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挖掘数学的本源提高思维的有效性(完整版)实用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完整版实用资料,欢迎下载)
挖掘数学的本源提高思维的有效性(完整版)实用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完整版实用资料,欢迎下载)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糖化试剂配液罐系统清洁有效性验证方案体外诊断试剂文件第1页共4页验证方案1概述根据本公司体外诊断试剂的生产工艺要求,对本公司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配液罐系统的清洁性进行有效性验证。通过验证清洗程序清洗完毕的配液罐系统,在经过适当的周期保存后,再使用是否对试剂造成污染。说明在现有的清洁程序下,经过清洗的配液罐系统能满足生产工艺要求,能够保证生产产品质量稳定。2验证人员3时间进度表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4月29日完成验证方案中的验证项目;2021年5月1日至2021年5月15日数据汇总分析、完成验证报告。4验证目的确认经过现有的清洗程序清洗好的配液罐系统,经过适当的周期保存后,再使用起来不会对试剂产生污染,验证了现有的清洗程序的有效性。5验证内容5.1清洗配液罐系统的依据配液罐系统的清洗:WI-116《容器清洗标准操作程序》5.2验证所用的试剂与仪器火焰分光光度计体外诊断试剂文件第2页共4页配液罐系统无菌操作台微生物培养箱5.3验证方法5.3.1将按照《容器清洗标准操作程序》清洗后的配液罐系统(净洗液A配液罐、净洗液B配液罐、溶血素H配液罐)放置7天。5.3.2向配液罐中加纯水10L后摇晃配液罐,清洗后用吸管吸取少量液体待检。5.3.3微生物检验1.将已制备好的培养皿按要求放置,打开培养皿盖使培养基表面暴露0min,30min,再将培养皿盖盖上后倒置,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每组选3只培养皿。2.取清洗过配液罐的水加入培养皿中培养,倒置。每个配液罐清洗液平行做3个培养皿。3.取纯水加入培养皿中用培养棒铺匀后扣上培养皿盖,倒置。平行做3个培养皿。4.全部采样结束后,将培养皿倒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在30~35度培养箱中培养,时间不少于48小时。5.用肉眼直接计数,标记或在菌落计数器上点计,然后用5~10倍放大镜检查,有否遗漏。若培养皿上有2个或2个以上的菌落重叠,可分辨时仍以2个或2个以上菌落计数。5.3.4Na离子浓度检验测试清洗配液罐后液体的Na离子浓度和纯水的钠离子浓度,每个样品测试三次,计算均值。并计算清洗液和纯水的Na离子浓度的相对偏差。5.4验证标准1.微生物<100菌落数/mL则合格。2.钠离子浓度与纯水中钠离子浓度的相对偏差≤5%合格。5.5验证记录体外诊断试剂文件第3页共4页5.7钠离子浓度检验记录6总结通过配液罐系统清洁有效性验证了配液罐清洗后放置7天内使用对试剂生产有无影响。体外诊断试剂文件第4页共4页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速度、收益、安全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长度)——投入;收益可看作学习结果(收获)——产出;安全可看作学习体验(苦乐)——体验。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越少,效率就越高。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要求把时间用在学习上,不能把时间浪费在非学习上;其次要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产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它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变化上。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伴随学习活动生发的心理体验。这是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考量有效性的一个向度。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这三个指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学习时间是前提,投入一定的时间并提高学习效率,这是增加学习结果和强化学习体验(积极)的基础;学习结果是关键,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学力提升不仅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也能增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体验;学习体验是灵魂,积极的体验和态度会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并提高学习的效率和结果。实际上,学习体验本身也是重要的学习结果。总之,考量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必须综合考虑这三个要素——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补充材料——“有效教学”有三个基本要素:(1)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2)有效率。“时间是教育王国的金钱,教育需要时间……教师用时间提供教学服务,学生用时间购买学习。”高效利用教学时间指教学时间利用的高效率,在单位时间内教学造成了最佳的教学效果。一般认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用的课时越少,课堂教学效率越高;在一定的课时内,学习的内容越多,学生的收益越大,课堂教学效率越高。从这里可以看出,课堂教学效率是关于学习收益与教学时间的综合概念。很多研究表明,教师在教学中高效利用时间是有效教学的一个关键特征,并且能不能高效利用时间成为区分有效教学和无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实施课堂管理并因此造成教学中断、偏离教学内容的闲扯却会占用、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不是有效教学的表现。教学效率应是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的比值。教学投入是指师生双方为实现教育目标而投人的时间、精力及各种教育资源的总和;教学产出是指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包括学生知识、技能的增长,身心素质的进步、成熟,个性的成长,创造力的培养以及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教学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实践中的有效教学也可表述成是教学所得与教学所耗的比值。(3)有效益。指教学目标要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及吻合的程度,并从质和量两方面进行评价。研究有效教学并不是不要教学质量,并不是不要升学率。而是要使教学质量更高,教学行为更加规范,教学时间更加经济,教学结果更加显著。)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并克服无效的“教”。“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相对而言,前者短效,后者长效,这两种效果要同时兼顾。“无效的教”指的是阻碍学生“学”的“教”,它也有两种表现:一是显性的,教师不得要领、冷漠无情、枯燥乏味地教,使学生失去“学”的兴趣和热情;二是隐性的,教师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便能看懂的课本知识,这种教剥夺了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从而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学习积极性的提升。(补充材料——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以及学到什么程度,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许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有效性指什么?从教育学专业的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那么,发展指什么呢?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发展观呢?第一,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即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总目标,任一维度的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获得良好的发展,缺失任一维度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过程与方法目标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动力,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总之,人的发展是三维目标的整合,缺失任一维度,都会使发展受损。但这并不意味着三维目标对人的发展的贡献是等值的,因而,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要根据各学科的特殊性和学生的原有基础而有所侧重。就教学而言,一方面要注重挖掘学科教材中蕴含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另一方面要注重开发课堂教学中生成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二,发展就其层次而言,包括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之说,归结了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结论。关于教学作用于儿童发展的途径,由于维果茨基引进了区分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的原理而揭示出一个清晰的概念。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智力任务。第二种水平是最近发展区,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解决这些任务。儿童今天在合作中做到了,到明天就会独立地做出来。实践证明,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停留在现有发展区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第三,发展就其形式而言,包括内在发展与外在发展。内在发展是一种着重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发展,外在发展是一种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与应用为标志的发展。简单地说,内在发展是智慧发展,外在发展是知识发展,两种发展具有关联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传统教学过分追求外在发展,导致内在发展受损。新课程倡导内在发展,在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定位上,强调通过课程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使学生从小懂得知识是永远进步的,没有哪一种知识不需要质疑和发展,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永远值得关注和学习。第四,发展就其机制而言,有预设性发展和生成性发展。所谓预设性发展是指可预知的发展,即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的发展;所谓生成性发展是指不可预知的发展,即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在教学中,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新课程在注重预设性发展的同时,强调生成性发展。第五,发展就其时间而言,有眼前发展和终身发展。所谓眼前发展是指即时发展,它要求立竿见影,注重可测性和量化;所谓终身发展是指面向未来的发展,它着眼于可持续发展,注重发展的后劲和潜力。显然,眼前发展注重教学的短效,长远发展注重教学的长效。第六,发展就其主体而言,有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与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方法,而且要让教师在课堂里拥有创设的主动权,能充分根据自己的个性、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发展自己的教学个性,这正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达到的目的。可以说,以上六个方面是新课程衡量教学有效性和发展性的专业向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种变化:从注重“单位时间内传授知识的量”到更关注“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与状态”;从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到更关注“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从关心“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到同时强调“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发展”。
教学视学生的发展为最大效益:有效教学的着眼点是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核心位置;有效教学的关注点是学生整体的发展;有效教学的着力点是课堂教学实践理性的回归;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在新的时期内的诉求;有效教学是教育精细化、个性化、效能化的需要。新课程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取得了哪些实质性的进展或变化?课程改革使我国基础教育发生了本质的、积极的变化。真正扎实搞课改的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用新课程理念教学,学生明显爱学习了,自信心增强了,能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了,有自己的见解了,学习的渠道和空间拓宽了,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提高了,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多了,尝试探索和实践的意识增强了,等等。这些方面的变化使学生学习更有后劲,对今后的发展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这难道不是学生终身发展必需的“基础”吗?总之,新课程在提高教学有效性上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其中,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学生变了。课改以后,学生的变化和进步是明显的。学生变得爱学习了。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而不是外在压力,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体验,把学生从“受逼”学习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变得爱读书、爱学习,是课程改革的头等大事和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可以说,让学生爱学、乐学,给学生一个幸福的童年,是一线教师的共同心声。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判断课改成败的一个根本标准。此次课改的一个主要出发点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l世纪需要的不是应试高手,而是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课改几年来,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了,突出表现在:学生识字量增大了,阅读能力提高了,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交流和表达能力提高了,质疑创新能力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其次是教师变了。新课程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的观念变了。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仅把课程当成科目的观念,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可怜解释者、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教师在教学中再也不把教材作为“圣经”来解读,而是十分注重书本知识向生活的回归,向儿童经验的回归。因此,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变了。新课程把“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理念摆上了议事日程,促进了这一理念向现实的转化。教师在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研究,促使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不少教师坚持写实验日记、教学反思和教育随笔。教师在一起讨论教学中的问题时,会主动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请别人为自己提供帮助,同时自己也会为别人提供帮助。这样的研讨,能把教师身边发生的、与教师有密切关系的问题适时解决,使教师真切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再次是课堂教学变了。课堂教学目标变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这突出表现在:1.把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铷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2.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精神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种对人的情感和道德的普遍关注是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所难以想象的。也难以企及的。课堂教学“活”起来了。只有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地去发展。在传统教学中,“闷课”是较为普遍的现象。“闷课”的主要特征是: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课堂无欢声笑语、无思想交锋,学生思维呆滞。“闷课”的结果是摧毁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新课程的课堂较之传统的课堂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活”起来了,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呈现出了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什么是无效和低效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对应的是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无效低效”是相对有效教学而言。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懂的少到懂的多,从不喜欢到喜欢这门课程,这都表示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有效的。更进一步来说,无效低效也可以说是不需要教师教,学生也能理解。从专业角度来说,就是没有发展。无效和低效的课堂教学有哪些具体表现?一、三维目标的割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是促进学生发展进而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内在机制。但是,课程实施中却出现了三维目标的割裂现象:其一,游离于知识与技能之外的过程与方法,为活动而活动。这种活动既不利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没有价值的,因而是无效和低效的。其二,“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脱离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孤立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其三,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在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二、教学内容的泛化。课程资源开发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课程意识的确立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学从内涵到外延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其突出表现就是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比如语文课:或者丧失自我,异化为生物课、历史课、物理课、班会等;或者忽视语言文字,重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写作技巧的分析,高唱人文主义,教学内容空洞;或者教师急于向课外延伸、拓展,学生独立阅读、感悟课文的时间得不到根本保证。《语文建设》2005年第19期的某篇文章曾说,在数学课上,一些数学内容被机械地套上了情境,牵强附会地联系生活实际,其结果是既浪费了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三、教学活动的外化。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变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课堂却表现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被真正激活。这典型表现在“自主”变成“自流”,只赋“权”却不增“能”: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前提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有人批评我们的课堂有“温度”无“深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课堂上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虽然让人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上缺乏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四、教学层次的低下。我们把教学分为两个层次: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是高层次的教学,针对现有发展区的教学是低层次的教学。显然,只有高层次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从教学实际来说,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学滞后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学习潜力)。从具体一节课来说,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哪些教学内容是属于现有发展区的问题,是学生可以通过独立学习掌握的,哪些教学内容是属于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是需要同伴互助和教师帮助才能掌握的。现在的课堂教学往往层次不分明,教师常常花很长时间来解决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导致教学水平和效益的低下,更为严重的是阻滞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责任感的形成。一位文学教授曾经指出中学语文无效教学的重要原因就是语文教师的解读思维活动与学生同在一个层次上,教师要讲的不用讲学生就已经明了,即便这个时候教师明智地采用提问式。让学生自己给自己讲,这仍然是浪费教学资源,因为这对学生来说并没有增加新的信息。教师讲授的只是对文本信息的重复性归结,是学生已经懂得的“真理”,学生不能从教师那里摄入任何有效的、能够生成思维能力的成分。这是当前语文文本解读最失败的地方。《人民教育》2006年第六期《改造解读思维:从无效到有效》一文认为: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帮助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的增长,教师的帮助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的独立,教师作用告终。遗憾的是,现在的教学缺乏这种动态的变化,教与学始终处于平面的、定格的关系。先教后学,教多少学多少,教支配、控制学甚至替代学,学的独立性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离不开教,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提升,所以,教学层次也就始终上不去。这也是我们现在常常看到的怪现象(年级和学段越高的课堂,教师教得越多、教得越满)的原因。五、预设和生成的冲突。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和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但是,当前课堂教学却出现了两者的冲突现象:表现之一,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表面看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这是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学观的表现。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性,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所以,从根本上讲,这是低效的教学。表现之二,生成过多。一方面,生成过多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另一方面,生成过多会使教学失去中心、失去方向,同时也会导致教学泛泛而谈、浅尝辄止,从而最终背离生成目的。如何克服无效和低效的课堂教学?第一,要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确立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第二,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第三,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第四,要在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下工夫,要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第五,要把生成和预设和谐统一起来,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从而既提高知识教学的效率,又改善能力培养的效果。可以说,这些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克服无效和低效教学的基本措施。形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五种关键教学行为是什么?清晰地授课。语言清晰、简练。使学生按逻辑顺序逐步理解复杂或抽象概念。对学生提出学习任务时其要求明确、清楚、具体。能很好地把握学生的能力水平或能力极限。把当前的学习任务放在过去或将来课时(经验或知识)背景下。2.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吸引力的教学技巧(如,有趣的举例、视觉刺激物或说话方式)。通过变化的语调、目光、手势展现热情与活力。不断变化的提问方式。不断变化的学生学习方式。能把学生的想法和意见纳入到某些教学活动或成果中(结论、问题概括、可用的方法、学习经验等)。3.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导向。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每一个学习活动都有清晰的任务,要求学生从事某种活动时有具体的任务要求或活动规则。以最小的代价来制止和排除偏离既定学习活动的行为。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行为或合理的意见引导教学进程。4.能确保学生对学习的投入。使用幽默的谈话或有趣的活动将学生引入理想的学习状态。必要时引入学习竞争机制。为需要的学生准备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材料或活动。恰当地、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有导向性的口头表扬。灵活的个人或小组活动(如:成就契约、游戏、趣味练习活动等)。5.及时评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授新课前对学生的安置性测验。监督课堂作业与训练,在学生独立练习时频繁地检查进展或学习效果。多样化的评价和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方式。在必要时,课堂评价中也具有反馈与矫正的功能。在一节课结束前,总结整节课学习的效果。形成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体现哪六个维度?(1)参与度:全程、全员有效参与;(2)亲和度:师生间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3)自由度:学生有展示自我才能的空间;(4)结构度:整体把握知识结构体系;(5)练习度:有效的知识巩固与技能训练;(6)延展度:知识与技能的有效迁移。课堂教学有效性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有哪些?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分析教学的有效性着重要分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就是教与学的效果,它的落脚点是学生,但却有赖于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行为)是否有效。也就是说,学生有效的学习需要依靠教师有效的教学,教师的有效教学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础。至此,从教师角度来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应该包括: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是否按照学生有效学习的目标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如课文内容的选择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能否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否有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课堂语言的有效性(有多少语言是废话,除去废话后有多少是真正有效的)。
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包括提问和课堂训练)(那些提问属于有效提问,那些提问属于无效提问;那些训练时无效劳动,那些训练才是有价值的训练)。
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如课堂讨论是只有形式还是形式为内容服务?再如课堂中学生的小品表演是为了满足形式的需要还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培养某种能力?)。
教学交往的有效性(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是否有效?课堂气氛是否融洽、和谐,师生关系是否平等、情绪是否饱满?)。
教学手段的有效性(例如现在普遍使用多媒体,使多媒体为教学服务还是教学为多媒体服务?)。
课后作业的有效性(是布置一道有价值的问题还是布置大量的重复性作业?是让学生简单的抄写进行书本知识搬家还是让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实在教学过程中及时、适度、多元的评价学生,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是否定学生、打击学生?是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还是只看学习结果的评价抑或是既重结果又重过程的评价?是教师评价还是学生评价或是师生评价结合?)等内容。
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教师特征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主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师是有效教师?主要研究了可能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特征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教师的特点、性别、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及对学生的影响等。卡特尔的研究发现,描述好教师品质的词依次为:个性与意志、才智、同情与机智、思想开放、幽默感。由此可以发现,以前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更多的是将教师特征与教育结果机械相连,几乎忽视了课堂实际。而在近来的研究中,已不只是从教师人格特征来看问题,更加注意了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成就、学生自我发展之间的关系的研究。2.学生以及学生的学习。现在人们关注课堂教学活动已经由研究单一的教师因素,扩展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有效性已经从教师的身上转移到学生以及学生的学习上,并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更加关注教师的作用,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注学生的学习研究表明,有效教学不仅仅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3.师生的交往。在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中,良好的师生交往也是很重要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双方。近年来的研究已经更强调了合作、交流、“共同体”对教与学的作用,强调文化、社交、活动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学习被看作是一种主动的、合作的建构过程,师生交往永远是教学的核心。如:通过相互对话学生们能学多少?对话很重要,但如何使对话更有效?教师掌握提问的方法有哪些?全班性的讨论值得吗?什么是最好的组织小组讨论的方法……所有这些问题都涉及到师生之间的交往。健康的、富有创建性的、既能体现教师权威与纪律,又能体现平等与关爱给予的交往形式是当前较为倡导的。4.教师教的策略和学生学的策略。可以说从备课到上课,再到评价,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策略。对教师而言,仅仅掌握零碎的教学技能已难以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将具体的方法、技巧上升为策略。到底有多少种教学策略,这难以统计,比如数不尽的教师课堂提问策略、观察策略、决策策略,学生学习的预习策略、练习策略、解题策略等等都是以专著或教材的形式出现的。对学生而言,则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除听、说、读、写、算这些的基本技能外,更强调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方法的策略、合作学习的策略、科学利用时间的策略等等。5.环境的影响。有效教学实际上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教学情境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之外又一影响教学成败的因素。环境轻松舒适。如灯光的亮度、温度、空气、色彩、学习用具和家具等都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和班级人数的多少。环境有益于教与学。有明显区分的学习区,不拥挤、不互相干扰、易于教师指导与监控。整个环境要组织得整齐有序,便于拿取和放回学习的材料。环境宽畅、有足够的学习材料。研究表明,摆放宽松的座位,不容易造成偏离任务的行为;学习材料和用具投放充足,不容易造成争强或等候。由此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丰富的物质环境,有助于学习。6.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在农村学校多媒体是吸引学生眼球的法宝,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成为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这对提高教学效果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7.教材……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符合哪些基本条件?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但怎样使课堂教学有效则是教学理论和实践长期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我们认为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很多,但要保证其有效性就必须符合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一、教学发展的有效性
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影响学生个体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活动与交往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关键性因素。要使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提高活动的发展效应取决于下面四个条件:(一)活动对个体所提出的要求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的相差度,因而教学要求掌握在“最近发展区”为宜;(二)活动本身的组织结构水平与重复程度,如赞可夫主张“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其基本精神正是立足于充分展开学生的精神力量,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三)主体对活动的自主程度;(四)活动是否取得成效以及活动主体对成效的感受。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上述条件往往在不同程度上得不到共识,导致课堂教学活动的发展效应不高。其中教学主体行为的体现度是教学发展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当前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教学主体行为动力不足:诸如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课时开“小差”甚至厌学;教师的教学精神状况不佳,备课上课的精力与时间投入不足。另外,教学行为及环境的创设受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着一定的教学思想观念,主要体现为:(一)全面育人观。实际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结合教材来进行,而对于学术观点的影响、发展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在个体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方面如何落实到实处,这些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措施也欠有力;(二)教学效率观。重视效率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观念,但是当前的课堂教学效率往往停留在空泛谈论阶段,尚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三)教学过程观。传统的教学偏重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既重结果又重过程的观念现在在我国教育界开始得到重视。
二、教学知识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在这里必须有两点应明确:第一是科学知识和有效知识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但科学知识并不一定等于有效的知识。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如讲授的内容是科学的,但全是学生已习得的知识,或者是他们听不懂和无法接受的内容,这就叫做“正确而无效的知识”。第二是非科学知识也不能笼统地认为是无效的知识。如中小学教材中的寓言、神话故事等内容并非是科学的,但可以启迪人们思考,从另一个角度充实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识。因此,我们认为教学效果不取决于教学内容是否正确、是否丰富和教学时间的长短,而取决于有效的知识量。主要表现为:其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首要的、根本的任务是给学生以基本的方法、系统的知识,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然而教师教学内容(知识)的数量和学生知识的增长的数量往往是不相等的。也就是说,教学内容的总量不等于学生知识的增长量。其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编码合理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自由出入”的知识,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其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思想教育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它是以知识传授为基础,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谁都知道教育需要说理(知识),但说理不等于教育(如正确无效的知识)。其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学生的中心任务是学习,他们的主要需要是知识且是有效知识的满足。教学中有所得、有所获、有所感,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教学调控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速度、难度的调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表现为:其一是课堂教学的速度。它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教学任务的一定量,教学速度的快慢意味着在恒定的单位时间里接受信息量的多少。判定教学速度是否适当的标准是极难确定的,一般以学生的接受水平为依据。现代心理科学研究证明:人类接收信息量是以“组块”为单位,要想长期记忆一个组块,最低需要显示八秒钟的时间,但要真正理解掌握应用,则一节课只能完成4—20个组块。其二是课堂教学的密度。它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一定质教学任务的程度。课堂教学传授新知识越多,其教学密度就越大。如果一堂课松松垮垮,没有足够的思维密度,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思维肤浅,不善于动脑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的智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提高思维密度即设法让学生在一堂课上有较长的有意注意时间,积极主动充分地开展思维活动。教改实验表明,课堂教学中采用学生实验、问题讨论、表扬激励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能够改变大脑的兴奋点,促使大脑对各种感官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概念,这样的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是比较高的。其三是课堂教学的难度。它是指教授和学习者在教学时感到表达、理解、运用等的难易程度,这里主要是指学生学习时的难易程度。过难,学生不理解,是浪费;过易,既降低了教学要求,又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是浪费。其四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有的教师对一堂课的时间缺乏精打细算,使课堂教学效率下降。为了减少时间的损耗,建议在教学中应做到:课前做好准备;准时上课;提炼和浓缩教学语言;精简板书;提高提问技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等等。
四、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强调启发式教学,这也可以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途径。但启发式教学不是盲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是通过揭示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的矛盾因素,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善于引导。人们往往误认为启发式就是“问答式”,其实在实际教学中启发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目的启发、问题启发、形象启发、比较启发等。最终是为了达到最优的启发效果。在教学中怎样在学生一定的有限的知识基础上,用大量典型的实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正是启发式的用武之地。另外,在教学方法的实施中教学策略的选定和设计又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它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有针对性加以选择和组合相关的教学方法、手段、形式和内容,可以构成有特色的教学方案。课堂教学所采用的基本教学策略类型主要有:(一)以方法因素为中心的方法型教学策略。其中又可划分为讲授型和发现型两种。讲授型策略:其主要倾向是向学习者系统传递知识,要求教师指定内容、提供材料、制定广深。发现型策略:其主要倾向是促进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要求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指导方法、促进学习。(二)以内容因素为中心的内容型教学策略。根据内容性质和内在的逻辑结构可划分为直线式(按教学内容内在的逻辑顺序,把教学划分为相互关联的内阶段和步骤);分支并行式(把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平行的单元,分别采用相应的方法与媒体);综合式就是上述几种方式的综合。(三)以师生活动方式加以划分的方式型教学策略。其中分为教师中心策略:是学校中普遍常见的形式;学生中心策略:主要考虑学生个人的实际需要。(四)以教学任务和学习类型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策略。其中又可划分为讲解性、练习性、问题定向性和综合能力性策略。策略的划分主要是为研究、探讨所用,实际中必须设计出更多具有特色的教学新策略。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在问题的解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知识越多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即使头脑中储备了解决某个问题所具备的全部知识,也不能保证这个问题能得到解决。于是在我们面前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掌握知识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问题对于我们设计教材教法都具有直接的指导价值。当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头脑中积累的知识只有做到条件化——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触发”条件结合,形成条件化的知识;结构化——知识以一种层次网络排列;熟练化——知识的各个方面经过练习而紧密结合在一起,并达到自动化的程度;策略化——选择、组合、改变或操作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命题的一系列规则。这样才会有效迁移,才能成功地用以解决问题。
五、教学信息传输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和艺术手段对学生输出教学信息。教学过程也就是由书本等知识媒体或教师头脑中的知识(贮存状态的知识信息)通过传输(传输状态的知识信息),成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贮存状态的知识信息)的过程。在这一传输过程中为了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至少应注意三个环节:(一)解决好信息的变换问题。教师备课过程中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准备将贮存状态的知识重新组合,以便变换成传输状态的信息而输出,这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门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解决好如何讲解及表达方式和顺序的问题。其基本要求是简化信号、合理编码。(二)解决好信息的传输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是通过视、听、触觉来接受教师所传来的信息,而一般认为以视觉最为有效。单一的形式不如综合传输的效果好,这已是许多实验数据证明了的,如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正常人用眼接收的信息约占85%;用耳接收的信息约占11%;用鼻子闻接收的信息约占3.5%;用舌头尝占1%;用手和身体接触占1.5%。显然视听结合多渠道的信息传输是能提高效率的。(三)掌握好对教学过程的调控。对教学过程的调控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表现。虽然没有输出就没有输入,但教学效果如何却不能用教师输出多少来加以判别,它取决于学生的有效输入。这里关键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有效调控,要使整个过程处于最优状态取得最优效果。教学过程的调控既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要注意提高学生自我调控的能力。第一,调控的原则——掌握教学平衡。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使教师、学生、知识三方面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始终保持信息流的畅通,才能使学生的有效输入大幅度的增加。教学平衡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处于同题、同步(即教师在全心全意地教、学生在一心一意地学),只有这样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第二、调控的方法——教学反馈信息。教学反馈的形势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在课堂和实验室的表情、眼神、动作是一般的反馈信息;而对问题的回答、讨论会、座谈会则属于高级反馈回路。测验和考核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的反馈回路,但不能把考试作为一条“鞭子”督促学生进行学习。第三、调控的目的——实现最优化。就是指在一定教学条件下,依靠教学反馈信息,采取最优的措施,进行最优的调控,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情景中要确保教学传递信息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努力做到:(一)明确输出信息的目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目的性行为明显高于无目的性行为的效率。每一堂课都应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要明确:学生应当从教师输出的丰富的信息中学习什么,掌握什么知识、技能,具有哪些能力。我们认为教师输出信息的目的应有层次之分:指导性目的、粗略目的和详细目的。其次,教师输出教学信息的目的应有范围之分:认识性目的、精神运动性目的和情感性目的。区分教师输出信息的目的的层次和范围,有利于输出信息的设计和分析,因此上课之始,教师必须明确输出教学信息的目的,尽可能把课堂教学的主题转化成具体的详细目的,并且十分清楚重点放在哪里。(二)选好输出信息的突破口。输出教学信息是一门艺术,必须选好突破口,使学生从接受信息到加工信息、储存信息之间有一个好的过渡。选好突破口能在几分钟内激发学生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突破口可以是教学课题的线索,可以是课本中某一动人的情节、环境和人物,也可以是与所教课程中某一方面有关的实例。总之,学生最感兴趣的便可选作突破口,以此带动全部教学内容的输出。(三)输出教学信息要完整有序。科学知识自身具有严格的完整体系,教师输出信息应以此为基础。按照学生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把科学的系统性转换成所输出教学信息的系统性。这种系统性包含:1.输出教学信息的完整性。必须反映教材的基本面目,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保持教学信息的完整性并不等于“平均用力”,而是要注意文与道、轻与重、缓与急等诸方面的结合。2.输出教学信息的有效性。序是指传递信息的先后顺序、前后联系以及信息的组合方式。组合有序的信息,分层次、有结构,便于学生接受、理解和储存。(四)输出教学信息要清晰流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输出的信息不应模糊、不确定、似是而非。清晰流畅的关键在于教师从文学作品、标本、实验中获取大量的知识经验的储备,而且在运用时还应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为此教师在输出教学信息时应注意:1.运用易于接受且适合实际的语言;2.运用简洁而规范的描述;3.运用有吸引力的新闻报道式的语言;4.保持语言的流畅不间断性;5.把抽象的东西讲得生动形象,把深奥的问题讲得浅显易懂。
六、教学交往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其相互影响和交织构成了教学活动的复合主体。教学活动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复合主体中双边的关系。如融洽的程度、了解的程度等。作为当代教师应该运用心理规律去组织课堂教学,获取课堂教学的高效率。运用心理规律组织课堂教学应做好以下几点:(一)应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程度。1.无意注意——不需要任何努力的注意。主要与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对比关系和刺激物的运动变化有关。①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杂音、整洁、布置)。②教师的仪表(端庄、从容、充沛;力避新异、力避浮躁和漫不经心)。③教师的视线(环视学生、表示关切、平衡情感、观察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④教师的表情和动作(精神饱满、必胜的信心、丰富的表情、恰当的动作和姿势;力避过份滑稽的表情和动作)。⑤教师的语言(力避平淡的语调、恒定的音量;为了最大限度发挥语言艺术效应,达到“弦外之音”的效果)。⑥教师的非语言沟通。借助于动作中、表情、姿态等非语言因素所构成的符号系统实现的沟通。心理学家麦热宾研究认为:信息传递的总效果等于7%的言语信息+38%的声音信息+55%的面部表情。可见非语言信息在传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教师讲解文明的行为举止时,具体的示范作用常常超过了口头讲解的作用。非语言沟通的主要方式包括:目光沟通、距离沟通、体态沟通、辅助性语言的沟通等。2.有意注意——即是自觉的、有目的性的注意,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有意注意的引起和保持与以下因素有关:对学习目的和完成学习任务的理解程度有关、对学习的间接兴趣有关、对讲解重点和难点去强化注意有关、对克服困难排除干扰程度有关。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化。两种性质不同的注意不能截然分开,二者可相互转化,有意注意需要紧张的意志努力、消耗能量多,持续时间过长会使人产生疲劳;无意注意无需主观努力,不易疲劳,但易受新异刺激干扰。所以,课堂教学全靠有意注意来维持高度紧张的学习是有困难的,应该有意和无意交替进行,把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教学内容上。“一个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和教学的基本功就在于传授抽象的知识时而让学生感到不抽象。”(二)应充分考虑社会心理在课堂教学中的效用。“课堂社会”的复杂性是每一位教师不可能没有体验或不可能不觉察到的。有三个方面可以论证其重要性和必要性:1.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第一印象,是通过一个中介环节起作用的,这就是班集体的群体气氛、交往的形式、舆论等活动的过程。如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举了一个经典实例:一个男孩当仅与教师单独在一起时,可能与教师合作;而与班上的同学在一起时,可能要露一手不与教师合作。2.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合作与竞争心理,这里的相互学习包括争论问题、学习榜样的影响、学习方法上的启示。不同教师、书本学习之处在于“别的同学都学得好,我也应学得好”的比赛与竞争。这是一种交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3.学习风气的影响。从众与类化心理,其主要包括班集体共同的价值观、在集体学习活动中相互之间的凝聚力、集体舆论、学习态度的一致性。上述的这些社会心理现象都需要加以认真研究。4.课堂结构的影响。传统的“秧田式”表现为教师中心。组块式和马蹄型式能充分发挥交往的效果。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主要途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断地体会和领悟其中的思想与方法,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素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一、正确而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有效课堂的前提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制定明确、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明确,是指师生对一堂课应达到的目的、方向要有共同的认识。恰当,主要指要符合年段的特点,符合教材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征,制定出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层次性的目标。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过程的把握过程中,注意明确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有效地克服一刀切的弊端,这样的教学目标具有人性化的特点,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知识、能力起点上获得发展,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二、生动而有效的学习情境是有效课堂的关键“有效”的学习情境应该指情境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即:情境安排科学、合理,并不是为有情境而创设情境,有其实在的意义。有效的教学情境应当如增力剂一样,使学生身心愉悦且为之入迷,在课堂中表现得精神焕发,充满乐趣。构建生动的问题情境,可以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现代气息,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科学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因此,构建有现实性、趣味性、科学性、时代性的情境,才是符合学生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三、丰富而开放的课堂活动是有效课堂的主线伴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我们的课堂势必会发生一些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要变成“畅所欲言”,学生的“纹丝不动”要变成“自由活动”。“师说生听”要变成“自主探索”,那么在这些的背后,我们教师千万不要使自己的课堂失去效力,要组织有效的活动,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有效参与。积极参与是指心理上、情感上对参与的体验,学生的参与应该是积极的、活跃的、主动的、自觉自愿的,而不是消极、被动、应付地参与。学生在课堂中一方面表现出对活动具有浓厚的活动兴趣和高昂的活动热情,自始至终体现出了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从参与活动的范围上,不是少部分人参与,而是人人都卷入其中,全员参与。有效参与与认知的深度,思维的品质相关。那种通过简单的思维和简单的活动方式参与课堂活动的,只能称作浅层次或低效的参与;有效参与是涉及内在思维和复杂活动方式的一种深层次参与。有效参与是学生认知发展、有效学习的保证,离开学生的思维的有效参与,不可能有真正的学习结果。有效的活动是学生积极参与与有效参与的和谐统一。四、灵活而多样的作业练习是有效课堂的保证作业练习,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检测。作业设计,不应停留在对知识的重复模仿、机械记忆,而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打破单一的书面作业形式,注重多样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凸显学生主体,变被动的完成任务为主动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设计内容生活化、活动主体化、形式多样性、过程探索性作业,让学生做问题的探索者。2.设计分层作业,让学生做实践的成功者。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而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尽可能照顾这种差异,不能“一刀切”,而应该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都能得到提高。在作业的提供上,可以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减少统一性,增加选择性与弹性。3.设计开放性作业,让学生做学习的创新者。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为此作业设计中,我们应以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为目的,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中心,引导学生会思考,善思考,巧思考,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创新。我们的教学应建立在对学生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之上,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分层作业、开放作业、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延伸与发展,也是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的进一步落实。这样的作业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被动、机械、模仿式的完成作业为自主探索式地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五、课后的有效反思是有效课堂的助推剂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尤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分析与反思。教师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借助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追求教学过程的合理性,从而使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对教师来说都是财富。课后将这些宝贵的财富及时进行分析、整理,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再来指导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就可以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增强教学的自觉性,不断提高教学效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教师会在以后的教学中避免出现已经出现过的缺陷,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补充材料——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是什么?一、加大校本研修力度,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基本功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谈到教师的修养时,就提出三条基本的要求:一是“德”,即崇高的思想品德,二是“才”,即知识渊博,三是“术”,即高超的教学艺术技巧。在校本研修的安排中,要围绕这三点展开。1.通过抓师德师风的建设,培养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的情感,唤醒教师的愿望,提升他们对事业的追求。2.通过大练教学基本功,提升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功底。①通过让老师说教材、讲课程标准,让老师熟悉本学科教材和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特别是对本节课知识(包括重点难点、书中例题到高考相关题)都要了如指掌,做到脱稿上课是走向讲台的前提。这样才能提高驾驭教材和课堂能力以及随机应变能力。从而做到上课深入浅出,课堂教学才会高效。②通过论文分布,校本研修论坛活动,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书写水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优秀教师的语言艺术具有如下特性:准确清楚、生动形象、波澜起伏、通俗易读、风趣幽默。③通过“三笔一画”的培训和检测,提高教师板书的能力。板书是教师运用黑板以凝炼的文字语言和图表等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板书既是老师应当具备的教学基本功,又是老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教学技能。好的板书简洁、形象,字迹工整清秀,带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欣赏价值,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好的板书应该是:书写规范、语言准确、有科学性、有条理性、有鲜明性、有计划性、有趣味性等。④通过师德的培训,让教师充满热爱学生激情——给学生注入人生不竭的动力。一位优秀的教师要有热爱学生的激情,要有热爱本学科的激情,要有热爱生活的激情。要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体验学生当时所产生的感情,能在教学内容与学习主体之间建造一座沟通的桥梁,能使师生双边活动配合默契,情感相通,正如赞可夫所说的:“如果教师本身‘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获取知识。”教师教学中自然流露的激情和广博的知识都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形成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这种情感的互动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以巩固和持久促进其学业的发展3.很抓课堂教学研究,从过去的听课、评课走向有效的观课议课,激发教师追求理想课堂、实现幸福生活的愿望,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研究课堂、改进课堂、改进教学,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有效的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共同进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4.通过校内的读书活动和培训活动,构建学习型组织,丰富教师的知识内涵,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理念。通过学习、内化,将先进理论转化为生动实践并产生积极成果;有效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疑难和困惑,提高实践的水平,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艺术的目的。二、优化教学过程出效益1.备好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备课和教学设计紧密相连,只有在备好课的基础上才能提出科学的教学设计,从而做到上好课。学校应该强化备课组建设,要形成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形成教案、教师在此基础上形成个性化教案。在教案中要做到“四备”,①备教材;准确了解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及教学目的,作到心中有数。②备教法;一节课能否吸引住学生及听众,取决于它的设计是否灵活,教法是否新颖。教师应在备课时注重创新,力求上出一节有自己风格特色的好课。③备学生;教育家沃德说过“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课堂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兴趣及爱好,尽量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经常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或话题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只有处处为学生设想,才能算是一节好课。④备突发事件;在课堂当中有时会有些偶发的小事故阻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考虑得特别周详,尽量把这些偶发事件的发生率控制为零,或事先作好思想准备:假如事故真的发生了,如何处理,都要有预案。2.上好课是有效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牢牢抓住一切课堂行为都要以学生为本。要做到“四个关注”。①要关注预设与生成。课堂教学是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统一,两者的联结点在于学生。学生是课堂舞台的主角,只有让学生活动起来,课堂才具有生命活力。教学设计应该是一种弹性设计,它兼顾到预设的计划性和生成的可变性。如果说教案是教师的课前设计,那么课堂就是教师的现场设计。具备这二度设计,课堂才是科学的、艺术的。②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变成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明确能力培养的目标、途径和方法,一课一得,得得相连。③关注课堂调控。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为了实现系统效果的最优化,这就要求教师灵活把握“因学设教,顺学而导”的调控策略。有时顺水推舟,不露声色;有时旁敲侧击,迂回前进;有时抓住机遇,生成资源。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④要关注“三维目标”的实现。一节课下来,使学生不仅要掌握好一些知识能力、还要参与这个过程并掌握一些方法、更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情操并端正生活学习的态度。一堂好课应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衡量,要求做到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三、科学管理,向管理要效益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以制度建设作保障,以提高执行力为核心,要建立完善的教学常规、教学评价、校本教研、质量监控、教学奖惩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营造以人为本、效率优先、责任导向、和谐共进的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文化,用制度引导教师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而全身心的投入。提高课堂效益,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校长要在课堂教学中有话语权,必须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参加观课、议课,重视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激励教师、发展教师、成全教师应成为学校管理的主旋律,也一定会成为学校发展的主旋律。补充材料——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措施首先优化教师的教。从长远角度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动力依赖于教师的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新课程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不能曲解为是对教师工作的一种解放,而是对教师的所扮演的角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新课改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放者、社区的开放的教师,广大教师必须应努力扮好自己的角色,同时在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找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使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得到保证。1.教学方法的选择须得法。教师的教学行为中,教学方法的选用对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以及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人起着决定作用,所以名教师、好教师都是有着自己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要提高专业素养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但应注意“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同一种教学方法不同的人使用,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人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何使这种教学方法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教育工作者们既要用理论充实自己,同时又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摸索,优化完善。闫承利所著的《素质教育课堂优化模式》一书中介绍了几种生物课堂教学的模式,有:生物目标教学模式、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生物四步教学模式等,每一种模式都是教育工作者长期摸索总结出来的,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很值得借鉴学习,但我们不能把这些方法克隆到自己的教学中去,要因地制宜作一些变化,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2.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法定依据,教材内容在形式是一个静态的死东西,如何把它教活,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应用,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境,对教材进行有机的整合,这是一门艺术,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措施。对教材的整合必须符合这些原则: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②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现行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的编写特点之一:突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知识体系的构建突出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3.德育、美育的渗透教育。教学活动与其他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活动有所区别,教育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2005年8月13日温家宝总理在参观中南大学时讲:学校除了要教学生学习知识外,还要教学生学会做人,作为天下的人要常想天下的事。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其次优化学生的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轴心,因此课堂教学中应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1.让学生动起来。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活动,学生处于被动,学受之于教,教师所教的越多,学生独自获取知识、独自思考和行动的机会就越少,教学过程的活动和效果就会越低。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除了提高教师有效的教之外,更应让学生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怎样才能让学生动起来呢?首先要有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新课标提倡课堂教学应注重师生互动,在实施时,有不少的学生在互动环节中,由于一两次的受挫,往往因害怕引来别人的嘲笑而有损自尊,因而不会真正地全身心投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每一个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营造一个真正的宽松环境。其次制定的课堂学习目标要新颖而富有挑战性,要能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同时目标要适应学生的需要,与学生的能力相适应,要让学生觉得“跳一跳够得着”,不能盲目攀高而让学生有问题解决不了,屡次失败而丧失兴趣,还有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而不是“鱼”,“教是为了不教”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在美国的学校教学中,教学活动比较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善于鼓励学生,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能力,而是学校提供较多的机会让学生走向自然、走进社会去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我国教育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我国的教育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觉醒,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开设各种兴趣小组、社区活动等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育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需要,了解他们的期待与要求,学生才能真正动起来。2.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因材施教。教育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而不一定一样的发展。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尊重这个事实,对他们既不能公开地分为三六九等,但实际上又要因材施教,要让优等生更优,差等生变优。教学中首先要以学生的共同进步、全面发展为目标。同时重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要求,采取不同方法,因材施教。对素质优异,理解、记忆能力强,或某些方面有特殊爱好和才能的学生,给他们创造条件,精心培养,提高要求,加大难度,加强指导,着重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面对“学困生”则给予更多的爱、热情关心,辅导要耐心,循循善诱,孜孜不倦,降低要求,减小难度,消除其畏难情绪,注重表扬鼓励,激发信心、勇气,逐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再次优化评价方式。学生是一个发展的群体,教师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他的任何一个学生,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我们的教师应不断去学习教学的评价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对问题的评价不能用一种标准答案去衡量,这样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中最宝贵的品质——探究和创新。评价应尊重差异,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要有弹性,对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同一位学生要作多角度的评价,从而促进不同程度学生的充分发展;要对学生多作激励性的评价,特别是对班级中的弱势群体,教师应予特别的关爱,要多作肯定、表扬和鼓励,指出其理解的错误和不足时,语气要婉转,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上课,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认识到自我的价值,;评价还要客观、公正、准确,注意掌握好分寸,既不过褒,也不过贬。对学生个人的发展,也不能仅仅凭学生的学业成绩作出轻率的评定,因为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不仅为甄别与选拔,更要通过评价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总之重综合评价,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等,在各种评价体系中多采用鼓励性评价方式等。“让老师知道学生最想听的话,不仅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也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专家刘明老师看来,好孩子是老师夸出来的。什么是优质教学?优质教学有什么基本特征?所谓优质教学,即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让学生充满梦想和希望的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一化学本章测评:专题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
- 2024.0927推文-Elisa文献解读
- 餐饮场所使用瓶装液化气燃气的安全检查事项
- 2024高中地理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二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课时演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 2024高中生物专题3胚胎工程3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达标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3
- 2024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阁夜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32讲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教案湘教版
- 护士长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计划课件
- 应急保障措施
-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习题课件2新人教版
- 2025年山东光明电力服务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神经发展障碍 儿童社交沟通障碍康复规范》
- 2025年中建六局二级子企业总经理岗位公开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5月江苏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真题及答案解析(管理类和其他类)
- 注浆工安全技术措施
- 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食品安全与质量检测组”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3上海高考英语词汇手册单词背诵默写表格(复习必背)
- 人民军队历史与优良传统(2024)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DB11T 641-2018 住宅工程质量保修规程
- 幼儿园幼儿营养食谱手册
- 2024宏泰集团所属湖北省征信限公司招聘9人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