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事诉讼中的上诉审程序_第1页
论民事诉讼中的上诉审程序_第2页
论民事诉讼中的上诉审程序_第3页
论民事诉讼中的上诉审程序_第4页
论民事诉讼中的上诉审程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民事诉讼中的上诉审程序

一、审终审后被上诉者为格局变化1982年3月8日公布。同年10月1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和1991年4月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对民事上诉程序的相关问题作出了较为系统的规定。现行的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上诉审程序,总的来说是基本适应现实需要的。由于其简便且富有弹性的特点,使大量纠纷得以快速高效地解决,对于调节民事纠纷,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事纠纷数量呈上升趋势,类型增多,新类型案件不断出现,民事诉讼的案由从以前的几十种已发展到了300种。民事案件的复杂程度也在增加。依法治国重要方针的确定,公民和法人法律意识的增强,对案件审理的公正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信息时代的来临,经济高速发展,要求有公正高效的诉讼制度与之相适应。基于以上原因,我国现行的上诉审制度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挑战。从现行民事诉讼法立法规定和实施的情况看,存在如下不足和需要完善之处。第一,二审终审不终的现实,使上诉审的终审权有名无实,陷入尴尬的境地。近年来,进入再审程序的民事、经济案件越来越多。据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数字,1997年,全国法院再审的民事、经济案件分别为44745件和20697件,均比上一年上升了18.9%和19.39%。1998年,全国法院再审的民事、经济案件分别为48694件和25047件,又比1997年各上升8.8%和21.02%。如果对最高法院公布的这些数字进行深入的分析,不难发现二审终审判决被再审的比例已远远高于一审判决上诉的比例。1997年全国法院共审理一审民事、经济案件4760928件,上诉的为270142件,占一审案件总数的5.8%。而终审的裁判被再审的为65442件,占二审案件总数的24.4%。1998年的情况也大体差不多,全国法院共审理一审民事、经济案件4830284件,上诉的为285681件,占一审总数的5.9%,而再审的为73741件,占二审总数的25.8%。尽管再审的案件中也有一部分可能是未经二审直接申诉的,但可以肯定其中的大多数还是经历了二审的,即使扣除少量未经二审而被再审的案件,也完全可以得出二审终审后被再审的比例要远高于一审判决后提起上诉的比例这一结论。大量的终审判决被再审,使终审裁判处于一种风雨飘摇的不稳定状态。而伴随再审案件立案审理的是终审判决的中止执行裁定,这就使当事人经过终审判决确定的权利无法实现,产生了对法律权威的不信赖感,动摇了社会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信念。有的一个案件,经历了一审和二审,然后再审,之后又再一次再审,甚至第三次再审,判决结果象烙烧饼一样翻来覆去,笔者所在的法院,就有经过三次再审的案件,也看到过一个案件有十多份判决的案件。这种名为二审终审,实为永无终审的现象,是对有限的司法资源的极大浪费,是对司法权威的严重损害,是违反审判规律的,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有弊无利。第二,司法实务中普遍实行的迳行判决,使二审程序变得简单和草率。我国民诉法第152条第1款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斥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经过阅卷和调查,询问当事人,在事实核对清楚后,合议庭认为不需要开庭审理的,也可以迳行判决、裁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88条,对迳行判决、裁定的适用规定仅限于以下4种情形:(1)一审就不予受理、驳回起诉和管辖权异议作出裁定的案件;(2)当事人提出的上诉请求明显不能成立的案件;(3)原审裁判认定事实清楚,但适用法律错误的案件;(4)原判决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需要发回重审的案件。从立法和司法解释的精神看,二审的审理方式应该是以开庭审理为主,以书面审理为例外。但是,在司法实务中,情况恰恰相反,大部分案件是书面审理,少数案件是开庭审理。近一两年,最高法院强调提高二审案件的开庭率,但效果并不好,据人民法院报的报道,能够保持二审开庭率在70%以上的,只是具有先进性的个别法院。之所以二审开庭审理难,其主要原因是:1.长期以来形成的民事案件二审采用书面审的习惯做法,至今仍然影响着二审法官。中国法官对开庭的轻视是旧审判方式的必然产物,先定后审,先入为主的审判在过去是常有的事。在开庭之前。法官已经“充分”地阅读了双方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材料,所以对案件“成竹在胸”,开庭认为只是走一走形式,对二审开庭审理,认为没有必要。有的分别会见当事人后合议下判,有的甚至不会见当事人就迳行下判。2.案件数量的不断上升,而二审法官数量的有限,加之审限规定的压力,使法官为了完成目标任务(在大部分法院,每个法官每个月有审结2-4件案件的目标任务,近几年,有的法院取消了对每个法官的目标任务,把目标任务改为以合议庭为单位,如每个合议庭每月的案件任务为6-11件不等),只有尽量简化诉讼程序,尽量采用书面审的方式结案才能尽快完成工作任务。3.二审的审理方式在立法上缺乏刚性规定,造成司法实务中对开庭审理规定的执行不力。对民诉法152条和最高法院适用迳行裁判的司法解释,在各法院大多作了扩大解释,对一些案件事实不清的案件,也认为是案件事实清楚或者基本清楚。从第152条的规定看,对于是否开庭审理,主要取决于“合议庭认为”,给予了二审法院自由选择开庭或者迳行裁判的权力。因此,二审法官当然更愿意选择有利于自己工作的迳行裁判方式。4.二审法官承担了许多事务性工作,比如通知当事人,调查取证,文书的送交打印、校对,有的还负责安排开庭法庭的协调等,尽管在分工上,送达是属于书记官和法警队的任务,但现实中,书记官和司法警察的数量上配备不足,而超审限的责任主要落在审理法官的身上,多数法官都亲自动手,以尽快结案。5.送达二审开庭传票难,是制约二审开庭审理的重要因素。对于通讯方便的当事人,一般采用电话通知方式,但是如果当事人届时未出席法庭,法官因为没有通知到当事人的证据(凭法院单方的电话记录是不能作为通知到当事人依据的),法官不敢以二审当事人未到庭而缺席判决。对于居住在边远地区的当事人,通讯不便的,通知其参加诉讼更难,如果强调必须开庭审理后才能结案,势必延长审理期限,所以,二审法官纷纷采取省时省力的迳行裁判方式。由于普遍采取迳行裁判的方式,二审案件的程序更为简单,承办法官阅卷后提出初步意见,与合议庭的其他成员合议后就迳行裁判,对原审判决有的维持,有的部分改判,有的全部改判,有的发回原审法院重审。第三,不规范的合议制,影响了二审案件的质量。民诉讼第152条规定,对上诉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司法实务中,由于迳行裁判方式的普遍采用,合议庭全体听审的案件非常少。由于合议庭中,每个法官均有若干个未结案卷在手中,各人都更多地关注自己手中的案件。对合议庭其他成员手中的案卷认真阅卷的很少,一般情况下,除承办法官之外,合议之前很少阅卷,合议时,由承办法官报告案情,然后合议下判。会见双方当事人、对新证据进行质证,一般也是由承办法官与书记官单独完成。合议时,承办法官提出处理意见,其他两位合议庭成员发表意见,然后定案,法律文书一般由承办法官起草,由审判长审核签发,由于合议庭其他两位法官对案情的了解有限,又没有听审。加之互相尊重的心理,二审合议的质量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第四,全国四级法院分工不平衡,二审资源配备不合理。由于实行二审终审,而绝大部分案件由基层人民法院一审,中级法院二审,造成高级法院的民事、经济纠纷数量很少。现实中,各中级法院的民事法官忙得不堪重负,而高级法院民事法官却显得很悠闲,以致于出现了中级法院要求提高受理一审案件的诉讼标的额,以便减少案件数量,而高级法院要求降低诉讼标的额,以便增加受理案件的数量的现象。由于高级法院受理案件数量较少,实践经验相对不足,使其指导下级法院的能力明显不够。第五,二审程序职权主义色彩太浓,对当事人的诉权保障不够。1.第二审采取开庭审理方式还是书面审理方式,由二审法庭(合议庭)决定,当事人对此没有提出异议的权利。多年来,由于二审未会见当事人,导致当事人不服二审判决,四处告状的情况时有发生。2.民诉法第151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对上诉请求的有关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审查。”但司法实务中,超越上诉请求进行审查和裁判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如果对上诉审范围不作严格的限制就会贬低一审的价值,增加二审的工作量,侵犯当事人的处分权。但司法实务中,追求客观真实的理念使民诉法第151条的规定形同虚设。3.民诉法第156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判决宣告前,上诉人申请撤回上诉的,是否准许,由第二审人民法院裁定”。此规定,体现了较强的职权主义色彩。对于上诉的撤回的许可,笔者以为不应作严格的限制,当事人自愿撤诉的,应当许可。若存在不许撤回上诉的情形,应以但书方式作例外规定更为恰当。4.二审程序中欠缺对禁止作出对上诉人不利判决的规定。为保障当事人的上诉权,刑事诉讼中,有明确规定,上诉不加刑,而民诉法中,缺乏相应规定。二审作出对上诉人不利判决的情况在司法实务中尽管很少,但也偶有见之。第六,二审程序中对新证据的提出没有明确的限制。由于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和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对二审举证期限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有的当事人居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一审中不提供相关证据,而在二审中提出新的证据。尤其是一些当事人,在一审中故意不提出相关证据,而留到二审再来提供,以达到拖延诉讼的目的。如果在二审中对新证据的提供和采信不作出相应的限制,其弊端在于:首先,它会导致和助长某些当事人恶意在一审中不举证,导致一审判决失误的结果,使一审判决因事实要件的欠缺而处于早晚被推翻的不稳定状态,以致一审程序形同虚设,功能受到很大影响;其次,它会破坏诉讼公平原则,诉讼中应遵循当事人之间攻防平衡、“武器平等”的原则,二审中提出新证据,是一种证据“突袭”的行为,它使对方当事人防御的机会和手段减少,使对方当事人措手不及,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使诉讼在一种不公平的状态中进行。并且,二审法院依据新证据做出的不利于弱势一方当事人的判决即为终审判决,从某种意义上讲无异于剥夺了弱势方当事人的上诉权利;再次,它直接影响了诉讼效率。由于二审提供了新证据,二审法院对新证据必须开庭进行质证,重新认定案件事实,采信新证据的结果往往是造成案件发回重审,这即增加了二审法院和一审法院的工作量和时间,也给当事人增加了讼累,提高了诉讼成本。第七,二审程序中没有规定法院院长、副院长、庭长、副庭长的职权范围。一方面在司法实务中,法院院长(包括副院长)、庭长(包括副庭长)具有相当大的权力,比如案件的分配,办案进度的控制,采取诉讼强制措施的批准,建议合议庭对案件进行复议,将案件提交审判委员会研究,对申请审判人员回避是否准许的决定等等。另一方面,民诉法和司法解释对院、庭长的职权的相关规定很少。在民诉法中,院长在二审中的权力有明文规定:1.民诉法第159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对判决的上诉案件,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2.民诉法第42条规定“合议庭的审判长由院长或者庭长指定审判员一人担任;院长或者庭长参加审判后,由院长或庭长担任”;3.民诉法第47条规定“院长担任审判长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而庭长在二审中的职权,仅有民诉法第42条规定的优先担任审判长的权利。司法实践和立法的反差,造成了司法过程中的不透明,造成了院长庭长职权的模糊,影响了司法的规范性和严肃性,同时也为司法不公埋下了隐患。二、中国民事上诉程序的价值取向我国民事上诉审程序的重构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公正与效率的关系公平,或称公正,是司法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长期以来,公平作为司法活动最重要的价值,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拼搏。在人类追求公平的过程中,逐渐发观效率作为一个重要的价值,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平衡两者的关系,成为当今全世界的难题。在经济领域,有人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取向,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司法领域,我们应当如何来平衡公正与效率的关系?在我们的民事诉讼体制的设计方面,公平与效率,孰先孰后,孰主孰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民事上诉审制度的设计上,我们需要一个公正的程序设计,也要一个高效率的程序设计,如果两者不可得兼,或者两者产生冲突,那么,我们宁愿要一个公正但效率稍低的程序,而不愿要一个高效率而不公正的程序。因为不公正的结果,本身就是没有效率,或者说是效率低下,在上诉审制度的设计上,应在保证制度公正性的前提下,再谈追求高效率的问题。而制度的公正性,是指相对的公正性,在程序的设计上,是指程序的基本公正性。我们应以选择一个基本公正、无法简化的程序为基础,来实现上诉审制度的创新。就我国现行的民事上诉审程序,笔者认为,其基本的公正性尚存在不少缺陷;其效率性已经是很高的了。不管简案、繁案,一律三个月审结,迳行裁判普遍实行,有时连询问当事人的程序都省略了,从司法实务中对二审民事经济案件的结案周期调查看,一般都在两个月左右。在当今世界,如此高效率的二审,恐怕也是少的。就民事上诉审制度的重构,改革的重点是解决程序设计的公正性为主、效率性为次较为符合我国的国情。(二)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关系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构成了司法公正,两者缺一不可。如果说司法公正是一驾马车,那么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就是马车的两个轮子。在上诉审的制度设计中,实体公正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现实的实体公正象水中月、镜中花一样令人捉摸不定,可望不可及。因此,我们只有转而求其次,把程序的公正作为实现实体公正的手段,甚至把它作为实体公正的标准。经历了无数的经验,我们才发现我们苦苦追求的公正实际上是相对的公正,判决是相对合理的判决,其实审判本身就是追求次好的一门艺术,完美主义是行不通的,我们追求的是相对的合理。上诉审中,我们希望二审能改善一审的错误,使之更加接近正义,但也许二审改掉的恰恰是一审正确的东西。但是,既然二审是终审,那么它就是正确的,除非二审被第三审或再审改判。为什么我们不设立四审终审或五审终审,因为人们认为三审终审已经足以保证公正了。尽管这种公正可能与客观的公正还有差距,但也只好如此。一个案件经过两次审判,可以达到基本的公正。对特殊的情况,设立第三审。应循着这样的思路来设计上诉审制度。我们不敢须臾忘掉实体公正,但是我们又不能须臾离开程序公正。我们依靠程序公正来实现实体公正,就好象我们用钥匙去开锁一样,没有钥匙,我们将无法进入真理的殿堂。上诉审制度设计的目标,就是打造一把精确好用而且便宜的钥匙。(三)我国民事上诉审制度的缺陷放眼世界,就是吸收当今世界各国民事上诉审制度中优秀的东西,通过借鉴,完善我国的民事上诉审制度。笔者以为,三审终审制的设计、审前程序的设立、言词辩论原则、越级上诉和协议不上诉制度、许可上诉制度和报告法官制度等作法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加以改造,能够为我所用。同时,中国长期形成的诉讼传统,我们几十年民事诉讼的成功经验,必须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肯定,中国的司法改革是渐进式和改良性质的,所以决定了我国的民事上诉审制度也应走渐进和改良的道路。在理论论证上我们可以超前一些,在现实的改革中,能迈出一步哪怕是很小一步都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四)增设当事人对程序的选择权民事权利是当事人有权处分的权利,民事诉讼作为纠纷的解决方式,当事人有权选择,也有权放弃。在上诉审程序中,应给予当事人更多的程序上的选择的权利。只要是双方当事人合意的,而又不为法律禁止的,应尊重当事人的选择,如当事人合意放弃上诉审的,实行一审终审;当事人合意放弃第二审的,则可以直接进入第三审程序;当事人合意采用简易程序的,不必采用普通程序;当事人合意采用独任法官审理的,不必采用合议制进行审理。应增加程序的对话性功能,包括:1.当事人与当事人的对话程序,如起诉状与答辩状的对话,庭前证据交换的对话,调解中的对话等;2.法官与当事人的对话,如合议庭组成的告知及当事人对此的反映,举证责任和举证时限的告知及当事人的反映,开庭通知的告知及当事人的反映等等,我们要让当事人成为诉讼程序的参与者、协商者和被说服者。增强程序的对话性和当事人对程序的选择权,是程序公正的内在要求,是必不可少的。法官对于程序的进行有引导和决定权力。这种权力将随着当事人诉权的扩大而减弱,但是,这种权力将在当事人意见不统一时发挥其作用,而且有些权力是始终在法官手中的,比如举证时限和举证责任的确定,开庭时间的确定,庭审进程的控制等等。目前,扩大当事人在上诉审中的诉权,规范法官决定权,是上诉审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五)程序多样性原则上诉审程序的多样性,是指用多种形式的程序规定来规范案件的审理。我们面对的案件有简有繁,类型众多,面对繁简不一,类型众多的案件,用单一的程序设计来规范,势必造成诉讼资源的浪费,因此,有必要在单一的上诉审程序中,增加不同类型的程序来适用不同类型的案件,以达到公正与高效的目的。所谓上诉审程序的对应性是指,对不同的案件,应该用与之相对应,与之相适合的程序来处理。程序多样性是程序对应性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多样性就不可能有对应性,程序对应性是程序多样性的落实和体现,对应性使多样性得以具体化。要让繁案精起来,让简案快起来,在制度设计上,就要坚持程序的多样性和对应性。纵观各国上诉审制度的发展过程,有一个从简到繁,又从繁到简的过程。在简繁互相转换的动态发展中,体现了价值取向从追求公平为主还是追求效率为主的矛盾选择,到追求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平衡过程。西方几个发达国家,如英、美、法、德近几年在简化程序,注重效率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仿佛更加强调效率为主,但要看到它的背景是在经过了上百年的司法民主化进程,司法体制相对比较完善,法律和法官的权威较高的前提下进行的改革。我国的情况是司法现代化的进程刚刚起步,法制不发达、不完善,加之法律的权威和法官的公信度不高。在此种情况下,恐怕不能盲目追求效率,而放弃程序的公正。现阶段,程序多一些,制约多一些,对于增强我国公民和法人的程序意识,扼制人为因素对司法公正的影响是大有好处的。三、中国民事上诉程序的新设计(一)审终审制度的完善所谓复合型的审级制度,就是改变我国单一的二审终审制的制度设计,增加一审终审制和三审终审制,以二审终审制为主体,以一审终审制和三审终审制为补充,形成三种审级的相互协调、互相补充、相互制约的审级制度。在各个审级的功能上,一审是完全的事实审和法律审,二审是有限的事实审和法律审,三审是单纯的法律审。在上诉审的类型上,二审是续审制,三审是事后审制。所谓“以二审终审为主体”是指:1.不改变我国现有的二审中心主义的性质,赋予二审较强的纠正一审错误的功能和对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的较大的决定权;2.应使大部分案件经过二审得以终结,只有少数案件进入三审程序;3.一审终审和三审终审的设计旨在弥补二审终审制度的缺陷;4.二审程序应作为一个重点程序加以完善和改进,使二审程序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使二审程序成为一级实实在在的公正程序。所谓“有限的事实审和法律审”是指二审程序的审理范围应受到上诉请求的严格限制,民诉法第151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对上诉请求的有关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审查”。最高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第35条规定:“第二审案件的审理应当围绕当事人的上诉请求的范围进行,当事人没有提出请求的,不予审查。”根据立法和司法解释的精神,二审的事实审是上诉请求相关的事实审查,二审的法律审是上诉请求相关的法律适用审查。这一限制应该严格执行,不应任意扩大。换言之,即使二审在审理中发现上诉请求以外原判确有错误的,也应该不予干预,以充分尊重当事人的诉权和一审的审判结果。作为例外,如果原判决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侵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利益的情况下,才允许对上诉请求之外的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进行审查和裁判。对此最高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若干规定》第35条已作规定。所谓“单纯的法律审”是指第三审程序仅对案件在适用法律方面的错误进行审查和裁判,而对一审和二审认定的事实不予审查,并以一审或二审认定的事实作为适用法律的依据。(二)开展三审终审有利于减轻二审法官的责任1、三审终审制的必要性第一,设立三审终审制是对二审终审缺陷的弥补。二审终审制与三审终审制孰优孰劣,很难一概而论。二审终审从节约诉讼成本,简便快捷方面看,是优于三审终审的。但其缺陷也在所难免:其一,终审法院的级别较低,致使终审审判水平相对较低,致使一审不公正的裁判通过上诉审得以矫正或矫正的比率相对较低;其二,二审终审造成级别较高的法院较少实际处理案件的经验,造成对下级法院指导不力,并造成法官资源配置的浪费;其三,二审终审不利于统一法律的适用。三审终审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第二,三审终审制能够更为充分地保障当事人的诉权。以前当事人经过二审终审之后,只有再审一条救济的途径,而三审终审的设立,使当事人除了再审之外增加一条不服判决的救济途径。第三,三审终审有利于减轻二审法官的责任负荷。第三审对法律适用错误的审查权,使当事人对二审法官错误适用法律有了补救的机会,从而使二审法官对适用法律错误的责任得以豁免,具有对法官的保护功能。2、第三审的范围和条件的限制并非所有二审案件都能够进入三审程序,只有符合一定的条件才能进入三审。①第三审实行许可上诉制度,即凡当事人提起第三审上诉的,应当经第三审法院审查,符合条件的才立案受理,不符合条件的,不予受理。换言之,第三审程序能否启动,须经第三审法院许可。②第三审上诉理由的限制一般上诉理由为:二审判决在适用法律上有错误的,可以提起第三审上诉。换言之,二审判决在事实认定上有错误的,原则上不允许提起第三审上诉。二审适用法律上的错误,应以当事人主观认为有错误为标准。绝对上诉理由:①合议庭的组成或独任法官的资格不合法的;②依法该回避的法官没有回避而参与审判的;③违反专属管辖原则的;④诉讼代理人未经合法授权而为诉讼行为的;⑤依法应开庭审理而未开庭审理的:⑥判决书不写理由或理由相互矛盾的。以上理由均为程序上的理由。3、对于简易程序的案件,不能提起第三审上诉。换言之,简易程序的案件,实行二审终审制。4、对于诉讼争议标的额未达到法定数额的,不得提起第三审诉讼。对于诉讼标的金额的限制,可以参照对民事第一审诉讼标的金额划分审级的作法,由最高法院下文规定,或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法院制定。各地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合理的数额,并根据经济的发展,几年作一次调整。5、提起第三审上诉必须提交上诉状,未提交上诉状的,视为未提出上诉。6、对特殊性质的案件,允许进入第三审。如①涉及社会公益的案件;②集团诉讼案件;③判决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案件;④第三审法院认为重大疑难的案件等。鉴于特殊性质的案件,具有重大的社会影响和法律适用的高难度,此类案件可以在不具备一般上诉理由和特别上诉理由以及诉讼标的额限制的条件下,而提起第三审上诉,但必须经过第三审法院许可且须提交上诉状。7、最高法院受理第三审民事案件的严格条件限制最高法院作为全国唯一的最高审判机关,担负着对全国审判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职责,不可能承担大量的第三审案件,因此,只有在法律适用方面具有普通原则意义并可以通过最高人民法院的三审形成判例的案件,才能进入最高法院的第三审程序。(三)对争议标的的判决由法院作出规定对于简单或特殊性质的民事案件,实行一审终审,是诉讼经济原则和诉讼效率原则的要求。1、诉讼争议标的较小的案件实行一审终审。纵观世界各国的民诉程序,大都对小额争议诉讼实行一审终审。德国、法国、日本、我国台湾等都有此规定。至于争议标的金额的具体标准,可由最高法院作原则规定,高级法院作具体规定。2、特殊性质案件实行一审终审。对以下几类案件实行一审终审:①破产案件;②督促程序案件;③公示催告案件;④特别程序案件。包括选民资格案件,宣告失踪、宣告死亡案件,认为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案件,认定财产无主案件;⑤申请撤销仲裁案件等。(四)完善二审审前程序第三审为单纯的法律审,其设立审前程序没有必要。因为审前程序的功能在于固定证据和明确争点,第三审程序是事后审制,不存在交换证据和固定证据的问题,加之有上诉许可审查为前置,上诉许可审查的功能基本上可以取代审前程序的功能,故第三审设立审前程序没有必要。第二审是有限的事实审和法律审。当事人可以在上诉审中提出新的证据和补充证据,故设立审前交换证据、固定证据、明确争点很有必要。设立二审的审前程序的好处还在于可以保证应该开庭审理的二审案件得以开庭审理,减少迳行裁判的滥用。第二审应当明确分为审前程序阶段和言词辩论阶段,共两个阶段。二审审前程序法官和开庭审理法官应当分离,审前程序法官的职责在于指导当事人明确举证责任和举证期限,交换证据,明确上诉请求和争议焦点并进行调解,然后决定案件是否进入言词辩论的开庭审理,并决定言词辩论的日期。主持审前程序的法官不能担任言词辩论审理的法官,这样有利于司法公正。对于简单的二审案件,准备程序法官可省略证据交换和焦点整理,直接将案件排定开庭日期,移交给言词辩论审理法官。(五)审判机构的设置:独立审判、独任审理,提高诉讼成本是否每一个案件都必须采取合议制进行审理?有的二审案件,其性质特殊,可采取独任审理的方式,笔者以为:1、一审是简易程序的案件,二审中当事人双方均同意采用独任审判的,可以由一名二审法官独立审判,这样既尊重了当事人对诉讼程序的选择权,又提高了诉讼效率、节约了诉讼成本。2、对于一审不予受理,驳回起诉和管辖权异议案件的上诉,可以采取独任法官进行审理。以上三种案件是程序性争议的案件,涉及的仅为适用法律问题,法律问题单纯,二审中可由法院院长指定专门法官独任审理、无须组成合议庭,这样便于统一这类案件法律适用的标准,由于专门法官经常审理此类案件可以保证既快速且适用法律准确,专门法官若对案件无把握的,提请审判委员会研究决定。3、对于处于二审审前程序调解结案的案件,由独任法官签署调解书即可,实质上是独任审判。(六)当事人举证时限的限制第三审为法律审,不接受当事人提交的新证据。第二审中,当事人可否提出新的证据?我国民诉法和司法解释未加禁止,即允许当事人在二审中提出新的证据。但是,对二审中当事人提出新证据应当加以限制,这是理论界和司法实务中达成共识的观点。即改证据随时提出主义为证据适时提出主义。当事人的举证时限应受到两次限制。第一次是一审中的举证时限应限定在法官指定的举证时限之前,第二次是二审中应在二审审前程序结束之前。在此之后当事人提出新证据的,法官不予接受和审查。对于当事人在二审中提出新证据的,须责令当事人说明一审中未提交的理由,有正当理由者,法官不予追究。对无正当理由者,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追究:1.按照最高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第39条的规定“在第二审中,一方当事人提出新证据致使案件被发回重审的,对方当事人有权要求其补偿误工费、差旅费”;2.确定由延迟举证的当事人承担二审的诉讼费;3.对故意在一审不举证而在二审举证的,以妨害民事诉讼处理,可以处以罚金,并可判令其承担二审诉讼费;对②、③两项,对方当事人均有权要求其补偿因发回重审而多支付的费用。4.对于在二审言词审理开始之后当事人举出新证据的,不予接受和审查,视为证据失权。(七)法院对上诉案件的审理第三审程序是法律审,以书面审为原则,以言词辩论的开庭审为例外。第三审是否进行言词辩论,由第三审法官决定。第二审是有限的事实审和法律审,应以言词辩论的开庭审理为原则,以书面审理为例外。可以采取书面审理方式,迳行判决的案件,严格依照最高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88条规定执行,即下列上诉案件,可适用迳行判决和裁定:①一审就不予受理、驳回起诉和管辖权异议作出裁定的案件;②当事人提出上诉请求明显不成立的案件;③原审裁判认定事实清楚,但适用法律错误的案件;④原判决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需要发回重审的案件。除此之外,均为言词辩论的开庭审理。(八)事中心、机关法等国家的规定所谓越级上诉,是指当事人对一审法院认定事实没有争议的情况下,由当事人达成直接向第三审法院上诉的协议,从而越过第二审法院向第三审法院上诉。德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均有此制度。采用越级上诉,可以提高诉讼的效率,节约诉讼成本,减少当事人的讼累。越级上诉是否受理由第三审法院决定,第三审法院不予受理越级上诉的,当事人之间达成的越级上诉协议失效,当事人可按通常情况向第二审法院上诉。不上诉协议是指当事人之间可以达成不上诉协议,即当事人合意放弃上诉权,使案件变为实质上的一审终审或二审终审。这是当事人对自己诉权的处分行为,法律应当允许。(九)裁判主体的问题“再审不是一个独立的审级,只是一种特殊的纠错机制,对一审判决中的错误,在当事人上诉的情况下通常应在二审程序中加以纠正,而不应因其不属于上诉内容而留待再审程序加以纠正。那样做不符合审判程序的分工,人为地造成一案多审、重复劳动。”再审与上诉审的区别主要是上诉审的对象是未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而再审的对象是已经生效的判决和裁定。三审终审制的设立,可以减少再审程序的启动。再审程序的启动应严格控制,以保证判决的既判力,维护判决的权威性。1、再审事由的限制。只有以下理由,才能启动再审:①审理本案的审判人员应当回避而未回避;②作出裁判的法庭未依法组成;③当事人一方在诉讼中未经合法代理;④法院违反专属管辖规定受理诉讼;⑤作出裁判证据文书或物证系伪造或变造的;⑥作为裁判依据的另一裁判或行政机关的决定被依法撤销的;⑦本案裁判与已生效的相关裁判相矛盾的;⑧适用法规明显有错误的;⑨判决理由与主文明显有矛盾的;⑩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时有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2、再审应由上一级法院受理和审理。各国法律规定中,再审多由原生效裁判作出的法院受理。但这样的弊端很多:①本院对本院作出的案件进行审查,难免有偏袒本院的心理,对可能符合条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