直到今天,这仍然是 ▲个众说纷纭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太史公日•: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痊,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史记•蒙恬列传》材料二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串?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 ▲带,

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匕无害百姓?《清圣祖实录》材料三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由今观之,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时代矣。而当时之筑长城者,只为保其 ▲姓之私、子孙帝皇万世之业耳,而未尝知其收效之广且远也。孙中山《建国方略》(1)据材料 ▲、二,概括司马迁和康匝日八、、帝批评秦始皇修筑长城所持的共同理由及其目的。(6分)(2)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对秦始皇的评价,并结合时代背景回答其目的。(5分)解析•:第⑴问,从材料 ▲中“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和材料二中“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台匕能匕无害百姓”的信息中概括其理由,其目的从他们的阶级立场来分析。第⑵问,从材料三中“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时代矣”可以看出孙中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