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末民事审级制度的兴起
中国民事司法体系是现代西方民事司法体系的产物。近代中国处于一个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社会和法律都经历着史无前例的变革。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审级制度也是几经变化,而民事审级制度变化正是其缩影。一、民事审级制度的诞生审级制度即审级结构,尽管学界对其定义不尽相同,但其基本含义都是指法律规定的审判机关在组织体系上设置的等级,当事人可以上诉几次,或者一个案件经过多少级法院审判后,判决、裁定即发生法律效力的一种诉讼法律制度。审级制度早在中国西周时期即已存在,周天子是西周最高的司法长官,周天子之下,中央一级由大司寇、小司寇和士师负责,地方一级,依管辖地域不同,由乡士、遂士、县士、方士等负责7。审级制度创立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但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不完全、不确切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发展过程。这种认识观反映在民事审判这一人类特定的社会实践中,就要求设立审级制度以克服人类在特定时空内认识能力有限的缺陷。民事审级制度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不同级别的民事审判机关在组织上设置的等级以及一个民事案件需经过几个级别法院审理后,裁判才发生法律效力的制度。毫无疑问,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创建与民事诉讼的基本理念——公正和效益这两大价值目标关系密切,因此,西方民事诉讼法制均将民事诉讼审级制度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民事审级制度是近代移植西方民事诉讼制度的产物。因为古代中国“诸法合体,民刑不分”,没有独立、完整的民事程序法,民事案件由基层审理并作出判决,无须逐级审批,甚至不进入司法程序。大多数民事纠纷通过当事人自行解决,由各乡邻、亲族“调处息讼”。只有少数调解不成的案件,如“那些上诉到中央的民事案件,不是涉及高级官员或皇族、贵族,也是由民事侵权上升到具有刑事性质了”154,才由官府最终决断。因此,在古代中国,也就没有民事审级制度。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列强的入侵,中国封建国家审判权的完整性、统一性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清王朝的统治危机逐步加深,原有的司法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维护统治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清王朝梦想通过改革法制来达到强国的目的。1905年,清朝统治者开始派专人效仿西方实行宪政,并着手修订法律和改革司法制度。沈家本于1906年10月4日上书清廷,“东西各国皆以大审院为全国最高之裁判所,而另立高等裁判所、地方裁判所,层累递上,以为辅冀,条理完密,秩序整齐。其大审院法庭,规模严肃,制度崇闳;监狱精良,管理有法。……今欲仿而行之,则法庭宜先设也,监狱学宜讲求也,高等裁判所及地方裁判所与淑局,宜次第分立也,裁判人才宜豫为储备也。”483清政府批准了沈家本的这个上奏,并于1906年11月下谕,决定实行司法与行政分立,推行司法独立,将刑部改为法部,专管司法行政,将大理寺改为大理院,专司审判。自此,中国结束了古代司法行政合一、皇帝总揽司法大权的体系,初步建立了审判的层级结构制度,即审级制度。自清末实行变法以来,中国法院的编制体例以及审级制度几经变化,变化的规律表现为,从最初的简单模仿、照搬西方大陆法系国家的四级三审制,逐步向三级三审制,甚至三级二审制过渡580。清末修律引进了西方的审级制度,中国现代意义上独立的民事审级制度得以诞生。清末修律所出台的《大理院审判编制法》、《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法院编制法》等法规中均明确规定了审级制度。1906年的《大理院审判编制法》采四级三审制,惟所定以京师为限,范围过狭985。《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规定,凡审判案件,分刑事和民事两项,在审级制度上实行四级三审制。1909年12月28日,清政府修订法律,并结合司法机关的改革,编成16章164条的《法院编制法》,该法重申民刑诉讼实行四级三审制,同时将检察机关分为初级、地方、高级检察厅与总检察厅四级。还强调,行政主官及检察官“不得干涉推事之审判”,以确保司法之独立。该法1910年正式实施。可以说,1910年的《法院编制法》规定得比较完备。凡民事、刑事案件,经向初级审判厅起诉判决后,如有不服,准赴地方审判厅控诉。判决后,如再不服,准赴高等审判厅上告,此高等审判厅的判决为终审。凡民事、刑事案件,经向地方审判厅起诉判决后,如有不服,准赴高等审判厅控诉。判决后,如再不服,准赴大理院上告,此大理院判决为终审。但高等审判厅有权审判“不属大理院之宗室觉罗第一审案件”,大理院有权依法审理特别权限之案件。《法院编制法》确立的四级三审制,应该是以当时德、日法院的法院层次为蓝本的。对此,有学者认为,1910年颁行的《法院编制法》以审判机构组织法的形式确定了司法独立的原则,并建立了四级三审的审判体制,即在乡镇、县城、省城、京师分设初级审判厅、地方审判厅、高级审判厅及大理院,以初级审判厅和地方审判厅为第一审,高等审判厅为第二审,以大理院为终审。也有学者认为,《法院编制法》是对日本裁判所法的简单模仿,它规定了中国未来的法院实行四级三审制,具体的审判衙门为初级审判厅、地方审判厅、高等审判厅和大理院四级,一般轻微案件由初级审判厅一审,至高等审判厅为终审;重大案件由地方审判厅一审,至大理院为终审581。但不管怎样,《法院编制法》规定的这一审级制度都是近代中国审级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此后的民事审判依据这一制度进行初审和上诉。二、关于“民事审判”辛亥革命之后,南京临时政府有条件地援用了清末的法律。根据清末的《法院编制法》,在审级制度上仍实行四级三审制。作为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极力倡导民主政治,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进一步确定中华民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由法院独立行使司法审判权,确保司法公正,审级制度上仍实行四级三审制。实践表明,公正的审判和裁决决非易事,许多外界因素会干扰司法过程,诸如不确切的资料、可疑的证据以及得出错误结论的鉴定,等等,都可能导致裁决的错误或者不公正。审级制度的主要功能就是防错纠错,确保裁决公正。孙中山非常重视审级制度,他认为四级三审制比较完备,不能因为四级三审制是清政府制定的,就轻易放弃。当时江西南昌地方检察长郭翰曾提出“轻案采取二审制度”,遭到孙中山的驳斥,他认为这是“不知以案情之轻重,定审级之繁简,殊非慎重人民性命财产之道。”373可见,在民国初期,南京临时政府的民事审判仍然遵循四级三审制。北洋政府的司法体制在援用清朝制度的基础上作了部分革新。北洋政府初期,民事审级名义上沿用过去的四级三审制,实际上已成为三级三审制。北洋政府在《法院编制法》的基础上,于1913年9月公布了《修正各级审判厅试行章程》,规定普通法院实行四级三审制。在1915年修正《法院编制法》时,废止了初级审判厅的设置,改在地方审判厅下设分庭,使司法制度成为三级三审制。在1915年3月废止初级厅以前,民事诉讼标的在300元以下者归初级厅审理,300元以上的归地方厅审理;初级厅以后,民事诉讼标的1000元以上的归地方厅审理。袁世凯上台后又下令改革现行审级制度,撤销了全国2/3的地方审判厅以及全部初级审判厅,很多地方又恢复到县知事兼理司法的古老模式,民事案件审理实际实行三级三审制。至段祺瑞政府时期,鉴于县知事兼理司法的弊端,于1917年4月公布了《暂行各县地方分庭组织法》,规定在审判厅辖区各县内设立地方审判分厅或地方分庭,受理一审案件。在审判机关设置上,除保留大理院、高等审判厅、地方审判厅外,在县设立地方审判分厅,或成立县司法公署,管理当地民事、刑事案件,从而使四级三审制从名义上得以恢复。根据《华洋诉讼判决录》,华洋诉讼案件的第一审法院就都是以地方(如天津县、万全县等)审判厅作为初审的,当事人如不服判决,可上诉至第二审法院即直隶高等审判厅。当事人如再不服,可以上诉至大理院。大理院直接作出判决,或驳回上诉让直隶高等审判厅重新审理,大理院的判决是终审。1917年5月1日又公布了《县司法公署组织章程》,规定未设地方分庭的各县皆应设立县司法公署,由审判官负责审理民事案件。此外,北洋政府在1914年7月还公布了《修正审判处规定》,在热河、察哈尔、绥远等地设审判处,审理各盟旗及蒙民诉讼案件、县知事判决后的上诉案件,实行二级审判制。1921年北洋政府公布了《民事诉讼条例》,规定除对于极轻微之案件不得上诉至第三审法院外,其他案件皆可上诉,从根本上恢复了四级三审制,并且通行于全国。至此,北洋政府普通审判机关仍是四级,民事案件实行四级三审制。总之,整个北洋政府时期,由于法令不一,民事审级制度如同这个时期的政治格局一样混乱,部分实行四级三审制,部分实行三级三审制,甚至有的地方采用二级审判制。三、国民政府初期的审级制度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民事审级制度随着民事审判制度的变化而复杂化。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沿用四级三审制。“国民政府成立初期,继续推行的是清末及北洋政府时期的四级三审制,即把所有案件分为初级与地方初级案件。第一审为初级审判厅(县法院或县司法处),第二审为地方审判厅,第三审为高等审判厅。地方案件之三审,则由地方高等以至大理院。”203例如,1928年8月窦炳章与高开太坟地案即采用三审制,整个案件的审判书如下:初审判决书合肥县政府民事判谕原告人窦炳章年五十六岁合肥县人业农被告人高开太年四十九岁合肥县人业商上行(原右列)两造当事人间为串谋偷厝诉讼一案,本政府判决下(原左)……县长吴观光承审员殷修溶书记员谢有典民国十七年八月二审判决书安徽怀宁地方法院民事判决上诉人高开太年四十九岁合肥县人业商诉讼代理人王运开律师被上诉人窦炳章年五十六岁合肥县人业农上行(原右列)两造因坟地涉讼一案,上诉人不服合肥县政府于中华民国十七年七月二十八日所为第一审之判决提起上诉,本院审理判决如下(原左):原判变更被上诉人者第一审之诉驳斥第一审、第二审诉讼费用均由被上诉人负担……依以上论结本案上诉为有理由,合依民事诉讼条例第五百一十八条第四百九十九条第九十七条特为判决如主文被上诉人如有不服,得于收受判决书翌日起二十日内向安徽高等法院第一分院上诉安徽怀宁地方法院民庭审判长郑世郁推事盛世瑾推事高承烈中华民国十七年十二月十九日从上述两份民事判决书的内容可以看出,合肥县政府、安徽怀宁地方法院、安徽高等法院第一分院为三个审级。当事人窦炳章与高开太因坟地纠纷诉至法院,对处理结果不满意时,可以依次上诉两级法院,虽然还有最高法院,但只能上诉到安徽省高院为止,这就是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民事审判制度。这种审级制度在当时也被称为“复级审判制度”。国民政府时期曾任最高法院东北分院庭长的邵勋等人极力主张采用此审判制度,“复级审判制度者,设上下数级法院,将同一事件,由下级法院顺次系属于上级法院使为审判之主义也。”“目今文明国均采复级审判主义,本法(民事诉讼法)亦然。”64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四级三审的审级制度严重影响了司法效能的发挥,于是国民政府开始对审级制度进行改革。有一些人认为应该坚持四级三审制,原因是:(1)审级制度的设立以方便诉讼当事人为原则,而要想方便诉讼当事人就必须多设审级;(2)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还是实行四级三审制为宜581-582。另外一些人则认为中国必须实行三级三审制,理由是:(1)地方法院的管辖范围应以县境为限;(2)三级三审制简便易行;(3)初级法院本身威信不足,难以维持;(4)实行三级三审制,可以维护法律的统一582。由此可见,审级制度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曾引起高度关注,法学界的意见也不统一。以居正为代表的一些司法界人士主张简化审级制度,建立以地方法院为中心的法院系统,实行三级三审制。居正认为,各地限于财力,初级法院实际上均未建立,因而根据当前财力,以设置三级三审制为宜。作为国民政府的司法部长,居正的主张影响很大,也顺应了当时的社会发展潮流,因此获得了官方的认可。国民政府官方对此有过说明。1932年《法院组织法》制定之前,国民政府司法部认为采取三级三审之理由有二:“(1)为完全保护权利,盖法官亦人也,欲其判断案件,百无一失,殊不可能,设无救济之方,则一旦误判,平反末由,冤抑滋多,故对于不服判决者,许其—再上诉,庶几经研迅,廉得其平,人民权利,可以确保;(2)为统一全国法律之解释,各法院适用法规,解释法规,见解难免互异,国家为谋审判之审慎缜密计,对于法院,一方承认其有独立解释适用法规之特权,他方又许不服判决者,上诉达于最高法院而后已,盖以求法规适用上解释之统一。”1048总之,三级三审制的观点获得了认同,“三级三审制,既不违背国情与法理,又极使民而利国,诚良制也。”因此,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于1930年6月21日通过了《法院组织法立法原则》,决定推行三级三审制。该原则规定,地方法院为法院之单位,上级为高等法院,再上级为最高法院。依此原则制定的《法院组织法》于1932年10月28日公布。自此,四级三审制度终于被实质上的三级三审制度所替代。对此,有学者认为,“国民党政府在1927年控制了中国绝大多数地方后,于1932年颁布了新的《法院组织法》,它仿效德国和法国的司法体制改四级三审制为三级三审制,民国时期的普通法院体制才告定型。”1932年出台的《民事诉讼法》也规定,一切民事诉讼,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均采用三级三审制,即以地方法院为第一审机关,高等法院为第二审机关,最高法院为第三审机关,对于未向二审法院上诉并维持原判决的第二审判决不得上诉至第三审法院。对于违背法令即判决不适用法规或适用不当的,也不得对第二审判决加以上诉。第三审法院调查第二审判决是否违背法令,不受上诉理由的束缚。第三审法院以第二审判决确定的事实为判决的基础,一般不经过言词辩论。由此可见,南京国民政府在民事审级制度上除移植和借鉴了大陆法系的三级三审制以外,也结合了本国的实际,部分地改造了这一制度,将简易民事案件的审级定为以二审为终审,不得上诉至第三审法院。采用“三审为原则,二审为例外”的理由在《法院组织法草案》中有所说明:“我国旧制为四级三审,然自民国三年裁撤初级审判厅后,四级之名实俱亡久矣。嗣乃于地方审判厅添设简易庭,而以向属初级审判厅管辖之案属之,所为判决乃上诉于该地方审判厅,以同—之法院强分为二级,同一法院之判决强名之曰两审,诉讼转滋纠纷,人民实受苦累。兹定为实行三级制度;曰地方法院;曰高等法院;曰最高法院。简单明了,民听不纷。其诉讼以三审为原则者,求诉讼之详审也。沿用现行民刑诉讼之立法例,以二审为例外者,求诉讼之早结,减除人民诉讼之苦也。若其详细规定,应付诸民刑诉讼法。”有学者认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审级制度非常混乱,没有贯彻“三级三审原则”。在审判方面,有的地方实行三审制,以高等法院为第三审;有的地方推行四审制,以最高法院为第四审。有的地方推行三级四审制,三级即地方法院、高等法院和最高法院;四审以县法院为第一审,第二审至第四审分别为地方法院、高等法院和最高法院。还有的地方推行二审制,即以地方法院为第一审,高等法院为第二审,不到最高法院。这样,四级三审制、三级三审制、三级四审制和三级二审制并行204。但是,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较为稳定的、占主导地位的民事审级制度仍然是“三级三审制”,并被1935年的《民事诉讼法》所确认。“凡判决程序之法院,原则上有三级审。第一级审、第二级审为审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艺术设计专业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年摄影艺术专业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安全工程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阿克苏商铺租赁合同范本
- 铁路局车辆段团委XX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 2025年进排气歧管项目发展计划
- 提升服务品质培训
- 在校医学生未来职业规划
- 红茶品牌全国范围内代理及市场开发合同
- 2024年安徽省初中地理会考卷真题含参考答案
- 车辆超载超限培训
- 燃气行业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
- 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 《人民调解法》讲解
- 新加坡员工合同范本
- 《无人机测绘技能训练模块》课件-模块9:无人机解析空中三角测量
- JT-T-1116-2017公路铁路并行路段设计技术规范
- 2024年四川省乐山市中考地理试卷 附答案
- DB3210T 1175-2024 农民田间学校运行管理规范
- 安徽省合肥168中学2024届八下物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