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两湖地区茶叶烟草的种植与分布_第1页
清代两湖地区茶叶烟草的种植与分布_第2页
清代两湖地区茶叶烟草的种植与分布_第3页
清代两湖地区茶叶烟草的种植与分布_第4页
清代两湖地区茶叶烟草的种植与分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代两湖地区茶叶烟草的种植与分布

茶和草的特点是具有大众化和习性的消费特点,这是一个重要的作物。本文试对清代两湖地区茶叶、烟草的种植和分布作一探讨,冀以对两湖的农业布局和农业规划有所裨益。一、两湖茶价分析茶叶是两湖地区的传统饮料作物。就清代而言,道光季年以前,两湖所制茶叶都是黑茶,主要由山西商人贩往西北诸省;道光季年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相继侵入两湖,两湖适应市场需要,大都改制红茶,主要由广东商人贩往欧美等国。咸同年间,西方市场红茶畅销,两湖茶业有长足发展,如湘潭县因水路交通发达,自“海禁开后,红茶为大,率五六十日贸买千万”;不但传统产茶区的茶业如此,许多原来不种茶的地方也逐渐种植,如平江县“凡山谷间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但是,光绪以后,两湖红茶业同全国其它茶产区一样开始滑坡,湖北蒲圻羊楼峒(今属湖南临湘)所产红茶,从前每百斤值银五六十两,到光绪十一年(1885年),最高价银也不过二十一二两;质量极好的湖南安化茶从前卖六十余两,到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也只卖到五十二三两。光绪年间茶价下跌的原因,一是外商操纵茶叶市场,有意压价,因为外商“稔知山中售价,开盘之初抑价压秤,多方挑剔,不使稍有赢余,否则联络各帮,摈绝不买”;二是茶多质滥,光绪十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指出,茶庄过多,“制造粗率,烟熏水湿,气味不佳,”以至搀杂劣茶等等,而茶多质滥,又与茶商压价直接相关,光绪二十年(1894年)张之洞又指出,“茶商入山买茶,多用大秤,往往有加至三十二两以外者,园户不堪抑勒赔折,不得不迟摘粗茶,并以掺杂水湿充数”;三是国际上新茶区的兴起,光绪年间印度、锡兰、意大利、越南、美国等国茶业都有很大的发展,不再象咸同年间一样主要依赖中国的茶叶了。茶价下跌,势必要影响茶农的生产积极性,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政府的茶叶情形文件谈到,由于两湖茶价下跌,以致园户破产,“山户终岁勤劳,不获一饭之饱”;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刊的《巴陵县志·物产》也指出,“今则红茶利益微,业茶者亦衰耗矣”,安化县鼎盛时期年产茶叶七八十万箱,光绪末年减至二三十万箱。民国初年,欧战爆发,欧洲茶叶市场疲软,两湖茶业更是衰落,“红茶销路,一落千丈”。总之,清代两湖茶业的鼎盛时期是道光、咸丰、同治年间,期间湖南输出茶叶100余万石;湖北在咸同时期主要产茶区的蒲圻等县年茶厘银为20余万两,以当时千分之十二的税率和每百斤最高价六十两计,仅此一项,每年可产茶27万石左右,如果加上未曾抽捐和其它地方输出的茶叶,估计在30万石左右。如此,清代两湖茶业最盛时可出口茶叶130万石左右。若就总产量来说,估计达到250余万石。据统计,在1914年~1918年,湖北年均产茶50.3万市担,湖南为230万市担,总计280,3万市担,合清石234万石。数字少于最盛时期的250余万石,是比较合理的。(一)清代湖北文献记载“茶”的产地分布茶叶最宜于在红壤土和黄壤土上种植,在湖北,这样的土壤主要分布在东南和西南的低山丘陵地区,清代茶叶的产地分布正是如此。清代湖北各地方志物产中载有“茶”的州县全都分布在鄂东南的武昌、黄州二府和鄂西南的恩施、宜昌二府及荆州、荆门州的西部个别县份。分区而论,鄂西北有郧、竹溪、谷城、南漳诸县,鄂东南有黄梅、广济、兴国、咸宁、通山、崇阳、通城、嘉鱼、蒲圻诸县;鄂西南有东湖、长乐、长阳、鹤峰、恩施、利川诸县。1.广南地区的茶景、茶产武昌府是湖北最主要的茶产区,清代湖北发引销茶的8县中,该府即有7县:蒲圻、崇阳、咸宁、嘉鱼、通城、通山、兴国。乾隆《蒲圻县志·风俗》云:“自县东南以西,崇山峻岭,挖山采葛,树桑培茶”,湖北最主要的茶产地羊楼峒、芙蓉山就在蒲圻西境,道光年间外商亲自到芙蓉山来监制砖茶,时人周顺倜有诗记述其事云:“茶乡生计即山农,压作方砖白纸封,别有红笺书小字,西商监制自芙蓉。”咸同之间,湖北省政府在羊楼峒设立茶厘总局,在崇阳、咸宁等县城镇设立分局,每年可收茶厘银20余万两,当时的税率为千分之十二,此数县所销茶价在1600万两以上。崇阳所产茶也不亚于蒲圻,早在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就谈到“崇阳多旷土,民不务耕,惟以植茶为业”,到清后期,茶业更盛,同治《崇阳县志·物产》云,“今四山俱种,山民籍以为业”,“凡出茶者为园户,寓商者为行户”,“城乡茶市,牙侩日增”,“筛茶之男工,拣茶之女工,日夜歌笑市中,声成雷,汗如雨”,真是天下熙熙皆为茶来,天下攘攘皆为茶往。至于咸宁,光绪《咸宁县志·风俗·节序》中也谈到谷雨茶芽初发的时候,“乡间竞事红茶”,摘茶、踩茶、焙茶,忙得不可开交;同书《杂税·茶厘》又云“自西洋通商,咸马桥、柏墩地方植茶最广”。通山县产茶也多,县志云“红黑二品,随人自为”,咸丰初年,长江梗塞,通山所产茶叶经湖南安化外销。黄州府个别州县也产茶,但不能与武昌府相提并论,如麻城县东110里处的复钟山产茶,质量虽佳,但产量不多;此外天台、垒峰诸山也皆类此,只供本地居民食用;龟峰及其附近虽然产茶较多,但茶质较差。2.其他地区的产茶施南府的建始县是清代发引销茶的地方,但是当地产茶却并不见兴盛,可能是因为建始县交通方便之故。所属其余各县虽也有产茶的记载,但是“民拙于焙,香者绝少”。宜昌府长江以南诸县都产茶,但所产也不多,如巴东县仅羊乳山产茶,且不可多得;只有鹤峰州茶叶较盛。在清前期,该州产茶也少;光绪二年(1876年),广东商人林紫宸到鹤峰州制作红茶,此后茶业得到迅速发展,以致“州中瘠土,赖此为生计”。(二)清代长沙地区、编集区从清代湖南地方志所载物产中“茶”的分布来看,几乎湖南各地都有茶叶出产,但商品意义较大的主要产区也只有两片,一是岳州府及其周围地区,一是长沙、宝庆、常德、辰州四府的交接地区。清代发引销茶的善化(今望城)、湘阴、益阳、攸县、安化、邵阳、新化、武冈;巴陵(今岳阳)、平江、临湘;武陵(今常德)、桃源、龙阳(今汉寿)、沅江等州县全都分布在这两片地区。1.湘阴县产茶的种类该区位于湖南东北,与湖北的主要产茶区武昌府相连接,包括临湘、巴陵、平江、湘阴、沅江等县。乾隆《大清一统志·岳州府土产》云,“茶,诸县俱出,君山为上,临湘为多。”康熙《临湘县志·风俗》云,“山民以植茶、纺织为生,泽民以取鱼、种棉为生”,该县只有北部长江一线多“泽民”,以植茶为业的“山民”占绝大多数。巴陵县自然条件与临湘相似,产茶甚多,嘉庆《巴陵县志·物产》指出,县境产茶,以君山为上,自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开始,每年贡君山茶18斤;以北港为多,有专门化生产的园茶,同治《巴陵县志·土产》指出,自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与外洋通商后,广东商人挟重金到北港来制红茶,“土人颇享其利”。除北港产茶较多外,洪桥、化钱炉、河塘等处产茶也不少,据光绪《巴陵乡土志》记载,合县每年可产茶叶67万斤,价值44万串,行销武汉、芜湖、上海、南京、广东、外洋及附近地方。巴陵县之东的平江县产茶也不少,乾隆《平江县志·物产》云,“邑产颇多,贫民资以度活,有茶税”;嘉庆《平江县志·物产》也说,“邑产颇多,十七都茶山坳较胜”;到清后期,平江茶叶更盛,同治《平江县志·物产》记载,道光末年红茶大盛,每年商贩出洋的茶叶达数十万斤,到同治年间竟至“凡山谷间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茶庄数十所,拣茶者不下二万人”。湘阴县属长沙府,产茶也不少,道光《湘阴县志·物产》记载,湘阴县产茶甚多,但以南泉寺、白鹤山产者为佳;同治《湘阴县志·物产》也说,“茶植园中,品不甚佳,产亦多”。沅江县属常德府,在清代茶叶也有较大发展,嘉庆《沅江县志·风俗》云,山地原多种树植竹,“近则开垦为土,苎麻、红薯、茶叶极盛”。2.油茶—长沙、宝庆、常德、辰州四府交接地区该区位于湖南中部,以安化、新化为中心,旁及桃源、武陵;沅陵、溆浦;武冈、邵阳;益阳、宁乡等县。安化产茶,著名已久,自宋代设县以来即以产茶著称;民国初年雷男在《湖南安化茶业报告书》中说,明万历年间在桥口创制黑茶,为安化制造黑茶之始;清咸丰八年(1858年)广东商人抵安化倡制红茶,为安化制造红茶之始。据统计,咸丰初年,安化年产红茶约10万箱,每箱55~65市斤,计600万斤左右;此外还有花卷茶3万余卷,每卷71.25市斤,计210余万斤,两项合计800余万斤,其中箱茶70%销往俄国,30%销往英美,花卷茶则全部销于山西。这是创办红茶不久的情形。在鼎盛时代的同光时期,安化有茶庄80余家,年出茶叶高达70~80万箱;就是清末有所减少,也在20~30万箱。安化茶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好,乾隆《湖南通志·物产》云:“茶产安化者佳,充贡而外,西北各省多用此茶,而甘省及西域外藩需之尤切,设立官商,做成茶封,抽取官茶以充市易,赏赉诸蒙古之用,每年商贾云集。君山茶为次。”其县西北和北部的芽茶号称“湖南上品”,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以后,安化年贡芽茶22斤。咸丰年间,红茶初兴,外商竟至“无安化字后不买”;同治年间,“海内名茶,以安化为上品”,俗有“宁茹安化草,不吃新化好”之谚。安化属于山区县,所产粮食不多,“惟茶甲于诸州县”,全赖以茶易米,清初就已是“逐其利者十常八九”,可见茶业在安化农民生计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了。新化居于安化西南,自然、历史条件与安化极为一致,宋代开发梅山地区后,以上梅山为安化,下梅山为新化。清代新化茶业和安化一样有名,道光《衡山县志·茶法》云:“长郡安化,宝庆新化,皆产名茶”;同治《攸县志·茶法》亦云:“楚南产茶之区,尽属西境,长郡之安化,宝庆之新化为尤著”。湘东地区少茶的攸县的茶在同治以前多来自安化,同治年间则多来自新化。据同治《新化县志·舆地》记载,全县共分127村,共建茶亭83处,不到两村就有一个茶亭。茶亭是为过路人修建的凉亭,免费为行人提供茶水;茶亭之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化产茶之多。不但如此,新化茶的质量虽不如安化,但也是上等的,清初也有每年18斤芽茶的贡额。新化县东南为邵阳县,该县茶质不如新化,嘉庆《邵阳县志·物产》云:“邑中所产,不如别属,兼之制造欠法,味有酸涩”,但产量也不少,光绪《邵阳乡土志·商务》云:“茶叶各乡多产,东乡茶冈岭、水车江一带尤众,为茶箱售于洋人者,则概由湘乡永丰市(今属双峰县)、杨家滩(今属涟源市)二处购买另制”。新化之南为武冈州,该州茶叶主要产于邻接新化的西北地区,光绪年间年可产茶数万斤,其中远销外洋的红茶约3.5万石,水运汉口的花香茶4300斤。安化之北为桃源、武陵二县,道光《桃源县志·物产》云:“茶,北乡甚稀,东西两乡并不产茶,惟南乡近安化界,产者颇佳,每夏,茶商至邑,区为三等,沉溪一带为上,杨溪一带次之,水溪则下。”同治《武陵县志·物产》云:“邑南境近安化者,间种之”,说明此二县沅水以南的地区产茶较多。安化之西为沅陵、溆浦二县,其与安化县交壤的地区也多产茶,甚至充为贡品。沅陵县西的泸溪县产茶也较多,乾隆《泸溪县志·物产》云:“园茶采于谷雨时,颇似闽产”;同治《泸溪县志·物产》亦云,“采于谷雨前者制白毫茶,后者为青、红二茶”。安化之东为宁乡、益阳二县,宁乡临近安化的沩山一带产茶较多,质量也好,康熙《宁乡县志·食货》记载,该县每年也有20斤芽茶的贡额;同治《宁乡县志·物产》云:“近日栽者甚多,曰园茶……惟沩山为上品”;民国《宁乡县志·故事编》也说沩山茶“不让武夷、龙井,商销甘肃、新疆等省,岁获厚利”。益阳县是清代发引销茶的地方,产茶也丰,雍正时湖南巡抚朱纲在奏折中说:“至于茶叶一项,各邑虽有种植,然犹有一县所出不敷一县之用者,惟安化茶多,次则益阳、武冈、新化等州县,彼地之民又赖此种地利以为生计”。清初如此,清后期当有更大的发展。除上述两大片外,还有的州县在清后期茶业也比较兴盛。如湘东的醴陵县,在咸同之间由于红茶畅销,贫家妇女三四月间多事采茶;至于光绪年间,更有茶庄数十,远销海外之茶叶每年可达2万石,以致“穷陬僻壤,青翠成丛”,“贫民资以为活者,不可胜计”。永州府属零陵县在光绪年间也产红茶,“二三月间贾客至境采取,亦生民之利也”衡州府属耒阳县在光绪年间产茶也盛;与之相邻的郴州属兴宁县亦“四乡均产,佳品甚多”。澧州属慈利县的西北山区和湖北鹤峰州毗连,在光绪年间红茶业也有很大发展,溇水西连一带“红茶擅赢,民艺日盛,贩者饰之出海,号鹤峰帮”,“鹤峰茶”外商品为“中土第一”,其实所谓“鹤峰茶”,大半出于慈利县北境。除此之外,余多所出无几。二、衡烟、烟改与烟业烟草是一种域外作物,译名淡巴菰,有“相思草”之雅称。在清代两湖的文献里,往往写作“菸”和“蔫”。烟草传入两湖的时间是明代末年,最先传入的地区是湘南地区。同治《祁阳县志·物产》云:“明(天)启(崇)祯时始有此,种山阜间”;同治《衡阳县志·货殖》亦云:“烟草自明季海内通买社坛,衡烟社坛,城北旧坛也”。清初,烟草在两湖迅速推广种植,到乾嘉时期,两湖已成为全国重要烟草产区,“陇亩相望,谷土日耗”,“水陆四达,为天下利”。湖南的烟草传入既早,推广也速。康熙初年平定吴三桂时,湖南就有20州县征收烟税以助军饷,可见当时吸烟之人已不在少数。到了雍正时期,湘南衡州府烟草的种植已成为地方特色,湖南巡抚在奏报湖南风土民情时就特别指出“衡属种烟者居多”。乾隆时期,更是如此,嘉庆《巴陵县志》引乾隆间陈玉垣的话说,‘湖南物产之美,安化之茶,衡州之烟,其行最远”。衡州府烟草种植的普及,也为衡阳制烟业的崛起提供了条件,乾隆《湖南通志·物产》说烟叶“各处多种,产攸县及平江者佳,市人多于衡郡制卖,故名衡蔫”;据陆耀《烟草谱》记载,“衡烟”已跻身全国名烟之列。到了嘉道年间,“衡烟”更是“驰声远近”了,道光时黄本骥作《衡烟传》,云,“衡烟者,楚人也,其先出吕宋国……自明季迄今,子孙迁徙遍天下,在楚者惟衡最盛……自公卿大夫及士农工商、妇女僧道、臧获乞丐之属,莫不嗜好而亲炙焉……尝与粤人宾郎、安化茶友善,楚中款客,三君者一有不至,无以为欢”,这段语多戏谑的描写,不仅反映出“衡烟”地位之重要,而且反映出湖南吸烟者之多。同光时期,“衡烟”仍保持繁荣景象,同治《衡阳县志·货殖》记载,当时“山西、陕西其商以烟草为货者,有九堂十三号,每堂资本出入十余万金;号大于堂,兼通岭外为飞钞、交子,皆总于衡烟;四方求烟者得真衡产,一艺而辨,种烟草者相望”。但由于福建烟丝盛行,“衡烟,逐渐受到排挤,光绪《湘潭县志·货殖》说,咸同军兴之际,由于湘军所到之处都有贩福建烟丝的商人伴随,以致江西和湖南也多仿制闽烟,湘潭县每年销售福建烟草的价值就达数百万两之多。所谓“衡烟”,其实并非完全产于衡州府,而是包括四邻地区的烟草在内,乾隆《清泉县志·物产》指出,宝庆府的邵阳、永州府的祁阳、长沙府的茶陵和攸县等地所产烟叶皆售于衡郡,“制为京包、广包,鬻之各省,俱称衡烟”。衡阳制烟业的发展既有赖于周围地区的烟草种植,同时又刺激周围烟草种植的发展,如湘潭县在嘉庆年间不仅山土植烟,甚至水田也种烟,更有“佃山客”租山专种烟草,“秋后成捆发行”;醴陵县在光绪年间“几乎无家不种”;善化县在同治年间由于种烟利大,“或至废田与园而为之”,“男女老少长幼,行止坐卧,视同珍膳”;宁乡县在嘉庆时“民多业此”,到同治年间烟草仍是主要的旱土作物。以上各县皆属长沙府,和茶陵、攸县一样,所产烟叶大多售于衡阳制卖。衡州府东南的郴州直隶州所产烟叶也供应衡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