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 复习资料_第1页
宏观经济学 复习资料_第2页
宏观经济学 复习资料_第3页
宏观经济学 复习资料_第4页
宏观经济学 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民收入核算本章的重要内容:国民收入账户——GDP国民收入帐户的重要性2、国民收入帐户的产生背景3、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演变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期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即:一定期期内一种经济体中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也即一年内一种经济体中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是一种市场价值的概念。多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加以衡量的。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不计入GDP,否则会导致反复计算。A、最终产品:在一定期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终使用者购置的产品和劳务。B、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发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GDP是一定期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的而不是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流量是一定期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是一定期点上存在的变量。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个地区概念。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2、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种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所有生产要素在一定期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指一国国民在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的总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1、支出法(又称最终产品法):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置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C+I+G+(X-M)C消费:居民支出,即购置消费品和劳务支出,不包括建造住宅。I投资:即固定投资+存货投资资本物品由于损耗导致的价值减少称为折旧。折旧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还包括资本老化带来的精神磨损。例如:一台设备使用年限虽然未到,但过时了,其价值要贬损。净投资+重置投资=总投资。用支出法计算GDP时的投资,是指总投资。G政府购置:政府购置产品与劳务总和。不包括政府的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如:政府花钱设置法院,提供国防,建筑道路,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都属于政府购置。在政府支出方面,除了政府购置以外,尚有一种形式是政府转移支付,即政府将收入从某些人或组织转移到另某些人或另某些组织,没有对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互换发生。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的救济金。X-M净出口:出口减去进口得到的差额。2、收入法:把要素所得到的收入加总而计算出的GDP。又称供应法(收入代表供应)、要素支付法。GDP=工资+利息+租金+税前利润+折旧+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由三大块构成:(1)生产要素酬劳收入(利润除外)工资:所有对工作的酬金、津贴和福利费,其中包括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利息:给企业提供的货币资金所得利息,如银行存款利息、企业债券利息等。不包括政府公债利息和消费信贷利息租金:出租土地、房屋等租赁收入;专利、版权等收入(2)非企业企业主收入重要指自办业务的医生、律师、农民和小商贩的收入,个体户收入。运用自己的资金,自我雇佣,工资、利息、利润和租金常混在一起,无法辨别。(3)厂商收入企业税前利润:包括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和未分派利润等资本折旧:不是生产要素发明的收入,但包括在应回收的投资成本中企业间接税:货品税、销售税、周转税企业转移支出:对非获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帐。其他宏观经济指标1、国内生产净值(NDP):NDP=GDP-固定资产折旧。2、国民收入(NI)广义国民收入:泛指GDP、NDP等经济总量。或宏观经济学中“国民收入核算”狭义国民收入:要素得到的所有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租金的总和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3、个人收入(PI):个人从多种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PI=NI-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企业未分派利润+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和支付利息等)4、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可实际使用的所有收入。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余的部分。DPI=PI-个人所得税-非税社会支出总产出核算的校正1、名义GDP:当年价格计算的GDP。2、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不变价格的)基年价格计算的该年GDP。GDP折算数(平减指数)(IPD)=某年名义GDP/某年实际GDP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1、两部门的收入构成简化:全社会只有两部门,即消费者和企业。不存在税收和进出口;假定没有折旧。即有GDP=NDP=NI=Y从总支出的需求角度看,GDP=消费支出C+投资支出I从总收入的去向角度看,GDP=消费用途C+储蓄用途SC+I=GDP=C+S即:I=S这就是投资-储蓄恒等式。2、三部门的收入构成三部门:两部门+政府部门支出方面:Y=C+I+G=消费+投资+政府购置(政府转移支付不在内,由于:政府的转移支付予以后,无非是归入个人消费和投资(重要是消费))收入方面:Y=C+S+T(T是政府净收入(净税金)=T0-Tr=所有税金-转移支付)(因此:C+I+G=Y=C+S+T,即I+G=S+T,I=S+(T-G),(T-G)为政府储蓄,投资=储蓄的恒等式仍然存在)3、四部门的收入构成四部门=三部门+国外部门。支出方面:Y=C+I+G+(X-M),(X-M)为净出口收入方面:Y=C+S+T+Kr,Kr为是本国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如救济性捐款等,都来自要素收入。因此C+I+G+(X-M)=Y=C+S+T+Kr即I+G+(X-M)=S+T+KrI=S+(T-G)+(M+Kr-X)=本国居民储蓄+政府储蓄+国外储蓄简朴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本章的重要内容:均衡产出1、四点假设:(1)经济中不存在政府和对外贸易,只有居民和厂商。(2)投资不随利率和产量而变动(3)折旧、未分派利润=0(4)社会需求变动,只会引起产量变动,使供求均衡,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凯恩斯定律:不管需求量是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价格提供对应的供应。均衡产出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社会收入恰好等于居民和厂商想要有的支出。均衡条件:总需求y=c+i=E均衡产出3、均衡时:由于E=y;E=c+i;y=c+s因此有:c+i=c+s即:i=s意义:经济要达均衡则计划投资=计划储蓄;是宏观经济战略要考虑的前提条件。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消费函数: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诸原因之间的依存关系。ycycc=c(y)c=y450一般消费函数线性消费函数简朴线性消费函数:c=a+by(1>b>0)消费倾向(1)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指平均每单位收入中消费所占比例。公式:总消费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消费/收入=c/y(2)边际消费倾向MPC:每增减1元国民收入所引起的消费变化。公式:MPC=∆c/∆y=dc/dy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消费函数为非线性状态):边际消费倾向伴随收入增长而展现递减趋势。4、储蓄储蓄函数:指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多种原因之间的依存关系。(广义上的概念)凯恩斯储蓄函数:储蓄伴随收入增长而增长,这种关系称之为凯恩斯储蓄函数。又被直接称之为储蓄倾向。y线形储蓄函数y线形储蓄函数s=a+(-b0sy5、储蓄倾向(1)平均储蓄倾向APS:储蓄总量与收入总量的比率储蓄与收入之比=储蓄/收入;APS=s/y(2)边际储蓄倾向MPS:每增减1元国民收入所带来的储蓄的变化。公式: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率;MPS=Δs/Δy=ds/dy消费倾向与储蓄倾向APC+APS=1MPC+MPS=1三、其他消费函数理论1、相对收入假说美国杜森贝利(JamesS.Duesenberry)示范效应:消费决策重要参照其他同等收入水平家庭,即消费具有模仿和攀比性。棘轮效应:消费受本期绝对收入的影响,更受此前消费水平的影响。收入变化时,宁愿变化储蓄以维持消费稳定。(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长消费,但不易随收入之减少而减少消费)2、生命周期假说美国莫迪利安尼(F.Modigliani)假说:(1)人在毕生中,收入有规律地波动。(2)家庭会通过金融资产市场,以理性方式统筹安排毕生的资源,实现毕生中最平稳的消费途径。结论:人们偏好平稳消费,工作年份储蓄,退休年份动用储蓄。假如中年人比例增大,消费倾向会下降。反之年轻人和老年人比例增大,消费倾向会增长。3、永久收入假说美国弗里德曼(M.Friedman)永久收入:在长期中各个年份所获收入的预期平均值假说:(1)人们毕生的经历是随机的,从而收入具有波动性(2)家庭偏好稳定消费。使每一期的消费都等于永久收入结论:家庭会使现期消费等于永久收入现期收入>永久收入时,家庭会增长储蓄现期收入<永久收入时,家庭会动用储蓄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消费函数决定的均衡收入已知y=c+i,c=a+by,得均衡国民收入:y=(a+i)/(1-b)储蓄函数决定均衡收入已知s=y–c=-a+(1-b)y....①,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i=s....②联立①②得:均衡国民收入:y=(a+i)/(1-b)乘数理论对乘数的感性认识已知c=1000+0.8y,则均衡收入y=(1000+i)/(1-0.8)i=600时,y=8000;i=700时,y=8500,即投资增100,收入增500乘数理论(1)乘数:总需求(I、C等)变化导致国民收入变化的倍数。(2)乘数作用条件:社会上多种资源没有得到充足运用。(3)乘数的经济意义:经济各部门亲密相连,一种部门、产业投资的增长,也会在其他部门引起连锁反应;收入的增长会持续带来需求的增长。乘数作用的双重性:总需求增长,引起国民收入大幅度的增长;总需求减少,引起国民收入大幅度的减少。三部门的收入决定及其乘数三部门收入决定三部门经济下要考虑税收和政府支出,即税收、政府购置和转移支付等三部门均衡收入公式:消费函数c=a+by变成c=a+b(y-T+tr)y=c+i+g=a+b(y-T+tr)+i+g,整顿得:y=(a+i+g+btr-bT)/(1-b)三部门中的乘数政府购置乘数:收入变动对导致其的政府购置支出变动的比率。kg=Δy/Δg=1/(1-b)税收乘数(定量税):收入变动对导致其的税收变动的比率。kT=Δy/ΔT=-b/(1-b)投资乘数:ki=Δy/Δi=1/(1-b)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Δy/Δtr=b/(1-b)平衡预算乘数:政府税收和购置支出以相等数量增减(政府预算平衡),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kb=1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本章的重要内容:一、投资的决定1、投资:即资本的形成,重要指厂房和设备等实物资本。2、决定投资的经济原因:(1)利率;(2)预期利润;(3)折旧;(4)预期通货膨胀率3、投资函数:表达投资与利率之间的函数关系,投资i是利率r的减函数,即投资与利率反向变动。i=i(r)(满足di/dr<0)。线性投资函数:i=e-dr(e:自主投资d:投资系数)资本边际效率(MEC):恰好使资本品有效期内各项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资本品供应价格或重置成本的贴现率。资本边际效率r的计算:其中:R为资本供应价格;R1、R2、…Rn等为不一样年份的预期收益;J为残值5.资本边际效率曲线:不一样数量的资本供应,其不一样的边际效率所形成的曲线。投资边际效率曲线(MEI):投资增长,会导致资本品供不应求,而价格上涨。托宾的“q”说:q=企业的市场价值/其资本的重置成本。(1)假如q>1,会有新投资;(2)假如q<1,投资支出将较低。IS曲线IS方程的推导二部门经济中的均衡条件是总供应=总需求,i=s均衡国民收入:y=(a+i)/1-b;其中i=e-dr得到IS方程:或者IS曲线的推导(略)IS曲线及其斜率斜率:斜率含义: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斜率越大,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迟钝。反之,越敏感。IS曲线的经济含义描述了产品市场均衡、即i=s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关系表达均衡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反向变化。IS曲线上任何点都表达i=s。偏离IS曲线的任何点都表达没有实现均衡。处在IS曲线右上边某一点,i<s。利率过高,导致投资<储蓄。处在IS曲线左下边,i>s。利率过低,导致投资>储蓄IS曲线的平移利率不变,外生变量冲击导致总产出增长,IS水平右移;利率不变,外生变量冲击导致总产出减少,IS水平左移IS曲线的旋转斜率:d是投资对于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d较大,对于利率的变化敏感,IS斜率就小,平缓。d较大,利率变动引起投资变动多,进而引进收入的大变化,变动幅度越大,IS曲线越平缓。反之则反B越大,IS曲线的斜率就小。B越大,支出乘数大,利率变动引起投资变动时,收入会以较大幅度变动。IS曲线平缓。利率的决定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交易动机:消费和生产等交易所需货币。取决于收入谨慎动机或防止性动机:为应付突发事件、意外支出而持有的货币。前两个动机:L1=L1(y)=ky,投机动机:为了抓住有利时机,买卖证券而持有的货币。L2=L2(r)=w-hr流动偏好陷阱(凯恩斯陷阱)利率极低时,流动性偏好趋向于无穷大,人们认为利率不也许再减少——证券价格不再上升,而会跌落。不管有多少货币,都乐意持有在手中,国家增长货币供应,不会促使利率再下降的现象。货币需求函数实际货币总需求:L=L1+L2=ky–hr4、货币供应货币供应是一种存量概念。重要是一国某个时点上,所有不属于政府和银行的狭义货币。它是外生变量,不受利率影响,由国家政策调整。狭义货币供应:M1=硬币+纸币+银行活期存款。广义货币供应:M2=M1+定期存款M3=M2+个人和企业持有的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或“货币近似物”货币供求均衡利率的调整作用最终使货币供求趋于均衡。均衡利率r0,保证货币供求均衡货币供应与需求曲线的变动货币需求曲线平移。货币交易、投机动机等变动时,货币需求曲线平移。货币供应m由国家控制,是外生变量。货币供应曲线的平移。政府可自主确定货币供应量。鲍莫尔模型——存货理论货币需求=最优货币持有量。鲍莫尔平方根公式:其中,tc=现金和债券之间的交易成本;y=月初获得的收入,例如工资;r=月利率LM曲线货币市场均衡的产生(1)货币供应由中央银行控制,货币实际供应量m一般保持不变。因此,货币市场均衡,只能通过自动调整货币需求实现。(2)货币市场均衡的含义:m=L=L1(y)+L2(r)。因此要维持货币市场均衡:当m固定,L1与L2必须此消彼长。2、LM曲线的推导货币市场到达均衡时,有m=L;L=ky–hryr%LM曲线m/kyr%LM曲线m/k也可以表到达:或者LM曲线推导图(略)3、LM曲线的经济含义(1)货币市场到达均衡,即L=m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关系。(2)货币市场,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存在正向关系。总产出增长时利率提高,总产出减少时利率减少。(3)LM上任何点表达L=m。反之,偏离LM曲线的任何点都表达L≠m,即货币市场没有实现均衡。LM右边,表达L>m,利率过低,导致货币需求>货币供应。LM左边,表达L<m,利率过高,导致货币需求<货币供应。4.LM曲线的水平移动水平移动:利率不变,取决于m/h和m/k(1)假设外生变量——系数不变。水平移动取决于m=M/PP不变,M增长,m增长,LM右移;反之左移M不变,P上涨,m减少,LM左移;反之右移假设外生变量变A.货币投机需求:投机需求增长,LM左移。同样利率水平,投机需求增长,交易需求必减少,规定国民收入水平下降。B.货币交易需求:交易需求增长,LM左移。货币供不应求,利率上升,收入下降。C.货币供应量变动:货币需求不变时,货币供应增长,LM右移。必使利率下降,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国民收入增长。LM曲线的旋转移动(1)LM曲线斜率k/h经济意义: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2)斜率越小,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敏感;反之,越迟钝。(3)h不变,k与斜率成正比;k不变,h与斜率成反比。6.LM曲线存在三个区域LM的斜率为k/h。凯恩斯(萧条)区域:h无穷大时,斜率为0,LM呈水平状。古典区域:符合古典学派的主张。h=0时,斜率无穷大。古典区域和凯恩斯区域之间是中间区域:LM斜率为正值。IS-LM分析1、两个市场的同步均衡(1)IS是一系列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可使产品市场均衡;LM是一系列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可使货币市场均衡(2)可以同步使两个市场均衡的组合只有一种,即解方程组得到(r,y)一般均衡的稳定性非均衡的区域ⅢLMⅢLMISyr%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非均衡EⅠⅡⅣ4.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六、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基本框架1、有效需求——有支付能力的社会总需求,即总供应价格与总需求价格到达均衡时的总需求2、有效需求局限性:凯恩斯否认“供应自行发明需求”的萨伊定律。凯恩斯认为在自由放任的条件下,有效需求一般都是局限性的,因此市场不能自动实现充足就业的均衡总需求价格>总供应价格,就会扩大生产;反之,就会因无法实现最低利润而淘汰雇员,收缩生产。就业量取决于总供应与总需求的均衡点。短期内,生产成本和正常利润波动不大,总供应基本稳定。就业量实际取决于总需求。有效需求局限性的原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导致消费需求局限性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导致投资需求局限性流动偏好。总要把一定量货币保持在手里4.凯恩斯理论的政策含义凯恩斯否认了老式的国家不干预政策,力主扩大政府机能,通过政府干预来弥补有效需求的局限性,实现充足就业。即“需求管理”。凯恩斯尤其强调运用财政政策,重要是赤字财政政策来干预经济。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本章的重要内容:宏观经济政策概述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1)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2)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整总需求的政策。2、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正面)财政政策效果萧条时的感性认识(扩张性财政政策)减税。给个人和企业留下更多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费需求、增长生产和就业变化所得税构造使高收入者增长税负,低收入者减少承担。可以刺激社会总需求扩大政府购置多搞公共建设,扩大产品需求,增长消费,刺激总需求。也会导致货币需求增长给私人企业以津贴如通过减税和加速折旧等措施,直接刺激私人投资,增长就业与生产财政政策效果财政政策效果:变动政府收支,使IS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产生的影响财政政策效果财政政策效果y1y2y3yIS1IS2r%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长引起利率上升,从而克制私人投资(及消费)的现象LMLM财政政策的

挤出效应y1y2y3yIS1IS2r%△g/(1-b)-d△r/(1-b)△r挤出效应的大小:挤出效应越小,财政政策效果越大。财政政策效果大小(1)LM不变,IS形状变(P519)IS陡峭,财政政策效果大。利率变化大,IS移动时收入变化大。IS平坦,财政政策效果小。利率变化小,IS移动时收入变化小。IS不变,LM形状变(P521,图15-2)LM越平坦,收入变动幅度越大,扩张的财政政策效果越大LM越陡峭,收入变动幅度越小,扩张的财政政策效果越小。此时位于较高收入水平,靠近充足就业凯恩斯陷阱中的财政政策LM曲线越平坦,IS越陡峭,则财政政策的效果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凯恩斯陷阱中的财政政策凯恩斯陷阱中的财政政策IS1IS2LM1LM2yr0r%y1y2(2)凯恩斯主义的极端状况:LM为水平、IS垂直时,货币政策完全失效,财政政策非常有效凯恩斯极端的财政政策状况凯恩斯极端的财政政策状况IS1IS2LM1LM2r0r%yy1y2(3)IS垂直时货币政策完全失效IS垂直时货币政策完全失效IS垂直时货币政策完全失效ISLM1LM2y0r0r1r%y货币政策效果1、货币政策效果:变动货币供应量对于总需求的影响。2、货币政策效果的大小(1)LM形状不变时。IS陡峭,投资利率系数小。投资对利率的变动不敏感。因此LM变动使投资不会增长诸多,收入的变动幅度小。(2)IS形状不变时。货币供应增长,LM平坦,货币政策效果小;LM陡峭,货币政策效果大。LM平坦时,货币供应增长,利率下降的少,对投资和国民收入导致的影响小;反之,LM陡峭时,货币供应增长,利率下降的多,对投资和国民收入的影响大。古典主义的极端状况:水平IS和垂直LM相交,是古典主义的极端状况古典主义极端下的货币政策十分有效IS古典主义极端下的货币政策十分有效ISLM1LM2yr0y1y2r%IS水平,斜率为0,投资对利率很敏感;货币供应增长使利率稍微下降,投资极大提高,国民收入增长(2)财政政策完全无效。(P526图15-8)IS水平,投资的利率系数无限大,利率微变,投资会大幅变化。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大幅减少,挤出效应完全。4、货币政策的局限性(1)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货币政策的效果明显。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2)增减货币供应要影响到利率,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3)外部时滞。利率下降,投资增长,扩大生产规模需要有时间。(4)从紧的货币政策下,利率提高,国外资金进入,若汇率浮动本币升值,出口减少、进口增长,本国总需求下降;若汇率固定,央行为保证本币不升值,必然抛出本币,按照固定利率收购外币,于是本国货币供应增长。四、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1、两种政策混合使用的效果为克服萧条,达充足就业,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IS右移;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LM右移。两种措施都可使收入增长。但会使利率大幅度变化。稳定利率的同步,增长收入假如既想增长收入,又不使利率变动,可采用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相混合的措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利率上升,同步扩张性货币政策,使得利率保持原有水平,投资不被挤出。IS和LM移动的幅度相似,产出增长时,利率不变。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Ⅰ:经济萧条不太严重,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Ⅱ:严重通货膨胀,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减少总需求。紧缩性财政政策,以防止利率过高。Ⅲ:不严重的通货膨胀,紧缩性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扩张性货币政策减少利率,以免财政过度而衰退Ⅳ:经济严重萧条,膨胀性财政政策增长总需求,扩张性货币政策减少利率。IS、LM斜率对政策的影响IS、LM斜率对财政政策的影响LM斜率越小,财政政策效果越明显;LM斜率越大,财政越不明显。IS斜率越小,财政政策效果越不明显;IS斜率越大,财政政策效果越明显。IS、LM斜率对货币政策的影响IS斜率越小,货币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