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赤壁赋》+高一语文上学期课内古诗文+优质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高中语文】《赤壁赋》+高一语文上学期课内古诗文+优质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高中语文】《赤壁赋》+高一语文上学期课内古诗文+优质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高中语文】《赤壁赋》+高一语文上学期课内古诗文+优质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高中语文】《赤壁赋》+高一语文上学期课内古诗文+优质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知人论世,了解“赋”的文体特点。2、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文言句式,并背诵全文。3、梳理文章思路,挖掘文章思想内涵。4、学习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学习目标一、课前导入是谁在江边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惆怅;

是谁在月下低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

是谁在沙场上豪言:“西北望,射天狼”的威武;

是谁在赤壁诵唱:“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豪迈;是一生坎坷永不服输的苏轼课前导入面对不幸,我们应该……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选择了“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选择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又是怎样选择的?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千古名篇《赤壁赋》,走进苏东坡的精神世界。课前导入二、知人论世苏轼(1037-1101)提到苏轼,你会想到哪些“标签”?作者简介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被判“谤讪朝廷”罪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作者简介苏子瞻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汪洋态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在散文方面与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诗清新豪健,题材广阔,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书法方面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与父苏洵、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历史上罕见的全才。作者简介苏轼一生处于北宋新法与旧党之间的斗争、倾轧激烈时期。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先后被贬官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后谏官弹劾他在诗文中有诽谤朝廷之语,被捕下狱,出狱调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元祐年间,旧党执政,苏轼曾内调任翰林学士等职,又因与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发生一些政见分歧,再次贬谪杭州。后来新党重新上台,苏轼受到更大打击,远调惠州(广东省惠阳县)、儋州(今海南岛),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在遇赦北还途中死于常州(今江苏省武进县)。他在总结自己一生时曾痛苦地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但也铸就了他宏达旷达的胸怀。著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一蓑烟雨任平生作者简介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关于苏轼题解文中的赤壁,并非三国时孙刘联军与曹军交兵的赤壁古战场(武赤壁),而是今湖北省黄冈市境内赤鼻矶(文赤壁)。是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很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汉江长江乌林樊口武赤壁文赤壁本文选自《苏轼文集》,属辞赋类的抒情之作。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赋。本文是第一篇,又称《前赤壁赋》。文学常识赋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排偶和藻饰是赋的一大特征。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有时虚设主客,通过“抑客伸主”的方式阐述观点。文学常识◎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曹植的《洛神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庾信的《哀江南赋》等。文学常识《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因同年另有《后赤壁赋》,后人因称此篇为《前赤壁赋》。它记述了作者与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叹,再到他虽身处逆境而强调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文章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人理,意脉突出,行文流畅自如,是光照千古的名篇。学习本文,应全面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感悟其乐观、旷达、豪放的文风,正确评价苏轼在文中所反映的人生感慨和生活态度。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竹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写作背景讽刺青苗法: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出自《山村五绝》)讽刺农田水利法: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出自《八月十五日看潮》)讽刺贡举法: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出自《戏子由》)讽刺均输法: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出自《盐诗》)揭发“大逆不道”: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出自《桧树》)乌台诗案初到黄州时,苏轼杜门深居,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在黄州的几年里,他除了耕地劳作之外,闲暇之际,时常出游,饮酒赋诗,寄情山水,以摆脱乌台诗案的阴影。谪居黄州期间,佛道两家思想对苏轼影响越来越大,他曾花费很大精力去研究佛学和经学,寻找寄托和安慰,排遣心中的苦闷。这一时期的经历反映在诗、词、文、赋的创作上,便呈现出从排遣磨难到潇洒旷达的变化。影响乌台诗案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咏赤壁”《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三、疏通文意壬戌桂棹余音袅袅幽壑嫠妇(rénxū)(zhào)(niǎo)(hè)(lí)(shī)(shuò)(qiáo)(piān)(páo)酾酒横槊渔樵扁舟匏尊(qiǎo)(liáo)(zhúlú)(jīng)(fúyóu)愀然山川相缪舳舻千里旌旗蜉蝣无尽藏狼籍枕藉(zàng)(jí)(jiè)注音字形壬戌(rén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yǎotiǎo)之章。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qǐng)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sù)流光。渺渺兮予(yú)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hè)之潜蛟(qiánjiāo),泣孤舟之嫠(lí)妇。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wèi)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

,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zhú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piān)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寄蜉蝣(fú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zhòu)得,托遗响于悲风。”原文诵读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zàng)

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ɡèng)酌(zhuó)。肴(yáo)核既尽,杯盘狼籍(jí)。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原文诵读壬戌年秋天,农历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吟诵《诗经·陈风·月出》中“窈窕”这一章。译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壬戌(rénxū):元丰五年,岁次壬戌。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徐:缓缓地。兴:起。属(zhǔ):倾注,引申为劝酒。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译文注释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译文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少焉:一会儿。斗牛:星座名,即斗宿(南斗)。白露:白茫茫的水气。横江:横贯江面。纵一苇:任凭小船在江面上飘荡。译文注释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译文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冯(píng):同“凭”,乘。虚:太空。御:驾。遗世:离开尘世,超脱于世俗。羽化:这里指飞升成仙。登仙:登上仙境。译文注释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先赋风次赋月三赋江四赋心境:心胸舒畅,无拘无束诗情画意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情景交融时间人物、地点人物活动课文解析第一节描绘了怎样的景?此时作者心情如何?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情:“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课文解析乐在何处一、良辰:七月既望二、美景:三、豪情: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课文解析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居然有如此雅兴,夜游赤壁。表现了他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反映了他超然物外、洒脱不羁的道家思想。课文解析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译文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扣舷(xián):敲打着船边,指打节拍。桂棹(zhào)兰桨:桂树做的棹,兰木做的桨。空明:月亮倒映水中的澄明之色。溯:逆流而上。流光:水波上闪动的月光。渺渺:悠远的样子。美人:比喻心中美好的理想或好的君王。译文注释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译文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倚歌:按照歌曲的声调节拍。怨:哀怨。慕:眷恋。余音:尾声。袅袅(niǎo):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幽壑:深谷,这里指深渊。此句意谓: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为之起舞。嫠(lí)妇:寡妇。译文注释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乐悲

比喻正面描写夸张侧面描写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关于箫声一是直接描绘箫声的哀怨情调,二是描写袅袅不绝的余音,三是描述箫声的感人力量。三个角度情怀《离骚》中出现了大量的香草,如木兰、薜荔、辛夷等,种类繁多的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的意象。同时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如菉葹、萧艾、榝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1香草美人:①高洁的品质②圣明的君主③美好的理想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种以夫妇喻君臣的手法也影响了后代的诗人。2香草美人明确:“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第三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什么?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英雄业绩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者;天地阔远,而自身渺小;长江无穷而人生短暂课文解析情怀阐发对比:古今人物——曹操,吾与子赤壁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比喻:人生短暂,感触生悲蜉蝣(天地)粟(沧海)哀(吾生)羡(长江)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现实:不可乎骤得课文解析第三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课文解析主问客答古人事迹现实人生孟德遗诗孟德遗迹渔樵江渚蜉蝣天地安在哉平凡渺小人生苦短悲之缘由第三段写景议论抒情

第三段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操、周瑜,更加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何为其然也?”客之“三悲”。“客人”三悲:一悲古代英雄人物成过眼云烟,难觅踪迹;二是从自然的广阔悠远悲人生的渺小短促。三是悲成仙和长存的理想不可实现。写“客人”的生悲之因,实为下文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课文解析苏子怎样对客之语作辨驳?一、是“变”与“不变”是相对的,无论水、月或人自身,都时时在变,又皆可无尽,因此不必为“吾生之须臾”与“长江之无穷”而悲伤。二、是要知足常乐,非我所有者一毫莫取,可取用不竭者,如清风明月,则尽情享用。课文解析这里前后两次出现的“乐”是否相同?不同前阶段的乐是一种偏重于感官愉悦,既是月下赤壁的美景使作者暂时忘忧,也是作者主观上力图避开内心烦扰而获得的暂时陶醉;而后阶段的乐,则是一种达观之乐,是对生命真谛、宇宙真谛大彻大悟之后的至乐,是一种勇于直面现实而经过深刻体悟之后的乐。后一种乐(审美体验)远比前一种更稳定,更持久,也更深刻。

课文解析你怎么看“客”与“苏子”?关于“客”,他既可以看作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据考证这个吹洞箫的人其实就是苏轼的朋友杨世昌。但也可以看作是一个虚化的人物,他作为苏轼思想的另一个侧面而存在。在这里,主与客的问答交锋更应该看作是苏轼内心中两个不同自我相互争辩,一方是消极颓废的悲观苏轼,一方是积极旷达的乐观苏轼。而且从艺术表现来看,客其实是作者故意制造出来的议论对立面。这样的处理有利于在文势上形成波澜,使得议论更加充实有力且具有针对性。课文解析赏玩之乐清风明月梳理本文情感变化的脉络乐哀乐洞箫哀乐历史兴亡人生短暂精神解脱物我无尽旷达乐观饮酒乐甚哀吾生之须臾客喜而笑课文解析写因悲生议苏子愀然“何为其然也?”

(主客问答)曹操(怀古)诗句:月明、乌鹊写景: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叙事:破荆州,下江陵,……横槊赋诗议论: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客曰吾与子(伤今)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悲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译文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逝者如斯:出自《论语·子罕》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感叹时间流逝,就像流水一去不回。逝,往;斯,代词,指江水。流逝的像这江水。往:去盈虚者如彼:这里指月圆月缺。盈,满;虚,缺;彼,那。卒:终究。消长:消减和增长。译文注释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译文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曾(zēng)不能:固定词组,连……都不够。曾,连……都。一瞬:一眨眼的工夫。尽:终结,完结译文注释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译文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是:这。造物者:原指“天”,就是现在所说的“自然”。无尽藏(zànɡ):出自佛家语的“无尽藏海”(像海之能包罗万物)。适:这里有“享有”的意思。译文注释第四段段感情色彩如何?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

(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个体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人类代代相承,有时永恒的。(2)物各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3)大自然中拥有无尽宝藏,故吾与子共同享用这份天然的馈赠。课文解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谈谈对自己的启示。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而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但也有负面因素,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积极进取,直面人生;听任天命,随遇而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课文解析写苏子说理—喜变:逝者、盈虚不变:未尝、卒莫水与月曾不能以一瞬物与我皆无尽也又何羡乎?且夫吾与子之所共适旷达乐观的态度清风、明月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译文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更:再。肴核:菜肴、果品。狼籍:就是“狼藉”,凌乱。枕藉(jiè):相互靠着。既白:天明。白,亮。译文注释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课文解析江上泛游,感情由平静到高昂。1段饮酒放歌之乐引出客人悲凉的萧声。2段主客回答引出人生短暂之感。3段苏子超然于世的情怀。4段客转悲为喜,主客畅饮。5段概括内容结构梳理赤壁赋写景

抒情议论景色感受主:饮酒乐甚扣舷而歌客:吹箫和之其声悲凉主:愀然色变正襟危坐客:感慨人生情绪悲观主:丢开愁怀豁达开朗客:转悲为喜畅饮酣睡清风明月交织露珠水珠辉映凭虚御风不知其所止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乐悲乐脉络梳理四、研读探究

(五)阅读第三段回答:客为何而悲?客为何而悲?(一)悲英雄作古“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威武风流,功业显赫,而今又在何方?唯剩江山寂寥。(二)悲自身卑微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渔樵之身,寄身僻远江湖,扁舟匏樽,功业难建,寂寂无名。研读探究客为何而悲?(三)悲人生短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生命短如朝生暮死的蜉蝣,小如大海中的一粒小米,自然永恒,而人只是天地间一匆匆过客。(四)悲登仙难成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道家之羽化成仙、遗世独立,于凡夫之身,只是幻梦。痛苦的身心何处寻得超然?研读探究苏子是如何劝客走出幽怨的?(一)变与不变角度:个体消亡,人类永恒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个体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但人类代代相承,又是永恒的。(二)取与不取角度:物各有主,顺其自然;美景无限,尽可享用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物各有主,应珍惜拥有的,放下得不到的和失去的,不可有强求之心,要顺其自然。大自然馈赠我们无限美景,取用无人阻止,我们当尽情享用它。研读探究悲英雄作古

悲自身卑微悲人生短暂悲登仙难成客悲

主劝

个体消亡,人类永恒

美景无限,尽可享用物各有主,顺其自然主客问答

论人世悲欢

即使你在悲伤中死去,人类的长河也不会因一个小水滴的蒸发而断流。生命的长短、功业的成败,往往不是我们所能左右,岂可强求?只有看开、放下,顺其自然,才能消除俗世的怨恼。大自然的无边风月,纯美恬淡,那里有净化心灵的强大力量……研读探究客人悲,苏子劝。你认为当时真有这样一场主客问答吗?也许没有,主与客也许只是苏轼内心两种矛盾的声音,客是消极忧郁的苏轼,主是乐观旷达的苏轼。

苏轼儒释道兼修,客是作为儒者的苏轼,渴望积极入世,建功立业,悲生命之短暂渺小,功业难成。主则是作为道家和佛家的苏轼,随遇而安,顺其自然,达观看待得失生死。儒家的积极入世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主客问答是苏轼内心的挣扎和灵魂的拷问,也是苏轼自我开解的过程,在思想的斗争中走向理性和旷达。

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波澜起伏,摇曳多姿。苏轼被贬黄州,仕途坎坷,人生低谷时夜游赤壁,在赤壁的“水月”之中,悟透了人世的悲欢,参透了超然物外之理,实现了精神的突围。研读探究当时这样一场主客问答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研读探究

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在文章开篇和结束时作者的情绪都是喜悦的,这两种喜悦相同吗?这两种喜悦并不完全相同。

开篇时,作者的喜悦是由身边景物引发的,在月明风清的夜晚,作者泛舟江上,与性情相投的朋友诵诗唱答,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暂时忘却了人生的烦恼。

结束时,作者的喜悦则是由于消除了心中的苦恼困惑,对人生有了一种深刻的认识,获得了生命的超脱。研读探究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感到短暂悲哀。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许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研读探究自然之江月——分析作者因何而乐,为何而悲。自然之江月:壬戌之秋,由清风、水波、明月、白露、水光、小舟等意象,构成一个静谧的景象。研读探究为何作者会由乐转悲呢?歌声伤感箫声凄怨怀才不遇之悲,遭受贬谪之怨。历史之江月——分析“悲”的多层含义。客问答是赋体文常用的表达方式,那么到底有没有人陪着苏轼一起泛舟呢?研读探究苏轼借“客”所表达的那种“悲痛”很深沉,那他表达了哪些“痛”呢?①功业未成之叹;②个体渺小之哀;③生命短暂之悲。在历史的江月的虚幻景象中,苏轼的“悲情”是层层加深的。历史之江月——分析“悲”的多层含义。除了第三段,看看每前面段的文字中,我们是否能够发现苏轼的痛苦?研读探究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小船如“一苇”般渺小,而江面却万顷,这本身就有对自身渺小的悲慨。②“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即君主。苏轼真正悲伤的原因是无法得到君主的理解。这是他的一大心病,所以后面就借曹操的例子来表达自己的遗憾。正是这一点,让苏轼更悲苦,这才有第三节的客问,才有苏轼自己“沧海一粟”的悲慨。③“歌窈窕之章,诵明月之诗。”月白风清,痛饮狂歌,但诗人所歌之曲为《诗经·陈风·月出》章,诗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意为:多么皎洁的月光啊,照见你娇媚的脸庞;你娴雅苗条的倩影,牵动我深情的愁肠。其实质与“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哲理之江月——分析作者为何由悲转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待万物,化解了苏轼“生命短暂”“须臾变幻”的终极悲哀。因为月亮是永恒的,水是永恒的,人也是永恒的。一种生命形式的终结只不过是另外一种生命形式的转化而已。从“不取”的角度看待万物,化解了苏轼“怀才不遇”“遭受贬谪”“功业未成”之悲。山间明月,江山清风,帮助其破除执我,淡化得失,保持平常心。研读探究《赤壁赋》赤壁之水月历史之水月哲理之水月描写的语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月明星稀”“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写出的特点柔和之美苍凉之意人生须臾内心情感展现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境界。(乐)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悲)欣赏大自然山水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境。(喜)研读探究五、文言现象通假字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山川相缪(通“缭”,盘绕)杯盘狼籍(通“藉”,狼藉)古今异义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气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今义:美貌的人)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今义:儿子)文言现象文言现象·字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作状,向西;向东)舞幽壑之潜蛟(动词使动用法,使……起舞)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顺流而东也(名作动,向东流)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名词作状语,向南)泣孤舟之嫠妇(名词使动用法,使……哭泣)正襟危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整理)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下江陵(名作动,攻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作动,打鱼砍柴)渺沧海之一粟(形作动,渺小得像)歌窈窕之章(名作动,朗诵)哀吾生之须臾(为动用法,为……哀叹)不知东方之既白(形作动,显出白色)文言现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歌扣舷而歌之(动词,唱)歌曰(名词,歌唱)倚歌而和之(名词,歌声)望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打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位名词,下面)如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如泣如诉(动词,像)文言现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之哀吾生之须臾(“之”:助词,主谓之间,不译)惟江上之清风(“之”:助词,的)耳得之而为声(“之”代词,它)月出于东山之上(“之”结构助词,不译)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吾与子之所共适(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文言现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介词,在)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介词,被)月出于东山之上(于:介词,从)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给)文言现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乎此非曹孟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疑问)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郁乎苍苍/浩浩乎……,飘飘乎……(形容词词尾)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文言现象文言现象·字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而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表转折)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表转折)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表转折)正襟危坐而问客(表承接)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表修饰)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然苏子愀然,正襟危坐(形容词尾,……的样子)何为其然也。(代词,这样)不以为然。(动词,对)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连词,但是,然而)固固一世之雄也

(副词,本来)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使动,使……稳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形容词,顽固)倒装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托遗响于悲风。(状语后置)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有吹洞箫者客)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茫然万顷)文言现象被动句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判断句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固一世之雄也。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省略句(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省略主语“其声”)(其声)舞沟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省略“其声”)(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省略主语“苏子与客”)文言现象修辞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互文)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对偶)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比喻)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对偶、夸张)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对偶)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对偶)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对偶)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对偶)文言现象六、写作特点一、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寓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身处困境而又能超脱的人生感悟。写作特点二、“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音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既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仗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美。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写作特点三、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本文对山水木石的描绘异常逼真,形象优美,足见作者超凡的文字功力。鹤化道士的情节,无疑是神来之笔,使文章在清空之外更添几分神秘色彩。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连用的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写作特点七、拓展延伸“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这是勤奋的苏轼。“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深情的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