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基础 第十一章 新闻真实_第1页
新闻学基础 第十一章 新闻真实_第2页
新闻学基础 第十一章 新闻真实_第3页
新闻学基础 第十一章 新闻真实_第4页
新闻学基础 第十一章 新闻真实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章新闻真实[本章学习要点]1.理解并掌握新闻真实的内涵与特征。2.理解并掌握造成新闻不真实的主要原因,能够结合当下的互联网语境和具体案例进行阐释。第一节

新闻真实的内涵与特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存在的依据因此新闻真实是新闻学要解决的最基础最重要的理论问题。一、新闻真实的内涵要讲清楚新闻的真实,首先需要厘清新闻活动的本质。一般而言,新闻活动是根据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性信息交流活动,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从认识论上讲,新闻活动属于认识活动。究其本质,新闻活动的直接对象是事实世界,就是一定的客观事实,新闻活动的目的就是要把最新的、最有意义的事实信息(即新闻事实信息)报道给社会大众。真实的含义在哲学领域,真实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综合各家见解,至少有三重含义:一指客体世界本身的运动、变化、发展及其规律性。二指认识的真实性、真理性。在这重含义上,当人的认识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时即谓“真”,否则即谓“假”。三指人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人的思想和行为达到了与规律性的高度一致。认识真实在真实的三重含义中,第一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真实,是“本真真实”;第二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真实,即反映的真实是认识与对象之间的一种符合关系,属于“认识真实”;第三重是侧重于实践活动的真实,属于“实践真实”。作为认识活动的新闻的真实是指认识与对象之间的一种符合关系,属于认识真实。小结新闻的真实是一种认识论意义上的真实,指称的对象和范围是事实的真实。新闻真实反映的是“新闻”及其所反映的客观对象“新闻事实”之间的关系,是指新闻与事实的符合。当“新闻”与“新闻事实”符合时,新闻就是真实的,不符合时,新闻就是不真实的。从理想性上讲,作为认识活动结果的“新闻”可以揭示其所反映的客观对象“新闻事实”的实际面目,但是在具体的新闻传播实践中,“新闻与其所反映的客观对象“新闻事实”之间的符合关系只能是近似、有限的符合,并且这种符合关系是通过新闻采访、新闻报道等专业手段来认定的。二、新闻真实的特征(一)新闻真实是事实性真实新闻(报道)从原则上或内在要求上排除所有非事实性的表达,一切非事实性的信息在本质上都不是新闻信息,不应被看作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事实性真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事实性真实是指新闻所报道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种事实既不能是为了吸引媒体的注意力而刻意制造出的事物,也不能是没有经过专业采访、凭借新闻工作者自己的生活体验而进行的合理想象。第二事实性真实要求避免在新闻报道中带入新闻工作者个人的价值判断与情感,要以朴素准确的语言让事实说话。(二)新闻真实是过程性真实新闻报道面临的一个永恒难题是客观世界纷繁复杂、变幻莫测,记述和再现新闻事实的新闻报道工作难以一次性呈现事实的全貌,因此新闻真实本身是一种过程性真实。过程性真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新闻的真实需要通过多次的、过程性的报道来实现。新闻报道的对象即事实本身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因此作为认识活动的新闻报道也只能一步步地认识、揭示新闻事实。第二,在新闻媒体内部,新闻真实的实现是采写环节、编辑环节和刊发播报环节等共同核定、努力的结果(三)新闻真实是有限的真实新闻的真实是事实的真实,不是绝对的或哲学意义上的真实,也不是化学方程式那样的真实。在新闻传播实践中,受制于报道对象的复杂多变,以及报道篇幅和时间的有限,新闻只要将新闻事实“照猫画虎”地简单再现出来,就达到了新闻真实的基本要求;新闻只要对相应的新闻事实做出了正确的、全面的反映和报道,就达到了新闻真实的较高境界。有限性真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新闻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因此新闻认识只限于“新闻世界”而不是整个客观世界,新闻真实只是新闻传播活动范畴内的真实。第二,受制于宏观的社会制度、中观的媒体制度和微观的新闻工作者个体的价值判断,新闻真实是一定价值取向下的真实。第三,新闻工作者的认识能力、认识手段相较于多样、复杂且变动的新闻事实而言相对不足,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实的记述和再现总是有限的。(四)新闻真实是即时、公开的真实新闻活动的及时性和公开性特点决定了新闻真实的即时性与公开性。新闻真实是即时性真实,即是以一定时间点为节点的真实。新闻报道的对象是变动不居的客观世界,新闻工作者在时间压力之下所能呈现的是某个特定时刻的真实的事实。新闻真实是公开性真实,即新闻报道将新闻事实的真实面目呈现在社会面前,呈现在社会大众面前,使其成为原则上人人都可以见到的真实、可以进行独立判断的真实。新闻真实的公开性使新闻真实本身成为社会监督的对象,从根本上减少和消除了新闻不真实的可能性。第二节

造成新闻不真实的原因在日常新闻实践中,由于新闻工作者的主观因素和其他客观因素,有时会造成新闻不真实。一、技术性失实技术性失实主要是指专业媒体在采访、写作和编辑过程造成的新闻不真实。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由于记者未采访、采访不深入而造成的失实.第二,由于编辑把关不严而导致的失实在“最高法院紧急下令枪下留人’”的报道中,记者没有遵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听信了案件死刑复核代理律师的一面之词,而没有向最高人民法院核实。至关重要的是,值班编辑没有尽到把关审核之责,致使这一新闻严重失实。“保研大学生破解彩票漏洞获刑”的报道中,《重庆青年报》等传统媒体的官方账号在发布和转发过程中没有对内容进行专业性审核,致使在报道要素方面疑点重重的“新闻”在互联网平台得到了快速传播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加速了新闻的传播效率,扩大了新闻的传播范围,作为依法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的网络媒体,无论是拥有采编发布权的一类资质网络媒体还是只拥有转载权的二类资质网络媒体,都必须对内容进行专业性审核第三,迫于“抢新闻”压力未采访当事人、未核实新闻事实所造成的失实以上两个案例中的专业媒体均因为抢发新闻,未对所获信息进行真实性核实而导致失实。互联网技术在新闻传播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使专业媒体获得了更多的新闻来源和发布渠道,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更为紧迫的时间压力。专业媒体对迟发、漏发重大新闻的担忧易导致新闻核实和把关环节出现漏洞,由此导致新闻失实。二、蓄意性失实蓄意性失实主要是指专业媒体出于竞争压力、商业目的等原因故意制造、传播虚假事实或者虚张声势地夸大事实。以上三个案例的新闻失实都是由新闻工作者或者媒体的主观动机导致的。“诗人汪国真卖字求生”这条虚假新闻只是诱饵,目的在于“钓”出汪国真这个名人接受采访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十万只浙江鸭子出征巴基斯坦灭蝗”这篇报道被不同媒体转载多次提及“国绍1号”鸭苗,并且引用专家或企业工作人员的话对这种鸭苗进行褒扬有“广告植入”之嫌。“左权县投资3亿元打造中国新闻烈士陵园’”这篇报道的原稿出自一家名叫“将帅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单位,该公司设在左权县,从事革命老区的旅游开发,这篇报道更像是一则“软广告”。三、信源差错以上五个案例均因信源差错而导致新闻失实。“纸箱馅包子”编造了消息来源,当事人警北佳也因损害商品声誉罪被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1000元“千年木乃伊出土后怀孕”源自美国的娱乐搞怪杂志《世界新闻周刊》,这本杂志素以刊登荒诞不经的假新闻著称,虽然貌似新闻媒体,但实质近似娱乐趣闻和政治笑话杂志。随着国际新闻交流的增多,国内媒体编译的国际新闻也越来越多,在援引“境外媒体信源”时,一旦不了解这类信源的背景,将搞怪、笑话杂志用作信源,就难免会出现新闻失实。在“广电总局出台六禁令”这篇报道中,出现了匿名消息来源“国家广电总局相关人士”“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等字眼。在一些情况下,鉴于客观原因,官方信源必须以“相关人士”形式出现,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匿名消息来源通常是记者在没有确凿消息来源的情况下杜撰出来的。“温州商人林春平收购大西洋银行”主要援引了当事人林春平的话,除此之外,能够证实收购银行事件的直接证据一个也没有。随着媒体节奏的加快,很多专业媒体援引“单一消息来源”发布新闻,但很容易由于缺乏其他信源的交叉印证而导致新闻失实。更为极端的情况是媒体间互为信源,共享信息,最后造成以讹传讹的恶果。“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来源于网络消息,是互联网语境下典型的“网帖新闻化”造成的虚假新闻。这类虚假新闻的生成路径大致为:源于网络社区的帖子经由专业媒体官方微博的“背书”而成为新闻,进而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因此,对于专业媒体而言,在引用或转载作为用户生产内容(UGC)的网络消息时,不能毫无原则地成为“二传手”,而是必须尽到核实的义务,彰显专业媒体的存在价值。四、名人效应引发的被去世在诸多新闻失实的案例中,名人“被去世”具有典型性。比如,2003年“比尔·盖茨遇刺”、2005年“中科院资深院士陈家铺两度“逝世’”、2007年“英皇高层证实功夫巨星洪金宝去世”、2015年“李光耀“病逝’”、2017年“终身创业老人褚时健去世”。在这类虚假新闻中,但凡专业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尽责核实消息来源、主动联系采访家属,就能避免失实五、对科学的误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越来越关注,相关议题的新闻也日益增多。新闻工作者毕竟不是某些科学领域的专家,易因为对科学知识的误读而造成新闻失实“饮隔夜茶容易得癌症”“用铝制品盛食物会得老年痴呆症”等报道也属于此类情况因此,涉及科学普及、医疗卫生领域的报道,专业媒体和新闻工作者除了自身应具备一定的科学常识外,还应虚心向专家学者请教,尤其需要警惕某些利益集团把科学当作幌子编造虚假新闻,进而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六、刻意追求“高、大、全”的报道模式这篇稿件的作者张鸣跃回应,《一次感动》的初稿在投递给《杂文月刊》之前已经被三家刊物退稿,主要原因是“感人的分量及细节不足”。鉴于此,作者张鸣跃先后修改了四次,“添加”了不少细节,最后被《杂文月刊》留用。作者造假是事实,但这篇虚假新闻背后隐含的“正面报道”中任意拔高、随意放大、刻意求全的价值倾向更值得深思。七、文学想象造成具体的新闻失实这是刊登在1952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上的新华社通讯《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文中的一些细节和心理活动由于报道对象黄继光已经牺牲无法采访而存在“想象”的成分。这种文学想象式的报道方式经常出现在一些典型报道当中,因为需要拔高人物或事迹而加入了“想象”成分,最终导致具体细节失实八、体制性失实,即由政治、经济价值观引发的失实八、体制性失实,即由政治、经济价值观引发的失实所谓体制性失实,是指因为政治需要或者是因为经济利益的需要,被默许和鼓励的某些不实报道,这种失实主要出现在某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大跃进”时期,《人民日报》1958年8月13日的头版头条刊登了一篇题为《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福建海星社创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纪录》的新闻:这种违背基本科学规律的“事实”经权威媒体报道,成为那个时期最典型的虚假新闻。第三节互联网时代如何辨识新闻的真实互联网时代的新闻生产主体多元,分布在整个人类社会之中,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由此衍生出的信息超载的媒介环境中,无论是职业新闻工作者,还是普通个人,想要辨别海量新闻的真伪,都需要掌握一些新的辨识手段两名美国资深记者基于信息超载时代的特征,总结出了六步怀疑性认知方法,分别为:1.我碰到的是什么内容?2.信息完整吗?假如不完整,缺少了什么?3.信源是谁/什么?我为什么要相信他们?4.提供了什么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5.其他可能性解释或理解是什么?6.我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吗?依据这些步骤,接下来我们将结合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虚假新闻案例,分析互联网时代如何辨识新闻的真实一、我碰到的是什么内容?2020年3月15日,图11-3在国内各个社交媒体平台上疯狂传播。当时美国新冠肺炎疫情日趋严重,而且就在这张图片广泛传播前不久,与特朗普频繁接触的几名各国政要先后确诊或被怀疑感染了新冠病毒,有媒体建议特朗普去做一下检查。在此背景之下,很多人在社交媒体平台看到这张图时的第一反应是:美国疫情真的挺严重的.你看,连记者采访都保持这么远的距离,以防感染。这张图片确实拍摄于2018年11月9日,但实际语境并不像大家认为的那样。当时特朗普即将前往巴黎参加一战结束百年纪念活动,出发之前他在白宫接受了记者采访(图11-4的文字说明还原了图片的实际语境)。互联网时代,信息俯首即是,正是这种易得性,要求我们在接收或转发新闻时停下来想一想:我碰到的是什么内容?这些内容的语境是什么?大部分情况下,缺乏语境或者语境变了,对内容的解读便容易产生偏差,虚假新闻由此产生。二、信息完整吗?假如不完整,缺少了什么?2020年3月,西班牙知名体育报纸《马卡报》(Marca)爆出,效力于尤文图斯队的著名球星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以下简称C罗)把自已在葡牙的两家CR7酒店捐出来作为免费的抗疫医院。还有报道说,C罗不仅把自己的酒店捐出来做抗疫医院,而且还将支付在抗疫医院里救治病人的医护人员的薪资。随即这条新闻在国内抖音、快手等平台刷屏,网友纷纷转载。很多人在看了这条新闻后都认为C罗此举具有示范意义,符合球迷对偶像的认知。事实上,这是一条虚假新闻,《马卡报》很快删除了网页上的报道。经核实,《马卡报》的新闻源自C罗好友“EdgarCaires”在社交媒体照片墙(Instagram)上发布的一则消息,而他的消息来源是一个名为“ArenaDesportiva”的葡萄牙体育博主的脸书(Facebook)主页。破绽关于这篇虚假新闻,只要了解新闻的基本要素,就能发现其中的破绽。首先,C罗是当事人,尽管当时他正因为尤文图斯队队友感染新冠肺炎病毒而处于隔离状态但是打电话采访C罗,或者采访他所在的球队、经纪人核实信息都是可行的。其次新闻事件是C罗的酒店被捐出来当作抗疫医院,那么,采访新闻事件直接相关的酒店工作人员也可以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其间,有媒体就很聪明地直接打电话到报道中所提及的C罗要捐出的两家酒店,直接问前台酒店是不是要变成抗疫的医院,前台则直接回复酒店没有发生任何的变化。最后,如果C罗的酒店真的被用作抗疫医院,应该会公布具体措施,如酒店能收治多少感染者等。这些都是读者想要知道的,但新闻中并未提及因此,第二步要去看新闻的基本要素,即5W1HD是否完整: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三、信源是谁/什么?我为什么要相信他们?2020年3月13日晚上,《环球时报》官网环球网发布消息称“巴西总统新冠病毒检测阳性”,之后国内媒体纷纷转载。环球网的这条新闻援引的信源是英国《镜报》(Mirror),一份典型的小型报(tabloid)。小型报是19世纪中后期“黄色新闻”浪潮之后出现的一种报刊类型,以传播社会新闻、八卦娱乐新闻著称。英国还有另一份典型的小型报《太阳报》(TheSun)。《镜报》的小型报属性要求新闻接收者需要核实其报道内容的真实性。在英国当地时间3月13日下午3时,《镜报》官网上的报道称“巴西总统否认检测阳性”,在该报官网下午1时的报道中,标题不变,标题下面的内容却变为“巴西总统还在等待他第二次检测的结果”核实原始报道的真实性由此可见,这条虚假新闻的源头——《镜报》的小型报属性会令稍懂新闻历史的新闻接收者引起警觉,去核实报道的原始内容。经核实,《镜报》本身的报道真实可靠,而且会根据当事人检测的进展情况实时更新报道。反而是国内媒体在援引过程中或因“抢新闻”的压力,或因英文水平有限,把新闻的原意搞错了,因而导致了新闻失实。因此,第三步,需要了解新闻的来源是什么,是否值得信任,进而去核实原始报道的真实性。四、提供了什么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初期,互联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新冠肺炎是参加2019年世界军人运动会的五名美国运动员带进武汉的。对于这一说法,专业媒体《南方周末》的记者直接电话联系了当时接收这五名美国运动员的武汉金银潭医院,而且直接向院长进行了核实。院长在电话里非常明确地告诉记者:这五名外籍运动员患的是疟疾,而不是肺炎(见图11-7)《南方周末》的这篇报道是对互联网时代专业媒体如何核实证据的正面示范。记者在报道中详细记述了张定宇院长的回复,具体到两种病症的不同病理表现,可以有效消除新闻接收者脑海中的疑问。第四步便是看看新闻报道中提供了哪些证据,这些证据的检验和核实过程是怎样的。五、其他可能性解释或理解是什么?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虚假新闻当属关于双黄连口服液能够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报道。一条发自权威媒体的“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新闻使很多人冒着被感染的危险,戴着口罩连夜去药店排队买双黄连。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一时间,全国各大药店的双黄连被抢购一空,而没能买到双黄连口服液的人开始在网上抢购双黄莲蓉月饼,名字差不多,估计也有效果,最后竟然导致双黄莲蓉月饼也脱销(见图11-8)。事件起因一条新闻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社会影响,主要原因在于疫情期间,公众对于病毒缺乏科学性认知,互联网上各种关于病毒传染性和严重性的信息加剧了公众在不确定性环境之下的恐慌心理。在此情景之下,任何有关病毒的信息都会引起公众的极大关注,更不要说是来自权威媒体的新闻报道了。“双黄连事件”的起因是2020年1月31日,新华社官方微博“@新华视点”发布了一条经权威药物部门核实的“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新闻(见图11-9)。报道中的“抑制”一词引发了公众的高度关注,并纷纷付诸行动,连夜排队购买双黄连。这一话题很快登上热搜榜。辟谣第二天一早,《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人民日报”进行了辟谣,称“抑制并不等于预防和治疗”。显然,“@人民日报”经过核实,发现“@新华视点刊发的新闻事实不准确。在“双黄连事件”中,由执业医师把关的自媒体“丁香医生”为公众提供了“双黄连事件”的其他可能性解释。丁香医生的梳理2月1日,“丁香医生”发布了题为《为什么不该用双黄连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文章。该文章以上热搜的新闻开篇,层层递进,从医学专业角度辨析新闻报道中的核心争议点--双黄连口服液的“抑制”作用。第一步,明确厘清“抑制”和“预防”的不同含义。在辨析概念的基础上,论证了双黄连口服液对普通人是没有用的,而且人一旦已经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用药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这一步帮助公众厘清概念、纠正错误认知。第二步,借助专业知识,对照新闻报道中的细节,说明“目前双黄连口服液已在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展开临床研究”对应的是药物临床研究中的第几步。同时向公众科普:想要证明一种药物真实有效必须要经过四步,目前双黄连口服液刚刚“开始做”临床试验,也就意味着还缺乏临床研究数据。所以,双黄连口服液的抑制或者预防作用还没有具体的证据可以证明(见图11-12)第三步,列举权威来源,包括双黄连口服液的说明书中所提示的不良反应监测数据,证明如果随意服用双黄连口服液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第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