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10.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并序 课件(180张)_第1页
2023-2024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10.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并序 课件(180张)_第2页
2023-2024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10.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并序 课件(180张)_第3页
2023-2024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10.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并序 课件(180张)_第4页
2023-2024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10.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并序 课件(180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10.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积累•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思维发展与提升延伸•审美鉴赏与创造夯基提能作业预习•语言建构与运用附:【译注•古今对译】赏读•引入研习情境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在已有文言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明确文体特色。2.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造成魏晋名士寄情山水等行为背后的社会原因,进而认识王羲之、陶渊明能够挣脱时代拘囿,对不良思想进行反思的积极意义之所在,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3.思维发展与提升:明确作者情感变化过程,体会作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人生哲理。4.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融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的行文艺术,赏析情与景的关系,明确作者情感与写作意图。学习情境兰亭,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的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学习情境陶渊明29岁出仕,在以后的10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一类的小官,不仅济世的抱负无从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地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使他感到十分痛苦和耻辱,因而屡屡辞官回乡。公元405年秋天,由于叔父陶夔的引荐,他被用为彭泽令,在官80余日,逢郡遣督邮至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迎,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结束了仕途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归去来兮辞》

就是一篇他结束仕途生活的宣言书。赏读•引入研习情境兰亭序周杰伦作曲,方文山填词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月下门推/心细如你脚步碎

/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能给谁/牧笛横吹/黄酒小菜又几碟/夕阳余晖/如你的羞怯似醉/摹本易写/而墨香不退与你同留余味/一行朱砂/到底圈了谁/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悬笔一绝/那岸边浪千叠/情字何解/怎落笔都不对/而我独缺/你一生的了解/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手书无愧/无惧人间是非/雨打蕉叶/又潇潇了几夜/我等春雷/来提醒你爱谁/我等春雷/来提醒你爱谁【赏析】一边看着《兰亭序》的MV,一边听着这首歌,令人回味无穷。能够拿“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的摹本拓字典故,来与“雨打蕉叶,又潇潇了几夜,我等春雷,来提醒你爱谁”之心事密缝加以结合,已然是词作者的一绝。而“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情字何解?怎落笔都不对,而我独缺你一生的了解”居然与“墨香不退与你共留余味”的意境相吻合,令人拍案叫绝。这首歌词韵味悠长,令人品味再三。周杰伦以京剧小旦吊嗓子的方式重唱一遍副歌,颇有剧中剧的感觉,更增添了《兰亭序》的古典美。归园田居(其二)陶渊明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赏析】本篇是

《归园田居》

第二首,先是从正面写“静”。生活在偏僻的乡村,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造访。不过,柴门也有敞开之时,诗人“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常与乡邻们共话桑麻。然而在诗人看来,与纯朴的农民披草来往,不是世俗的“人事”;共话桑麻,也不是

“杂言”。与充满机巧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别有洞天。——这是以外在的“动”写出内在的“静”。乡村生活也有它的喜乐悲欢。“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然而这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相反,这单纯的喜惧表示着乡居劳作使诗人的心灵明净了,感情淳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诗人或从正面说,或从旁说,让读者去领略乡村的幽静和自己心境的恬静。元好问曾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诗人在这里正是描绘了一个宁静、纯美的天地。预习•语言建构与运用1.作者作品千古书圣——王羲之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祖籍琅玡(lánɡyá)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会(kuài)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东晋书法家、文学家。王羲之出生于两晋门阀世家,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等,后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课前预习王羲之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得其父所藏之书《笔法》,又从卫夫人学书,融汇古今,独创一家。他完成了中国书法由古体的篆、隶向今体的楷、行、草的转变,开创了遒美俊健的书风,框定了此后数千年中国书法的大致面貌,被后人尊为“书圣”。时人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二王”。王羲之在诗文创作上也有独到之处,其文用笔洗练,不尚辞藻而多情致。主要作品有《王右军集》《兰亭集序》。[《兰亭集序》评价]此文一意反复生死之事甚疾,现前好景可念,更不许顺口说有妙理妙语,真古今第一情种也。——清·金圣叹雅人深致,玩其抑扬之趣。——清·李兆洛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病。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古文观止》非止序禊事也,序诗意也。修短死生,皆一时诗意所感,故其言如此。笔情绝俗,高出选体。——清·浦起龙因游宴之乐,写人生死之可悲,则兰亭一会,固未可等诸寻常小集。而排斥当日竞尚清谈;倾惑朝廷者之意,亦寓言下。林西仲谓古人游览之文,亦不苟作如此。信非诬也。至其文情之高旷,文致之轻松,更难备述。——清·余诚隐逸诗人——陶渊明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也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出任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后任彭泽令。因厌恶官场黑暗,弃官隐居,躬耕田园。直到晚年,仍不改初衷,最终在贫病交迫中死去。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后世称为“田园诗人之祖”“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陶渊明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弱),其二是淡,其三是远。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善用白描手法,情感真挚自然,意境优美,情致悠然冲淡。代表作有诗歌《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并序》等。[作者评价]居备勤俭,躬兼贫病。人否其忧,孑然其命。隐约就闲,迁延辞聘。非直也明,是惟道性。——南朝宋·颜延之《陶徵士诔》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南朝宋·钟嵘《诗品》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唐·李白《九日登山》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宋·苏轼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四》陶靖节诗,如展禽仕鲁,三仕三止,处之冲然,出言制行,不求甚异于俗,而动合于道,盖和而节,质而文,风雅之亚也。——明·宋濂《题张泐和陶诗》渊明在情感生活上经过极端底苦闷,达到极端底和谐肃穆。——现当代·朱光潜《陶渊明》2.探寻背景《兰亭集序》《晋书·王羲之传》说:“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王羲之与朋友们徜徉于会稽的名山秀水之间,诗酒风流,逍遥度日。其中最有名的一次聚会,便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的兰亭之会。聚会源于古代三月上巳日的“修禊(xì)”这一习俗。此次聚会名流荟萃,规模宏大,与会者多达41人。为了增加趣味,采取流觞赋诗的方法,流觞所至,即席赋诗。共成诗37首,编为《兰亭集》,王羲之当场挥毫作《兰亭集序》。两晋时期,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的现象时有发生,以致“魏晋……名士少有全者”。所以士大夫们普遍崇尚老庄之学,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则表述了不同于老庄思想的人生观。在王羲之看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对生的执着、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这就彻底否定了老庄“齐生死”的观点。《归去来兮辞(并序)》《归去来兮辞(并序)》作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其时陶渊明出任彭泽令。陶渊明二十九岁出仕,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终于在东晋义熙元年(405)十一月辞去彭泽令。这篇文章就是其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全文分“序”和“辞”两部分,序文交代了本文的写作时间和背景,叙述了作者就职的经过和辞官的原因;“辞”部分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愉快的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一、重要字音琅玡(

lánɡyá

) 癸(

ɡuǐ

)丑会稽(

kuàijī

) 修禊(

)激湍(

tuān

) 流觞(

shānɡ

)骋(

chěnɡ

)怀

悟(

)言放浪形骸(

hái

) 趣(

)舍万殊若合一契(

) 临文嗟悼(

jiēdào

)基础梳理彭殇(

shānɡ

) 靡(

)途惮(

dàn

) 欤(

)稔(

rěn

) 田园将芜(

)轻飏(

yánɡ

) 熹(

)微壶觞(

shānɡ

) 眄(

miǎn

)流憩(

) 矫(

jiǎo

)首出岫(

xiù

) 景翳(

)翳盘桓(

huán

) 西畴(

chóu

)棹(

zhào

) 窈窕(

yǎotiǎo

)壑(

) 耘耔(

)东皋(

ɡāo

) 舒啸(

xiào

)二、通假释义悟言一室之内(

“悟”同“晤”,面对)虽趣舍万殊(

“趣”同“取”,取得)三、古今异义俯察品类之盛(古义:自然界的万物。今义:种类。)或取诸怀抱(古义:心怀。今义:抱在怀里;胸前;心里存有。)尝从人事(古义:指做官。今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幼稚盈室(古义:小孩。今义:年纪小;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于是怅然慷慨(古义:感叹。今义:充满正气,情绪激昂;大方,不吝惜。)悦亲戚之情话(古义:内外亲属,父母为“亲”,与父母有关的亲属为“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四、一词多义1.极足以极视听之娱(动词,穷尽)登峰造极(名词,极点)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动词,至、到达)伏尸而哭,极哀(副词,非常,十分)2.是是日也,天朗气清(代词,这)定国是诏(名词,与“国”连用,指国家大事,大政方针)唯利是图(助词,常与“唯”搭配,使宾语提前)3.修茂林修竹(形容词,高)况修短随化(形容词,长,这里指寿命长)乃重修岳阳楼(动词,修建)修守战之具(动词,修造)4.致其致一也(名词,意态,情趣)听妇前致词(动词,表达)何意致不厚(动词,招致、招来)无从致书以观(动词,得到)5.期终期于尽(动词,至,及)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名词,读jī,一周年)君与家君期日中(动词,约定)良马期乎千里(动词,期望)6.毕群贤毕至(副词,全、都)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动词,完毕,结束)吾与汝毕力平险(副词,尽、全)7.以引以为流觞曲水(介词,把)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介词,因)家叔以余贫苦(介词,因为)引壶觞以自酌(连词,表目的,来)请息交以绝游(连词,表并列)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把)木欣欣以向荣(连词,表修饰)8.虽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连词,虽然)虽世殊事异(连词,纵使)9.之及其所之既倦(动词,求得)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代词,它,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足以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

的)不知老之将至(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求之靡途(代词,代“为长吏”

)悟已往之不谏(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悦亲戚之情话(结构助词,的)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动词,到……去,往)10.策策扶老以流憩(动词,拄着)振长策而御宇内(名词,马鞭子)蒙故业,因遗策(名词,策略,政策)退而论书策(名词,古代写字用的简牍)策勋十二转(动词,记录)11.引引壶觞以自酌(动词,举起、端起)引以为流觞曲水(动词,疏导使流)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词,牵,拉)引赵使者蔺相如(动词,延请)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动词,引用,援引)12.委曷不委心任去留(动词,随从、顺从)如土委地(动词,散落,卸落)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动词,托付)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动词,舍弃)13.怀怀良辰以孤往(动词,留恋、爱惜)则有去国怀乡(动词,怀念,想念)感君区区怀(名词,心情)汝姊在吾怀(名词,怀里)怀其璧,从径道亡(动词,怀藏)14.而觉今是而昨非(连词,表并列)门虽设而常关(连词,表转折)鸟倦飞而知还(连词,表顺承)泉涓涓而始流(连词,表修饰)五、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少长咸集(副词,全,都)夫人之相与(动词,交往)或因寄所托(介词,依,随着)不能喻之于怀(动词,明白。一说是消解、释怀的意思)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副词,乃)恨晨光之熹微(动词,怨恨)景翳翳以将入(名词,日光)善万物之得时(动词,羡慕)帝乡不可期(动词,期求)会有四方之事(副词,恰逢)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副词,不久)复驾言兮焉求(助词,无实义)感吾生之行休(副词,将要)聊乘化以归尽(副词,姑且)六、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映带左右(名词用作动词,围绕)一觞一咏(名词用作动词,喝酒)园日涉以成趣(名词作状语,每天)策扶老以流憩(名词用作动词,拄着)或棹孤舟(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乐琴书以消忧(名词用作动词,弹琴)(名词用作动词,读书)2.动词的活用引以为流觞曲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流)所以游目骋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放纵)(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开畅、舒展)3.形容词的活用少长咸集(形容词用作名词,年轻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年长的人)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形容词用作名词,盛况)死生亦大矣(形容词用作名词,大事)齐彭殇为妄作(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相等)眄庭柯以怡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倚南窗以寄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世的情怀)4.数词的活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数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七、文言句式1.判断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为”表判断)其致一也(

“也”表判断)死生亦大矣(无标识判断句)2.定语后置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宇宙之大”的正常语序为“大之宇宙”,“品类之盛”的正常语序为“盛之品类”;“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3.状语后置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正常语序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当其欣于所遇(正常语序为“当其于所遇欣”

)不能喻之于怀(正常语序为“不能于怀喻之”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正常语序为“寻程氏妹于武昌丧”

)问征夫以前路(正常语序为“以前路问征夫”

)农人告余以春及(正常语序为“农人以春及告余”

)将有事于西畴(正常语序为“将于西畴有事”

)4.省略句映带左右(

“带”后省略介词“于”

)引以为流觞曲水(

“引”和“以”后省略宾语“之”

)悟言一室之内(

“言”后省略介词“于”

)情在骏奔(句首省略主语“余”

)稚子候门(

“候”后省略介词“于”

)5.被动句遂见用于小邑(

“见”表被动)既自以心为形役(

“为”表被动)6.宾语前置句皆口腹自役(

“自役”即“役自”

)复驾言兮焉求(

“焉求”即“求焉”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胡为”即“为胡”,“何之”即“之何”

)乐夫天命复奚疑(

“奚疑”即“疑奚”

)八、文化常识1.年号:封建帝王纪年的名称。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有的。新君即位,一般要改变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可多次改元。明、清两代,新君即位改元后,不再改元,因而皇帝便可用年号称之,如“康熙”是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本文中的“永和”就是东晋穆帝的年号。2.干支纪年:干支纪年就是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搭配组合成六十个单位,称为六十甲子。一个周期为六十年,循环不已,周而复始。其缺点是易重复,不易辨识久远的具体年代。本文中的“癸丑”用的就是干支纪年法。3.暮春:阴历三月,春季的最后一个月,也称“季春”。古人按农历,把一年十二个月分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以孟、仲、季表示三个月的顺序。如“孟春”,指农历一月。4.修禊: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5.彭殇:彭,即彭祖,传说他曾活到八百岁;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6.仲秋:古代常用伯(孟)、仲、叔、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如伯夷、仲尼(孔子的字)、叔齐。后来孟、仲、季引申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分别与每一季中的三个月相配。所以,仲秋即农历八月。7.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中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8.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就是所谓仙境。9.长吏:指县丞、县尉,是县吏中职位较高的官吏。《汉书·百官公卿表》:“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积累•文化传承与理解

序《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目的、写作过程、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往往还有一些评价性的内容。不论是古代还是今天,都有“序”。有的近似论说文,如《史记》中的书、表、传的序,都是在议论中夹着感慨,总结历史教训,表达作者的见解和对人对事的态度。还有描述文人雅集的《兰亭集序》、记述高阁盛宴的《滕王阁序》、交代写作因由的《〈呐喊〉自序》等。除了为文章、著作所写的序外,还有如《送孟东野序》《送薛存义之任序》《送东阳马生序》的赠序,内容多为述交游、道惜别、致愿望,有时也谆谆教诲,以求有益于对方。辞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和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押韵的方式灵活而富于变化。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运用楚地方言,创造出来了一种新诗体,新诗体内容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楚辞以六字句为主,好用语气词“兮”(不包括在六字之内),虚词置于句腰(第四、五字)上,也可以不计在字数之内,每句三拍。例如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了西汉,在辞的影响下产生了赋这类新文体。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但二者仍有显著的区别。其相似之处在于二者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但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常用关联词语,长短句明显增多。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则重在抒情。陶渊明五次“入出”第一次“入出”:出任江州祭酒。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陶渊明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不久便“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闲居六七年。第二次“入出”:入桓玄军幕。晋安帝隆安四年(400),陶渊明投入东晋权臣桓玄幕下。隆安五年(401)冬,他借母丧辞职回家。第三次“入出”:入刘裕军幕。桓玄夺取东晋大权,篡位改国号为楚。元兴三年(404),刘裕起兵讨桓平叛。陶渊明投到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但入幕不久,面对刘裕剪除异己等行为,他倍感失望,再次辞职隐居。第四次“入出”:出仕任刘敬宣参军。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入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下任建威参军。三月,刘敬宣辞官,他亦去职。第五次“入出”:任彭泽县令。同年(405)秋,叔父陶夔介绍他任彭泽县令,陶渊明到任八十余天,碰到浔阳郡派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即日解印绶去职。中国的隐士文化隐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独特而又重要的一部分,其文化主体是隐士。隐士是怎样的人物呢?《庄子·缮性》说:“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藏匿)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同‘智’)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大意是说,古人所谓的隐士,并不是自己要有意识地躲起来不让别人找到,也不是有意识地不发表言论,更不是有意识地隐藏自己的智慧与才能,而是因为世道不顺,为了保全自身,他们只好选择了隐居的生活方式。若到了有道之世,他们自然会出来大显身手。这与孔子所说的“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并无二致。中国的士人,当他们处于顺境、治世时,就出来做官,积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抱负,这时他们就是“显士”;若处于逆境、乱世时,为了自保,他们就隐居避世,成为“隐士”。因此,隐居是古人保全自身的一种方式。春天的雅称古代将夏历的正月、二月、三月称为春。一年之计在于春。在古代春天还有各种各样的雅称,这些雅称从不同角度生动地传达了人们对于春天的感受、憧憬和希望,记载了春天的文化意义。1.三春:古时以夏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诗人孟郊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句。2.九春:春季三个月共九十天,十天一春,故称“九春”。阮籍《咏怀》云:“悦怿若九春,磬折似秋霜。”3.青阳:春天阳光温和明媚,因此春又有“青阳”之美称。陈子昂有“白日每不归,青阳时暮矣”的诗句。4.艳阳:春天风和日丽,阳光灿烂,故又称“艳阳”。杜甫有诗云:“竞将明媚色,偷眼艳阳天。”5.芳春:春天天气渐暖,百草萌发,万木滋长,奇花异草斗芳菲,于是春有了“芳春”的雅号。陈子昂有“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的诗句。6.天端:因为“春为四时之始”,春天被前人称作“天端”,意思是一年天时的初步。《公羊传·隐公元年》:“春者何?岁之始也。”徐彦疏:“天端,即春也。”在民间,人们根据节气、农事等分别将正月称为孟春、早春、首春、初春、上春、首阳、元阳、春王、正阳;二月称为仲春、酣春、大壮、中和、仲阳、阳中;三月称为季春、暮春、杪春、春杪、晚春、末春等。此外,春天还有“苍灵”“淑节”“昭节”“韵节”“阳节”等诸多雅称。表达归隐的意象1.式微《诗经·邶风》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式:语助词。微:(日光)衰微,即天黑。大意是“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句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式微”一词逐渐衍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归隐”意象,如王维《渭川田家》:“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孟浩然的“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等。2.采薇:坚持节操式的归隐《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后来“采薇”喻隐居不做官。如王绩《野望》:“相顾不相识,长歌怀采薇。”也表现坚守节操,如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3.桃源“桃源”一词出于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后人就多以“桃源”指避世隐居之处。如李白《古风》中的“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自然“桃源”的作者陶潜以及他的诗句中相关的事物也成了隐逸之意象。如高适《封丘作》:“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探究•思维发展与提升结构图示《兰亭集序》

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记叙了兰亭集会,作者通过富有诗情画意的描写,充分表现了生之欢乐。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引发出对忧乐生死的感慨与思考,阐明了“死生亦大”的观点。主旨归纳《归去来兮辞(并序)》

本文叙述了作者弃官归田时一路上的心情,以及回家后的生活情趣和感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对劳动的歌颂,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体现了作者对当时政治,尤其是官场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作者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从中也流露出作者“乐天安命”和“委心乘化”的避世思想。《兰亭集序》1.第二段最后一句写到兰亭集会“信可乐也”,文中都写出了哪些“乐”?提示:①名士相聚之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②环境优美之乐: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③气候宜人之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④相聚狂欢之乐: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任务探究2.从“临文嗟悼”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提示:作者认为死就是死,生就是生,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的意味。作者在对庄子哲学虚无主义生死观的批判中,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眷恋和对生命的热爱。3.如何理解这篇序言行文的巧妙?提示:作者要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人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4.对待生死,有人认为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流露出的是消极的态度,有人则认为是积极的态度,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阐明理由。提示:观点一:消极说作者在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后转入主题,乐极而发人生之痛与非,虽然否定了老庄哲学“一死生”“齐彭殇”的生死观,但是作者最终也不免陷入对岁月之短暂、情事之变迁、生死之无常的思索和悲痛之中,显得有些消极。他悲痛于“老之将至”“情随事迁”和“死生亦大”。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盛宴如此美好,但这景象转瞬即逝,美好怎能永留人间?所以此时越高兴,日后就越觉凄凉。“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在王羲之生活的时代,人们崇尚玄学,认同“一死生”“齐彭殇”,将生和死等同起来,认为长寿和短命是一样的。王羲之虽然否定了这种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生死观——“死生亦大”“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但他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因想长寿而服食丹药,致使晚年体弱多病,未及花甲就撒手人寰。观点二:积极说王羲之在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生命短暂的哀叹中,懂得了人生要有忧患意识,认为人生在世要扬长避短,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无限的价值。可以这样说,王羲之对流逝的岁月的哀叹,正是他对人生充满执着的反映,可谓“消极其表,执着其里”。他留下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书法艺术宝藏就是这种生命意识的最好见证。王羲之生命意识的具体表现,正如阮忠勇在《论王羲之的生命意识》中所言:“痴迷道教,以增加生命的长度;以契阔谈宴、诗酒风流等行为,增加生命的密度;希冀建功立业、人格独立、精神不朽,以增加生命的亮度。”王羲之写作此文也可以看成对生命价值的一种探索和追寻,他希望能为后世留下一点自己的东西,能让后人“有感于斯文”。5.有人认为王羲之的这篇序是为了批评魏晋名士的虚无思想而作,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请探究作答。提示:观点:东汉末年,社会陷入战乱之中,南北分裂,生灵涂炭,老庄人生无常、企求解脱的学说走进人们的心灵之中。感叹人生无常是汉魏以来文学的主旋律。这种时代情绪又因了魏晋文化的主体士族的崛起形成特定的思想体系。当时,对人生苦难的解脱,对逍遥境界的寻求,成了魏晋以来人生哲学的重大课题。因而大部分文人雅士崇尚佛老,谈玄之风盛行,务虚不务实,主张消极无为。有的人逃离社会,寄情山水,呼啸山野;有的人执着生死,沉迷于炼丹服药,希求虚幻的长生;有的人悲观绝望,终日饮酒仙游,醉生梦死。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社会流行此种生命意识和人生态度,凡此种人及其行为,常被称为有名士风度。可见当时社会的整体意识是消极的。王羲之在这篇《兰亭集序》里,显然对这种风气进行了委婉的批评,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明确生老病死是造化使然,并非人所能左右;二是从积极向上的态度出发,否定了“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思想。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能发出这样的声音,确实具有警世作用。从这一点讲,将此文看作为批评魏晋名士的虚无思想而作,亦未尝不可。6.探究本文写作特色。提示:意自高远,气自清贵①立意高远,风流蕴藉。作者善于以小见大,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兰亭的生死之思中,彰显的是魏晋风流。遇修禊民俗、集群贤少长、乐曲水流觞、畅诗酒雅怀、赏宇宙万物,这是魏晋风流的儒雅风度、诗意人生的外在呈现。在这些活动中,作者珍视完美的人格,追求自然天真的人格状态,热爱自然并且在自然中培养高雅的人生情趣,这是魏晋风度的唯美追求。思死生之大,悲古今情同,显示了作者轻世俗的得失和人为的礼仪,重生命的体验与生命的质量。这是魏晋风流中对内在生命意义的追索。这种乐痛悲慨、率真性情、追问生命的生活态度,是魏晋风流旷远的内涵。②文笔洗练,自然有致。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盛行。《兰亭集序》别开生面,它的语言或骈或散,骈则整齐优美,散则错落有致,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且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短短十六个字就写出了兰亭周围山水之清幽。这种朴素自然的风格与内容构成了和谐的统一,所以后人评价这篇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③景、情、理妙合。本文共324字,在短短的篇幅中写尽了集会的情景之乐、人的死生之思、历史的循环之痛。从生命中的极致之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皆备,转入“兴怀”之痛——快乐转头空、生命有时尽、死生是大事,再转入古今相同之悲——死生不可一、古今皆感慨,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文章由景入情入理,一气呵成,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归去来兮辞并序》1.作者在序文中对他辞官归隐的原因作了交代,其归隐的原因是什么?提示:诗人在序文中提到辞官归隐的原因有四点: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二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三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四是“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奔“程氏妹丧”显然只是表层原因,结合全文看,另外三点才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的根本原因。在迫于生计步入仕途后,陶渊明发现出仕不能实现自己的志愿,折腰事人、同流合污又违背了自己的本性,这种违背本性导致的心力交瘁远比忍冻受饿更让人难以忍受;仕于当时污浊的官场使他感到“深愧平生之志”;而自己“质性自然”又不想强迫自己做不愿做的事,就只能选择归隐躬耕之路,于是借着“程氏妹丧”之机,弃官归田。2.温馨的家庭是陶渊明归隐的保证,而一个美满的家庭少不了女主人的支撑,你能从陶渊明的描写中隐见他妻子的身影吗?提示:“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由此可见,家人为了迎接陶渊明归来举行了一个小小的欢迎仪式,从这番“隆重”欢迎的安排中,我们隐然可见陶渊明妻子的形象。她既是一个理家抚幼、能干贤淑的人,又是一个善解人意、温柔多情的人。不论陶渊明的辞官归家会给她带来什么,她都没有半句怨言,经过一番忙碌,给丈夫准备好了酒,并且斟好了满满的一杯,只为给丈夫接风洗尘。孩子们欢呼雀跃的时候,她默默地站在背后,面带微笑,看着他们。她理解丈夫的心理,看见他眉头舒展,她自己心里便也感到快慰了。3.请分析一下,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弃官归隐之乐?提示:①家园之乐:第2段写“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家人等候迎接作者的归来,而后举家欢庆,其乐融融。②田园之乐:随后作者将笔锋从写居室转到了写庭园,甚至到高处、远处等目光所及之处,精心选取了日涉园、策杖流憩、出岫之云、知还之鸟、抚孤松等几个画面,再加上前面的引觞自酌、倚窗寄傲等生活场景,创造出一个安乐闲适的意境。表面写景,实则抒怀,表现出隐逸生活的无尽乐趣及作者的孤傲坚贞之志。③交往之乐:“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在这里,作者可以与亲戚们说说心里话,可以弹琴读书消除忧愁,更令他开心的是一帮农民兄弟邀他到田里看看春天的农事。宁静美丽的乡村,朴实无华的乡民,这一切怎不让作者产生“植杖而耘耔”的愿望呢?④出游之乐:作者在农事闲暇之余乘兴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可以“窈窕以寻壑”,也可以“崎岖而经丘”,出游途中所见之景,作者都娓娓道来。春意盎然,诗意盎然,趣意也盎然。作者触景抒怀,流露出及时行乐之意。同时,万物的生机勃勃和欣欣向荣也让他感叹人生的短暂和倏忽即逝。但总的感情基调仍是明快愉悦和乐观的。4.《归去来兮辞(并序)》写到了回家后的种种景物和场景,这些描写是实写(眼前之景)还是虚写(想象之景)?结合“序”文内容和写作背景加以分析。提示:应当为虚写,为作者想象之景。“序”中说,“辞”作于“乙巳岁十一月”,而十一月正值仲冬,作者离职归田的彭泽,位于江西湖口东,是不可能有“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等景象的。“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耔”等场景、人事,作者明确说明是“春及”之时的事,与作者写作该文的时间不符。由此看来,作者所写回家后的景象,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文章以这种充满轻快、愉悦、欣喜情调的景象描写,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离开官场、回归田园的渴望和急切之情。5.探究本文写作特色。提示:天然真色之美的辞赋①结构安排严谨周密。从“辞”的整体结构来看,线索清晰,脉络分明,思想内容的层次不断递进,文字前呼后应形成整体。清代余诚在谈到本文的结构时说:“开首以田园句挈全篇要领,而下面尽本此书写,是顺提文法。结处以乐天句作全篇结穴。而上面尽照此发挥,是倒装文法。然其笔力高超,故无痕迹可寻。”(《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七)从具体的句法来看,全文常以四句为一小节,小节与小节之间或有承上启下之意,或两两相对,互相呼应,既有一气呵成之势,又有回环往复之姿。首尾贯通,浑然天成。②以画面的描绘和组接来传达感情,较少直接抒情,人物的活动和景物构成一幅幅画面,画面中的人物是远离世俗的,是安乐闲适的。这样,作者创造的意境就更加透彻地阐明了自己的生活理想,更加深入地感染了读者。这些画面中有些是具有象征性、暗示性的,除了前面提到的“松菊犹存”“有酒盈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等,其实“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这样的句子,也是作者人生历程的象征。还有一些画面融入了典故,比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楚狂接舆)、“三径就荒”(蒋诩隐居)、“审容膝之易安”(《韩诗外传》载北郭先生辞楚王之聘)、“或植杖而耘耔”(荷篠丈人)等。这些典故都与世外高人、隐居高士、远离尘世、不接世务相关,很好地传达了作品的主题。③语言流畅清新,音节铿锵,自然成韵。多双声词,叠韵词,骈句和散句的结合非常自然。文中所用词语并不华丽,却能贴切传神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营造诗一般的意境,“其妙处乃在无一语非真境,而语却无一字不琢炼”(孙月峰评、闵齐华注《文选》卷十三)。试结合文章内容,比较分析《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两文在思想观点等方面的异同。(1)相同点:①《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并序)》都体现了在“人的觉醒”和“山水的发现”的魏晋时代,文士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王羲之和陶渊明都在人生苦短、终必有尽的现实面前有着心灵的悸动和思想的波澜,都在自然中感受到生命的气息和衷心的欢愉。整合探究②从人生经历和个人思想来看,他们也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曾关注现实,都曾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王羲之对天下大势、军务民政的认识,陶渊明说自己少时“猛志逸四海”(《杂诗八首》其五),想要“抚剑独行游”(《拟古九首》其八)都体现了这一点。但他们也从少年时就深受老庄崇尚自然的思想影响,王羲之一见会稽山水就想永居那里,陶渊明则“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五首》其一)。而十分巧合的是,他们都经历了从“出仕”到“辞官”的过程,最后都在自然田园中“归尽”。(2)不同点:①就作为人生关键的“辞官”而言,王羲之主要是因为官途上的人事矛盾,甚至有“羲之耻为之(王述)下,遣使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晋书·王羲之传》)之事,被动性较强;陶渊明共三次辞官,前两次的原因分别是“不堪吏职”(萧统《陶渊明传》)和“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都是主动辞官,根本原因都在于天性与官场生活相违。可见两人虽都有超尘之想,但超脱程度有所不同。②就对生死的思考而言,王羲之感叹欢乐的易逝、人生的短暂,对此感到痛苦,想要超越生死而又认识到把生死、寿夭等同起来是一种虚妄。陶渊明则不然,对他来说,尽管“寓形宇内复几时”,但重要的是怎样选择和利用好这短暂的人生。至于死亡,只是“乘化以归尽”,“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拟挽歌辞》),他把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因此也就没有了要汲汲于突破生死的焦虑,减少了对死亡的沉痛之感。③两篇文章中自然观的差异。参加雅集的人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间游目骋怀,感到愉悦,在这里,自然是人的审美对象,虽然能带来欢乐,但欢乐很快也会逝去。陶渊明则将自然作为自己精神的家园,把自己的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对他来说,自然令他愉悦,但这种愉悦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审美愉悦,而是一种在自然中反观自我,荡涤心胸,感受到“与天地参”的生命的微笑。附:【译注•古今对译】延伸•审美鉴赏与创造如何看待生与死?王羲之在本文给我们做了一个深刻的回答。在他看来,对生的执着、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是客观存在的,人的生命到了尽头都是要死的。他感到人世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为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要珍惜时光,眷念生活,追求真实,表现了一种积极的、高旷的宇宙情怀,充满了哲理思辨,从而彻底地否定了老庄的齐生死的观点,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文笔洗练,文风纯正,发人深省,令人回味。素材提炼素材点金青年英雄献身谱

秋瑾,25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28岁时准备组织反清武装起义,后被捕,在绍兴古轩亭口壮烈牺牲。

夏明翰,20岁参加革命,后被捕,狱中题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28岁他在武汉英勇就义。

向警予,2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党的第一位女中央委员,33岁时在汉口被捕,牺牲前在刑场上进行最后一次讲演,敌人用手卡她的脖子,用皮带抽她的双颊,用东西塞她的嘴。向警予奋力挣脱,高呼口号,英勇就义。

课外链接赵一曼,抗日女英雄,18岁参加革命,30岁为掩护同志受伤被俘,她宁死不屈,英勇就义。

罗盛教,在朝鲜战场上,为救一名落水儿童献出年轻的生命,时年21岁。

董存瑞,19岁时,舍身炸碉堡。

黄继光,22岁时,用身体堵住敌人碉堡的枪眼,壮烈牺牲。

邱少云,在朝鲜战场上,为了潜伏的目标不被暴露,他忍着火烧的剧痛,像一块巨石那样一直卧在那里,直至牺牲。时年21岁。你对生和死有着怎样的看法,结合上面的素材,写一段文字,500字左右。示例:世人总是要面对死亡的,任何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不可抗拒,因而个体生命在它面前是如此渺小而脆弱。因此,谁都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林语堂说“能见到死亡的人也能见到人类喜剧的意识,于是他很迅速地变成诗人了”。王羲之和陶渊明都是这样的诗人。精彩运用他们深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个“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唯望“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一个“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忘生死,轻成败,是基于对生命本质和人生真谛的感悟。因而他们对有限的生命更是倍加珍惜。在平平淡淡从从容容中书写出生命价值的箴言。

少年听雨悟陶潜很小的时候不喜欢陶渊明,每逢读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时候,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个很滑稽的画面。那个画面里是一个驼背的老人,他曾在某个山坡上种了一丘的豆苗,可是六月草儿疯长,吃了他的庄稼。所以纵使他早出晚归,锄地也还算勤奋,村民看见他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地讥讽。在我幼小的认知里,陶渊明是一个连地都种不好的人,一个糟老头子,穷得叮当响,就像某些村庄里那些老单身汉一样。美文赏读再后来读到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逐渐在他的诗句里发现这是一个挺有情调的人,所以曾经刻画在我的想象空间里的那个糟老头子被一个挺有气质白衣飘飘的中年人代替了。但是我还不曾读懂他诗歌中的味道,觉得他写的东西都很平淡,就像我们经历的很多个千篇一律柴米油盐的乏味生活一样。我觉得我对陶渊明有点感觉是在最近的时候,我在他的诗歌里找到了很多平实但是深入在很多人骨子中的真理。陶渊明的诗歌是适合那些有点经历的人来读的,这样的话说出来会让人生厌,觉得我在故弄玄虚。仿佛很多年前我和外婆一起坐在中秋的瓜架下,看着一轮圆月在缥缈的浮云里穿梭。外婆总是碎碎念地跟我讲很多人生的道理,而我并不真正明白外婆的用意,总是打破砂锅问到底——追问外婆为什么。后来外婆被我问住了,于是她摸着我的头说,外婆告诉你的这些道理等你长大你就明白了。我讨厌外婆那种讳莫如深的语气,感觉她有点看不起我。但是长大后我逐渐地领悟外婆讲过的那些道理,也逐渐明白人生的经历才是一笔重要的财富。就像我到了二十岁就渐渐有些理解陶渊明的诗了。

我觉得20岁对一个男孩来说绝对是一个重要的节点。20岁之前我们总是无忧无虑的,父母总是为我们撑起一片晴空;20岁之前我们还是一个孩子,做错的很多事情都会被人原谅。但是从20岁之后一切都开始不同了,一个男孩需要考虑很多现实的问题。20岁之前我的理想是天马行空的,所谓诗和远方,幻想自己有一天功成名就、衣冠楚楚。但是20岁的时候我突然就想明白了一件事,其实像我们这样的人,可能终其一生的努力,也不会在历史的进程里留下什么痕迹。我们中的大多数可能都是普通人,毕业之后走进大山中的某所小学,或者留在某个县城里。然后找一个你爱也爱你的人,就是平平淡淡的一生。顶多在乏味的生活之余创造一些温暖,或者一些惊喜,在没有天灾人祸的日子里也过得快快乐乐、幸幸福福。我曾经发过这样一条说说,我说:如果有一天我买房了,我一定会买在小城的市中心,透过玻璃窗可以看到步行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人们在大红伞下吃那种很辣很辣的酸辣面。然后有很多人在评论区给我评论,他们说一个男孩怎么突然就生了一种小女人式的思想。我没有回复他们,因为我不知道该如何回复,其实我也是青春热血的,也有梦想要走进一个很大很大的城市,然后建功立业,坐在有着落地窗的写字楼里,透过写字楼的窗户,可以看见黄浦江的浪花拍打着江岸。但是只有轰轰烈烈的人生才是幸福的吗?曾经我也这样以为。但是20岁之后我突然就想明白了一些事,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也都有自己的幸福。所以当我在20岁的时候读到陶渊明的“人生归有道,衣食故其端”的时候,才发现陶渊明真的不是一个仙风道骨的人,他的身上是有烟火气的啊。20岁的时候突然那么想要独立,想要不靠父母而养活自己,也想要扛起那些我们应该扛起的责任。这就是“人生归有道,衣食故其端”啊,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养不活,那还谈什么理想,谈什么诗和远方。

一直很喜欢读词,最喜欢的还是那首蒋捷的《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我青年时代读到的陶渊明不是我幼年时代读过的,也许我未来读到的陶渊明又不同于我现在读到的。但是我20岁时读到的陶渊明,他是柴米油盐的陶渊明,他是一个满身烟火气、满生清贫的农民。他带着自己的满腔傲气和一身傲骨,经历着生活的酸甜苦辣、五味杂陈,在宏大的生活的泥潭里卑微而又平凡地挣扎着寻找自己的幸福。【点评】淡淡的香,绵延了千年;浓浓的情,渲染了整个历史的天空。一朵迟开的花,绽放出一段不了的菊花情缘。一个灿烂的肆意潇洒的笑脸,为曾经争奇斗艳的百花夺魁赛做个干练的总结。该谁夺魁,嘉宾微笑不语,留个悬念让历史揭秘。陶君啊,采菊做茶,酿菊为酒,丝丝花瓣在风中翩翩起舞,遍地的洒脱分明幻作张张懂风通情的瑶琴,眩然奏起心旌摇荡的菊之歌,响彻历史的天空。好一首千古绝唱!醉眼迷离中,品诗读文;恬心淡雅时,饮酒赏菊。“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箪瓢屡空,晏如也。”陶瓮,菊花伴你,南山懂你,于静谧中写意人生绝配。“大济苍生”的梦寄存在桃花源,留待渔人去摇醒沉睡的世界。“草盛豆苗稀”,给自己的贫困找个出口,让枯死的心暂缓灭亡。历史,需要你未尽的诗行!学习名词的活用《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并序)》都有一些名词活用的语法现象。在高考全国卷中,一般不单独命题,而是与翻译题融合起来考查,而在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卷中,有时会单独命题考查。学以致用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事文墨久矣

事:从事B.病目眚

病:疲惫C.詈不佳

詈:责骂D.令五县会鞫之

鞫:审讯【解析】B项中的“病”本指不健康的现象。从语境看是眼睛害病,名词活用为动词,“病”应译为“生病,患病”。典例剖析B

①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规律:A.名词后带了补语,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如“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句中“舍”后带的介词结构“于其址”充当补语,这里的“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筑舍定居”。技法归纳B.几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构成并列或偏正关系,其中一个名词常活用为动词。如“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句中“籍”与后面的名词“吏民”组成动宾关系,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登记造册”。C.名词前如有结构助词“所”,则一起组成“所”字结构,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句中“罾”本来是名词,意思是“鱼网”,与“所”一起组成“所”字结构,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用网捕”。D.名词若用在“之、其、尔、汝、我”等代词前面,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如“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句中名词“名”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命名”。E.名词用在“欲”“敢”“未”等能愿动词或副词之后,则该名词可能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刃”用在“欲”之后,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杀”。②名词用作状语A.普通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a.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卒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廷”用作状语,意思是“在朝堂上”。b.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句中“箕畚”本是名词“竹筐”,这里用作状语,意思是“用箕畚(装土石)”。c.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句中“翼”用作状语,意思是“像翅膀一样”。d.表示行为的方式或态度。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句中“兄”用作状语,意思是“像对待兄长的礼节一样”。B.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主要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频率、趋势等。如“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句中“朝”“夕”用作状语,表示动作“济”“设版”的时间,意思是“在早晨”“到了傍晚”。再如“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捕蛇者说》),句中“岁”用作状语,表示“赋(征收)”的频率,意思是“每年”。再如“则刘病日笃”(《陈情表》),句中“日”用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势,意思是“一天天地”。C.方位名词用作状语文言文中,方位名词也可以直接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赤壁赋》),句中“西”“东”用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向,意思是“向西”“向东”。③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既东封郑”(《烛之武退秦师》),句中“封”,本义为名词“边疆”,在这里用作使动词,意思是“使……成为边疆”。④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词,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