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马列期未复习题_第1页
2011马列期未复习题_第2页
2011马列期未复习题_第3页
2011马列期未复习题_第4页
2011马列期未复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试题类型及复习范围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题,20分):各章单项选择题的单数题号题二、不定项选择题(每2分,共10题,20分):各章不定项选择题的单数题号题三、辨析题(每题5分,5个题,共25分):绪论、123章的辨析题(第4章无范围)四、材料分析题(每小题10分,2个题,共20分):绪论、1234章的材料分析题五、应用分析题:1题,15分,无范围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从根本上说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工具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4.现代科技革命成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影响

()A.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

B.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C.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的体系

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了保证5.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A.阶级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6.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

(

)A.改革开放的理论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C.马克思主义哲学

D.社会主义现代理论7.马克思主义是严整的科学体系,是因为它()A.以实践为核心的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结合的哲学体系

B.自然知识的理论体系

C.社会知识的理论体系

D.科学之科学的体系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德国古典哲学

C.17世纪英国哲学

D.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9.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科学的作用是

)A.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B.代替具体科学的研究

C.代替部分具体科学的研究

D.提供具体方法的指导10.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1.C

2.A3.B

4.A

5.C

8.B

9.D6.C

7.A8.B

9.A10.D

二、不定项选择题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伟大意义在于

(

)A.使哲学真正成为科学形态的世界观的理论体系B.使世界无产阶级有了自己的理论武器

C.使哲学从此成为绝对真理的体系D.使哲学从此成为相对真理的体系

3.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是因为它

()A.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B.以科学为基础并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C.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D.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科学的指导作用表现为

(

)A.帮助科学解决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B.代替科学的某些作用

C.提供正确的思维理论和研究方法D.排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干扰

5.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变革表现的有()A.提出了阶级斗争的观点

B.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C.实现了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结合D.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6.马克思主义实现的两个结合和统一是指

)A.认识与思维的结合和统一

B.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结合和统一C.辩证唯物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的历史观的结合和统一D.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结合和统一7.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A.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C.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D.垄断资本主义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这是因为

)A.它把科学的实践观作为自己的重要观点

B.它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结合起来

C.它把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

D.它把现代自然科学的成果汇集起来9.空想社会主义最杰出的代表是()A.昂利·圣西门B.沙尔·傅立叶C.罗伯特·欧文D.托马斯·莫尔10.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不定项选择题参考答案:1.BCD2.AB

3.ABCD

4.CD

5.BD

6.BC

7.ABC

8.ABC9.ABC10.CD三、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参考答案:这是一种错误理解。它不是过时,而是过于超前,在生产力如此低下,生活水平如此不均的现在,自然暂时难以被大众理解彻底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实现,必须是在物质文明极端发达的时代。2.现代科技革命突飞猛进,马克思主义哲学被远远地抛在后头。参考答案:(1)现代科技革命是现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一,现代科学在许多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并且开辟了许多新领域,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宇宙观。第二,现代科技的丰硕成果,进一步证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不仅使这些原理获得了更为坚实的科学基础,而且使这些原理具有了新的内容和现代的形式。第三,现代科技革命及成果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必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向一种更高的形态。(2)现代科技革命也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许多新问题,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真加以研究,对这些新问题的研究必将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上分析表明: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一方面拓展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动了它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就这两方面而言,都不能说现代科技革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远远地抛在后头,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论是没有根据的。3.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参考答案:这一说法不准确。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理论才能指导发展了的实践。四、思考题1.法国思想家雅克·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参考答案:(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作了完全科学的论述,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获得新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这些科学成果,为工人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参见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页)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参考答案:(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从根本上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显著特征,又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标志。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它把变革旧世界和改变现在事物作为自身的任务和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最根本的含义就是通过人的能动的活动,特别是通过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实现对旧世界的改造,并用共产主义的新世界去代替它。正是基于这一特点,马克思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在于使现在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在的事物。(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一方面是它自身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提示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同它所具有的实践性特征是分不开的。科学本身就是重大的实践活动离不开其他社会实践,也离不开科学的实践。它在科学实践中产生,又反过来给科学实践以世界观的指导。(4)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它的革命性是按照客观规律对旧世界的变革;它的科学性是坚持在对旧世界改造中要求遵循客观规律。这二者在实践中实现了结合和统一。3.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49页)。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0页)。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参考答案;(1)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在学习运用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要求,要努力做到: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应用。大学生必须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要努力做到: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要努力做到: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五、材料题[材料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9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参考答案: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是正确的。材料1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的角度,明确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材料2科尔施的理解则着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从政治立场着眼规定马克思主义。材料3是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一种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所谓方法至上,就是把理论方法和结论对立起来,片面强调方法而轻视结论。卢卡奇最初是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的正统性问题时提出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的。卢卡奇的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错误之一,是他把方法仅仅理解为辩证法,而否认世界观的方法意义,实际上是否认唯物主义的方法意义;错误之二,是离开论点,结论谈方法,把方法看做是可以离开论点.结论的独立自在的东西。其最终结果将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否定。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

)A.辩证唯物主义主义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3.《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4.“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A.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物质和运动的统一D.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5.世界的物质性是指

)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B.世界是可知的

C.世界是运动的

D.世界统一于存在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A.运动的绝对性

B.客观的实在性

C.发展的规律性D.本质的可知性.7.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

)A.唯心论错误

B.机械唯物论错误

C.形而上学错误D.不可知论错误8.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

)A.客观唯心论

B.形而上学唯物论

C.二元论

D.主观唯心论9.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这是

)观点。A.形而上学

B.主观唯心主义

C.辩证法唯物主义D.不可知论10.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

A.唯一属性

B.整理认识材料的主要工具C.存在的形式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11.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

)A.决定性

B.预见性

C.能动性

D.主动性12.科学证明人脑是

A.思维的源泉

B.思维的产物

C.思维的器官D.思维的对象13.意识是物质(人脑)的反映特性,以

)A.无机物不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

B.只有生命物质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

C.一切物质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

D.一切物质都具有感觉的反映特性14.人类意识产生的历史过程,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决定性环节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C.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D.客体、主体、客体15.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

A.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B.能动地改造历史规律

C.能动地创造客观规律

D.自由地创造宇宙万物16.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意识作用问题上的错误是

A.强调物质的决定作用

B.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C.既肯定物质的决定作用,又承认意识的反作用D.不懂得意识的能动作用17.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B.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D.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18.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这是说

A.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

B.意识是客观精神或主观感觉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19.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A.人们的主观努力

B.社会实践

C.科学活动D.思想斗争。20.一切生命共同具有

)A.感觉

B.意识

C.心理活动

D.刺激感应性21.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认识事物的量C.确定事物的质D.把握事物的度22.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看()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23.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要把握事物的度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2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的焦点是()A.联系的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B.发展的观点与不变的观点的对立C.全面的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D.是否承认矛盾及矛盾是事物发展根本动力观点的对立25.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的变化过程是否有部分质变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D.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26.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A.对立面之间的既同一又斗争B.事物中的主要矛盾C.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D.事物矛盾的特殊性27.实践中“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A.矛盾的同一性B.矛盾的普遍性C.矛盾的斗争性D.矛盾的特殊性28.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29.下列看法中,符合辩证法的有()A.是亦彼也,彼亦是B.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C.和谐,就是美和善D.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30.规律的客观性是指()A.客观事物存在的客观性B.一切规律都同人的活动无关C.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D.规律是人难以认识和利用的3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唯物观点和辩证观点的统一B.联系观点和总体观点的统一C.现实观点和历史观点的统一D.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的统一32.世界是发展的观点是()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唯心辩证法观点C.辩证法观点D.唯物主义观点33.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34.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是()A.因果的必然性B.对立统一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35.发展的本质是()A.事物量的变化B.一切变化和过程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事物范围的扩大36.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A.事物质变的关节点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C.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37.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38.中国古代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39.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整体同部分的关系B.共性同个性的关系C.理论同实践的关系D.物质同意识的关系40.“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分泌物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认为世界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4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古希腊罗马哲学B.德国古典哲学C.17世纪英国哲学D.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42.从古至今人类根本对立的世界观是()A.有神论和无神论B.唯物论和唯心论C.宿命论和唯意志论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43.以下论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A.“理在事先”B.“天下物皆可理照”C.“心外无物”D.“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44.“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是()A.神秘主义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唯心主义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45.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原型,个别事物都是摹仿原型产生的,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神秘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一、单项选择题答案1.A

2.D

3.D

4.B

5.A

6.B

7.A

8.B

9.C

10.C。11.C

12.C

13.C

14.C

15.A

16.D

17.C

18.D19.B

20.D。21.D22.C23.B24.D25.C26.A27.D28.A29.D30.C。31.D32.C33.B34.B35.C36.C37.C38.D39.B40.D。41.B42.B43.C44.B45.B二、不定项选择题1.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

A.机械决定论

B.庸俗进化论

C.庸俗唯物论D.各种唯心论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对于现代科学发展

)A.具有世界观的指导意义

B.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C.提供了具体的研究方法D.具有指明唯物主义方向的意义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D.密不可分的关系4.坚持运动和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在于

)A.坚持了彻底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B.反对了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论

C.阐明了物质运动有其客观规律性

D.反对了客观唯心主义

5.时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是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不可分离的关系

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6.运动和物质的关系是

A.凡是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

B.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C.凡运动非物质

D.凡物质非运动

7.物质是运动的()A.形式B.主体C.内容D.属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

A.在任何意义上都不动

B.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C.运动过程中某种稳定形式

D.事物自然保持自身性质

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

A.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性B.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C.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D.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并能为人们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0.客观规律有下列若干特点,即(

)A.事物的本质联系

B.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暂时联系C.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偶然联系

D.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中的稳定联系11.哲学上所讲的物质(

)A.感性存在的东西B.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的某一层次的物质形态C.能为人们的感觉所感知的

D.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12.意识对物质的依赖主要表现在依赖(

A.人的大脑

B.思维的发展

C.人的各种感觉器官

D.客观存在

13.意识的本质可归纳为

)A.人类思维的产物

B.一切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C.组织起来的特殊物质—人脑的机能

D.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14.意识能动性的具体表现是

A.意识活动具有能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不断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过程C.意识活动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能探讨过去、检测未来D.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有能动的调节和控制作用15.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科学证明主要指()A.天体演化和物质结构的理论B.生物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理论C.人类起源和社会发展理论D.原子非物质论16.实践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A.人的自觉的能动活动

B.人的有意识的理性活动

C.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D.客观的物质的活动

17.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实践是认识的主体

B.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18.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A.文学和艺术活动

B.生产实践

C.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D.科学实验19.“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

)A.时间的连续性

B.时间的一维性

C.时间的间断性D.时间的不可逆性

20.下列哪些说法反映了意识的能动性

)A.不可以无根据地胡思乱想

B.审时度势

C.运筹帷幄

D.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1.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A.“穷则变,变则能,通则久”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22.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23.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24.每一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中的DNA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由此可见()A.整体等于各部分的总和B.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征C.整体的所有属性存在于部分之中D.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25.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B.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D.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26.以下属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的是()A.因地制宜B.有的放矢C.因时制宜D.坚持原则27.体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C.防微杜渐D.远大理想和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结合28.一切辩证法都认为()A.物质决定意识B.世界是变化的C.世界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D.物质世界的变化推动精神世界的变化29.对待矛盾的形而上学观点是()A.认为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关系B.矛盾就是互相冲突、势不两立C.矛盾只在思维中存在D.只在绝对同一中思维30.“无平不坡,无往不复”表现了()A.关于矛盾转化的思想B.关于矛盾对立的思想C.关于量变质变思想D.关于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关系的思想3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是坚持()A.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方法B.从具体条件出发的分析方法C.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分析方法D.原则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分析方法32.“一切具体的事物和现象都是有条件的”,这个观点是()A.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C.否认物质世界的无限性的错误观点D.由普遍联系观点所得出的正确观点33.质变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A.只有质变才能使新事物代替旧事物B.只有质变才能使量变成果体现出来、巩固起来C.质变必然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D.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34.下列各项体现矛盾特殊性的有()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欲擒故纵,声东击西C.因时制宜,因地制宜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35.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它的含义是()A.任何事物内部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B.任何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C.世界的发展过程仅是纵向联系D.不同的事物经过一系列中介统一起来36.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理由是()A.新生事物里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B.新生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C.新生事物吸取了旧事物中的合理因素D.新生事物在时间上是新出现37.下列论断体现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整体观的有()A.“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B.天、地、人相互依存,相互感应C.“天不变,道亦不变”D.“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38.根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原理,应该()A.坚持一点论B.坚持均衡论C.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D.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39.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A.我思故我在B.存在就是被感知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D.万物皆备于我40.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A.多元论的思想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41.唯物主义哲学在长期发展中产生的主要历史形态()A.朴素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42.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根源有()A.认识论根源B.剥削阶级的偏见和利益的需要C.把认识的感性阶段绝对化并加以夸大D.把认识的理性阶段绝对化并加以夸大43.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A.意识和精神的关系B.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C.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D.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44.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A.世界统一于存在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4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在于()A.把质上无限多样的物质世界归结为粒子的在量上的不同B.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特征C.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D.没有以科学的材料作为依据,纯属自发的猜测46.根据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下列论断中属于正确观点的有()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不可知论最终总要导致唯心论C.有些唯心论主张可知论D.唯物论都是可知论二、不定项选择题答案1.AD2.ABD3.BD4.ABCD5.BC6.AB7.BC8.BCDE

9.ACD

10.AD11.CD

12.ACD

13.CD

14.ABCD

15.ABC

16.ACD

17.BCD

18.BCD

19.BD20.BC21.ABD22.AD23.ABCD24.BD25.ABCD26.ABC27.ABCD28.BC29.BD30.AB31.ABCD32.BD33.ABC34.AC35.ABD36.ABC37.AB38.CD39.ABD40.BCD41.ACD42.ABCD43.BCD44.CD45.ABC46.BCD三、辨析题1.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东西。参考答案:该论断是错误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概括了各种物质形态的共同特性,它在具体的物质形态基础上发展而来。辩证唯物主义的这一科学的物质观既是高度的科学抽象,又具有丰富的具体内容,是抽象和具体的统一。把物质看作是“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东西”,其错误在于没有正确的把握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个特性。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只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有的物质如电场、磁场、引力场等虽然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们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2.存在就是被感知。参考答案:该论断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命题。它的错误在于它把主观感觉看成是第一性的东西,把存在看成是第二性的东西,看成是主观感觉的产物,否认主观感觉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认为主观感觉独立于存在并派生存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主观感觉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客观存在独立于意识而存在。3.物质的唯一特性在于它是实物,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实物。参考答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在于它的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共有的特性,实物并不是一切物质都具有的特性,该论断把物质的唯一特性归结为实物,未能把物质概念上升到哲学高度,仍然局限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因此,混淆了哲学范畴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区别。4.人脑是意识的器官,因此,意识是人脑的产物。参考答案:人脑只是意识的物质器官而不是意识的源泉,它本身不会自动产生意识,人脑要产生意识,必须要有客观物质世界各种信息的刺激,没有被反映者,决不会有反映,因此,说意识是人脑的产物不妥,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外界的主观映象。5.人们在做任何工作之前,总是先有想法,然后才有成果,可见思维是第一性的。参考答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本身也不是完全被动的,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具有能动作用。人们在做任何工作之前,先有一定的计划、想法,是意识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它使人们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活动具有自觉性,从而避免盲目。人们的计划、想法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意识能动作用的大小受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制约,客观物质条件是前提,因此,把思维看成是第一性的观点是错误的。6.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是发展的。参考答案: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的对立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普遍联系的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第二,变化发展的观点与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第三,全面的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第四,承认事物的矛盾及矛盾是事物发展源泉的观点与否认矛盾和不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源泉观点的对立。这最后一点是二者对立的焦点。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是否承认事物的发展,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表现之一,但这种对立不是它们之间的焦点。它们的根本对立、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矛盾性,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7.“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参考答案:这个论断正确地表述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二者的对立表现在:一般是指事物矛盾的普遍性,事物矛盾的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别是指事物矛盾的特殊性,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二者的统一表现在: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没有个别就没有一般;个别也不能脱离一般而存在,因为一般包含了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由此可以看出这个论断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8.“变化即发展”。参考答案:变化和发展都是相互作用导致的运动。变化与发展并不是一样的。变化是多向的运动,有上升、下降、平向的运动之分。发展是上升的运动,前进的变化,是事物运动多向性中的主流。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9.人的衰老是个逐渐的过程,因此一个人从幼年到老年仅仅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参考答案:人的衰老的确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也就是说,一个人从幼年到老年总的说来是处在量变过程中。但与任何事物一样,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常常包含部分的或阶段性的质变,这是由量变质变相互渗透所引起的。就一个人幼年到老年而言,很难说发生了什么根本性质的变化,他还是他。但不可否认,在这整个渐变即量变过程出现了阶段性的质变,如由幼年到成年,由成年到中年,再由中年到老年,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都是质的变化。这就是说,事物发展的根本矛盾及根本矛盾所规定的过程的本质虽没有改变,但是随着根本矛盾的发展和激化以及被根本矛盾所规定的大小矛盾的变化,事物个别特性或方面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得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阶段性。上述论断看到了人的衰老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不懂得在总的量变过程中会发生阶段性质变,把人从幼年到老年仅看成只有量的变化,这种观点割裂了量变质变相互渗透的关系,因而是错误的。10.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参考答案: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如果把人的认识复杂过程中的某个片段加以夸大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哲学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由于唯心主义哲学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正确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而在总体上是错误的,是不结果实的。1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参考答案:这是对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一种错误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也就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所谓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一方面是说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具体科学和哲学都是以客观物质世界为对象的,但前者研究的是物质世界某一特定领域或某一特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而哲学则是研究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规律,这种最一般的本质和规律要以具体科学提供的具体材料为基础,是从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由此可见,哲学离不开具体科学。另一方面,任何具体科学的研究总是在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具体科学也离不开哲学。所以,哲学和具体科学虽然不同,但二者是不可分割、相互依赖的。它们是一般与个别、普遍和特殊的对立统一,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12.唯物主义是重物轻人的物本主义参考答案: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唯物”是就其在解决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何者第一性所奉行的哲学路线,是指它们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而不是就人与物的关系来说的。就人在世界中的地位而言,唯物主义非常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至于把唯物主义说成是物本主义,是重视物质生活,轻视价值,轻视精神生活,是扭曲唯物主义的形象,贬低它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13.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参考答案: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也就是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与此相反的观点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我们的思维能否正确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即凡主张我们的思维能够反映现实世界的是可知论,与此相反的观点是不可知论。根据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把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归结为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的说法是不全面的。因为它还提供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这才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全部意义。四、论述题1.为什么说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世界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依据客观情况来想问题,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如果用主观意识代替客观实际,就违背了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揭示了物质世界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从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实际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如果客观实际变化了,而工作方法、思想方法还停留在旧观念上,那也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原理揭示了物质世界有着自己固有的规律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如果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总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和传统,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2.如何正确理解意识的能动性?在实践中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揭示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但与此同时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通过实践,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和能力。这种作用和能力具体表现为:第一,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即根据人的需要和价值取向能动地选择认识对象,不仅能认识对象的现象,而且能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意识能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即意识使实践带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更成功、更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第三,意识的能动性特别表现在它的创造性上。无论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还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都不是简单地重复或再现客观世界,而是意识的一种再创造过程。这个过程融进了人的价值评价和对美的追求,使得客观世界能更好地满足人的需要。、意识的能动性是人所特有的,我们在实践中必须正确地加以发挥。第一,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无论做什么工作,只有把握了这项工作的本质和规律性,我们才能有自由,才能将工作做好,而不能任意蛮干。不尊重事物的规律,为所欲为,就不是正确地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就会导致挫折和失败。第二,在实践中要正确发挥意识认识世界的能动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一定要深入实际,做好调查研究,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以用于指导实践。第三,正确发挥意识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规律提出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的计划、目标,并通过实践一步一步地加以实现。总之,正确地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必须把发挥意识的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统一起来,既要反对盲目夸大意识能动性的唯意志论,又要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机械决定论。3.一些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一阴一阳谓之道”。“凡物必有合,……有合各有阴阳”。“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简析上述论点包含的辩证法思想,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方面的基本原理及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参考答案:上述观点指出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相互联系,包含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不可分割。但这些辩证法思想是朴素的、零散的,并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提示客观事物自身固有规律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辩证法,特别是毛泽东系统地发展了唯物辩证的对立统一学说,科学地阐明了关于矛盾普遍性以及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的原理。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统一,不可分割,二者的辩证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只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观察事物、处理问题反对一切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和绝对化,才能获得正确认识,做好各项工作。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某些负面效应。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阐述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参考答案: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及其全部发展过程中,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改革措施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些负面效应,付出一定的代价,它与改革措施发挥的正面效应是相伴而生的。矛盾双方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其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我们必须首先看改革措施取得巨大成就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充分发挥它的正面效应,同时也不要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尽量减少效应,促使负面效应向正面效应转化。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负面效应是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它的出现和解决能够促使我们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纵深层次,使社会主义事业获得新的发展。5.试述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的原理以及这一原理对中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参考答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贯穿全部矛盾学说的主线。矛盾的普遍性揭示了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揭示每一事物和过程的特点,是矛盾的个性、相对性。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统一,既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辩证法,又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中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深刻体现了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在新的高度上的结合,是邓小平在新时期对矛盾普遍精髓学说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引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胜利前进的指针。6.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参考答案:(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里思维是指精神或意识,存在是指物质或自然界。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亦即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哲学的两大阵营,凡是主张思维、精神、意识是第一性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凡是主张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则属于唯物主义阵营。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也就是我们的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的问题。凡是对此问题做出肯定回答的,在哲学上便是可知论者;凡是对此问题表示怀疑或做出否定回答的,在哲学上最终将导致不可知论。(2)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在于:第一,从第一方面的内容可以看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理论上识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依据这一标准,一切哲学不是属于唯物主义便是属于唯心主义,不存在既不是唯物主义又不属于唯心主义的哲学派别。这就为我们坚持唯物主义批判唯心主义提供了理论武器。第二,从第二方面的内容可以看出,思维与存在尽管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具有对立的性质,但二者又具有同一性,这就为我们能够正确反映、认识存在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批判那种主张思维与存在不具同一性、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存在的不可知论提供了理论武器。(3)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具有重大实践意义,这就是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不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一切实际工作的基本问题。首先,在一切实际工作中都存在一个从什么出发的问题。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我们知道,要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主义哲学路线,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在今天,就是要坚持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而决不能从书本或主观想象出发,如果这样,就必然陷入唯心主义泥坑。其次,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可知论。实际情况不管如何复杂,通过我们的努力总是可以逐步达到对它的正确认识。而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是正确改造世界的前提。所以,只有在实践中坚持可知论,才能更有效、更成功地改造客观世界。在今天,就是要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认识和掌握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我们正在进行的事业取得更大的胜利和成功。以上分析表明,在实践中,在一切实际工作中,要随时注意正确处理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坚持唯物论和可知论,反对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五、材料题1.分析下面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材料1: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摘自《人类知识原理》和《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哲学》材料2:笛卡尔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是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物质和精神互不相关,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摘自《16—18世纪西欧各国哲学》材料3:斯宾诺莎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摘自《16—18世纪西欧各国哲学》请回答:(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什么异同?(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有何错误?参考答案:(1)材料1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一元论,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和派生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2)材料2属于典型的二元论。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后必然导致唯心论。物质和精神只是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范围内才是绝对对立的,超出这个范围,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世界是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3)材料3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它力图克服笛卡尔的二元论,但具有“物活论”倾向,而且只承认自然的物质性,并没有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2.下面是有关世界本原的材料:材料1:中国哲学家方以智认为“盈天地者皆物也”。材料2:中国宋朝哲学家陆象山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材料3:宋朝哲学家朱熹著名观点“理本气末”且“理一分殊”。材料4: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认为万物都是由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所构成的。请回答:(1)比较材料1、2、3、4分别指出其哲学倾向。(2)比较材料1、4,简要指出其成就.缺陷。(3)比较材料2、3,简要指出其哲学思想的认识根源。参考答案:(1)材料1、4是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2)材料1、4同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成就是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其中材料4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缺陷在于其观点的直观性.猜测性,缺乏科学根据。(3)材料2、3同属唯心主义,其认识的根源是主观性.直线性、片面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3.从古到今的哲学家们都承认了人所感知的世界存在着千姿百态、复杂多样的事物和现象,并力求探索世界万物共同的本质、本原,做出了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材料1: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这是因为万物都是以湿的东西为养料,热本身就是从湿里产生,.靠湿气维持,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则是潮湿本性的来源。材料2: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的本原是一。“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材料3:近代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大机器,是各种机械的集合,一个活生生的人也不过是一架完全按力学规律运动的机器而已,心脏不过是发条,神经不过是游丝,关节不过是些齿轮,甚至连欲望、愤怒、爱情、恐惧等情感活动,也是纯粹机械原因引起的。材料4:19世纪德国人杜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即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材料5: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请回答:(1)材料1、材料2的不同哲学倾向和共同特点;(2)材料3、材料5的共同哲学倾向和不同点;(3)材料4、材料5的不同哲学倾向;(4)材料5同材料1、材料3共同点与不同点;参考答案:(1)材料1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观点,材料2的观点是唯心主义观点。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直观性、猜测性,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2)材料3、材料5的共同哲学倾向是唯物主义;不同点是:前者是形而上学的,后者是辩证法的。(3)材料4的观点是模棱两可的,掩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这一问题上的对立,材料5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4)材料1、3、5都是唯物主义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4.请根据下列有关矛盾的论述回答问题:材料1: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他还指出:“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材料2: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材料3: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请回答:在矛盾存在问题上(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2)对比材料1与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3)对比材料1与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参考答案:(1)材料1的第一段话是说辩证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对象自身中的矛盾,就是说矛盾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不过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第二段也是强调辩证矛盾就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实际客观存在的矛盾,不是主观字面上的或头脑臆造出来的矛盾。这两段话突出一点,就是指出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2)材料2把矛盾归结为一个范畴,当作纯粹是主观的思想的东西;认为它不是现实的,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组合。与材料1把矛盾看作是对象自身中、实际生活中的矛盾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把矛盾当作是由思想臆造的。(3)材料3公然否认自然界中有矛盾,他认为矛盾只存在陈述中,即只存在于语句上,字面上。材料1明确指出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不能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材料3的错误在于:一是公开否认自然界中矛盾的存在,二是把矛盾当作字面上的、语句上的,同样是否认了矛盾存在的客观性。5.关于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一些哲学家的观点如下:材料1:牛顿认为上帝是世界运动变化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材料2:康德的“星云假说”理论认为“目前的太阳系起源于旋转与断裂,而旋转断裂的原因在于内部引力、斥力的矛盾运动。”材料3:柳宗元认为“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材料4:僧肇认为,万事万物动与不动的根本原因皆在于心,如果心能“即支而求静”则“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请回答:(1)比较材料1、4说明其哲学倾向异同。(2)比较材料2、3说明其哲学倾向的相同点。(3)康德的“星云假说”理论被誉为“形而上学僵化思维方式上打开一个缺口”,试简要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材料1、4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不同点是材料1是客观唯心主义,材料4是主观唯心主义。(2)材料2、3都是辩证法观点,它们都强调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牛顿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最后导致了唯心论,这种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康德的“星云假说”用运动、变化、发展和矛盾的观点解释太阳系和宇宙的生成、发展,从而用辩证法的观点在形而上学僵化的思维方式上打开了一个缺口。6.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荐继任者,伯乐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方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公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视,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不视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马者也。”马至,果千里之马。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他按照书上给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一一加以对照。结果,他找到一只癞蛤蟆。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2)伯乐之子“相马”挫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答案要点:(1)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2)这是一种“按图索骥”的方法,把《相马经》当做教条,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3)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做好各项工作。7.从古到今的哲学家们都承认了人所感知的世界存在着千姿百态、复杂多样的事物和现象,并力求探索世界万物共同的本质、本原,做出了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材料1: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这是因为万物都是以湿的东西为养料,热本身就是从湿里产生,.靠湿气维持,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则是潮湿本性的来源。材料2: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的本原是一。“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材料3:近代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大机器,是各种机械的集合,一个活生生的人也不过是一架完全按力学规律运动的机器而已,心脏不过是发条,神经不过是游丝,关节不过是些齿轮,甚至连欲望、愤怒、爱情、恐惧等情感活动,也是纯粹机械原因引起的。材料4:19世纪德国人杜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即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材料5: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请回答:(1)材料1、材料2的不同哲学倾向和共同特点;(2)材料3、材料5的共同哲学倾向和不同点;(3)材料4、材料5的不同哲学倾向;(4)材料5同材料1、材料3共同点与不同点;参考答案:(1)材料1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观点,材料2的观点是唯心主义观点。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直观性、猜测性,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2)材料3、材料5的共同哲学倾向是唯物主义;不同点是:前者是形而上学的,后者是辩证法的。(3)材料4的观点是模棱两可的,掩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这一问题上的对立,材料5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4)材料1、3、5都是唯物主义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第二章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

D.任意性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C.物质世界依赖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