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突破与创新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结构工业组织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建立的一门新兴的应用经济理论。它在20世纪40年代和40年代发展。其核心问题是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中的市场、产业和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垄断关系,研究制约和发挥价格机制作用的现实因素和条件,最终为政府制定旨在提高市场运行效率的公共政策提供依据和指导。从纵向考察,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传统产业组织理论(TraditionalIndustrialOrganization,TIO),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新产业组织理论(NewIndustrialOrganization,NIO)。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可以上溯至马歇尔(A·Marshall),但真正成为一门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还应该首推美国哈佛大学的梅森(E·S·Mason)和他的学生贝恩(J·S·Bain)。他们以哈佛大学为中心,联合一批青年经济家成立了产业组织研究小组,创立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哈佛学派(SchoolofHarvard)。哈佛学派在吸收马歇尔、张伯伦(H·Chamberlin)、罗宾逊(J·Robinson)等人对市场结构的早期研究,伯尔(M·Berle)、米恩斯(G·C·Means)等人对市场力量集中的非竞争性价格变化的实证研究,勒纳(A·Lerner)等人对垄断程度指标的探索,以及克拉克(J·M·Clark)等人对“有效竞争”概念及度量标准研究的基础上,以实证研究为主要手段把产业分解为特定的市场,并从结构、行为、绩效三个方面对这一市场进行深入分析,形成了产业组织理论的第一个理论范式,即市场结构(MarketStructure)——市场行为(MarketConduct)——市场绩效(Market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简称为SCP范式(SCPParadigm)。SCP范式的形成,标志着西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完善与成熟,产业组织理论因此而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SCP范式既适合于对单个产业的案例研究,也适合于对产业间的研究,特别是60年代中后期,随着在经济计量学方面受过良好训练(或匆忙武装起来)的新一代学者的出现,也由于电子计算机和经济计量软件的迅速普及,利用SCP模式进行横截面数据回归分析,一时几乎成为产业组织问题研究的时尚(卡布尔,2000)。20世纪60年代,SCP范式发展到其鼎盛时期,不但影响了整整一代经济学者,而且对政府决策者制定公共政策也产生巨大影响。同时,它也成为理论界和经济界讨论与批评的热点。其中,最为激烈和有力的批评来自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们,包括斯蒂格勒(J·Stigler)、德姆塞茨(H·Demsetz)、波斯纳(R·Posner)和布若曾(Y·Brozen)等人。他们在与哈佛学派论战和对SCP范式批判中,提出了独自的竞争理论的基本思想和公共政策主张,形成了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SchoolofChicago)。对SCP范式进行讨论和批评还有产业组织理论的其他非主流学派,如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新制度学派(SchoolofNeo-Institutional)和新奥地利学派(SchoolofNeo-Austrian)等。产业组织理论其他学派的崛起导致了SCP范式衰落,但这只是外部原因,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该范式自身存在的理论缺陷。其一,该范式缺乏深厚而又明确的理论基础。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与30年代就被普遍接受的微观经济理论难以很好地融合,它对大型企业的成长与行为和日益突出的产业集中趋势也不能从理论上给出有力的解释,这从理论上导致了SCP范式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地位不断衰落。其二,在实践中,人们没能发现SCP范式所描述的那种稳定的、具有普遍意义和不容置疑的模型关系。这种静态的、单向的研究框架,要求企业行为是内生的,是市场结构的结果。正是从行为到绩效的“反馈”关系上,再加上结构的内生性问题,导致了该范式对统计结果的解释相互矛盾。其三,SCP范式还面临一系列计量难题。难以处理市场绩效的多维概念问题,特别是难以将其作为回归分析中的解释变量;实证研究中过分依赖于把主观的统计分类数据(如标准产业分类)作为分析单位而随之产生了计量上的局限性;由于数据的难以获得,SCP范式的后来者经常求助于不够准确的替代数据,极大程度地降低了该范式的科学性和解释力。120世纪70—80年代,针对SCP范式的缺陷,一批有着良好微观经济学理论素养和数学基础的经济学家,如斯宾塞(A·M·Spence)、萨洛普(S·C·Salop)、迪克西特(A·K·Dixit)、蒂罗尔(J·Tirole),以及施马兰西(R·Schmalensee)、韦利格(R·D·Willig)等人,利用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形成了新产业组织理论(NIO)。二、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突破与创新新产业组织理论在寻求与新古典微观经济理论的先驱者古诺(A·Cournot)、伯特兰(J·Bertrand)、霍特林(H·Hotelling)、张伯伦(H·Chamberlin)和斯塔克尔伯格(H·Stackelberg)等人的寡头厂商行为理论更紧密结合的同时,引入了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可竞争市场理论、激励机制设计理论等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最新成果,从理论范式、研究方法和政策主张等几个方面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进行了突破和创新。1.策略性行为理论新产业组织理论在理论范式上的创新表现在三个“突破”上:一是突破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只重视市场结构的分析框架,从重视市场结构的研究转向重视市场行为的研究,即由“结构主义”转向“厂商行为主义”;二是突破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单向、静态的研究范式,建立了双向、动态的研究框架;三是突破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传统新古典假定,建立了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市场行为的分析范式。新产业组织理论除了在理论范式上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有所突破之外,还在此基础上对具体的产业组织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种:(1)策略性行为(StrategicBehavior)理论。寡头竞争企业的策略性行为是新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策略性行为包括合作策略性行为和非合作策略性行为。其中,非合作策略性行为是新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重点。在垄断或寡占的市场中,市场环境不再是外生的,主导厂商可以通过策略性行为改变市场环境,从而影响竞争对手的预期,改变竞争对手对未来事件的信念,达到迫使竞争者做出对主导厂商有利的决策行为。策略性行为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影响未来市场需求函数和成本函数的策略性行为;二是影响竞争者对事件估计信念的策略性行为。前者包括过度生产能力策略、提高对手成本的策略、品牌多样化策略等,后者包括与进入遏制和退出引诱相联系的限制性定价策略、掠夺性定价策略、消耗战策略、研发竞赛策略等。2(2)产品差别化(ProductDifferentiation)理论。产品差别化是企业非价格竞争的重要形式。新产业组织理论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中含义模糊的产品差别模型划分为垂直差别和水平差别两种。垂直产品差别是指由于产品质量不同所形成的差别,水平产品差别是指为了适应不同消费者的不同偏好而形成的产品种类的差别。产品差别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A.分别运用伯川德——纳什均衡(Bertrand-NashEquilibrium)的方法分析两类差别的市场均衡及其社会福利含义;B.在差别化产品条件下的价格决定问题;C.寡头垄断企业的产品选择问题。在具体分析中,产品差别化理论分别运用空间差别化的两个标准模型,即霍特林的线性选址模型(Hotelling,1929)和萨洛普两阶段博弈的圆形进入和定位模型(Salop,1979),展示了具有差别产品的伯川德竞争性质,阐明了差别化的原则,并研究了自由进入的多种均衡问题。另外,产品差别化理论还对差别最大化与差别最小化、广告宣传与信息性产品差别化等问题进行了探索。3(3)可竞争市场(ContestableMarket)理论。作为对SCP范式的批判,鲍莫尔(W·J·Baumol)、伯恩查(J·C·Panzar)和韦利格(R·D·Willig)等人在借鉴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于1982年合作出版的《可竞争市场与市场结构理论》一书中系统提出了可竞争市场理论。该理论以沉没成本(SunkCost)、完全可竞争市场(PerfectContestableMarket)、自由进入——退出(Hit-and-Run)、可维持性(Sustainability)等几个重要的基本概念为中心,来推导可持续的有效率的产业组织的基本态势及其内生的形成过程。该理论认为,决定市场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的因素仅仅是沉没成本的大小,基本忽略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所提出的决定进入壁垒的四种因素,即进入所需的资本壁垒、规模经济壁垒、产品差别壁垒和绝对成本壁垒。4可竞争的市场就是自由进入——退出的市场,意味着沉没成本为零,即使具有垄断性,由于潜在竞争的威胁,垄断企业也不可能获得超额利润,市场稳定在与竞争均衡相同的价格水平上(Baumoletal,1982)。(4)不确定性(Uncertainty)理论。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有一个很强的倾向,那就是以生产者和消费者掌握有关的成本和需求的全部信息为前提进行分析研究。这既与现实不符,也使得理论缺乏解释力。新产业组织理论突破了传统假定,将生产者和消费者对成本(包括生产技术)和需求等信息的掌握程度,用0-1的概率表示,进而对不确定性条件下的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进行分析,形成了不确定性理论。不确定性理论运用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方法,不但分析了不确定性条件下的企业和消费者的静态与动态市场行为,而且研究了企业的研究开发行为。5成为新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2.博弈分析方法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组织理论在研究方法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博弈论及与其相关的信息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等方法相继引入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研究方法的创新推动了产业组织理论的长足发展,不但推进了其研究深度,而且拓展了研究的广度,产业组织理论的诸多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研究方法的演变,甚至可以说研究方法的演进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产业组织论理的发展脉络。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方法很多,包括实证与规范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静态与动态分析、博弈分析、结构分析以及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等,但是对新产业组织理论影响最大的是博弈论(GameTheory)分析方法。博弈论分析方法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研究方法,可以说,产业组织经济学近二十年来在理论方面的重大进展都是由于博弈论的广泛应用而取得的。博弈论为经济学家理解和分析多元垄断和寡占状态下的市场结构、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定价、企业战略行为以及反垄断规制等领域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同时,博弈论及机制设计、不完全合同理论的应用也使得产业组织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大大加强,以至于人们将新产业组织理论称为理论性的产业组织理论(Tirole,1988)。新产业组织理论运用博弈论将库诺特、伯川德等人的多元垄断理论进行严密细致的理论化,并用纳什均衡阐明企业的行为,分析在市场初期条件给定时,如何通过企业行为实现新的均衡。也就是说,博弈论为新产业组织理论将分析的重点放在企业战略行为上,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手段。随着博弈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以法国学者蒂罗尔(J.Tirole)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利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整个产业组织理论体系进行了再造。6正因为如此,英国威尔斯大学教授卡布尔认为,新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尤其是博弈论的应用,“使产业组织理论成为7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学中最富生机、最激动人心的领域”(卡布尔,2000)。3.产业组织政策要兼顾产业政策的导向在政策主张方面,传统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寡占的市场结构会产生寡占的市场行为,进而导致不良的市场绩效,特别是资源配置的非效率,因此有效的产业组织政策首先应该着眼于形成和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并对经济生活中的垄断和寡占采取管制政策。新产业组织理论更加注重产业组织理论政策含义的研究,追求公共政策的理论依据。相对于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反垄断政策而言,新产业组织理论的政策主张发生了较大变化。(1)政府的行为加大了反垄断的工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反垄断政策出现了三个明显的变化倾向:一是从注重反垄断结构到注重反垄断行为的变化。新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垄断结构不一定导致垄断行为,从而也就不一定损害消费者利益。因此,反垄断实施机构开始把调查的重点从商业行为的结构效应转移到商业行为对经济效益和消费者福利的影响上,这就增加了反垄断的难度,反垄断的程序也变得更加繁琐。二是反垄断政策的目标有了潜移默化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反垄断政策主要目标取向由过去的保护消费者利益,逐渐转移到提高市场效率,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兼顾保护消费者利益。三是反垄断政策有了明显松动。按照可竞争市场理论,只要市场是可竞争的,少数几家大企业纵向或横向兼并,并不损害市场效率和消费者利益,政府的竞争政策应该重视是否存在充分的潜在竞争压力,而不必匆忙进行反垄断起诉。确保潜在竞争压力存在的关键是要尽可能降低沉没成本,因而他们主张一方面积极研究能够减少沉没成本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另一方面要排除一切人为的不必要的进入和退出壁垒。新产业组织理论的这一政策主张对近20年来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反垄断政策的放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激励性管制的概念新产业组织理论产生以后,传统的建立在价格理论基础上的管制理论已经被新的以机制设计理论为核心的管制理论所取代。新的管制理论强调管制者与被管制企业之间的非对称信息,从而进一步强调要建立激励性管制机制,以激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影响下,西方国家的管制政策的变化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伴随着对公用事业部门的自由化和私有化实施放松管制的政策,二是以激励性管制取代过去传统的管制方式,三是在放松经济性管制的同时,强化社会性管制,以加强环境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和保护消费者权益不受侵害。三、产业组织理论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组织理论又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优秀理论经济学家加入到这一领域,使产业组织理论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与其他学科交融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1.产业组织理论在国最近10多年来,新产业组织理论的经济学家们不断拓展研究视野,在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的同时,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分析一些新的经济问题,使产业组织理论得到极大的丰富。在这些新的领域中,取得明显成就主要有:(1)1对企业制度问题的研究。新产业组织理论打开企业“黑箱”,深入分析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治理结构,在企业理论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2)2将产业组织理论运用于国际经济现象的研究。新产业组织理论对跨国投资、国际贸易、国际寡占、跨国并购以及跨国公司的策略性行为等国际经济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3)3对网络经济等新经济因素的研究。2.论对传统研究领域的深化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丰富和创新,产业组织理论学者运用这些新方法对传统领域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并形成有别于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新成果。新产业组织理论对传统研究领域的深化表现在:(1)1运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模型重新分析传统产业理论已经研究过的问题,重新构建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例如,运用博弈论对市场结构的重新研究,对进入——退出壁垒与市场份额及市场绩效关系的研究,对电信、航空、银行业等具有自然垄断性质产业的研究,等等。(2)2研究原有领域内出现的新问题,丰富新产业组织理论。例如,企业技术创新与策略性行为,委托代理关系与激励性管制,对新形势下的竞争政策进行反思,等等。3.产业组织研究方法进入90年代以后,过去截然区分理论研究者与实证研究者的界限日益模糊,实证研究者开始吸纳和利用经济学理论和经济计量方法的新成果,同时,由于实证研究的技术和手段整体上都具有了更高的水准,实际数据更加准确并且相对易于获得,理论研究者也能够采用一些实证研究的方法,更多地接触实际。随着理论层次上对博弈论的广泛重视,案例研究方法又重新受到青睐,而且其重要性有相对提高的趋势。产业组织理论的最新研究方法,还包括经济时间序列(Time-seriesAnalysis)的线性和非线性方法、协整(Cointegration)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ECMs)、双线形模型、Threshold自回归和混沌模型(ChaoticModel)以及推测变差方法(ConjecturalVariationsApproach)等等。另外,普拉特(C·R·Plott,1989)的实验方法(ExperimentalMethod)也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实证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供应链购销合同范例
- ALC墙板合同范本
- 电脑碳硫分析仪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2024-2030版)
- 2025年度酒吧品牌授权与加盟合作协议
- 2025年度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纳税担保服务协议
- 2025年中国沼液沼渣车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单联大按钮开关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20241226-210127
- 2025年度智慧农业设施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规范
- 2025年度花卉苗木销售与养护服务合同
- 2025年度食品添加剂购买协议书
- (2024年)剪映入门教程课件
- 《宠物饲养》课程标准
- 快餐品牌全案推广方案
- 环境卫生整治推进行动实施方案
- 口腔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1
- 绪论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
- 发生输液反应时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方法课件
- 中国旅游地理(高职)全套教学课件
- 数字货币的匿名性与反洗钱
- 门脉高压性消化道出血的介入治疗课件
- 民航保密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