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界地理复习资料1、《世界地理》学研究对象及概念:(重点)其研究对象是:世界各大洲、各大洋、各大地区和国家的区域地理环境构造,探讨世界区域的自然地理现象与人文地理景观的时空分布及其互相关系。从互相联络、互相制约、互为条件的角度揭示世界区域的人地关系。《世界地理》把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对的评价地理环境的基础作用,又能充足反应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能动作用。两者结合愈亲密,对于人类的地区活动,合理运用,改造自然愈有利,愈能发挥世界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实践中的积极作用。《世界地理》既研究自然现象,也研究人文现象,是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学科。2、世界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1)世界地理总论;(2)七大洲分论;(3)四大洋分论;(4)综合分析。3、世界地理课程特点:区域性、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重点)4、海:是大洋边缘部分被陆地隔开的水域,按其位置及与大洋分离的状况,可分为边缘海、内海、陆间海。(理解)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但不伸入大陆,而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大洋分开,如黄海、东海等。内海:是伸入大陆内部,仅有狭窄水道与大洋或边缘海相通,面积较小,如渤海、黑海、波罗的海等。陆间海:位于相邻两大陆之间,有海峡与相邻的海洋沟通,如地中海、加勒比海等。5、地球表面的陆地被海洋分隔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地块。一般把面积较大的称为大陆,面积较小的称为岛屿。习惯上把澳大利亚大陆作为最小的大陆,把格陵兰岛(217万km2)作为最大的岛屿。6、大洲——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全球共有七大洲,按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7、各大洲分界线:(理解)亚洲与欧洲地体相连,习惯上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海峡(土耳其海峡)作为两者的分界线。亚洲西南隔苏伊士地峡(后开凿了运河)、红海与非洲相望。北美洲和南美洲以巴拿马地峡(运河)为界。目前常常使用的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所有美洲地区的通称,包括墨西哥、中美地峡、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巴拿马运河是世界上最具有战略意义的两条人工水道之一,被称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南极洲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土地几乎都在南极圈内,四面全被大洋所围。(中国与南极:1985年2月建立了中国南极长城站;1988年11月20日-1989年4月10日建立了中国南极中山站;1月27日,我国在南极冰穹建立了中国南极昆仑站)大洋洲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和南部、赤道南北的广大海域中。其狭义范围是指东部的波利尼西亚、中部的密克罗尼西亚和西部的美拉尼西亚三大岛屿;广义范围则指除上述三大岛群外,还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等。原名澳大利亚洲又被称为“南方大陆”也有南端大陆的意思。8、全球海陆分布的特点:(理解)(1)全球海陆分布不均,陆地集中分布于北半球。(2)各大陆的几何形状多是北宽南窄,略显倒三角形(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大陆除外)。(3)除南极大陆以外,各大陆都呈南北成对分布:北美洲与南美洲、欧洲与非洲、亚洲与澳大利亚。每对大陆之间都是地壳破裂地带,形成陆间海,其间岛屿星罗棋布,火山、地震活动强烈。(4)某些大陆东缘被一连串的弧形群岛所围绕,形成向东突出的岛弧,岛弧外侧则是一系列深邃的海沟,这种分布以亚欧大陆东部边缘最为经典。(5)大西洋两岸,海岸线凸凹彼此吻合,好似本来两侧大陆是一种整体,只是后来分离开的。9、陆地地形:(1)地形高下起伏悬殊。全球陆地平均海拔高度为875m,但地表高下相差悬殊。陆地上的最高点是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m;陆地最低点是位于西南亚约旦河流尽头的死海海面为负392m,高差竟达9240m。(2)地形类型多种多样。根据海拔高度和形态特性,可将陆地地形分为山地、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五种常态地形。(3)地形构造因洲而异。10、陆地五种地形:(1)山地:是指海拔在500m以上的低山、中山、高山分布地区的总称。(南北美洲大陆西部的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为世界最长的山脉,长约9000多km)(2)高原:是指海拔高度一般在500m以上,顶部较平坦或呈波状起伏,面积广阔的高地。(世界第一大高原:南美大陆的巴西高原,面积500万km2;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青藏高原,海拔4000—5000m,面积为230万km2)(3)平原:是指海拔在200m如下,地表起伏不大,面积广阔的地区。(世界第一<最大>平原:亚马孙平原面积为560万km2)(4)盆地:是指四面为山地、高原所围绕,中间较低的地区,有大小之分。(世界最大盆地:非洲大陆的刚果<扎伊尔>盆地,面积为337万km2)(5)丘陵:是海拔在500m如下,相对高度低于200m,坡度平缓的山岭。11、海底地形(地球表面海洋的地貌分类):特性:深度大、高差大。洋底最深处的西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东侧的马里亚纳海沟,深11034m(为世界最深海沟);洋底地形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洋底;洋脊贯穿四大洋。大陆架:是指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并被海水沉没的部分,坡度平缓,海水很浅,一般不不小于200m。大陆坡:大陆架外侧,坡度明显增长,坡度较大的斜坡。大陆坡底部是大陆和海洋的真正分界。此处的地壳由于不一样的地质构造而易发生大裂缝,出现一系列狭长的深渊——海沟。海沟属于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洋底:是大洋的主体部分,占海洋总面积的80%以上,大部分深度在2500—6000m之间。在各大洋中部,均有一条高峻的脊状隆起,彼此相连,贯穿四大洋,全长约8万千米,一般统称为大洋中脊。中脊两侧是广阔的大洋盆地,其中分布着许多海岭、海峰、海台、海底高原等,它们将整个大洋盆地分割成若干个海盆,海盆底部平坦,称为深水平原,在大洋盆地中面积分布最广。12、地球内力:是指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所产生的热能、地幔物质的热对流和地球自转产生的动能等。内营力是造山、造海,使地表崎岖不平地壳发展变化的主导原因。13、外营力:是指来源于地球以外的太阳能所引起的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海流等作用力。它们对地球表面进行剥蚀、侵蚀、搬运和堆积,不停的作用使高山夷平,洼地填充,地表日趋平缓。14、大陆漂移、海地扩张、板块移动的基本思绪(课后思索题,理解即可)(一)大陆漂移说(19,魏格纳)(1)、大陆漂移说认为,在古生代全球只有一块巨大的原始古陆,即泛大陆;其他是一种广泛的原始大洋,即泛大洋。(2)、大概在2亿年前的中生代初,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从两极向赤道方向的离心力和自东向西的潮汐摩擦力作用,使泛大陆开始分裂漂移。花岗岩质的大陆漂浮在玄武岩基底之上。所有大陆都是自东向西移动,其中美洲大陆漂移最快,而亚、澳大陆漂移最慢。这样,首先形成大西洋(美与欧非之间),另一方面形成印度洋(南极与澳之间)。大陆漂移是缓慢的,直到第四纪初期,才形成现代海陆分布的格局。(3)、例证:①地球上山脉形成是大陆漂移的产物。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是受到太平洋基底的阻挡而形成的;亚洲东缘的岛弧群是陆地西移的残留物;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是大陆从两极向赤道挤压而成。②大陆轮廓的相似性证明大陆有过水平移动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北美洲大陆与欧洲、南极大力与澳大利亚大陆、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东南海岸之间。大西洋两岸地质构造的相似,古气候、古植物和古动物群的分布,都阐明在地质历史时期南美、非、印度半岛、澳大利亚等地本来曾是连在一起的。近代大地测量资料表明,美和欧洲的距离在增长,阐明世界大陆至今仍在漂移中。(二)海底扩张说海底扩张说认为,地球内部的地幔可分为上、下地幔两部分,上地幔的顶部(地表如下50—250km)是一种软流层,软流层也许是岩浆的发源地,并且地幔物质在这里对流,呈熔融状态的地幔物质沿大洋中脊的中央裂谷上升漏出、冷却、凝固成新的大洋壳,即新的洋底。地幔物质不停的涌出、冷却、凝固,把先前形成的大洋壳向两侧推移,据称每年约推移0.5—5cm,移动的大洋底壳抵达大陆边缘的深海沟出便俯冲下去,并逐渐被融化在软流层中。由于洋底不停的扩张,洋底的岩石距大洋中脊越近越年轻,反之,越老。整个大洋底大概每1—2亿年更新一次(这是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到的),现今海底岩石年龄一般不超过2亿年,至今也未发现中生代此前的岩石。本学说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科学根据,又为板块学说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三)板块构造说板块构造说认为,地表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几种互相移动的板块镶嵌而成。包括地壳和莫霍面如下的上地幔顶部的岩石圈。全球岩石圈据勒皮雄(LePichon)等的意见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基本上是海洋,其他板块既包括陆地,也包括海洋。在地幔物质对流的驱动下,岩石圈板块驮伏在地幔软流层上像传送带那样,作大规模的水平运动。体现为板块的扩张、俯冲、碰撞和错动。板块运动的始末,是以地台的破裂为起点,以板块的俯冲、板块的碰撞大洋的闭合为终点。在大陆地台内,上涌的地幔物质,使地表弓形隆起,在张力的作用下,出现裂隙,并伴有岩浆活动。最终发生断裂陷落,形成大陆裂谷。在地形上体现为狭长的谷地,谷底有深水湖泊;如贝加尔裂谷带、东非大裂谷带。15、影响气候的重要原因:海陆分布、洋流性质、地形起伏、洋流。16、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就是指世界多种气候类型在地表的排列组合,它包括纬度、经度(非纬度)和垂直地带性。17、气候的纬度地带性及其重要气候类型:(理解即可)(1)赤道多雨气候(热带雨林气候):①分布于赤道两侧,向南、北延伸5°—10°左右。②经典: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某些群岛。③成因:海洋面积广阔,赤道气团的源地,赤道低压带,南、北半球的信风在此辐合上升。④体现(特性):长年高温多雨。年均温25—28℃,气温日较差不小于年较差,年降水量不小于mm,且多雷阵雨,季节分派均匀,至少月降水量也不小于60mm。(2)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草原气候):①分布:赤道多雨气候区南、北两侧,大体到南、北纬15℃左右。②经典:非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大陆分布最广。③成因:干湿季明显。干季受信风控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干燥;雨季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盛行来自赤道海洋季风(西南或西北季风),降水明显增长。④特性:长年高温,但干湿季明显。年降水量1000mm,集中于夏季雨,最冷月均温16—18℃,最热月出目前干季之末,雨季之前。(3)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热带荒漠与半荒漠气候):①分布: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大陆内部在到大陆沙漠狐,15°—30°S(N)之间。②经典:亚洲,非洲和澳大利亚中西部③成因:常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的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流下沉,气候炎热干燥。世界“热极”即出目前本类型区内(非洲利比亚阿济亚,绝对最高气温58℃)。④特性:降水稀少,一般年降水量局限性200mm,且变化大,甚至持续几年不降水,一年内的降水往往集中在几次阵性暴雨中;云量少,日照强,白天气温高(40—50℃),夜间地面辐射强,散热快,气温可降至7—12℃,气温日较差尤其大。热带半干旱气候有一种短暂的雨季,年均降水量可达500mm,分布于干旱气候外侧,是向热带干湿气候或亚热带夏干气候的过渡带。(4)极地冰原气候:①分布:极地及其附近地区②经典:格陵兰岛的绝大部分,北冰洋上的诸岛和南极大陆。③成因:纬度最高,有极昼、极夜现象,常年处在极地高压控制。虽然在极昼期内,由于太阳高度角很小,所获得热量很少,整年酷寒皆冬。④特性:各月均温在0℃如下,降水很少,多暴风雪,冰雪长年不化,累积成冰原。(5)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气候):①分布:北半球冰原气候以南,约70°—75°N之间②经典: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环北冰洋沿岸及岛屿地区。③成因:位于极地高压带的边缘,长年受冰洋气团控制④特性:冬季酷寒漫长,夏季凉爽短促,一年中只有2—3个月均温在℃以上,最冷月达-38~-40℃,最热月均温也在10℃如下。降水稀少,年降水量约200—300mm,以降雪为主。过渡带:A:以最热月均温10℃等温线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分界;B:以最热月均温0℃等温线与冰原气候分界(6)亚寒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①分布:50°—70°N的亚欧、北美大陆②成因:基本受温带大陆气团的控制,冬季冰洋气团时常侵入。③特性:冬季漫长寒冷,最冷月均温为-15℃~-30℃;夏季较温暖(最热月7月均温在10℃以上);时间约1—4个月,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量增至300—600mm,以夏雨为多,冻结现象严重。18、(1)三次大冰期:(理解)①震旦纪大冰期(距今约6亿年前)。发生在亚洲、欧洲、北美洲和澳大利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这次冰期历时长、范围广、温度低。②石炭纪——二叠纪大冰期(距今约3—2.5亿年)。本次大冰期大概发生在石炭纪晚期,重要在南半球。③第四纪大冰期(距今约200万年前开始的到1万年前结束)。本次大冰期最大的冰川覆盖面积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20—30%,北半球寒冷气候带自北向南扩展,有的地方可达37°N附近。(2)二次大间冰期:①寒武纪——石炭纪大间冰期(距今约6—3亿年)。这一时期全球气候比较温暖,尤其是石炭纪,由于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成为地质历史上大规模的造煤期。②二叠纪——第三纪大间冰期(距今约2亿—200万年)。包括整个中生代、新生代初期。全球处在温暖的气候,尤其是新生代早第三纪,世界气候更是普遍温暖。19、亚洲地理环境的总体特性:(重点)(1)全球最大的陆地自然综合体;(2)各构成要素具有多样性和极端性;(3)地理环境构造具有错综复杂性;兼有纬向、非纬向和垂直地带性的综合烙印;(4)土地资源、矿藏资源、水力资源、森林资源和动物资源具有丰富性。总之,亚洲是经典的大陆性、季风性和构造的复杂性为其地理环境构造整体性的重要特性,这也是亚洲区别于其他各大洲的独特之处。(解题思绪:1东半球东北部,亚欧大陆(全球最大陆块)东部的地理位置,为亚洲提供了特定的空间地区,是亚洲自然综合体形成的前提条件,也是研究亚洲自然综合体的出发点。2:地势最高、起伏极端、构造特殊的地形,是亚洲非纬度地带性原因的重要方面,它是形成亚洲综合体的一种主导原因,是亚洲地理环境的框架。3:气候带齐全,气候类型复杂,大陆性强烈,季风性经典的气候,是亚洲纬度地带性原因与非纬向地带性原因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成果。即地形与气候共同对亚洲自然综合体的形成起着主导的作用。4:长河众多、内流区广大、呈辐射状分布的水系,重要是气候和:地形的综合反应。水资源的综合开发与运用,是亚洲改造大自然的重要内容之一。5:土壤类型复杂齐全,是无机自然界和有机自然界的综合反应,也是土壤资源的重要内容。6:自然植被类型复杂齐全,是气候类型在有机界的详细反应;植被类型分布的空间组合,也是亚洲地理环境构造的综合标志。7:以大陆为主的动物界,与气候—植被的空间分布有亲密联络,也是构成亚洲地理环境的一种重要内容。)20、全球陆地自然带:(1)热带雨林带:(重点)分布于赤道带两侧的湿润大陆地区和岛屿上,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东南亚的岛屿。特性:=1\*GB3①气候属赤道多雨类型,是全球热量最为丰富,水分最充足的自然带。=2\*GB3②树种繁多,乔木高大,常绿浓密,林冠排列多层,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寄生植物随地可见。=3\*GB3③动物种类繁多,以鸟类和猿猴目为活跃。=4\*GB3④土壤为红色风化壳上发育的砖红壤。=5\*GB3⑤人工培育了大面积的热带经济作物,如橡胶、椰子、咖啡等。(2)热带稀树草原带:分布于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在非洲和南美洲广泛分布,在澳大利亚大陆、中美和亚洲的对应地带有局部的分布。特性:=1\*GB3①热带干湿季气候(草原气候),气候特性是干、湿季明显,一年中有4个月以上的干季,水分严重局限性。雨季草木翠绿,万紫千红;干季草木枯萎,一片黄褐景色。=2\*GB3②植被是稀树草原,又称萨瓦纳群落。由禾本科高草植物构成,并零星地分布着成片乔木或独株乔木,它们具有能储备大量水分的旱生构造;季相非常明显。=3\*GB3③善于疾驰的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并随季节迁移。=4\*GB3④土壤中进行着腐殖质、氮和灰分养料元素的积聚,形成红棕色土。(3)热带荒漠带:分布:位于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的背风带,属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带。在北非的撒哈拉、西南亚的阿拉伯、北美洲的西南部、澳大利亚的中、西部和南非及南美洲的部分地区体现明显。特性:=1\*GB3①植被贫乏,有大片无植被的地区,植物以稀疏的旱生灌木和少数草本植物以及某些雨后生长的短生植物为主。=2\*GB3②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很贫乏=3\*GB3③成土过程进行得十分微弱,形成荒漠土。热带稀树草原带和热带荒漠带之间为热带荒漠草原带过渡带。这里形成禾本科灌木半荒漠植物群落,植被十分稀疏,存在着很大的表土裸露地段——生态脆弱带。(4)热带季风林带:分布:位于亚洲东南部和南部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和斯里兰卡半岛。特性:一年中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雨季林相对颇似热带雨林,树木繁茂;干季时上层乔木落叶(如榕树、木棉树、柚树等),有季雨林之称。地带性土壤为砖红壤性土壤。(5)亚热带荒漠草原带:分布:分布于热带荒漠带与热带森林带之间。北半球分布在热带荒漠的北侧,南半球分布与澳大利亚南部、南非和南美洲南部的部分地区。特性: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一般生长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在较湿润的季节里有短生植物的生长。土壤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亚热带的非纬向地带性原因体现得最为强烈,亚热带森林带被大陆内部的荒漠草原所隔开,而提成大陆西岸与大陆东岸两种类型。大陆东岸的亚热带森林带,在北半球重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日本南部和美国东南部,在南半球重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南部,非洲东南部以及南美东南部。这里重要形成常绿阔叶林,又称照叶林。发育着亚热带的黄壤和红壤。大陆西岸的亚热带森林带,又称地中海式植物带,在北半球重要分布在地中海地区和北美洲加利福尼亚沿海地区;在南半球重要分布在澳大利亚西南部、非洲西南端以及南美洲西岸的智利中部。重要形成常绿硬叶林地带,发育着褐色土。。。(需自己补充)。。21、地理大发现的意义:(重点)=1\*GB3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对增进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对世界产业分布和经济联络有着重要的影响;=2\*GB3②结束了新、旧大陆之间互相隔绝,各自独立发展的局面,开始把世界联结成为统一的整体,扩大了世界的范围;=3\*GB3③为欧洲重要国家的原始积累开辟了新的来源;=4\*GB3④新、旧大陆的农畜产品种类互相交流、补充成为现实,并对世界产业分布产生重要影响,如原产美洲的玉米、可可、番茄、马铃薯、向日葵、烟草、橡胶、木薯、火鸡等传入旧大陆;=5\*GB3⑤使世界贸易航线及贸易中心发生很大变化,逐渐从南欧地中海地区移向大西洋沿岸地区。22、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意义:(重点)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近1中所进行的产业革命,是以纺织机、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尤其是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堪称人类社会生产工具盒生产动力的重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基于2024年度市场需求的房产买卖合同2篇
- 产品订货合同范文
- 工程材料采购合同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4化学式与化合价课时4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教学课件
- 基于2024年度的智能家居系统开发合同
- 青年员工职业发展规划银行文档
- 农商银行新员工培训文档
- 新车销售代购合同范本
- 护理与安全用药与管理
- 2024年度版权许可合同:音乐作品授权使用协议2篇
- 定制酒签约合同模板
- 2024年大型科学仪器共享与服务合作协议
- 2024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英语真题(含解析)
- 2023秋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卷(副省级)答案及解析
- 搬迁服务项目 投标方案(技术标)
- 全年病案室报告
- 小区停车位施工方案
- 2025届四川省新高考八省适应性联考模拟演练政治试卷(含答案)
- 新能源发电技术 课件 第一章-新能源发电概述
- 煤矿事故案例试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