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版刺法灸法重点_第1页
终结版刺法灸法重点_第2页
终结版刺法灸法重点_第3页
终结版刺法灸法重点_第4页
终结版刺法灸法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刺法顺序:体、揣、消、持、进、得、行、补、留、出九针:镵针、圆针、疑针、锋针、镀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出针法:《金针赋》出针贵缓,太急伤气;得针下松滑方可出针;先上后下、先内后外针刺深浅根据:腧穴部位、证候性质、疾病部位、体质、时令、得气于补泻要求透穴刺法:又称透针刺法、透刺法,指一针透达两个或多个穴位,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分为Q直刺法(太溪透昆仑)Q斜刺法(曲池透手三里)Q横透法(上星透神庭)归来向会阴部斜向透刺一一能对膀胱平滑肌和尿道外括约肌发挥治疗作用,用于顽固性遗尿症有较好的效果局部多针刺法一一《灵枢官针》傍针刺、齐刺、扬刺+围刺一傍针刺法:在病变部位或腧穴上,先直刺一针,再在其旁边斜刺一针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齐刺法:在病变局部中心直刺一针,左右(上下)各斜刺一针的针刺方法- 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扬刺法:在病变局部(疼痛处)中心直刺一针,再在其上下左右各刺一针的针刺方法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围刺法:多针向病变中心刺入,似围剿敌寇之状的针刺方法(源于扬刺)病位深浅刺法―毛刺、直针刺、半刺——刺皮之法分刺、合谷刺、浮刺——刺肉之法恢刺、关刺——刺筋之法「恢刺:用毫针从受损肌腱旁斜刺进针,捻转提插行针,将针提至皮下,配合关节屈伸活动- 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庆刺:用毫针直刺进针,刺入肌肉附着于关节处的压痛点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顶刺、输刺——刺骨之法运动针刺法概念:针刺得气后,医者实施手法的同时,指导患者活动患处或相关部位,调动患者自身潜能的一种针刺治疗方法,又称互动式针刺法操作:Q针刺方法:辨证、得气、针刺手法1~2分钟,活动5~10分钟,再次行针刺手法(弱到强)Q活动患处或相关处:屈曲、旋转;生理活动;发音;胸腹式呼吸(慢到快、小到大)Q选穴:远道取穴为主(病上取下、病左取右、病中取外)应用: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取坐位,选条口透承山)注意:体位、防滞针及弯针眼部腧穴一一轻、慢、压,Q进针前,嘱患者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开并固定,以充分暴露针刺部位Q进针时,针沿眶骨边缘缓缓刺入0.3~0.7寸,最深不可超过1.5寸-Q进针后,一般不提插捻转Q出针时,动作要轻缓,慢慢出针.Q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2~3分钟,防止出血哑门、风府:针刺不可过深,切忌超过1.5寸或向上斜刺,否则针刺可以通过寰枕后膜、硬脊膜等深层结构而刺伤延髓。风池:针刺深度不得超过1.2寸较为安全,向鼻尖方向缓慢刺入0.5~1寸人迎:针刺前,用左手扪住搏动的颈总动脉,进针时,在指尖的引导下,于动脉内侧缓慢刺入0.2~0.5寸,最深可达1寸(穴深部偏外有颈总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胸部腧穴:一般斜刺或平刺0.5~0.8寸;乳中穴不针不灸,仅作为定位标志;位于肋间隙的腧穴,一般沿肋间隙向外斜刺或平刺,但乳根穴向上方斜刺。具有活血通经作用的腧穴(合谷、三阴交、肩井、昆仑、至阴)一一孕妇禁用晕针一一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现象:轻: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呕吐;〔重:突然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脉细弱而数或沉伏。甚而甚至昏迷,猝然扑倒,唇甲青紫,大汗淋漓,二便失禁,脉细微欲绝原因:初受针刺治疗的患者,可因情绪紧张、体质素虚、劳累过度、饥饿,或大汗、大泻、大失血后;或体位不当,施术者手法过重,或因诊室内空气闷热、过于寒冷、临时的恶性刺激等处理:注意保暖,喝含糖饮料滞针原因:患者精神紧张,或因病痛或当针刺入腧穴后,引起局部肌肉强烈痉挛;或行针手法不当,捻针朝一个方向角度过大,肌纤维缠绕于针体;或针后患者移动体位所致。或留针时间过长,有时也可出现滞针。针后异常感觉原因:多半是行针手法过度;留针时间过长;体位不适出血和皮下血肿处理:出血者,用棉球按压较长时间,稍施按摩;微量的皮下血肿引起的局部小块青紫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大面积而影响功能活动时,先冷敷止血,再热敷,以促进局部瘀血消散吸收针刺引起的创伤性气胸一一针具刺穿了胸腔且伤及肺组织,气体积聚于胸腔,从而造成气胸出现呼吸困哪等现象处理:一旦发生气胸,应立即出针,采取半卧位休息,要求患者心情平静,切勿恐惧而翻转体位。一般漏气量少者,可自然吸收。同时要密切观察,随时对症处理,如给予镇咳、消炎药物,以防止肺组织因咳嗽扩大创孔,加重漏气和感染。对严重病例如发现呼吸困难、发绀、休克等现象需组织抢救,如胸腔排气、少量慢速输氧、抗休克等。刺伤周围神经:感觉异常、肌萎缩得气一一毫针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腧穴部位产生针刺的感应得气的指征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医者刺手指下的感觉针刺得气的意义一一得气是针刺产生治疗作用的关键,是判断患者经气盛衰、疾病预后、针治效果的依据,也是针刺过程中进一步实施手法的基础。Q毫针的治疗必须建立在得气的基础上。“刺之要,气至而有效。”-Q针刺得气,是施行行气法和补泻手法的基础和前提。-Q“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影响因素]得气与医患双方关系:辨证失当、取穴失准、浅深失宜、手法失熟、用心失专、反应失灵得气与环境针刺得气方法Q候气法Q催气法(搜气、循摄、弹震)摇、搓、捻、飞、刮Q守气法(推弩、搬垫)飞、弹、摇、刮、颤Q调气法催气法:Q搜气法:如针入所需深度后,尚不得气或气至不明显,可将针退至浅层,改变针刺方法,再行针刺。Q循摄法Q弹震法守气法:在使用候气,催气之法针下得气得气后,患者有舒适感觉时,医者需采取守气方法,守住针下经气,以保持针感持久。气至病至:通过一定的手法,使针刺感应向着病所方向扩延和传存,最终达到病位(循经感传)行气法:针刺得气后,进一步使气循经而传,乃至达到病所的方法包括:循摄法、逼针法、推气法、按截法平补平泻Q陈会<神应经〉---先泻后补,补泻兼施,祛邪扶正Q杨继洲<针灸大成〉---平补平泻,与大补大泻相对而言Q现代---中等刺激量的平法操作”徐入徐出”27.热补凉泻热补(虚寒证)凉泻(实热证)1.爪切进针1.爪切进针2.得气后左手加重2.得气后左手减轻3.右手拇指向前捻转按3~5次(针下沉紧,针尖拉着有感应部位)3.右手拇指向后捻转提3~5次,提退1分左右(针尖向这有感觉部位)4.重插轻提3~5次4.轻插重提3~5次5.向前捻按3~5次(针尖顶着产生感觉的部位守气,针下继续沉紧,产生热感)5.向后捻提3~5次(针尖拉着有感觉部位彳寺针下松滑,产生凉感)6.缓慢出针,急扪穴孔6.急速出针,不扪穴孔28.九针镵针浅刺皮肤泻阳分邪气,泻热圆针按摩分肉治分肉之疾缇针按压经脉外部,而令邪出治虚弱者锋针刺出血治痈热,痼疾钹针切开排脓痈肿已成脓者圆利针锐利粗针,用于速刺暴痹急性病症毫针应用最广,治寒热痛痹扶正祛邪,常见病长针肌肉肥厚深邪远痹大针针刺放水关节积液29.进针法一一Q双手进针一一爪切、夹持、舒张、提捏Q单手Q管针Q快速Q缓慢出针法一一Q双手。单手Q快速Q缓慢出针法Q辨证出针法[出针补泻一一开阖补泻-阴阳出针法一一阴性,轻柔不留针感;阳性,继续遗留针感-升降出针法一一升提出针法,升气机,出针先下后上;.下降出针法,降气机,出针先上后下出针注意事项:Q针下感觉松动滑利方可出针Q应柔和、轻巧,均匀捻动针柄将针取出Q头皮眼眶部位出针缓慢,用棉球按压。出针,按先上后下,先内后外顺序Q注意减轻后遗针感不适。出针后令遗者休息针刺异常情况:Q晕针Q滞针Q弯针Q折针Q针后异常感。出血和皮下血肿Q针穴疼痛Q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Q针刺引起神经损伤Q针刺引起内脏损伤

囟会穴一一《针灸聚英》8岁以下不得针,缘囟会未合,刺之恐伤其骨灸法-----用艾绒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腧穴或病位部位,进行灼烧和熏熨,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艾炷灸者直接灸----化脓灸,非化脓灸(瘢痕灸,麦粒灸)I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间接灸(隔物灸、间接灸)一一在艾柱与皮肤间衬垫某些药物而施灸的一种方法,此法具有艾灸与药物的双重作用,火力温和,患者易于接受f隔姜灸「操作方法:将鲜生姜切成厚约0.3cm的生姜片,用针扎数个,置施灸穴位上,用大、中艾柱点燃放在姜片中心施灸。若病人有灼痛感可将姜片提起,使之离开皮肤< 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以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一般每次施灸5~10壮I临床应用:温中、祛寒、止呕、解表,适用于感冒、呕吐、腹痛、泄泻、遗精、阳痿、早泄、不孕、痛经、面瘫及风寒湿痹等隔蒜灸一一消肿、拔毒、散结、止痛,适用于治疗痈、疽、疮、疖之未溃者,肺痨、腹中积块及蛇蝎毒虫所伤等隔盐灸一一回阳、救逆、固脱(脐中)I隔附子灸——温肾壮阳艾条灸内悬起灸——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实按灸「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20~30分钟,至皮肤红晕潮湿为度 适用于一切灸法主治病症〈回旋灸一一点燃艾灸,悬于施灸部位上方约3cm高处。艾条在施灸部位上左右往返移动或反复旋转进行灸治,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灼痛。一般每穴灸20~30分钟。移动范围在3cm左右适用于风寒湿痹及瘫痪I雀啄灸一一置点燃的艾条于穴位上约3cm高处,艾条一起一落,忽近忽远上下移动,如鸟雀啄食样。一般每穴灸5分钟。 多用于昏厥急救、小儿疾患、胎位不正、无乳等(注意防止烧伤皮肤)拔罐法一一利用燃烧、抽吸、挤压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腧穴或患处产生刺激,以防病治病的方法。火罐法拔罐的操作方法火罐法拔罐的操作方法4水罐法••水煮法、蒸气法-抽气法一一挤压排气法走罐法(推罐法、拉罐法)操作:。先于施罐部位涂上润滑剂,以凡士林、润肤霜为佳,亦可用水或药液,同时将玻璃罐口亦涂上油脂Q用闪火法吸拔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稍用力将罐沿着肌肉、经络循行路线推拉(罐具前进方向略提起,后方着力),反复运作至走罐区皮肤紫红色为度适用范围:较广,肌肉丰厚而平整部位行罐,如背部脊柱两旁、下肢股四头肌处,腰骶部、腹部及肩关节等注意:^艮据病情于患者体质而调节负压及走罐快慢与轻重;]吸拔后应立即走罐,否则吸牢后则难以走罐;[走罐动作宜轻柔,用力均匀、平稳、缓慢罐内负压大小以推拉顺利为宜,过大患者疼痛且易伤皮肤,过小治疗效果差三棱针《灵枢官针》有“络刺”“赞刺”“豹纹刺”等刺脉(络)法三棱针的操作方法:Q点刺法:用三棱针点刺腧穴或血络以治疗疾病的方法Q散刺法Q挑刺法耳穴的分布规律Q面颊一一耳垂Q上肢一一耳舟Q躯干——对耳轮体部Q下肢——对耳轮上下脚Q腹腔一一耳甲艇Q胸腔一一耳甲腔Q消化道一一耳轮脚周围耳穴的部位及主治Q耳中——耳轮脚处——呃逆,荨麻疹,皮肤瘙痒,咯血Q耳尖一一耳郭向前对折的上部尖端处一一发热,高血压,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痛症,风疹,失眠Q结节一一耳轮结节处一一头晕,头痛,高血压Q轮4一一轮3下方耳轮处(耳轮12区)一一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发热Q风溪一一耳轮结节前方一一荨麻疹,皮肤瘙痒,过敏性皮炎,哮喘Q交感——对耳轮下脚末端与耳轮内缘相交处一一胃肠痉挛,心绞痛,胆绞痛,肾绞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悸,多汗,失眠Q神门——三角窝后1/3的上部——失眠,多梦,各种痛症,咳嗽,哮喘,眩晕,高血压,过敏性疾病,戒断综合症Q肾上腺一一耳屏游离缘下不尖端一一低血压,风湿性关节炎,腮腺炎,间日疟,链霉素中毒性眩晕,哮喘,休克,鼻炎,急性结膜炎,咽炎,过敏性皮肤病Q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一一痛症,间日疟,神经衰弱,假性近视,胃溃疡,腹泻,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Q胃一一耳轮脚消失处一一胃炎,胃溃疡,失眠,牙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Q肾——对耳轮下脚下方后部——腰痛,耳鸣,神经衰弱,水肿,哮喘,遗尿症,月经不调,遗精,阳痿,早泄,眼病,五更泻Q心一一耳甲腔正中凹陷处一一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无脉证,自汗盗汗,癔病,口舌生疮,心悸怔忡,失眠,健忘Q内分泌一一耳屏切迹内,耳甲腔的前下部一一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在,痤疮,间日疟,糖尿病三角窝的穴位:角窝上,内生殖器,角窝中,神门,盆腔耳穴的选穴原则:Q辩证取穴:目赤肿痛患者,除选用相应的部位外,可按“肝开窍于目”的理论选用肝穴。1(?队症取穴:根据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知识,月经不调选内分泌,神经衰弱者选皮质下。相应部位取穴:眼病选眼穴,胃病选胃穴Q经验取穴44头皮针Q额中线一一额部正中发际,自发际上5分处,神庭穴起,向下刺1寸 (属督脉)治神志病,头,鼻,舌,眼,咽喉病等,如神昏,失眠,头痛,鼻塞,目赤,咽痛(?额旁1线一一眼内角直上一一主治肺、心等上焦病证Q顶中线一一在头顶部,位于前后正中线上,自百会穴至前顶穴 痛(属督脉)治腰腿足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