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江苏盐民大起时江苏的盐民张士诚与威震江浙的元末盐民大起义_第1页
元末江苏盐民大起时江苏的盐民张士诚与威震江浙的元末盐民大起义_第2页
元末江苏盐民大起时江苏的盐民张士诚与威震江浙的元末盐民大起义_第3页
元末江苏盐民大起时江苏的盐民张士诚与威震江浙的元末盐民大起义_第4页
元末江苏盐民大起时江苏的盐民张士诚与威震江浙的元末盐民大起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元末江苏盐民大起时江苏的盐民张士诚与威震江浙的元末盐民大起义

袁末,随着蒙汉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日益严厉剥削和压迫,两大阶级之间的对抗矛盾逐渐加剧,朝廷的政治腐败和财政资源的不足。为了维护其腐朽统治,元朝政府拼命提高盐价,大量增发盐引,使盐利居国家经费的“十之有八”,一年之中,盐课收入就达七十六万一千余锭(一锭为中统钞五十贯)。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至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四十年间,盐价就上涨了十六倍之多。盐价之贵,真是旷古未闻。“濒海边民,犹且食淡,深山穷谷,无盐可知”。人民生活在极端贫困的苦海之中,再也无法忍受下去,终于爆发了元末农民大起义。当时,在江浙沿海一带活跃着一支声势浩大的由盐民组成的起义队伍,其领袖就是江苏盐城市境内的盐民张士诚。张士诚,小名九四,泰州白驹场戚家团人(今属江苏省大丰县大隆乡万民村)。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生于一个贫苦的盐民之家,成年后与弟士信、士德“以操舟运盐为生”,兼贩私盐。元末至正初年,白驹场有个灶长名叫丘义,经常对张士诚兄弟及贫苦盐民们敲榨勒索,百般刁难辱骂,盐民们见而生畏,恨之入骨。至正十年(1350年)的一天,张士诚兄弟又遭丘义的羞辱,他们走投无路,于是伙同盐民李行素、李伯升父子,潘懋、潘元明、潘元绍父子,张天琪、吕珍、徐义、蒋辉、徐子坚、史文炳、大眼张、张辰保(张士诚侄子)、周国俊、张士义等十八人,手执刀杖、扁担等,杀死丘义及平日欺负盐民百姓的盐商、官吏十余人,火烧白驹盐场官署和各富家、豪门、地主的房子二十余间,然后跑到邻近的草堰场,招集盐丁数百人,公开举起了反元大旗。“苦于官役”的盐民们蜂起响应,队伍迅速扩大,这就是后来史载的“盐民十八条扁担起义”。至正十三年(1353年),张士诚的盐民起义队伍在丁溪盐场(今大丰县沈灶乡境)击溃了汉族地主刘子仁的“义兵”后,乘胜攻破泰州,不久又克尤如砍断了其得以苟涎残喘的生命线。元顺帝惊恐万状,急召在徐州镇压红巾军芝麻李(原名李二,江苏邳县人,至正十一年率众起义)的一代名相脱脱,令其率诸王并节制各省军马,倾尽全国兵力,号称“百万”,前来镇压。“西域西番皆发兵来助,旌旗累千里,金鼓震野,出师之盛,未有过三者”。。高邮古城,杀死前来招降的原高邮知府李齐、淮南江北行省参知政事赵琏和盛昭等人,击毙前来攻打泰州的元朝亲王完者秃及部众千余人。至正十四年(1354年)正月,张士诚在高邮建立大周政权,改元天祐,自称诚王,当年一道起兵反元的十八个弟兄均封了官爵。脱脱,是元朝廷最有气魄、最有才干的权臣,他凭恃百万雄兵,想一举攻破高邮城,但遭到盐民起义军英勇顽强的抵抗,以至围城一个半月竟毫无进展。至正十四年(1354年)十二月,在元军围攻高邮的关键时刻,元顺帝听信了中书平章哈麻等人的谗言,阵前罢免了脱脱的官爵,以“老师费财”由贬谪淮安路,是年二月,元淮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苟儿三道大举进攻高邮,遭到盐民起义军的痛击,元军惨败。六月,士诚率部攻扬州,江浙行省右丞相达识帖睦尔率部迎战,又被打得弃城而逃,起义军占领了长江下游的大片地区。长江下游富庶地区是元政府财赋和漕粮在东南的主要供应地,又是北运米粮的枢纽。起义军占领后,断绝了元廷在江南的赋税和粮食,后又诏西行并被鸩死于吐番。前线改由河南行省平章泰不花、中书平章月阔察儿、知枢密院院事雪雪一同典兵。由于围城元军由脱脱拼凑而来,脱脱削职失势,军心摇动,泰不花等人指挥失灵。张士诚乘机率部杀出城外,元军全线崩溃,百万围兵,不堪一击,士诚大获全胜,声威大振,史称此役为“高邮大捷”。至正十五年(1355年),张士诚起义军占领了通州(今江苏南通),次年正月入福山港,占领常熟,二月又克平江(今江苏苏州)、湖州、松江等地,继而再克杭州、嘉兴。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九月,张士诚从高邮迁都平江,改平江路为隆平府,并以承天寺(今苏州体育场)为府第,任阴阳先生李行素为丞相,六弟张士德为平章,蒋辉为右丞,潘元明为左丞,史文炳为枢密院同知。由于张士诚反元斗争坚决,颇得民众支持。苏南人民称他的队伍为“红军”。当时,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满城都是火,府官四处躲,城里无一人,红军府上坐”。在张士诚雄踞江南时,另一支农民起义队伍来自安徽的朱元璋部,占领了集庆(今江苏南京市),自称西吴王,与已建立周政权的东吴王张士诚遥相呼应,颇具声势。为了加强联合,朱元璋派使者杨宪送信到隆平府,望士诚配合,消除隔阂。信中曰:“昔隗嚣称雄天水,今足下擅号于姑苏,事势相等,吾深为足下喜。睦邻守境,古人所贵,窃甚慕焉。自今信使往来,毋惑谗言,以生边隙”。盐民出生的张士诚以兵多将勇、地广物丰傲拒朱元璋,并扣押了使者。从此,朱张二部结下深怨。至正十六年(1356年)七月,朱元璋派大将徐达进攻常州,张士诚遣守将汤和、张标抵御。张、汤不敌,遂派平章张士德率众万余增援,又被打败,士德及二守将均被生俘。士诚痛失智勇过人的得力干将六弟张士德,急派孙居寿递书求和,并愿以每年捐献粮二十万石、黄金五百两、白银三千两的代价赎回士德。朱元璋为报昔日被羞之耻,断然拒绝,并又于次年六月连克江阴、长兴等地。张士德拒绝朱元璋诱降士诚之计,不久绝食而亡。从此,张士诚“陆路不敢出广德,窥宣歙,水路不敢沂大江,上金焦”,固守在苏南狭小的地区之内。为了尽快摆脱困境,报复朱元璋,张士诚于至正十七年(1357年)八月向元政府江浙行省左丞达识帖睦尔请降,元政府遂授士诚以太尉衔,并令其负责江浙粮食漕运。张士诚降元,实质是“阳受元朝之名,阴行假王之命”,但“城池、府库、甲兵、钱粮、皆自据如放”。以往,江浙行省每年海运粮食到京师达二百万石以上,而士诚降元后,每年只得十余万石。至正二十年至二十三年的四年中,仅北运米粮不足四十八万石,占历年截获海运粮食的四百五十分之一,远未达到元廷的要求。士诚诈降元朝,赢得了喘息之机。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八月,他率部突袭杭州城,歼灭了守将苗帅杨完者以下数千人,击溃了杭州城坚固的防御阵地,并乘胜占据了杭州、嘉兴等地.此战为杭州百姓除了一大祸害。时有民谣道:“死不怨泰州张(士诚),生不谢宝庆杨(完者)”。是年九月,张士诚复称吴王,断绝了给元朝政府的海运粮食,重新树起了反元大旗,他以张士信和潘元绍为心腹,徐义、李伯升、吕珍为大将,黄敬夫、蔡彦文、叶得新为主谋,再度活跃于江浙一带。但是,张士诚在大周政权的后期,尤其是复称吴王后的四年(1363—1367)中,反元意志衰退,满足于雄据一地,称王道孤。他宠信苏州大地主沈万山,大造宫殿王府,广征美女歌妓,迷恋深宫,不问政事,整日过着奢侈糜烂的帝王生活,朝中一切要事均归“朝坐白玉堂,夜宿黄金屋”的丞相张士信。而昏庸无能的张士信又把政务托交给贯于弄权舞弊的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等人。时有“十七字谣”讥讽道:“丞相做事业。专用黄菜(蔡)叶,一朝西风起,干瘪”。这些情况,引起了拥护和关心张士诚抗元事业的人们的忧虑。昆山人郭翼上书张士诚曰:“明公杖马棰,下吴越数十城,望风请服者,人皆苦元政,守令贪残,不恤其下也。今诚能反其政休劳之,乘胜进取,则伯业可成。若遽自宴安湛乐,四方豪杰并起,明公欲闭城自守,其终能乎?”这封上书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张士诚宴安湛乐,不能乘时进取的致命弱点。张士诚见书大怒,欲杀郭翼,幸有王妃刘氏力谏方免郭一死。不久,张士德的好友杨维祯(字铁崖,浙江绍兴人,元进士)又上书直谏张士诚。其谏书曰:“阁下乘乱起兵,首倡大顺,以奖王室,淮吴之人,众口一辞。以阁下之所为,有今日不可及者四:兵不嗜杀,一也;闻善言则拜,二也;俭以自奉,三也;厚给利禄,而奸贪必诛,四也。此东南豪杰望阁下之可与有为也。阁下孜孜求治,上下决不使相徇也,直言不使遗弃也,毁誉决不使乱真也,惟贤人失职,四民失业者尚不少也。吾惟阁下有可畏者又不止是:动民力以摇邦本,用吏术以括田租,铨放私人不承制,出纳国廪不上输,受降人不疑,任忠臣而复贰也。六者之中,有其一、二,可以丧邦,阁下不可不省也。况为阁下将帅者有生之心,无死之志矣。为阁下守令者有奉上之道,无恤下之政矣。为阁下之亲族姻党者无禄养之法,有奸位之权矣。某人有假佞以为忠者,某人有托诈以为直者,某人有饰贪虐以为廉良者。阁下信佞为忠,则臣有靳尚者用矣;信诈为直者,某臣有赵高者用矣;信贪虐为贤良,则嗻者进,随夷者退矣。又有某绣使而拜虏乞生,某郡太守望敌而先遁。阁下礼之为好人,养之为大老,则死节之人少,卖国之人众矣。是非一谬,黑白齐紊,天下何自而治乎?又观阁下左右赞议赞密者,未见砭切政病,身犯元畏,衅阙多端,不有内变,必有外祸,不待智者而后知也。阁下狃于小安而无长虑,此东南豪杰又何望乎?仆既老且病,爵禄不干于阁下,惟以东南切望于阁下幸采而行之。勿蹈群小误人之域,则小伯可以为钱镠,大伯可以为晋重耳齐小伯也。否则,麋鹿复上姑苏台,始惟东维子之言于乎晚矣”。杨维祯的上书比郭翼的上书更来得明白恺切,指出了张士诚四个优点,四个缺点以及当时的现实状况。如果张士诚能够认识自己的错误,改弦更张,诚恳地接受下属的意见,那么平江的覆灭也不至于来得这么迅速。张士诚的大周政权已逐步走向衰败,而1364年在应天府(今江苏南京),自称吴王的朱元璋,随时都在待机吞并大周政权,这就更加速了张士诚的灭亡。自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起,朱元璋部陆续夺占了淮河流域的通州、兴化、泰州、高邮、淮安、徐州、宿州(今宿迁)等大片城池,逼得张士诚只能局促在长江以南。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五月,朱元璋传檄声讨张士诚。其檄文曰:“……惟兹姑苏张士诚为民则私贩盐货,行劫于江湖,兵兴则首聚凶徒,负固于海岛,其罪一也。又恐海隅一区,难抗天下大势,诈降于元,抗其参政赵琏,囚其待制孙,其罪二也。后掩袭浙西,兵不满万数,地不足千里,僭称改元,其罪三也。初寇我边,一战而生擒其弟,再犯浙省,杨苟直捣其近郊,首尾畏缩,乃有诈降于元,其罪四也。阳受元朝之名,阴行假王之令,狭制达丞相,谋害杨(完者)左丞,其罪五也。占据江浙钱粮,十年不贡,其罪六也。知元纲已堕,公然害其丞相达识帖睦尔和南台大夫普化帖睦尔,其罪七也。恃其地险食足,诱我叛将,掠我近氓,其罪八也。凡此八罪,理宜征讨,以靖天下,以济斯民。”。同年九月,张士诚又失湖州、杭州等地,周政权东西两臂被砍,平江都城已成北、西、南三面被围之势。十一月,朱元璋率二十万大军围困平江城。久攻不下,便投书劝降。劝降书上写到:“古之豪杰以畏天顺民为贤,以全身保族为智,汉窦融守钱俶是也。尔宜三思,勿自取夷灭,为天下笑”。士诚不降,率众死守,数次突围都未成功,终因力量悬殊而惨败。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平江城破,张士诚自杀未遂,被朱元璋俘获,押送应天府后,绝食不降,不久又自缢身亡。卒年四十七岁。吴王妃刘氏在城破之时,率宫中嫔妃侍女300余人,汇集齐云楼上,命侄子张辰保纵火焚楼,全部殉难。后有平江人尤侗留诗悼之曰:吴王张士诚死后,苏杭百姓思念不已,江淮沿海各地民众每年的七月三十日(农历)晚上焚香礼拜,纪念张士诚,谓之敬“久思(九四)香”。至今,苏北沿海各地仍流传着许多关于张士诚的民间故事。如“洪武赶散”(又叫“阊门赶散”或“苏迁”)的故事就流传甚广。据清凌兰荪记载:“元末张士诚据有吴门,明主百计不能下。及士诚兵败身虏,明主积怨,遂逐苏民,实淮、扬两郡。”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明初,由于长期战乱,江淮一带人口锐减,到处田荒灶废,满目疮痍。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经济,巩固新生政权,明太祖朱元璋决定实行移民屯垦政策,并将淮安府、扬州府列为重点屯垦区。明洪武三年(1670年),一次就从苏州、嘉兴、松江等地迁徙居民四千余户到淮安、盐城等地,后又数次迁移。到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偏处海隅的盐城居民从元末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的六千五百多户增加到八千九百一十二户,人口从二万一千余人增加到六万一千八百一十人。元末明初短短的二十五年中,盐城人口就净增二千四百余户、四万零八百人。这些移民大部分都充实到盐业生产领域,以补煎盐灶丁之不足,对明初的盐业经济的兴盛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今盐城、淮阴地区数百家旧宗谱均记载其始祖来自苏州阊门。这就是“洪武赶散”的由来。元末江苏盐民大起义的历史意义张士诚率领的江苏盐民大起义,自1350年至1367年,历时17年,并且建立了革命政权,但最终还是失败了,根本原因就在于,这场革命仍然是一场旧式的单纯的农民革命,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就决定了农民革命在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下,不能推翻封建剥削制度,使自己获得彻底的解放。正如马克思在分析德国农民战争失败原因时指出:“中世纪所有大规模的起义都是在农村中爆发的,但是,由于农民的分散性以及由此而来的极端落后性,这些起义也毫无结果”。尽管如此,这次盐民起义仍在中国农民运动史上留下了璀灿的一页。这场起义先后一度吸引了元朝政府的主力军队。如著名的高邮之战,牵制了元军百万兵力,这对全国各地纷起的农民起义起了相当大的掩护作用,从而推动了元末农民起义最大规模的发展。这场起义爆发于两淮盐区的中心,波及整个东南沿海地区,张士诚长期占据江浙富庶地区,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