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毕业论文例文_第1页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例文_第2页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例文_第3页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例文_第4页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例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技术探讨姓名:学号:分校:指导教师:河南广播电视大学二○一○年十一月十八日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任务书专业班级:学生姓名:一、题目: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技术探讨二、起止日期年9月10日至年11月18日三、重要任务与规定(一)重要任务1.简要简介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技术的目的、原理及常用设备。2.重点论述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及重要检测措施。3.详细论述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成果分析,并提出对不合格问题处理措施。4.简要总结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技术的进步及局限性。(二)基本规定1.熟悉有关规范,具有调查研究、搜集资料能力;一定的论证能力;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并注意深入培养应用计算机的能力。2.应在教师指导下准时独立完毕所规定的内容和工作量。3.毕业论文应力争研究计划和方案合理、论点对的、论据可靠、层次清晰、文理通顺、排版规范、装订整洁。毕业论文一般规定5000至10000字为宜,应包括摘要、目录、正文、参照文献。4.毕业论文文本按规范化规定装订。摘要建国以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中钢筋混凝土构造就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钢筋是混凝土构造中的重要构成部分,钢筋在混凝土构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钢筋保护层厚度又是关系到构造的承载力、耐久性、防火等的重要保证。钢筋保护层厚度质量检测是对重要项目的验证性。钢筋混凝土构造中的钢筋保护层,一般是指包裹在构造构件受力筋外面具有一定厚度的混凝土层。保护层的厚度,是指从受力主筋的外边缘到构件混凝土外边缘的距离,也就是受力主筋外皮到构件表面的尺寸。钢筋保护层的厚度及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钢筋混凝土的承载能力,进而影响工程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对构造实体检查项目,混凝土和钢筋各一项。由于钢筋是工厂化产品,均质性很好,在原材料阶段进行过的试验检查已经有足够的代表性,再从构造中取样检查的必要性不大。并且这种取样要剔凿混凝土,在构造中截取钢筋试样,然后补强,不仅操作太麻烦,并且伤害构造,因此不可行。不过,混凝土构造中钢筋的位置很大程度上与施工质量有关,而其又对构件(尤其是受弯构件)的构造性能导致重大的影响。我国现浇混凝土构造施工时钢筋移位是常见的通病,由此而此起的质量缺陷不少,甚至发生安全事故。因此《规范》规定控制“钢筋移位”作为实体检测的项目本文针对实际检测工作中常常碰到的多种构造实体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怎样实行检测及出现的检测不合格问题,结合不一样状况提出提议和详细处理措施。强调加大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力度,能促使参建房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并通过其在施工过程的“事前控制”及“过程控制”,提高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质量,增强构件的耐久性。关键词: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钢筋;保护层;检测;构造探测雷达;电磁感应目录第1章检测原理和设备………1第2章箍筋的保护层问题…………1第3章现浇板负弯矩筋检测的必要性…………2第4章对保护层厚度不不小于某一数值时的检测……2第5章主体分次验收时的保护层厚度…………2第6章检测检测成果的评估………3第7章超过1.5倍容许偏差时的评估…………3第8章对检测不合格问题的处理…………………58.1不合格现象的分析……………58.2不合格状况的处理提议……………………6第9章基于电磁感应原理检测的精度问题………7第10章结语………………………7参照文献…………8道谢…………8,国标《混凝土构造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正式颁布实行,规范中把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作为强制验收检测的内容之一,缺乏该项检测汇报的工程不能进行验收。因此,对于新建构造验收检测、既有建筑质量检测、构造评估检测等不一样检测目的,笔者就构造实体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检测工作中碰到的某些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在此提出自己的某些观点。第1章检测原理和设备在国内市场,常见的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仪器重要有三种,即国产钢筋检测仪、进口钢筋检测仪和构造探测雷达。三种仪器均是运用电磁感应法原理进行钢筋检测,即运用信号发射装置产生一定频率的交变电磁场,激发混凝土内钢筋产生感生电流;钢筋内的感生电流又激发出二次交变电磁场,被接受装置接受和识别,根据接受到的二次交变电磁场的强弱,确定钢筋的位置、深度和钢筋直径。箍筋的保护层问题对于梁柱中箍筋的保护层,现行《混凝土构造设计规范》规定不不不小于15mm。但在实际施工中,人们对箍筋的保护层厚度及重要性重视不够,常常发现或抽检到现浇混凝土构件的箍筋保护层厚度局限性,甚至在主体验收前就已出现锈蚀(迹);有的可从构件下部的锈迹处隐约见到箍筋位置。出现箍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局限性,首先也许是由于该构件没有垫设保护层或垫设数量过少,同步导致主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也局限性;另首先,也也许是绑扎不牢固,垫设措施不妥,使箍筋分离,箍筋“下移”、“套空”而引起,但主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有也许是合格的。箍筋保护层厚度局限性甚至提前锈蚀,其锈胀将会使保护层混凝土过早产生裂缝、脱落,继而影响到主筋及构件的耐久性。检测中抽测到这样的构件,尤其是箍筋已经有锈蚀(迹)的,应直接对该构件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判为不合格。梁构件存在以上问题时,则底部需测的主筋保护层厚度应所有判为不合格并记录。这对提高箍筋保护层质量,保证构件的耐久性大有益处。现浇板负弯矩筋检测的必要性在某些工程中,现浇板构件负弯矩钢筋质量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诸多现浇板裂缝与负弯矩筋绑扎不到位及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踩踏变形有很大关系。因此在检测板底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同步,也应按照一定比例对负弯矩筋的保护层厚度进行检测,增进负弯矩筋“质量”的提高。如某工程,根据构件总数及规范抽检数量规定,计划抽取10块有代表性的现浇板进行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则应考虑在这10块板中再抽取一定数量的板同步进行板端负弯矩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根据检测成果即可大体判断负弯矩筋位置与否对的。对保护层厚度不不小于某一数值时的检测当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低于一定数值时,检测仪器便不显示实际值。如使用某种仪器检测,当实际钢筋保护层厚度不不小于6mm时,仪器便显示“<6”,而不是真实数值,但记录规定是真实数值,而不能为“<6”。对于这种状况,检测者不应放弃对该构件的检测而另选构件,应运用原则垫板加在仪器探头与构件间进行检测,测得数值减去垫板厚度即为实际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垫板应使用无磁性木板或有机玻璃等材质制作,厚度一致,应预先制备好寄存仪器箱内,以便在碰到上述状况时使用。主体分次验收时的保护层厚度检测对于某些多、高层建筑,其主体分部工程也许要分两次或两次以上验收,以利于与装饰装修工程交叉进行。对此类状况,其构造实体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测有两种方式:1)仍按单位工程抽样计划进行检测,抽样比例分摊。如:一栋10层楼的房屋,主体分两次验收,每次验收5层,则前5层验收前检测构件总数的1%,后5层结束时再抽检1%(两次抽检数量总计到达构件总数的2%),主体结束时,对两次抽检数量相加并计算最终合格率即为该单位工程的合格率。2)每次验收部分,按照规范抽查构件总数2%且不少于5个构件,并对成果进行分次评估。根据评估成果,如合格,则正常进行下一步主体验收工作,否则作对应处理。最终一次检测完后,对各次检测评估成果计算平均值,作为该单位工程最终的检测成果。对上述两种检测方式进行比较,前者的缺陷是若最终(主体结束)总评估成果不合格,但前5层主体有也许已经隐蔽,使存在的问题无法处理;后者的缺陷是曾加了检测的数量,但在每次验收前能根据该次检测成果,尤其是对不合格的问题及时作出处理。因此,笔者认为后者较合适于主体工程分次验收监测。检测成果的评估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属于计数抽样检测,合格性鉴定是计算有多少个点合格、多少个点不合格,从而鉴定单位工程与否合格的一种检测措施。对于单点与否合格,《混凝土构造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和《混凝土构造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DBJ01-82-)等原则鉴定基本相似,即梁、柱类构件容许偏差+10mm、-7mm;对墙、板类构件容许偏差+8mm、-5mm;且不合格点的最大偏差不得超过容许偏差的1.5倍。对于单位工程的合格性鉴定也基本相似,即所有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查的合格率占90%以上时,检查成果为合格;合格点率在80%-90%之间时,加倍抽样检测,两次抽样合格点率在90%以上时,工程合格。否则,检测成果为不合格。超过1.5倍容许偏差时的评估在有些文中,作者曾提出“在实际检测中,假如出现一点1.5倍容许偏差,但总评合格率不小于90%,是直接判为不合格还是再进行二次抽样检查”的问题进行讨论,现提出如下提议:假如1.5倍容许偏差点不超过(不合格点)一定比例,则只视为“一般性超过容许偏差值”(超过规范中规定容许偏差值),即把“超过1.5倍容许偏差值”的数量控制在一定比例范围内。超过该范围,虽然总评合格率不小于90%亦应视为不合格,而不是规范中笼统规定的1.5倍的定义,这样将愈加易于操作。对检测成果进行记录评估时去掉一种最大及最小值。以上两点提议,笔者认为对现浇板类有持续多根配筋的构件是合用的,但对于现浇板类尤其是悬挑梁等配筋相对较少的重要构件(构件中出现一点超过1.5倍容许偏差也许会对构造受力产生重大影响),在目前阶段应仍然按照规范规定严格控制。以上认识的根据:检测中出现的超1.5倍偏差带有一定的偶尔性。检测者在检测时没有避开构件节点处或者钢筋焊接点处等不利检测位置。构件中一点(一根钢筋)出现超1.5倍偏差,其相邻钢筋未必都会出现。对于现浇板类有持续多根配筋的构件,虽然一种构件中出现一点超过1.5倍容许偏差现象,对整体构件的受力也不会产生太大的不利影响。提议:将超过1.5倍容许偏差点数控制在总不合格点的10%之内,即10个不合格点最多容许出现一种超1.5倍容许偏差点,且同一构件不得出现两(个)次。对检测不合格问题的处理8.1不合格现象的分析在有的文章中曾有提出对保护层厚度检测不合格的处理问题。对参与评优的工程,按照《工程质量评价原则》,保护层检测不合格甚至达不到二档及以上原则,则该工程不得参与评优,这也是对施工方的一种惩罚。保护层局限性将会影响构件的耐久性,因此工程不管与否参与评优,其不合格问题均不能轻易放过,应列入到质量问题的处理程序中来,而不是检测完了事。究竟怎样处理,目前还没有统一作法。在工程中有因混凝土强度局限性导致的工程加固甚至返工的状况,但因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合格而加固或返工的例子还不多。在近几年的该项监督检测工作中,对抽取的现浇板构件也同步做了板厚的测量。结合板厚的检测,其保护层厚度不合格有如下几种状况:板厚符合规定、保护层厚度偏薄。阐明保护层垫置不到位或漏垫。板厚符合规定、保护层厚度偏厚。阐明受力筋上移,首先过厚的保护层易引起构件底部混凝土的开裂;另首先钢筋上移会减少截面的有效高度,影响构件的承载能力。板厚超过设计规定、保护层厚度同步也偏厚。如设计板厚100mm,而实际施工到达120mm,同步该板钢筋的保护层也超过容许偏差值(正偏差)。对此类问题,首先要看该工程中存在此类问题的构件与否带有普遍性;另首先,应交由设计方进行验算处理。板厚局限性同步保护层厚度偏薄或偏厚,这也许先要处理板厚局限性的问题,然后是处理保护层厚度局限性的问题。因现浇板厚一般多在100mm左右,属薄壁构件,其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合格尤其是过厚,大多会使板的有效截面(高度)减少,导致板承载力减少。因此对现浇板构件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合格问题的处理应与实测板厚相结合。8.2不合格状况的处理提议对保护层厚度局限性的问题,某些施工方认为构件最终进行砂浆抹灰后会得到弥补,即进行了抹灰就等于进行了处理。这是一种不对的的认识。其一、一般抹灰砂浆强度远达不到保护层混凝土的强度;其二、抹灰层不会像混凝土保护层那样与钢筋共同受力;其三、抹灰层易开裂、空鼓,与混凝土构件的粘结牢固性会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因此,抹灰层不能简朴地等同于保护层。构造实体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局限性的几种处理方式:对保护层厚度局限性的构件,进行构件表面抹灰处理,但不是以上所说的简朴抹灰,而应当有特殊的抹灰处理方案。首先构件表面应进行打磨处理,即处理面应是粗糙面以便于粘接;另一方面应提高砂浆强度且不易开裂(必要时在砂浆中增长抗裂材料),同步也可在构建底部敷设钢丝网片以曾强抗裂性。这是目前采用较多的处理方式。考虑到与(保护层局限性)构件的粘接性能或不便于抹灰处理的,采用高压设备对构件表面多遍喷射高强度砂浆或细石混凝土等材料。对保护层厚度局限性的构件,当设计吊顶隐蔽时,一般不采用抹灰处理,但能否考虑在构件表面涂刷一层防水涂膜或粘贴其他防水、防火材料以对保护层局限性面进行封闭,减少与空气接触以延长混凝土的碳化时间,增长构件耐久性。这是笔者的初步设想。保护层厚度达不到质量验收规范规定的合格率时,对于偏薄的,一般会想到按照上述或其他措施处理进行弥补。不过对于超过正偏差、过厚的,则往往对不合格问题很淡漠。对于保护层过厚导致的不合格,处理还是不处理、怎样处理,似乎是个很棘手的问题。笔者近几年检测出的保护层整体过(偏)厚不合格问题,只要保护层“超厚”现象不是很“离谱”,加之在相对应构件几何尺寸(如板厚)检测符合设计规定的状况下,均以设计单位出具“经设计验算满足规定”而了结。提议:对于偏厚导致的不合格及由此引起的构件有效截面减少,应由原构造设计人员进行严格验算。对于不满足设计承载力规定的,应规定责任方进行加固甚至返工处理,不应迁就。尤其对于某些重要构件,如悬挑构件负弯矩筋下移严重(钢筋保护层厚度对应超厚)的,更应严格看待。以上是对实际检测成果出现了所有“偏厚”或所有“偏薄”两个(不合格)极端状况进行了分析。不过假如在检测评估不合格的状况下,发现不合格点中有近二分之一不合格点属查处正偏差的不合格、另二分之一则属超过负偏差的不合格,即不合格点展现“两级分化”的趋势,又该怎样处理呢?这是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一种问题,值得深入讨论。此外,提议在规范修订中对此类问题从一定程度上予以明确,防止各地出现不一样的理解和做法。基于电磁感应原理检测的精度问题目前各地多使用以电磁感应为原理的检测仪器,种类诸多,功能不一。在目前还没有统一的(以该仪器作为检测手段)检测技术规程其概况下,加之对使用该仪器检测缺乏对应的的试验研究,面对不一样构件内千差万别的钢筋位置(差异),该仪器究竟有怎样的适应性,在何种状况下易受到干扰而导致对检测成果的误判,还需要深入研究分析。作为检测者亦应多积累经验,对于运用有关仪器检测中出现的一场现象应善于判断、分析,必要时应进行破损检查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