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说课稿新人教版_第1页
202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说课稿新人教版_第2页
202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说课稿新人教版_第3页
202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说课稿新人教版_第4页
202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说课稿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说课稿知识与能力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科技著作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牡丹亭》等文学、戏剧作品,了解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特点,理解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明朝时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仍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同时,分析总结出明朝时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即对传统古典科技的总结居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以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科学家对科学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阅读文学名著的愿望。表格总结式教学法●导入新课【导入一】李时珍是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被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称为“药物学界之王子”。话说上个世纪70年代文化大革命当中开一个学术讨论会,专家大谈而特谈李时珍的医学贡献。一位领导干部坐不住了,他站起身来大声说道:“今天李时珍同志来了没有?请到主席台前就座!”自主探究:李时珍的药物学巨著是什么?我们应该从他身上学习哪些精神?【导入二】2016年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重要的作家、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他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被喻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对世界文明做出重要贡献。与他同时代的中国明代剧作家汤显祖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他创作的《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等戏剧同样享誉世界。那么这一时期明朝在科技、建筑、文学方面还取得了哪些成就呢?●新课讲解一、科技名著(科技成就小组)1.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内容,小组合作,设计表格,从科技名著的名称、作者、朝代、类型、内容、价值等几个方面归纳比较。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作者李时珍宋应星徐光启朝代明代明代明代类型药物学著作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著作农业科学巨著内容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还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并对各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详细介绍了其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在具体介绍各种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时,还绘有120多幅插图,画面直观生动,描绘了生产过程和各行业劳动人民的形象全书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价值这部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自问世以后,广为流传,还被传到国外,翻译成多国文字此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这部书后来传到国外,被译成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此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2.师:李时珍为什么能成为伟大的医药学家?生:(1)因为家庭环境的熏陶,从小喜欢医药学;(2)淡泊名利,勤奋钻研医药学;(3)意志坚强,不畏艰难的精神;(4)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5)具有创新的精神;(6)具有开放的心态,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3.小组派代表解释:天工指自然力;“天工开物”即靠人工技巧从天然界开发出有用之物。明代最先进的丝织机是“花机”。花机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大型提花机,工匠据“花本”可织出多种多样极为复杂的纹饰图案,详细过程在这本书中都有记载。宋应星还强调人类要与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思考辩论:你认为宋应星强调人类要与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对不对?学生甲:“宋应星说的不对。只要通过人力和科学技术,什么资源都可以开发,什么东西都可以制造出来。”学生乙:“宋应星说的对。如果人与自然不协调,就会破坏生态平衡,人类也无法生存。”师归纳:学生乙说的对。学生甲的话有合理成分,但立论错误。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与自然不协调,意味着人类不能适应环境或破坏了生存环境。4.师:科技成就有什么特点?优势:(1)科学家重视实验,注重运用数理方法。(2)已开始显露出一些近代科学研究的特点。劣势:(1)明朝科学技术与西方近代科技相比,已远为逊色。(2)明朝实行文化专制,使中国和西方科技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师:同学们有去过故宫的经历,也有爬过长城的感受,面对金碧辉煌的古老宫殿,面对蜿蜒盘旋的长城,心中会有怎样一番感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去领略明朝古老的文化。二、明长城和北京城(建筑成就组)1.明长城(1)小组代表介绍:明朝先后18次修筑长城,目的是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明长城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明长城多用砖、石砌成,十分坚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明长城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坚固。作用:长城不仅仅是一项浩繁巨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一条分隔中原农业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的战线,它更是中国人民勇敢、坚韧、智慧、顽强抗敌精神的象征。如今的长城,更重要的不是它的实体,而是它的精神,毕竟众志成城才是坚不可摧的“长城”。在今天,长城更注入了自信、进取和创新,向世人展示了我们开放的胸怀,长城总是在危难之时,成为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长城精神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2)比较明长城与秦长城的不同之处:①目的:明长城的修建是为了防范蒙古骑兵的侵扰;秦长城的修建是为了抵御匈奴的南下。②起止: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③建筑成就:明长城的修建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2.北京城小组代表介绍:明朝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北京城是在明成祖时选定,并于1406年开始营建,到1420年基本建成,1421年明成祖正式迁都北京。明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它是由木匠出身的蒯祥等人设计的,是北京城的核心,它的建筑特色形式雄伟、庄严,布局严谨,色彩金碧辉煌,前朝后寝。故宫布局沿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南北取直,左右对称。几乎所有的数字都和九有关,紫禁城之名体现了王权至上的观念。宫城的地位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建筑与宫殿建筑的典型风格,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素材;市民阶层的壮大,对通俗文化的需求量增大;印刷术的空前发达为小说传播提供了条件,于是明朝小说和戏剧有了突出的发展。三、小说和戏剧(文学成就组)1.小组代表出示表格,介绍明朝的小说。朝代书名作者主要内容典型人物典型故事成就明代三部小说《三国演义》罗贯中以魏、蜀、吴三国斗争为中心,曹刘矛盾为主线,描绘了三国大规模的政治军事斗争刘备关羽桃园三结义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水浒传》施耐庵以北宋宋江起义为题材,描绘了梁山泊108位好汉起义的曲折发展过程武松武松打虎运用白话描写故事进程和人物性格,洗练明快,生动传神《西游记》吴承恩根据玄奘西行为原型,塑造了唐僧等师徒四人不畏艰辛西天拜取佛经的故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笔调,勾画出神奇光怪的情境,抒发了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小说的语言生动流畅,故事引人入胜2.历史小说和历史著作的区别。小组代表介绍:历史著作:准确地再现已经发生过的事实。历史小说:以历史题材为基础,通过文学创造,允许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加工和虚构。3.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不少剧作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是汤显祖。他的代表作是《牡丹亭》。此书通过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本课小结随着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科技领域涌现了一批总结性的、集大成的作品。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其中的代表之作。故宫是帝王的宫殿,一方面体现出了封建统治者的意志,成为帝王至高无上的象征。另一方面,它又由劳动人民所创造,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力量。“横空出世莽昆仑”,一条土石身躯的巨龙在中华大地上跨崇山、越峻岭,穿草原、过沙漠,骤然崛起,纵横交错,绵延起伏10万余里——万里长城。与科技一度繁荣、交相辉映的明朝文坛上,三部小说名著横空出世。书画、戏剧的发展,展现勃勃生机。●板书设计史料研读式教学法【导入新课】同学们,甘肃的嘉峪关和河北的山海关遥相对应,雄峙于明长城的东西两边,都有“天下第一关”之称。嘉峪关修建于明朝初年,屹立在两山之间,地势极为险要。关城略呈梯形,城墙高约十米,城上四面阁楼高耸,飞檐凌空,雄伟壮观。清代著名民族英雄林则徐曾在诗中写道:“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据传当年建关时,匠师计算用料十分精确,竣工后只剩一砖。此砖今存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之上。那么,明朝是怎样修建长城的?除了长城还修建了什么伟大的工程?明朝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6课。【新课探究】1.科技名著(1)李时珍和《本草纲目》①史料研读:材料一李时珍(1518—1593),蕲州(今湖北蕲春)人。自幼对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落榜后,便决意放弃功名仕途,继承祖辈的事业,终于成为著名的医生。他刻苦钻研大量古代医药学书籍,发现其中有不少错误,决心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学著作。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上千个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800多种,历时27年,终于在他61岁那年写成《本草纲目》。材料二《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约190余万字,收入药物1800余种,比前人增加了370多种,记载药方11000多则,比前人增加4倍,纠正了前人的错误,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的医药学成就。材料三材料四《本草纲目》共分52卷、16部(纲),每部又分若干类,共62类(目)。它改进了中国传统的分类方法,格式比较统一,叙述也比较科学和精密,对动物和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具有很大意义。②问题探究:结合材料一说出李时珍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分析材料二、三、四指出《本草纲目》一书的特点。答案提示:品质:不盲从古训的创新精神,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广泛实地考察的科学方法,不耻下问的谦虚态度,27年成书的坚韧毅力等。特点: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图文并茂;纲目分明。③阅读材料体会《本草纲目》在世界医药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材料一《本草纲目》不同语言版本:日文、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材料二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本草著作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李时珍作为科学家,达到了同伽利略、维萨留斯的科学活动隔绝的任何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材料三《本草纲目》不仅对中医药学具有极大贡献,而且对世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称它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2)宋应星和《天工开物》①史料研读:材料一《天工开物》由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编著。天工指自然力;天工开物即靠人工技巧从自然界开发出有用之物。材料二材料三《天工开物》介绍的生产技术,如北京王麻子菜刀、杭州张小泉的剪刀,使用“夹钢”“贴钢”的技术;采煤时,已经能除瓦斯;纺织业使用了精巧的提花机等,在当时世界上都是第一流的。②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出《天工开物》的内容。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是如何阐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就此谈谈你的看法。答案提示:内容:内容非常丰富,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具体介绍了各种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关系: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看法:宋应星的强调是对的。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与自然不协调,意味着人不能适应生存环境或破坏了生存环境。如果人为地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则意味着破坏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无尽的,但科学技术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对自然力的利用,这种认识和利用,不可能超越自然。③阅读材料体会《天工开物》的历史地位材料一日本学者三枝博音称其为“中国有代表性的技术书”。材料二英国学者李约瑟称其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称宋应星为“中国的狄德罗”。(3)徐光启与《农政全书》史料研读:材料一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卒于崇祯六年(1633年),明末杰出的科学家。徐光启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曾同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共同翻译了许多科学著作,如《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成为介绍西方近代科学的先驱;同时他自己也写了不少关于历算、测量方面的著作,如《测量异同》《勾股义》;他还会通当时的中西历法,主持了一部130多卷的《崇祯历书》的编写工作。除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的工作以外,他还亲自练兵,负责制造火器,并成功地击退了后金的进攻。著有《兵机要诀》等军事方面的著作。但徐光启一生用力最勤、收集最广、影响最深远的还要数农业与水利方面的研究。材料二《农政全书》分为12目,共60卷,约70万字,包括了与农业有关的政策、制度、措施、工具、作物特性及技术知识等,不仅是17世纪以前中国农学的总结,而且还介绍了一些外来的农业知识。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徐光启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答案提示:徐光启是中国古代对西方的科学技术接触较早较多的一位科学家,他已觉察到了欧洲的水利技术等比中国先进,能关注别人的长处,虚心接纳外国的科技成果,这在闭关自守的明清时代是难得可贵的。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畏艰险、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4)明朝时期我国科技巨著的特点明朝时期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在封建社会允许的范围内,科技文化发展的余地很小。当时科技文化的主要成就不是创造,而是继承和总结。①从内容上看:多、全——总结性的巨著,是集大成之作。②从价值和影响上看:虽无突破、创新,但传统科技仍处在世界领先地位。③从人的主体行为上看:勤奋钻研、身体力行,注重调查研究,具有献身科学的精神。④从部分内容上看:开始涉及西方自然科学,如《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2.明长城和北京城(1)明长城①史料研读:材料一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下骚扰,早在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就修筑了从山海关到居庸关的长城。……成化十五年(1479年),筑开原至辽东边墙,这段边墙长八百八十多千米……16世纪初,修筑了甘肃境内黄河沿岸的一段长城(南至靖远),修筑了嘉峪关及其附近的长城……此外,小规模的修筑,随时随地都在进行,一直没有停止过。材料二明长城材料三秦长城②问题探究:依据材料一说出明朝修建长城的目的。根据材料二,说出明长城的东、西起止点。用简短的话评价长城。答案提示: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下骚扰。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综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一下秦长城与明长城有何不同。答案提示:秦长城明长城目的抵御匈奴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下骚扰材料土筑结构东段用条石和青砖中段用土心砖(石)起止西起临洮,东到辽东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长度蜿蜒万余里总长万余里位置明长城较秦长城靠南③长城一瞥【山海关】倚山临海,形势险要。关北万山重叠,长城从山下蜿蜒而过,与关城相连,一直延至海边。关城高10米,厚6米多。城楼上层,悬有“天下第一关”的匾额。【居庸关】是万里长城的重要关口,距北京约50千米,为保卫京师的屏障。居庸关以险著称,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嘉峪关】甘肃嘉峪关为明长城西端的终点,始建于1372年,因建在嘉峪山上而得名,地处河西咽喉之地,地势十分险要,自古被誉为“河西第一隘口”,是历代封建王朝戍边设防的重地,也是古代丝绸之路及东西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嘉峪关关城呈梯形,周长733米,高10米,垛墙高1.7米,面积33500平方米。(2)北京紫禁城①气势恢宏的北京城图文再现:材料一永乐十八年(1420年)九月,“诏自明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十一月,“以迁都北京诏天下”。北京郊庙宫殿,“通为屋8350楹,自永乐十五年六月兴工”,至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建成。材料二明朝的北京城具体解读:从1406—1420年,明成祖先后动用13万工匠、上百万民夫及士兵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北京城包括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四个部分。宫城就是通常说的紫禁城。宫城外面是皇城,其正门为雄伟壮丽的天安门(明称承天门)。皇城外围是内城和外城,里面店铺林立,为富贵之家的聚居之地。纵贯北京全城有一条中轴线,全长8千米,像是全城的一条脊椎。以外城正中的永定门为起点,经过内城正中的正阳门,皇城正中的天安门、端门以及紫禁城的午门,然后穿过紫禁城的中心,出神武门,越过景山,而止于鼓楼和钟楼。北京城的布局正是以南北中轴线为主干对称展开,规模宏大,主次分明,严谨整齐,雄伟端庄,成为古代都城建筑的典范。②金碧辉煌的紫禁城阅读下列材料体会紫禁城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材料一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简直就相当于中国一座不大不小的县城;民间传说故宫有房间9999间半,后据专家考证,现存房间也有8700多间,简直又像一个迷宫。紫禁城从建成之日起,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大自然的风霜雪雨,却依然保持着当年的雄姿。紫禁城,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宫建筑群。材料二紫禁城主体建筑按照“前朝后寝”的古制,按使用性质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前朝是皇帝和官员们举行各种典礼和政治活动的地方(从乾清门前的横街到午门这一区),外朝的中心区域是前三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象征政权的中心;内廷是皇帝办公和居住的地点,从乾清门开始,包括中轴线上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和御花园,东西六宫等。前三殿和后三殿均在中轴线上,其余则对称布置在左右,拱卫着中轴线上主要的建筑。材料三皇宫的建造用料也极其讲究,木料大都采用云、贵、川等地的名贵楠木,所用城砖是山东临清等地烧制的,而宫殿内铺设的金砖是由江南的苏州等五府承烧的,石料采用北京房山的汉白玉石,天津蓟县盘山的五色虎皮石和曲阳县的花岗石。所用琉璃瓦件,主要是由著名的“西窑”承烧的。修建宫殿时,还增调大江南北的大批著名工匠、艺人、劳工到北京轮流服役,每次有10万工匠。其工程之浩大,用人之多,耗资之巨是十分惊人的。材料四3.小说和艺术(1)小说的发展历程①史料再现: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魏晋时代,用古代的神话传说作材料,创作了许多神仙鬼怪小说。到了唐朝,出现了相当完整的短篇小说的形式;唐朝的传奇小说,内容由志怪述异扩展到人情社会的广阔生活领域。宋代开始出现白话小说——“话本”。到了元末明初,开始用白话创作小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和章回体的长篇小说。明清时期,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了成熟阶段。小说的内容,多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反抗封建统治、追求自由幸福的意愿。②图示解读:上古神话传说魏晋志怪小说明清小说宋元话本唐传奇(2)章回体小说①《三国志通俗演义》史料研读: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字贯中,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根据民间长期流传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编成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写到西晋的统一,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故事情节曲折动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对后来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过,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三国演义》也存在一些缺陷,书中不仅诬蔑黄巾起义,而且拥刘反曹的鲜明政治倾向贯穿始终,表现出浓厚的封建正统观念,这些都是应该批判的。问题探究:根据《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你能说出历史著作和历史小说的区别吗?答案提示:历史著作的要求是应准确地再现已经发生过的史实。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事件为基础,通过文学创作,构思出为作品思想主题服务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它是在反映历史面貌的前提下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加工和虚构,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因此,其故事情节和人物事迹与历史实际并不完全一致。《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不是历史著作。②《水浒传》史料研读: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的小说家,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是兴化白驹场人(今属江苏)。他根据民间流传的宋江起义故事,写了长篇古典小说《水浒传》。《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一般简称《水浒》,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以“官逼民反”为主题,描写以宋江为首的北宋下层官吏和劳动人民,在权贵、贪官、恶霸地主的欺凌压迫之下,从进行个人反抗到聚义梁山,同封建统治阶级展开武装斗争,真实地再现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直到最后失败的全过程。由于作者思想上的局限,《水浒传》对封建制度不是持根本否定的态度,此外,小说还渲染封建迷信和小生产者的“义气”。问题探究:你如何评价《水浒传》这部小说?答案提示:《水浒传》体现的反抗权贵、贪官、恶霸地主等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剥削的思想值得肯定;但对《水浒传》书中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流露出浓厚的忠君思想以及渲染封建迷信和小生产者的“义气”,要给予批判。③《西游记》史料研读:吴承恩(约1501—1582),号射阳山人,江苏山阴(今淮安)人,晚年写成了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这部小说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写孙悟空的故事(第1回至第7回);第二部分写唐僧取经的缘起(第8回至第12回);第三部分写取经的经过(第13回至第100回)。作者通过各种神化了的人物,淋漓尽致地揭露封建统治者的腐朽和罪恶,反映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敢于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但是,《西游记》描写的是取经的故事,书中带有宗教迷信的色彩,宣扬了因果报应、宿命论的思想。问题探究:作者在创造孙悟空这个形象时,用意是什么?答案提示:作者借助神话故事,曲折地反映了人间的现实。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罪恶,借孙悟空的形象,反映人民蔑视封建统治、敢于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3)戏剧的繁荣①图片研读:②问题探究:从上图中你可以获取哪些信息?答案提示:明朝戏剧兴盛,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使用舞台布景,增加了戏剧的艺术感染力。汤显祖与《牡丹亭》阅读材料体会汤显祖通过《牡丹亭》抨击封建礼教的虚伪和腐朽及其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摧残。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我国明代杰出的戏剧家,江西抚州人(今临川市)。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考中进士,先后任南京太常侍博士、礼部主事等,最终因不附权贵而被议免官。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汤显祖归故里,潜心戏曲创作,著《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因四部剧作都与主人公梦境有关,世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日本学者青木正儿编纂的《中国近代戏曲史》中,赞誉这位明代戏曲大师是“戏剧舞台上空永不陨落的巨星——东方的莎士比亚”。【课堂小结】明朝时期在建筑和科技方面的成就突出。北京紫禁城代表了我国古代宫殿建筑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气势磅礴的明长城,其规模和质量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被誉为世界一大奇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明朝的章回体小说和戏剧,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思想。【板书设计】一、科技名著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李时珍认为“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他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李时珍在行医时,总是热情地接待病人,无论看病的人是否出得起诊费,他都一样细心治疗。他在用药上常用药味简易、能就地取材的药方,使病人既能治病又能省钱,受到患者的欢迎。宋应星(1587年—约1666年),字长庚,汉族,江西奉新人,明朝著名科学家。宋应星一生致力于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和研究,收集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同时思想上的超前意识使他成为对封建主义和中世纪学术传统持批判态度的思想家。宋应星的著作和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不同学科,而其中最杰出的作品《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徐光启(1562.4.24—1633.11.8),字子先,号玄扈,天主教圣名保禄,汉族,上海县法华汇(今上海市)人,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精晓农学,译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农政全书》等著书。同时他还是一位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明长城和北京城三、小说和艺术(一)《三国演义》(二)《水浒传》(三)《西游记》(四)艺术董其昌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他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