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论语十二章_第1页
第5课 论语十二章_第2页
第5课 论语十二章_第3页
第5课 论语十二章_第4页
第5课 论语十二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传统文化之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单元学习主题]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那先秦诸子就是这株大树的根。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铸就了中华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段辉煌。儒家、道家、墨家,描绘古代思想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髓;孔子、庄子、墨子,绽放思想的光芒,哲思妙语,尽显古代思想精髓。读之,了解人生之道;思之,探究生命本源;悟之,静参宇宙真理。[单元素养目标]1.通过学习本单元课文,深入了解先秦诸子百家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解先秦诸子散文的思想价值和人文内涵,进一步认识中华文明,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2.读懂六篇经典文本的基本内涵,把握儒家、道家和墨家的思想特点,学习儒家或雍容或峻急、道家或简约或恣肆、墨家或朴拙或繁复的言说方式,结合现实生活,学习古人智慧,培养理性思辨精神。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利用工具书查阅资料,适当扩大阅读面,准确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掌握重点句法、词法现象,培养文言语感,探索文言文学习规律,提高语文读写水平。4.既要认识中华民族先秦原典的文化价值,从中汲取营养,来涵养心灵、润泽生命,又要使其转化成立身处世的准则,如培养善良的人格,学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等。

第5课《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论语》十二章生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其祖先是宋国的贵族,因内乱逃难到了鲁国,其父叔梁纥是陬邑大夫,一个以武力闻于诸侯的小武官,属于当时奴隶主的下层。年老的叔梁纥和年轻的颜征在结婚后生下孔子。但在孔子3岁时,孔子的父亲便去世了,所以孔子自称“少也贱”。孔子做过一些一般贵族所不愿做的事,如当过管理牛羊的乘田和管理仓库的委吏等。他办事认真勤恳,每项工作都做得很好。他从小就努力学习,广泛求教,以博学多能闻名乡里。30多岁时就有一些人拜在他门下,孔子从此开始了他早期的教育生涯。中年时,曾因鲁国内乱到过北面的齐国,发表过自己的政治见解。50岁时,做过鲁国的中都(今山东汶上)宰,因有政绩,不久升为鲁国管理土木建筑的司空及执掌司法、刑狱大权的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齐、鲁两国夹谷之会时,孔子曾“摄行相事”,在会盟中为鲁国立了功。不久,在内外反对势力的排挤下,离开鲁国,出访求仕,即他从55到68岁,经历了长达13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生涯。孔子先后到过当时的卫、宋、郑、陈、曹、蔡、楚等国和地区,到处宣传和推行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但却始终未得到参政的机会。10余年的漂泊生活,使他增长了阅历,丰富了自己的学说。孔子重返故乡后,继续教授弟子,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整理古代文献,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流传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作品孔子晚年致力教育,修《诗》《书》《礼》《乐》,序《周易》,撰《春秋》。后人合称为“六经”。孔子的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中评价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原有的政治规则和伦理道德逐渐被颠覆,礼崩乐坏,诸侯割据,互相征伐,周王室日渐衰微。孔子对社会的动荡深感忧虑,希望借助周朝原有的礼,重新建立井然的统治秩序,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反对暴政,强调“仁”,要求各人以自我克制和礼让的态度调和社会矛盾。所以,他一方面教授弟子学习礼;一方面积极入世,希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他最初做中都宰,一年之后,升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先是用外交手段收回了被齐国占领的鲁国城池,后又诛杀了乱臣少正卯。治理国家仅仅三个月,路不拾遗,四方之客都宾至如归。齐国害怕孔子执政会使鲁国强大,威胁自己,所以送了一些美女给鲁君,鲁君于是耽于享乐,不理朝政。孔子见自己的抱负难以施展,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国,经历了十三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常遭困厄,都不受重用。最后只得返回鲁国,专心修订《诗》《书》《礼》《乐》《春秋》等经典,教授弟子。1.《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微言大义”。2.兴、观、群、怨这是孔子对《诗》的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之一。“兴”指诗歌的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引起联想、想象,使人在感情的涌动中获得审美享受。“观”是指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群”是指诗歌可以使社会人群交流思想感情,统一认识,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团结。“怨”是强调诗歌可以表达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不满与批判。段解:本章讲的是对君子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住条件,做事时应当勤勉,说话应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亲近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来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段解:“仁”,是一个人的内在追求;“礼”和“乐”,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没有仁德,外在形式就失去了意义。(三)eq\f(子曰:“朝闻道,夕死,孔子说:“早晨若得到了真理,当晚为之而死都)eq\f(可矣。”,可以啊。”)段解:要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道”,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四)eq\f(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晓小利。”)段解:君子与小人的价值取向不同:君子重义,小人重利;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五)eq\f(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孔子说:“看见贤者,就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eq\f(贤而内自省也。”,人,就反省自己做得怎么样。”)(《里仁》)段解:孔子说的这句话,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作用,驱使自己努力奋进;“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使自己学会吸取教训,不跟着别人堕落下去。(六)eq\f(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eq\f(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样以后才)eq\f(君子。”,是君子。”)eq\b\lc\\rc\](\a\vs4\al\co1(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雍也》)段解: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章体现了孔子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七)eq\f(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eq\f(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他们的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把实现仁道作为自己的)eq\f(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责任,这不是很重大吗?一直到死才停止,这不是很)eq\f(远乎?”,遥远吗?”)eq\b\lc\\rc\](\a\vs4\al\co1(“以仁为,己任”。))(《泰伯》)段解:在儒家眼里,“士”是理想人格的典范,是儒家社会理想的坚定执行者。曾子认为“士”要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是因为他理想中的“士”应该“仁以为己任”,而这一理想的实现“任重而道远”。段解:在本章中,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个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段解: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三个重要的概念。《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段解:“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对“仁”的主要解释。“克己复礼”就是人们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段解:用一个字来概括“仁”,那就是“恕”。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可以用终生去实践,而“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上是与“仁”相通的,所以人们常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段解:这是对《诗经》的作用的最高赞颂。在孔子的时代,《诗经》简直就是一部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1.通假字知者不惑(“知”同“智”,聪明)2.古今异义(1)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古义: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今义:形容气质温文尔雅,行为举止端正。(2)小子何莫学夫《诗》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3)譬如平地古义:填平洼地。今义:平坦的土地。(4)一日克己复礼古义:一旦。今义:一天。3.一词多义(1)质词义梳理例句义项质胜文则野(《〈论语〉十二章》)质朴,朴实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询问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同“贽”,见面礼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资质,禀赋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人质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质地,底子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廉颇蔺相如列传》)同“锧”,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高考迁移吴汉为人质厚少文(2022·新高考Ⅱ卷)①朴实,厚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2020·全国卷Ⅰ)②格式他日,众质之,纯礼曰(2018·全国卷Ⅲ)③质问,责问夫工人之染,先修其质,后事其色(四川高考)④质地,底子(2)兴词义梳理例句义项《诗》可以兴,可以观(《〈论语〉十二章》)激发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兴起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兴办,举办王于兴师,修我戈矛(《诗经·秦风·无衣》)发动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屈原列传》)兴盛,复兴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诗经·卫风·氓》)起来,起身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发生,引起高考迁移闻之先达,以谓公之文其兴虽后于欧公,屹然欧公之所畏,忘其后来而论及者也(2020·浙江高考)①兴起陆氏乃与时俱兴,百余年间文儒继出(2020·天津高考)②兴盛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全国卷Ⅱ)③发动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全国卷Ⅰ)④兴起(3)事词义梳理例句义项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十二章》)做事情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事业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过秦论》)战事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触龙说赵太后》)政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侍奉,供奉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孔雀东南飞并序》)量词,件、副高考迁移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2022·全国甲卷)①计划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江苏高考)②从事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安徽高考)③权要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事之,以慰我思(湖北高考)④供奉奏请仿汉熹平、唐开成故事(安徽高考)⑤先例(4)知词义梳理例句义项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十二章》)同“智”,聪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了解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认识,熟知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解牛》)知觉,感觉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识别,分辨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主持,管理孰为汝多知乎(《列子·两小儿辩日》)知识,见解高考迁移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2021·新高考Ⅰ卷)①知道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安徽高考)②管理,掌管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湖北高考)③了解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重庆高考)④智慧(5)焉词义梳理例句义项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十二章》)代词,自己见贤思齐焉(《〈论语〉十二章》)代词,他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代词,相当于“之”,可译作“它”“他”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疑问代词,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词缀,用于形容词之后,译为“……的样子”;在动词前可译作“……地”高考迁移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2022·全国乙卷)①他们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2019·江苏高考)②句末语气词以笔著文,亦如此焉(2017·天津高考)③句末语气词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2017·天津高考)④在这里4.词类活用(1)就有道而正焉(形容词作动词,匡正)(2)朝闻道,夕死可矣(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3)朝闻道,夕死可矣(为动用法,为……而死)(4)见贤思齐焉(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5)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名词作状语,在内心)5.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可谓好学也已(“可谓”有“是”的意思)②克己复礼为仁(“为”表判断,译为“是”)③止,吾止也(“也”表判断)④进,吾往也(“也”表判断)(2)倒装句①敏于事而慎于言(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事敏而于言慎”)②仁以为己任(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仁为己任”)(3)省略句《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观”“群”“怨”后分别省略“情”“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人”“时政”)(4)固定句式①人而不仁,如乐何[“如……何”,把(对)……怎么样(怎么办)]②小子何莫学夫《诗》(“何莫”,表反问,为什么不……呢)③其“恕”乎[“其……乎”,大概(也许)是……吧]结构图示主旨归纳《〈论语〉十二章》主要阐述了孔子关于义利、自我修养等方面的观点,以及孔子对《诗经》作用的看法,较为全面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1请结合《〈论语〉十二章》,说说“好学”的标准或条件。答:答案①坚定学习的志向,切忌分心于物质享受,以免陷于物欲,进而降低学习的效率。②学习(工作)中应是做事勤勉,谨慎说话。③遇到机会,时常向道德高尚的人学习并改正自己的缺点。2下列句子中“道”的含义是否相同?哪个“道”才是孔子心中的“道”?①朝闻道,夕死可矣。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③就有道而正焉。答:答案第①句“道”指道理、真理。第②句“道”指路。第③句“道”指道德,侧重品德、学问。第①句“道”才是孔子心中的“道”。因为这句话是孔子爱真理甚于爱生命的誓言。生命不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但是,有了生命的我们应懂得人生的真理,知道怎样活着才是有价值的。3下面的句子都带有“仁”字,说说它们分别是从哪些角度阐释“仁”的。①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③仁者不忧。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答:答案第①句是从“仁”与“礼”“乐”的关系来阐释的。“仁”是“礼”“乐”的根本要求,“礼”“乐”是“仁”的外在表现。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就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第②句是从践行仁德的角度来阐释的。践行仁德是一个人的使命担当、沉重责任。士人应用一生乃至生命去践行它。第③句是从评判一个人是不是“仁”的标准来阐释的,“不忧”是其重要指标。一个人真正明白何为仁的时候,他会坦然面对人生的喜乐,不庸人自扰。第④句是从践行仁德的主动性和内在性来阐释的。践行仁德完全取决于自己,不能由别人强制。4结合《论语》以及自己的理解,谈谈“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原因是什么。答:答案①有智慧的人洞达因果,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②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③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只要是符合道义的事就去做,所以不惧。5“君子”是《论语》中十分重要的词语,同时,作为中华民族道德评价的标准,源远流长,深入人心。“君子”在春秋早期是一个地位词,主要指各级贵族。后来渐渐演变成道德修养高尚的代名词。请结合《〈论语〉十二章》中的相关内容,谈谈如何成为君子或者成为君子的条件是什么。答:答案(示例)①重义轻利。②见贤思齐。③文质彬彬。④推己及人。⑤勇于担当。⑥追求真理。⑦敏慎好学。⑧克己复礼。6《〈论语〉十二章》在说理上运用了哪些方法?请简要分析。答:答案①运用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如“譬如为山,未成一篑”等。②运用对比,使语义更加鲜明。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③运用对偶、排比的句式,使语言整饬,朗朗上口。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7请查阅相关工具书,依照例图的格式,从下列汉字中任选一字拟写一则“字条”。喻:【构造】形声字。【本义】同“谕”,告知。【演变】①本义为“告知”:使使喻齐王及诸侯。②引申为“开导”:今略举大端,以喻吏民。③又引申为“明白,了解”:不能喻之于怀。④再引申为“打比方”:王好战,请以战喻。⑤又用作姓。注意:今“了解”“比喻”用“喻”,上告诉下用“谕”。(1)道(2)彬(3)就(4)兴答:答案(提示)拟写“字条”可以参考《汉字源流字典》,《汉字源流字典》是一部兼具古汉语字典和现代汉语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