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余秋雨散文的悲剧意识_第1页
浅论余秋雨散文的悲剧意识_第2页
浅论余秋雨散文的悲剧意识_第3页
浅论余秋雨散文的悲剧意识_第4页
浅论余秋雨散文的悲剧意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论余秋雨散文的悲剧意识在余秋雨的一系列“文化散文”中,一直贯彻着一种鲜明的主题: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一种民族的历史,是这个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是这个民族的民族特性中正面原因和负面原因纠结而成的“沉淀物”。而历史是走向未来的阶梯,忘却了历史

,也就丧失了通往未来的立足点。但中国社会经历了近百年的耻辱史后,许多人已经对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彻底失望。眼睛只有西洋的东西,恨不得把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彻底埋葬。在东西方文明剧烈的冲突中,如今的中国面临着一种巨大的问题,那就是中国文化将往何处去?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余秋雨在其一系列散文对历史进行一种全新的拷问,在拷问中寻找中国的明天之路。就是在这个被称为“苦旅”的历程中,在他笔下,反复出现了许多悲剧事件与悲剧人物。在悲剧人物当中,又以读书人为其关注的重心。在中国老式的文学作品大团圆式的优美构造泛滥中,余秋雨散文所流露出“悲天悯人”“哀民生之多艰”般对民生、对文化进行思索的悲剧意识,成为最具魅力、最感人的地方。向思想先行者致敬,也是本论文的写作初衷。在散文集《文化苦旅》问世之前,余秋雨一直以其戏剧著作受到学术界的推崇。以戏剧理论家身份进入散文界的余秋雨,可谓是带着“希图将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深入到大众阶层的强烈愿望”eq\o\ac(○,1),进行散文的创作。他的散文也受到来戏剧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我觉得应当是希腊悲剧。在戏剧史上,根据悲剧所波及生活范围的不一样,一般分为四种类型。其一由于人物自身性格原因导致的不可防止的“性格决定命运”的性格悲剧;其二为由于无法挽回和无法变化的神定的原因或者主体的“小过错导致大悲剧”的命运悲剧,其三是英雄悲剧,它往往体现政治斗争、阶级斗争、民族斗争中的重大题材。直接体现各派政治力量、不一样阶级之间的正面冲突。最终一种由于人自身的降生是无来由的和人的生存环境是人所无法选择的所导致的生存悲剧。余秋雨充足借鉴了戏剧“以悲为美”的理念,在其作品中有一种自觉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来自余秋雨的创作动机。他认为“我把想清晰了的问题交给了课堂,把可以想清晰的问题交给研究,把想不清晰的问题交给了散文”,“想不清晰就动笔为文并不是不负责任,而是肯定苦闷、彷徨、生涩、矛盾的精神地位和审美价值”。eq\o\ac(○,2)一种有着太多“想不通的苦闷”、“理性难于梳理的苦闷”eq\o\ac(○,3)的学者。这种悲剧色彩浸染着余秋雨笔下的山水与人物,超越了他个人的悲欢离合,具有了一种崇高感和美感,发人深省。一、散文的悲剧意识来源(一)对中国历史坎坷命运的反省与思索要反思中国的历史,首先要处理的问题的是中国的历史在那里。严格意义上是,中国的历史载体在那里?是在人声喧闹、高楼林立的都市,还是在广阔的天地之间呢?余秋雨是这样认为的,他写到“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在我居留的大都市里有诸多贮存古籍的图书馆,讲授古文化的大学,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长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泻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eq\o\ac(○,4)也只有在这些仅存的人文山水中,在它们身上留下了华夏几千年文明的印记。然而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引起出人生沧桑感。人生沧桑感轻易引起人们感伤情怀,而这种悲情更是来自于对数千年历史文化的清理与总结,来自于对中国历史坎坷命运的反省与思索从而带有了一种悲剧的味道。当这种感伤悲剧的气息不停地升腾与散发时便带给了读者极大的美感与阅读效果。(二)对老式文化的保护读过《文化苦旅》的人一定不会忘掉这篇文章《道士塔》。文章一开始就这样写道“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下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从几座坍弛的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面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朔风凛冽下的莫高窟,孤单,悲凉,沉寂地矗立在一片大漠之中,这不是一般的风物描写,而是带着一份哀伤来观看。莫高窟,一种民族文明的坐标,带出一段让国人不堪回首的往事。很快作者便引出了王圆箓。“历史已经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然而王圆箓只是一种旧时代卑微的小人物,他出卖敦煌文物的历史悲剧主线原因是什么呢?这个原是农民后来做了敦煌莫高窟道士的王道士,“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很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记数的敦煌文物一箱一箱地运走”,在外国人不远千里来到中国的时候,我们的人在那里呢?“中国官员的客厅里却正是茶香缕缕。他们不是没有学问,不是不懂得这些敦煌文物的价值,但他们就是缺乏那副赤肠,那份决心,把祖国的遗产好好地保护一下。”当一箱又一箱,一车又一车的文物被牛车拉走,缓缓地离开了中国这片热土,任何一种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痛哭失声,难怪余秋雨说:“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们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候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寄存在伦敦博物馆里!”虽是气话,却反应了余秋雨内心的愤怒。而读到这样的文字,我们的心也在滴血。对于历史的罪人王道士,作者无心去过度追究,由于他太卑微,太渺小,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又岂是他这样一种无知的小人物所能完毕的呢?其实,任何一种人都是无法担当得起这笔文化的重债的。“我好恨!”一句话,道出了压抑在国人身上最痛楚最无奈的情绪。在这个悲剧的历史中,我们并不是旁观者,更多的时候是无奈。其实我们也都是历史的罪人。从“道士塔”到“柳侯祠”,从“都江堰”到“白发苏州”,“从一种王朝的背影”到“苏东坡突围”,纵观余氏散文,几乎所有的篇章都负载着沉重的文化使命。由于主题的深化和作者所观照的文化景观的悲怆,使得余秋雨的作品便不自觉地带上悲剧色彩。二、围绕历史宿命进行思索(一)《一种王朝的背影》中清朝兴衰的历史宿命假如说人文山水蕴涵着历史的魂的话,那么那一种又一种崛起而又迅速衰落的王朝算是中国历史的标识。夏、商、西周……一种又一种的王朝像鲜活的生命个体,沉积着无数的故事。他们从哪里来的?怎样开疆拓土,而最终又是怎样走向了灭亡?在王朝的生命线中,其生命的终点都是走向灭亡。而这一切成为了古老文明难以挣脱的历史宿命。在余秋雨散文中,最具代表性莫过于《一种王朝的背影》。清朝一段让所有中国人刻骨铭心然而又是很不乐意提起的历史,在这里仿佛留个我们的只有无尽的杀戮、无数的屈辱。一种自认为是、自满得意的民族在这里找不到任何的尊严,找不到自我之路。在《一种王朝的背影》文中,从承德避暑山庄的建设、鼎盛到衰落,见证了清王朝兴起、强大到灭亡。余秋雨成功地重新阐释了历史,并且树立了康熙皇帝这个辉煌的形象。他这样写到“他毕生的艰难都是自找的。他的父辈本来已经给他打下了一种很完整的华夏江山,他八岁即位,十四岁亲政,年轻轻一种孩子,坐享其成就是了,能在如此广阔的疆土、如此昌盛的运势前做些什么呢?他稚气未脱的眼睛,居然疑惑地盯上了两个庞然大物,一种是朝廷中最有权势的辅政大臣鳌拜,一种自恃当时做汉奸领清兵入关有功、拥兵自重于南方的吴三桂。十六岁上干脆利落地除了鳌拜集团,二十岁开始向吴三桂开战,花八年时间的征战获得彻底胜利。他等于把到手的江山重新打理了一遍,使自己从一种继承者变成了创业者。他成熟了,眼前几乎已经找不到什么对手,但他还是常常骑着马,在中国北方山林草泽间徘徊,这是他祖辈崛起的所在,他在寻找着自己的生命和事业的依托点。”⑤“由于强健,他还乐意勤奋地学习,成果不仅武功一流,‘内秀’也十分了得,成为中国历代皇帝中尤其有学问、也尤其重视学问的一位,这一点一直很使我震动,并且我可以肯定,当时也把一大群冷眼旁观的汉族知识分子震动了。”在余秋雨的笔下,康熙已经不再是此前人们印象的封建帝王,而是一名有血有肉、英明卓越的君主。虽然他同样也有让人发指的文字狱,但总体上还是个好皇帝,甚至比起许多的所谓正统皇帝好诸多。但无论多伟大的英雄,连同他开创的丰功伟业,全都倒在历史前进的车轮下。康熙死后,他的儿子、孙辈们继承了他的事业,可清朝灭亡的征兆在乾隆年代就开始了。到最终到了晚清时代,八国联军入侵。最终政权落到了慈禧的手上,“康熙连同他的园林一起失败了,败在一种没有读过什么书,没有建立过什么功业的女人手里。热河的雄风早已吹散,清朝从此阴气重重、劣迹斑斑。”最终作者伤感地写到“我轻轻地叹息一声,一种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终一种句点的,却常常是某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二)《风雨天一阁》中反应文化兴衰的历史宿命同样的历史宿命,古老文明也逃脱不了。其中在《风雨天一阁》中,余秋雨借天一阁的风雨,写出了民族精神史的沧桑。天一阁是一种藏书楼,却是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当余秋雨到天一阁时,是剥除了斯文,剥除了休闲,以最虔诚的目光仰望着它,感慨着它。但清苦的读书人究竟能藏多少书,而这些书又何以保证历几代而不流散呢?花费几辈人心血的天一阁藏书,却在一夜之间被偷儿光顾。“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功名资财良田巍楼尚且如此,更何况区区几箱书-在对书籍文明的归拢中,“它为我们民族断残零落的精神史,提供了一种小小的栖脚处。”它在今天的重要意义已不是以书籍的实际内容给社会以知识,而是作为一种古典文化事业的象征存在着,让人联想到中国文化保留和流传的艰苦的历程,联想到一种古老民族对于文化的渴求是何等悲怆和神圣。飘摇在风雨中的天一阁已经让他痛彻心菲,而岳麓书院这个千年庭院,更让他嗅到一股透骨的凉气。这个可以被称作世界上最老的高等学府的千年庭院有回荡书声上千年的清溪茂林,三下两下,琅琅的书声沉寂了,代之以官场寒喧、市井嘈杂、小人哄闹,千年庭院怎样能逃出历史宿命的悲剧。山水文化、古老文明的命运如此,那么作为中华大地上的人民,尤其是知识分子,他们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三、与命运抗争悲剧(一)西方文人的悲剧故事我们懂得在古希腊悲剧一般体现出一种抗争,如普罗米修斯对神旨的违逆、俄狄浦斯对命运的抗争、美狄亚对丈夫的报复等。如《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的悲剧是令人同情和怜悯的,但由于他的斗争是朝向一种正义的目的,显示了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不可战胜还要义无反顾的英雄气概,这就成了悲剧人物最终必然走向悲壮命运的悲剧美的来源。这种精神上的胜利和战斗的过程远远超越了成果,是永恒的人类精神的映射。正是在与这种类似主宰着整个人类的力量的斗争中,人的主体性的力量才被发挥到了极致,人们才在悲剧人物的身上发现了自己所蕴藏的所有能量。因此在欣赏悲剧性文学作品的时候,人们在产生恐惊、悲伤等强烈的痛感的同步,更会感到怜悯和同情,复杂情绪强烈地刺激着欣赏者的感官,使读者悲伤之后得到更强的顿悟和重获新生的愉悦之感。正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指出的:“希腊悲剧不着意于悲,而更在严厉事件。它通过主人公的意外不幸遭遇引起怜悯与恐惊的情感,导致道德的净化。”(二)中国古代文人的悲剧命运同样,熟悉中国历史的都忘掉不了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就是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在余秋雨的笔下,闪现出一大批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他们都是才华横溢而又命运多蹇的人,苏东坡、范仲淹、柳宗元等。他们都具有“高贵又苦闷的灵魂”,他们因富有才华和个性而不容于朝廷,受到小人的诋毁。他们被冷落、被流放、被贬谪。他们的生命力受到挤压和摧残。不过,无论他们处在怎样的险恶条件之下,均有不变的文化良知。恶劣的环境没有折服他们,相反,反而磨练了他们的意志,激发他们更大的智慧,绽发出更灿烂的文明之花。《苏东坡突围》中苏辙指出:“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作者描写了伟大诗人苏东坡一次次地被小人诋毁,一次次被贬谪到愈加偏远的地方。不过,他一直没有放弃对文化的探索,相反,官场的失意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事实证明,他的大多数优秀作品是在被贬谪的时候创作的。作者通过对老式文人的悲剧性命运的展示,使人更深刻地理解到,中国的文明史是一部苦难深重的文明史,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和专制制度及愚昧野蛮不停进行抗争的搏斗史。余秋雨把身在仕途的老式文人划分为两类,一类是遭遇仕途坎坷而在不幸中逐渐成熟并显现其文人的社会价值与生命意义的人;一类是漠视社会甘于平庸而一直保持那分自认为是文人的清高孤傲的人。在中国独特的贬官文化引导下,边塞荒野便成了被贬文人修成文名的最佳去处。在南边有岭南海南,在北边就要算阳关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端人”!多少文人西出阳关,怎就没了故人呢?《阳关雪》向读者展示了一种孤单的群体,他们一心只想着京城,陪伺君王左右,又何来故人?余秋雨说:“知识分子总是不寻常,他们总要在政治军事折腾之后体现出长期的文化韧性,文化变成了生命,只有靠生命来拥有文化了,别无他途”⑥在《流放者土地》中,他以沉痛的笔调描述了一群被流放的知识分子。在“宁古塔”这里,极度非人的极度条件下,他们顽强的生活着。他们吟诗、交朋友,讲学,搞研究,给人类文明留下独特的一页。而正是这部分文人身上体现了知识分子的高贵精神,“最让人动心的是苦难中的高贵,最让人看出高贵之因此高贵的,也是这种高贵。凭着这种高贵,人们可以在生死存亡线的边缘上吟诗作赋,可以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化开他人心头的冰雪,继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余秋雨不厌其烦地一再讲述一种个失落文人的故事,无非试图以此来唤起世人对文化的重新认识,反省并最终重塑出积极的民族文化人格。(三)一般的生命个体对命运的抗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历史变迁中,受苦受难的莫过于中国最一般的老百姓。而中国古代人民的生存状态是怎样的呢?小人物命运怎样呢?《西湖梦》里作者所赞赏的名妓苏小小,妖女白娘子就更让人感动了。苏小小作为身份最为低下的妓女,却大胆地写下了《同心歌》歌颂自己的爱情。她不守“贞洁”只守“美”,大胆地“把美色显于街市,蔑视着精美的高墙”。她不把自己的命运维系于任何一种男人,只凭借美“慰贴着自己的本体生命”。这就是余秋雨所要高扬的生命意识,生命的美。白娘子也同样,尽管她做妖做仙都很轻易,却偏就要想成为“一般的、自然的、只具有人的意义而不加外饰的人”。余秋雨是要让每一种目前仍作为有生命价值的人从白娘子和苏小小的身上看到做人的意义,拥有生命的意义。生命是美好的,而我们的文化尽管历经数千年的演变也终是尚有戕害美好生命的习性,我们的人民就在这样的文化里被慢慢地酝酿成温顺的群体,虽然懂得是错误的也还想着那是老式,不敢变化。余秋雨发现了江南小镇上的纯朴民情,发现了山村蔽野里善良的女教师和追求进步的何英姑娘,发现了古庙里打坐念佛的僧人。然而他们都不曾变化文化现实状况,只是在不屈中屈服着,尽管他们是那么地热爱生命,热爱文化,渴望新生。好在尚有白娘子,尚有苏小小,一种是仙,一种是妓,却承载着文化反思的力量。四、文化散文的独特魅力余秋雨就是这样,凭着对中国文化的热衷,在自然山水与人文山水之间踽踽独行的同步反思中国文人的文化人格和生命意识的。因而在他的散文里,到处闪烁和跳动着“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光彩,不停地通过现实与历史的比照,探寻中国文化人人格的构成及其归宿,向历史索要救治中国现时文化界“贫血症”的药方。自从《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等文集出版一来,在整个华人文化圈引起了轰动。余秋雨的书籍印了再印,他书中所论述的许多观点、历史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很大的争议。我个人觉得他的散文之所有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不仅仅是由于他开创了“文化散文”这全新的流派。而重要原因是那悲剧意识的渗透到他散文的每一种角落。他所关注的事情,反思的历史,都是所有中国人正在苦苦思索的。由他散文作品展现出的独特的由痛到快,先痛后快的悲剧式巨大吸引力,使得人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不再囿于特定文学视角,而更多的渗透了美学理论,从而到达对详细的历史文化深层解读。散文的悲剧化,正是他的巨大魅力所在,是最能吸引人,打感人们的地方。诚然,余秋雨也是个引起很大争议的人,我们要理性看待。我们要看到他散文作品上的某些局限性。当然我所说的重要针对的是他作品自身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而不是余杰等人所穷追猛打的所谓的“他本人的历史问题”。我这个人觉得它重要存在如下几种方面的问题:一、感伤、悲剧意识渗透的同步,有点显得感情过度,有点矫情做作。二、对某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牵强附会。为此尚有人专门指出他作品中历史知识的错误。我觉得在这个问题,很大程度是主观原因导致的。他已经把历史事件完全戏剧化了。历史事件、人物只是他舞台的要素,而他这个剧作家为了戏剧的好看、热闹以及迎合自己的观点,不惜篡改历史。三、我觉得他还是挣脱不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