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事故鉴定的现状与发展_第1页
道路交通事故鉴定的现状与发展_第2页
道路交通事故鉴定的现状与发展_第3页
道路交通事故鉴定的现状与发展_第4页
道路交通事故鉴定的现状与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道路交通事故鉴定的现状与发展

1道路交通事故中鉴定活动的现状作为一种技术手段,该鉴定在刑事、民事和行政纠纷中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应用。鉴定意见作为一种专家证人意见,是专家本人应用自身的经验、专门学识以及科学技术手段对与物证材料、案情相关的专业性问题做出的专业判断,在诉讼过程中的采信率一般很高。随着人们对司法公正水准的要求越来越高,执法、司法机关所面临的证据要求将越来越严格,鉴定活动将越来越被广泛应用于取证活动之中。这一点在现阶段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中得到了不断地体现。我国早期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是粗放的,交通警察全程负责,完成接警、处警、抢救伤员、现场勘查搜证、原因分析、责任认定与民事调解等工作,只是在事故后果定性方面的伤残等级评定、死亡原因鉴定和财物损失评估等工作才求助于外界鉴定机构。随着2004年《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公安部104号令)、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出台,公安机关围绕道路交通事故调查向社会司法鉴定机构提出委托鉴定的业务量逐渐增多。近年来道路交通事故鉴定已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热门行业,围绕道路交通事故鉴定所产生的问题也日渐明晰,需要进一步厘清与规范。2公安机关鉴定机构行为内涵公安机关在本身业务中出于对案(事)件侦查或调查需要,早在2006年3月1日起实施了《公安机关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公安机关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依据该办法可知,这是公安机关鉴定机构及其鉴定人为解决案(事)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理论和成果,依法对有关的人身、尸体、生物检材、痕迹、物品等,进行检验、出具鉴定意见的科学实证活动。所称公安机关鉴定机构,是指公安机关及其所属的科研机构、院校、医院和专业技术协会等依法设立并开展鉴定工作的组织。强调了鉴定机构的行业性质,属于公安机关所有,并由公安机关启动有关鉴定权限。应该说,这是一种比较狭隘的观点,特别对道路交通事故鉴定而言,它回避了人民法院以及事故当事人对道路交通事故鉴定的启动权限,而且与目前道路交通事故鉴定主体社会化、中立化的趋势不相符合,因此有必要对概念进行重新界定。道路交通事故鉴定其本质是一种司法鉴定活动,界定道路交通事故鉴定必须在司法鉴定的概念基础上进行。现在比较认可的司法鉴定概念是《决定》中的表述:“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活动中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该法定概念明确了司法鉴定不再只是侦查行为的一种类型,也不再只是司法机关的专属权利,而是控、辩双方都有权提起、为自己主张提供科学依据的诉讼活动。因此,道路交通事故鉴定可以表述为:道路交通事故鉴定是指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与诉讼活动中鉴定人独立运用科学技术或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道路交通事故证据与原因分析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3道路交通事故鉴定的范畴鉴定作为一种专家意见,将为道路交通事故的处理与诉讼活动提供重要证据意见和指导。在现阶段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中,鉴定按照事故发生的时间阶段,可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鉴定。事前的鉴定主要是解决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前的短暂时间段的机动车、驾车人、行人等的运动状态,是否存在违规行为,当事人是否已经履行了交通安全义务,包括事故前的车辆装载情况、行驶速度与位置、车辆的灯光使用情况、行人的事故前的运动状态与位置、当事人生理与心理鉴定(主要是是否饮酒、吸毒或其他相关的驾驶障碍)、道路环境鉴定;事中的鉴定主要是解决事故发生当时,车辆、行人等的碰撞过程如何进行,以辅助交通警察对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的搜证和证据确认,又称为事故发生过程的再现鉴定,包括车体痕迹鉴定、路面痕迹鉴定、散落物与附着物鉴定、事故碰撞过程的现场重建;事后的鉴定主要是解决交通事故所造成的后果补充性的资料搜证,包括人员的损伤程度、伤残等级、死亡原因、财物损失的确定,以及因当事人或者法院异议所导致的重新鉴定等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道路交通事故鉴定类别贯串于整个事故处理与诉讼过程。其中大部分证据的采集,已经由交通警察在事故现场处理时完成,有些则需要鉴定人再次深入现场重新、补充采集。对于事故责任认定过程中,疑难的、专业性的、有分歧的、或者有相关法律规定的相关项目,其鉴定结论必须由专业鉴定机构给出。目前常见的道路交通事故鉴定类型、内容、鉴定依据如表1。4道路交通事故鉴定中对比分析所谓问题,就是事物发展的预期理想状态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在现阶段道路交通事故鉴定中,这种差距的大小绝对量显著,呈现出恶性变化的趋势。一方面是社会各界对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中所涉及问题的高水平、高质量鉴定期待,另一方面是现有鉴定技术的缺陷与鉴定行业管理混乱。4.1道路交通事故识别技术面临的挑战4.1.1车辆碰撞前的速度计算前已述及,道路交通事故鉴定是综合运用痕迹物证学、法医学、汽车工程学、交通工程学、物理学、交通法规等知识解决道路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解决需要专家经验与学识确证的问题,以辅助警察与法官的专业执法与司法判断的过程。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中所应用到的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类:(1)经典力学类。主要是运用普通物理学中牛顿力学理论、运动学理论、碰撞理论、能量守恒理论等解决鉴定中所涉及的车辆行驶速度估算、车辆在事故现场空间中运动轨迹还原、与事故发生相关的发现点、采取措施点以及接触点确定等,前两个问题是现阶段鉴定中出现最多的鉴定类型。对于速度的推算,目前主要是以事故现场遗留的制动痕迹和玻璃碎片等抛出物体的运动轨迹为基础,应用运动学公式初步试算出车辆速度,再结合动量定理、冲量定理等碰撞理论解析出车辆的运动分离方向等。中间也可能应用到物体圆周运动的极限速度公式、车辆侧翻的力学平衡公式综合求解一些极限速度。(2)变形理论。利用车辆的变形,推算车辆事故前的行驶速度,其原理主要是依据运动能量守恒。但由于汽车的运动是非弹性碰撞,导致运用该原理推导计算车辆速度时就会出现理论上的缺陷。因此,利用车辆变形理论求解车辆碰撞前的速度,主要是基于相似理论,该理论认为造成车辆相同类型的损伤,必然会有一种相似的碰撞速度条件。因此可以在实验室碰撞试验的基础上,测试出关键点位变形数据,以此为基础相似类比得出车辆的碰撞速度。目前的利用此理论计算的经验公式较多,较为经典的是(正面碰撞速度计算)和(追尾碰撞速度计算)。(3)交通工程类。主要是应用道路交通工程学的知识以及相关国家标准,解决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原因中的交通环境问题,比如道路的标志标线设置是否矛盾,是否不符合道路交通安全规范;道路的平纵线型组合、弯道、限高等是否合理;是否存在盲区等问题。由此来判定道路建设及其养护责任人是否存在一定的过错。(4)物证技术类。物证技术是现代刑事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刑事现场分析与办案作用重大,物证技术学的原理同样可以应用于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勘察。交通事故现场会产生大量的痕迹和物证。因为发生过接触的车与车之间、车与道路设施之间或车与人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作用,并会在接触面上形成某些表现形式的痕迹。具体表现为结构变形(凹陷、弯折、扭曲、断裂)、刮擦、整体分离和表面物质交换。交通事故现场的痕迹物证包括人体体表痕迹、衣着痕迹、车体痕迹、路面痕迹、固定物痕迹、附着物、散落物等。交通事故现场物证技术主要用于确定车辆是否接触、如何接触以解决交通事故涉及车辆责任主体;通过采集轮胎痕迹等确定车辆在事故现场的运动过程;通过采集遗留在车体上的油漆、橡胶等碎片以确定肇事逃逸车辆;通过采集遗留在车体上的指纹、血痕等确定谁是驾车人以及伤亡者身份信息,等等。(5)法医学类。法医学鉴定是应用法医学的理论和技术解决交通事故中有关人员伤亡的检验和鉴定的科学。分为法医病理鉴定、法医临床鉴定、法医物证鉴定和法医毒化检验。法医鉴定目的主要是确认死亡者属于事故前死亡或事故后死亡,由此确定交通事故性质;结合现场的毛发、血迹、指纹等鉴定,分析伤亡者的致伤原因,确定谁是驾车人;确认伤者的伤残等级,为赔偿提供依据。法医病理鉴定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确定此次交通事故损伤与疾病的关系,死亡与疾病的关系,损伤、疾病与伤残的关系,死亡方式和直接死亡原因,以公正、合理地划分交通事故伤亡的民事赔偿提供依据,但遗憾的是此项鉴定很少开展。(6)车辆安全技术状况鉴定。交通事故必然涉及车辆,车辆必须保证合理的安全技术状态。车辆安全技术状况鉴定主要是解决车辆属性,大车或是小车,机动车或非机动车;推断事故前车辆的安全技术状况,灯光、制动、转向、安全气囊、轮胎等主要部件的性能与事故时的使用状态;车辆损坏的新旧程度及其与本次事故的关系;车辆火灾的原因等等。(7)仿真技术。交通事故仿真是现代交通事故鉴定技术发展的新方向。正如证据理论所言,一副好的图片抵上千万句证言。交通事故仿真技术就是在综合利用上述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动画的方式再现整个事故发生过程,给人真实、生动的视觉感受。现阶段,已经出现了部分交通事故仿真技术软件,由于软件涉及的技术参数较多,且大多数参数取值尚处于实验室探究阶段,一般很少推广,比如交通事故车辆变形发生过程的有限元技术。4.1.2道路交通事故中附着系数的随意性道路交通事故鉴定意见作为一种事故证据,往往直接主导着交通警察或法官对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结果。从公正的角度而言,应用于道路交通事故鉴定的技术必须可靠有效,至少能够排除掉所有可能性的怀疑,符合当前科学技术理论发展的水平要求。即便是不可能做到千真万确,也应该从概率的角度给出某种结论的可能性,供法官断案思考。反观现有的道路交通事故鉴定技术的实际状况,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1)道路交通事故车速鉴定参数的选择待规范。一是道路附着系数。道路附着系数直接决定了车辆轮胎与地面之间的运动接触情况,其影响因素很多,包括车辆的装载情况、速度、制动效能、轮胎的磨损程度、道路的材质(沥青、土路或水泥)、道路是否积水、冰雪或油污等。目前在鉴定中,对附着系数的选择有很大的随意性,考虑因素较少(一般考虑道路的材质与是否冰雪、湿滑等现象)。正确的做法是应当对其考虑多种因素,适当修正,有条件时应采用现场实地测试获取的数据。二是我国公安部典型交通事故车辆行驶速度技术鉴定方法(GA/T643-2006)中车速计算公式的参数缺乏较为明确的界定,致使鉴定人对公式的使用存在许多不明确的地方,容易导致混乱与参数选择的随意性。(2)实际车速鉴定经验公式落后于现有汽车设计理论与技术发展。这一点在利用变形求解小轿车碰撞车速的公式应用中尤为突出,该公式最早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研究成果中,却被引入应用到现阶段公安部的部颁标准中,这使得经验公式的可应用性大打折扣。因为现阶段的车辆设计制造理念、选用材料与30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孤立地使用该公式必然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国外现阶段利用变形理论求解车速主要是基于相似理论,利用当前大量的车辆制造定型的测试数据作为类比基础,这样计算的车速才具有可比性。(3)现代汽车新技术的发展还使得传统的鉴定测量方法受到了挑战,比如ABS的使用使得车辆制动痕迹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发现、提取、丈量的方法必然要改变;再比如大客车普遍使用的缓速器装置,从市场推广的角度讲可以缩短制动距离,如果仍然采用经典的力学公式——制动距离推算事故前的车速,必然会出现问题。(4)交通事故当事人损伤或死亡在事故中复杂形成,其因果关系无法确定。而且在现实的道路交通事故法医鉴定中,很少考虑到这种因素。无形之中就造成了道路交通事故赔偿的不公平。当然考虑到人的生命无价,从法律与伦理的角度而言,任何一次事故都是加快当事人死亡或受伤的原因,这种鉴定的实际价值确实降低了。(5)现代道路交通事故鉴定技术大多处于实验室阶段,难以实用化。围绕道路交通事故鉴定,国内外出现过许多技术,开展过大量的研究,不少项目被立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比如交通事故仿真、交通事故有限元分析、交通事故摄影测量技术等等。这些成果的理论性太强,参数众多,实际应用缺少数据支撑。这一点和现在蓬勃兴起的道路交通事故鉴定市场需求极不相适应。4.2道路交通事故的评估和行业管理4.2.1道路交通事故鉴定机构的设置道路交通事故鉴定经历了从不规范到逐渐规范的发展过程。整个行业管理体系以2005年《决定》为分界点,在此之前的道路交通事故的鉴定主要是依托公安机关内部的刑事科学技术鉴定机构进行,对于涉及车辆运动力学与技术性能等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则主要借助大学、社会科研机构的力量完成,基本上属于行业内部鉴定,按照行内人的说法叫做自侦自鉴、自审自鉴。这样的鉴定体制导致当事人对鉴定过程知情权缺失,鉴定意见的可靠性令人怀疑,司法的公正性难以保障。2005年之后全国人大常委会进一步明确司法部是全国司法鉴定机构及其鉴定人的主管机关,要求司法鉴定机构尽可能地从侦查机关、检查机关与法院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第三方,公正提出鉴定意见。至此,司法鉴定机构开始在全国社会化,不少科研院所的鉴定机构经过各个省市司法行政部门资格审核与授权,以各自独立的鉴定所名义开展鉴定执业活动。道路交通事故的鉴定机构既有从事道路交通事故鉴定的专业鉴定所,也有以此为执业类别之一的综合鉴定所。随着道路交通事故行政执法规范化的要求越来越高,道路交通事故相关鉴定的业务量也逐年增长,成为司法鉴定行业中支柱性的服务产业。4.2.2道路交通事故鉴定在实车事(1)道路交通事故鉴定的启动权的归属。现阶段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职责,围绕现场勘查与事故责任认定取证中需要证实与求证的疑难问题,公安道路交通管理部门有权力去启动相关鉴定事项。这时的鉴定是公安机关开展准侦查活动的一个环节,依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行政案件的相关程序规定,鉴定的委托、鉴定费的承担均由公安机关执行。因此,道路交通事故鉴定的启动一般是由公安机关提出。作为事故当事人,很少考虑这些问题,只是考虑到需要推翻某些既成的责任认定结果时,才会选择自己申请新的相关鉴定或者重新鉴定,但事故鉴定所需的检材往往因种种原因丢失、浪费或者根本没采集到,导致维权困难。(2)道路交通事故鉴定项目的选择。道路交通事故鉴定的启动在于公安机关,什么时候鉴定、鉴定哪些项目都需要公安部门进行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事故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和有关的检验鉴定意见,及时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规范》对交通事故中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了细化,分为依据职责的检验鉴定项目、查明交通事故事实的检验鉴定项目、因损害赔偿调解需要的检验鉴定项目。由此可以看出,交通事故检验鉴定的项目众多,但并非所有的项目都必须进行鉴定。但现实道路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经常出现无谓的鉴定类别,为了达到鉴定收费而鉴定的过程(其原因在于鉴定机构与公安机关之间的灰色利益关联)。(3)道路交通事故鉴定的执业机构:散、乱、水平低、竞争无序。社会化的道路交通事故鉴定执业机构始于2005年之后,至今不过五六年的时间,一些鉴定机构脱胎于公安政法院校交通管理或刑事技术等专业系部、医院的法医鉴定科室、理工院校的汽车实验室,由此转型形成司法鉴定所,还有一些鉴定机构则由社会人士组合投资建立。院校类的交通事故司法鉴定所专业力量与实验设施相对较全,社会类的交通事故司法鉴定机构则实力较弱,但其承揽鉴定业务量的能力较强。从数量上看,社会类的交通事故司法鉴定所所占比重较大,规模小,力量弱。从执业类别来看,鉴于交通事故鉴定的综合性,涉及的鉴定类别较多,不少鉴定所不顾自身的实力,伪造条件,从单一所向综合鉴定所转化。从鉴定的有序性上看,出于自身利益的需求与竞争的激烈程度,灰色交易的现象时有发生。(4)道路交通事故鉴定人的职业规范。道路交通事故鉴定人作为职业人,应当有其执业规范与职业道德,尽管《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和《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对司法鉴定人的职业规范提出了要求。但现实的道路交通事故鉴定中,经常出现以下的违规行为:(1)一人鉴定。鉴定规则要求对任何一项鉴定必须两人同时进行,并签署姓名加盖司法鉴定人章,但实际执行时往往是一人鉴定,另外一人直接署名,极端情况下的鉴定是由没有资质的人员完成,鉴定意见形成后署名为其他鉴定人。(2)跨所执业。鉴定人出于自身的利益需求或者部分鉴定机构的合作关系,不惜违规跨机构执业,被跨机构的鉴定资质与条件一般较差,但承接业务的能量较大。(3)人情鉴定。一些鉴定机构及其鉴定人员为了某些私人利益,在鉴定工作中不能坚守公正立场,而出具与事实不相符的虚假鉴定。5完善道路交通事故识别的一些对策5.1提高技术对策5.1.1道路交通事故鉴定技术的应用方向随着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深入,以及社会公众对道路交通事故的取证要求越来越高,将迫使道路交通管理实务部门更加依赖事故鉴定所产生的专家意见。再者由于我国处于道路交通事故的高发期,事故发生的绝对量一直稳居世界前列,交通事故鉴定的业务量也随之水涨船高。为满足道路交通事故鉴定实际业务需求,必须加强道路交通事故鉴定技术的实用化研究,使鉴定技术从理论的神圣殿堂迈向技术的应用市场。一是加强道路交通事故鉴定技术需求调研,选择性地确立相关研究项目,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形式予以支撑,保证快出成果。二是开发与道路交通事故鉴定技术相关的软件技术成果,使得复杂的鉴定理论应用简单化,做到傻瓜式操作,为大量的鉴定人员减轻思维工作量。三是要对公安部2006年出台的典型交通事故车辆行驶速度技术鉴定方法进行反思,对其不合理之处要予以调整,并以此为契机,编写该部颁标准的相关使用说明与解读手册,为现阶段业务量最大的车速鉴定业务奠定良好基础。5.1.2变形试验数据车辆碰撞试验成本昂贵,厂家或者科研单位不可能为了取得某一鉴定技术所需的部分数据而去购车碰撞。但对道路交通事故鉴定技术研究或者实际鉴定人而言,这部分数据往往有时是必需的。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加强公益性科研测试数据的公开,至少是可以有条件共享。以美国为例,美国高速公路安全协会(NHTSA)负责全美新车定型的安全测试,积累了大量与车辆碰撞试验相关的数据,这些数据随着车辆品牌、型号、年份的不一样定期更新,这样车辆的变形程度数据就可以相似移植到交通事故实际受损车辆,用于推算变形前的碰撞速度,这一点可以参见IPTM(instituteofpolicetechnologyandmanagement)出版的道路交通事故现场重建一书。对此,结合中国的管理实际,我们可以要求C-NCAP(ChinaNewCarAssessmentProgram)组织在新车定型测试和复检抽查测试中围绕道路交通事故鉴定,做好车辆碰撞变形数据以及其他一些与鉴定相关技术数据的采集与储备,为外界的科研机构与司法鉴定人服务。5.1.3道路交通事故鉴定技术的完善道路交通事故鉴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知识来源于多个学科,包括、汽车工程学、经典力学、交通工程学、法医学、痕迹物证学等。这些学科的发展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都可以运用到道路交通事故鉴定相关原理与技术中,但这些技术的使用范围与具体的操作规范还不是太明确,特别是应用到某一个具体的道路交通事故时,会出现许多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对于我国而言,由于系统地开展道路交通事故鉴定时间不是很长,许多的早已存在、分散在各个相关学科中的鉴定技术没有进行整合系统化,这就为实践中的司法鉴定人带来了许多难题。因此,在新的道路交通事故鉴定技术还没有产生之前,应当对现有的道路交通事故鉴定相关技术予以梳理,并形成技术规范,直接服务于现阶段的道路交通事故鉴定。这是简洁、快速、有效的办法之一。5.2管理标准的对策5.2.1规范道路交通事故鉴定的项目、收费标准,合理定单针对谁道路交通事故鉴定,作为一种取证和确证的技术手段,直接服务于交通警察与法官。什么时候需要鉴定?鉴定哪些项目均是由执法者选定,这样就容易造成随意性,有的事故鉴定项目多,有的鉴定少,有的事故的鉴定项目与事故责任认定完全没关系。因此从维护当事人的权益出发,有必要规范道路交通事故鉴定的项目及其收费标准,避免乱作为的情形。而且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三十七条规定:“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自事故现场调查结束之日起三日内委托具备资格的鉴定机构进行检验、鉴定”。因此,可以通过鉴定需求调研,确定不同类型的交通事故的“需要”类别,并对这些鉴定类别的技术标准、操作规范具体化,使得当事人心悦诚服。当然从鉴定技术科学化的角度而言,也需要对与道路交通事故鉴定相关的技术标准化,便于鉴定人选用。5.2.2管理对象方面司法鉴定服务社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道路交通事故司法鉴定也不例外。从我国现有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之下,不排除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因侦查需要而设立自身的鉴定机构,但主流是社会化法人实体组织机构。2005年司法部《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的管理对象是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机构,明确了申请建立司法鉴定机构需要提供的材料。但总体来说,要求不够细化,后期监管不足。2006年公安部《公安机关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的管理对象是公安机关及其所属的科研机构、院校、医院和专业技术协会等依法设立并开展鉴定工作的组织,涉及交通事故鉴定的内容只是车辆痕迹和号码的鉴定,而未涉及车速分析鉴定。作为司法鉴定的行业主管机关在规范管理上应该有所作为,加强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管理,明确交通事故鉴定机构的准人门槛,规定交通事故鉴定机构的级别划分标准及相应的可开展工作范围,公布鉴定机构名单,确定鉴定机构的定期审验考核制度,对于审验考核不合格的实行退出制度,以改变目前道路交通事故鉴定机构混乱的状况。5.2.3提高司法鉴定管理水平对于社会化的实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