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化学九上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届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化学九上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届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化学九上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届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化学九上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届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化学九上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化学九上期中考试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用下图所示方法探究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不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通过实验1可以得出呼出气体中的CO2含量比空气中的高B.实验2中在呼出气体中燃着的木条比在空气中燃着的木条燃烧时间长C.通过实验2可以得出呼出气体中的CO2含量比空气中的高D.通过实验2可以得出呼出气体中的O2含量比空气中的低2.下图是小明同学做的有关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及性质实验,正确的是()A.实验室制CO2 B.收集CO2C.收集O2 D.铁丝燃烧实验3.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实验完毕后,实验过程中剩余的试剂都应该放回原试剂瓶B.蒸发饱和食盐水,蒸发皿必须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C.玻璃管与胶皮管连接时,应将玻璃管一端用水润湿,稍用力转动插入胶皮管中D.没有腐蚀性的药品可直接放在电子秤上称量,有腐蚀性的应放在烧杯中称量4.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总结规律要严谨、全面、科学.下列总结出的规律符合这一要求的是()A.原子失去电子后形成的离子一定是阳离子B.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的原子C.最外层上的电子数少于4的原子一定属于金属元素D.氯化钠是由分子构成的,铁是由原子构成的5.用w型玻璃管进行如下微型实验:先对a处物质加热使之燃烧,然后将注射器中的过氧化氢溶液推入管中与二氧化锰接触,并始终控制液体不进入a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a处粉末是木炭粉,实验过程中能看到木炭燃烧,冒白烟B.该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C.推入过氧化氢溶液后,要对准二氧化锰处加热才能产生氧气D.本实验可以得出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的结论6.X2+的离子核外有28个电子,其相对原子质量为65,X原子核内中子数为()A.35 B.37 C.65 D.287.青岛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海洋资源非常丰富。下图为海水中富含的钠元素和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氯是一种非金属元素B.钠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99C.钠原子的中子数为11D.氯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78.某氮的氧化物中,氮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8,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A.NO B.NO2 C.N2O5 D.N2O9.区别下列各组物质,所选择的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A.食醋与水——闻气味 B.氮气与二氧化碳——用燃着的木条C.水和过氧化氢溶液——用二氧化锰 D.氧气和空气——用带火星的木条10.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步骤有:①固定装置②装入药品③加热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⑤用排水法收集.其操作顺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①④⑤ C.④②①③⑤ D.④①②⑤③11.钠元素与氯元素的本质区别是A.质子数不同 B.最外层电子数不同C.中子数不同 D.相对原子质量不同12.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在所有物质总质量中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B.该反应既不是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C.甲的质量一定等于丁和乙的质量之和D.该反应中,甲和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9:8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3.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束后打开止水夹,发现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小于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写出可能的原因_____。(答出两条即可)14.根据下列装置,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有一名同学欲用I装置收集H2,则H2应从导管口_____通入。(2)装置A、B都可以用来制取氧气,比较这两个装置的不同,指出B装置的一个突出优点_____。(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发生装置应选用_____(填字母);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或符号表达式是_____,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_____。(4)如用G装置收集氧气,开始收集的最佳时刻是_____,实验结束后发现水槽中的水变红了,装置上可能的原因是_____。(5)氨气极易溶于水,不溶于植物油,且密度比空气小,实验室常用加热固体硫酸铵和固体熟石灰的混合物来制取氨气,应用_____作发生装置,收集氨气最好用_____装置。(6)为了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可用如图装置,氧气从_____(填M或N)端进入(填序号),量筒的作用是_____。装置内的空气对测量结果_____(填“有影响”或“无影响”若要测量生成的氨气的体积,如图装置进行怎样改进_____。15.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实验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符号表达式为______将A、E装置连接时,应将A装置的导管与E装置的导管___(选填“b”或“c”)相连接。检验E装置中二氧化碳已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2)将A、B装置连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可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是___、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3)将A、C装置连接,可验证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用E装置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取下双孔橡皮塞,将瓶中的气体沿D装置烧杯左侧内壁缓慢倒入,观察到的现象时___,这些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___,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16.化学小组受英国科学家法拉第《蜡烛的化学史》的启发,对蜡烛的燃烧过程进行了再一次探究。(查阅资料)硫酸铜(CuSO4)是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进行实验)(1)实验I得到的结论是。(2)补全实验II的实验现象:。(3)实验III中,硫酸铜粉末的作用是;得到“蜡烛燃烧的产物中含有二氧化碳”这一结论所对应的实验现象是。(4)依据实验III,可以得到的关于蜡烛的元素组成的推论是。(反思与评价)(5)实验III是该小组同学对如右图所示实验的改进。与如图所示实验相比,实验3的优点是。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17.计算下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1)臭氧O3_______(2)碳酸氢钠NaHCO3________(3)氢氧化钙Ca(OH)2________18.正常成年人每分钟需要吸入6.7L氧气,计算:(1)在标准状况下,6.7L氧气的质量为多少g?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成年人每分钟所需空气的质量为多少g?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知标准状况下,ρ氧气=1.43g/L,ρ空气=1.29g/L,准确到0.1)。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19.(6分)元素周期表是学习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1)自元素被发现以来,科学家一直在寻找已发现元素的排列规律,1869年,俄国化学家______________发现化学元素的周期性,排列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成为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的有力工具(2)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根据第二周期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同一周期元素之间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如:___________(填字母)。A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B从左到右,各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C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3)12号元素属于________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它的离子与______(写元素符号)原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数.(4)我们知道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竖列(族)中元素的化学性质都很相似。ⅦA族元素组成的物质单质化合物FF2HFClCl2HClHClOHClO2HClO3HClO4BrBr2HBrHBrOHBrO2_______HBrO4II2HI……根据表中规律.在表中横线上写出物质的化学式____________(5)推断53号元素I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为________,17号元素其最低负化合价与Si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D【解题分析】

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只向呼出的气体中滴加石灰水,不能说明呼出气体中CO2比吸入空气中含量高,应做对比实验,故选项实验得出的结论不正确;B、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少,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燃烧时间比在呼出气体中长,故选项实验得出的结论不正确;C、实验2可以得出氧气含量的相对大小,不能得出二氧化碳含量多少,故选项实验得出的结论不正确;D、氧气能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多,燃烧越旺;分别向盛有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伸入燃着的木条,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继续燃烧,在呼出气体中立即熄灭,说明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高于呼出气体,故选项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故选D。2、C【解题分析】

A、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长颈漏斗应该伸入到液面下,防止气体由长颈漏斗逸出,A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B、实验室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导管应该伸到集气瓶底部,B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C、利用万用瓶,采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万用瓶中预先装满水,氧气由短管进,水由长管排出,C选项正确,符合题意;D、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底部应预先留有少量的水或细沙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瓶底使瓶底炸裂,D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3、C【解题分析】A、实验完毕后,实验过程中剩余的试剂不能放回原试剂瓶,因为会污染原瓶中的药品,错误;B、蒸发皿可以直接加热,不需要垫石棉网,错误;C、玻璃管与胶皮管连接时,将玻璃管一端用水润湿,稍用力转动插入胶皮管中,正确;D、没有腐蚀性的药品直接放在天平上称量会污染药品,应垫上一张纸,错误。故选C。4、A【解题分析】A、原子失去电子后带正电荷,带正电荷的原子叫做阳离子,正确;B、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的原子,可能是原子和分子或离子,例如氖原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10个质子,错误;C、氢最外层电子数为1,但氢属于非金属元素,错误;D、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错误。故选A。点睛: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是这样的:最外层电子不稳定的原子通过得、失最外层的电子,从而变成了阴、阳离子;当然,阴、阳离子如果再失、得相应的电子,就又变成了原来的原子了。总之,它们的相互转化是通过电子的得失来完成的。如图:。5、D【解题分析】

A、若a处粉末是木炭粉,加热木炭粉,能看到木炭燃烧,没有白烟,选项错误;B、该实验不能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还需要验证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选项错误;C、推入过氧化氢溶液后,不需对准二氧化锰处加热就能产生氧气,选项错误;D、产生氧气越多a处反应越剧烈,本实验可以得出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的结论,选项正确,故选D。【题目点拨】过氧化氢在常温条件下就能分解生成氧气,是不需要加热的。6、A【解题分析】

因为X2+的离子核外有28有电子,所以原子有30个电子,则核内质子数是30个,所以中子数是65-30=35。故选A。7、C【解题分析】

A.氯是一种非金属元素,正确;B.钠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99,正确;C.钠原子的质子数为11,错误;D.17是氯元素的原子序数,正确;故选C。8、A【解题分析】设该化学式为NxOy,则(14x):(16y)=7:8,可求得x:y=1:1,故选A。9、B【解题分析】

A、食醋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水无色无味,故可以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别二者,故A不符合题意;B、氮气与二氧化碳都不支持燃烧,用燃着的木条不能区分二者,故B符合题意;C、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有气泡生成,水中加二氧化锰无明显现象,故二氧化锰可以区分二者,故C不符合题意;D、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空气中无明显现象,用带火星的木条可以区分二者,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10、C【解题分析】试题分析:高锰酸钾法制氧气时的操作步骤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并把它固定在铁架台上——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将导气管从水中取出——熄灭酒精灯考点:高锰酸钾法制氧气时的操作步骤11、A【解题分析】

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所以钠元素与氯元素的最本质区别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故选A。12、D【解题分析】

反应后质量增多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差量是生成的质量或参加反应的质量。设四种物质的总质量为100g,甲反应后质量减少,甲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48-30=18,乙反应后质量增多,乙是生成物,生成乙的质量为16,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催化剂,丁反应后质量增多,丁是生成物,生成丁的质量为2,该反应为:甲=乙+丁。【题目详解】A.丙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但不能知道丙的化学性质是否发生改变,故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此选项错误;B.该反应是分解反应,此选项错误;C.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的丁和乙的质量之和,此选项错误;D.该反应中,甲和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8:16=9:8,此选项正确。故选D。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3、红磷不足、装置漏气、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任两条)【解题分析】

发现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小于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可能的原因:红磷不足,氧气消耗不完,进入瓶中水少,得出氧气偏少的结论;装置漏气,氧气被消耗后,瓶内压强变小,但漏气,此时空气进入瓶中,导致进入水偏少,得出氧气偏少结论;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瓶中压强还较大,进入水偏少,得出氧气偏少结论。故填:红磷不足、装置漏气、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任两条)。14、长颈漏斗b便于控制反应速率C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生成物气泡连续均匀释放开始收集试管口没有放脱脂棉CFN量出被压出水的体积从而读出气体的体积无影响在集气瓶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解题分析】

(1)图中标号①仪器的名称:①长颈漏斗;有一名同学欲用万能瓶I装置收集H2,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选择“长管进、短管出”,则H2应从导管口a通入。(2)装置A、B都可以用来制取氧气,比较这两个装置的不同,指出B装置的一个突出优点:便于控制反应速率。(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应选用固体加热装置C;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或符号表达式是: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KMnO4K2MnO4+MnO2+O2,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生成物;(4)如用排水法G装置收集氧气,开始收集的最佳时刻是:泡连续均匀释放开始收集,实验结束后发现水槽中的水变红了,装置上可能的原因是:试管口没有放脱脂棉,导致高锰酸钾粉末进入水槽。(5)氨气极易溶于水,不溶于植物油,且密度比空气小,实验室常用加热固体硫酸铵和固体熟石灰的混合物来制取氨气,应选用固体加热装置C,收集氨气最好用向下排空气法,F装置收集气体。(6)为了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可用万能瓶中装入水,氧气应从从N口进气,量筒的作用是:量出被压出水的体积从而读出气体的体积;装置内的空气对测量结果无影响;若要测量生成的氨气的体积,如图装置进行怎样改进:在集气瓶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15、c把燃着的木头靠近b导管口,若木条熄灭,则满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的性质底部蜡烛先熄灭,上方蜡烛后熄灭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解题分析】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符号表达式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气体从长管进入,将A、E装置连接时,应将A装置的导管与E装置的导管c相连接,检验E装置中二氧化碳已收集满的方法是把燃着的木头靠近b导管口,若木条熄灭,则满。(2)将A、B装置连接,观察到的现象是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石蕊变红,可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的性质,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3)将A、C装置连接,可验证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用E装置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取下双孔橡皮塞,将瓶中的气体沿D装置烧杯左侧内壁缓慢倒入,观察到的现象是底部蜡烛先熄灭,上方蜡烛后熄灭,这些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密度比空气大,化学性质是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题目点拨】本考点主要考查了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二氧化碳的性质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16、(1)蜡烛火焰外焰的温度高于内焰及焰心处温度(2)白烟燃烧(3)检验蜡烛燃烧是否有水生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4)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还有氧元素(5)能够同时检验是否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解题分析】试题分析:内焰及焰心处的铁纱窗无明显变化,实验I得到的结论是蜡烛火焰外焰的温度高于内焰及焰心处温度。为了证明焰心处有可燃性气体,补全实验II的实验现象:伸入焰心的导气管引出白烟,点燃白烟。实验III中,硫酸铜粉末的作用是检验蜡烛燃烧是否有水生成,利用其与水变蓝的特性来检验;得到“蜡烛燃烧的产物中含有二氧化碳”这一结论所对应的实验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依据实验III,可以得到的关于蜡烛的元素组成的推论是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还有氧元素,原理是质量守恒定律,因为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元素的种类不会改变。实验III是该小组同学对如右图所示实验的改进。与右图所示实验相比,实验3的优点是能够同时检验是否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更为简单实用。考点: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17、488474【解题分析】

相对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